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惟公理与正义是从——70年代末以来杂文创作的主题分析(下)(论文文献综述)
吴学峰[1](2019)在《“三三”谱系作家小说研究》文中提出
马明芬[2](2018)在《严秀杂文研究》文中提出严秀(曾彦修,1919-201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报人和出版人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杂文家之一。他一生良心未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忧国忧民,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创作、编辑、出版了《严秀杂文选》《牵牛花蔓》《审干杂谈》《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国际长短录》《半杯水集》《天堂往事略》《微觉此生未整人》《京沪竹枝词》《平生六记》《鲁迅嘉言录》《全国青年杂文选》《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集(1949-1976)》《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集(1976-1982)》《当代杂文选粹》(丛书,五辑50卷)等。无论是在杂文创作、编辑和出版方面,还是在杂文理论研究方面,严秀都为中国当代杂文界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严秀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杂文创作、杂文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走进严秀其人、其文,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理解中国当代杂文的发展历程、成就意义,还有助于我们更为真切地了解、理解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本文以严秀的人生经历与人格魅力为基础,以时代为背景,探讨其杂文创作的思想内容,以及杂文理论方面的思考。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严秀的经历与人格。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其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这一部分意在通过分析严秀三个重要人生阶段的经历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梳理其思想历程,探讨其人生经历与人格品质对杂文创作的影响。第二章,严秀的杂文创作。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严秀的杂文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50年代;第二阶段,新时期十年(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第三阶段,1990年代以来。本章在梳理严秀上述三个阶段杂文创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这三个阶段严秀杂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第三章,严秀的杂文理论。这是本文讨论的又一重点。严秀在长期的杂文创作、编辑、出版过程中,对于杂文的文体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杂文发展、流变的过程及其特点、规律、经验、教训,鲁迅及其杂文的当代意义等,都有着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见解和认识,对于当代中国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王玉楼[3](2018)在《《三家村札记》与新中国杂文创作传统》文中研究表明建国初期的杂文论争既体现出杂文家的创作追求也反映出创作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要不要杂文,要什么样的杂文,怎样创作杂文”是建国初期杂文论争的焦点,这些论争最终又以要什么样的杂文(既符合时代特征又不失杂文固有传统)为理论诉求,杂文家和理论家以报刊为阵地各抒己见,构成了建国初期杂文论争的两次高峰。新中国杂文的曲折发展,受到时代的洗礼同时也拷问着作家的灵魂。《三家村札记》作为建国初期的杂文代表,在传统杂文中注入了大量的时代因素,最终完成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杂文创作道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杂文创作理念与实践正是两次杂文论争所追求的典范。深度探究《三家村札记》,可以发现其“平实直白”的艺术特征之中暗含着丰富的深层动因,不只是作家的生活经历及“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的直接影响,更有着时代规训方式的多维投射。六十年代初期的杂文创作以专栏杂文为主,杂文创作园地的限制与读者群的扩大对杂文创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出于政治目的对杂文进行牵强附会的批判给新中国杂文最为沉痛的一击,使其仅有的一点微光也淹没在扭曲的光明之中。新中国杂文不只有“鲁迅风”杂文,更多的是必然为历史所淘汰的“模式化”倾向严重的短命杂文,造成这种形态的具体原因对当下的文学发展仍是长鸣的警钟。然而不应忽略的是:新中国杂文作为“十七年”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汇入杂文创作传统影响着“新时期”杂文思想流向的同时,又有超越文本的意义存在。
