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芸[1](2020)在《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的提取工艺与三尖杉碱富集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海南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是我国热区特有的珍稀药用植物,属于海南特有种。海南粗榧在同属植物中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含有种类最多(共有11种)、含量最高,尤其是对动物和临床有显着抗肿瘤作用的4种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在海南粗榧中含量最高。这些生物碱作为原料药或重要原料药中间体在市场上极为紧缺、价格昂贵。原料药供需矛盾的现状亟待解决。因此,通过有效途径获得高含量三尖杉酯类生物碱母核——三尖杉碱(Cephalotaxine),同时进行富集,再通过半合成获得高三尖杉酯碱等高活性一线抗肿瘤药物,可从根本上解决原料药短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海南粗榧作为天然源抗肿瘤药源巨大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论文拟通过生物碱的提取、富集与分离工艺熟化,实现海南粗榧的综合开发利用。本论文在建立海南粗榧中3种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单因素法研究了三尖杉碱的富集工艺,建立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三尖杉碱的方法并通过该方法成功分离纯化出三尖杉碱单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建立海南粗榧中3种生物碱(三尖杉碱、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含量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线性关系及方法学考察试验表明该方法较为准确可靠,可用于海南粗榧中3种生物碱含量的测定。2.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并确定了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对影响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提取效果的溶剂种类、p H、原料粒径、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超声功率等8个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确定了各因素的最佳取值范围。以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以海南粗榧中3种生物碱的提取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溶剂为H2SO4(pH=1)、原料粒径为10目、料液比为1:70(g:mL)、提取时间为60 min、提取温度为50℃、超声功率为480 W、提取次数为4次。3.基于海南粗榧三尖杉酯类生物碱(Cephalotaxus esters)部分母核相同的共识,通过碱性条件酯解断裂三尖杉酯类生物碱母核与酯碳支链共价键,获得高含量三尖杉碱,实现海南粗榧三尖杉酯类生物碱母核的快速、高效富集。对影响三尖杉碱富集效果的碱的种类、反应时间、KOH溶液浓度、反应温度等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得到三尖杉碱最佳富集工艺参数:反应时间为10 min、反应温度为室温(28℃)、反应所用碱为KOH、KOH溶液的浓度为0.1 mol/L。4.建立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三尖杉碱的方法,并通过该方法成功分离纯化出三尖杉碱单体。
李亚文[2](2020)在《基于质谱实验和模拟计算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与血红素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文中认为在各类疾病中,药物分子可以通过结合细胞内的蛋白质达到治疗目的或调节治疗效果,两者的相互作用包括共价、非共价相互作用。其中,药物与蛋白质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对了解药物的自由浓度、分布、代谢和毒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许多生物学过程和药物作用机制的基础,可以评估药物分子在蛋白质水平上的介导,为设计新疗法及生物安全、药物反应和疗效的研究提供指导作用。两者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涉及能量变化和蛋白质结构变化,确定两者的结合常数、结合能力、结合机制和结合模式是分析药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关联性的关键要素。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早期肿瘤诊断、肾损伤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生物标记物,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是细胞内调节剂,在细胞氧化应激、代谢和凋亡中发挥作用。两种蛋白质具有独特的配体结合特性和病理、药理、临床诊断重要性,是配体-蛋白质复合物研究的重要模型蛋白。