一、耳穴贴压治疗寻常痤疮对血清睾酮雌二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薇,王佳捷,周仲瑜,胡锋[1](2022)在《耳穴埋针配合体针治疗冲任失调型痤疮30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耳穴埋针配合体针治疗冲任失调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冲任失调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耳穴埋针配合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的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24/30),对照组为76.7%(23/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痤疮GAG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随访1个月组内比较及随访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耳穴埋针配合体针能有效改善冲任失调型痤疮患者皮损程度及中医症状。
刘君娇,芦源[2](2022)在《基于Meta分析探讨耳穴压豆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耳穴压豆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并总结常用穴位的频次,为耳穴压豆治疗痤疮提供相关的循证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PubMed中建库至2020年12月发表的耳穴压豆治疗痤疮文献。文献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中英文不限;在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1)最终纳入9篇文献,纳入的病例总数为920例。结果显示耳穴压豆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3.47,95%CI(2.34,5.14),Z=6.18,I2=0%,P<0.000 01],其中有5篇是采用耳穴压豆联合中药治疗对比单纯中药治疗的研究[OR=3.22,95%CI(1.99,5.23),Z=4.74,I2=0%,P<0.00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耳穴压豆组中穴位选取频次较高的穴位为肺、皮质下、内分泌、面颊。结论耳穴压豆对改善痤疮的皮损状况与生活质量均有效。
王月[3](2021)在《中医体质调理配合药物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以中医体质理论为基础,探讨痤疮与湿热体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相关因素。通过规避相关危险因素,调理体质,达到预防、治疗痤疮并减少其复发的效果。(2)观察枇杷清肺饮配合耳穴压豆、中医体质调理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1)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从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对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与皮肤科就诊的128名痤疮患者发布调查问卷,统计并分析数据,从而分析湿热体质与痤疮的相关性。(2)将68例湿热体质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地分为中医药治疗组和西医药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予湿热体质调理指导、枇杷清肺饮汤剂口服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通用名:“玫满”)口服,配合夫西地酸乳膏(立思丁)外用。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痤疮综合分级系统量表(GAGS)评分变化及湿热体质量表积分变化。结果:(1)128名痤疮患者中,湿热体质患者人数为84人(占65.6%),非湿热体质患者人数为44人(占34.4%)。(2)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在饮食、睡眠、运动习惯、遗传因素、皮肤质地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在痤疮严重程度(Pillsbury分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对照组在治疗前GAGS评分为(26.32±7.79)分,治疗后为(12.79±2.86)分;治疗组在治疗前GAGS评分为(27.12±7.07)分,治疗后为(10.94±2.39)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GAGS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GAGS评分下降比对照组更多(p<0.05)。(5)对照组治疗前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为(72.43±8.58)分,治疗后为(72.18±7.09)分;治疗组治疗前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为(72.55±7.68)分,治疗后为(41.67±6.65)分;治疗组治疗后与前相比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下降(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6)治疗组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达91.18%,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痤疮与湿热体质之间具有相关性,湿热体质是痤疮的重要易感因素之一,湿热体质的形成与饮食、睡眠、运动习惯、遗传、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2)运用中医体质调理,口服枇杷清肺饮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湿热体质痤疮,能有效减轻皮损症状,改善患者湿热体质,临床疗效确切。
于佳家[4](2021)在《基于LCs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探讨痤疮合剂对家兔耳痤疮模型的抗炎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家兔耳痤疮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痤疮合剂对家兔耳痤疮模型耳根部淋巴结中朗格汉斯细胞(LCs)从表皮迁移至引流淋巴结过程中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特点,以及亚群专一性基因转录因子在激活前的表达状态,探讨痤疮合剂对LCs抗原提呈功能的抑制作用以及对Th1/Th2和Th17/Treg平衡的调节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48只SPF级新西兰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痤疮合剂低剂量组、痤疮合剂中剂量组、痤疮合剂高剂量组、阳性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采用Kligman法进行家兔耳痤疮模型的制备,于兔耳内侧耳管近端约2.0cm X2.0cm位置,用医用棉签沾涂约0.5ml煤焦油,每日一次,持续2周。造模成功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以不同比例浓缩的痤疮合剂3ml灌胃,阳性组给予稀释的清热暗疮胶囊3ml灌胃,空白组以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2次/d,共30d。隔日取材,腹腔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用1cm打孔器分别在兔右耳近耳管开口处采皮肤组织样本、耳根部淋巴结4-6个,置于-80℃冰柜内保持待测。