宋名扬[4](2018)在《刘征杂文研究(1977-200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与深入,作为时代“感应神经”的杂文,重新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和作者的重视,焕发了新的生机,表现出新的活力。新时期杂文写作队伍也因之而日渐壮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是一大批诗人转向杂文写作,为新时期杂文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刘征就是诗人杂文群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一位1920年代出生跨越新时期的诗人、杂文家、学者,刘征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因而,其作品内容涉及广泛,思想立意深刻。艺术性是刘征杂文最突出的特色,他的杂文不仅以幽默讽刺手法的广泛运用见长,并融合了寓言体、故事体、对白体以及诗体等多种文学样式,相对于其他当代杂文作品而言,对于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杂文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杂文的艺术品质,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以刘征1977年以来的杂文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杂文作品的细读、分析,梳理、总结其杂文的艺术特质,并进而分析其杂文艺术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第一章主要论述刘征作为诗人与杂文家两种身份的创作。共分两节:第一节主要梳理刘征讽刺诗的创作历程及特点。第二节基于刘征的杂文作品,论述其杂文的内容、题材及思想主题,重点在于探究刘征不同时期思想主题的变化,最终探究刘征由诗人转向杂文家的创作心理。第二、三章结合刘征1977年以来的杂文作品,集中于论述刘征杂文创作的艺术特色。第二章主要论述刘征杂文在文体方面的探索,分别将寓言体、故事新编体、戏剧对白体三种刘征杂文中最为典型的文体分为三节一一论述,力图挖掘出刘征杂文文体的突出特点,进而界定刘征杂文对当代杂文文体样式的丰富性上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三章讨论刘征杂文的幽默讽刺艺术,在此基础上论述刘征杂文的艺术成就与价值及其对中国当代杂文创作、发展的独特贡献。以此,整体把握刘征杂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探索其杂文在中国当代杂文创作中的独特贡献。
孙葳[5](2017)在《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生产与表征》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传媒的迅猛发展,在传媒资本的驱动下,主要依托网络媒介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类型文学迅速崛起,言情类型小说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类型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论文对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通过对其生产方式、文本模式等方面的深度把握,力图揭示这一文学和文化现象所表征的时代症候与性别诉求,发现蕴藏在这种新形态大众文学中的新的文学可能。论文的绪论简要梳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网络文学如何完成了向类型文学的范式转换。西方类型学理论、类型电影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以盛大集团为代表的大型资本介入文学市场客观上促使了网络文学类型化趋势,近五年来移动终端的参与又一次改变了言情类型小说的创作生态,类型文学完成了从免费到付费,从多种体式并重到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形式的变化。第一章主要把言情类型小说放在文学史的脉络中考察,简要追溯我国言情小说发展的历史: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晚清狭邪小说,到上世纪初“革命+恋爱”与海派言情,再到八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与以琼瑶为代表的港台言情小说,以及九十年代以来的网络文学创作潮流,都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创作。第二章深度把握在资本、媒介、已有的文学传统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所呈现出的特定的文本结构特征。显然,言情类型小说在新世纪的海量作品呈现出高度类型化的文本特征,这体现在小说的时空体式、情节和人物设置以及话语风格等多个层面。无疑,文本结构既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下青年读者情感结构契合,又表征了当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权力乃至性别权力等权力形态之间关系配置的变动。本文的第三章则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文本的细读及特殊类型的剖析,力求揭示出言情类型小说话语中暴露出的个体如何在当下复杂的权力结构中想像自我、认知现实。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群体主要是女性,本文第四章集中探究这一类型小说所彰显出的围绕性/别权力的抵抗问题。应该说,大多基于爱情神话的性/别抵抗是暧昧不清的,在爱情神话的虚饰下无法隐藏的又往往是对父权制的仰视与屈服,由女性作家创作的言情类型小说中却潜藏着大量的男权中心主义视角,这与言情类型小说的固有的写作传统不无关联,也是对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曲意迎合。作为一种主要由媒介资本操控的文学生产,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在更大意义上显然是症候式阅读的范例,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一话语空间可能出现的对既有权力结构尤其是性/别权力机制的抵抗,当然,这种抵抗显得如此微弱,但还是在话语戏仿、经典解构以及新媒体语境下读者的生产式参与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本文第五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樊佳[6](2017)在《商子雍杂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以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的到来,杂文作为一种与时代联系最为直接、紧密的文体样式,迎来了全面复兴、发展与繁荣的时代。