天然产物是先导化合物和临床药物的重要来源,大约40%的临床药物是天然产物或天然产物衍生物,它们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药理机制和化学多样性,因此研究具有良好药物特性的天然产物与Mb和Cyt C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新型治疗剂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和理解与疾病相关的天然药物作用和各种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本论文采用一种基于质谱和光谱、理论计算相结合的多重分析方法(非变性质谱方法(Na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Native ESI-MS),氢氘交换质谱(Hydrogen/deuterium exchange mass spectrometry,HDX-MS),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FS)和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MD))系统地研究了Mb、Cyt C和具有相似化学骨架的天然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不同天然产物配体分子结构与蛋白质结合能力的构-效关系,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预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揭示了配体分子与蛋白质的可能的结合位点和方式。1)研究了Mb与四种吲哚类生物碱(indole alkaloids,IAs)的相互作用及考察了非变性质谱分析蛋白质复合物的实验条件、离子源参数及稳定剂添加对复合物的离子强度影响。通过ESI-MS分析发现,在相同实验条件下,0.1%的DMSO能使Mb的电荷分布向低电荷偏移。在Mb与IAs作用系统中,Ophiorrhine A,Ophiorrhine B,Compound C,Compound D均可与Mb结合形成Mb-IA复合物,通过比较计算得到的结合常数,这些IAs与Mb的结合能力顺序为Ophiorrhine B>Compound C>Ophiorrhine A>Compound D;MD作为MS测定的补充,探究了四个IAs与Mb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CD和HDX-MS结果显示,Mb暴露于IAs通过降低Mb的α-螺旋含量和更多的氘代数来改变Mb的构象。2)研究了Mb与四种巴山榧树提取物的相互作用,在Mb与巴山榧树提取物作用系统中,LMT-2,LMT-11,LMT-14,LMT-31均能与Mb结合形成Mb-LMT复合物,竞争实验和浓度梯度实验对Mb-LMT系统进行验证,排除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复合物;通过比较由ESI-MS数据计算得到的结合常数,这些LMT配体分子与Mb的结合能力顺序为LMT-14>LMT-31>LMT-2>LMT-11;MD作为MS测定的补充,探究了四个LMT与Mb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CD结果证明,加入LMT配体后,Mb的α-螺旋含量降低,且Mb的CD光谱的负峰波长均发生红移,表明Trp残基周围的极性增加,疏水性降低。FS结果显示加入LMT配体后,Trp和Mb中血红素之间的距离增加,抑制它们之间的猝灭反应,因此荧光强度显着增加。3)研究了Cyt C与三种吲哚类生物碱的相互作用,在Cyt C与IAs作用系统中,ESI-MS结果观察到5-oxodolichantoside,Ophiorrhine B,strictosamid都能与Mb结合,分别最多形成1:2,1:2,1:3复合物;HDX-MS测定了不同HDX时间的Cyt C和Cyt C复合物,通过观察整体的氘代数随配体的加入略有增加,表明与吲哚类生物碱配体分子结合导致Cyt C的结构更为松散。本文首次研究了吲哚类生物碱和巴山榧树提取物两类目标天然药物配体与Mb、Cyt C相互作用,并运用氢氘交换技术自上而下地在完整蛋白质水平上探索研究配体分子的结合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本文建立的分析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配体-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和理解其他蛋白质的结构-活性关系,有助于新药物的发现、药物定位和药物设计,为药物的药理学、活性药物筛选和药物靶蛋白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于淼[3](2019)在《海南粗榧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三尖杉属(Cephalotaxus)植物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中的生物碱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分离鉴定新化合物,丰富三尖杉属生物碱化学成分宝库,并为海南粗榧化学成分开发新的活性研究方向。方法海南粗榧枝条经乙醇在80?C下回流提取3次,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乙醇粗提物,依次在酸性条件(pH=1)和碱性条件(pH=10)下用三氯甲烷萃取,在中性条件(pH=7)下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碱性条件下三氯甲烷相和乙酸乙酯相采用减压硅胶柱色谱、常压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RP-C18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分析型高校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各种分离方法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利用ESI-MS、HR-ESI-MS、1H NMR、13C NMR、DEPT、HSQC、1H-1H COSY、HMBC、UV和IR等现代波谱分析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通过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筛选,采用MTT法对所有单体化合物进行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从海南粗榧中一共分离鉴定了31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其中19个为生物碱类化合物(119)与12个其他类型的化合物(2031),单体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cephahainanine(1)、2,3-epi-2-hydroxytaxodine(2)、三尖杉碱(3)、三尖杉酮碱(4)、异三尖杉酮碱(5)、(+)乙酰三尖杉碱(6)、脱氧三尖杉酯碱(7)、(R)-丽江三尖杉碱(8)、(S)-丽江三尖杉碱(9)、三尖杉胺G(10)、(2R,3S,4S,5S)-2-,3-二羟基三尖杉碱(11)、异3-表里哈里灭辛碱(12)、三尖杉胺H(13)、异三尖杉碱(14)taxodine(15)、epierythratine(16)、桥氧三尖杉碱(17)、1,4-N-二异丙胺蒽醌(18)、吲唑(19)、drummondol(20)、苯甲酸(2-乙基)-正己酯(21)、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22)、松柏醛(23)、对羟基苯甲醛(24)、3,4-二羟基苯甲醛(25)、异香草醛(26)、香草酸(27)、ω-hydroxypropioguaiacone(28)、β-谷甾醇(29)、豆甾醇(30)、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31)。