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超压压实土的变形特性

准超压压实土的变形特性

一、拟似超压密土的变形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黄剑波[1](2018)在《旁压试验在膨胀土中的应用及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旁压试验是在钻孔中进行的横向载荷试验。其原理为通过对旁压器加压,使弹性膜在竖直孔内的扩张,匀速的将压力传给周围土体,使孔壁的土体发生径向变形直至破坏。旁压试验力学模型通常看作轴对称平面应变问题,试验成果体现在修正的旁压曲线上。通过旁压曲线可获取地基土的相关力学和工程性质指标。旁压仪于1956年由Menard发明,旁压试验在这几十年时间的发展中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较载荷试验而言,旁压试验能更方便探明深层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与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相比较,旁压试验能获得柱状孔穴在膨胀的整个过程中压力和体积变化的关系。成孔取土对地层能作出更为具体的地质描述与静力触探、动力触探相比是旁压试验的一个长处,这一点往往重视不够。旁压试验在广西膨胀土中的应用较少,此次对广西宁明、百色、南宁三地膨胀土进行了旁压试验和其他原位试验,在已有旁压试验理论的基础上对膨胀土地基旁压试验曲线的进行了分析。由旁压曲线推求了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土的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内摩察角值等力学和工程特性指标,并与其他的原位测试: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土体原位剪切试验,载荷试验,以及室内试验得到的相应指标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在几种原位测试中,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不适用现有的经验表格和公式计算膨胀土地基承载力,旁压试验临塑法计算出的膨胀土地基承载力与载荷试验最为接近。而载荷试验被认为是确定地基承载力最准确可靠的方法。因此利用旁压试验求三个地区的膨胀土地基承载力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并用标准贯入试验所得击数N和静力触探试验比贯入阻力ps与旁压试验临塑性法求得的地基承载力分别建立了回归方程,而且相关性较好,前两者原位测试指标可以与旁压试验临塑法求得的承载力相互转化。通过旁压试验得到的旁压变形参数8)与载荷试验得到的变形模量0建立回归方程且相关性较好。今后在缺少载荷试验的情况下,可利用此回归方程用旁压试验求出土的变形模量。而旁压试验计算出膨胀土的内摩擦角误差较大。

袁胜洋[2](2012)在《柳南高铁CFG桩加固膨胀土地基沉降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柳南客运专线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及沉降特性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室内相关试验、现场原位试验以及路基沉降观测等内容来确定柳南线地基的沉降理论计算方法和沉降预测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的SEM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表明,柳南线土样的结构单元为粒状颗粒和面-面接触为主的片状集聚体,结构单元没有明显的定向排列,呈粒状堆积结构,整体结构松散。柳南线土样的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石,其次是绿泥石,蒙脱石的含量很低。2、通过固结试验和三轴试验得知土体的应力-应变曲线符合双曲线模型,通过对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分级荷载下的应变-时间关系模型。柳南线土样的固结试验所得压缩模量在11.84-17.98MPa之间属于中低压缩性土体。3、几种原位试验确定的压缩模量标准贯入试验结果波动最小,静力触探试验结果次之,旁压试验结果波动最大。室内试验的压缩模量与标准贯入试验确定结果最为接近。4、现行确定基底应力的均布荷载法与比例荷载法所得到的应力分布形式与实测的分布形式有出入。而通过弹性路堤法确定的基底应力分布形式与实际情况接近,但是该方法在使用时比较复杂,而通过与弹性土堤法对比而得到修正的比例荷载法与实际的数据接近,并且该方法计算简单,因此推荐修正比例荷载法来确定基底应力。5、桩网结构路基在填筑过程中会出现荷载向桩体集中的现象,即土拱效应。通过实测的基底应力数据可知桩土应力比和荷载分担比在路基填筑前期是随着路基填高的增加而变大,当路基填高达到某一数值以后,二者均趋于稳定不再随路基填高增加而变化。两个断面的桩土应力比均值为3.6与5.9,而荷载分担比为0.508,说明桩体的存在对地基土体的应力状态的影响很大,使得更多的载荷向桩体集中,与此同时土体的承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6、通过对地基沉降的理论计算和实测的沉降观测数据发现使用L/3法并考虑桩土加固区变形量,基底应力分布使用均布荷载法确定,地基土体压缩模量通过标准贯入试验确定,计算所得地基沉降量与实际测量数据最为接近。将天然地基与CFG桩加固地基的理论沉降计算值进行对比,经过CFG桩加固后地基沉降量大幅度减小,CFG桩对柳南线的地基沉降变形有很好的控制作用。7、对某一级荷载下的沉降时程曲线推荐使用指数曲线模型,对最后一级荷载的沉降时程曲线建议采用双曲线模型,来考虑地基的蠕变等特性。对于多级加载,路基可采用Asaoka法来预测各级的最终沉降量,通过比较发现Asaoka法预测的沉降变形量与实测的数据接近。

王迎兵[3](2010)在《高能级强夯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强夯法由于其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费用低、加固效果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土的性质千变万化,强夯的机理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理论指导实践。现行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饱和软土和低能级强夯上,而对于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黄土,尤其是对非饱和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尚缺乏深入研究。15000kN·m高能级强夯的应用在国内比较罕见,且相关规范中未提供8500kN·m以上能级强夯有效预估处理深度。本文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15000kN·m强夯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试验夯击情况,提出了15000kN.m强夯在此类黄土场地上合理的施工参数、各遍夯坑沉降量与夯击数的曲线拟合方程、振速峰值随距离衰减曲线拟合方程和各类建(构)筑物安全距离。通过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平板静载荷试验分析了试夯前后黄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变化,确定了高能级强夯在陇东黄土场地的间歇时间、有效处理深度、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变形模量、压缩模量等,并对其加固机理做了分析、对压缩模量和变形模量提出了合理的取值方法。通过对15000kN.m和8000kN.m的夯后黄土做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分析了夯后黄土在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类型、强度与变形的变化规律,并对强夯地基土的不均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是强夯能级越高浅层地基土的强度越大,而是能级越高强夯穿透的土层越厚。用ANINA有限元软件对高能级强夯的单击过程进行初步模拟分析,并提出了数值模拟中发现的问题。本文对于完善湿陷性黄土的强夯加固机理和补充规范中的高能级强夯有效处理深度具有重要意义,为今后工程中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

