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南林区集材拖拉机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跃[1](2021)在《木材起重机的研究与主梁分析》文中提出俄罗斯的原木输入中国的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原木到达中国边境的通商口岸时,主要采用传统起重机对原木进行转运,这导致转运原木的效率极低、危险性较高且经济性差。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木转运的机械化作业,提升原木转运效率,大大提升经济性,实现原木转运的连续性,改善传统木材转运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研究一种新型的木材转运机械设备,科学地提升木材转运的效率,降低原木装卸的成本,对中国大规模原木的进口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与现实意义。对于大规模的原木转运,需保证转运设备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结合当前俄罗斯进入我国边境通商口岸的原木的转运现状,设计一款专用于原木转运的起重设备。木材起重机由龙门架、行走机构、夹持机构、液压系统、控制系统及动力输出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夹持机构与龙门架主箱梁是木材起重机的核心,夹持机构运动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木材起重机的效率;起重龙门架主箱梁的承载能力也影响着木材起重机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通过研究木材起重机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结合木材起重机作业的特殊性,收集了俄罗斯输入中国的木材的相关参数,本论文以俄罗斯输入中国木材量最大的落叶性针叶树为例,其算数平均胸径为500mm,假设其长度为20m,通过木材的数据反推龙门架结构、夹持机构等的参数,确定木材起重机的总体布置研究。运用参数化建模软件对木材起重机的整体结构与布局进行设计,确定龙门架的最大跨度为10.15m,最大高度为6.0m,并进行夹持机构总成的设计,材料采用Q235B,确定最大夹持胸径为1000mm;对主箱梁进行详细的设计与计算,得出梁高为570mm、梁宽为100mm。在虚拟样机的建立过程中,通过Creo Parametric的三维建模、虚拟装配与运动仿真的功能,对龙门架、夹持机构、轨道车等进行三维建模,再将各个机构中创建完成的零件进行装配,建立了木材起重机的虚拟样机,并对其进行运动仿真与分析,对出现干涉的机构或零件进行了参数的修改,运动仿真结果表明整机转运一捆木材的时间为109.2s,转运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木材起重机(传统起重机转运一捆木材的时间约为200~300s)。通过Ansys Workbench对木材起重机中的起重龙门架主箱梁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在静力荷载下,龙门架主箱梁沿X、Y、Z轴向的应力与应变云图,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和总位移的云图,并对主箱梁进行校核,最大应力出现在主梁底板支撑面附近,应力值为123.59MPa,小于许用应力156.667MPa,主箱梁的强度满足要求;主箱梁总变形量最大值为3.3245mm,最大应变值为0.0083693,均在允许变形的范围内,满足主箱梁刚度的要求。
孙术发,周远,于淼,杨全喜,李禹璇,武晋峰,储江伟[2](2020)在《车辆作业对林地土壤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机械车辆在林地表面行走作业后,会破坏林地表层植被,对林地土壤造成压实并留下车辙。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了机械作业压实对土壤的影响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简述了林业车辆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碳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统计分析了20世纪末至今国内外相关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条件、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并总结归纳了常用的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案。分析表明:车辆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使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渗透率降低,并且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化学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提出今后应在土壤的不同质地和形态差异化方面以及土壤结构变异对车辆通过性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谢都[3](2020)在《人工林抚育采伐作业虚拟仿真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机械化作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森林抚育采伐过程中因其作业成本高、难度大并存在各类安全隐患等问题,使得在进行技术开发、实践教学、工程培训中难以开展相关的教学与实践。本文利用虚拟现实手段并结合林区生产实际,基于Unity3D开发了人工林抚育采伐作业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人工林抚育采伐的生产实践,依据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明确了以清林割灌、抚育间伐、定长造材、集材归楞、生物质收集五个环节串联为思路的人工林抚育工艺流程;通过系统开发需求分析,确定了以Unity3D为主要仿真工具的系统开发架构。其次,研究人工林抚育采伐作业虚拟仿真系统开发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以Unity3D的Terrain组件为核心的虚拟场景开发技术;通过3Ds Max构建机械模型并导入至Unity3D中,实现轮式底盘及履带式底盘行走模拟、液压机械臂运动仿真、采伐头姿态控制等运动学仿真的人工林抚育装备仿真技术;利用关键帧动画、铰链关节、模型切割算法为主的抚育采伐作业仿真技术,实现各系统的模块化设计。