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湖灰浅沉积信息揭示的环境演化过程

艾比湖灰浅沉积信息揭示的环境演化过程

一、艾比湖Ash浅孔沉积信息揭示的环境演变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何冬[1](2016)在《乌鲁木齐东道海子沉积记录的中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百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且对于有些地区而言,其很多影响弊远大于利。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如何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以来全球变化研究也由此显得越来越重要。全新世是一个与人类联系比较密切的时期,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研究也比较多。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全球的着名干旱区,其拥有广袤的地域范围,但是相对于其广阔的地域而言,有关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仍比较缺乏,且地域研究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位于区域内的湖泊—东道海子处于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是蒙新高原地区的内陆湖,也是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封闭型湖泊,因此东道海子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而且能够更好地记录下东道海子地区过去的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同时,东道海子地区作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着名干旱区之一,该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也可以反映出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特征。因此,东道海子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对认识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模式、全球变化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以及该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特点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河尾闾湖东道海子西岸的DDH剖面为研究对象,以剖面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数据为基础,对东道海子中晚全新世沉积物的磁化率、烧失量、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等多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新疆其他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建立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东道海子地区6.25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序列,并初步探讨了该研究区6.25kaBP以来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DDH剖面沉积物光释光测年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磁化率、烧失量、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等环境代用指标随剖面深度的波动变化特征,将整个变化序列划分为五个阶段:6.25-5.00kaBP期间气候冷干;5.00-4.07kaBP期间气候比较温湿,处于由冷干向暖湿转变的过渡期;4.07-2.57kaBP期间气候暖湿;2.57-1.07kaBP期间气候较冷湿,是由暖湿向冷湿过渡阶段;1.07kaBP以来气候总体上仍表现为冷湿,但是0.40kaBP以来气候特征表现为暖干化。总体而言,该研究区6.25kaBP以来气候变化大致经历了冷干、暖湿、冷湿和暖干的过程。(2)通过与新疆其他湖区气候变化的综合对比分析,结果揭示出东道海子地区与新疆其他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类似的结果和总体变化趋势,即该研究区自6.25kaBP以来,气候总体上表现为由干旱向湿润的转变。具体表现为6.25~5.00kaBP气候冷干,而5.00kaBP以来气候整体上比较湿润,但是近400年来气候比较暖干。另外,该研究区的气候变化模式比较复杂,既不是简单的季风区模式“暖湿-冷干”,也不是所谓西风区的“冷湿-暖干”水热组合模式。(3)有关东道海子地区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机制,本研究通过与新疆其他地区古气候演化过程进行对比,从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较为一致,可能是受到相似气候系统控制这一角度,浅析该研究区各时期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影响因素。同时对之前学者的有关新疆地区气候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本研究结果表明东道海子地区6.25~5.00kaBP的冷干气候可能与太阳活动快速、剧烈的波动密切相关,也可能是由于夏季风衰退以及该时段内中国西部山区冰川前进综合作用的结果;而5.00kaBP以来气候逐渐转湿可能是与西风环流、北大西洋温盐环流有关。而0.40kaBP以来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与全球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刘英英[2](2016)在《全新世北疆泥炭沉积记录的大气粉尘变化》文中认为大气粉尘不仅响应于全球变化,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粉尘的释放、输送和沉降等过程与源区气候环境状况、风场强度以及环流格局等密切联系,因此,过去大气粉尘变化对于理解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中亚干旱区是北半球重要的粉尘源区,是研究过去大气粉尘变化的理想区域。泥炭堆积连续性较好,分辨率较高,易于测年,且泥炭矿物碎屑受沉积后成岩、迁移等过程的影响较小,是重建过去大气粉尘变化的良好地质载体。论文选取天山北侧柴窝堡盆地(CWP)、江布拉克(JBLK-B)和阿尔泰山哈拉沙子(ATM10-C7)泥炭地为研究对象。挑选24个莎草或泥炭藓植物残体样品进行AMS 14C测年,建立了不同岩芯的年代序列。利用泥炭矿物碎屑的粒度组成、元素含量等代用指标,在认识泥炭矿物碎屑输入过程和沉积后迁移过程的基础上,明确了大气粉尘变化的代用指标,重建了全新世大气粉尘变化历史,探讨了全新世大气粉尘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泥炭沉积的矿物碎屑主要来源于大气粉尘,且泥炭沉积后元素迁移过程不显着。泥炭灰分沉积通量、REE元素等含量变化用来指示过去大气粉尘的载荷水平;泥炭碎屑颗粒粒度组成指示了粉尘输送的风力强度。