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需进行农村教育改革

科技兴农需进行农村教育改革

一、科技兴农需要实行农村教育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于·布仁巴雅尔[1](2003)在《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博士学位论文《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所涉及到的是一个在国内外研究极为薄弱的重大现实问题。论文对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等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以侧重质性研究的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的整合性分析法和跨学科分析法,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基本原理和实践对策,尤其是充实民族文化、现代科技文明与民族地区乡村持续和谐发展相整合的理念。因此,该论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基础理论研究:阐释民族地区实用科技培训推广的基本理念;分析制约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民族文化传统等独特因素的影响,以阐明其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2)历史研究:总结我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与教训;(3)调查研究:探明当前民族地区乡村科技培训与推广的实践举措、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特殊问题;(4)对策研究:借鉴国内外科技推广培训的制度和实践项目,尤其是比较具有跨时空、跨文化适应性、可供民族地区借鉴的策略、技术和手段,探讨促进当前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对策,包括体制改革、项目运作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其中,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是重点,对策研究是难点。 作为专门、深入探讨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在于,其一,指出了村民个体的文化资本和意识状态是制约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重要因素;其二,论证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本质是民族地区个体社会化和社区文化变迁的重要手段;其三,阐释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及其政府的责任;其四,剖析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及其理念;其五,说明了高校制度化地纳入乡村科技推广体系的重大意义;其六,说明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中重视弘扬科学精神与批判意识的重大意义和操作技术;其七,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及其在推广培训中的调适。

陈淑娟[2](2011)在《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着名的“科技兴农”战略思想,对于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本文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论文首先论述了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形成的条件,包括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理论渊源,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现实依据等内容。分析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形成的条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的理解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论文随后分析了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重视人才和农村教育的作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改革科技兴农体制等内容。最后,本文论述了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当代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部分。理论价值主要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我国第三、四代领导人科技兴农思想的基础;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民成长,积极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在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的农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农业科技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们仍然应该把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当中,使我国农村得到快速发展。

陈克[3](2020)在《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比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则比较缓慢,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要求我们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和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本文在内容上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对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提出进行了分析,从思想来源和现实社会背景以及习近平的从政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思想来源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现代化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研究了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找准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定位,以此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此为指导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农业发展的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一体化反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补足“四化同步”的短板;以生态制度规范农业生产;发挥好政策扶持和乡村治理的作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保障。第四部分研究了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坚持结合时代发展新要求,以创新发展为基本条件、以为民情怀为内在要求、以统筹规划为必要条件、以真抓实干为保障。第五部分研究了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继承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指导,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陆权丹[4](2017)在《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增收的重要理论武器,也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深入发掘胡锦涛“三农”思想中的科技兴农部分,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思想史研究方法,分析胡锦涛的科技兴农思想。文章从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出发,分析其当代价值。研究认为,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产物;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内涵是: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业物质基础;培养新型农民造就新时代农业人才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以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当代价值是:1)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兴农思想;2)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3)以科技为导向推进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4)以科技改进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中国农业的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5)以科技推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致富能力;6)以科技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孟志中[5](2006)在《邓小平农村教育与农科教结合思想》文中认为邓小平农村教育思想包括:农村党支部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是一大进步;教育的大头在农村;必须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和完善“三教”统筹;农业的发展靠科技,而科技的基础在教育;科教兴农;农科教结合;等等。其中,农科教结合思想是邓小平农村教育思想的精髓。

曾朝辉[6](2011)在《农业高校科技兴农运行机制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文中认为科技兴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更直接更有效的对策来加以推进,“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国的农业高校经过国家多年的投资和建设,其基础设施完善、研究手段先进,科教力量雄厚、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高校是高等农业教育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保证;农业高校是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重要阵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分析湖南省现代科技兴农服务模式的现状及特点出发,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运行机制,即“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的运行现状,提出制约我国高校科技兴农机制运行的主要障碍包括:农业技术风险因素,农业体制与制度因素,农村人力资本因素,农业高校科技兴农作用弱化因素等。针对这些制约性因素,提出建设与完善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机制的基础措施包括: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的专业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技术优势,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信息优势;具体措施包括科学构建科技兴农的管理体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政府政策调整力度,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创造健康发展的法制空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农业科技教育联盟,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深入进行体制创新,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改革,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再教育。