所有进行抗菌测试的化合物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化合物7和17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的IC50分别为0.06和4.86μM;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IC50分别为0.04和26.56μM;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IC50分别为0.05和9.70μM;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IC50分别为0.04和22.99μM;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IC50分别为0.04和11.00μM。化合物3、7、10、20和25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46.6%、50.8%、42.2%、46.7%和57.0%(对照品:阿卡波糖)。结论从海南粗榧枝条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类型主要为生物碱,以及甾体、倍半萜和苯的衍生物等其它类型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生物碱,化合物1、2、5和831等27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海南粗榧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7和17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7、10、20和25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接近或高于对照品,表明海南粗榧中具有生物活性较好的生物碱成分与其它成分。
杨志欣,王鑫,张蕾,程静,王莹,侯立强[4](2019)在《高三尖杉酯碱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高三尖杉酯碱存在于三尖杉属植物,2012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引起医药工作者更广泛关注。目前,在其原料药的来源途径、理化性质、抗癌活性、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等方面已积累了较大量文献,现有综述主要集中在抗癌机制及在血液病应用方面,对药物研发有重要影响的原料药来源、理化性质、质量控制、构效关系等少有梳理。本文以"homoharringtonine"、"Cephalotaxine"、"Tissue culture"、"SAR"等为中、英文主题词,查询Elsevier及cnki、vip、Wanfang等数据库,归纳整理上述内容,以期为深入开发奠定基础。
孙化鹏,王荣香,丛汉卿,乔飞[5](2018)在《UPLC同时测定海南粗榧中3种三尖杉生物碱类化合物》文中提出目的:海南粗榧中主要活性成分为以三尖杉碱为母核的三尖杉酯类生物碱,该研究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建立一种同时测定三尖杉碱、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3种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分析海南粗榧不同组织样品中3种生物碱的代谢分布。方法:选用Agilent 1290Ⅱ型超高压液相色谱仪,Agilent Infinitylab EC-C18色谱柱(2.1 mm×100 mm,2.7μm),流动相甲醇-20 mmol·L-1碳酸铵水溶液,梯度洗脱,洗脱流速0.8 m L·min-1,检测波长291 nm,进样量5μL,柱温30℃。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色谱图基线平稳,各目标化合物峰型漂亮,分离度好。同时,对照品线性回归结果表明3种三尖杉生物碱含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学考察实验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方法重复性及回收率均符合定量测定方法要求。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且该方法检测时间短,12 min可以完成海南粗榧样品中3种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定量检测,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以用于海南粗榧中三尖杉碱、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检测分析和质量控制,为深入研究海南粗榧中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代谢累积和时空分布等工作奠定方法学基础,同时也为海南粗榧的药用价值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黄宇航,曾卓尔,成航,邓港,骆帅宾,麦倩婷,高翰,刘霞[6](2018)在《药用植物三尖杉及其同属易混物种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建立适用于鉴定药用植物三尖杉及其同属易混物种的DNA条形码鉴定体系,以保障其用药安全。方法:提取三尖杉属3个物种(三尖杉、粗榧和篦子三尖杉)共22份样本的基因组DNA、扩增ITS2和psb A-trn H序列并测序,通过Codon Code Aligner V4.2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应用MEGA 5.1计算种内和种间Kimura 2-Paramter(K2P)遗传距离,构建邻接(Neighbor-Joining,NJ)系统聚类树。结果:基于ITS2序列分析,三尖杉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基于psb A-trn H序列分析,三尖杉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有重合。结论:应用ITS2序列,可以实现对三尖杉及其易混物种的鉴别,为三尖杉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鉴定依据。