吴继玲[4](2010)在《加筋纤维膨胀土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膨胀土改良技术的发展,纤维加筋膨胀土日益受到岩土工程界的重视,因其独特的优点可以物理的方式有效的改变膨胀土的特性,而不影响膨胀土的性质,亦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文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对纤维加筋膨胀土的强度、干湿循环特性以及在荷载下的膨胀变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长度、含量的纤维均匀的掺入膨胀土,测定纤维膨胀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无侧向抗压强度,得出膨胀土最优含筋率为0.3%;对比膨胀土与纤维膨胀土强度指标的差值,以及试样在压力下的破坏照片。纤维长度及含量对膨胀土强度与变形影响显着,纤维还可以增加纤维膨胀土的峰值强度、降低其残余强度的损失、增加试样破坏的韧性,并延缓破坏。(2)在膨胀土中添加长为12mm,含量为0.3%的纤维,得到膨胀土与纤维膨胀土在不同干湿循环状态下的强度衰减变化特征、不同循环次数下,试样裂隙发育状态和试样强度指标值与循环次数的关系;纤维对膨胀土粘聚力的增加值是一个常量,且此常量不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3)由膨胀土与不同长度、不同含量的纤维膨胀土在荷载下的膨胀变形得出,纤维长度越长,含量越高,其对膨胀土的抑制效果越好,表现在膨胀率与膨胀内力的降低。

刘海松[5](2008)在《考虑沉积环境和应力历史的黄土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洛川黄土标准剖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前人对黄土与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对黄土物理力学性质沿深度的变化差异进行系统分析;以结构特性及其强度研究为桥,将黄土与环境的研究与黄土力学特性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考虑结构性的黄土压缩性、抗剪强度以及考虑结构性的黄土湿陷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考虑结构性和应力历史的黄土本构关系。属于基础性的研究,但是对黄土研究的领域具有一定的补充和扩展作用,同时会促动环境土力学研究的发展。在黄土力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意义显而易见,会给黄土地区的高边坡工程、公路隧道、铁路隧道以及地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参数的选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对黄土的工程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洛川标准剖面黄土-古土壤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湿陷特性,均沿深度出现了幅度不等的波动性变化,而且波峰、波谷出现于古土壤以及上覆或下伏黄土层中。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曲线更清晰地印证这种现象,说明黄土与古土壤、黄土层内以及不同时代的古土壤均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差异。(2)结合前人在黄土与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散及不分散处理的颗粒分析试验,得出了黄土中碎屑颗粒明显多于古土壤而粘土颗粒少于古土壤以及古土壤中集粒含量远远大于黄土的认识;结合电镜扫描图片分析,探讨了洛川标准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结构以及结构性差异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指出了干冷和温湿的古气候旋回是黄土与古土壤结构差异形成的最关键因素。(3)通过高压固结试验分析,发现标准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均呈超固结状态。这种现象是由黄土正常堆积后的环境变化和固结历史造成的。即在黄土的初始结构形成后,在不同的应力作用时间和温湿、干冷气候旋回条件下,黄土及古土壤的结构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存在“后期加固结构强度”。(4)通过高压固结、直接剪切以及三轴剪切试验对比,分析了后期加固结构强度的求取方法可行性和适用性。发现直接剪切试验受试验压力的影响,在求取后期加固结构强度以及抗剪强度指标时均具有局限性,而三轴剪切和高压固结试验获取的后期加固结构强度比较接近,是可行的方法。(5)建立了环境因素以及应力历史与后期加固结构强度的定量关系,然后定量地研究了后期加固的结构强度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将环境因素以及应力历史引入到黄土力学研究领域内。(6)分析了原状土样完全饱和的实质,是后期加固结构强度的完全丧失和初始结构强度的部分破坏。因此,通过原状、重塑和饱和三种试样的高压固结试验可以得出黄土及古土壤结构对水的敏感程度。(7)从环境和应力历史角度分析了黄土湿陷的原因,可以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探讨。内因是黄土遇水后结构强度的降低以及受古气候演化、环境变迁和应力作用时间等控制形成的差异初始含水量和结构水敏度。古土壤形成于温湿的环境,受水影响时间较长,初始含水量大,结构水敏度较小,湿陷性较小;而黄土形成于干冷的环境,受水影响时间较短,初始含水量小,结构水敏度较大,湿陷性较大。而外因则包括水及荷载的变化。在饱水条件下,外加荷载大到足以破坏后期加固结构强度时,黄土及古土壤便开始发生湿陷变形。(8)通过对摩尔强度包络线及应力-应变特性的分析,探讨了后期加固结构强度的发挥特征。认为包线初始段即弹性变形阶段,对应着初始结构强度的发挥;包线中间段即弹塑性变形阶段,对应着后期加固结构强度的发挥到完全丧失;包线最后的水平段即塑性变形阶段,后期加固结构强度完全丧失,土体进入塑性流动状态。(9)考虑土体在受荷过程中的后期加固结构强度的发挥特征,引入可以表达其发挥程度的参数,对邓肯-张模型进行修正,使得它具有了更广泛的适用性。由于邓肯-张模型及其各种修正模型均不适用于强硬化型应力-应变关系,又提出了考虑黄土结构损伤的对数模型,很好地描述了强硬化型的应力-应变关系。

郭洪波[6](2007)在《膨胀土滑坡变形趋势预测及防治对策研究 ——以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膨胀土的特殊性,其不良的工程性质常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又以滑坡灾害最为常见和严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建设将穿越膨胀土地区,膨胀土滑坡现已成为膨胀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主要的病害。而膨胀土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较一般滑坡更为复杂,在治理过程中不合理的施工加之突发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加剧滑坡变形或诱发新的滑坡,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利用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预测治理过程中膨胀土滑坡的变形趋势是减少工程损失、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本文以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为例,对研究区膨胀土滑坡的主要工程特征与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物质组成与土体结构、水和裂隙的作用、人工开挖三个方面分析了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的复活原因;运用指数平滑法和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治理过程中的变形趋势进行了动态预测,并对两模型的预测结果尝试利用变权重的方法进行了综合预测;对膨胀土滑坡的防治原则、预防措施、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最终综合治理方案。研究表明:1、本文所选择的指数平滑法和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9.21%和9.24%,能够较好的动态跟踪预测治理过程中膨胀土滑坡的变形趋势。2、变权重综合预测模型较好的发挥了各单一预测模型的优势,其平均相对误差和最小相对误差分别为6.12%和0.21%(p=5),预测精度优于单一预测模型,能够更为精确的预测治理过程中膨胀土滑坡的变形趋势,为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排水+支挡+生物、植被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遏制了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的变形。

