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文[1](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在高糖状态下出现的以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相关心脏并发症之一。糖心平胶囊(tangxinping capsule,TXPC)是用于治疗和改善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药制剂,但其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课题“十病十药研发-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新药糖心平胶囊成药性研究”,整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和验证TXPC药效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并评价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究。研究方法1、方法一:本研究通过TCMSP、ETCM、TCMID、BATMAN中药材化学信息数据库挖掘TXPC组方中的活性成分化合物;通过Pub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筛选出组方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TXPC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Network Analyze插件分析筛选出TXPC组方中的核心成分;通过OMIM、Disgenet和Genecards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DCM靶点合集;通过R Studio软件映射出TXPC靶点及DCM靶点交集;利用String在线蛋白功能分析网站构建TXPC-DCM-靶点网络,并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构建PPI网络,通过Network Analyze分析筛选出PPI网络的核心靶点;通过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最后通过Matescape在线富集分析平台对PPI网络进行GO及KEGG分析,得到核心靶点的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组成(CC)及富集通路分析结果。2、方法二: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DCM大鼠模型。在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一次性予35mg/kg STZ腹腔注射,STZ注射6周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高脂喂养大鼠分为模型组(Model)、糖心平高(TXPG)、中(TXPZ)、低剂量(TXPD)组及二甲双胍组(Met),正常饮食组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0.9%NaCl溶液1ml/100g灌胃;糖心平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用0.21g/kg、0.42g/kg、0.84g/kg TXPC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二甲双胍组采用每日0.15g/kg二甲双胍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给药时于第2、4、6周测大鼠空腹血糖;给药结束后,生化测大鼠TC、TG、LDL-C、HDL-C、INs水平,计算HOMA-IR 值;ELISA 检测大鼠血清 CKMB、CRP、BNP、6-KPG、ET-1、TXB2、MDA水平,并通过心脏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以明确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利用舌下注射垂体后叶加压素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TXPC治疗后大鼠心电图ST-T段位移;进一步组织学检测DCM大鼠心肌组织 TNF-α、IL-1β、SOD、ATP、ADP、ATP/ADP 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 NF-κBp65、GLUT4、TGF-β1、PI3KP85、P-AKT、P-GSK3 β 蛋白及 PI3KP85mRNA、P-AKT mRNA、P-GSK3βmRNA、NF-κBp65 mRNA、GLUT4 mRNA转录水平,以探究TXPC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方法一结果:糖心平组方中活性有效成分共107个;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共得到对应靶点192个,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KT1、EGFR、SRC等;通过模块分析共聚类出4个功能模块,其中模块1和模块2所包含靶点数目较多,对糖心平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富集到生物过程961个;分子功能75个;细胞组成60个;信号通路218条,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方法二结果:①TXPC能够改善DCM大鼠的FPG,降低大鼠TG、TC、LDL-C水平,同时升高HDL-C水平,减轻心肌组织中的脂质沉积,发挥调节糖脂代谢得作用;②TXPC能够降低心肌损伤指标CRP、BNP、CKMB水平,改善心肌纤维断裂、损伤等,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水平,发挥心肌保护效应;③TXPC能够降低血清ET-I及TXB2,同时升高6-KPG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肌微血管病变;④TXPC能够降低血清MDA水平,缓解氧化应激损伤;⑤TXPC能降低DCM大鼠LVIDs水平,升高LVIDD、SV、FS及EF水平,维持心脏结构及形态的稳定,从而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⑥TXPC能抵抗加压素所引起的ST-T抬高,提高心肌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抵抗能力,从而发挥心脏保护的作用。⑦TXPC能提高DCM大鼠的ATP及ATP/ADP水平,促进GLUT4蛋白及GLUT4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GLUT4信号通路,调节DCM大鼠能量代谢;⑧TXPC能降低DCM大鼠TNF-α水平,同时降低促炎因子IL-1β水平,抑制NF-κB蛋白表达及NF-κBmRNA转录,通过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⑨TXPC能降低DCM大鼠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降低大鼠大TGF-β1及SOD水平,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抑制GSK-3β蛋白及GSK-3βmRNA转录表达,发挥抗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TXPC能促进PI3K/AKT通路上靶蛋白PI3K、AKT的磷酸化及表达,同时能促进PI3KP85mRNA、p-AKT mRNA的转录水平的提高,提示TXPC对DCM治疗效应的发挥,与PI3K/AKT通路有关。研究结论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TXPC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TXPC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作用;保护心功能、抗心肌缺血,具有心脏保护的作用;3、TXPC药效的发挥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PI3K/AKT/GLUT4、PI3K/AKT/GSK-3β及PI3K/AKT/NF-κB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
王耀振[2](2021)在《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其对血管可产生严重的危害作用,即糖尿病血管病变,这也是导致T2DM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作为T2DM的典型特点,不仅是促进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代谢综合征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内皮是血管的第一道屏障,承担多种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功能,而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功能障碍的早期致病事件,其与IR相互促进,共同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一种具有内分泌特点的肽能系统,主要负责维持血压和水电解质的平衡,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AT1R)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轴的关键效应分子-Ang II,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纤维化、肥大和内皮功能障碍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Mas轴拮抗了ACE/Ang II/AT1R轴的功能,其保护作用不仅依赖于对Ang II的降解,还依赖于生成Ang-(1-7)作用于Mas所产生的抗氧化、抗炎、抗肥大、血管舒张及改善内皮功能障碍等作用。尽管有研究表明ACE2/Ang-(1-7)/Mas轴可改善代谢IR,并且Ang-(1-7)可改善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和Ang II诱导的内皮细胞IR,但ACE2/Ang-(1-7)/Mas轴与内皮IR的相关研究仍鲜有报道,因此进一步研究其与内皮细胞IR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IR的分子机制,从而以新的角度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人参皂苷Rc是原人参二醇组皂苷的单体成分并且是人参皂苷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人参皂苷Rc药理活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数研究报道了其具有强大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而人参皂苷Rc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是否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其同分异构体人参皂苷Rb2与人参皂苷Rb3已被证实具有显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并且还有研究表明了人参皂苷与RAS具有密切关系。