马树杰,张军辉,马志卿,张兴[7](2017)在《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的研制及其杀虫活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制0.75%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并评价其田间杀虫效果,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国标方法对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进行研制并评价其质量;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试验方法评价该制剂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结果】研制的0.75%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配方为:20%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52%无水乙醇+13%醇类溶剂A+15%吐温-80(制剂中含0.75%的中国粗榧生物碱);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0.75%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24和48h的LC50分别为55.91和30.12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75%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200倍稀释液(有效成分含量为40mg/L)对白菜上的小菜蛾具有较好防治效果,施药后3和7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82%和62.71%。【结论】0.75%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对小菜蛾有较好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效。
马树杰,刘琳,芦小鹏,马志卿,张兴[8](2016)在《中国粗榧生物碱的除草活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中国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的除草活性成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粗榧的除草作用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种子萌发法评价中国粗榧乙醇提取物、中国粗榧总生物碱及从中分离得到的8种生物碱(桥氧三尖杉碱、11-羟基三尖杉碱、贡山三尖杉碱A、异三尖杉碱、cephalotaxineβ-N-oxide、4-羟基三尖杉碱、台湾三尖杉碱和三尖杉碱)对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黑麦草(Lolium perenne)及高丹草(Sorghum sudanense)4种杂草种子幼根和幼芽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盆栽法测定中国粗榧乙醇提取物、中国粗榧总生物碱及各生物碱的鲜重抑制率。【结果】种子萌发试验表明,中国粗榧提取物、中国粗榧总生物碱及桥氧三尖杉碱、11-羟基三尖杉碱、三尖杉碱和cephalotaxineβ-N-oxide对红三叶种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幼根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634.35、690.47、69.47、71.21、174.11和243.12 mg·L-1,对幼芽的EC50分别为411.79、413.11、68.52、139.25、237.72和413.62 mg·L-1;中国粗榧提取物、中国粗榧总生物碱及桥氧三尖杉碱、11-羟基三尖杉碱、三尖杉碱和cephalotaxineβ-N-oxide对反枝苋种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幼根的EC50分别为176.32、29.69、21.01、48.08、199.57和90.74 mg·L-1,对幼芽的EC50分别为257.69、46.20、25.51、47.85、65.08和66.34 mg·L-1;仅中国粗榧提取物、中国粗榧总生物碱及桥氧三尖杉碱对高丹草种子具有抑制作用,对幼根的EC50分别为349.54、254.27和84.71 mg·L-1,对幼芽的EC50分别为556.50、168.66和154.34 mg·L-1;仅中国粗榧提取物、cephalotaxineβ-N-oxide及桥氧三尖杉碱对黑麦草种子具有抑制作用,对幼根的EC50分别为214.40、187.89和26.52 mg·L-1,对幼芽的EC50分别为695.58、290.15和122.26 mg·L-1;盆栽试验表明,中国粗榧提取物、总生物碱及3种生物碱(桥氧三尖杉碱、11-羟基三尖杉碱、三尖杉碱)对双子叶杂草红三叶和反枝苋表现出了一定的苗前除草作用,其中桥氧三尖杉碱的活性最高,以1 000 mg·L-1浓度进行土壤处理后,14 d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78.89%和81.11%,但对禾本科的高丹草和黑麦草的鲜重抑制率较低,均在25%以下;茎叶喷雾处理显示,5种药剂对双子叶杂草红三叶和反枝苋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率均在30%以下,而对2种单子叶杂草基本无效果。【结论】中国粗榧生物碱对双子叶杂草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桥氧三尖杉碱,且主要作用方式为抑制幼芽(根)的生长,具有进一步研究及开发潜力。
