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发展中的车床行业(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1)在《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文中研究表明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我们走过千山万水,创造了足以让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辉煌历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谭明皓[2](2021)在《沈阳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现今全世界范围内,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科学技术与各行业不断地融合,中国物流行业也逐渐向降本增效、技术创新方向转型,物流公司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向其他领域融合扩展,不断实现行业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前科学地探讨企业未来整体发展战略与对策,可以说是物流整个行业适应新发展时代的迫切需求与必经之路。因此,作为行业中的初创企业,赛世物流有限公司必须深入思考和准确剖析,探讨科学合理的战略实施步骤,确立高效合理的保障措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内容。本文以赛世物流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基本状态作为基点,运用竞争战略理论,结合当前疫情影响下企业现今的实际状况,进一步剖析了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理论、战略管理等理论,对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的最终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出企业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以上研究基础之上,确定出企业实现整体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研究沈阳赛世物流企业的战略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赛世物流以“加快推进‘互联网+’物流业和智慧物流发展,通过融入客户供应链,不断增值提升服务,发挥物流企业对其他行业的降本增效等服务作用”为企业愿景,经过综合分析,公司应该采用市场渗透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将竞争战略定位为“提供多样化和定制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企业”。这将促进沈阳赛世仓储物流有限公司的未来发展打造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也给具有同等实力或相同境遇下的其他仓储物流企业的日后发展壮大和经营决策创造某种程度上的参考价值。
高吉聚[3](2020)在《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中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化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近些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错失了一些重要机遇,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市(州)发展水平产生了一些差距,处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因此,深入研究通化市中职教育发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通化市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对通化市中职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个别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引言部分,结合通化市概况,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梳理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部分,总结概括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第三部分,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招生面临较大困难、师资力量失衡、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破解“招生难”问题,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郭少飞[4](2020)在《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1]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工业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思想。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即开始了边区工业的初步建设。全面抗战初期的前三年,国民政府颁发的军饷和华侨、国际友人的捐赠占边区整个经济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7.2%、51.96%、85.97%。[2]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摩擦与蚕食,边区所需的工业必需品被一概禁绝。特别是1940年冬,国民党政府不仅完全停发八路军的薪饷、弹药和被服等物资,而且调动几十万军队加紧了对于陕甘宁边区的军事、经济等封锁力度,边区的所有经济援助、工农业用品的渠道陷入困境,日寇、伪军也对我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和“蚕食”,再加上当时边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为反“扫荡”和反“蚕食”,打破“包围”和“封锁”,发展与改善民生,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工业。1939年1月,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呼吁,成立了生产运动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生产制度。1940年2月,党中央提出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号召,边区工业政策也得到进一步完善。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确定经济建设是边区发展最中心的任务之一,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奖励私人工商业,积极发展合作事业和私营手工业,走生产自救的道路。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财政工作的总方针之后,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当年实现在财税比例中工业超过农业。1943年,边区的公营工业、民营工业、私营工业等得到全面发展,多种基本工业品实现了基本自给。[1]陕甘宁边区的工业类型主要包括纺织业、煤炭工业、盐业、兵器工业、造纸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炼铁工业等八种工业。边区的工业不仅是当时重要的财税来源,也促成了边区与外地贸易的平衡,这进而支撑了边区的各方面建设。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成立经济委员会;积极保护和奖励工业生产;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提倡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力度;主张公私兼顾,平衡公营与私营之间关系;等。从历史作用来看,这解决了当时边区工业必需品缺乏的实际困难,提供了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激发了根据地的生产主动性与革命积极性;平衡了边区的内外市场,稳定了边区金融与市场秩序,保证了边区财政供给的可持续性。