1.通过HE染色法评价家兔耳痤疮模型建模是否成功,从组织病理学视角评价痤疮合剂对家兔耳痤疮模型的治疗效果。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家兔耳痤疮模型外周血清中GM-CSF、TNF-α、IFN-γ、IL-12、IL-17、IL-22、IL-10、IL-3、IL-5、TGF-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3.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 Metry,FCM)检测家兔耳痤疮模型耳根淋巴结LCs表面CD207、MHC-II、共刺激分子CD86、CD4+T细胞表面OX40及配体OX40L的表达。4.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T-bet、Gata3、RORγt和Foxp3在家兔耳根淋巴结中的蛋白表达水平。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bet、Gata3、RORγt和Foxp3在家兔耳根淋巴结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兔耳组织病理显微结构下毛囊皮脂腺的观察: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组的耳组织表皮层厚度、脓疱、结节、囊肿和毛囊开口扩张程度均显着减少,毛囊单位中角蛋白通过毛囊开口排出皮肤表面,表皮角质层和内壁内角质层角化程度明显变薄而松软,表明终末分化和脱屑回归正常,增厚的颗粒层及棘细胞层显着变薄,真皮浅层炎症浸润减少。与阳性组比较,痤疮合剂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耳组织病理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2.ELISA法检测结果:(1)IL-3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IL-3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IL-3水平显着降低(P<0.01);痤疮合剂高、中剂量组与阳性组家IL-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TNF-α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TNF-α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痤疮合剂高、中剂量组与阳性组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GM-CSF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GM-CSF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GM-CSF水平显着降低(P<0.01);痤疮合剂高、中剂量组与阳性组GM-CS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IL-5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IL-5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IL-5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组和阳性组IL-5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痤疮合剂中、低剂量组和阳性组IL-5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5)IL-17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IL-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IL-7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组和阳性组IL-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痤疮合剂高、中剂量组和阳性组IL-7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6)IL-22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IL-22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IL-2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组和阳性组IL-22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痤疮合剂高、中剂量组和阳性组IL-2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7)IL-12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IL-12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IL-1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组和阳性组IL-12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痤疮合剂低剂量组和阳性组IL-1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8)IFN-γ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IFN-γ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IFN-γ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组和阳性组IFN-γ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痤疮合剂中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组和阳性组IFN-γ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痤疮合剂低剂量组和阳性组IFN-γ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9)TGF-β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TGF-β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TGF-β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组TGF-β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痤疮合剂中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组和阳性组TGF-β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痤疮合剂高剂量组和阳性组TGF-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10)IL-10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IL-10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组和阳性组IL-10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痤疮合剂中剂量组比较,阳性组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痤疮合剂低剂量组比较,阳性组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1)CD207阳性细胞率: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CD207阳性细胞比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CD207阳性细胞比减少(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及阳性组中CD207阳性细胞比明显增加(P<0.01);与痤疮合剂中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及阳性组CD207阳性细胞比增加(P<0.05);与痤疮合剂低剂量组比较,阳性组CD207阳性细胞比降低(P<0.05)。