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决当前中国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要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宋湛,文魁[1](2021)在《中国共产党劳动思想和实践百年回顾》文中指出本文分6个阶段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为回应不同时期所提出的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劳动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劳动政策实践的调整过程。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的百年演进史,归结起来,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多维度激励劳动者,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生活,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优化劳动力配置。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时代我国的劳动领域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未来需要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求索。
刘鑫[2](2021)在《中青年再就业人群结果式职业培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青年人群的再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关联,开展再就业培训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通过再就业培训能够提升中青年再就业人群的能力素质,使其转变观念,增强其择业能力,在今后的再就业培训中应加强对相关课程的调整,与时俱进,使中青年再就业人群都能成功的再就业。文章从中青年再就业人群的就业培训现状的培训分工、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体系进行了分析。为了避免各单位为了中青年再就业人群培训而培训、没有就业转化的现象,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通过多部门联动、培训的引导、培训前置、开发定向式岗位、专家一对一服务、购买结果式培训等多种方法来达到能保证就业结果的培训。
贾昱宁,高青青[3](2021)在《货币政策、信贷导向与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并利用正交化的脉冲响应函数,探究了货币政策、信贷导向与总体就业水平以及失业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水平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总量型货币政策不能提升总体和重点群体就业水平;加强对普惠小微支持的信贷导向对于提升总体就业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时滞,而对于提升失业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水平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时滞较短;相对而言我国货币信贷政策更倾向于关注总体就业水平冲击。本文研究结果论证了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并进一步加强对普惠小微及失业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信贷支持力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为进一步落实"六保""六稳"支持政策、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撑与政策依据。
穆希琳[4](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杨志华,代先祥[5](2021)在《安徽两淮煤矿分流职工生存现状及再就业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流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全局。文章选取安徽省淮南、淮北两地煤矿企业以及分流员工家庭作为调查对象,走进员工所属矿区、社区或农村家庭,以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就分流职工生存现状以及再就业情况等方面开展综合调查。通过调研,了解分流职工对国家和企业分流措施的认知,研究他们在过渡期间的不良心理情绪,分析分流职工的思想、生活现状以及再就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应对生存困境和再就业困难的措施,为解决全国其他矿区类似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曹雅婧[6](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退休再就业法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赵晓慧[7](2021)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下的企业舆论与职工感知 ——以1992-2002年的山西机床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周静[8](2021)在《社区失业青年再就业能力提升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清英[9](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Y县城镇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
张继方[10](2021)在《退休再就业人员因工受伤法律保障研究》文中认为
二、解决当前中国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要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决当前中国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要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劳动思想和实践百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的百年演进 |
(一)建党前后(1919~1927年):形成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
1. 向劳动者和全社会宣传革命思想 |
2. 在劳动者中建立自己的组织,并持续对这些组织加以领导 |
3.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的道路 |
(二)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1928~1955年):代表劳动者执政的初步探索 |
1. 对革命军队进行组织建设和改造,使其具有了复合职能 |
2. 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动员革命和建设力量并促进生产发展 |
3.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农村革命调动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平等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
4. 兼具激励和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纲领和法律政策体系 |
(三)计划经济时期(1956~1977年):相对平均化的弱物质激励体系 |
1. 城镇职工实行平均主义下缺乏经济激励的制度体系 |
2. 实行城镇职工较高的福利和快速扩张的培训政策,缺少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贴合实际的方案 |