在精神层面上,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工业建设中所形成的“新型工人”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仅奠定了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基本格局,也为建国后的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苗旺龙[5](2019)在《神华铁路货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作为陆地运输主力军,一直以来是国民经济发展主要运输工具,其特点为运量大、成本低、不受天气影响、速度快、适合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等特点,在改革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作用。在改革开放经济政策利好之下,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持续推进,西部地区煤炭行业蓬勃发展,随着煤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运输难的问题日趋凸显,为解决煤炭外运问题,煤炭企业相继建设了自备铁路运输专用线,成立了自备铁路运输公司,主要承担煤炭销售运输任务,自备铁路的迅猛发展带动西部经济的强劲发展,在西部经济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持续推进,自备铁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自备铁路企业应更加重视对行业和经营环境的研究分析,应用战略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到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以未来环境的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使企业管理者们更加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合理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正确选择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本文以企业战略管理基本理论为原则和依据,以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神华铁路货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铁路货车公司)企业的发展战略现状为背景,围绕铁路货车公司发展战略这一前提,系统地对铁路货车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和制定。首先,论文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内外理论的分析研究和探讨,得出了战略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它要素,并分析了战略制定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用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进行综合、细致整理和阐述,对铁路货车公司的优势、劣势及所面对的机遇、挑战逐一进行分析,找到不足和所存在的短板,为制定企业战略提供依据。再次,以铁路货车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铁路货车公司在铁路车辆组织调配以及铁路机车车辆检修工作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纵性的思路,在实践中摸索了一整套新经验、新做法,总结了企业发展中的历史教训,找到了差距,找到了突破口,最终确立企业发展具体战略内容,贴合公司发展实际情况,有效的利用、整合公司资源,成为指引铁路货车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指针和根本战略,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既为铁路货车公司的发展战略建设提供了指引,也为其它铁路货车检修企业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增进合作,共同推进我国铁道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发展,在新时代有更大的作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在创新中突破,实现科学、高效、健康、稳定发展。
杜俊宏[6](2019)在《基于KPI的东汽铸锻事业部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量化管理指标,主要用于公司评价流程绩效。该方法主要通过对公司内部工作流程的输入、输出两端的主要参数进行分析和计算,把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具体执行的经营目标的一种工具,实行KPI也是公司绩效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建立KPI体系,业务流程外包承包企业可以更清晰明了目标和责任,发包企业可以此为基础,优化对承包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论文主要阐述了东汽铸锻事业部在国企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在兼顾母公司发展需要,和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同时,引进外部资源,不断推行业务流程外包,以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而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承包企业的工作业绩,是外包工作的核心。文章对业务流程外包和绩效管理等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对铸锻事业部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的现状予以了详细的阐述,以“双重管理”外包模式为研究主体,从生产任务、质量管理、安全环境、成本控制等方面逐项梳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铸锻事业部实际情况,依据KPI制定了绩效管理优化方案。通过业务流程外包KPI绩效管理体系的搭建,辅以外包供应商年度绩效等级评定、重大项目奖励、付款激励、企业文化引领和外包职工身份转变等措施,提升事业部外包绩效管理水平,促进承包公司业绩的提升和自身实力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了处于深化改革时期的国企下属二级事业部,如何克服人力资源总量大幅下滑的实际情况,调整经营重心,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创新开展业务流程外包的绩效管理工作,激励承包企业在完成既定的目标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合作双赢的有利局面,希望为同处于变革时期的国有企业在工序外包绩效管理工作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耿兴强[7](2018)在《山东电建二公司冠军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软实力,打造企业品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一波波的电力改革大潮中,电力施工企业作为改革的排头兵,率先摆脱了对政府和上级的依赖,独立自主地走向市场,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涌现出了一批竞争机制比较健全,企业制度比较先进的优秀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弄潮儿或佼佼者。山东电建二公司是一家具有60多年历史的电力施工企业,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电力能源的发展,在全国50多家电力建设企业中具有典型性。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公司从单一的电力施工企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为多元化、多领域的投资建筑类企业。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冠军文化”。