顾海英,方志权,莫云华,单文豪,周小伟,刘兴,刘尚鑫,许源,吴文元[7](2010)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上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变的必然过程,也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城乡居民的地位一体化、机会一体化、保障一体化。必须从制度上建立一套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系统,其中,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加强上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仅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密切相关,而且对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四个率先",以及对于探索转型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周菊红[8](2007)在《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运行机制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是公办形式,经过国家多年的投资和建设,其科教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研究手段先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等农业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科技兴农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肩负起科技兴农的重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途径,是高等农业教育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众多高等农业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在科技兴农工作中作出很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但是,高等农业院校对区域经济、农村经济服务的功能还相当薄弱,或虽有参与,主动服务远远不够,缺乏与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紧密联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实际困难。尤其是入世后,中国农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切实找准为“三农”服务的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扩大为农村区域经济服务功能,建立科技兴农工作长效运行机制,把科技兴农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制约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有:农业技术风险因素、体制和制度因素、农村人力资本因素。要真正解决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美国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的成功经验,基于我国政府、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结方式,着眼于长远,构建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长效运行机制,即通过构筑政策支持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组织运行保障体系、利益保障体系、信息保障体系五大体系,促进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持续推进,实现“三农”全面协调发展。

李健[9](2006)在《论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文中指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党关注的焦点。邓小平同志不仅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而且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内涵,旨在为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供史鉴。

张晓梅[10](2005)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在社会结构中占很大的比重。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我国农民科技、文化和心理素质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相适应。一个以农立国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强则国家强,农村兴则国家兴,农民富则国家富。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指农民收入,保护农民权益。而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人”,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将成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路径。 国民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而科学文化素质是国民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是我国国民中人口最多、基础素质最低的群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在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产品市场化,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使农民充分就业都离不开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辩证而统一的关系,只有开发出来了,才能加以合理、充分利用。所以说,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能否顺利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问题。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在深刻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要性与迫切性的基础上,通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研究,制定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向人力资本转变的战略和相应对策,并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充分开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提供战略思路和具体建议,从而加快我国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农村教育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论文以黑龙江省这一农业大省作为典型例证,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开展多层次、多级别、多形式的农村教育的对策。 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农村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资源、经济与社会背景。采用博弈模型方法对农民教育投入进行了分析;测算了农民个人投资收益率;设立了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激励机制模型。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同时也验证农村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所起的作用。 上述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方法,为农村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民强国的战略目标寻求可行之路。

二、科技兴农需要实行农村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兴农需要实行农村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的方案与实施 第二章 历史背景考察: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发展回顾
第一节 旧中国乡村教育改良实验与科技推广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 新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演变
第三节 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历史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现状调查: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个案研究
第一节 西南个案: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一. 拉祜族与澜沧县概况
    
(一) 拉祜族的族源与历史
    
(二) 拉祜族文化特点
    
(三)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 近年乡村技术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
    
(三) 基层调查:东回乡
第二节 西北个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概述
    二. 巴州农业经济发展:访州计划发展委员会负责人S先生
    三. 近年乡村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三) 对畜牧部门的调查
    
(四) 基层调查:巴音布鲁克牧区
第三节 个案分析
    一.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特殊性
    二.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制约因素
三. 小结 第四章 理论阐释: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理念
第一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本质
    一. 对于村民个体:不断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二. 对于乡村社区: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手段
第二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质
    一. 经济学的分析: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 教育学的分析:全民教育的理念
第三节 确定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一. 目前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的局限
    二. 确定实用科技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第四节 学习心理与科技推广培训
    一. 成人学习心理的角度
    二. 跨文化学习心理的角度
第五节 科技推广培训中的文化问题
    一. 现代科技文化的影响力
    二. 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的张力
    三.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张力
    四. 推广培训中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张力的调适 第五章 对策研究: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
第一节 借鉴研究
    一. 发达国家案例:美国合作推广制度
    
(一) 美国合作推广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的显着效益
    
(三)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特点:农业合作推广服务的机制
    二. 发展中国家案例:印度个案
    