2、由于海拔与纬度的差异,岩芯JBLK-B、ATM10-C7和柴窝堡泥炭沉积记录的大气粉尘变化历史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哈拉沙子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变化可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11.2-7 cal ka BP,粉尘输入显着,大气粉尘载荷较高;7-4 cal ka BP,大气粉尘载荷较低;4 cal ka BP以来,大气粉尘输入逐渐增强,且在1.5 cal ka BP以来达到全新世的最高值。江布拉克泥炭沉积显示,2.1-1.3 cal ka BP和0.9-0.1 cal ka BP期间大气粉尘载荷水平总体偏低;1.3-0.9 cal ka BP期间,粉尘输入增强,并伴随着碎屑颗粒粒度的逐渐增加;0.1 cal ka BP以来,粉尘输入过程显着增强。柴窝堡泥炭3.3-2.7 cal ka BP期间粉尘输入过程显着;2.7-1.1 cal ka BP,大气粉尘载荷水平整体较低;然而,1.7-1.4 cal ka BP、1.1-0.5 cal ka BP和0.2 cal ka BP以来粉尘输入有所增强。3、柴窝堡泥炭灰分沉积通量和粒度的变化可能响应于准噶尔盆地的干旱程度和近地面风场强度的变化。亚高山泥炭沉积记录的粉尘输入,可能指示了远距离源区(如中亚)的环境状况和高空西风环流的变化。4、阿尔泰山哈拉沙子泥炭在11.2-7 cal ka BP期间和4 cal ka BP以来,大气粉尘载荷较高,可能与中亚地区较为干旱的气候影响的粉尘释放增强有关;7-4cal ka BP,粉尘沉积较低,则响应于中亚地区较为湿润的气候。江布拉克泥炭在2.1-1.3 cal ka BP期间粉尘沉降较少,与西风环流较弱有关。1.3-0.9 cal ka BP期间和0.1 cal ka BP以来,大气粉尘载荷显着增加,响应于中亚干旱的气候和较强的西风环流。0.9-0.1 cal ka BP期间,尽管西风环流较强,较少的粉尘沉降可能与中亚地区湿润的气候有关。柴窝堡泥炭3.3-2.7 cal ka BP和1.1-0.5 cal ka BP期间较高的粉尘沉积与准噶尔盆地气候变干和近地面风力强度的增强有关;2.7-1.1cal ka BP和0.5-0.2 cal ka BP时期,准噶尔盆地气候较为湿润,且近地面风力强度逐渐减弱,导致了柴窝堡泥炭粉尘沉降减少。0.2 cal ka BP以来大气粉尘的增加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朱新萍[3](2015)在《22.70ka BP以来罗布泊“大耳朵”区域湖泊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罗布泊环状分布的“耳轮”状沉积记载着湖水消长和气候演变的信息,是塔里木盆地及中亚地区环境演变的缩影,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在重建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环境演化序列,探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驱动机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区由湖心至湖岸典型剖面为对象,进行年代学、沉积物物理指标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并对各代用指标的气候和环境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分析,重建了22.70 ka以来“大耳朵”区域气候环境演化序列,对比了区域环境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一步揭示了罗布泊干盐湖“大耳朵”区域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为探索多样化的干盐湖形成与演化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干旱区湖泊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由湖心—湖岸典型剖面沉积物岩性特征分析得出,剖面上层沉积物为坚硬的盐壳所覆盖,“大耳朵”湖区盐壳层厚度边缘>中部>耳心处,在盐壳下层主要为砂土与砂壤土构成,其中富含不同粒径的石盐和石膏矿物;剖面岩性的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大耳朵”湖区古环境总体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的环境演变过程。剖面纵向经多种测年方法得出沉积物对应历史时期为22.70 ka BP至今,该沉积物可能包含了第四纪末次冰期晚期和全新世(Q4)以来的罗布泊“大耳朵”区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信息。(2)对湖心—湖岸典型剖面沉积物的粒度、色度、磁化率、碳酸盐含量、石膏含量、TOC和地球化学元素及元素(多元素组合)比值等大量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并经多剖面记录信息相互印证,深入揭示了不同剖面深度各指标分布特征与对应的环境指示意义,表明研究区自22.70 ka BP以来总体由暖湿向暖干方向发展。(3)利用统计学主成分分析法,对多种气候和环境代用指标进行信息集合的提取,对22.70 ka BP以来的区域环境干湿、冷暖及湖水深浅变化过程进行重建,罗布泊区域第四纪末次冰期晚期和全新世(Q4)以来气候环境主要经历了暖干-冷湿-暖偏湿-偏暖-偏冷湿-冷湿与暖干交替-暖干-干旱的过程,湖泊水位经历了深-变浅-偏深,高水位期-湖水水位剧烈变化-湖水水位变浅-干涸的过程。(4)通过对罗布泊“大耳朵”湖心—湖岸典型剖面沉积物研究,发现其对全球变化具有一定响应,玉木冰期、博令间冰阶、新仙女木事件和中世纪暖期等环境变化均在沉积物中有显示。通过与新疆其它湖泊研究对比得出,罗布泊“大耳朵”湖泊沉积信息受区域环境影响,反映出干旱区内陆湖泊的特征。

帕里达·马给拉[4](2014)在《艾比湖干涸湖底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尾闾湖水面退缩后形成干涸湖底次生盐漠景观,其物质组成主要是湖相松散富盐细粒沉积物。自然土壤中,小于0.25mm的土壤团粒结构被称之为表土微团粒。本研究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艾比湖干涸湖底为研究区,通过典型样带选取和野外采样的方法,分析艾比湖干涸湖底表土微团粒粒度组成;研究不同环境因子下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特征;探讨艾比湖干涸湖底表土微团粒的分布特征对粉尘释放的影响,为干旱区尾闾湖地区绿洲调控与管理和盐尘暴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表土微团粒粒度含量分布显示:研究区微团粒粒级在63-90μm和135-450μm范围内的平均含量较多,每个粒级的最大值可以看出,最大值较大的含量分布在63-280μm范围内,粒级含量最小值分布在0-63μm和280-2000μm范围内。6种质地类型微团粒粒度组成的的极细砂级和细砂级的百分含量之和分别为54.2%、60.3%、36.1%、66.9%、65.6%、39.2%,中砂级和粗砂级的百分含量之和分别为29.8%、23.4%、40.4%、24.9%、20.3%、40%。可以看出砂土、壤土、砂黏壤土和黏土微团粒粒度组成中的极细砂级和细砂级的百分含量较多,黏壤土和粉黏土微团粒粒度组成中的中砂级和粗砂级的百分含量较多。8种植被类型微团粒粒度组成的的极细砂级和细砂级的百分含量之和分别为39.6%、52.5%、59.3%、64%、62.6%、35.7%、45.2%、52.4%,中砂级和粗砂级的百分含量之和分别为37.9%、25.6%、26.5%、21.4%、12.5%、40.1%、33.9%、36.2%。可以看出4种荒漠植物和芦苇草甸微团粒粒度组成中的极细砂级和细砂级百分含量较多,其他3种类型植被和芦苇草甸微团粒粒度组成中的中砂级和粗砂级百分含量较多。