肖成骞,胡立宏[9](2016)在《天然产物药物开发中资源问题的解决方案概述》文中研究说明天然产物是现代药物开发中先导结构的重要来源,但是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在天然生命体中往往含量微少,这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难以满足其后续的市场需求。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剖析,归纳总结了源于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在药物开发中资源问题的几种有效解决方案:1寻找量丰的核心天然骨架,再经半合成制备;2寻找其量丰的生源合成前体经仿生合成制备;3由量丰天然类似物经化学转化制备;4简化先导结构再全合成制备。希望为解决复杂天然产物药物开发中的资源供应提供借鉴。
马树杰,李雪娇,马志卿,张兴[10](2016)在《中国粗榧杀虫活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中国粗榧的杀虫活性并初步探索其活性成分分离条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粗榧的杀虫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对小菜蛾、粘虫、玉米象、淡色库蚊、家蝇、烟蚜和酢浆草茹叶螨等7种重要害虫的杀虫活性;并以粘虫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活性追踪初步探索中国粗榧中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条件。【结果】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对供试的7种重要害虫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对小菜蛾和粘虫幼虫的杀虫活性较好,处理48h后,其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为74.94mg/mL,拒食中浓度(AFC50)为45.39mg/mL,对粘虫3龄幼虫的胃毒LC50为562.28mg/mL,AFC50为71.96mg/mL;处理24h后,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致死中量(LD50)为0.22mg/头;初步分离结果表明,中国粗榧杀虫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萃取物中的Y5和Y6组分中,点滴量为0.05μg/头时,其触杀死亡率均为100%。【结论】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作用方式表现为拒食、胃毒及触杀,活性成分主要是非极性亲脂物质。
二、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的提取工艺与三尖杉碱富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海南粗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
1.1.1 海南粗榧简介 |
1.1.2 海南粗榧种质资源现状与保护 |
1.1.3 海南粗榧资源的开发价值 |
1.2 三尖杉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1.2.1 三尖杉生物碱的发现及结构确定 |
1.2.2 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药理活性 |
1.3 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获得途径 |
1.3.1 从植物中提取获得 |
1.3.2 通过化学合成获得 |
1.3.3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提取工艺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2 样品前处理 |
2.2.3 海南粗榧中三种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 |
2.2.4 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
2.2.5 响应面法优化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的提取工艺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三种生物碱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 |
2.3.2 三种生物碱方法学考察 |
2.3.3 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
2.3.4 响应面法优化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的提取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尖杉碱的富集与纯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2 单因素法研究三尖杉碱的富集工艺 |
3.2.3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三尖杉碱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富集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
3.3.2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三尖杉碱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基于质谱实验和模拟计算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与血红素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蛋白质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
1.2 课题研究方法的介绍 |
1.2.1 电喷雾质谱 |
1.2.2 氢氘交换质谱 |
1.2.3 荧光光谱 |
1.2.4 圆二色谱 |
1.2.5 分子对接模拟计算 |
1.3 课题研究对象的介绍及研究进展 |
1.3.1 肌红蛋白 |
1.3.2 细胞色素C |