(2)MHC-II阳性细胞率: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MHC-II阳性细胞比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MHC-II阳性细胞比减少(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及阳性组中MHC-II阳性细胞比明显增加(P<0.01);与痤疮合剂中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及阳性组MHC-II阳性细胞比增加(P<0.05);与痤疮合剂低剂量组比较,阳性组MHC-II阳性细胞比降低(P<0.05)。(3)CD86阳性细胞率: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CD86阳性细胞比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CD86阳性细胞比减少(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及阳性组中CD86阳性细胞比明显增加(P<0.01);与痤疮合剂中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及阳性组CD86阳性细胞比增加(P<0.05);与痤疮合剂低剂量组比较,阳性组CD86阳性细胞比降低(P<0.05)。(4)OX40阳性细胞率: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OX40阳性细胞比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OX40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及阳性组OX40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1);与痤疮合剂中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及阳性组OX40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与痤疮合剂低剂量组比较,阳性组OX40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5)OX40L阳性细胞率: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OX40L阳性细胞比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OX40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及阳性组OX40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1);与痤疮合剂中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及阳性组OX40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与痤疮合剂低剂量组比较,阳性组OX40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4.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1)T-bet蛋白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bet相对表达量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T-bet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痤疮合剂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组T-bet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2)Gata3蛋白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Gata3相对表达量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Gata3表达上调(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组Gata3相对表达量下调(P<0.01);痤疮合剂中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组Gata3相对表达量下调(P<0.01);痤疮合剂高、中剂量组及阳性组Gata3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3)RORγt蛋白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RORγt相对表达量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痤疮合剂高、低剂量组及阳性组RORγt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组及阳性组Gata3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痤疮合剂中、低剂量组及阳性组RORγt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4)Foxp3蛋白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Foxp3相对表达量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Foxp3相对表达量上调(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组Foxp3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痤疮合剂中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组、阳性组Foxp3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痤疮合剂低剂量组及阳性组Foxp3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5.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1)T-bet蛋白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bet平均光密度值(IOD)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T-bet的IOD显着减少(P<0.05);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及阳性组T-bet的IOD显着增大(P<0.05);痤疮合剂中、低剂量组及阳性组T-bet的IOD无明显差异(P>0.05)。(2)Gata3蛋白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Gata3的IOD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Gata3的IOD显着增大(P<0.01)。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中、低剂量组Gata3的IOD显着增大(P<0.05);痤疮合剂高剂量组、阳性组Gata3的IOD无明显差异(P>0.05)。(3)RORγt蛋白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RORγt的IOD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RORγt的IOD显着减少(P<0.05)。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及RORγt的IOD显着增大(P<0.05);痤疮合剂高、中剂量组及阳性组RORγt的IOD无明显差异(P>0.05)。