然后,依据软件系统需求,采用My SQL对系统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开发;使用UGUI技术进行UI框架的开发;利用视景资源、音频技术和粒子系统完成系统的集成开发;发布开发完成的软件系统至PC及Web平台并进行性能测试;针对CPU和内存消耗问题提出对象缓冲池等优化策略。最后,根据开发的系统,设计了服务于工程实践教学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方案,利用体感平台、三通道投影平台等硬件资源构建“线下”沉浸式仿真操作环境,结合林业工程实验教学实际应用案例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根据研究、分析与测试,本文开发的人工林抚育采伐作业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还原了机械化抚育装备的作业过程,基于此系统所提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案能够降低实训成本、规避实验风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对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实践培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尹崇[4](2018)在《某型轮摆式林业集材车底盘的运动学虚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林业产业不断增加,在全球林产品消费、贸易中名列前茅,然而能适应林区山地路面的林业集材车底盘应用较少。在林业底盘的研发过程中,存在加工成本高、实车测试危险、复杂结构测试困难等实际问题,而运动学虚拟仿真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法直观的模拟林业集材车底盘的实时运动状态,并具有在线修改运动参数,快速得到验证结果的特点,缩短了研发周期。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山地作业的林业底盘结构,并进行了三维建模、空间运动学建模以及运动学虚拟仿真的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林业集材装备的发展状况,选择了一种适合我国山地环境作业的林业集材车结构类型;根据实际作业环境,确定了轮摆式林业集材车主要的参数;最后利用Solidworks建立林业集材车三维模型,并建立轮摆式底盘的空间运动学模型。在建立的底盘空间运动学模型基础上,使用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凸台和斜坡两种典型路况模型以及前轮摆和后轮摆机构的运动学仿真模型,最终建立轮摆式底盘的运动学模块仿真图。通过Simulink模块仿真得出在凸台和斜坡两种典型路况条件下,各轮摆机构的运动参数的变化情况。最后利用Unity 3D的Terrain组件创建凸台和斜坡两种典型的仿真场景,加载轮摆式林业集材车三维模型。之后为场景和集材车添加刚体、碰撞器以及相互约束关系等物理引擎,并进行参数设置;编写脚本控制车辆运动速度并将Simulink中得出的仿真数据应用于Unity3D的集材车模型中最终实现轮摆式林业集材车的运动学虚拟仿真研究。本文通过Simulink与Unity 3D相结合的仿真方法,弥补了传统的仿真手段在交互性、生动性、直观性等方面的缺点,解决了复杂底盘仿真验证困难的难题。
朱晓亮[5](2017)在《小型集材拖拉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工林、次生林生长,成熟木可采蓄积少,抚育间伐作业越来越受到重视,间伐材用量逐年上升。间伐材集材运输作为抚育间伐作业最主要工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林间作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间伐区存在地势不平,材积小、株距小、集材地点分散等特点,因此提出一台机动灵活、整体外形尺寸小、集材高效、工作稳定的小型集材拖拉机。本文对现有集材运输设备结构形式、工作原理和集材工艺的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调查分析,通过采用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对几种常见集材方式的对比分析,确定适合于间伐区作业的履带式小型集材拖拉机,并对小型集材拖拉机总体结构与布局进行确定,对小型集材拖拉机的主要参数和传动系统进行设计与选择。对小型集材拖拉机的主要零部件液压绞盘机进行选择,对搭载板和行走机构进行设计,确定“四轮一带”的行走机构结构形式。并采用SolidWorks Simulation软件对上述关键零部件进行校核分析,通过静态分析得出关键零部件应力、应变以及变形云图,验证关键零部件的强度、刚度满足使用需求,通过模态分析得出整机刚性支架固有频率,避免小型集材拖拉机作业时共振现象产生。对小型集材拖拉机行驶性能进行分析,给出整机结构参数与行驶稳定性、通过性能以及越障性能之间关系式并绘制关系图,并求出小型集材拖拉机抗倾翻角,抗侧翻角,可通过壕沟的宽度以及可跨越垂直障碍物的高度,验证整机行驶稳定,性能良好。对小型集材拖拉机进行实验研究和实验数据分析,定义集材作业功率,建立集材作业功率与集材时间、集材距离、趟载量之间回归方程,分析集材作业功率变化原因。本文验证小型集材拖拉机结构合理、性能良好,可适应间伐区的集材作业条件,满足集材作业需求,对提高林业作业效率以及推动林业机械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马玉壮[6](2016)在《中小马力林业集材拖拉机工作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木材使用量大国,年消耗量约5.7亿m3,全球排名第二。然而由于我国自然条件的限制、工业化生产水平的不均衡发展,集材环节还处于较原始的工作状态,严重制约着我国木材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人工成本攀升、劳动负荷增加、作业效率低等问题的日趋激化,林区内的集材问题已成为摆在各林场面前的瓶颈问题。面对我国自然条件恶劣的集材环境,应用小型拖拉机配套必要的工作装置,替代人工、畜力,完成集材作业,是提高生产率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论文从集材作业的需求出发,系统阐述了我国集材作业工业化的现状、发展和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有限元分析、运动仿真分析等方法,设计、制造并验证了设计方案。本论文设计的中小马力林业集材拖拉机工作装置,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林场作业实际。有效解决集材作业工业化问题的同时,兼顾产品的安全性、适应性、功能性、便捷性。