12种土壤类型微团粒粒度组成的极细砂级和细砂级的百分含量之和分别为44.9%、37%、48.9%、56.8%、50.1%、74.7%、65.6%、69.3%、61.9%、36.1%、25.8%和45.1%,中砂级和粗砂级的百分含量之和分别为43.9%、35.3%、26.8%、28.4%、34.9%、18.1%、20.3%、17.8%、24.3%、40.4%、44.5%和33.7%。可以看出硫盐化林灌草甸土、硫酸盐草甸盐土、盐化林灌草甸土、半固定风砂土硫盐化沼泽土、氯化物典型盐土和沼泽盐土微团粒粒度组成中的极细砂级和细砂级百分含量较多,同时灰棕漠土、灌耕土、盐化林灌草甸土、硫盐化草甸土、灌耕硫盐化草甸土和灰灌耕土微团粒粒度组成中的中砂级和粗砂级百分含量较多。另外,硫盐化草甸土和灌耕硫盐化草甸土微团粒组成中的极粗砂级百分含量分别为17.8%和23.8%,比同类型的极细砂级和中砂级百分含量多。(2)对数正态粒度分布模型拟合结果显示:砂土、壤土、砂黏壤土和黏土的微团粒粒度由极细砂级和中砂级群体组成,粉黏土和黏壤土的微团粒粒度由极细砂级、中砂级和粗砂级群体组成,它们所对应的质量中值粒径分别为84μm、188μm和994μm;标准偏差值分别为为1.47、1.38和1.40;所占比例分别为40%、48%和12%。梭梭砾漠和4种荒漠植物的微团粒粒度分别由极细砂级和中砂级群体组成,冬春小麦等植被、含胡杨的植被类型和芦苇草甸的微团粒粒度分别由极细砂级群体、中砂级群体和粗砂级群体组成,它们所对应的质量中值粒径分别为84μm、188μm和960μm;标准偏差值分别为为1.3、1.28和1.29;所占比例分别为39%、49%和12%。灰棕漠土、硫盐化林灌草甸土、硫酸盐草甸盐土、盐化林灌草甸土、半固定风砂土、硫盐化沼泽土、氯化物典型盐土和沼泽盐土的微团粒粒度分别由极细砂级和中砂级群体组成,灌耕土、硫盐化草甸土、灌耕硫盐化草甸土和灰灌耕土的微团粒粒度分别由极细砂级、中砂级和粗砂级群体组成,它们所对应的质量中值粒径分别为83μm、190μm和1000μm;标准偏差值分别为为1.32、1.42和1.37;所占比例分别为38%、48%和14%。(3)由DPM模型可知,不同质地中,砂土、壤土和黏土极细砂级含量较多,比其它质地类型更容易发生粉尘释放;不同植被类型中,梭梭砾漠和其它四种荒漠植被的细砂级含量较多,比其它植被类型更容易发生粉尘释放;不同土壤类型中,硫盐化林灌草甸土、硫盐化沼泽土和氯化物典型盐土的细砂级含量较多,比其它植被类型更容易发生粉尘释放。

赵凯华[5](2013)在《艾比湖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孢粉组合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文中指出内陆干旱、半干旱封闭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是较为理想的古环境研究场所,而且湖泊沉积物的孢粉组合可以直接反映湖区的植物群落面貌和植被类型,因而成为一项重要的古气候研究内容。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是这一区域的汇水中心。取自艾比湖地区214个表土孢粉样品,结合附近18个气象台站1970-2000年3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艾比湖东南方向1.7米深的剖面,运用WAPLS(加权平均最小二乘法)定量重建了艾比湖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过程:在4730-4014a B.P.之间,艾比湖地区表现为较冷湿的气候特征,平均气温-2.8‵,平均降水量270.5mm;在4014-2780a B.P.之间,降水量较少,平均降水量252.5mm,而且温度较低,平均气温-3.5‵,整个艾比湖地区表现为荒漠植被景观,显示了冷干的气候条件;在2780-2382aB.P.之间,温度升高,平均-2.9‵,较上一带温度上升;降水量在299-400mm之间,平均351mm,流域内河流水量充沛,艾比湖处于高湖面期;在2382-2134a B.P.期间,平均气温-1.8‵,平均降水量为216mm,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艾比湖面积缩小时期,湖周为荒漠植被景观。有证据表明当时整个新疆北部地区可能呈现暖干的气候环境。在2134-1437a B.P.之间,平均温度-0.6‵,平均降水量为310mm,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大,流域河流水量较大,湖面较高;在1437-131a B.P.之间,平均温度为0.7‵,平均降水量为339mm,总体来看,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艾比湖处于高水位期,这反映了在中世纪,艾比湖地区的环境可能明显好于现代。本段后期看,蕨类孢子的增多以及温度的下降可能显示的是约17世纪中至19世纪初的小冰期,艾比湖地区处于西风带,受季风影响很弱,在气候冷期,受源于大西洋的西风带强烈南移及其气旋风加强影响,带来较多的水汽。此时的艾比湖水位处在一个相对上升期。近20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艾比湖地区日益干旱,湖滨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成为中国西部沙尘暴主要策源地之一。

郎丽丽,王训明,哈斯,花婷[6](2012)在《灌丛沙丘形成演化及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的主要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区风沙活动较强烈,风沙地貌十分发育,环境演变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由于缺乏高分辨率载体,在这些地区进行环境变化重建的手段及获得的结果相对贫乏。但是在这些区域发育的灌丛沙丘是风沙堆积体,其形成演化记录了相对丰富的区域环境演变信息。本文综述了目前在灌丛沙丘形态学特征、发育过程、以及其在区域环境变化重建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我们认为,灌丛沙丘形成演化研究在揭示干旱区环境演变过程方面有重大的意义,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这一方面的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

常轶深,钱亦兵,王忠臣,马玉娥,杨林[7](2012)在《艾比湖地区南北典型断面的土壤粒度特征》文中指出通过对艾比湖典型断面土壤粒度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区粒径组成以中粉沙为主,质地以砂质壤土为主,土壤垂向粗骨化明显。土壤分选性较差,粒度分布多为正偏,峰态多为窄峰态,表明该区土壤母质来源丰富,搬运一沉积环境异质性显着,但流水作用突出。北断面的分维值高于南断面,这与南断面分选性好于北断面相吻合。不同地区的概率累计曲线类型各异,但都富含悬移组分,并且对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大都在60μm上下,说明研究区土壤母质以水成沉积环境为主的基础上,叠加有风成碎屑。