杂文创作园地持续扩大,杂文创作队伍持续壮大、杂文创作质量持续提高,特别是一大批优秀杂文作者的加盟,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杂文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陕西杂文家商子雍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商子雍的杂文创作始终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杂文创作相伴相生,其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都堪称陕西杂文创作第一人。本文以商子雍新时期以来的杂文创作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杂文创作观念、杂文作品主题的解读、分析,讨论其杂文创作的意义与价值、成就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观察新时期以来中国杂文的成就与意义。全文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商子雍与新时期以来中国杂文的关系,力图将商子雍的杂文置于新时期中国杂文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关照,通过对其杂文创作观的解读,诠释其杂文创作的精神背景和精神内涵。第二、三章分别讨论商子雍杂文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商子雍杂文对封建主义参与的批判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唤,对社会“底层”命运与权利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制度建设的倡言,都很好地体现了杂文文明批评、社会批评的功能,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可贵的责任与担当。
周静芳[7](2017)在《《杂文选刊》研究(2001-2010)》文中研究表明《杂文选刊》是一本关注社会、反思历史,具有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刊物,是杂文观念、杂文作家以及杂文作品的推介、传播平台,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杂文选刊》始终恪守办刊初衷,以“引领杂文创作走向、培养杂文作家、繁荣杂文、普及杂文”为责任,放眼全国报刊杂志,准确把握杂文及其周边品种的评价尺度,在各类报刊杂志中“优中选优”,不仅扶植了许多优秀的杂文作家并且对中国当代杂文具有很好的甄选、引导和推动作用。同时,《杂文选刊》对历史与现实高度负责任的理念与精神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向社会文化空间蔓延,文学期刊被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新媒体的冲击中,《杂文选刊》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与读者的阅读期待不断地自我更新,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2001年《杂文选刊》的改版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整理新世纪前十年选入该刊的杂文,从宏观角度梳理《杂文选刊》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它的价值定位与栏目设置,从微观角度分析《杂文选刊》甄选的杂文作品,从而探讨改版后《杂文选刊》发展的成功之道与其在中国当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杂文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全文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从宏观方面梳理《杂文选刊》的发展历程并分析《杂文选刊》的价值定位、栏目设置特点,从而探讨《杂文选刊》在当代杂文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杂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引领作用。第二、三章从微观角度分析“公民讲坛”与“百字杂文”、“立此存照”与“史海备忘录”这四个经典栏目作品的特点,探讨《杂文选刊》作为杂文性刊物对历史与现实承担的责任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和建伟[8](2016)在《马克思与西方经典作家关系研究 ——以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为中心》文中提出马克思终生喜爱文学。不论是西方古典文学,还是同时代的作品,马克思都十分熟悉并有精辟见解。不仅如此,在阅读大量文学书籍之余,马克思还创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马克思对文学主要秉持实用主义观点,文学作品是其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马克思善于将阅读过的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运用到新闻通讯、政治评论与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例如《资本论》就不仅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其理论叙事同时也呈现了一个内涵丰富而色彩鲜明的文学世界。马克思十分青睐现实主义文学。马克思赞同以"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来观察和评价作家与作品,兼顾了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与审美属性。