鉴于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导致IR的关键机制以及ACE2/Ang-(1-7)/Mas轴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保护作用,我们推测人参皂苷Rc可能通过激活ACE2/Ang-(1-7)/Mas轴改善内皮IR与内皮功能障碍,故开展此研究对其进行初步验证。我们首先应用高糖(high glucose,HG)建立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IR模型(30 mmol/L D-葡萄糖处理24 h)。实验结果显示,HG对HUVECs的存活率和形态无明显影响;HG可显着降低HUVECs的NO分泌含量并升高ET-1 mRNA水平,提示其破坏了血管舒缩因子的平衡;HG可显着降低HUVECs的p-IRS1Tyr896、p-PI3K p85Tyr607、p-Akt Ser473及p-eNOSSer1177水平并升高p-IRS1Ser307水平,提示其损害了胰岛素信号转导;HG可显着减少HUVECs的ACE2及Mas蛋白表达,提示其可能损害了ACE2/Ang-(1-7)/Mas轴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HG成功诱导HUVECs IR并可减少ACE2及Mas蛋白表达。我们进而加入人参皂苷Rc(25、50 mmol/L)与HG同步处理,观察其对HUVECs IR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c可显着升高HUVECs的NO分泌含量并降低ET-1 mRNA水平,提示其纠正了血管舒缩因子的失衡;人参皂苷Rc可减少HUVECs的ROS产生,显着降低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并升高SOD活性,提示其增强了HUVECs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HUVECs的TNF-α、IL-1β及IL-6 mRNA水平,提示其增强了HUVECs的抗炎能力;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II含量,进一步升高Ang-(1-7)含量,增加ACE2及Mas蛋白表达,而HG或人参皂苷Rc对ACE2及Mas 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提示人参皂苷Rc可通过非转录调控方式激活ACE2/Ang-(1-7)/Mas轴;人参皂苷Rc可显着升高HUVECs的p-IRS1Tyr896、p-PI3K p85Tyr607、p-AktSer473及p-eNOSSer1177水平并降低p-IRS1Ser307水平,提示其恢复了胰岛素信号转导;人参皂苷Rc可显着减少NOX2蛋白表达,降低p-IKKβSer177/181、p-JNKThr183/Tyr185及p-NF-κB p65Ser536水平,提示其抑制了IR相关的氧化应激和炎症信号。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可能通过抗氧化、抗炎和上调ACE2/Ang-(1-7)/Mas轴改善内皮IR。为进一步明确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IR的潜在机制,我们应用ACE2特异性抑制剂MLN-4760(100 nmol/L)与HG及人参皂苷Rc同步处理。实验结果显示,MLN-4760可显着抑制人参皂苷Rc纠正血管舒缩因子失衡、抗炎、激活ACE2/Ang-(1-7)/Mas轴、恢复胰岛素信号转导及抑制IR相关氧化应激和炎症信号的作用;然而,MLN-4760未能抑制人参皂苷Rc减少HUVECs的ROS产生、降低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并升高SOD活性的作用,提示人参皂苷Rc具有独立于ACE2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上调ACE2,并且其通过上调ACE2改善了内皮IR。基于体外实验结果,我们应用T2DM模型的db/db小鼠和MLN-4760,进一步观察人参皂苷Rc是否对在体的内皮功能障碍同样具有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是否同样依赖于上调ACE2。实验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c对db/db小鼠体重、空腹血糖、血清脂质(TC、TG、LDL-C、HDL-C)及胰岛素含量无明显影响,提示其无降血糖及调血脂的作用;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db/db小鼠血清TNF-α含量,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具有抗炎作用,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对db/db小鼠血清Ang II、Ang-(1-7)及主动脉Ang-(1-7)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显着降低主动脉Ang II含量并增加ACE2及Mas蛋白表达,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可上调ACE2及Mas,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可显着改善db/db小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并恢复Akt/eNOS信号转导,提示其在体内可改善内皮功能,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可显着减少db/db小鼠主动脉NOX2及NOX4蛋白表达,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而MLN-4760可一定程度拮抗这种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可改善db/db小鼠主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更依赖于降解Ang II而不是生成Ang-(1-7),且不依赖于对血糖和血脂的调节。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上,证实了人参皂苷Rc可通过上调ACE2蛋白改善HUVECs IR及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不仅发现了人参皂苷Rc的新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还为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新的视角。
胡开理[3](2021)在《温和灸背俞穴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温和灸背俞穴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ACR)及炎性因子的变化,评估温和灸背俞穴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DKD,延缓病情进展,提供实践及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DKD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调控血糖、血压、血脂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和灸背俞穴治疗,总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ACR及血清炎性因子(hs-CRP、IL-6)水平及其变化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后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ACR比较:治疗后的两组ACR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ACR的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hs-CRP、IL-6的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血清hs-CRP、IL-6的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6.7%,观察组9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和灸背俞穴可以明显改善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ACR及血清炎性因子(hs-CRP、IL-6)水平,保护肾功能,延缓DKD进展。
赵娜娜[4](2020)在《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针刺对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对营养状况的疗效观察,从机制层面初步阐述针刺疗法、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与营养状况的关系,为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的治疗寻找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VS患者76例,利用SPSS20.0软件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西医康复治疗、肠内营养混悬液(enteral nutritional suspension,TPF)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针刺治疗。(1)营养状况评估:于治疗前后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于治疗前后及随访的第30、90天对所有受试者行营养风险筛查表(nutrition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评定。(2)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检测:在治疗前后收集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提取并纯化粪便样本中的核酸,进行基于16S r RNA基因可变区PCR扩增和测序,最后进行菌种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受试者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代谢产物检测,分析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的含量。成果:(1)中医证候特征:根据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辩证,最终确定了六类证候类型,包括气虚血瘀型(61.84%)、血虚风动型(39.47%)、痰热闭窍型(30.26%)、心脾两虚型(25.00%)、痰湿阻窍型(17.11%)、肾精亏虚型(11.84%)。从虚实来看,64.47%的患者以虚证为主,35.53%的患者以实证为主。88.16%的患者为单一证型和2证型组合,以2证型组合最多为59.21%。体征证候以神呆不识、睁眼若视、手足肿胀、肢窍失用、便溺不知为主。从舌象上看,PVS患者舌质淡白比例较高,占63.16%;苔薄、白,分别占64.47%和52.63%。