樊亚辉[8](2011)在《艾比湖区域近20a土地沙漠化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提出土地沙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以及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同时也是全球广泛关注的焦点。土地沙漠化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艾比湖流域地处新疆木特塔尔沙漠西部,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也是我国绿洲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典型区,是近年来新疆土地沙漠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所选研究区地处艾比湖流域中部,分布于艾比湖流域范围内。近20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大力发展,该研究区东部土地沙漠化强烈发展,是典型的沙漠化发生发展区,沙漠化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艾比湖西岸在人为因素的干预下,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减少,绿地面积不断增加。本文在野外考察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近代历史文献、1995和2003年土地利用图、2005年1:100万土壤类型图及其矢量化数据、研究区1990年、2001年、2007年和2010年的陆地卫星TM/ETM+影像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首先在ENVI4.7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获得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四期土地沙漠化分类,然后在ARCGIS9.3软件下对四期数据进行矢量化,空间叠加,建立了研究区近20年土地沙漠化GIS数据库。其次,依托数据库进行了土地沙漠化现状分析,并找出研究区近20年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在充分探讨土地沙漠化主要驱动因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研究区的防沙治沙措施。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处于近20年以来的最佳状态,沙漠化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1.3%。其中,以轻中度沙漠化土地为主,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5%,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艾比湖西岸;近20年来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经历了强烈逆转(1990年-2001年)-稳定发展2001年-2007年)基本稳定(2007年-2010年)等发展过程,至2010年土地沙漠化状况虽然比1990年的状态好很多,但是严重和重度沙漠化比起1990年仍有19%的土地沙漠化发展,总体上来说,虽然20年来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但是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尤其研究区东部的沙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研究区的沙漠化程度持续加深;近20年空间分布变化是,发展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逆转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地沙漠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文因素,主要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由此而来的掠夺性的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掠夺性开发利用和经济活动不当行为所造成的;对此提出的研究区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对策核心是: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政府加大力度扶持农牧民的生态意识。

陶士臣[9](2011)在《新疆东部湖泊沉积花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客观的理解过去气候历史及其变化特征才能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我国西北地区是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位于新疆东部的两个临近湖泊开展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变化研究。巴里坤湖和托勒库勒湖位于天山东端山间凹陷盆地内,属于封闭性湖泊,是开展该区域过去植被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理想载体。2006年3月课题组在两个湖泊采集到一系列沉积岩芯。2010年6月在托勒库勒湖靠近湖泊中心位置获取一套81 cm长的短岩芯(TLKL10)。本文只详细介绍沉积岩芯所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选用地层中的陆生植物残体、沉积物全样以及提取花粉浓缩物进行AMS和常规14C测年,共计获得21个(巴里坤湖14个,托勒库勒湖7个)年代数据。本文对巴里坤湖(205个样品,理论分辨率为55年每样品)以及托勒库勒湖的沉积样品进行花粉分析(74个样品,理论分辨率160年每样品),结合两个湖泊的现代表土花粉数据(巴里坤湖46个,托勒库勒湖23个),定性重建了新疆东部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巴里坤湖花粉谱显示,湖泊周围11600cal yr BP以来主要是以蒿属、藜科、禾本科以及菊科为代表的荒漠、荒漠草原或草原,部分时段出现片状桦木林地。其中,11600-9400 cal yr BP期间是以藜科和菊科为代表的荒漠,植被盖度和沉积率低;属于干旱的气候环境。9400-7900 cal yr BP期间,荒漠逐渐向以蒿属、禾本科以及藜科为代表的荒漠草原过渡,该时期湖泊周围的降水或有效湿度逐渐增加、气温升高,属于干旱环境向温暖湿润的过渡期。7900-4200 cal yr BP期间,草原类植物进一步增多,以藜科为代表的荒漠进一步退缩,以桦木属为代表的乔灌木植物扩张。湖泊周围是以蒿属、藜科以及禾本科为主的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并出现了片状桦木林地。这一时期湖泊周围出现了全新世最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4200-3800 cal yr BP期间,蒿属和桦木花粉快速下降而藜科则显着增加,植被演化为荒漠,气候明显干旱。3800 cal yr BP以来,以蒿属为代表的草原成分扩张,指示地方性草甸的莎草科以及唐松草属也明显增多,以藜科为代表的荒漠迅速下降,桦木植物的分布依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湖泊周围为荒漠草原/草甸草原;环境较为适宜,但与温暖湿润的中全新世相比,环境有所恶化。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在2500-2300 cal yr BP期间再次出现短暂的气候恶化事件,这期间蒿属减少,代表干旱环境的菊科有所增多。现代的植被与环境从3800 cal yr BP开始,特别是2300 cal yr BP以来逐渐形成。托勒库勒湖花粉谱显示,该湖花粉主要由菊科、麻黄属、蒿属、禾本科、藜科以及石竹科等组成。11600 cal yr BP以来,湖泊周围主要为砾漠、荒漠草原或草原,气候整体干旱,总体上不如同期巴里坤湖周边的植被与环境状况。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11600-8000 cal yr BP期间,以耐旱的菊科、麻黄属以及石竹科为代表的砾漠;湖泊沉积速率明显偏低,这一时期湖泊周围土壤风化作用弱、湖泊自身生产力低下,整体为干旱气候。