(4)Foxp3蛋白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Foxp3的IOD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Foxp3的IOD显着增大(P<0.05)。与痤疮合剂高剂量组比较,痤疮合剂低剂量及阳性组Foxp3的IOD显着增大(P<0.01);痤疮合剂高、中剂量组Foxp3的IO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痤疮合剂能减轻兔耳表皮层的厚度、脓疱、结节、囊肿和毛囊开口扩张程度,表皮和内壁角质层角化程度明显变薄而松软,表明终末分化回归正常,说明痤疮合剂能抑制毛囊漏斗内角质化物质的堆积,降低真皮浅层炎性细胞的增生和浸润,进而改善痤疮样皮损表观。2.痤疮样皮损表型与炎症因子的高表达相关,痤疮合剂能下调家兔血清中炎性介质GM-CSF、IL-3、TNF-α表达水平,抑制促炎因子分泌,从而实现对家兔耳痤疮模型的抗炎作用。3.痤疮合剂能下调淋巴结中朗格汉斯细胞(LCs)表面分子CD207、MHC-II、共刺激因子CD86及CD4+T细胞表面OX40表达,干扰LCs从病灶处向引流淋巴结中的迁移和抗原提呈作用,提示了痤疮合剂具有抑制LCs免疫功能的作用,进而抑制痤疮的炎症反应。4.痤疮合剂能纠正Th1/Th2及Th17/Treg偏移,对CD4+T细胞亚群的分化具有调节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Th1/Th17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IL-12、IL-17、IL-22表达降低,同时上调Th2/Treg特异性细胞因子IL-5、IL-10、TGF-β表达有关。5.痤疮合剂通过调节CD4+T细胞亚群专一性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平衡Th1/Th2和Th17/Treg之间的极化偏移,达到内源性自稳,从而改善痤疮炎症表现,进一步佐证了痤疮合剂对CD4+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的调节作用。
孙妍,方芳,弭澜,曹岩[5](2021)在《耳穴贴压法联合拔罐对寻常痤疮(风热证)患者症状改善及血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寻常痤疮(风热证)患者应用耳穴贴压法联合拔罐治疗前后症状改善及血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32例寻常痤疮患者(风热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4例。三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A组联合拔罐,对照B组给予耳穴贴压法,观察组给予拔罐+耳穴贴压法,共治疗4周。比较三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红肿、脓疱、脱屑、疼痛)、血清Th1/Th2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激素水平[雌二醇(E2)、雄激素(T)、黄体生成素(LH)]的变化,并于治疗后随访3~6个月,统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A组(70.45%)和对照B组(72.73%)(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脓疱、疼痛、红肿及脱屑评分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NF-γ水平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TNF-α、IL-8水平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E2、LH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T水平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64%,与对照A组11.36%、对照B组9.09%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38%、7.14%)与对照A组(7.32%、12.20%)、对照B组(5.00%、10.00%)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耳穴贴压法联合拔罐治疗寻常痤疮(风热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显着、安全可靠,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h1/Th2、性激素有关。
王东琪[6](2020)在《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成人女性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自拟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对成人女性阴虚火旺型痤疮的疗效。2、探讨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与机体性激素调节的相关性。方法: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搜集就诊的成人女性痤疮阴虚火旺型患者60例,依照随机对照的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及中药组各30例。对60例痤疮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整理以及皮损局部资料整理,取上述60例患者治疗前静脉血于东方医院检验科进行基础性激素的检测并记录。再分别对60例患者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滋阴解毒方及耳穴贴压及放血治疗,中药组单纯给予滋阴解毒方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再次评估患者皮损积分,治疗4周后再次取患者静脉血检测性激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性激素的动态变化,并探究滋阴解毒方及耳穴贴压及放血治疗与性激素的相关性。同时记录治疗后患者皮损改变,分别记录皮损及兼症积分,与治疗前对比,用以疗效的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过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综合、皮损、兼症积分,分别进行自身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综合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5),表示经治疗后在综合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综合疗效为96.7%,中药组80.0%。3.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皮损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表示经治疗后在皮损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综合疗效为96.7%,中药组73.3%。4.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第2周皮损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表示经2周治疗后在皮损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皮损疗效为96.7%,中药组73.3%。5.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兼症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5)。6.全部患者各项基础性激素水平检测后,运用统计学分析,联合治疗组和中药组经治疗前后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催乳激素(PRL),雌雄比(E2/T)值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的均值及标准差发现,联合治疗组经治疗后,E2、P值相对升高,T值相对下降;中药组E2,T,P值均相对升高;其他各项性激素水平前后对比并无明显规律。结论:1.与单纯口服滋阴解毒方对比,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成人女性痤疮具有更好的综合疗效及皮损疗效,在起效时间上,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成人女性痤疮相较于单纯口服滋阴解毒方起效时间更短。而在皮损以外的兼症治疗上两组疗效相当。2.通过对各组患者性激素检测的前后对比,未发现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对激素产生的影响。