本论文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强度校核和实物制造,通过了应用环境的实地检测,具备生产和应用条件。并与吉林地区林业部门进行了接洽,下一步计划对该产品进行适销和推广。本论文所涉及的思路、方法、措施,对我国各林场,特别是山区林场的机械化集材进程、拖拉机功能拓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林文树,杨德岭,王立海,徐华东[7](2014)在《东北人工林履带式和轮式小型拖拉机集材效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大量调查和实测资料,定量地研究分析履带式和轮式小型拖拉机集材对人工针阔混交林的集材效率。履带式小型集材拖拉机的集材效率和生产率优于轮式拖拉机,其中原条集材优于原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集材时间和集材距离的增加,两种拖拉机集材效率均降低,但运载量与集材效率的关系不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拖拉机集材效率与集材距离、集材时间、运载量、集材距离与集材时间相互关系、运载量与集材数量相互关系是显着不同的。无论是原条还是原木集材,履带式拖拉机集材生产率都要高于轮式拖拉机集材生产率。
杨德岭[8](2013)在《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伐区作业是木材生产的首要阶段,其作业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木材生产的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而集材作业是伐区作业各工序中劳动消耗最大、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工序。可以说集材作业是木材生产最关键工序之一。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视和国有森工企业木材产量的下降,传统的大型集材拖拉机(如J-50、J-80)已不适用于当今作业地点分散、坡度大、林木稀疏、公顷集材量和单株立木出材量均较低的林区作业条件,同时畜力集材与林区生产实际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因此,急需探索新型的更适合林区生产实际的灵活、环保的多功能集材机械。本文致力于研究这样一种适合林区生产实际且对林区生态环境破坏小的高效低耗的生态型多功能集材机。这种集材机集木材绞集、装卸、清障和修简易路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外形尺寸小,转弯灵活,爬坡能力强等特点,不用修建集材道,可在林间穿行,能很好的保护幼树,对地表土壤破坏小,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在非集材作业期还可用于采伐迹地的清理、整地、营林等多项作业,真正实现一机多用。首先,本文介绍了集材机械的发展,阐述了传统集材机存在的问题,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关键参数作了分类概述,确定了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选择原则。依据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汇编,并结合东北林区实际调查情况,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关键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所选取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组合,并制定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其次,按照优选的关键参数进行改装样机的选型及多功能作业装置的设计加工及安装。包括原木抓具、绞盘机和搭载板的设计加工及安装。然后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装车和集材两种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出这两种工况最易发生倾翻的临界角度,同时完成倾翻报警装置的设计及编程。在动力学分析过程中,发现如果对原有的集材装置添加阻尼和铰接,有减小集材作业中侧翻的可能。随后在吉林森工集团临江林业局大西林场进行的集材、装车以及清障作业等试验。对多功能集材机集材作业成本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多功能集材机集材作业对土壤紧实度、对土壤呼吸、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对保留木的损伤情况。最后,把各项实测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与以前研究的小型履带式集材机、小型轮式集材机以及传统的J-50集材机进行对比,针对于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关键参数选取的基本数据,然后依据理论模型计算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关键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所选取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本文所研究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最佳组合。(2)确定了木材抓具、绞盘机、搭载板的结构参数及性能参数,完成了木材抓具、绞盘机、搭载板的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并对液压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3)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装车作业和集材作业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出装车作业前倾危险角度为21。,集材作业侧倾危险角度为19.5。。并完成了倾翻报警装置的硬件设计及编程。(4)通过对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的生产试验,定量分析了集材装载机的集材与装车效率和集材与装车生产率。平均集材效率与装车效率分别为7m3.h-1和16.45m3·h-1,集材生产率与装车生产率分别为29.62m3/台班和56.2m3/台班。