大约从8000 cal yr BP开始,植被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由上一阶段干旱的砾漠演变为以蒿属、藜科以及禾本科为代表的典型草原或荒漠草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较高的藜科指示这一时期依然较为干旱。在8000 cal yr BP以来相对湿润的环境背景下,出现了4500-3800 cal yr BP期间的明显干旱环境。记录显示,藜科快速增加,蒿属、禾本科以及莎草科所占比例降低,与巴里坤湖的记录基本一致。3800 cal yr BP以来,禾本科以及藜科逐渐下降且趋于稳定,蒿属逐渐上升,气候环境改善。现代植被与环境大约从3800 cal yr BP开始逐渐形成,特别是2650cal yr BP以来植被组成与环境变化整体稳定。两个湖泊在整个全新世可以大体划分四个明显的阶段:即①干旱的早全新世(11600-8000 cal yr BP);②温暖湿润的中全新世(8000-4200/4500 cal yr BP);③中全新世向晚全新世过渡期间(4200/4500-3800 cal yr BP)的干旱事件;④相对湿润的晚全新世(3800 cal yr BP以来)。两个湖泊周围在早全新世为砾莫或荒漠,中全新世为典型草原或荒漠草原,干旱事件期间为荒漠植被,晚全新世为荒漠草原、草甸有所发育。两个湖泊记录的新疆东部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与亚洲中部干旱区其他研究点、甚至北大西洋地区的记录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而早全新世植被与环境演化明显滞后于东亚季风影响区、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区以及临近的阿尔泰山地区的记录约2000-3000年。

陈秀玲,李志忠,凌智永,靳建辉,曹相东[10](2010)在《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以来的风砂沉积与环境演化》文中提出通过对新疆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可克达拉剖面(TKP)有机碳(TOC)、氧化铁(Fe2O3)及频率磁化率(Xfd)的分析,探讨了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结果显示:3.71~1.50kaBP期间该区气候总体上比较干旱,气候干湿变化复杂,并经历了凉湿(3.71~3.06kaBP)、极端干旱(3.06~2.63kaBP)和相对湿润(2.63~1.50kaBP)的演变过程。1.50~0.50kaBP期间TOC、Fe2O3和Xfd的平均含量均达到全剖面的最高值,可能代表着这段时期区域降水比较丰沛,为伊犁河谷地区近4ka以来气候最为适宜的时期。0.5kaBP以来,伊犁河谷气候迅速地向干旱化发展。

二、艾比湖Ash浅孔沉积信息揭示的环境演变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比湖Ash浅孔沉积信息揭示的环境演变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乌鲁木齐东道海子沉积记录的中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湖泊沉积气候记录研究进展
        1.2.1 湖泊沉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2.2 湖泊沉积揭示的区域气候演化
        1.2.3 新疆地区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
    1.3 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工作量
    1.5 研究方法与拟解决的问题
        1.5.1 研究方法
        1.5.2 拟解决问题
第2章 区域概况与研究剖面
    2.1 东道海子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剖面描述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磁化率的测定
    3.2 烧失量的测定
    3.3 粒度的测定
    3.4 地球化学元素的测定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年代测定
    4.2 东道海子剖面的磁化率
        4.2.1 磁化率的意义
        4.2.2 东道海子剖面磁化率特征
    4.3 东道海子剖面的烧失量
        4.3.1 烧失量的意义
        4.3.2 东道海子剖面烧失量特征
    4.4 东道海子剖面的粒度
        4.4.1 粒度的意义
        4.4.2 粒度特征
    4.5 东道海子剖面的元素分布
        4.5.1 化学元素的意义
        4.5.2 东道海子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第5章 全新世气候变化恢复与重建
    5.1 北疆东道海子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
    5.2 东道海子与新疆其他湖泊记录对比
    5.3 东道海子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全新世北疆泥炭沉积记录的大气粉尘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泥炭沉积、泥炭发育与泥炭分布
        1.1.1 泥炭沉积与泥炭发育
        1.1.2 泥炭分布
    1.2 全新世大气粉尘变化研究进展
        1.2.1 大气粉尘的泥炭记录
        1.2.2 大气粉尘的其他地质记录
    1.3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植被
        2.2.2 土壤
        2.2.3 水文
    2.3 气候
        2.3.1 大气环流特征
        2.3.2 温度
        2.3.3 降水
        2.3.4 蒸发量
        2.3.5 大风日数
        2.3.6 沙尘暴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
        3.1.1 柴窝堡泥炭地
        3.1.2 江布拉克泥炭地
        3.1.3 哈拉沙子泥炭地
    3.2 实验方法
        3.2.1 ~(14)C年代
        3.2.2 泥炭沉积
        3.2.3 粒度
        3.2.4 元素
    3.3 数理统计分析
        3.3.1 因子分析
        3.3.2 判别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AMS~(14)C年龄与年代序列的建立
        4.1.1 岩芯CWP
        4.1.2 岩芯JBLK-B
        4.1.3岩芯ATM10-C7
    4.2 含水量、容重、灰分、灰分沉积通量
        4.2.1 岩芯CWP
        4.2.2 岩芯JBLK-B
    4.3 粒度
    4.4 元素
        4.4.1 岩芯CWP
        4.4.2 岩芯JBLK-B
        4.4.3 岩芯ATM10-C7
第五章 泥炭沉积记录的大气粉尘变化历史
    5.1 泥炭碎屑物质输入过程及沉积后元素迁移
        5.1.1 泥炭碎屑物质输入过程
        5.1.2 泥炭沉积后元素迁移
    5.2 粉尘变化历史重建
        5.2.1 粉尘变化代用指标的提取
        5.2.2 大气粉尘变化历史重建
        5.2.3 晚全新世粉尘变化历史的空间分异
    5.3 大气粉尘变化的动力学过程
第六章 全新世大气粉尘与气候环境变化探讨
    6.1 全新世大气粉尘与气候环境变化
    6.2 3.5 ka以来大气粉尘与气候变化
        6.2.1 柴窝堡泥炭沉积记录的大气粉尘与气候变化