从脉象上看以脉细、虚、滑为多,分别占88.16%、53.59%、26.32%;脉数、弱、弦,分别占23.68%、18.42%、9.21%。(2)营养状况:治疗前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血清营养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NRS2002评分均大于3分,应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后试验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降低(P<0.05),而对照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RS2002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随访第30天时,两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90天时,两组NRS2002评分与本组本组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第30天比较均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肠道菌群结构:治疗前两组Alpha多样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Simpson指数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粪便菌群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impson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氏菌属(Prevotella)以及柔嫩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等细菌相对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acteroides、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odaceae)、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对照组Bacteroides、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Enterobacteriaceae、Pseudomonodaceae、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乙酸、丁酸、戊酸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乙酸、丁酸、戊酸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增高,丙酸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腧穴配伍组针刺治疗PVS患者相对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好,能够较为显着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其机制可能为针刺可能通过调节脾胃功能,进而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影响SCFAs水平,从而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俞春丹[5](2020)在《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朝药泽兰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朝药泽兰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改善作用,阐明其机制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关系。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200±20 g)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一个月后,除正常组(Control)之外,其余各组大鼠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35 mg/kg,并于第3天和第7天测量其大鼠空腹血糖均≥11.1 mmol/L,则为糖尿病造模成功,并将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心肌病模型组(DCM)、泽兰高剂量组(ELTH,80 mg/kg/d)、泽兰中剂量组(ELTM,40 mg/kg/d)、泽兰低剂量组(ELTL,20 mg/kg/d)、二甲双胍组(MET,200 mg/kg/d)。正常组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钠缓冲液(根据STZ注射量的体重来计算)。随后每周定时测血糖及体重变化,同时继续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并灌胃处理8周。灌胃结束后测量其血糖、体重,均用PV-loop插管法检测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改变,并采血,取心脏再记录心脏重量。生理记录系统监测左心室压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 max)、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心输出量(CO);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LDH、CK-MB、Insulin、ANP、BNP的水平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法,观察心肌细胞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MMP-3、MMP-9、HIF-1α的蛋白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DCM组的心体比和血糖水平明显上升(P<0.05);与DCM组相比,ELTH组和MET组的心体比水平降低明显,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ELTM组和ELTL组的心体比水平和血糖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2.OGT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DCM组的0、30、60、120 min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MET组的0、30、60、120 min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5);ELTH组的30、60、120 min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ELTM组的60和120 min血糖水平降低明显(P<0.05);ELTL组的120 min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5)。3.PV-loop插管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DCM组的心率、心输出量、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及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室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上升(P<0.05)。而与DCM组相比,MET组和泽兰治疗组显着改善上述指标的变化,尤其ELTH组的CO、±dp/dt max、LVSP值的趋势明显上升,LVEDP值的趋势明显下降(P<0.05)。4.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DCM组的CK-MB、LDH、ANP和BNP的指标明显增加(P<0.05),Insulin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DCM组相比,ELTH组的CK-MB、LDH、ANP、BNP等血清学指标变化显着降低(P<0.05)。血清Insulin指标显着上升(P<0.05);ELTM组的BNP指标有明显降低(P<0.05)。MET组的CK-MB和ANP指标明显下降,Insulin水平明显上升(P<0.05)。5.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DCM组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增大,组织结构及形态不够清晰;而与DCM组相比,ELTH组的心肌细胞排列较规律,组织结构和形态也比较完整;ELTM组的心肌细胞及组织结构形态完整度稍有差异;ELTL组的心肌细胞排列不规律,细胞增大,组织结构及形态不够清晰;MET组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组织结构及形态较清晰完整。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DCM组的p-PI3K、p-Akt及p-mTOR的蛋白水平明显下调,HIF-1α、MMP3、MMP9的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DCM组相比,ELTH组的p-PI3K、p-Akt及p-mTOR的蛋白水平明显上调,HIF-1α、MMP3、MMP9的水平显着下降(P<0.05);ELTM组和ELTL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泽兰乙醇提取物(ELT)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心功能和糖代谢紊乱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肖姣[6](2020)在《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生活质量及体脂测量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振腹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振腹组要求患者在干预观察期间的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干预观察前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予以振腹疗法,振腹疗法具体手法操作如下:①逐一点按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阴陵泉、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水道、大巨。以上腧穴取双侧点按,点按时双手拇指同时用力,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每穴30s,共10min。②医者对患者进行振腹治疗。振腹法的操作为医者用右手掌心的劳宫穴对准患者神阙穴,中指自然置于任脉循行线上,食指、无名指自然置于肾经循行线上,拇指、小指自然置于胃经循行线上,然后进行腕部松振法操作,共20min。