本次试验的数据表明所研究的多功能集材机能够较好地适应东北林区复杂多变的木材生产作业条件,集材与装车生产率较高,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呼吸影响不是很严重,且对保留木损伤率较低,能够满足林区作业要求并能够较好的保护森林环境。(5)把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小型轮式和履带集材机以及传统的J-50集材机进行了集材作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小型轮式和履带集材机的集材效率均随集材距离和集材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趟载量的增加,集材效率的变化不明显;与J-50集材拖拉机相比,多功能集材机在集材地点分散、待集木材少、趟载量较小的情况下,更适合当前东北林区集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更小,能够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6)针对集材装置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和仿真,并进行对比。把原来设计的集材装置与车体刚性连接改为铰接,从扭矩对比图来看,铰接方式的扭矩T2明显比刚性连接方式的扭矩T1增大变缓,改进后的铰接方式,使发生滑移危险的几率减少18.5%,使发生侧倾危险的几率减少19.2%。
白帆,白胜文,肖冰,王琦,周大元,张丽平[9](2013)在《我国木材生产机械的发展(二)——集材机械》文中认为介绍了集材机械设备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分析了这类机械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余爱华[10](2012)在《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文中认为多年来,我国天然林资源呈现出大幅减少、原有森林资源总量有急剧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人工林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在应对巨大的木材需求量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使人工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减少或者清除采运作业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有必要对人工林采运作业过程中的清洁生产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依据工业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理论,在借鉴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南方人工林的采运作业进行深入调研和试验分析,探索研究了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问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伐区作业层面的人工林采运作业建立了物质流的分析方法和模型。以南方常见的三种人工林即马尾松林、桉树林和杉木林为例,利用跟踪观察法试验分析并绘制了生物质材料流动图(跟踪模型);就不同集材方式和运材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用定点观察法试验分析并绘制了不同集材、运材方式的土壤流图(定点观察模型)。以上结果表明:在每hm2林地中,干物质量桉树林最大,杉木和马尾松林无显着差别;集材方式中,架空索道和人力担筒集材较优;运材方式以农用车运材优于汽车运材。(2)确立并制定了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清洁生产评价标准。运用模糊聚类法对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29个初始指标进行筛选,最终选出12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优选了清洁生产综合评价的方法为模糊数学法并进行例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样本企业处于清洁生产的三级水平,应在伐区设计、采运作业技术、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以及加强安全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以提高整个企业在采运作业方面的清洁生产水平。(3)通过对其他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分析,结合人工林采运作业的特点,确定了采运企业在人工林采运作业中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及程序。对南方某采运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提出了该采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为采运作业技术、资源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生产管理与保护等四个方面;确定了清洁生产的目标为木材利用率达56%,采运剩余物利用率达16%,迹地更新率98%以上,更新成活率达90%以上等四项;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该企业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水平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目前处于国内一般水平;提出了9个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和2个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4)依据国家及林业行业相关法规、标准,结合人工林采运作业的特征,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我国人工林采运作业概况、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意义和原则、清洁生产分析方法、人工林采运过程分析、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构建和推行清洁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等方面,制定了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指南。