(一) 政策分析:政府举措
    
(二) 项目个案:运作机制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 体制革新
    
(一) 管理体制
    
(二) 机构设置
    二. 项目实践革新与质量保证举措
    
(一) 项目实践革新
    
(二) 质量保证举措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2)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
    2 选题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选题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
        3.2 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内容及当代价值研究
    4 本论文的创新点
    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形成的条件
    1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
    2 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科技观
        2.2 列宁关于科技对农业的积极影响观点
        2.3 毛泽东关于科技对农业的积极影响观点
    3 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现实依据
        3.1 世界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
        3.2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第三章 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基本内容
    1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 重视人才和农村教育的作用
        2.1 重视农业人才的作用
        2.2 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作用
        2.3 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
    3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3.1 加大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
        3.2 坚持多方位、多渠道的投入形式
    4 改革科技兴农体制
第四章 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理论价值
    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
        1.2 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思想
    2 奠定了我国第三、四代领导人科技兴农思想的基础
        2.1 奠定了我国第三代领导人科技兴农思想的基础
        2.2 奠定了我国第四代领导人科技兴农思想的基础
第五章 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实践价值
    1 引导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
        1.1 农业生产力水平显着提高
        1.2 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1.3 提升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能力
        3.1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3.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 促进现代农民成长
        4.1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4.2 拓宽农民接收农业科技信息的途径
    5 积极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基本概念
        1.5.1 农业现代化
2 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发展思想
        2.1.2 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现代化理论
    2.2 现实依据
        2.2.1 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新机遇
        2.2.2 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
    2.3 习近平的实践经验
3 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找准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定位
        3.1.1 农业现代化是粮食安全的保障
        3.1.2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3.1.3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3.2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3.2.1 以创新推进农业升级转型
        3.2.2 以协调推进农业均衡发展
        3.2.3 以绿色理念推进可持续发展
        3.2.4 以开放推进农业对外合作
        3.2.5 以共享促进农民致富
    3.3 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为抓手
        3.3.1 以融合发展构建产业体系
        3.3.2 以科学发展升级生产体系
        3.3.3 以创新改革完善经营体系
    3.4 以体制机制的完善为保障
        3.4.1 以四化同步反哺农业发展
        3.4.2 以生态制度规范农业生产
        3.4.3 以政策创造良好务农条件
        3.4.4 以乡村治理推动农业发展
    3.5 以人才振兴为动力
        3.5.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5.2 农业人才下乡
4 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特点
    4.1 以创新发展为基本条件
    4.2 以为民情怀为内在要求
    4.3 以统筹规划为必要条件
    4.4 以真抓实干为重要保障
5 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意义
    5.1 理论意义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思想
        5.1.2 丰富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
    5.2 实践意义
        5.2.1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
        5.2.2 有利于推进全面现代化的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农业占GDP比重变化
        (二)农业增长乏力
        (三)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
        (四)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需要科技支撑
        (一)农村贫困问题严重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三)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三、科技引领农业发展能力不足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二)农业科技推广乏力
        (三)农业领域留不住人才
第三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科技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科技思想
        (二)列宁农业科技思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农业科技思想
        (一)毛泽东农业科技思想
        (二)邓小平农业科技思想
        (三)江泽民农业科技思想
第四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加快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重视种业科技创新
        (二)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业物质基础
        (一)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
    三、培养新型农民造就新时代农业人才队伍
        (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二)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一)推进科技进村入户
        (二)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以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
        (一)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
        (二)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发展转型
第五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继承与丰富马克思主义科技兴农思想
    二、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以科技为导向推进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
    四、以科技改进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
    五、以科技推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六、以科技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邓小平农村教育与农科教结合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党支部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是一大进步, 必须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二、农业的发展靠科技, 而科技的基础在教育
三、农科教结合
四、邓小平农村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6)农业高校科技兴农运行机制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业科技推广
        2.2 农村科技服务
        2.3 科技兴农
        2.4 运行机制
    3 研究综述
        3.1 国外研究现状
        3.2 国内研究现状
        3.3 评述
    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方法
    5 研究的内容