方芸金(Fong Yuen Kim)[7](2019)在《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内服联合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内服外治法在改善痤疮程度、调整月经上的优势,为该病探求一种确切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马来西亚仁爱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经前期痤疮患者,一共90例,随机分为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三组治疗。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肝消痤丸+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对照组选用龙胆泻肝丸。各治疗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月经情况等指标,以及临床疗效、患者认可度进行评价。结果:1.痤疮年龄以21~30岁最多,占所有患者的48.88%;其次是31~40岁,占所有患者的37.78%;14~20岁患者最少,占所有患者的13.33%。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治疗前痤疮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一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症状好转程度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两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显着增高(χ2=6.7873,P=0.009<0.01)。5.治疗三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明显增高(χ2=6.7948,P=0.033<0.01)。6.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皮损形态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476,P<0.01),中药面膜组(Z=-3.728,P<0.01),对照组(Z=-4.665,P<0.01)。7.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数量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28,P<0.01),中药面膜组(Z=-4.051,P<0.01),对照组(Z=-4.496,P<0.01)。8.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颜色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41,P<0.01),中药面膜组(Z=-4.436,P<0.01),对照组(Z=-4.823,P<0.01)。9.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月经情况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811,P<0.01),中药面膜组(Z=-4.579,P<0.01),对照组(Z=-4.514,P<0.01)。10.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症状总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08,P<0.01),中药面膜组(Z=-3.682,P<0.01),对照组(Z=-4.629,P<0.01)。1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疗效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两两比较,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疗效评分高(P=0.00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与停止治疗三个月后病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028,P<0.01),中药面膜组(Z=-3.366,P<0.01),对照组(Z=-3.617,P<0.01)。1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起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3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4.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14<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5.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的治法在被认可程度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明显高于面膜组(χ2=4.0431,P=0.044<0.05),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改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上均有确切疗效。2.内服中药配合面膜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在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调整月经上有确切疗效。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均在治疗三个疗程后获得最佳疗效,停药三个月后大多数患者往往存在复发的可能。4.在起效和治愈所需疗程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往往所需时间最短,患者认可程度最高。
程凤[8](2019)在《射频联合火针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射频联合火针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采取自身对照研究,右侧面部为治疗侧,左侧面部为对照侧。治疗侧予射频联合火针治疗,对照侧予射频治疗。1周1次,共4次,4次治疗后1周复诊。每次治疗当天、4次治疗后1周记录患者左右两侧面部的炎性皮损、非炎性皮损计数;在第1次治疗前,4次治疗后1周进行皮脂测定。治疗结束后比较两侧炎性皮损计数、非炎性皮损计数;比较两侧的总有效率;比较患者对两侧疗效的满意率;比较治疗前后皮脂测定值。结果(1)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侧炎性皮损计数、非炎性皮损计数经统计学分析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对痤疮的炎性皮损、非炎性皮损均有明显疗效。(2)组间比较:炎性皮损数:治疗前后两侧炎性皮损计数经统计学分析,1次治疗、2次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3次治疗、4次治疗后有明显差异(P<0.05),表示在3次治疗、4次治疗后治疗侧炎性皮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侧。非炎性皮损数:治疗前后两侧非炎性皮损计数经统计学分析,在1次治疗、2次治疗、3次治疗、4次治疗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两侧非炎性皮损改善情况相当。