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金属管焊接中渗铜问题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龙[1](2021)在《铜/钢复合结构增材制造界面调控及过渡材料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前设备、工艺和材料的快速更新,对于工程机械部件的精度、性能和服役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单一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工程需求。铜合金和合金钢复合结构因具备优异的低温韧性、耐腐蚀性和高强韧性,在船舶车辆、压力容器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角色。然而,铜和钢之间线膨胀系数和导热系数相差较大,这也无形中增加了两者的连接难度。使用焊接方式制备铜/钢复合结构,焊接接头中热影响区粗化和宏/微观裂纹将会严重降低力学性能。电弧增材制造技术以成型精度高和灵活性强等特点被广泛使用于金属制造方面。因此,利用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制备铜/钢复合结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电弧增材制造设备对ER50-6低合金钢和HS211硅青铜双金属复合结构进行电弧增材制造。通过对两种材料的单道单层焊缝和单道多层焊缝的成形质量进行研究,揭示了焊接参数对焊缝宽度和焊缝余高的影响规律,明晰了焊缝成形的最佳工艺窗口。基于优化后的工艺参数,本文还重点研究了两组材料堆焊次序对铜/钢复合结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的两组试样界面处均存在熔化未混合区,该区域主要由富铁相(α-Fe)和富铜相(ε-Cu)组成的双相组织。由于铜和钢熔点的差异,导致得到的HS211/ER50-6薄壁试件熔化未混合区最大,熔化未混合区中存在的渗透裂纹将会大幅降低试件的力学性能。因此,ER50-6/HS211薄壁试件的抗拉强度最高,约为207.5MPa,且该试件的冲击吸收能量也可以达到硅青铜基体的20%-25%左右。渗透裂纹容易导致铜/钢界面直接开裂,接下来重点研究了渗透裂纹的形成机制。这种现象主要与液态铜和低合金钢的晶界润湿性有关,如果熔池中温度高于1025℃(硅青铜熔点)时,液态铜就会对低合金钢的晶界进行润湿、渗透,最终形成渗透裂纹。基于上述研究,为了消除渗透裂纹且大幅提升铜/钢薄壁复合结构界面位置的力学性能,本文制备出了四组用于铜/钢梯度连接的过渡焊材(铜-镍焊丝、铁-镍焊丝、铜-铝焊丝和镍-铬焊丝)。当低合金钢与硅青铜之间添加过渡焊材后低合金钢侧均未出现熔化未混合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铜渗透倾向。其中,铜-镍、铁-镍和铜-铝过渡焊材与硅青铜的连接位置均达到良好的冶金结合。通过对试件的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四组拉伸试样均断裂在硅青铜基体,其中,添加Cu-Ni过渡焊丝后得到的试样抗拉强度最高,约为345.2MPa,相较于原始试样提升了 137.7MPa;添加Ni-Cr过渡焊丝后得到的试件界面冲击吸收能量最高,约为40J,相较于原始试样提高了 20J;Cu-Ni和Cu-Al试件的显微硬度也均呈现出连续梯度转变。综上所述,通过采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并添加过渡材料可以快速、高效地成型出硅青铜与低合金钢的双金属复合结构。
王建强,方松,王法斌,杨新明,代俊[2](2021)在《铜钢双金属焊接渗铜问题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中概述了某推进装置调距桨油管与铜支撑双金属焊接中出现渗铜现象的经过、油管晶间渗铜试验、试样渗铜深度检测、试样疲劳试验情况,从焊接电流、焊材选择等因素分析了产生渗铜的原因,对减少和避免渗铜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吴宝才[3](2020)在《基于喷涂改性的不锈钢/铜异种金属接头TIG焊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
潘多淼[4](2020)在《新疆油田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理念逐渐深入和下游天然气市场逐步成熟与完善,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其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通过开展地下储气库建设,进一步提升天然气应急、调峰、枢纽的地位和作用,以可靠的天然气稳产能力为下游用户提供充足的供气气源已经成为国内各大油气田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新疆油田公司本着满足天然气保供目标战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以管理升级带动天然气上产,为新疆北疆地区的天然气供应及中国内地天然气应急保供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建立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评价方法,对新疆油田公司呼图壁地下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首先,在深入研究了国内外后评价领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呼图壁地下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在遵循合理性、可比性、全面性、导向性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从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三个方面筛选有关呼图壁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的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后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进行重要度比较,采用AHP计算,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采取千分制,完成呼图壁地下天然气储气库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各级指标赋值,形成评价表。