谢富贵[7](2007)在《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公路线路经过岩溶地区将越来越普遍,大量桥梁基础将置于岩溶顶板之上。由于岩溶地区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国内外关于岩溶桩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及岩溶桩基设计方法的观点至今仍不一致。工程中在进行岩溶桩基设计及施工时均将其作为一般嵌岩桩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对溶洞顶板简化后进行安全厚度验算。岩溶地区嵌岩桩由于桩端下“空洞”的存在,在使用过程中受地质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其承载机理同一般嵌岩桩显然有较大差异,简单将一般嵌岩桩设计理论应用于岩溶地区嵌岩桩设计与施工中显然不尽合理。因此,对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特性展开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桩基围岩物理力学特性及嵌岩桩工程特性,对岩溶地区桥梁桩基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根据弹性力学及材料力学理论,分别按薄板和梁理论建立了固支椭圆板、简支椭圆板、固支矩形板、简支矩形板、固定梁、简支梁、固定-简支梁、悬臂梁、固支宽梁及简支宽梁等10个力学模型对不同地质条件下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桩-岩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力学模型的具体适用条件,并结合现场实体工程岩溶地质及几何条件对不同力学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克拉夫特荷载传递理论,分别对不同力学模型下的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极限承载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岩溶桩基极限承载力确定公式,并分析了不同嵌岩深度对岩溶地区桩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应用实体工程对研究结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力学模型所得出的桩基极限承载力值差别较大,准确勘察桩位岩溶地质条件,选择适合现场桩基的力学模型是合理确定桩基极限承载力的关键;(2)在保证必要的嵌岩深度的条件下,岩溶地区桥梁桩基嵌岩深度应遵循“宜浅不宜深”的设计原则。在结合现场试验对理论成果验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岩溶地区桥梁桩基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模式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不同溶洞几何特征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岩溶地区桥梁桩基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及破坏模式同非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有很大不同,对其承载特性应专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2)溶洞高度对岩溶桩基承载特性影响不明显,溶洞跨度及溶洞顶板厚度对桩基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3)桩基极限承载力随溶洞跨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溶洞顶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两者的几何尺寸大于3倍桩径后影响不明显。最后,论文提出了岩溶地区桥梁桩基的设计方法。制定了岩溶桩基合理嵌岩深度、桩基极限承载力及容许沉降的确定方法,并对特殊条件下的岩溶桩基设计与施工方法提出了参考意见。

吴新明[8](2007)在《南昆铁路膨胀土路基翻浆冒泥病害分析与改良土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膨胀土是自然地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多裂隙并具有显着胀缩性的地质体,分布十分广泛,对各类浅表层轻型工程建设具有特殊的危害作用。膨胀土具有超固结性、裂隙性、吸水显着膨胀软化,失水收缩开裂且反复变形等与正常固结粘性土不相通的工程性质,加上土体中裂隙分布杂乱,修筑在膨胀土地区的铁路常常翻浆冒泥现象严重。南昆铁路膨胀土(岩)路基长达146公里,长期受翻浆冒泥的影响铁路行车。本论文首先分析了膨胀土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膨胀土的产生翻浆冒泥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内因在于膨胀土的“三性”胀缩性、裂隙性、超固结性,而膨胀土含有大量的蒙脱石及其混层化合物是其产生胀缩性的原因而胀缩性是产生裂隙性和超固结的基础;而外因在于广西地区的亚热带气候和列车荷载作用,特别是振动荷载的作用。土体干湿循环变化使得土体强度降低和胀缩的周期性发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翻浆冒泥不断发生。因此,只有改良膨胀土的理化性质,进而改变胀缩性才能从根本上治愈路基病害。为了获取水泥改良膨胀土的试验规律,以取自南昆铁路田东段的膨胀土作为试验用土,进行了水泥改良的室内试验研究。首先,对膨胀素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试验测定。然后,通过掺入不同的水泥量,掺灰比分别为4%,6%,8%,10%、12%、14%、16%、18%,对试样进行7d和28d养护,并做浸水和非浸水两种试样,然后做单轴无侧限抗压试验;对4%,6%,8%,10%掺灰比的改良土进行自由膨胀率、塑限、液限试验。经分析,确定了影响水泥改良膨胀土效果的多方面因素,并从经济、技术和施工难度,确定最优的水泥掺量为8%。改良土具有很好的水稳定性,使得膨胀土由于干湿循环造成的胀缩性受到很大的抑制,达到了水泥注浆的改良膨胀土的目的。最后,采用FLAC软件对改良土和素土分别进行了静载和动荷载的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发现改良土由于裂隙受到了水泥浆液的充填,强度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膨胀土路基的塑性区减小,而动荷载对土的破坏效果很明显。