二、西南林区集材拖拉机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林区集材拖拉机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木材起重机的研究与主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林业机械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林业机械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林业机械研究现状 |
1.2.3 林业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木材起重机总体设计研究与主箱梁结构设计 |
2.1 整机设计与研究要求 |
2.1.1 提出问题 |
2.1.2 解决方案 |
2.2 木材起重机整体结构研究 |
2.2.1 起重龙门架结构 |
2.2.2 夹持机构 |
2.2.3 动力系统 |
2.2.4 木材起重机主要参数计算 |
2.2.5 木材起重机的结构特点与工作性能 |
2.3 主梁设计要求 |
2.4 主箱梁设计 |
2.4.1 主箱梁梁高计算 |
2.4.2 主箱梁上顶板及下底板尺寸计算 |
2.4.3 主箱梁上顶板及下底板尺寸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木材起重机建模与虚拟装配 |
3.1 Creo Parametric软件 |
3.2 木材起重机总体建模 |
3.2.1 起重龙门架主箱梁建模 |
3.2.2 起重龙门架支架建模 |
3.2.3 夹持机构建模 |
3.2.4 龙门架行走机构建模 |
3.2.5 火车底盘建模 |
3.2.6 其他零件建模 |
3.3 木材起重机装配 |
3.3.1 木材起重机夹持机构装配 |
3.3.2 木材起重机龙门架结构装配 |
3.3.3 木材起重机整体装配 |
3.4 本章小结 |
4 木材起重机运动学仿真 |
4.1 Creo Parametric/机构模块简介 |
4.2 运动仿真与分析的过程 |
4.3 运动副 |
4.4 添加电动机 |
4.5 运动学分析 |
4.6 输出观测点曲线图 |
4.7 本章小结 |
5 木材起重机龙门架主梁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5.2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 |
5.3 主箱梁静力学分析 |
5.3.1 线性静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
5.3.2 创建主箱梁几何模型 |
5.3.3 添加主箱梁模型的材料 |
5.3.4 简化主箱梁模型 |
5.3.5 主箱梁模型网格划分 |
5.3.6 主箱梁添加约束条件 |
5.3.7 主箱梁静力学求解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车辆作业对林地土壤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作业车辆压实对林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1.1.1 对土壤容重和渗透率的影响 |
1.1.2 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
1.1.3 对土壤孔隙情况的影响 |
1.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1.2.1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1.2.2 对土壤内化学元素的影响 |
2 作业车辆压实对林区土壤其他方面的影响 |
2.1 对微生物的影响 |
2.2 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
2.3 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2.4 对森林生长和土壤恢复的影响 |
3 结论与展望 |
1) 车辆作业对不同类型的林区土壤影响研究。 |
2) 车辆作业对土壤微生物影响机制的研究。 |
3) 土壤结构变异对车辆通过性影响的研究。 |
4) 林区土壤地面力学研究。 |
(3)人工林抚育采伐作业虚拟仿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虚拟仿真技术概述 |
1.3 林业作业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人工林抚育采伐实验系统需求分析 |
2.1 实验系统总体需求 |
2.2 实验系统仿真作业需求 |
2.2.1 实验作业区域分析 |
2.2.2 抚育采伐工艺流程设计 |
2.2.3 抚育采伐作业模块设计 |
2.3 实验系统软件功能需求 |
2.3.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2.3.2 两种3D开发引擎比较 |
2.3.3 Unity3D开发界面简述 |
2.4 实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人工林抚育采伐实验系统仿真开发 |
3.1 人工林虚拟场景开发 |
3.1.1 实验场地地形与地貌 |
3.1.2 Unity地形开发 |
3.1.3 创建桉树及灌木模型 |
3.1.4 场景优化 |
3.2 人工林抚育装备仿真 |
3.2.1 林业机械模型构建 |
3.2.2 履带式底盘行走仿真 |
3.2.3 轮式底盘行走仿真 |
3.2.4 液压机械臂运动仿真 |
3.3 抚育采伐作业仿真 |
3.3.1 割灌装置模型建立 |
3.3.2 Animation关键帧动画 |
3.3.3 采伐作业机头模型建立 |
3.3.4 采伐头姿态动作仿真 |
3.3.5 树木模型网格切割算法 |
3.3.6 标签识别技术 |
3.3.7 父对象变更 |
3.4 本章小结 |
4 人工林抚育采伐实验系统软件开发 |
4.1 数据库功能实现 |
4.1.1 数据库设计 |
4.1.2 数据库通信 |
4.2 UI资源开发 |
4.2.1 UGUI控件 |
4.2.2 Anchor锚点及界面自适应 |
4.2.3 事件绑定 |
4.3 视景及外部资源构建 |
4.3.1 场景及视景视角切换 |
4.3.2 音效 |
4.3.3 粒子效果 |
4.4 系统发布及性能优化 |
4.4.1 系统发布测试 |
4.4.2 对象缓冲池 |
4.4.3 优化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测试与应用 |
5.1 教学实验设计总体方案 |
5.1.1 传统林业工程实验教学模式及其缺陷 |
5.1.2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设计 |
5.2 沉浸式仿真实验操作环境搭建 |
5.2.1 动态链接库技术 |
5.2.2 投影方案 |