每次总治疗时间为30min,隔日1次,连续4周,12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要求患者在干预观察期间的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干预观察前保持一致,并且及时电话或微信跟踪患者以上情况,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观察前后血脂、血糖、中医症状评分和体脂测量相关指标。研究结果1.入组例数70例,研究过程中振腹组脱落3例(患者因工作原因退出),最终余32例,对照组脱落7例(患者不能坚持而退出),最终余28例。本研究患者脱落率控制在15%以内。振腹组患者男性11人(34%),女性21人(65%)。年龄最小29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9.69±9.61岁。对照组男性7人(25%),女性21人(75%),年龄最小3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4.38±8.95岁。性别、年龄、病情、运动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及饮食习惯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血脂相关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G、TC、HDL-C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观察前后LDL-C比较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血脂四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TG较对照组降低、HDL-C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空腹血糖(FPG)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PG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振腹组干预前后促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空腹胰岛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脂测量相关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围臀围比(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腰高比)、内脏脂肪指数(VAI)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腰高比、VAI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体脂测量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VAI较对照组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照臀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振腹组干预前后比较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干预后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前后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观察前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两组干预观察后比较腹部脂肪百分率振腹组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观察后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状评分: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千预观察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中医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状评分改善评定:振腹组中医评分总改善率84.3%,对照组中医评分总改善率4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腹组中医症状评分改善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结论1.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及VAI等简易体脂参数。表明振腹疗法能辅助基础治疗减少代谢综合征患者腹部及内脏脂肪异位堆积。2.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能够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提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可有效改善TG、HDL-C,对TC、LDL-C、FPG的改善作用则不明显。表明振腹疗法能辅助基础治疗,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
何纾文[7](2020)在《腹针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前期(IGR)是转向2型糖尿病患者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积极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预防意义。目前西医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因药物的局限性及个体化的因素,其治疗效果不确切。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评价针刺治疗对IGR的研究现状,其次进行探索性临床研究。腹针疗法作为一种新的针刺疗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取穴标准化以及辨证条理化的特点,善于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临床采用腹针疗法对中心性肥胖型IGR进行干预,为针刺治疗IGR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研究基础。方法:1.通过数据库:中文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英文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词为“糖尿病前期”、“针刺”、“随机”,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9年11月,纳入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随机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相关文献,将筛选出的文献按照Cochrane Review Handbook质量评价标准,对所纳入的文献提取所需的基本特征与方法学特征,并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本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开发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将2019.04.01-2019.12.01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25例,采用腹针联合生活方式(糖尿病健康宣教、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治疗。处方: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双滑肉门、双外陵)、双气穴、双天枢、双大横。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休息2天,继续下周治疗,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4周以及治疗8周时,分别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按照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记录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Meta分析所纳入文献8篇,共518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以有效率作结局评价的合并4篇文献,以中医证候积分作结局评价的合并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其余文献仅进行定性分析。(1)定量分析:①针刺组治疗IGR的疗效明显高于生活方式组;②针刺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生活方式组。(2)定性分析:大多数研究对针刺组改善FPG、2hPG、HbA1c与生活方式组相比疗效相当。(3)敏感性分析:排除治疗方法干预不同的研究后,针刺组的有效率评价结果未发生改变,说明研究结果可靠。(4)安全性分析:由于纳入的文献均未报道针刺对糖尿病前期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因此针刺治疗的不良反应尚不能定论。2.临床研究经过8周治疗后,得出以下结过:(1)总有效率为84.00%。(2)比较治疗前与治疗4周、治疗4周与治疗8周以及治疗前与治疗8周的体重、BMI、腰围、腰臀比、餐后2小时血糖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与治疗4周、治疗前与治疗8周的收缩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与治疗8周、治疗前与治疗8周的空腹血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ta分析研究结果示针刺组对糖尿病前期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中医证候优于生活方式组。同时,针刺组在FPG、2hPG以及HbA1c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组相比疗效相当。但因本次所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质量普遍不高,缺乏规范性,可能影响本次Meta分析结果,参考本研究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2.