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电力供需日趋平衡,电力市场逐渐萎缩,以及恶性的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曾经创造过辉煌的电力施工企业,因历史的包袱过于沉重,施工能力过剩而陷于困境,企业由原来的省内市场,转向省外市场、国际市场。如何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内外部环境,加强和优化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将结合该公司实际,以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为理论基础,从企业文化的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使命四个纬度进行解剖,分析山东电建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优化方案和优化措施,并有针对性的制订全方位的实施保障措施,为进一步优化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本文在对冠军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优化措施:(1)系统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提出把冠军文化建设规划纳入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举措,层层分解建设任务;围绕山东电建二公司主营业务在向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环保能源为主进行转变,并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方向,修正企业愿景目标,并根据新业务需要,及时更新企业文化内涵。在视觉系统上,融入中国电建集团的企业文化系统,并体现自身特色。(2)加强子文化建设。根据投资建设综合性电力工程企业的定位,培育服务文化、和谐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责任文化等子文化系统,对外体现企业为工程业主的服务意义和强大的履约能力,为业主方和社会奉献高品质的电力能源工程,扛起央企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内努力建设和谐企业,发挥冠军文化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加强团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3)加强冠军文化的宣贯。包括实施四项中:一是实施价值观工程,引导职工深入学习企业理理念,掌握核心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通过学习理解和把握公司的愿景目标、管理要求、行为规范等,并用于指导自身行为。二是实施行为工程,让每一名员工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引导每一名员工学习冠军,争做冠军。三是实施凝聚力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亲情化管理,依靠职工办企业,把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公司的发展任务目标上来。四是实施企业形象工程,加强企业外部形象建设,有计划、有体系地开展对外宣传和公关活动,对立公司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提高品牌的含金量。本文还提出了五项优化冠军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一是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二是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三是坚持推行人本理念,四是加强文化载体建设,五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山东电建二公司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并相应的将冠军文化的建设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分别利用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冠军文化存在的问题、优化改进的原则、路径和优化改进的措施,对电力施工企业如何在企业转型中更好的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红团[8](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刘茂祥[9](2017)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示范校为例》文中认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然而对普职沟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十分缺乏,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研究亟待引起关注。基于我国国情,选取客观存在的两类学校——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促进“人人出彩”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根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旨在探讨一种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彼此通联、相通的力量。这种力量推进两类学校之间的沟通,形成高中阶段整体的、新的有机构造体,促进沟通要素形成有序运行的动力系统与行动路径。其创新点就在于理清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中“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机理,将落脚点放在探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这两类具有规模发展与类型发展特点的学校间相互关系上,对于不同类型人才(包括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均有价值,有利于推进未来人才供给侧结构化改革。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立足于教育学关于“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类型发展”的观点,借助协同学、整体性治理与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分析基础。通过对部分院士、专家、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的问卷与访谈调研,以上海市四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与三所中职示范校的师生对两类学校沟通认识及行动为例,借助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探讨两类学校沟通动力机制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与动力系统,思考动力机制运行的支配序参数“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人才培养立交桥”、沟通要素能量以及沟通要素组合而成的沟通行动路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动力机制的生成,有利于夯实普职沟通与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根基,促进不同类型(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育。两类学校沟通的动力机制创设,有利于促进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与普通专门或特色高中的建构,其运行因地因时制宜。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动力机制运行,应注重渗透“并行中促融通与融通中显并行”的思想,实现“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坚守与超越,在12年贯通学制改革中做足普职沟通大文章。此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对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多侧重质性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而来,但真正要运用于指导实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实验证明。