最后,利用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建设项目后评价表,完成呼图壁地下天然气储气库建设项目后评价,为不断提升新疆油田公司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管理能力及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杨义兵,韩蕊蕊[5](2019)在《微电子封装热沉材料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阐述了微电子封装热沉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通过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的最前沿的钨钼金属基体的热沉材料,包括二元合金复合材料WCu、MoCu及层状复合材料CMC、CPC、SCMC、HSCMC。详细描述了该类热沉材料的组织结构要求、性能特点,并阐述了该类材料常用的生产制备方法及其及优缺点。整理对比了国内安泰天龙和国外公司的热沉材料的性能参数,并对封装热沉材料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翔[6](2019)在《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制备钨铜涂层与钨铜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是一种全新的爆炸加工方法,该方法将爆炸压实、爆炸焊接和扩散烧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装置简单,效率高、制备出的涂层致密度高、结合强度高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爆炸加工方法。本文以钨铜(W-Cu)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对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的技术方法及宏、细观结合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的工艺流程,给出了还原烧结、爆炸压焊、扩散烧结的基本原理。在爆炸压焊基本原理中提出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涂层必须要实现涂层的压实,涂层颗粒间的爆炸焊接和涂层与基体间的爆炸焊合,其中只要压力达到涂层中粉末发生爆炸焊接的条件,涂层颗粒间就可以发生焊接、涂层与基体间也可以发生爆炸焊合。给出了涂层爆炸压实所需压力和涂层粉末颗粒发生爆炸焊接所需压力的计算方法。并提出选取这两个压力中较大的那个压力作为爆炸压焊所需的压力。其次,使用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在铜锥形罩的内表面制备了W-Cu涂层,证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在板材表面备涂涂层还可可异形结构构面面制涂层。。在制涂层层过程程中引引其他的杂质且钨、铜分布均匀。通过研究钨颗粒尺寸、钨含量与爆速对爆炸压焊焊--u涂层的影响,发现爆爆对涂层的致密度影响很很,钨颗粒尺寸、钨含量对涂层的微观形貌影响很很。使用水下爆炸压焊装置在铜基体表面制备出了W--u涂层,使制备备面积的涂层材料成为可能。并使用该方法制备出了高致密度的W--u梯度材料,发现现钨含量比较低时该方法可避免W--u涂层中钨颗粒的长长,但当钨含量比较高时,粉粉层中的钨颗粒还是是长长。分析出钨颗粒发生长长的原因是在爆炸产生的压力作用下下--u颗粒粒剧烈的摩擦导致局部区域的温度急剧上升所致。然后,对爆炸压焊的宏观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了种计算多孔混合物的方法,该方方先是通过混合物叠加原理得出密实混合物的Hugoniot曲线,然后对密实混合物的的ugoniot曲线进行等压外推得出多孔(粉粉)混合物的Hugoniot曲线。将等压推广得出的多孔材料的Hugoniot曲线代代到数值模模中,使用软件对爆炸压焊制备涂层的宏观过程进行数值模模,得出涂层中的冲击波演化规律。通过飞板加载试验发现冲击波波射角度对涂层与基体能否焊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压力下正冲击波波射时,涂层与基体出现了分离的现象,使用用维冲击波界面反射原理解释了正正射冲击波作用下涂层层基体分离的原因,并指出涂层层基体的结合是由于涂层与基体的内碰撞造成的。最后,对爆炸压焊的细观机理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在爆炸压焊中涂层与基体的的观连接方式有爆炸焊接、摩擦焊接、射流侵彻、液相烧结。使用SPH方法对细观孔隙的闭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的细观连接方式与试验相同。通过试验发现扩散烧结可以消除材料内部的缺陷,并证明了涂层与基体间存在元素的扩散。
于赢水[7](2017)在《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层状复合材料是将两种具有不同性能的材料以层状方式复合在一起而成的新型结构和功能材料。既可以保持原材料的性能优势,又能通过“互补效用”弥补两种材料的缺点从而获得比单一材料更加优越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例如,在塑性较差的Al-B4C复合基体上包覆两层拥有极好塑性的纯Al或合金可以制成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本文针对传统粉末冶金法制备层状复合材料存在的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等问题,提出半连续铸造与较低温度下的热轧相结合的金属/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即:同时向半连续铸造结晶器内注入Al-B4C混合粉料和Al熔体,利用局部导热/绝热分隔挡板形成Al/(Al-B4C)复合界面,通过半连铸获得Al/(Al-B4C)/Al层状复合铸锭,通过对层状复合铸锭的低温热轧,得到Al/(Al-B4C)/Al层状复合板坯。