陈韧鸣[9](2007)在《土钉墙支护技术在合肥膨胀土地区的应用》文中指出土钉支护作为一种经济可靠、快速简便的挡土技术,近年来在合肥地区高层建筑的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合肥地区地处江淮分水岭之间,膨胀土分布广泛,在膨胀土分布区,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膨胀土埋深时,膨胀土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将对边坡(基坑)稳定性构成最直接的威胁。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研究了土钉支护的理论计算和实际施工。以两个工程实例的设计计算研究了土钉支护在合肥膨胀土地区的实际应用。实践证明,土钉墙技术应用于膨胀土地区基坑支护是行之有效的,其独特的主动加固机制,较完备地保持了土体原有的结构整体性和原有应力状态,从而有效遏制了膨胀土的膨胀潜势,使设计和施工常规化。基坑施工中,施工监测非常重要,实施动态信息管理,及时调整,可以使施工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谢仁军[10](2007)在《膨胀土边坡破坏的微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江苏222省道南徐段膨胀土边坡的滑塌,研究了膨胀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在边坡治理中的应用。用微型贯入仪进行贯入阻力试验研究,测量膨胀土内部的强度变化,得到贯入探针刺入段阻力和刺入深度间的曲线和土体横竖剖面强度等值线图,分析了膨胀土内部强度分布特征和孔隙分布及其变化。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研究膨胀土在不同含水量时的微孔特征,因为ESEM观察样品时无需脱水干燥,通过照片分析土体晶层结构在不同含水量下的膨胀情况,以及土体颗粒的分布、大小、排列、孔隙特征等。应用光学技术测量了30o和15o模拟边坡,在雨水作用下边坡表面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给工程上改良和加固膨胀土提供一些可靠的数据,从而为实际施工提供参考依据。用Poremaster GT-60压汞仪和ASAP2000型物理吸附仪对膨胀土微观结构进行测试,准确地了解其孔径分布及其比表面积的大小。其外,用环氧树脂浸泡法制备膨胀土试样,用扫描仪扫描得到的照片分析其内部细观孔隙分布及其变化。

二、拟似超压密土的变形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拟似超压密土的变形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旁压试验在膨胀土中的应用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旁压仪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的发展历程
    1.3 旁压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1.4 旁压试验的理论分析及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旁压试验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2.1 旁压试验的力学模型
        2.1.1 线弹性理论
        2.1.2 弹塑性理论
    2.2 预钻式旁压曲线特征
    2.3 旁压试验的成果
        2.3.1 确定土的分类及状态
        2.3.2 计算地基承载力
        2.3.3 计算剪切模量、旁压模量和变形模量
        2.3.4 水平基床系数
        2.3.5 确定桩的承载力
        2.3.6 土的强度参数
        2.3.7 土锚研究的应用
        2.3.8 旁压P-V曲线模拟P-S荷载曲线
    2.4 旁压试验时间对成果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旁压试验在膨胀土地基中的应用
    3.1 广西膨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3.1.1 广西膨胀土的分布及成因类型
        3.1.2 广西膨胀土的矿物与化学成分
        3.1.3 广西膨胀土的结构特征
        3.1.4 广西膨胀土的强度特征
        3.1.5 膨胀土的超固结性
        3.1.6 膨胀土抗剪强度指标选用
    3.2 膨胀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3.2.1 原位测试
        3.2.2 室内试验
    3.3 膨胀土旁压试验结果
        3.3.1 场地概况及现场测试完成工程量
        3.3.2 旁压仪的型号
        3.3.3 旁压试验的流程
        3.3.4 旁压试验数据分析
        3.3.5 膨胀土旁压试验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旁压试验的成果与其它试验的相关性分析
    4.1 相关性分析
        4.1.1 标准贯入试验
        4.1.2 静力触探试验
        4.1.3 载荷试验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柳南高铁CFG桩加固膨胀土地基沉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基土室内试验研究
    2.1 现场概况
    2.2 土体物理性质
        2.2.1 物理性质指标
        2.2.2 粒度组成
        2.2.3 粘土矿物成分及微结构特征
    2.3 室内固结试验
        2.3.1 ⊿e-p曲线
        2.3.2 应力与应变关系
        2.3.3 应变-时间关系
    2.4 三轴试验
        2.4.1 概述
        2.4.2 固结排水剪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场原位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标准贯入试验
        3.2.1 试验原理及目的
        3.2.2 资料整理与试验结果
    3.3 静力触探试验
        3.3.1 试验原理及目的
        3.3.2 资料整理与试验结果
    3.4 旁压试验
        3.4.1 试验原理及目的
        3.4.2 资料整理与试验结果
    3.5 K_(30)平板载荷试验
        3.5.1 试验原理及目的
        3.5.2 资料整理与试验结果
    3.6 平板载荷试验
        3.6.1 试验原理及目的
        3.6.2 资料整理与试验结果
    3.7 模量对比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场地基沉降变形观测
    4.1 引言
    4.2 观测方案及过程
        4.2.1 观测项目
        4.2.2 仪器原理及埋设
    4.3 沉降观测及结果
        4.3.1 地表沉降
        4.3.2 分层沉降
        4.3.3 柔性位移计数据
        4.3.4 地基孔隙水压力
        4.3.5 土压力
第5章 地基沉降计算及预测
    5.1 引言
    5.2 路基基底应力
        5.2.1 基底应力理论确定
        5.2.2 基底应力实测值
    5.3 地基沉降计算
        5.3.1 天然地基
        5.3.2 复合地基
        5.3.3 计算结果
    5.4 沉降预测分析
        5.4.1 概述
        5.4.2 经验公式法
        5.4.3 Asakoa法
        5.4.4 沉降预测分析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高能级强夯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强夯法理论研究综述
        1.2.1 对强夯法加固机理的认识
        1.2.2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相关参数与有效深度的研究
        1.2.3 强夯法检测与试验方法的研究
        1.2.4 对强夯法理论模型的数值分析研究
        1.2.5 对强夯动力反映的数值分析研究
    1.3 存在问题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目前强夯法中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强夯法简介
    2.1 强夯法
    2.2 高能级强夯
    2.3 强夯设备
        2.3.1 夯锤
        2.3.2 起重机
        2.3.3 自动脱钩装置
    2.4 强夯法的优点
    2.5 强夯法处理效果与其影响因素