(3)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前后两侧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两侧的总有效率相当。(4)满意度比较:治疗侧6例患者非常满意,16例患者满意,5例患者认为一般,1例患者不满意,总满意率81.57%。对照侧4例患者非常满意,13例患者满意,9例患者认为一般,2例患者不满意,总满意率60.72%。经统计学分析两侧满意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患者对两侧的疗效满意程度相当。(5)皮脂测定值比较:治疗前后皮脂测定值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本研究的患者治疗前后皮脂分泌情况无明显区别。(6)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射频联合火针、单用射频治疗痤疮,在改善炎性皮损、非炎性皮损上均有明显疗效。(2)射频联合火针治疗痤疮,具有协同作用,在改善炎性皮损疗效上比单用射频的效果好。(3)两种方案改善非炎性皮损疗效相当。(4)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种治疗方法安全性均较好。(5)本研究使用射频联合火针治疗痤疮效果好、安全性高,对不适合使用药物治疗的痤疮患者,此方法是不错的选择。
刘芳艳[9](2019)在《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照观察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并且评价其优劣,拓宽对该病证治疗思路的理解,而更好地指导本病的治疗。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将其均分至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6例。治疗组予吴氏平痤汤内服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内服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总疗程都为4周,1周复诊1次,并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皮损临床观察指标的积分情况,并及时填写不良反应表。疗程结束后,对临床痊愈及显效病例进行1月随访,每周1次。所有数据全部使用SPSS22.0做统计处理,然后分析、讨论数据结果意义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88%,愈显效率72.73%;对照组总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8.13%,愈显效率43.75%;总有效率比较(49)=0.3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愈显效率比较?2=5.618,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治愈2人,未出现复发病例,对照组治愈4人,出现2例复发病例,复发情况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46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试验两种治疗方案对寻常痤疮(湿热证)患者均有良好治疗效果,且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治疗组愈显率更高,其治疗方案可以更进一步研究以期推广应用。
卢文,朱礼刚,田阡陌,白昕予,匡薇薇,房忠女,任虹,陈仁琼,解春桃[10](2018)在《穴位埋线、火针、耳针综合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及对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与健康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探讨穴位埋线、火针、耳针综合针灸疗法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皮损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07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分为综合针灸组(54例,4例剔除)和药物组(53例,5例剔除)。综合针灸组采用穴位埋线、火针、耳针综合疗法,埋线取大椎、印堂、阳白透鱼腰等为主,配合辨证取穴,并于面部脓疱、囊肿皮损处行火针治疗,取耳尖及额、口等相应部位行耳针治疗;药物组口服丹参酮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1次,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评价两组痤疮皮损。治疗前综合针灸组50例患者及46例健康对照组均于月经来潮24 h内检测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并观察综合针灸组中21例性激素水平异常的患者治疗后的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综合针灸组治疗前E2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T/E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综合针灸组21例性激素异常的患者治疗后E2水平显着提高(P<0.01),T/E2显着降低(P<0.01)。两组治疗4周、8周后痤疮皮损积分显着降低(均P<0.01),治疗4周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综合针灸组痤疮皮损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综合针灸组、药物组愈显率分别为66.0%(33/50)、45.8%(22/48),综合针灸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与健康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E2水平降低导致T水平相对升高;穴位埋线、火针、耳针综合疗法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皮损具有比药物更好的疗效,并对异常的性激素水平具有调整作用。
二、耳穴贴压治疗寻常痤疮对血清睾酮雌二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穴贴压治疗寻常痤疮对血清睾酮雌二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耳穴埋针配合体针治疗冲任失调型痤疮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标准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治疗结果 |
3.4.1 2组综合疗效比较 |
3.4.2 2组治疗前后痤疮GAG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 讨 论 |
(2)基于Meta分析探讨耳穴压豆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1.1 文献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质量评价 |
1.4 资料提取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异质性检验 |
2.4 固定效应的Meta分析 |
2.5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3)中医体质调理配合药物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相关研究 |
1.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辩证分型 |
2 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内治法 |
2.3 中药外治法 |
2.4 其他疗法 |
二、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 |
1.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 |