此制备方法大大缩短了制备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使用高温接触角测量仪,对金属熔体与Al-B4C复合基体接触后的界面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粉末热压工艺和静态铸造法探讨制备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可行性,确定可行的工艺参数范围,并探讨B4C颗粒尺寸、合金元素的添加对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通过对半连续铸造过程中金属熔体与结晶器、金属熔体与Al-B4C复合基体之间的传热模型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合理的半连续铸造工艺参数,进而使用半连续铸造-热轧技术制备Al/(7075-B4C)/Al层状复合板坯。对得到的层状复合板坯进行压缩性能、冲击性能和弹丸冲击性能测试,检测其在平缓载荷、冲击载荷以及高应变冲击载荷下的性能和界面结合。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使用高温接触角测量仪对半连续铸造过程中金属熔体与Al-B4C复合基体之间的界面形成过程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金属熔体能够向致密度较低的Al-B4C复合基体中直接渗透;而当金属熔体与致密度较高的Al-B4C复合基体接触后,金属熔体中的Si元素以元素扩散的形式进入到Al-B4C复合基体中,降低扩散区域Al-B4C复合基体的熔点并使其重熔,金属熔体与重熔区域发生混流、渗透并填充其中空隙。模拟结果表明,Al-10%Si金属熔体在与不同相对密度、不同B4C质量分数的Al-B4C复合基体接触后都可以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界面。对于半连续铸造过程中相对密度更低的Al-B4C复合基体也能够在与包覆层金属熔体接触过程中顺利形成复合界面。粉末热压法在制坯压力80MPa、中间层B4C质量分数40%、制备温度450℃时得到的Al/(Al-B4C)/Al层状复合压坯,其中间层相对密度93.1%、中间层平均维氏硬度114.79HV0.5,且B4C颗粒在整个中间层中分布均匀、弥散。利用静态铸造法,当包覆层纯Al熔体的浇注温度为740℃、中间层B4C质量分数40%时,制备出总厚度26mm的Al/(Al-B4C)/Al层状复合铸锭。在Al/(Al-B4C)/Al层状复合铸锭的轧制过程中,包覆率(层状材料包覆层厚度占总厚度的百分比)在复合板材总厚度减至3mm时达到61.23%的最大值,此时其相对密度达到最大。研究了 B4C颗粒尺寸对Al/(Al-B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微观组织、性能的影响,得到了 Al/(Al-B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布氏硬度随B4C颗粒的减小而增加;Al/(Al-B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冲击吸收功随B4C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减小的结论。在向Al-B4C复合基体中添加合金元素Mg之后,Al/(Al-Mg-B4C)/Al层状复合材料中间层的布氏硬度由48.7HB提高至95.3HB。合金元素的添加对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拥有积极意义。在半连续铸造Al/(7075-B4C)/Al层状复合铸锭过程中,通过对Al/(7075-B4C)/Al层状复合铸锭半连续铸造过程中金属熔体与连铸结晶器、金属熔体与中间层Al-B4C复合基体的传热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包覆层Al熔体浇注温度740℃、铸造速度80mm/min、绝热材料厚度6mm等关键工艺参数;通过使用不同结晶器冷却水流量、不同铸造速度、不同金属熔体浇口位置进行半连续铸造实验,得到结晶器冷却水流量2.5m3/h、包覆层Al熔体浇注温度740℃、铸造速度80mm/min时,能够铸造出高质量的Al/(7075-B4C)/Al层状复合铸坯。将铣削加工后得到的120mm厚的Al/(7075-B4C)/Al层状复合板锭在450℃下热轧至总厚度为20mm时,得到的Al/(7075-B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压缩强度为152MPa,平均冲击吸收功为283J。Al/(7075-B4C)/Al层状复合板坯冲击样品以及弹丸冲击试验样品在冲击试验后并没有发生层间开裂。
张诚实[8](2014)在《行波管阴极和慢波结构的电子显微研究及案例库》文中认为行波管在高频率、宽频带、功率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军用卫星和干扰机等雷达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自制与国外行波管相比,在性能上差距较小,但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差距较大。为了提高自制行波管质量和可靠性,本工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行波管及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形貌分析结合能谱仪对材料进行成分分析,开展了对行波管阴极发射性能变差分析研究、慢波结构散热性能下降和管壳漏气原因分析等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微观分析技术在行波管及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微观分析技术在选择合适原材料方面的应用,列举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钨粉进行形貌分析;在研究最佳工艺方面,列举了通过采用微观手段检测从钼酸铵到钼粉的工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形貌图,以便指导钼粉的生产工艺;在失效分析方面,列举阴极筒在装配中脱落产生的原因。(2)行波管阴极材料分析研究。针对阴极发射性能降低问题,通过对阴极表面及体内不同微区的发射物质进行微观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钨海绵体受热不均匀,发射物质过度析出在表面,而导致阴极的电流发射性能下降。针对阴极钼支撑筒开裂和变形现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结构和不同焊接工艺的阴极,找出来钼支撑筒开裂的原因为焊接处钼金属的晶界被弱化所致;钼支撑筒变形的原因为焊缝附近的钨钼产生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拉力引起钼筒变形。