        2.5.1 强夯法处理效果
        2.5.2 影响强夯法处理效果的因素
    2.6 强夯加固地基机理
    2.7 强夯法应用在我国的发展
第3章 试夯方案与15000KN.M试夯监测分析
    3.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3.2 试夯方案
        3.2.1 试夯目的
        3.2.2 试夯要求
        3.2.3 试夯参数
        3.2.4 试夯施工机械
    3.3 15000KN.M试夯监测分析
        3.3.1 夯坑沉降监测与分析
        3.3.2 隆起监测与分析
        3.3.3 振动监测与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高能级强夯处理效果的试验分析
    4.1 室内土工试验
        4.1.1 试验目的
        4.1.2 探井取样数量与要求
        4.1.3 土工参数要求
    4.2 静力触探试验
        4.2.1 静力触探测试原理与作用
        4.2.2 静力触探测试目的
        4.2.3 静力触探测试装置
        4.2.4 静力触探测试数量
    4.3 平板静载荷试验
        4.3.1 试验基本原理与目的
        4.3.2 试验装置
        4.3.3 试验基本要求
        4.3.4 试验数量
    4.4 能级15000KN.M强夯处理效果分析
        4.4.1 物理力学指标的分析
        4.4.2 静力触探摩阻力的分析
        4.4.3 承载力与变形参数的分析
    4.5 不同能级强夯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4.5.1 有效处理深度对比分析
        4.5.3 承载力与变形参数对比分析
    4.6 有效处理深度经验公式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能级强夯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
    5.1 三轴试验与黄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简介
        5.1.1 三轴试验简介
        5.1.2 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简介
    5.2 试验目的
    5.3 试验原理与方法
        5.3.1 实验原理
        5.3.2 试验方法
    5.4 仪器设备与工作原理
        5.4.1 仪器设备
        5.4.2 工作原理
    5.5 实验步骤
        5.5.1 试样制备
        5.5.2 试样安装
        5.5.3 试样饱和
        5.5.4 试样排水固结
        5.5.5 试样的不排水剪切
        5.5.6 成果整理
    5.6 夯后黄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分析
        5.6.1 100KPA围压下夯后黄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分析
        5.6.2 200KPA围压下夯后黄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分析
        5.6.3 300KPA围压下夯后黄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分析
        5.6.4 不同围压下夯后黄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对比分析
    5.7 本章结论
第6章 高能级强夯的数值模拟
    6.1 ADINA有限元软件简介
    6.2 高能级强夯分析模型的建立
        6.2.1 强夯模型基本假设
        6.2.2 土体本构模型选择
        6.2.3 动力平衡方程
        6.2.4 初始条件
        6.2.5 单元网格的划分
        6.2.6 参数选取
    6.3 单击模拟结果
        6.3.1 能级为15000KN.M时第一击不同时刻位移云图
        6.3.2 不同能级第一击夯坑附近的竖向位移云图
        6.3.3 不同能级第一击夯坑附近的侧向位移云图
        6.3.4 ADINA模拟中发现的问题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加筋纤维膨胀土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膨胀土的“三性”
        1.1.2 工程危害
    1.2 膨胀土国内外研究
        1.2.1 膨胀土研究历史
        1.2.2 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
        1.2.3 干湿循环国内外研究
    1.3 膨胀土的改良
    1.4 纤维加筋膨胀土
        1.4.1 纤维土的实验研究
        1.4.2 纤维土强度理论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强度试验
    2.1 材料及试样制备
        2.1.1 土的物理性质
        2.1.2 纤维的物理性质
        2.1.3 试样制备步骤
    2.2 试验方案
    2.3 直剪试验结果分析
    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2.5 压实度与含水率对强度的影响
        2.5.1 压实度对强度的影响
        2.5.2 含水率对强度的影响
    2.6 加筋土强度特性
    2.7 小结
第三章 干湿循环试验
    3.1 引言
        3.1.1 干湿循环对工程的危害
        3.1.2 膨胀土工程破坏的特点
        3.1.3 干湿循环下膨胀土的强度分析
    3.2 干湿循环试验
        3.2.1 试样制备
        3.2.2 试验过程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干湿循环过程中试样裂隙演变
        3.3.1 干湿循环过程中干燥状态
        3.3.2 干湿循环过程中饱和状态
        3.3.3 干湿循环过程中最终状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荷膨胀试验
    4.1 试验方案设计
    4.2 试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考虑沉积环境和应力历史的黄土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黄土研究综述
        1.2.1 黄土与环境
        1.2.2 黄土力学
        1.2.3 黄土湿陷性
        1.2.4 黄土结构性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黄土与古气候演化及环境变迁
    2.1 概述
    2.2 黄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2.1 洛川黄土剖面的岩性描述
        2.2.2 洛川黄土剖面结构的特征
        2.2.3 洛川黄土剖面所记录的地质-气候事件及其特征
    2.3 黄土的物质成分与古气候
        2.3.1 黄土的粒度组成
        2.3.2 黄土的矿物成分
        2.3.3 黄土的化学成分
    2.4 小结
第3章 标准剖面黄土的主要物理力学特性
    3.1 概述
    3.2 洛川标准剖面黄土的主要物理性质
        3.2.1 粒度成分
        3.2.2 三相比例指标
        3.2.3 可塑性及界限含水量
    3.3 洛川标准剖面黄土的主要力学性质
        3.3.1 压缩变形特性
        3.3.2 先期固结压力
        3.3.3 抗剪强度特性
    3.4 洛川标准剖面黄土的湿陷特性
        3.4.1 湿陷系数
        3.4.2 自重湿陷系数
        3.4.3 湿陷起始压力
    3.5 原位静力触探试验
    3.6 小结
第4章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结构性差异及其强度特性