王丽丽[10](2016)在《农村中职数控专业“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企业培养一线操作型的技术工人。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对企业岗位技能操作的娴熟程度,强化职业意识,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但当前,农村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招生数逐年递减,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专业的办学规模和声誉。究其原因,不考虑农村中职数控专业办学设备设施的硬件能力影响外,专业教学模式的单一滞后,是制约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界定了“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的内涵及运行模式,构建具有农村中职特色的“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实施框架。以广西H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数控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例为依托,采用实践研究法,以数控专业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框架具体操作实施,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从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主线课程教学安排、师资队伍建设、能力评价、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实施,形成校内“项目任务引领+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及校外“教学阶段性实习+一课两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框架。通过对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数控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前后的成效数据对比分析,验证此模式的运行效果。总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切实提高农村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及社会竞争力。
二、改革发展中的车床行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发展中的车床行业(论文提纲范文)
(2)沈阳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竞争战略理论 |
2.2 竞争力分析模型概述 |
2.2.1 五力分析模型 |
2.2.2 价值链分析模型 |
2.2.3 SWOT分析模型 |
3 赛世物流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竞争环境现状分析 |
3.2.1 潜在进入的竞争者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2.4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4 赛世物流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基本状况介绍 |
4.2 企业资源分析 |
4.2.1 优渥的基础设施 |
4.2.2 交通便利 |
4.2.3 区位资源优势 |
4.3 企业能力分析 |
4.3.1 稳定的客户资源 |
4.3.2 货物运输和运营能力 |
4.3.3 科学的企业竞争理念 |
4.3.4 亟需扩展其他业务 |
5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与战略选择 |
5.1 赛世物流SWOT因素分析 |
5.1.1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
5.1.2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劣势分析 |
5.1.3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机会分析 |
5.1.4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威胁分析 |
5.2 赛世物流SWOT矩阵分析及四种战略组合分析 |
5.3 赛世物流企业总体战略选择 |
5.3.1 赛世物流企业愿景和使命 |
5.3.2 赛世物流企业战略目标 |
5.3.3 赛世物流企业战略定位与战略措施 |
5.4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步骤 |
6 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6.1 业务发展保障 |
6.1.1 不断优化升级主营业务 |
6.1.2 优化物流服务意识 |
6.1.3 拓展电商业务新渠道 |
6.2 组织管理保障 |
6.3 人力资源保障 |
6.3.1 人才招聘与培养 |
6.3.2 工作绩效评估体系 |
6.3.3 薪酬奖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产生期(1913—1949年) |
(二)通化职业教育探索期(1949—1985年) |
(三)通化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期(1986—2009年) |
(四)通化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
二、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成绩 |
(一)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
(二)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
(三)集团化办学取得积极进展 |
(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
(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
(六)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七)地方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程度提高 |
三、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
(一)面临的困境 |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较大困难 |
2.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失衡 |
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 |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
5.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二)原因分析 |
1.适龄人口减少,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中职生源 |
2.职教资源整合加速,编制管理不活导致师资结构性断档 |
3.统筹保障不足,错失政策机遇拉低建设水平 |
4.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搭便车”制约校企合作 |
5.体系不完善,生源素质不高制约职教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
四、推进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着力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 |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四)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