腹针疗法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具有良好的疗效,对减重、降糖及降压有较佳的疗效,尤其对体重、BMI、腰围、腰臀比、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收缩压及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疗效,腹针疗法具有无痛、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赵梦雄[8](2020)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①从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卫生经济学方面,探究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总体人群基本情况;②探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肺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等预后及其影响因素;③探究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临床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研究病例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平台内包括2012年7月至今所有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本研究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并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病历中人群基本情况、干预措施、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住院负担等方面等信息,探究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例总体人群的基本特征,从吞咽功能、肺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探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共纳入患者1026例,平均年龄66.19岁,男性居多,多数患者有吸烟史,近半数患者有饮酒史,既往史中高血压病占比最多,其次为高脂血症、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房颤,有23.3%的患者存在脑血管病家族史。就诊患者中型卒中占比最高,其次是轻型卒中,重型卒中仅占8.0%,以非急性期为主,合并延髓损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较少。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约有1/4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其中45.3%为院内溶栓,54.7%为院外溶栓;约1/4的患者需要鼻饲,超过2/3为院外带入;超过1/3的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心电监护。在治疗期间,所有纳入患者吞咽功能好转率为78.7%,四肢肌力改善率为32.7%,NIHSS评分改善率为43.5%。并发症方面,SAP发病率23.3%,尿路感染7.4%,低蛋白血症11.2%,贫血20.9%,电解质紊乱77.6%。卫生经济学方面,患者住院时间最长86天,最短7天,平均住院18.23天;人均住院费用2.3万元;②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既往冠心病、卒中家族史、鼻饲。针刺介入时点对吞咽功能改善的影响未得到证实;③男性、重型卒中、既往房颤、合并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尿路感染且接受过鼻饲、心电监护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合并肺感染的可能性更高。女性、中度卒中、合并肺感染、需要心电监护治疗的患者可能更易合并尿路感染。早期针刺可能预防尿路感染,而早期针刺与肺感染的相关性而未得到而未得到证实;④重度卒中、既往高脂血症、接受心电监护、合并肺感染、贫血、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风险可能更高,早期针刺者住院时间更短。结论:①我院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多数为非急性期入院,病情分级多以轻型、中型卒中为主,多数不伴延髓损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病情相对平稳;患者以高龄、男性为主,复发性卒中居多,多数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且既往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比例很高,应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吞咽障碍或可增加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②未发现针刺介入时点与吞咽功能改善的相关性;③早期针刺介入可降低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院内尿路感染发生率,可能与降低肺感染发生率有关;④早期针刺介入可缩短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
李超德[9](2020)在《针刺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营养性肥胖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对大鼠脂肪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揭示针刺干预与肥胖大鼠脂肪组织蛋白的相关作用。方法:根据随机原则,选择10只雄性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从造模成功的大鼠中选取20只分别作为针刺治疗组和肥胖模型组,每组各10只。然后运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干预针刺治疗组大鼠,每天定时针刺1次,连续4周。治疗期间的空白对照组和肥胖模型组大鼠每天也同样束缚固定,只是没有针刺干预措施。干预4周后取材,通过大鼠腹主动脉采集血液检测血清白蛋白、血脂水平,检测肠周、肾周与附睾周围脂肪组织湿重,并采取免疫印迹法检测肠周脂肪组织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生存状态、体重、内脏周围脂肪组织湿重、血脂变化:干预后,针刺治疗组大鼠的精神状态、活动、毛发色泽、饮食、大便等一般情况比肥胖模型组明显好转。治疗前,肥胖模型组大鼠各项指标均比空白对照组显着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针刺治疗组大鼠各项指标的数值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针刺治疗组大鼠各项指标均低于肥胖模型组,差别明显(P<0.05)。(2)各组大鼠肠周脂肪组织的蛋白表达变化:肥胖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清白蛋白及肠周脂肪组织TGFBR1、TGFBR2、SMAD3、ITGB1和GFAP蛋白表达显着上调;针刺治疗组与肥胖模型组相比,血清白蛋白及肠周脂肪组织TGFBR1、TGFBR2、SMAD3、ITGB1和GFAP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1)以“固本培元、健脾和胃”为法进行穴位针刺,能明显改善肥胖大鼠的生存状态,降低体重、内脏周围脂肪组织湿重和血脂水平,疗效确切。(2)肥胖模型组大鼠中血清白蛋白、TGFBR、SMAD3、ITGB1和GFAP均呈高表达,且相互之间呈正相关,提示这些蛋白共同参与了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大鼠体内可能存在白蛋白/TGFBR/SMAD/ITGB1/GFAP信号传导通路。(3)针刺治疗组大鼠中血清白蛋白、TGFBR、SMAD3、ITGB1和GFAP均呈低表达,且相互之间呈正相关,表明针刺治疗可能通过逆转白蛋白/TGFBR/SMAD/ITGB1/GFAP信号通路的上调而抑制肥胖大鼠。
戚芷琪[10](2020)在《“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针刺组与针灸组、药物组的对比,客观地评价“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将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招募的志愿患者作为该实验的对象,运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将90例符合该研究纳入标准的受试者按1:1:1比例分为3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79例,针刺组26例、针灸组30例、药物组23例。1.分组:(1)针刺组取穴: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定位:参照2006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操作:受试者呈仰卧位,使用φ0.25 ×25mm针灸毫针针刺百会、印堂、双侧人迎、双侧阳陵泉、双侧内关,后在除人迎穴之外其他穴位处行提插捻转手法产生得气感,人迎穴针刺时不施以行针手法且以看见针体随颈动脉搏动而跳动为度,留针25min。(2)针灸组取穴:①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②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③揿针:心俞(双)、胆俞(双)定位:参照2006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操作:针刺操作同针刺组。精灸按以上对应的穴位操作,每个穴位处摆放规格约高度3mm、底面直径2mm圆锥形精细艾柱,以线香点燃施灸,每壮艾柱燃烧至剩余1/3时拿走,每个穴位各施灸2壮。揿针按照以上穴位,以安尔碘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揿针贴敷于各穴位上进行操作,留针48h。(3)药物组予受试者阿托伐他汀10mg/日,拜阿司匹林100mg/日口服。2.疗程:三组疗程均为12周,针刺组及针灸组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之间相隔3天,治疗方案同上,需完成80%及以上视为有效病例。3.评价时点和指标:选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作为评价时点各进行2次评价。主要指标为颈动脉彩超结果,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course积分)、斑块体积(PV)、斑块灰阶值(GSM);次要指标为血脂等相关结果,如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4.统计: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的差别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精确概率法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分布的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同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对不满足正太性分布的样本比较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所有检验都采用双侧检验,且显着性差异α=0.05。研究结果:1.