马克思理想中的作家既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又要洞察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对现实具有深刻理解。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巴尔扎克就是马克思心仪的经典作家,他们不仅为马克思所熟悉,更直接参与了他几乎所有的重要着述。马克思或引用他们辅助说理,增强论战,或改善文风,表露情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艺和美学观点,也造就了他具有鲜明文学特质的政治经济学叙事。马克思的着述因大量文学因素而洋溢人文精神。熊彼得曾称赞《资本论》将经济理论冰冷的事实"用大量热气腾腾的言辞表达出来",而读者感受最为强烈的或许也正是那些"充满热情的语言、和对’剥削’与’贫困化’的强烈控诉"。"热气腾腾"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点,正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所言,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的明显特征之一在于:"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它不仅陈述客观事项,而且要影响读者的态度,"要劝说读者并期望改变他的想法。"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工人身心畸形的关注,到《资本论》中对残酷剥削工人的资本家的批判,马克思的语言始终"热气腾腾",其经济学论着始终蕴含饱满的人文情怀。经典作家是马克思人文精神的重要来源。马克思的人文情怀自然与其人生际遇、哲学素养以及思维方式有关,然而,它更与文学经典的滋养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于从哲学视角对马克思的精神世界进行观照,却往往忽视文学经典也是其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本论文认为,但丁为马克思提供了地狱般的恐怖黑色,以及"下地狱"的激情红色,莎士比亚帮助马克思勾勒出从自耕农到旧贵族人文精神衰落的线条,歌德增添了"女英雄"甘泪卿与浮士德精神的温暖色调,巴尔扎克则以《农民》和《玄妙的杰作》为马克思构筑了贵族道德与艺术家精神的背景。四位经典作家之于马克思,在阅读的愉悦之外,更有心灵的沟通、情志的激励。马克思在文学经典中深化了对当代社会人文精神沦丧的体会与感悟,文学因此提升了他的批判激情,丰富了他的批判内涵。马克思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乃至其共产主义理想中人文精神世界的构想,都与文学经典的滋养密切相关。文学经典不啻马克思人文精神的最重要来源之一。
李苏[9](2016)在《《群言》杂文研究(1985-1995)》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更是中国当代杂文创作繁荣发展的时期。由中国民主同盟于1985年创刊的《群言》杂志,延续了“五四”以来中国文人论政传统,从创刊之日起,便恪守“要讲真话、实话,反对讲空话、大话、假话”的办刊宗旨,紧跟时代步伐,建言国是,推动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开辟了“群言堂”、“随感录”专栏,刊发了大量杂文作品。这些作品都对特定时期的社会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给予了热切关注,以自己的独特的姿态和方式,对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进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其中的一些思考、见解,即使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意义。因此,对《群言》杂志杂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一时期中国杂文的成就与经验、问题与不足,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特殊的侧面,了解、认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进程与经验。紧随时代变化,彰显时代特色,是《群言》杂文的突出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的语境中,《群言》杂文紧紧围绕8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90年代“市场经济建设”这两大主题,就文化建设、教育发展、反腐倡廉、民主法治等问题进行了持久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对国家、对现实、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群言》杂文的这种关注与思考,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深入、深化,表现出很强的超前性、预见性,很好地发挥了杂文这一文体特有的警醒、批判、战斗的精神传统、风格特色。
马婷[10](2016)在《“乱弹”—《四川文学》(1985-1995)杂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作为地方省级文学刊物的《四川文学》,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开设了“乱弹”栏目,集中刊发优秀杂文作品。其间,尽管刊物经历了两度更名——1984年,由《四川文学》更名为《现代作家》;1990年,再由《现代作家》改回《四川文学》。但“乱弹”这一专门刊发杂文作品的栏目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并延续至今。不仅成为该刊的一个品牌栏目,也成为全国文学刊物的一个特色栏目。1985—1995年间,“乱弹”累计发表了254位作者的725篇杂文作品,这些作者中的牧惠、刘征、商子雍、老谭、黄一龙、曾伯炎、张雨生、鄢烈山、朱铁志等人,当时已是或日后成为中国当代杂文创作的名家、大家;这些作品中的不少篇目己成为中国当代杂文史上的名篇。因此,讨论中国当代杂文发展的历史,“乱弹”专栏及其作者、作品已经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存在。1985-1995年间的“乱弹”专栏及其作者,深度参与、介入了同期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进程,为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并在此进程中形成了其“活泼鲜亮,自由奔放”鲜明特色;同时,该栏目“立足四川,走向全国”,不仅为省内外杂文作者搭建、提供了一个思想、文学交流、沟通的平台,更为本省作者(尤其是其中的黄一龙、老谭、石天河等人)的杂文走向全国提供了可能。而其中的川籍杂文作者的作品更是以其题材的广泛性、批判的深刻性和表达的文学性,成为中国当代杂文创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惟公理与正义是从——70年代末以来杂文创作的主题分析(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惟公理与正义是从——70年代末以来杂文创作的主题分析(下)(论文提纲范文)