    4.1 概述
    4.2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结构
        4.2.1 粒度组成
        4.2.2 微结构特征与结构的差异
        4.2.3 化学成分与结构的差异
    4.3 黄土-古土壤序列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
        4.3.1 结构的形成
        4.3.2 结构的差异原因
    4.4 黄土-古土壤结构强度的测定与分析
        4.4.1 先期固结压力试验法求解结构强度
        4.4.2 直接剪切试验法求解结构强度
        4.4.3 三轴剪切试验法求解结构强度
    4.5 环境及应力历史对结构强度影响的定量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结构强度与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关系
    5.1 概述
    5.2 结构强度与物理性质
        5.2.1 结构强度与含水量
        5.2.2 结构强度与干密度
        5.2.3 结构强度与物理状态指标
        5.2.4 结构强度与含水量、孔隙比和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
    5.3 结构强度与力学性质
        5.3.1 结构强度与压缩性
        5.3.2 结构强度与抗剪强度
    5.4 结构强度与湿陷性
        5.4.1 结构强度与湿陷系数
        5.4.2 结构强度与自重湿陷系数
        5.4.3 结构强度与湿陷起始压力
        5.4.4 结构强度与湿陷原因
        5.4.5 结构强度与三轴湿陷试验
    5.5 小结
第6章 考虑结构性及应力历史的黄土本构关系
    6.1 概述
    6.2 标准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应力路径
        6.2.1 σ_1-σ_3坐标系中的总应力路径
        6.2.2 t-s 坐标系中的总应力路径
        6.2.3 p-q 坐标系中的总应力路径
    6.3 标准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变形特性
    6.4 考虑结构性及应力历史的修正邓肯—张模型
        6.4.1 邓肯-张模型及软化模型
        6.4.2 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
        6.4.3 对邓肯-张模型的修正
        6.4.4 参数的意义及对比
        6.4.5 修正模型的验证
        6.4.6 强硬化模型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下一步工作设想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膨胀土滑坡变形趋势预测及防治对策研究 ——以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膨胀土及其滑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滑坡时间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膨胀土主要特性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条件
    2.2 环境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条件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研究区膨胀土主要特性
        2.3.1 胀缩性
        2.3.2 裂隙性
        2.3.3 超固结性
第三章 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特征与复活原因分析
    3.1 概论
        3.1.1 膨胀土滑坡的主要特征
        3.1.1.1 牵引性
        3.1.1.2 结构与构造性
        3.1.1.3 浅层性
        3.1.1.4 多次滑动性
        3.1.1.5 成群分布性
        3.1.1.6 时间规律性
        3.1.2 膨胀土滑坡影响因素
        3.1.2.1 土体内在因素
        3.1.2.2 环境条件影响
        3.1.2.3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3.2 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特征
        3.2.1 工程概况
        3.2.2 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基本特征
        3.2.2.1 形态特征
        3.2.2.2 岩土体特征
        3.2.3 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3 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复活原因分析
        3.3.1 物质组成与土体结构
        3.3.2 水和裂隙的作用
        3.3.3 人工开挖
第四章 治理过程中膨胀土滑坡变形趋势预测
    4.1 膨胀土滑坡位移——时间预测的机理
    4.2 膨胀土滑坡动态预测基本思想
    4.3 滑坡预测的基本问题
        4.3.1 滑坡预测的基本原则
        4.3.2 滑坡预测的时间尺度
    4.4 监测数据的预处理
        4.4.1 监测点的选取
        4.4.2 单点监测信息的处理
    4.5 单一模型预测
        4.5.1 指数平滑法
        4.5.1.1 指数平滑法基本理论
        4.5.1.2 预测模型
        4.5.1.3 算例
        4.5.2 灰色系统理论
        4.5.2.1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4.5.2.2 灰色系统的建模思想
        4.5.2.3 GM(1,1)预测模型
        4.5.2.4 新陈代谢 GM(1,1)预测模型
        4.5.2.5 算例
    4.6 变权重综合预测
        4.6.1 常权重综合预测方法
        4.6.2 变权重综合预测模型
        4.6.2.1 变权重综合预测模型
        4.6.2.2 求解权重矩阵G
        4.6.3 算例
第五章 膨胀土滑坡防治对策研究
    5.1 膨胀土滑坡的防治原则
    5.2 膨胀土路堑滑坡的预防措施
    5.3 膨胀土滑坡的综合治理措施
        5.3.1 排水工程
        5.3.2 坡面防护加固
        5.3.3 支挡措施
        5.3.4 清方与减载
        5.3.5 植被防护
    5.4 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及整体治理方案
        5.4.1 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综合治理方案
        5.4.1.1 综合治理方案
        5.4.1.2 治理效果检验
        5.4.2 向家坡滑坡整体治理方案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嵌岩桩的研究现状
        1.2.2 岩溶桩基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岩溶桩基竖向承载机理
    2.1 岩石的基本工程性质
        2.1.1 岩石的变形特性
        2.1.2 岩石强度理论及破坏机理
    2.2 嵌岩桩竖向承载机理
        2.2.1 桩侧阻力及其影响因素
        2.2.2 桩端阻力及其影响因素
        2.2.3 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联合作用机理
    2.3 岩溶桩基竖向承载机理
        2.3.1 岩溶桩基地层的构成特点
        2.3.2 桩端岩体存在裂隙时的破坏模式