基线方面:对三组受试者治疗前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吸烟情况等进行基线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选用Person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方差分析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三组均无明显差异,可认为三组受试者在人口学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对三组治疗前的IMT、Crouse积分、PV、GSM、TG、TC、HDL-C、LDL-C等基线进行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各指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各指标均具有可比性。2.主要指标方面:(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组内比较: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针刺组在改善CAS患者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方面具有显着疗效;针灸组在改善CAS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方面具有显着疗效;药物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无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三种不同干预治疗在改善CAS患者左右两侧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疗效上可能存在针灸组>针刺组>药物组的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2)颈动脉斑块厚度(Crouse积分):组内比较:颈动脉斑块厚度方面,针刺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总厚度方面具有显着疗效;针灸组在改善CAS患者左侧及颈动脉内斑块总厚度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药物在改善CAS患者右侧颈动脉内斑块厚度方面具有显着疗效。在组间比较的结果中,三种不同干预治疗在改善CAS患者左右两侧颈动脉内斑块厚度及总斑块厚度方面疗效相当。(3)颈动脉斑块体积(PV)组内比较:针刺组、针灸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总体积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药物组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总体积方面不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三种不同干预治疗在改善CA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体积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参考条形图可知根据三组总体积差值的均值大小比较,针刺组与针灸组疗效相当,均存在好于药物组的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4)颈动脉斑块灰阶值(GSM)组内比较:针刺组仅在改善左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具有显着疗效,针灸组在改善双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均有显着疗效,药物组仅在改善右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后三组在改善左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根据图表显示,存在针刺组>针灸组>药物组的疗效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三组在改善右侧颈动脉斑块灰阶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存在药物组>针灸组>针刺组的疗效趋势,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5)血液指标方面甘油三酯(TG)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刺、针灸、药物三组,在甘油三酯(TG)方面,均不具有明显改善效果,组间比较显示三组在改善甘油三酯方面疗效无差异。总胆固醇(TC)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刺组、针灸组在治疗前后,总胆固醇无明显改善,药物组在改善总胆固醇方面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药物组在改善总胆固醇方面疗效优于针刺组与针灸组,且针刺组与针灸组在此方面疗效相当。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灸组在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方面具有一定疗效,而针刺组与药物组在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方面无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在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方面未形成统计学差异。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各组内比较显示,针刺组和药物组在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方面有一定疗效;针灸组在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方面不具有显着疗效;组间比较提示,在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药物组疗效优于针刺组与针灸组,且针刺组与针灸组疗效相当。结论:“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可有效减小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并提高其斑块的稳定性,疗效与“心胆论治”针灸方案相当并优于西药方案,且操作更简便。
二、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认识 |
1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名 |
2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因 |
3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机 |
4 糖尿病心肌病治则 |
5 糖尿病心肌病论治 |
6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糖尿病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心肌病流行现状 |
2 糖尿病心肌病病程特征 |
3 糖尿病心肌病病理机制 |
4 糖尿病心肌病诊断策略 |
5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干预策略 |
6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糖心平胶囊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糖心平胶囊对DCM的保护作用探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糖心平干预后大鼠心功能及对抗急性心肌缺血能力评价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糖心平胶囊药效机制探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第1章 绪论 |
综述1 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障碍 |
1.1 胰岛素信号通路 |
1.2 炎症与IR |
1.2.1 炎症信号 |
1.2.2 炎症介导IR的机制 |
1.3 内皮功能障碍 |
1.3.1 内皮分泌的主要血管活性物质 |
1.3.2 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
1.3.3 血管内皮的胰岛素信号通路 |
1.3.4 IR与内皮功能障碍的相互关系 |
1.4 结语 |
综述2 经典RA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与ACE2/Ang-(1-7)/Mas轴的生物学功能 |
1.1 经典RA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
1.1.1 经典RAS的构成 |
1.1.2 经典RAS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1.2 ACE2/Ang-(1-7)/Mas轴的构成 |
1.2.1 ACE2 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动剂和抑制剂 |
1.2.2 Ang-(1-7)的生物学特性 |
1.2.3 Ma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 |
1.3 ACE2/Ang-(1-7)/Mas轴在几种常见疾病中的作用 |
1.3.1 ACE2/Ang-(1-7)/Mas轴与高血压 |
1.3.2 ACE2/Ang-(1-7)/Mas轴与动脉粥样硬化 |
1.3.3 ACE2/Ang-(1-7)/Mas轴与心衰 |
1.3.4 ACE2/Ang-(1-7)/Mas轴与中风 |
1.3.5 ACE2/Ang-(1-7)/Mas轴与糖尿病 |
1.4 结语 |
第2章 ACE2 在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中的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HG对HUVECs存活率的影响 |
2.3.2 HG对HUVECs形态的影响 |
2.3.3 HG对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 mRNA水平的影响 |
2.3.4 HG对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5 HG对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6 HG对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人参皂苷RC改善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人参皂苷Rc对HUVEC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2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mRNA水平的影响 |
3.3.3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ROS产生的影响 |
3.3.4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
3.3.5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促炎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3.3.6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Ⅱ及Ang-(1-7)含量的影响 |