        6.2.2 江布拉克泥炭沉积记录的大气粉尘与气候变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22.70ka BP以来罗布泊“大耳朵”区域湖泊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湖泊沉积物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1.2.1 湖泊沉积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优势
        1.2.2 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现状进展
    1.3 罗布泊干盐湖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罗布泊所在地理位置及地貌
    2.2 罗布泊地区气候特征
    2.3 罗布泊地区水文特征
    2.4 罗布泊地区地质构造
    2.5 罗布泊地区的现代沉积特征
    2.6 罗布泊地区生物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
    3.2 干盐湖沉积物年代分析方法
    3.3 粒度分析
    3.4 磁化率
    3.5 红度值
    3.6 含水量
    3.7 烧失量(率)
    3.8 碳酸盐含量测定
    3.9 石膏含量测定
    3.10 地球化学元素测定
    3.11 统计方法
第4章 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典型剖面地层与年代序列的建立
    4.1 沉积特征描述
    4.2 罗布泊“大耳朵”典型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4.2.1 ~(14)C测年
        4.2.2 人工放射性核素 ~(137)Cs和 ~(210)Pb
        4.2.3 典型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4.3 小结
第5章 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典型剖面沉积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
    5.1 湖心-湖岸典型剖面物理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5.1.1 含水量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1.2 烧失量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1.3 磁化率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
        5.1.4 粒径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1.5 色度变化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2 沉积物碳酸盐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3 沉积物石膏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5.4 小结
第6章 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典型剖面沉积物元素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1“大耳朵”湖区沉积物常量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1.1 常量元素含量及富集特征
        6.1.2 常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6.1.3 常量元素环境指示意义
    6.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2.1“大耳朵”湖区微量元素含量
        6.2.2“大耳朵”湖区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
    6.3 元素比值指示的罗布泊“大耳朵”区域的环境演变
        6.3.1 L06-1 剖面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6.3.2 L07-10剖面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6.3.3 L07-11剖面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环境指示意义
    6.4 沉积物碳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5 沉积物氮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6 沉积物碳氮比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7 沉积物总磷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8 沉积物总硫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6.9 小结
第7章 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及区域环境变化的对比
    7.1 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综合分析指示的区域环境变化
    7.2 区域气候与环境的对比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艾比湖干涸湖底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对表土微团粒粒度测定方法的研究
        1.3.2 对粉尘释放与微团粒分布关系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自然条件
        2.1.1 艾比湖流域地理位置
        2.1.2 地貌与景观类型的主要特征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湖面的动态变化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变动趋势
        2.2.2 畜牧业的发展
        2.2.3 产业结构的变化
    2.3 研究方法
        2.3.1 野外采样
        2.3.2 室内分析
        2.3.3 数据整理与分析
        2.3.4 方法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涸湖底表土微团粒粒度组成
    3.1 表土微团粒粒级含量
    3.2 表土微团粒粒度的组成类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环境因子下的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特征
    4.1 不同质地类型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特征
        4.1.1 微团粒粒级组成分布特征
        4.1.2 不同质地类型微团粒粒径分布特征
    4.2 不同植被类型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特征
        4.2.1 微团粒粒级组成分布特征
        4.2.2 不同植被类型微团粒粒径分布特征