(五)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 |
(六)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4)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梳理 |
(一)国内方面 |
(二)国外方面 |
四、研究方法 |
(一)定性分析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对比研究法 |
(四)实地考察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借鉴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建设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奠定无产阶级工业建设的理论基石 |
(二)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业建设的历史探索 |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工业建设思想“萌芽” |
(二)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业建设探索实践 |
三、陕甘宁边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 |
(一)陕甘宁边区有先进的政治环境 |
(二)陕甘宁边区有丰富的资源条件 |
(三)陕甘宁边区成立时的工业基础 |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历程 |
一、陕甘宁边区工业的摸索阶段(1937-1940 年) |
二、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初步奠基(1941-1942 年) |
三、陕甘宁边区工业的成型阶段(1943-1946 年) |
四、陕甘宁边区工业的继续发展(1947-1950 年) |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党对工业工作的领导 |
(一)开展大生产运动,奖励劳动英雄 |
(二)主导工业建设,成立专门委员会 |
(三)执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基本原则 |
二、遵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正确的工业政策 |
(一)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
(二)以纺织业为中心,发展基本手工业 |
(三)工农相互促进,以工业推动农业 |
三、引进科技人才,提倡技术创新 |
(一)重视科学技术,培养专门人才 |
(二)倡导技术改造,推动技术革新 |
(三)尊重技术人才,推广技术成果 |
四、确立企业化原则,完善制度化管理 |
(一)建立核算制度,实施一元化领导 |
(二)改革工资制度,实施股金分红 |
(三)调整劳资关系,提高劳动效率 |
第五章 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历史作用 |
一、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微观作用 |
(一)解决了资金缺乏的实际困难 |
(二)提高了边区群众的生活水平 |
(三)培养了工业建设的干部人才 |
二、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宏观作用 |
(一)巩固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政权 |
(二)奠定了地区工业的基本格局 |
(三)丰富了永载史册的延安精神 |
(四)积累了工业建设的实践经验 |
(五)形成了共和国工业制度的“雏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神华铁路货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内容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与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战略的定义 |
2.1.2 战略管理的内涵及战略管理过程 |
2.1.3 发展战略的概念、类型及其框架 |
2.2 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 |
2.2.3 SWOT分析 |
第三章 铁路货车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3 现有竞争者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同一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
第四章 铁路货车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1 公司简介及发展现状 |
4.2 内部资源分析 |
4.2.1 组织资源 |
4.2.2 财务资源 |
4.2.3 人力资源 |
4.2.4 设备资源 |
4.2.5 创新资源 |
4.3 能力分析 |
4.3.1 维修能力 |
4.3.2 质量能力 |
4.3.3 安全环保能力 |
4.3.4 运输能力 |
第五章 铁路货车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
5.1 铁路货车公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铁路货车公司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
5.2.1 战略定位 |
5.2.2 战略目标 |
5.3 铁路货车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 |
5.3.1 铁路货车公司制定发展战略的原则 |
5.3.2 铁路货车公司增长型战略选择的必然性 |
5.3.3 实施增长型战略的具体内容 |
5.4 铁路货车公司职能战略 |
5.4.1 技术战略 |
5.4.2 创新发展战略 |
5.4.3 业务拓展战略 |
5.4.4 产品质量战略 |
5.4.5 人才战略 |
第六章 铁路货车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2 制度保障 |
6.3 人力保障 |
6.4 文化保障 |
6.5 资金保障 |
6.6 科技保障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KPI的东汽铸锻事业部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业务流程外包的研究现状 |
2.1.1 业务流程外包的基本概念 |
2.1.2 业务流程外包的理论基础 |
2.1.3 业务流程外包的分类 |
2.1.4 业务流程外包的流程 |
2.2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2.2.1 绩效管理概念 |
2.2.2 绩效管理方法 |
2.3 企业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第三章 东汽铸锻事业部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分析 |
3.1 铸锻事业部简介 |
3.1.1 东汽公司简介 |
3.1.2 铸锻事业部简介 |
3.1.3 铸锻事业部发展规划 |
3.1.4 铸件生产特点和流程 |
3.2 铸锻事业部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现状 |
3.2.1 东汽公司业务流程外包现状 |
3.2.2 铸锻事业部业务流程外包现状 |
3.2.3 铸锻事业部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现状 |
3.3 铸锻事业部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评价维度划分不合理 |
3.3.2 战略目标未有效承接 |
3.3.3 指标数量多而不实 |
3.3.4 指标目标值设置不合理 |
3.3.5 评价体系数据收集难度大 |
第四章 东汽铸锻事业部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改进方案 |
4.1 建立业务流程外包KPI绩效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4.1.1 建立业务流程外包KPI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4.1.2 建立业务流程外包KPI绩效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
4.2 目标确定 |
4.3 业务流程外包KPI绩效管理方案制定 |
4.3.1 KPI推进流程 |
4.3.2 关键成功因素梳理 |
4.3.3 事业部的业务流程外包KPI指标体系建立 |
4.3.4 指标数据收集体系 |