2.病因与发病机制 |
2.1 内分泌因素 |
2.2 毛囊及皮脂腺角化异常 |
2.3 微生物感染 |
2.4 免疫学因素 |
2.5 遗传因素 |
2.6 其他因素 |
3.痤疮的西医治疗 |
3.1 外用药治疗 |
3.2 系统药物治疗 |
3.3 物理和化学疗法 |
三、湿热体质的相关研究 |
1.湿热体质的临床特征 |
2.湿热体质的形成因素 |
2.1 先天禀赋 |
2.2 后天因素 |
3.湿热体质与疾病相关性 |
3.1 体质与病因 |
3.2 体质与发病 |
3.3 体质与治疗 |
3.4 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研究 |
4.湿热体质与湿热证 |
4.1 湿热体质与湿热证的联系 |
4.2 湿热体质与湿热证的区别 |
4.3 湿热体质与湿热证治疗区别 |
第二部分 痤疮与湿热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
1.7 湿热体质诊断标准 |
2.方法 |
2.1 设计调查问卷 |
2.2 临床调查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湿热体质痤疮患者人数构成比较分析 |
3.2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严重程度(Pillsbury分度)比较 |
3.3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遗传情况比较 |
3.4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皮肤质地比较 |
3.5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压力情况比较 |
3.6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运动习惯对比 |
3.7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熬夜情况对比 |
3.8 湿热体质痤疮患者饮食情况分析 |
4.讨论 |
4.1 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 |
4.2 湿热体质与痤疮的相关因素分析与调养建议 |
4.3 展望与不足 |
第三部分 枇杷清肺饮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
2.治疗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 |
2.4 安全性观察 |
2.5 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量表(GAGS)评分 |
3.3 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 |
3.4 临床疗效分析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复发率比较 |
4 讨论 |
4.1 选方依据与分析 |
4.2 耳穴压豆治疗痤疮的研究 |
4.3 研究结果情况分析 |
4.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寻常型痤疮患者问卷调查 |
附录二 病情记录表 |
附录三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 |
附录四 知情同意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LCs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探讨痤疮合剂对家兔耳痤疮模型的抗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痤疮合剂对家兔耳痤疮模型外周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痤疮合剂对家兔耳痤疮模型淋巴结朗格汉斯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痤疮合剂对家兔耳痤疮模型Th1/Th2和Th17/Treg平衡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耳穴贴压法联合拔罐对寻常痤疮(风热证)患者症状改善及血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4.1 西医常规治疗: |
1.4.2 对照A组: |
1.4.3 对照B组: |
1.4.4 观察组: |
1.4.5 中医症候积分[8]: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三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 |
2.3 三组治疗前后血清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
2.4 三组治疗前后激素水平比较: |
2.5 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
2.6 三组复发率比较: |
3 讨论 |
(6)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成人女性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痤疮的中医研究进展概述 |
1. 中医关于痤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 历史上各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阐述 |
1.2 近现代各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阐述 |
2. 痤疮中医辨证内治概述 |
2.1 从脏腑论治 |
2.1.1 从肺、胃论治 |
2.1.2 从脾论治 |
2.1.3 从肝肾论治 |
2.1.4 从心论治 |
2.2 从病理因素论治 |
3. 痤疮外治法概述 |
3.1 中药外治 |
3.1.1 中药熏蒸 |
3.1.2 中药面膜 |
3.1.3 中药湿敷 |
3.1.4 中药外洗 |
3.1.5 其他剂型 |
3.2 中医特色治疗 |
3.2.1 针刺 |
3.2.2 火针 |
3.2.3 灸法 |
3.2.4 刺络放血及拔罐走罐 |
3.2.5 耳穴压丸及放血 |
3.2.6 其他特色疗法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痤疮的西医研究进展概述 |
1. 痤疮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 年龄和性别分布及患病率 |
1.2 影响因素 |
2. 西医关于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 |
2.1 性激素与皮脂腺功能亢进 |
2.1.1 雄激素作用 |
2.1.2 激素受体作用 |
2.2 毛囊内微生物定植 |
2.3 免疫与炎症反应 |
2.3.1 Toll样受体 |
2.3.2 免疫失衡 |
2.4 遗传因素 |
3. 痤疮的西医治疗概述 |
3.1 药物治疗 |
3.1.1 外用药物治疗 |
3.1.2 内服药物治疗 |
3.2 物理治疗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1.1 年龄 |
2.1.2 睡眠 |
2.1.3 月经 |
2.1.4 压力 |
2.1.5 皮损部位分布情况 |
2.2 临床疗效分析 |
2.2.1 治疗前后各项疗效组内比较 |
2.2.2 两组临床各项疗效组间比较 |
2.2.3 治疗各时点皮损疗效比较 |
2.3 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
2.3.1 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
3. 讨论 |
3.1 研究背景 |
3.2 组方及选穴依据 |
3.2.1 滋阴解毒方的组方依据 |
3.2.1.1 中医理论依据 |
3.2.1.2 滋阴解毒方方解 |
3.2.1.3 现代药理研究 |
3.2.2 耳穴选穴依据 |
3.2.2.1 中医理论依据 |
3.2.2.2 选穴及方解 |
3.2.2.3 现代相关研究 |
3.3 性激素调节作用分析 |
3.4 本课题研究结果讨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研究概况 |
1.2 当代中医对于经前期痤疮的认识 |
1.2.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
1.3 从“肝”研究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