    4.3 不同土壤类型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特征
        4.3.1 微团粒粒级组成分布特征
        4.3.2 不同土壤类型微团粒粒径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表土微团粒粒度的分布特征对粉尘释放的影响
    5.1 DPM 粉尘释放模型
    5.2 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与粉尘释放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艾比湖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孢粉组合与古气候定量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4 本次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室分析
    2.1 野外表土花粉样品的采集
        2.1.1 表土孢粉样品的采集
        2.1.2 剖面孢粉样品的采集
        2.1.3 植被测定
    2.2 实验室分析
        2.2.1 孢粉实验室处理
        2.2.2 孢粉显微镜下鉴定统计
        2.2.3 孢粉数据整理
    2.3 粒度分析
        2.3.1 实验分析过程
        2.3.2 分析结果
    2.4 测年数据分析
第三章 表土孢粉分析与表土孢粉取样点气象数据重建
    3.1 表土孢粉分析
    3.2 表土孢粉组合带的划分及组合特征
        3.2.1 艾比湖保护区表土孢粉和植被样带
        3.2.2 艾比湖南岸表土孢粉和植被样带
        3.2.3 温泉—孟克沟表土孢粉和植被样带
        3.2.4 博尔塔拉河表土孢粉和植被样带
        3.2.5 博尔—夏尔西里表土孢粉和植被样带
    3.3 表土孢粉分析结果讨论
    3.4 气象数据分析
        3.4.1 年平均气温(‵)分析
        3.4.2 年降水量(mm)分析
        3.4.3 各站点依据公式计算的值和观测值对比
    3.5 表土孢粉取样点气象数据重建
第四章 艾比湖区中全新世以来古气候定量重建
    4.1 DCCA 分析(典型除趋对应分析)
    4.2 孢粉数据定量重建古气候常用方法
    4.3 WAPLS 模型建立
第五章 艾比湖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
    5.1 剖面孢粉分析
    5.2 艾比湖剖面组合带的划分及组合特征
    5.3 艾比湖剖面古气候定量重建
        5.3.1 艾比湖剖面古气候重建数值
        5.3.2 艾比湖剖面古气候曲线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6)灌丛沙丘形成演化及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的主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灌丛沙丘形态学特征
3 灌丛沙丘的发育过程
4 灌丛沙丘的环境指示意义
    4.1 年代序列的建立
    4.2 灌丛沙丘的环境指示意义
        4.2.1 沉积物粒度特征
        4.2.2 沉积物碳酸盐特征
        4.2.3 总有机碳 (TOC) 含量、总氮 (TN) 含量及C/N值特征
        4.2.4 有机碳同位素 (δ13C) 特征
5 结论与展望

(8)艾比湖区域近20a土地沙漠化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沙漠化研究综述
    1.2.1 沙漠化定义
    1.2.2 沙漠化的成因
    1.2.3 沙漠化的危害
    1.2.4 我国沙漠化现状
    1.2.5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2 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2.3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
    2.3.1 艾比湖面积的萎缩
    2.3.2 流域内风蚀危害加剧
    2.3.3 湖周植被破坏并发生逆向演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及信息提取
3.1 数据源与预处理
    3.1.1 TM/ETM+数据的特点
    3.1.2 数据源
    3.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3.1.4 几何精校正
    3.1.5 辐射校正
3.2 遥感影像的分类
    3.2.1 分类体系的确立
    3.2.2 分类方法与结果
    3.2.3 分类结果精度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艾比湖区域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
4.1 二十年来艾比湖研究区域不同时期土地沙漠化状况分析
    4.1.1 1990 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状况分析
    4.1.2 2001 年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状况分析
    4.1.3 2007 年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状况分析
    4.1.4 2010 年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状况分析
4.2 土地沙漠化动态分析方法
    4.2.1 土地沙漠化动态度分析
    4.2.2 土地沙漠化转移概率矩阵
    4.2.3 土地沙漠化重心模型
4.3 艾比湖区域近20 年土地沙漠化动态分析
    4.3.1 1990-2001 年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特征
    4.3.2 2001-2007 年土地沙漠化变化特征
    4.3.3 2007-2010 年土地沙漠化变化特征
4.4 艾比湖区域土地沙漠化20 年总体变化特征分析
    4.4.1 不同时期同类型沙漠化土地的动态分析
    4.4.2 各种沙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艾比湖区域土地沙漠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5.1 自然因素的系统分析
    5.1.1 气温
    5.1.2 降水
    5.1.3 蒸发量变化特征
    5.1.4 风速
5.2 人为驱动因素的系统分析
    5.2.1 人口数量变化
    5.2.2 经济增长
    5.2.3 生产方式
    5.2.4 政策驱动因素
5.3 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自然与人为因素贡献率的定量分析
    5.3.1 指标选取
    5.3.2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艾比湖区域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研究
6.1 概述
6.2 研究方法
6.3 艾比湖研究区域土地沙漠化动态模拟和预测
6.4 防治策略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讨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新疆东部湖泊沉积花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疆概况、过去气候变化回顾及拟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 新疆地区自然地理、气候以及植被概况