1.3.3 天然产物候选配体分子介绍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蛇根草提取物中的4种吲哚类生物碱与肌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和溶液 |
2.2.2 仪器条件 |
2.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2.3.1 肌红蛋白在DMSO的乙酸铵溶液中的ESI-MS分析 |
2.3.2 肌红蛋白复合物的ESI-MS分析及结合常数计算 |
2.3.3 肌红蛋白复合物的氢氘交换结果分析 |
2.3.4 肌红蛋白复合物的圆二色谱结果分析 |
2.3.5 肌红蛋白复合物的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与肌红蛋白相互作用的巴山榧树提取物筛选及蛋白质复合物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和溶液 |
3.2.2 仪器条件 |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3.3.1 肌红蛋白复合物的ESI-MS分析及结合常数计算 |
3.3.2 肌红蛋白复合物的荧光光谱结果分析 |
3.3.3 肌红蛋白复合物的圆二色谱结果分析 |
3.3.4 肌红蛋白复合物的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蛇根草中提取的3种吲哚类生物碱与细胞色素C的相互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和溶液 |
4.2.2 仪器条件 |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4.3.1 细胞色素C复合物的ESI-MS分析 |
4.3.2 细胞色素C复合物的氢氘交换结果分析 |
4.3.3 细胞色素C复合物的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 B 19种巴山榧树提取物的分子式及结构式 |
致谢 |
(3)海南粗榧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简介 |
1.2 海南粗榧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 三尖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1 抗肿瘤活性 |
1.3.2 抗病毒活性 |
1.3.3 抗菌活性 |
1.3.4 抗疟抗炎活性 |
1.3.5 除草活性 |
1.3.6 杀虫活性 |
1.3.7 抗氧化活性 |
1.3.8 其它活性 |
1.4 小结及展望 |
第2章 海南粗榧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与材料 |
2.1.3 植物材料 |
2.2 方法 |
2.2.1 海南粗榧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2.2.2 不同萃取部位的柱色谱分离 |
2.2.2.1 碱性三氯甲烷部分的柱色谱分离 |
2.2.2.2 乙酸乙酯部分的柱色谱分离 |
2.2.3 化合物结构分析鉴定 |
2.2.3.1 核磁共振谱图测定 |
2.2.3.2 质谱及高分辨测定 |
2.2.3.3 红外光谱测定 |
2.2.3.4 紫外光谱测定 |
2.2.3.5 旋光度测定 |
2.3 结果 |
2.3.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2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
2.4 小结 |
第3章 海南粗榧中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与材料 |
3.2 方法 |
3.2.1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
3.2.2 体外细胞毒活性测定方法 |
3.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
3.3.2 单体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
3.3.3 单体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
3.4 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文缩写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高三尖杉酯碱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HT的来源途径 |
1.1 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
1.2 化学合成 |
1.2.1 半合成 |
1.2.2 全合成 |
1.3 植物内生菌 |
2 理化性质 |
3 药物动力学研究 |
4 制剂学研究 |
4.1 普通注射剂 |
4.2 脂质体载体 |
4.3 纳米递药系统 |
4.4 经皮给药制剂 |
5 作用机制与构效关系 |
6 毒副作用 |
7 应用现状 |
8 应用前景与展望 |
(5)UPLC同时测定海南粗榧中3种三尖杉生物碱类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样品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线性关系和定量限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3 稳定性试验 |
2.3.4 重复性试验 |
2.3.5 回收率试验 |
2.3.6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6)药用植物三尖杉及其同属易混物种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DNA的提取 |
1.2.2 PCR扩增及测序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三尖杉及其同属易混物种的种内变异分析 |
2.1.1 基于ITS2序列的种内变异分析 |
2.1.2 基于psb A-trn H序列的种内变异分析 |
2.2 三尖杉及其同属易混物种的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计算 |
2.2.1 基于ITS2序列的遗传距离计算 |
2.2.2 基于psb A-trn H序列的遗传距离计算 |
2.3 NJ系统聚类树构建 |
2.3.1 基于ITS2序列的NJ树 |
2.3.2 基于psb A-trn H序列的NJ树 |