(2)严秀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严秀的经历与人格 |
第一节 严秀的人生经历 |
第二节 严秀的人格魅力 |
第二章 严秀的杂文创作 |
第一节 1940-1950年代的杂文 |
第二节 新时期十年的杂文 |
第三节 1990年代以来的杂文 |
第三章 严秀的杂文理论 |
第一节 关于新中国杂文发展历程的思考 |
第二节 关于杂文文体特征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三家村札记》与新中国杂文创作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五十年代的杂文论争与创作实绩 |
第二章 作为典范的《三家村札记》 |
第三章 《三家村札记》的艺术特征 |
第四章 六十年代初期勃然繁兴的杂文创作 |
第五章 模式化的巨大缺陷 |
第六章 汇入杂文创作传统的河流:新中国杂文的意义及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刘征杂文研究(1977-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诗人·杂文家 |
第一节 诗人刘征 |
第二节 杂文家刘征 |
第二章 刘征杂文的文体探索 |
第一节 寓言体杂文 |
第二节 故事新编体杂文 |
第三节 戏剧对白体杂文 |
第三章 刘征杂文的讽刺艺术 |
第一节 “辣讽缘深爱”—刘征杂文的讽刺手法 |
第二节 “含泪的笑”——刘征杂文的幽默手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生产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网络文学、类型文学与言情小说 |
(一)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
(二) 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产生与繁荣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类型文学”:理论溯源与概念辨析 |
(二) 国内研究状况:网络文学到类型文学的范式转换 |
(三) 国外研究状况简介 |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写作路线与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生产与传播:言情类型小说的前世今生 |
一、言情类型小说的前史 |
(一) 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 |
(二) 现代传媒与清末民初的言情小说 |
(三) 革命年代言情的“潜在书写” |
(四)“后革命”与港台言情的流行 |
二、网络时代言情小说的勃兴 |
(一) BBS、同人站点与言情的可能 |
(二) 商业网站与言情类型的产生 |
(二) 频道细分与言情小说的繁荣 |
(四) IP时代、影视衍生与经典化 |
注释 |
第二章 文本与结构:言情类型小说的文体特征 |
一、故事场景与时空想象 |
(一) 虚拟历史:穿越、架空与重生 |
(二) 封闭空间:宫宅、职场与校园 |
(三) 另类现实:玄幻、仙侠与“吸血鬼” |
二、人物设置与情节模式 |
(一) 暴君与霸道总裁:王子遇见灰姑娘 |
(二)“高干男”与“凤凰男”:爱情的阶级差异 |
(三) 玛丽苏与白莲花:多男恋一女,圣母独钟情 |
三、话语与风格 |
(一) 文体风格的两极:“甜宠”与“虐” |
(二) 以现实逻辑为标准:“小白文”与“中二病” |
(三) 以艺术真实为尺度:“正剧”与“谐剧” |
注释 |
第三章 多重力量的交锋:个体想象与现实隐喻 |
一、匿名的他者与“主体”质询 |
(一) 职场空间与个体想象 |
(二) 古典生活与自我装扮 |
二、内向生长的“身体美学” |
(一) 情爱书写与身体消费 |
(二) 欲望空间与脆弱的“异托邦” |
三、无处可逃:苍白的乌托邦 |
(一)“种田文”与现代隐逸 |
(二)“异次元”与末世情结 |
注释 |
第四章 暧昧的抵抗:爱情神话与性/性别权力 |
一、爱情神话掩饰下的权力意识 |
(一) 父权制的魔力 |
(二) 症状表达:直男癌、厌女症与偏执狂人格 |
二、女性主义的诉求与反叛 |
(一) 网络女性主义叙事伦理 |
(二)“女性向”言情的性别革命 |
三、性别的置换与位移 |
(一) 耽美同好社群的话语实践 |
(二) 百合文隐匿的身份确认 |
注释 |
第五章 微弱的可能:戏仿、自反与读者生产 |
一、戏仿与解构:在典雅与流俗之间 |
(一) 对“红楼世界”的解构 |
(二) 对琼瑶式言情的戏仿 |
二、反穿越、反言情与文体突破 |
(一) 言情类型小说内部的自反性 |
(二) 文体的突破性尝试:快穿文 |
三、作者的权力与作为生产者的读者 |
(一) 互动生产中的作者 |
(二) 作为生产者的读者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商子雍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商子雍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杂文 |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中国杂文的发展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商子雍的杂文创作 |
第二章 批判封建主义 |
第一节 痛斥封建主义残余 |
第二节 呼唤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三章 呼唤公平正义 |