3.3.7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8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 mRNA水平的影响 |
3.3.9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10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11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12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IR相关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ACE2 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 mRNA水平的影响 |
4.3.2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ROS产生的影响 |
4.3.3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
4.3.4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促炎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4.3.5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Ⅱ及 Ang-(1-7)含量的影响 |
4.3.6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7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 mRNA水平的影响 |
4.3.8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9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10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NOX2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1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IR相关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ACE2 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动物 |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的影响 |
5.3.2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脂质及胰岛素含量的影响 |
5.3.3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促炎因子含量的影响 |
5.3.4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和主动脉Ang Ⅱ及 Ang-(1-7)含量的影响 |
5.3.5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主动脉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5.3.6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胸主动脉内皮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影响 |
5.3.7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Akt/eNOS信号通路的影响 |
5.3.8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主动脉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讨论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本论文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温和灸背俞穴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DKD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DKD的认识 |
二、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纳入、排除、剔除与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定 |
6 统计学方法 |
7 研究结果 |
8 发生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 |
三、讨论 |
1 温和灸立法依据 |
2 温和灸选穴依据 |
3 治疗结果分析 |
4 安全性评价 |
四、结论 |
五、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研究概况 |
1.1.1 中医学对脑的生理病理观点 |
1.1.2 中医病名命名 |
1.1.3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因病机 |
1.2 中医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辨证分型 |
1.2.1 中医证型辨证要点 |
1.2.2 中医证型分布 |
1.2.3 中医治疗 |
1.3 现代医学对持续植物状态研究概况 |
1.3.1 流行病学 |
1.3.2 发病机制 |
1.3.3 临床治疗 |
1.4 针灸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进展 |
1.4.1 针灸为主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 |
1.4.2 针刺穴位的研究进展 |
1.5 肠道菌群的现代医学研究 |
1.5.1 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影响 |
1.5.2 “肠-脑”轴 |
1.5.3 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可能机制 |
1.6 中医对肠道菌群的认识 |
1.6.1 中医理论认为:肠道菌群当归属于中医脾胃功能 |
1.6.2 从中焦脾胃入手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复杂性、难治性疾病的突破口 |
1.6.3 针灸具体良好的调节胃肠道效应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 |
2.2.1 PVS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2.5 退出(脱落)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随机分组方法 |
2.3.2 样本量估计 |
2.3.3 治疗方案 |
2.3.4 主要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
2.3.5 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估方法 |
2.3.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 |
2.3.7 技术路线 |
2.3.8 统计学方法 |
2.3.9 盲法实施 |
2.4 研究结果 |
2.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4.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4.3 试验完成情况 |
2.4.4 营养状况 |
2.4.5 肠道菌群结构 |
2.4.6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
2.4.7 安全性评估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3.2.1 中医症型分析 |
3.2.2 营养状况分析 |
3.2.3 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分析 |
3.3 针刺治疗机制分析 |
3.3.1 PVS中医溯源 |
3.3.2 理论分析 |
3.3.3 选穴依据 |
3.4 小结 |
3.4.1 创新之处 |
3.4.2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朝药泽兰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2.1.3 实验试剂的溶液配制及组成 |
2.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泽兰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2.2.2 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 |
2.2.3 OGTT糖耐量试验 |
2.2.4 PV-loop插管法检测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改变 |
2.2.5 大鼠血清中CK-MB、LDH、INS、ANP、BNP的ELISA法检测 |
2.2.6 HE染色 |
2.2.7 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法检测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MMP-3、MMP-9、HIF-1α的蛋白表达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泽兰乙醇提取物对血糖(BG),心体比(H/W)的影响 |
3.2 泽兰乙醇提取物对OGTT变化的影响 |
3.3 泽兰乙醇提取物对DC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3.4 泽兰乙醇提取物对DCM大鼠血清中CK-MB、LDH、ANP、BNP及Insulin的影响 |
3.5 泽兰乙醇提取物对DCM大鼠心肌细胞的影响 |
3.6 Western印迹法检测泽兰乙醇提取物对DCM大鼠心肌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MMP-3、MMP-9及HIF-1α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对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 |
2. 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文献研究 |
3. 中医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 |
4. 西医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治疗 |
5. 中西结合对糖尿病心肌病治疗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振腹疗法的临床应用 |
1. 振腹疗法概述 |
2. 松振法的来源 |
3. 振腹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代谢综合征概述 |