    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湖南省科技兴农基本情况概述
    1 湖南省科技兴农服务模式的实践
        1.1 农村科技合作社
        1.2 科技信息"户"联网
        1.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
        1.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
        1.5 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
    2 湖南省现行科技兴农推广体系的特点
        2.1 在运行方式上,政府是农村科技推广的直接领导者
        2.2 在组织结构上,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各部门协作
        2.3 在服务内容上,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
        2.4 在组织管理上,采取的是双重领导模式
    3 湖南省高校科技兴农机制的主要模式
第三章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机制的运行现状——"双百"科技富民工程
    1 湖南农业大学实施"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的探索和实践
        1.1 "双百"科技富民工程
        1.2 实施"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服务机制的主要模式
        1.3 "双百"科技富农工程的载体
        1.3.1 科技创新平台
        1.3.2 成果转化平台
        1.3.3 教育培训平台
        1.3.4 信息服务平台
    2 实施"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的成效
        2.1 加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
        2.2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
        2.3 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4 促进了农产品的产业化与市场化
        2.5 加强了农业高校与地方农技推广部门的合作
    3 "双百"科技富农工程的创新之处
第四章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运行机制面临的挑战
        1.1 对管理体制的挑战
        1.2 对运行机制的挑战
        1.3 对保障机制的挑战
        1.4 对农技推广队伍的挑战
    2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运行机制面临的影响因素
        2.1 农业技术风险因素
        2.2 体制和制度因素
        2.3 农村人力资本因素
        2.4 农业高校科技兴农作用弱化因素
        2.4.1 国家财政对农业高校的资助比重低
        2.4.2 农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农业科技推广
        2.4.3 农业高校与地方的关系不顺
        2.4.4 农业高校缺乏专职推广队伍
        2.4.5 农业高校实施科技兴农的制度不完善
第五章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运行机制建设与完善
    1 美国科技兴农机制运行模式的借鉴
        1.1 美国科技兴农的组织机构设置介绍
        1.2 美国实施科技兴农的主要经费来源
        1.3 美国实施科技兴农的人员组成
    2 美国农业高校实施科技兴农的具体做法
        2.1 农业高校为科技兴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2 农业科技的应用研究、成果开发和利用是科技兴农的坚实基础
        2.3 采用灵活多样的科技服务方式
    3 国内农业高校实施科技兴农运行机制的借鉴
        3.1 我国农业高校科技兴农的主要模式
    4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4.1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机制的基础性建设
        4.1.1 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专业人才优势
        4.1.2 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学科优势
        4.1.3 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的技术优势
        4.1.4 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的信息优势
    5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运行机制完善的具体措施
        5.1 科学构建科技兴农的管理体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5.2 加大政府政策调整力度,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5.3 创造健康发展的法制空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5.4 构建农业科技教育联盟,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
        5.5 深入进行体制创新,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改革
        5.6 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再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上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上海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研究分析框架
    (一) 农村社会事业以及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 上海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分析框架
二、 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二元发展的特征:问题与差距
    (一)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资力度加大, 但公共财政用于城乡社会事业的支出仍显失衡
    (二) 农村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调整不断推进, 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仍然明显
        1.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差距仍然较大。
        2.城乡基础教育程度仍存差异。
    (三) 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加强, 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依然突出
        1.从城乡每平方公里的卫生机构密度来看
        2.从城乡平均每万人拥有床位数来看
        3.从城乡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来看
        4.从城乡平均每万人拥有护师、护士数来看
        5.从城乡优质公共卫生资源分布来看。
    (四) 农村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但城乡文化、体育设施缺口问题仍然存在
        1.城乡文体设施仍存较大差距。
        2.城乡文化、信息设施质量差距大。
    (五) 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日益扩大, 但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1.城乡各类养老保障水平差距。
        2.城乡各类医疗保障水平差距。
        3.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月最低标准差距。
        4.城乡养老金补贴标准差距。
        5.郊区内部区县间的社会保障差距。
    (六) 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明显进步, 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1.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2.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依然偏低。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制度缺位。
        (1) 职能定位不明确。
        (2) 工作经费和人员收入无保障。
        (3) 服务手段不先进。
        (4) 激励机制不健全。
        4.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
三、 制约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原因:制约因素与主要难点
    (一) 制约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二) 上海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难点
        1.缩小现有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的路径在哪里
        2.缩小郊区内部各区县之间社会事业发展差距的路径在哪里
        3.如何加大并保持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4.如何深化制度改革, 为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5.如何转变发展理念、创新操作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方式
四、 推进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 推进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二) 推进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理论目标
        1.推进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2.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目标和方向。
    (三) 推进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四) 上海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五、 推进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配套对策建议
    (一) 推进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取向
    (二) 推进上海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配套对策建议