        2.3.3 岩溶发育地区嵌岩桩承载特性
        2.3.4 目前主要的岩溶失稳机理观点
    2.4 小结
第三章 现场静载试验研究
    3.1 概述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1.3 试验相关参数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装置、仪表及测试元件
        3.2.2 试验方法
    3.3 试验成果与分析
        3.3.1 试验成果汇总
        3.3.2 试验成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岩溶地区桩基承载特性仿真分析
    4.1 仿真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4.2 仿真软件简介
    4.3 材料本构模型
    4.4 计算模型的建立
        4.4.1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空间轴对称模型及单元划分
        4.4.2 材料计算参数确定
        4.4.3 分析内容
    4.5 成果分析
        4.5.1 岩溶地区与非岩溶地区桥梁桩基受力性状分析
        4.5.2 不同溶洞几何特性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4.5.3 不同溶洞顶板厚度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4.5.4 不同围岩特性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溶洞顶板力学特性研究
    5.1 岩溶顶板与桩基作用体系模型简化
        5.1.1 岩溶桩基模型基本假设
        5.1.2 岩溶桩基作用体系模型简化
    5.2 桩-岩作用体系力学模型建立
        5.2.1 相关理论及其力学模型
        5.2.2 顶板安全厚度验算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试桩几何及物理力学特性
        5.3.2 实体工程溶洞顶板力学特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岩溶桩基竖向承载力确定方法研究
    6.1 规范关于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6.2 岩溶桩基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研究
        6.2.1 目前岩溶桩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及其不足
        6.2.2 岩溶桩基竖向承载力学模型研究
    6.3 实体工程桩基极限承载力分析及力学模型评价
        6.3.1 极限承载力分析
        6.3.2 力学模型评价
    6.4 岩溶桩基嵌岩深度研究
    6.5 小结
第七章 岩溶地区嵌岩桩设计方法研究
    7.1 设计原则
    7.2 桩型的选定
    7.3 嵌岩深度
        7.3.1 圆形桩
        7.3.2 矩形桩
    7.4 溶洞顶板厚度(桩端下支承岩层厚度)
        7.4.1 按溶洞顶板弯矩控制确定
        7.4.2 按剪切强度控制确定
    7.5 岩溶桩基承载力的确定
    7.6 岩溶桩基设计相关参数
    7.7 岩溶桩基沉降验算
    7.8 特殊条件下岩溶桩基设计
    7.9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南昆铁路膨胀土路基翻浆冒泥病害分析与改良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2 膨胀土工程改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3 铁路膨胀土路基翻浆冒泥研究现状分析
        1.1.4 改良膨胀土研究现状分析
    1.2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2.1 课题研究目标
        1.2.2 课题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南昆线膨胀土地质背景条件
    2.1 地质环境特征
        2.1.1 自然环境特征
        2.1.2 区域地貌类型与特征
        2.1.3 新生代沉积及地层划分
    2.2 膨胀土及风化壳的类型与性质
    2.3 地层膨胀性大小分级
第3章 膨胀土路基翻浆冒泥机理分析
    3.1 基床变形原因和破坏模式
    3.2 翻浆冒泥过程分析
    3.3 南昆铁路膨胀土路基翻浆冒泥分析
        3.3.1 膨胀土成因分析
        3.3.2 膨胀土的粘土矿物成分特征
        3.3.3 膨胀土路基病害
        3.5.4 膨胀土翻浆冒泥的因素分析
    3.4 膨胀土路基病害治理现状分析
        3.4.1 治理现状分析
        3.4.2 治理措施分析
    3.5 采用水泥注浆治理膨胀土路基的可行性分析
        3.5.1 注浆概述
        3.5.2 水泥浆静压注浆
        3.5.3 注浆方法的选择
        3.5.4 水泥注浆改良膨胀土的机理
第4章 膨胀土水泥改良土物理力学试验
    4.1 试验目的与意义
    4.2 试验项目
    4.3 试验说明
        4.3.1 最优含水率试验
        4.3.2 自由膨胀率试验
        4.3.3 土的比重试验
        4.3.4 土的颗粒分析
        4.3.5 含水量测定
        4.3.6 不同掺灰比下的改良土单轴抗压试验
    4.4 试验成果
        4.4.1 最优含水率试验
        4.4.2 自由膨胀率试验
        4.4.3 比重试验
        4.4.4 颗粒分析
        4.4.5 塑限液限试验
        4.4.6 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第5章 试验分析
    5.1 膨胀土的工程分类定义
    5.2 素膨胀土膨胀等级的确定
    5.3 不同掺灰比改良土的规律分析
        5.3.1 自由膨胀率
        5.3.2 稠度指标
        5.3.3.无侧限抗压强度
        5.3.4.最佳掺量比的确定
        5.3.5 水泥改良土效果分析
第6章 改良路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6.1 轨道和基床应力
        6.1.1 理论公式
        6.1.2 规范规定
    6.2 FLAC软件简介
        6.2.1 FLAC程序原理
        6.2.2 FLAC程序主要特点
    6.3 材料模型的本构理论
        6.3.1 零模型
        6.3.2 弹性模型
        6.3.3 摩尔—库仑模型
    6.4 数值模拟
        6.4.1 模型的建立
        6.4.2 列车动荷载模拟
        6.4.3 岩土参数的获取
        6.4.4 数值模拟的结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土钉墙支护技术在合肥膨胀土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1 土钉墙的概念
    1.2 土钉墙的分类、特点、适用条件
        1.2.1 土钉类型
        1.2.2 土钉支护的特点
        1.2.3 土钉支护的应用范围
    1.3 土钉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1.3.1 土钉支护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1.3.2 土钉支护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1.3.3 土钉支护技术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土钉墙的构造与机理
    2.1 土钉墙的构造
        2.1.1 土钉
        2.1.2 面层
        2.1.3 排水系统
    2.2 土钉墙的作用机理
    2.3 土钉墙的工作性能
第三章 土钉墙的设计计算