5.3 林业工程实验教学应用案例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4)某型轮摆式林业集材车底盘的运动学虚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林业装备底盘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林业装备底盘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外林业集材车底盘技术水平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虚拟仿真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虚拟仿真技术发展历程 |
1.3.2 国内外虚拟仿真技术水平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方案 |
2. 轮摆式林业集材车三维建模与运动学分析 |
2.1 林业集材车三维建模 |
2.1.1 轮摆式林业集材车关键结构选型 |
2.1.2 轮摆式林业集材主参数的选定 |
2.1.3 轮摆式林业集材车整体尺寸的确定 |
2.2 轮摆式集材车底盘运动学建模 |
2.2.1 理论基础 |
2.2.2 确定运动学关系 |
2.2.3 建立整车运动学模型 |
2.3 轮摆式林业集材车底盘运动学逆运算 |
2.3.1 前轮摆运动学逆运算 |
2.3.2 后轮摆运动学逆运算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Simulink的轮摆式林业集材车运动学仿真 |
3.1 Simulink仿真特点 |
3.2 基于Simulink建立轮摆式底盘的运动学仿真模型 |
3.2.1 前轮摆运动学仿真模型 |
3.2.2 后轮摆运动学仿真模型 |
3.3 基于Simulink的轮摆式林业集材车运动学仿真 |
3.3.1 凸台地形运动学仿真 |
3.3.2 斜坡地形运动学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Unity 3D的轮摆式林业集材车运动学仿真 |
4.1 Unity 3D应用特点 |
4.2 山地运动场景构建 |
4.2.1 创建地形场景 |
4.2.2 加载轮摆式林业集材车模型 |
4.3 物理引擎系统 |
4.3.1 刚体 |
4.3.2 碰撞器 |
4.3.3 关节 |
4.4 轮摆式林业集材车底盘运动学虚拟仿真 |
4.4.1 凸台地形运动学仿真 |
4.4.2 斜坡型地形运动学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小型集材拖拉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集材运输设备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内集材运输设备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外集材运输设备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集材运输设备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集材工艺分析与研究 |
2.1 伐区集材特点分析 |
2.2 集材工艺类型 |
2.3 集材工艺结构分析 |
2.4 几种常见集材方式分析 |
2.4.1 人力或畜力集材 |
2.4.2 拖拉机集材 |
2.4.3 架空索道集材 |
2.4.4 空中集材 |
2.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几种集材方式评价研究 |
2.5.1 集材方式评价因素的确定 |
2.5.2 集材方式评价等级的确定 |
2.5.3 集材方式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
2.5.4 多指标综合评价 |
2.5.5 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小型集材拖拉机总体设计 |
3.1 小型集材拖拉机的总体设计要求 |
3.2 小型集材拖拉机主要参数设计 |
3.2.1 小型集材拖拉机载重的设定 |
3.2.2 小型集材拖拉机整机质量的设定 |
3.2.3 小型集材拖拉机行驶速度的设定 |
3.2.4 小型集材拖拉机额定功率的设定 |
3.2.5 小型集材拖拉机外形尺寸的设定 |
3.3 小型集材拖拉机集材形式的确定 |
3.4 小型集材拖拉机行走形式的确定 |
3.5 小型集材拖拉机传动系统设计 |
3.6 小型集材拖拉机总体结构与布局确定 |
3.7 本章小结 |
4 小型集材拖拉机关键零部件设计与研究 |
4.1 绞盘机的设计与研究 |
4.1.1 绞盘机钢丝绳的选择 |
4.1.2 绞盘机卷筒参数的计算 |
4.1.3 液压绞盘机型号的确定 |
4.1.4 绞盘机卷筒强度校核 |
4.2 搭载板的设计与研究 |
4.2.1 搭载板结构参数的确定 |
4.2.2 搭载板液压缸选择 |
4.2.3 搭载板的强度校核 |
4.3 行走机构设计与研究 |
4.3.1 行走机构总体设计 |
4.3.2 驱动轮、支重轮、导向轮的选型 |
4.3.3 行走机构驱动元件的选型 |
4.3.4 行走机构刚性支架设计与校核 |
4.4 本章小结 |
5 小型集材拖拉机行驶性能分析 |
5.1 小型集材拖拉机稳定性分析 |
5.1.1 纵向行驶稳定性分析 |
5.1.2 横向行驶稳定性分析 |
5.2 小型集材拖拉机越障通过性分析 |
5.2.1 水平壕沟通过性能分析 |
5.2.2 垂直障碍物通过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小型集材拖拉机的实验研究 |
6.1 小型集材拖拉机集材实验方法 |
6.2 实验数据的分析 |
6.2.1 实验数据整理 |
6.2.2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6.2.3 集材作业功率与趟载量关系分析 |
6.2.4 集材作业功率与集材距离关系分析 |
6.2.5 集材作业功率与集材时间关系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小马力林业集材拖拉机工作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木材生产机械 |
1.2.2 国内木材生产机械 |
1.2.3 我国经济林的持续发展呼唤集材机械的助力 |
1.2.4 我国林业集材机械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中小马力集材拖拉机工作装置方案设计 |
2.1 研究思路框架 |
2.2 集材拖拉机工作环境工作调查 |
2.2.1 林场集材环境调查 |
2.2.2 林场在用集材方式 |
2.3 中小马力集材拖拉机方案设计 |
2.3.1 设计输入 |
2.3.2 整体方案布局 |
2.4 本章小结 |
3 集材工作装置零部件设计及分析 |
3.1 绞盘机构选型及设计 |
3.2 托盘机构设计 |
3.2.1 下垫板支座设计校核 |
3.2.2 下拉杆设计校核 |
3.2.3 托盘设计校核 |
3.3 本章小结 |