3 讨论 |
(7)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的研制及其杀虫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害虫 |
1.2 供试药剂 |
1.3 0.75%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的研制 |
1.3.1 溶剂筛选 |
1.3.2 表面活性剂筛选及添加量的选择 |
1.3.3 原药含量的确定 |
1.3.4 制剂配方确定 |
1.3.5制剂的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 |
1.4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
1.5 0.75%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田间药效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0.75%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的制备 |
2.1.1 溶剂筛选 |
2.1.2 表面活性剂筛选 |
2.1.3 原药含量的确定 |
2.1.4 配方的确定 |
2.2 0.75%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产品质量检测 |
2.3 0.75%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大田药效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具有潜在开发应用价值 |
3.2 对植物源农药的质量检测应采用化学分析与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
4 结论 |
(8)中国粗榧生物碱的除草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植物 |
1.2 供试药剂 |
1.3 除草活性测定方法 |
1.3.1 室内除草活性测定 |
1.3.2 盆栽除草活性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供试药剂对杂草种子幼根和幼芽的生长抑制作用 |
2.1.1 中国粗榧生物碱对红三叶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2 中国粗榧生物碱对反枝苋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3 中国粗榧生物碱对高丹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4中国粗榧生物碱对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供试药剂的盆栽除草活性 |
3 讨论 |
3.1 中国粗榧生物碱对双子叶杂草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 |
3.2 桥氧三尖杉碱是中国粗榧的主要除草活性成分 |
3.3 中国粗榧生物碱及桥氧三尖杉碱的主要除草方式为抑制杂草幼芽(根)生长 |
4 结论 |
(9)天然产物药物开发中资源问题的解决方案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复杂天然产物在药物开发中资源供应问题的解决方案 |
2.1 寻找量丰的核心天然骨架,再经半合成制备 |
2.1.1 紫杉醇 |
2.1.2 高三尖杉酯碱 |
2.1.3 巨大戟基醇甲基丁烯酸酯 |
2.2 寻找量丰生源合成前体经仿生合成制备 |
2.3 由量丰天然类似物经化学转化制备 |
2.4 简化先导结构再经全合成制备 |
3 总结 |
(10)中国粗榧杀虫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植物样品 |
1.1.2 供试昆虫 |
1.2 试验方法 |
1.2.1 中国粗榧提取物的制备 |
1.2.2 中国粗榧杀虫活性的追踪 |
1.2.3 杀虫活性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的杀虫活性 |
2.2 中国粗榧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对粘虫的杀虫活性 |
2.3 中国粗榧石油醚相萃取物柱层析不同组分对粘虫的杀虫活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粗榧中主要生物碱的提取工艺与三尖杉碱富集工艺研究[D]. 沈芸.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2]基于质谱实验和模拟计算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与血红素蛋白质的相互作用[D]. 李亚文. 中南民族大学, 2020(07)
- [3]海南粗榧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于淼.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4]高三尖杉酯碱研究进展[J]. 杨志欣,王鑫,张蕾,程静,王莹,侯立强.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4)
- [5]UPLC同时测定海南粗榧中3种三尖杉生物碱类化合物[J]. 孙化鹏,王荣香,丛汉卿,乔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19)
- [6]药用植物三尖杉及其同属易混物种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J]. 黄宇航,曾卓尔,成航,邓港,骆帅宾,麦倩婷,高翰,刘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02)
- [7]中国粗榧生物碱可溶性液剂的研制及其杀虫活性[J]. 马树杰,张军辉,马志卿,张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1)
- [8]中国粗榧生物碱的除草活性[J]. 马树杰,刘琳,芦小鹏,马志卿,张兴.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9)
- [9]天然产物药物开发中资源问题的解决方案概述[J]. 肖成骞,胡立宏. 药学研究, 2016(08)
- [10]中国粗榧杀虫活性初步研究[J]. 马树杰,李雪娇,马志卿,张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