    3.1 土钉支护的结构参数
    3.2 土钉支护结构分析
        3.2.1 分析内容
        3.2.2 稳定性分析
    3.3 面层设计
    3.4 支护的变形分析
    3.5 土钉支护设计计算
        3.5.1 土钉抗力设计
        3.5.2 土钉墙支护内部稳定分析
        3.5.3 土钉墙外部稳定分析
        3.5.4 基坑隆起复核
        3.5.5 抗管涌复核
        3.5.6 土钉墙支护面层设计
第四章 合肥地区膨胀土的工程特征
    4.1 膨胀土特性的研究
        4.1.1 膨胀土研究概况
        4.1.2 膨胀土的“三性”
    4.2 合肥膨胀土分布与成因
        4.2.1 合肥地区膨胀土的分布特点
        4.2.2 合肥地区膨胀土的成因分析
        4.2.3 合肥膨胀土的野外特征
    4.3 合肥膨胀土的主要工程性质
        4.3.1 合肥膨胀土的微观结构和基本矿物成分
        4.3.2 合肥膨胀土物理、水理特性
        4.3.3 一般强度特性
        4.3.4 裂隙性及其对强度的影响
        4.3.5 合肥膨胀土的胀缩性
第五章 土钉墙的施工
    5.1 土钉支护的基本方法
        5.1.1 土体开挖
        5.1.2 土钉的设置
        5.1.3 喷混凝土面层
    5.2 设计施工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5.3 不利条件下土钉支护的施工
    5.4 土钉墙支护的施工监测
第六章 土钉墙在合肥地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和设计计算
    6.1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工程土钉支护设计和计算
        6.1.1 工程概况
        6.1.2 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6.1.3 地基土的膨胀性
        6.1.4 深基坑围护设计参数
        6.1.5 土钉支护设计
        6.1.6 土钉墙施工
    6.2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翡翠湖迎宾馆建设工程土钉支护设计和计算
        6.2.1 工程概况
        6.2.2 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6.2.3 地基土的膨胀性
        6.2.4 深基坑围护设计参数
        6.2.5 土钉支护设计
        6.2.6 土钉墙施工
    6.3 膨胀土地区施工技术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10)膨胀土边坡破坏的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膨胀土的定义及其在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1.1.1 膨胀土定义
        1.1.2 膨胀土“三性”
        1.1.3 工程危害
    1.2 膨胀土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粘性土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粘性土微观结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3 膨胀土边坡破坏形式
    1.3 论文的工程背景
        1.3.1 工程概况
        1.3.2 边坡体地质条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微型贯入阻力研究
    2.1 试验仪器与工作原理
    2.2 样品制备
    2.3 实验方案
    2.4 实验数据处理及其分析
        2.4.1 土体A 实验数据处理及其分析
        2.4.2 土体B 实验数据处理及其分析
        2.4.3 土体C 实验数据处理及其分析
        2.4.4 土体D 实验数据处理及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SEM 观察分析膨胀土微观孔隙
    3.1 概述
    3.2 ESEM 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3.3 实验图片的分析及其处理
        3.3.1 膨胀土试样的制备
        3.3.2 实验仪器
        3.3.3 膨胀土微结构图像分析原则
        3.3.4 膨胀土扫描电镜图像分析
        3.3.5 用Matlab 处理膨胀土干燥状态下环境扫描电镜照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光测技术测量土坡模型的位移场
    4.1 光学测量的原理
        4.1.1 光测技术概述
        4.1.2 土体表面位移光学测量方法
        4.1.3 其他方法
    4.2 实验室模拟
        4.2.1 实验意义
        4.2.2 相似性原理
        4.2.3 土坡的制备
    4.3 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其处理
        4.3.1 概述
        4.3.2 30°边坡沿x、y 方向的位移变化曲线随时间规律
        4.3.3 15°边坡沿x、y 方向的位移变化曲线随时间规律
        4.3.4 综合比较30°和15°边坡的实验数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镇江南徐膨胀土微观结构实验研究
    5.1 液氮吸附试验
        5.1.1 概述
        5.1.2 测试仪器与原理
        5.1.3 样品处理及样品编号
        5.1.4 试验结果分析
    5.2 压汞试验
        5.2.1 概述
        5.2.2 测试仪器及样品
        5.2.3 试验数据分析整理
    5.3 环氧树脂浸泡膨胀土试样制备技术
        5.3.1 概述
        5.3.2 膨胀土试样处理与制备的一般程序
        5.3.3 环氧树脂浸泡法
        5.3.4 实验图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拟似超压密土的变形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旁压试验在膨胀土中的应用及规律研究[D]. 黄剑波.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2]柳南高铁CFG桩加固膨胀土地基沉降特性研究[D]. 袁胜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3]高能级强夯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研究[D]. 王迎兵. 兰州理工大学, 2010(04)
  • [4]加筋纤维膨胀土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D]. 吴继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6)
  • [5]考虑沉积环境和应力历史的黄土力学特性研究[D]. 刘海松. 长安大学, 2008(08)
  • [6]膨胀土滑坡变形趋势预测及防治对策研究 ——以向家坡浅层膨胀土滑坡为例[D]. 郭洪波. 长安大学, 2007(02)
  • [7]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特性研究[D]. 谢富贵. 长安大学, 2007(07)
  • [8]南昆铁路膨胀土路基翻浆冒泥病害分析与改良土试验研究[D]. 吴新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9]土钉墙支护技术在合肥膨胀土地区的应用[D]. 陈韧鸣.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10]膨胀土边坡破坏的微观机理研究[D]. 谢仁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准超压压实土的变形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