4 集材工作装置制造与效果验证 |
4.1 集材工作装置制造及功能预演 |
4.2 实地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5 使用和保养说明书编制 |
5.1 总则 |
5.2 使用和保养说明 |
5.2.1 安全规则和重要注意事项 |
5.2.2 主要技术规格与安装 |
5.2.3 使用与维护 |
5.2.4 故障与排除方法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东北人工林履带式和轮式小型拖拉机集材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作业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集材效率和生产率测定 |
2.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样机原木原条集材 |
3.1.1 履带式试验样机原木原条集材 |
3.1.2 轮式试验样机原木原条集材 |
3.2 集材效率与集材时间、集材距离和集材运载量的回归分析 |
3.2.1 集材效率与集材时间的回归分析 |
3.2.2 集材效率与集材距离之间的回归分析 |
3.2.3 集材效率与运载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
3.2.4 集材效率与集材时间、距离、运载量以及数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3.3 集材生产率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8)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选型 |
2.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选型的原则与方法 |
2.1.1 关键参数概述 |
2.1.2 关键参数选择原则 |
2.1.3 关键参数选择方法 |
2.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选取 |
2.2.1 基于调查数据的关键参数选取 |
2.2.2 基于理论计算的关键参数选取 |
2.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的优化 |
2.3.1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
2.3.2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设计变量 |
2.3.3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
2.3.4 关键参数优化模型的优化策略及方法 |
2.3.5 关键参数的优化结果 |
2.4 改造样机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校核 |
3.1 木材抓具的设计及校核 |
3.1.1 木材抓具设计 |
3.1.2 木材抓具强度校核 |
3.2 液压绞盘机的选型及校核 |
3.2.1 液压绞盘机外形尺寸的初选 |
3.2.2 钢丝绳的选择 |
3.2.3 卷筒参数的计算 |
3.2.4 液压马达的选型 |
3.2.5 液压绞盘机型号的确定 |
3.2.6 液压绞盘机卷筒强度校核 |
3.3 搭载板的设计及校核 |
3.3.1 搭载板的设计要求 |
3.3.2 搭载板结构参数设计 |
3.3.3 搭载板强度校核 |
3.4 作业装置液压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稳定性仿真及倾翻报警装置设计 |
4.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作业稳定性仿真及分析 |
4.1.1 ADAMS多体动力学解算理论 |
4.1.2 实体三维建模 |
4.1.3 仿真与分析 |
4.2 倾翻报警装置的设计及功能说明 |
4.2.1 倾翻报警装置基本功能 |
4.2.2 倾翻报警装置的硬件组成 |
4.2.3 倾翻报警装置硬件功能和原理 |
4.2.4 编写程序 |
4.3 本章小结 |
5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生产效率试验 |
5.1 试验样地概况 |
5.2 集材效率试验及分析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结果分析 |
5.2.3 结语 |
5.3 原木装车效率试验及分析 |
5.3.1 研究方法 |
5.3.2 结果分析 |
5.3.3 结语 |
5.4 集材作业成本分析 |
5.5 伐区清障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6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保留木损伤分析 |
6.1 集材作业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
6.1.1 研究方法 |
6.1.2 结果分析 |
6.1.3 结语 |
6.2 集材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6.2.1 研究方法 |
6.2.2 结果分析 |
6.2.3 结语 |
6.3 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
6.3.1 研究方法 |
6.3.2 结果分析 |
6.3.3 结语 |
6.4 集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分析 |
6.4.1 保留木损伤调查 |
6.4.2 损伤保留木布局 |
6.4.3 保留木损伤形式 |
6.4.4 保留木损伤率 |
6.5 本章小结 |
7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其他集材机对比分析及结构改进 |
7.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小型轮式及小型履带集材机对比分析 |
7.1.1 技术参数对比 |
7.1.2 集材效率比较 |
7.2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与J-50集材机对比分析 |
7.2.1 集材效率对比分析 |
7.2.2 对保留木损伤的对比分析 |
7.3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装置的结构改进及仿真 |
7.3.1 多功能轮式集材机集材装置的改进 |
7.3.2 集材装置改进后的仿真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我国木材生产机械的发展(二)——集材机械(论文提纲范文)
1 集材拖拉机 |
2 集材索道 |
(1)引进、试验及试制阶段(1956-1964年): |
(2)大发展阶段(1965-1978年): |