第一节 关注社会“底层” |
第二节 倡言制度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个人简介 |
(7)《杂文选刊》研究(2001-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杂文选刊》的价值定位与栏目设置 |
第一节 价值定位 |
第二节 栏目设置 |
第二章 现实关注:“公民讲坛”与“百字杂文” |
第一节 “公民讲坛” |
第二节 “百字杂文” |
第三章 历史反思:“立此存照”与“史海备忘录” |
第一节 “立此存照” |
第二节 “史海备忘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马克思与西方经典作家关系研究 ——以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马克思美学研究现状 |
二、马克思人文精神(人道主义思想)研究现状 |
三、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研究状况 |
第三节 本论文构成及提要 |
第二章 马克思着述中的但丁 |
第一节 《神曲》与《资本论》的"地狱"意象 |
一、《神曲》中的"地狱"意象 |
二、《资本论》的"地狱"意象 |
三、两种"地狱"意象的比较 |
四、关于马克思的"下地狱"精神 |
第二节 马克思与但丁的人文精神比较 |
一、但丁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
二、但丁与马克思的理想主义 |
三、但丁和马克思对人的关注 |
第三章 马克思着述中的莎士比亚 |
第一节 从"骄傲的英国自耕农"到"农业短工"——马克思关注莎士比亚的一个视角 |
一 莎士比亚笔下"骄傲的自耕农" |
二 《资本论》中的"农业短工" |
三 莎士比亚与马克思的人文理想 |
第二节 莎士比亚与马克思之间的"福斯泰夫"——从荒唐爵士到恶的代表 |
一 莎剧中的荒唐爵士福斯泰夫 |
二 马克思笔下的"现代福斯泰夫" |
三 "福斯泰夫"形象的演变 |
第四章 马克思着述中的歌德 |
第一节 马克思人文精神世界中的"女英雄"——燕妮与甘泪卿的比较 |
一 "精神力量不比马克思差"的女性 |
二 遭遇"暗礁"的坚贞女性 |
三、"柔弱"的女英雄与人文精神 |
第二节 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承传与超越 |
一 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承传 |
二 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超越 |
三 马克思何以能超越浮士德精神 |
第五章 马克思着述中的巴尔扎克 |
第一节 马克思何以高度赞扬巴尔扎克——以《农民》为例分析 |
一 "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 |
二、"了不起的革命的辩证法" |
三、"富有诗意的裁判" |
第二节 "值得玩味的讽刺"——马克思何以推荐巴尔扎克《玄妙的杰作》 |
一 《资本论》艺术风格与弗朗霍费绘画的相似 |
二 《资本论》创作精神与弗朗霍费追求的相似 |
三 《资本论》的遭遇与"玄妙的杰作"的"失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9)《群言》杂文研究(1985-199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硏究思路、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群言》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杂文 |
第一节 “群言堂”:《群言》杂志 |
第二节 “讲真话”:《群言》杂文 |
第二章 1980年代的《群言》杂文创作 |
第一节 思想解放与《群言》杂文 |
第二节 关注热点评说世象 |
第三章 1990年代的《群言》杂文创作 |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群言》杂文 |
第二节 追根溯源变革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群言》1985—1995年杂文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乱弹”—《四川文学》(1985-1995)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乱弹”与《四川文学》 |
第一节 《四川文学》:立足巴蜀、面向全国 |
第二节 “乱弹”:活泼鲜亮、自由奔放 |
第二章 “乱弹”(1985-1995)杂文研究 |
第一节 畅言杂文文体 |
第二节 反对官僚腐败 |
第三节 呼唤民主法治 |
第三章 “乱弹”(1985-1995)作者研究 |
第一节 感受疼痛:黄一龙的杂文创作 |
第二节 文人担当:老谭的杂文创作 |
第三节 介入现实:石天河的杂文创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惟公理与正义是从——70年代末以来杂文创作的主题分析(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三”谱系作家小说研究[D]. 吴学峰. 苏州大学, 2019
- [2]严秀杂文研究[D]. 马明芬. 宁夏大学, 2018(01)
- [3]《三家村札记》与新中国杂文创作传统[D]. 王玉楼. 青岛大学, 2018(12)
- [4]刘征杂文研究(1977-2000)[D]. 宋名扬. 宁夏大学, 2018(01)
- [5]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生产与表征[D]. 孙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11)
- [6]商子雍杂文研究[D]. 樊佳. 宁夏大学, 2017(02)
- [7]《杂文选刊》研究(2001-2010)[D]. 周静芳. 宁夏大学, 2017(02)
- [8]马克思与西方经典作家关系研究 ——以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为中心[D]. 和建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2)
- [9]《群言》杂文研究(1985-1995)[D]. 李苏. 宁夏大学, 2016(02)
- [10]“乱弹”—《四川文学》(1985-1995)杂文研究[D]. 马婷. 宁夏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