1.3.1 肝郁气滞 |
1.3.2 肝经郁热 |
1.3.3 肝经湿热 |
1.3.4 肝阴不足 |
1.4 经前期痤疮的肝郁化火病因病机研究 |
1.5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治疗 |
1.5.1 内治法 |
1.5.2 外治法 |
1.5.3 综合疗法 |
1.5.4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
1.6 现代医学对经前期痤疮病的认识 |
1.6.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 |
1.6.2 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章 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 |
2.1 具体研究内容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意义 |
2.1.3 研究内容 |
2.1.4 研究方法 |
2.1.5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女性经前期痤疮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理 |
3.2 治法的确立 |
3.3 自拟清肝消痤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经前期痤疮的优势 |
3.4 治疗方药与研究方药的分析 |
3.4.1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组方特点 |
3.4.2 方药分析与药理作用 |
3.4.3 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 |
3.4.4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临床体会 |
3.4.5 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8)射频联合火针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基线情况比较 |
4.3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痤疮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西医病因病机 |
1.2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射频治疗痤疮的研究 |
3.1 射频的原理 |
3.2 射频治疗痤疮 |
4 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 |
4.1 中医机理研究 |
4.2 西医机理研究 |
4.3 火针治疗痤疮 |
5 结果分析 |
5.1 基线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展望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观察记录表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的估算 |
3.2 随机分组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生活调护 |
3.5 疗程 |
3.6 观察指标 |
3.7 疗效判定标准 |
3.8 安全性评价 |
3.9 随访 |
3.10 统计方法及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入组情况 |
4.2 一般资料基线分析 |
4.3 观察指标数据比较 |
4.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
4.5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寻常痤疮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5.2 寻常痤疮的现代医学治疗 |
5.3 中医对寻常痤疮湿热证的认识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及亮点 |
7 问题与展望 |
7.1 本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痤疮的西医治疗 |
1.1 局部药物治疗 |
1.2 系统治疗 |
1.3 物理治疗 |
1.4 果酸疗法 |
1.5 其他治疗 |
2 痤疮的中医治疗 |
2.1 中医内治 |
2.2 中医外治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10)穴位埋线、火针、耳针综合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及对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痤疮诊断及分级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生活方式干预 |
2.2 综合针灸组 |
(1) 体穴埋线 |
(2) 面部埋线 |
(3) 火针 |
(4) 耳针 |
2.3 药物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3 统计学处理 |
3.4 治疗结果 |
(1) 综合针灸组患者治疗前和健康对照组性激素水平比较 |
(2) 综合针灸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皮损积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后痤疮皮损疗效比较 |
(5) 综合针灸组不同辨证分型患者治疗后痤疮皮损疗效比较 |
4 讨论 |
四、耳穴贴压治疗寻常痤疮对血清睾酮雌二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耳穴埋针配合体针治疗冲任失调型痤疮30例临床观察[J]. 周薇,王佳捷,周仲瑜,胡锋. 湖南中医杂志, 2022(01)
- [2]基于Meta分析探讨耳穴压豆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J]. 刘君娇,芦源.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
- [3]中医体质调理配合药物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临床观察[D]. 王月.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LCs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探讨痤疮合剂对家兔耳痤疮模型的抗炎机制[D]. 于佳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耳穴贴压法联合拔罐对寻常痤疮(风热证)患者症状改善及血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J]. 孙妍,方芳,弭澜,曹岩. 中国美容医学, 2021(01)
- [6]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成人女性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影响[D]. 王东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D]. 方芸金(Fong Yuen K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射频联合火针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D]. 程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芳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穴位埋线、火针、耳针综合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及对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 卢文,朱礼刚,田阡陌,白昕予,匡薇薇,房忠女,任虹,陈仁琼,解春桃. 中国针灸,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