3. 农民群体的经济利益在“工农产品剪刀差”和人民公社制度下受到损害 |
4. 对劳动者的强精神激励起到积极的作用 |
5.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劳动思想开始走向极端,劳动的积极性被压抑 |
(四)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通过微观放活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各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 |
2.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允许进城务工经商等,激发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
3. 从打破大锅饭、强调按劳分配入手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4. 重视对收入差距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的回应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时期(1992~2011年):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优化劳动力配置 |
1. 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2.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推进劳动力市场化建设 |
3. 将新社会阶层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行列,充分激发其积极性 |
4. 规划各类劳动者提升素质 |
5. 通过政策指引和立法等手段规范劳动关系,调控劳动力市场 |
6. 更加注重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
(六)新时代(2012年至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新劳动观和政策 |
1. 在实践中升华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的认识 |
2. 进一步把“按劳分配为主体”明确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纳入国家治理体系 |
3. 扭转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的认识偏差,为劳动赋予更高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
4. 培养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 |
5. 明确政府部门对劳动者所承担的具体职责 |
6. 更加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三、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演进的特点 |
(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依归 |
(二)随着各阶段主题的变化,对“劳动者”的认识逐步拓宽 |
(三)始终重视对劳动者的物质和精神的多维度激励 |
(四)始终扎根劳动群众,始终重视对劳动者的组织、宣传和动员 |
四、总结和展望 |
(2)中青年再就业人群结果式职业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中青年再就业人群面临的现状 |
二、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
(一)培训分工不明确 |
(二)考证和项目制培训难以满足需求 |
(三)培训内容有待优化 |
(四)缺乏培训、创业的体系支撑 |
三、再就业培训的对策与具体措施 |
(一)再就业培训的对策 |
1. 培训目标应面向社会,适应市场 |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3. 重视创业培训,调整培训课程 |
4. 创新多样化的就业模式 |
(二)再就业培训的具体措施 |
1. 多部门联动、加强培训体系建设 |
2. 加强引导、激发中青年再就业人群的培训热情 |
3. 培训前置,保证培训效果 |
4. 采用购买结果式培训 |
5. 创业、培训,专家一对一服务 |
6. 开发定向岗位后培训 |
四、结语 |
(3)货币政策、信贷导向与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货币政策、信贷导向与总体就业水平 |
(二)货币政策、信贷导向与重点群体就业水平 |
(三)稳健性检验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4)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5)安徽两淮煤矿分流职工生存现状及再就业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研总体情况分析 |
(一)调研方式和方法 |
(二)调查问卷分布情况 |
(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煤矿分流职工生存及再就业困境分析 |
(一)不同性别面临的困境 |
(二)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困境 |
(三)不同家庭背景面临的困境 |
(四)不同文化程度面临的困境 |
(五)不同心理认知面临的困境 |
三、煤矿分流职工再就业政策现状及存在问题 |
四、煤矿分流职工再就业应对措施 |
(一)建立分流职工再就业工作奖惩机制,督促矿企落实国家安置政策 |
(二)加强分流职工心理疏导,因势利导提高职工就业积极性 |
(三)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因人施策实现分流职工精准帮扶 |
(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效果,提高分流职工就业竞争力 |
(五)增加基层服务岗位数量,攻坚克难增加分流职工就业机会 |
(六)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自力更生解决分流职工就业难题 |
(七)拓展企业经营范围,千方百计保障分流职工基本生活 |
(八)强化人文关怀,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
五、总结与展望 |
四、解决当前中国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要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劳动思想和实践百年回顾[J]. 宋湛,文魁. 管理世界, 2021(12)
- [2]中青年再就业人群结果式职业培训研究[J]. 刘鑫. 中国集体经济, 2021(31)
- [3]货币政策、信贷导向与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 贾昱宁,高青青. 华北金融, 2021(09)
- [4]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5]安徽两淮煤矿分流职工生存现状及再就业对策研究[J]. 杨志华,代先祥.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04)
- [6]积极老龄化视域下退休再就业法律保障研究[D]. 曹雅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7]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下的企业舆论与职工感知 ——以1992-2002年的山西机床厂为例[D]. 赵晓慧.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8]社区失业青年再就业能力提升的个案研究[D]. 周静.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9]积极老龄化视角下Y县城镇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D]. 李清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10]退休再就业人员因工受伤法律保障研究[D]. 张继方. 华中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