(8)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运行机制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2.1 高等农业院校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理论依据
    2.2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2.3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的主要作用
3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运行现状及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3.1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的主要运行模式和主要形式
    3.2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运行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与要素关系
    3.3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案例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3.4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存在的问题
4 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运行机制的因素分析
    4.1 农业技术风险因素
    4.2 体制和制度因素
    4.3 农村人力资本因素
5 美国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运行机制分析及其启示
    5.1 美国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体制确立的历史沿革
    5.2 美国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的运行机制
    5.3 美国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的启示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结构安排
2 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口、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2.1.2 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及内涵
        2.1.3 人力资本形成及价值增值
    2.2 相关理论简述
        2.2.1 激励理论
        2.2.2 公平理论
        2.2.3 期望理论
        2.2.4 代理理论
        2.2.5 二元经济理论
    2.3 农村教育概述
        2.3.1 农村教育模式与结构分析
        2.3.2 农民教育的特点分析
        2.3.3 农村教育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
    2.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标及内容
        2.4.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标
        2.4.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2.5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2.5.1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5.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5.3 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需要
        2.5.4 发展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需要
        2.5.5 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需要
        2.5.6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2.6 本章小结
3 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借鉴
    3.1 日本的经验
    3.2 德国的经验
    3.3 澳大利亚的经验
    3.4 美国的经验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4.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4.1.1 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状况
        4.1.2 农民的科技投入状况
        4.1.3 农民的心理状况
        4.1.4 农民的卫生状况及身体状况
        4.1.5 农民的法制意识状况
    4.2 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现状
        4.2.1 农村人力资源利用情况
        4.2.2 农村人力资源利用情况比较分析
        4.2.3 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不完善
        4.2.4 社会保障的不完善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形成的原因
    5.1 人力资源本身的障碍
        5.1.1 农村居民对基础教育投资的行为
        5.1.2 贫困制约
        5.1.3 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思想的影响
    5.2 产业障碍
    5.3 地域障碍
    5.4 制度障碍
        5.4.1 户籍制度约束
        5.4.2 中国封建专制政治制度
        5.4.3 “逆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制约
    5.5 本章小结
6 农民教育投入模型分析
    6.1 农民教育投入的博弈模型分析
        6.1.1 农民教育投入的博弈分析
        6.1.2 模型分析
        6.1.3 家庭收入对教育投入的影响
    6.2 农民个人投资收益率测算
    6.3 本章小结
7 农村基础教育者的激励模型
    7.1 离散激励模型
        7.1.1 模型一
        7.1.2 模型二
    7.2 连续激励模型
    7.3 相对业绩比较激励
    7.4 本章小结
8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
    8.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8.1.1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8.1.2 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
        8.1.3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
        8.1.4 推动农村的法制化建设
    8.2 合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8.2.1 严格劳动力市场定价
        8.2.2 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
        8.2.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8.2.4 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
        8.2.5 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8.3 本章小结
9 实证分析
    9.1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9.1.1 农村基础教育
        9.1.2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9.1.3 农民继续教育
        9.1.4 农村教育经费增加
    9.2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问题
        9.2.1 农村教育制度与农村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9.2.2 农村教育观念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9.2.3 农村教育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9.2.4 农村教育资源贫乏
        9.2.5 农村学校布局结构急需调整
    9.3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9.3.1 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
        9.3.2 加强领导
        9.3.3 办好农村教育
        9.3.4 加强农村科普工作
        9.3.5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科技兴农需要实行农村教育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D]. 于·布仁巴雅尔.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
  • [2]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研究[D]. 陈淑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 [3]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D]. 陈克. 西华大学, 2020(01)
  • [4]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研究[D]. 陆权丹.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2)
  • [5]邓小平农村教育与农科教结合思想[J]. 孟志中.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6(03)
  • [6]农业高校科技兴农运行机制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D]. 曾朝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 [7]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上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策研究[J]. 顾海英,方志权,莫云华,单文豪,周小伟,刘兴,刘尚鑫,许源,吴文元. 科学发展, 2010(11)
  • [8]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运行机制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D]. 周菊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4)
  • [9]论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J]. 李健. 农业考古, 2006(03)
  • [10]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 张晓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科技兴农需进行农村教育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