        1. 地理位置
        2. 地质地貌
        3. 气候
        4. 植被
    第二节 新疆地区湖泊记录的过去(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回顾
        1. 巴里坤湖过去气候变化研究
        2. 博斯腾湖过去气候变化研究
        3. 艾比湖过去气候变化研究
        4. 玛纳斯湖过去气候变化研究
        5. 乌伦古湖过去气候变化研究
        6. 新疆其它地区过去气候变化研究
        7. 小结
    第三节 新疆周边临近地区过去气候变化研究回顾
        1. 青藏高原北部现代季风边缘区过去气候变化研究
        2. 阿尔泰山地区过去气候变化研究
        3. 其它相关地区过去气候变化研究
    第四节 选题意义以及拟探讨的学术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样品采集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1. 巴里坤湖概况
        2. 托勒库勒湖概况
    第二节 剖面概况
        1. 巴里坤湖岩芯采集及岩芯特征
        2. 托勒库勒湖岩芯采集及岩性特征
    第三节 现代湖泊表层以及湖泊周围表土样品的采集
        1. 巴里坤湖现代表土采集
        2. 托勒库勒湖现代表土采集
    第四节 花粉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1. 花粉样品的提取技术
        2. 花粉样品的鉴定
        3. 花粉数据处理
第三章 年代、表土以及地层花粉分析结果
    第一节 BLK06、TLKL06、TLKL10孔岩芯年代测定及其序列的建立
        1. 巴里坤湖年代测定及序列的建立
        2. 托勒库勒湖年代测定及其序列的建立
    第二节 现代表土花粉记录
        1. 巴里坤湖现代表土花粉记录
        2. 托勒库勒湖现代表土花粉记录
    第三节 巴里坤湖和托勒库勒湖地层花粉记录
        1. 巴里坤湖地层花粉记录
        2. 托勒库勒湖地层花粉记录
    第四节 PCA分析结果
        1. 巴里坤湖BLK06孔PCA分析结果
        2. 托勒库勒湖TLKL06孔PCA分析结果
第四章 现代花粉-植被-气候关系研究
    第一节 两个湖泊的现代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分析
        1. 巴里坤湖现代花粉组合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2. 托勒库勒湖现代花粉组合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第二节 主要花粉类型与植被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1. 桦木属
        2. 菊科
        3. 麻黄属
        4. 禾本科
        5. 莎草科
        6. 蒿属和藜科
        7. 石竹科
        8. 水生植物
    第三节 现代过程分析对地层花粉解释的指示意义
第五章 研究区11600 CAL YR BP以来的植被与环境
    第一节 巴里坤湖11600 CAL YR BP以来的植被与环境
    第二节 托勒库勒湖11600 CAL YR BP以来的植被与环境
    第三节 巴里坤湖和托勒库勒湖全新世植被与环境记录的异同
第六章 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区域对比
    第一节 与新疆地区全新世植被与环境记录的对比
    第二节 与中亚地区全新世植被与环境记录的对比
    第三节 与北大西洋地区全新世环境记录的对比
    第四节 与亚洲夏季风影响区全新世植被与环境记录的对比
    第五节 与青藏高原北部及季风边缘区全新世植被与环境记录的对比
    第六节 与阿尔泰山地区全新世植被与环境记录的对比
    第七节 与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地区全新世植被与环境记录的对比
    第八节 小结
第七章 全球4200-YR BP事件特征及其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中文)
    图表清单(英文)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10)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以来的风砂沉积与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剖面概况
2 样品分析与剖面定年
3 气候代用指标
    3.1 剖面有机碳与磁化率及氧化铁的含量变化
    3.2 有机碳和磁化率与氧化铁指标的气候意义
4 塔克尔莫乎尔沙漠晚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
5 结论

四、艾比湖Ash浅孔沉积信息揭示的环境演变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乌鲁木齐东道海子沉积记录的中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研究[D]. 何冬.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2]全新世北疆泥炭沉积记录的大气粉尘变化[D]. 刘英英. 兰州大学, 2016(08)
  • [3]22.70ka BP以来罗布泊“大耳朵”区域湖泊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 朱新萍.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2)
  • [4]艾比湖干涸湖底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特征[D]. 帕里达·马给拉. 新疆大学, 2014(02)
  • [5]艾比湖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孢粉组合与古气候定量重建[D]. 赵凯华.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3(05)
  • [6]灌丛沙丘形成演化及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的主要进展[J]. 郎丽丽,王训明,哈斯,花婷. 地理学报, 2012(11)
  • [7]艾比湖地区南北典型断面的土壤粒度特征[J]. 常轶深,钱亦兵,王忠臣,马玉娥,杨林. 干旱区地理, 2012(06)
  • [8]艾比湖区域近20a土地沙漠化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 樊亚辉. 新疆大学, 2011(11)
  • [9]新疆东部湖泊沉积花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D]. 陶士臣. 兰州大学, 2011(09)
  • [10]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以来的风砂沉积与环境演化[J]. 陈秀玲,李志忠,凌智永,靳建辉,曹相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0(06)

标签:;  ;  ;  

艾比湖灰浅沉积信息揭示的环境演化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