(3)更新换代、提高效益阶段(1979年至现在): |
3 索道绞盘机 |
(10)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概述 |
1.1.1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的提出 |
1.1.2 生态采运理论的发展 |
1.1.3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1.2 国内外人工林采运研究 |
1.3 人工林采运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
1.4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 |
1.5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研究的意义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2.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3.1 研究方法 |
2.3.2 技术路线 |
3 人工林采运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
3.1 物质流分析方法 |
3.2 物质流分析指标 |
3.2.1 生物质流指标 |
3.2.2 土壤流指标 |
3.3 物质流模型 |
3.3.1 生物质流模型 |
3.3.2 土壤流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评价 |
4.1 清洁生产评价概述 |
4.1.1 清洁生产的概念 |
4.1.2 清洁生产的特点 |
4.2 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
4.2.1 国外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
4.2.2 国内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
4.3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
4.3.1 评价内容 |
4.3.2 评价指标 |
4.3.3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的标准 |
4.4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综合评价 |
4.4.1 综合指数法 |
4.4.2 灰色关联度法 |
4.4.3 模糊数学评价法 |
4.4.4 BP 神经网络法 |
4.5 例证分析 |
4.5.1 评价方法 |
4.5.2 评价过程 |
4.5.3 评价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
5.1 清洁生产审核概述 |
5.1.1 清洁生产审核的概念及思路 |
5.1.2 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及程序 |
5.2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
5.2.1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 |
5.2.2 人工林采运清洁生产审核的思路及程序 |
5.2.3 人工林采运清洁生产审核例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指南 |
6.1 适用范围 |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6.3 术语和定义 |
6.4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意义 |
6.5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原则 |
6.6 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 |
6.6.1 指标对比法 |
6.6.2 分值评定法 |
6.6.3 分析方法的选择 |
6.7 人工林采运过程描述 |
6.7.1 规划设计 |
6.7.2 工艺过程 |
6.7.3 作业技术 |
6.7.4 经营管理 |
6.8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构建 |
6.8.1 构建的原则 |
6.8.2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
6.9 推行清洁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详细摘要 |
四、西南林区集材拖拉机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木材起重机的研究与主梁分析[D]. 王跃.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车辆作业对林地土壤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孙术发,周远,于淼,杨全喜,李禹璇,武晋峰,储江伟. 林业资源管理, 2020(04)
- [3]人工林抚育采伐作业虚拟仿真实验研究[D]. 谢都.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某型轮摆式林业集材车底盘的运动学虚拟仿真研究[D]. 尹崇.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小型集材拖拉机的设计与研究[D]. 朱晓亮.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4)
- [6]中小马力林业集材拖拉机工作装置的研究[D]. 马玉壮. 吉林大学, 2016(03)
- [7]东北人工林履带式和轮式小型拖拉机集材效率分析[J]. 林文树,杨德岭,王立海,徐华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8)
- [8]多功能轮式集材机关键参数优选与作业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D]. 杨德岭.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9]我国木材生产机械的发展(二)——集材机械[J]. 白帆,白胜文,肖冰,王琦,周大元,张丽平.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3(02)
- [10]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D]. 余爱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