4.3.5 建立承包公司员工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
4.3.6 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监控 |
4.3.7 业务流程外包绩效考核 |
4.3.8 业务流程外包供应商等级评价 |
4.3.9 设立业务流程外包贡献奖 |
4.3.10 打通承包方职工发展通道 |
第五章 绩效方案效果验证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山东电建二公司冠军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文化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电建行业研究现状 |
2.1.4 研究综述 |
2.2 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
2.3 小节 |
第3章 冠军文化模型分析 |
3.1 山东电建二公司发展概况 |
3.2 冠军文化发展概况 |
3.3 冠军文化模型分析 |
3.3.1 启蒙期冠军文化模型分析 |
3.3.2 雏形期冠军文化模型分析 |
3.3.3 成熟期冠军文化模型分析 |
3.4 冠军文化模型分析总结 |
3.5 小结 |
第4章 冠军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冠军文化建设调查访谈 |
4.1.1 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
4.1.2 调查结果统计 |
4.2 冠军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
4.3 冠军文化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冠军文化建设优化原则、路径和措施 |
5.1 冠军文化建设优化原则 |
5.2 冠军文化建设优化路径 |
5.3 冠军文化建设优化措施 |
5.3.1 系统构建冠军文化体系 |
5.3.2 加强子文化建设 |
5.3.3 加强冠军文化宣贯 |
5.4 小结 |
第6章 冠军文化建设优化的实施保障 |
6.1 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
6.2 纳入企业管理体系 |
6.3 坚持推行人本理念 |
6.4 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
6.5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
3.1.1 国际局势 |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
3.1.4 工业布局调整 |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
8.1 历史沿革 |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
8.2 公司基本状况 |
8.2.1 总体人员状况 |
8.2.2 产品基本情况 |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
8.3.2 地区发展责任 |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示范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价值 |
1.2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 |
1.2.2 普职沟通 |
1.2.3 动力机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基本假设与内容框架 |
1.4.1 研究的基本假设 |
1.4.2 研究的内容框架 |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分析基础 |
2.1 普职沟通是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整体协同的重要引擎 |
2.1.1“序参数”支配与高中教育系统的整体宏观行为 |
2.1.2“新结构”产生与高中教育系统的创新能量 |
2.1.3“自组织”运行与高中教育系统的竞争协作 |
2.2 普职沟通是实现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系统合作的关键因素 |
2.2.1 凸现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性 |
2.2.2 凸显高中阶段教育的互补性 |
2.2.3 凸显高中阶段教育的开放性 |
2.3 普职沟通是强化普通高中与中职校育人本源的持续追求 |
2.3.1 突破瓶颈效应与最大信息原理 |
2.3.2 促进补偿效应与最强场域生成 |
2.3.3 激活催化效应与最优资源整合 |
2.4 普职沟通是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类型发展的驱动力量 |
2.4.1 纵向贯通衔接以高中阶段普职沟通为基石 |
2.4.2 创新素养培育以高中阶段普职沟通为突破 |
2.4.3 特色多样发展以高中阶段普职沟通为延伸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系统 |
3.1 动力系统的力量认识——沟通必要性的理性判断 |
3.1.1 问卷调研中不同人群认可度的判断与分析 |
3.1.2 访谈调研中不同人群认可度的判断与分析 |
3.2 动力系统的序参数追寻——沟通的核心动力源 |
3.2.1 人才培养立交桥 |
3.2.2 高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 |
3.3 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具体沟通要素分析 |
3.3.1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具体沟通要素调研 |
3.3.2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要素配置关系 |
3.4 动力系统的优化组合——沟通要素配置的动力描述 |
3.4.1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要素的自组织 |
3.4.2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自组织运行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内发驱动力”要素能量 |
4.1 沟通要素“校长思维的突破”的能量探讨 |
4.1.1 视域现象的有限与无限求索 |
4.1.2 聚焦现象的有焦与无焦思考 |
4.1.3 光环现象的乌托邦与敌托邦应对 |
4.2 沟通要素“教师育人观念变革”的能量释放 |
4.2.1 孕育独具匠心的研究型教师 |
4.2.2 双师教学的多样化发展与教学特色创建 |
4.3 沟通要素“课程的互通与整合”的能量开发 |
4.3.1“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序参数引领下的课程建设 |
4.3.2 基于“课程互通与整合”的项目载体建设 |
4.4 沟通要素“评价系统改革”的能量激活 |
4.4.1 普职沟通视角下普通高中评价激励 |
4.4.2 普职沟通视角下职业院校评价导向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外烁驱动力”要素能量 |
5.1 沟通要素“教育政策导引”的能量集聚 |
5.1.1 建构高中阶段普职沟通的合适生态圈 |
5.1.2 凸显高中阶段教育治理的整体思维 |
5.2 沟通要素“社会与企业参与”的能量集结 |
5.2.1 亦道亦术的社会实践 |
5.2.2 亦趣亦能的企业见习 |
5.3 沟通要素“技术环境的支撑”的能量集合 |
5.3.1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构架 |
5.3.2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技术环境创建选择 |
5.4 沟通要素“沟通文化的自信”的能量集成 |
5.4.1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
5.4.2 文化的颜值与价值 |
5.4.3 文化的宽容与包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行动路径 |
6.1 促进“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沟通行动路径 |
6.1.1 找准普职协作的契合点 |
6.1.2 促进校长间的共同研修 |
6.1.3 彰显学校个性与特色 |
6.1.4 张扬双方育人的优势 |
6.1.5 关注普职沟通的生长空间 |
6.1.6 建构人才培养链 |
6.2 促进“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的沟通行动路径 |
6.2.1 注重学生合适发展取向选择 |