2.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MS的中医学治疗 |
4. MS的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
5. MS的西医学预防与治疗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方法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1. 临床流程图 |
2. 样本量估算 |
3. 随机分组 |
4. 干预方案 |
5. 合并用药治疗记录 |
6. 观测指标及记录方法 |
7. 质量控制方法 |
8. 不良事件 |
9.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主要观测指标 |
第二节 讨论 |
1. 振腹疗法腧穴的选择 |
2. 实验观测指标讨论 |
3. 振腹疗法治疗MS的机制探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告知页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
附录3 医学伦理审査通过表 |
附录4 受试者用药情严记录表 |
附录5 临床观察表 |
附录6 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
附录7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8 临床研宄结论记录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腹针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1.1 定义及分类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 |
1.4 糖尿病前期与中心性肥胖的临床诊断 |
1.5 干预治疗 |
1.6 小结 |
2.中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前言 |
1.检索策咯 |
1.1 检索词 |
1.2 数据库检索 |
1.3 检索步骤 |
2 筛选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筛选文献的具体步骤 |
3 资料提取 |
3.1 提取内容 |
3.2 提取方法 |
4 质量评价 |
4.1 文献质量评价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结果 |
1.文献筛选过程 |
2.纳入文献概括 |
2.1 文献年代 |
2.2 样本量及治疗组、对照组基线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组干预措施 |
2.5 对照组干预措施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2.7 穴位使用情况 |
2.8 治疗疗程 |
2.9 随访情况 |
3.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1 随机序列的产生 |
3.2 随机序列的隐藏 |
3.3 受试者、工作者盲法 |
3.4 结局评价者盲法 |
3.5 结局数据完整性 |
3.6 选择性报告结局 |
3.7 其他方面偏倚 |
3.8 总结 |
4.数据分析 |
4.1 定量分析 |
4.2 定性分析 |
4.3 敏感性分析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安全事项 |
2.3 临床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疗效判定标准 |
3.3 治疗前与治疗4周的比较 |
3.4 治疗4周与治疗8周比较 |
3.5 治疗前与治疗8周比较 |
4.安全性评估 |
5.研究结果小结 |
讨论与分析 |
1.选题依据及背景 |
2.Meta分析 |
2.1 循证医学及Meta分析的概念及意义 |
2.2 纳入文献质量 |
2.3 临床疗效分析 |
2.4 安全性分析 |
2.5 糖尿病前期针刺治疗的穴位分析 |
3.临床研究 |
3.1.腹针简介 |
3.2 穴位分析 |
3.3 临床研究的结果分析 |
结语 |
1.不足与展望 |
1.1 Meta分析 |
1.2 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变量 |
2.4 结局变量 |
2.5 数据提取 |
2.6 数据整理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
3.2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吞咽障碍发病特点及治疗管理现状 |
2 接受针刺综合治疗方法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基本特征 |
2.1 住院病例中医证型特点及治疗策略探讨 |
2.2 延髓损伤所致吞咽障碍 |
2.3 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及对二级预防的警示 |
2.4 来院患者各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 |
2.5 来院患者住院负担 |
3 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
3.1 针刺介入时机对卒中管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
3.2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
3.3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影响 |
3.4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
6 创新点 |
7 研究局限 |
7.1 病例纳入局限 |
7.2 针刺指标选取 |
7.3 结局指标选取 |
7.4 数据质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针刺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中医和肥胖症 |
1.1 病名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4 辨证分型 |
1.5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和肥胖症 |
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2.2 流行病学 |
2.3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4 分类与诊断 |
2.5 现代医学的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3 实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和分组 |
2.2 针刺干预 |
3 取材和检测 |
3.1 血清标本采集 |
3.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3.3 内脏周围脂肪组织湿重称量 |
3.4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肠周脂肪组织蛋白表达情况 |
4 统计学处理 |
5 实验结果 |
5.1 三组大鼠治疗后生存状态比较 |
5.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5.3 大鼠血脂四项情况比较 |
5.4 大鼠内脏周围脂肪组织湿重比较 |
5.5 大鼠血清白蛋白变化 |
5.6 大鼠肠周脂肪组织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
讨论 |
1 针刺穴位选择与方义 |
2 肠周脂肪组织的蛋白分析 |
3 针刺治疗逆转信号通路的上调 |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 |
缩略词表 |
综述 针刺疗法干预肥胖症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研究 |
1.1.2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
1.1.3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及方法 |
1.1.4 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危险因素 |
1.1.5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治疗方法 |
1.1.6 现代医学治疗CAS的局限性 |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病例选择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1.6 分组及治疗方案 |
2.1.7 治疗方案 |
2.1.8 结局指标 |
2.1.9 评价时点 |
2.1.10 不良事件/反应观察与分析 |
2.1.11 数据管理 |
2.1.12 临床研究路线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人口学资料比较 |
2.2.2 评价指标分析 |
2.2.3 安全性分析 |
2.2.4 脱落情况分析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3.1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3.2 设置简化方案的依据 |
3.3 对照组的选择 |
3.4 检测指标的选择 |
3.5 结果分析 |
3.6 结果讨论 |
3.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四、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D]. 李晓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D]. 王耀振. 吉林大学, 2021(01)
- [3]温和灸背俞穴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D]. 胡开理.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D]. 赵娜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朝药泽兰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机制研究[D]. 俞春丹. 延边大学, 2020(05)
- [6]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D]. 肖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腹针治疗中心性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研究[D]. 何纾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D]. 赵梦雄.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针刺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 李超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心胆论治”针刺简化方案抗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D]. 戚芷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