6.2.2 注重教师研修一体化建设 |
6.2.3 注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
6.2.4 注重实施平台的开放性 |
6.2.5 注重提升校长的课程教学领导力 |
6.2.6 注重教育政策引领力量的释放 |
6.3 促进“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的沟通行动路径 |
6.3.1 明晰综合与分类分层的评价导向 |
6.3.2 以治理的姿态理顺评价激励的环境 |
6.3.3 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校长思维变革 |
6.3.4 探究开放格局中的普职融通 |
6.3.5 创设不同类型学生成长多元平台 |
6.3.6 用发展的视野引导教师教学行为变革 |
6.4.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动力机制的生成夯实普职沟通根基 |
7.1.2 动力机制的创设促进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 |
7.1.3 动力机制的运行促进普通专门或特色高中的建构 |
7.1.4 动力机制的选择因地因时制宜 |
7.2 几点建议 |
7.2.1 渗透“并行中促融通与融通中显并行”的思想 |
7.2.2 在12年贯通学制改革中做足普职沟通大文章 |
7.2.3 实现对高中阶段普职教育比例大体相当的坚守与超越 |
7.2.4 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动力机制运行的多样化 |
7.3 问题反思 |
7.3.1 加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效能研究 |
7.3.2 加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基于实践与实验的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问 1:创新素养问卷(学生) |
二、问 2:普职沟通问卷(学生) |
三、问 2:普职沟通问卷(专家/教师/其他人员) |
四、访谈 1:“沟通机制”访谈提纲(院士/教育行政人员/校长/专家/教师/学生) |
五、访谈 2:创新素养访谈提纲(学生) |
六、深入调研的4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与3所中职示范校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课题与发表论文 |
致谢: 今生与上师大有缘 |
(10)农村中职数控专业“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发展 |
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现状 |
三、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
四、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农村中职 |
二、教学模式 |
三、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 |
第二节 教学做合一思想介绍 |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源起 |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核心词解读 |
第三节 本理论在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模式改革中的应用 |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模式改革的切合点 |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模式改革的指导意义 |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模式改革中的应用价值 |
第三章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模式 |
一、国外基本模式 |
二、国内基本模式 |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教学模式的分析及思考 |
一、中职基本教学模式的分析 |
二、启示与思考 |
第四章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实践 |
第一节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的优势 |
一、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改革解决了专业办学矛盾 |
二、采用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
三、采用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校内推广成效显着 |
第二节H县职教中心实施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改革实例 |
一、深入调研,为专业改革提供依据 |
二、根据企业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专业职业能力课程 |
三、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
四、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
五、构建校内外 “双轨并行+实效性 “考核评价模式 |
第五章 关于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
第一节 融合企业岗位能力标准是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 |
一、明确融合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的必要性 |
二、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是保障 |
第二节 校企 “双轨并行”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 |
一、校企教学交替性实习长效机制更具职教特色 |
二、开发 “一课两地”校企合作教材是共育学生的有效方法 |
三、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常态化 |
第三节 农村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决定教学模式改革的成败 |
一、农村中职师资队伍存在的普遍问题 |
二、打破农村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 |
第四节 “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解决的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四、改革发展中的车床行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J]. 本刊编辑部.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1(06)
- [2]沈阳赛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谭明皓.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高吉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 郭少飞.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5]神华铁路货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苗旺龙.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4)
- [6]基于KPI的东汽铸锻事业部业务流程外包绩效管理研究[D]. 杜俊宏.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山东电建二公司冠军文化建设研究[D]. 耿兴强. 山东财经大学, 2018(05)
- [8]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9]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示范校为例[D]. 刘茂祥. 上海师范大学, 2017(11)
- [10]农村中职数控专业“双轨并行、一课两地”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 王丽丽.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