采用扫描电镜对钨海绵体进行微观质量评价,及对比国内外覆膜阴极,从结构、发射面、覆膜厚度和发射物含量各方面采用微观分析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对自制覆膜阴极质量进行评价。(3)行波管用慢波结构及材料的显微分析研究。针对钼螺旋形镀层脱落现象,对比分析正常和脱落区域的钼螺旋形,找出镀层脱落的原因为喷砂过后的残留物粘接在钼表面,导致后续镀镍和镀铜失败。针对慢波结构散热性能下降问题,对加载条进行微观分析,找到散热性能下降的原因是慢波系统工作温度过高使钨-铜合金导热性能下降,慢波系统温度升高所致。针对衰减器表面存在的斑点问题,对正常和斑点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原因为工艺工程中钙等杂质的引入导致。最后,针对慢波结构镍铜合金管壳漏气问题,运用扫面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管壳进行微观结构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烧氢工序中引入的氧与镍铜合金中杂锰元素发生反应,反应物弱化了晶界内聚力,使合金在晶界处容易出现开裂,导致镍铜合金管壳漏气。(4)微观分析案例库。针对本课题组在长期的行波管及材料的研制和微观分析测试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分析研究案例,为了使这些资料的有效存储和合理利用问题,开发了微观分析案例库,并将典型案例从材料、工艺、质量、失效、分析测试方法和其它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后添加入库。该数据库可以实现了方便、快捷的数据查阅和更新。以上结果为行波管阴极和慢波结构及材料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数据,对行波管质量和可靠性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夏明星,张军良,郑欣,王东辉,白润,蔡小梅[9](2013)在《Mo-Cu合金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Mo-Cu合金具有高的导热系数和低的线膨胀系数,被广泛应用于电触头材料、热沉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等。本文介绍了Mo-Cu合金的制备方法,以及提高Mo-Cu合金的致密化的方法,指出了Mo-Cu合金现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岳刚[10](2011)在《制药厂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铁炭微电解技术和Fenton试剂氧化法联合处理某维生素C(VC)制药厂排放的有机废水。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铁炭微电解处理的最佳反应条件是:铁屑和焦炭体积比为1:1,铁屑和焦炭粉与水的体积比为0.435,反应时间为3小时,pH值为2.2。铁炭微电解反应后废水的CODCr(重铬酸钾法)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到56%和25%;再进一步采用Fenton试剂氧化法处理经铁炭微电解处理后的废水,通过正交试验确定Fenton试剂氧化法的最佳反应条件是:H202投加量为0.4ml/L, Fenton试剂投加量为10mg/L,反应时间为2小时。Fenton试剂氧化反应处理后废水的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到36%和83%。最终处理后出水测定CODcr值由245mg/l降至50-70mg/l,色度由200倍(稀释比对法)降至25倍(稀释比对法)。根据实验研究阶段得出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制药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处理能力强、投资运行成本低且操作灵活,管理方便的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得出工程投资预算和操作运行费用。在项目实施阶段,各设计专业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设计和制定相关的工程技术规定。项目管理部门在保证安全、进度和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土建施工及设备、仪表电气等安装工作。工程质量和投资成本在整个项目运行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经过系统调试及开车试运行,达到建设单位预期,最终顺利交工。
二、双金属管焊接中渗铜问题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金属管焊接中渗铜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铜/钢复合结构增材制造界面调控及过渡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铜/钢异质材料焊接性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
1.3.2 电弧增材制造研究现状 |
1.3.3 铜/钢复合结构增材研究现状 |
1.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基板和堆积材料 |
2.1.2 过渡材料设计 |
2.1.3 试验设备及方法 |
2.2 试验方案 |
2.2.1 单道单层成形试验 |
2.2.2 单道多层成形试验 |
2.2.3 薄壁墙体成型试验 |
2.3 组织性能测试及分析方法 |
2.3.1 显微组织分析 |
2.3.2 拉伸性能测试 |
2.3.3 冲击性能测试 |
2.3.4 显微硬度测试 |
3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电弧增材制造工艺研究 |
3.1 单道单层形貌特性研究 |
3.1.1 单道单层正交试验方案 |
3.1.2 工艺参数对低合金钢成形形貌的影响 |
3.1.3 工艺参数对硅青铜成形形貌的影响 |
3.2 单道多层形貌特性研究 |
3.2.1 堆积方式对单道多层成形形貌的影响 |
3.2.2 单道多层薄壁墙体的成型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硅青铜/低合金钢薄壁试样成型特性分析 |
4.1 铜/钢薄壁试样的成型特征 |
4.2 铜/钢薄壁试样的显微组织分析 |
4.2.1 低合金钢/硅青铜薄壁试样的显微组织分析 |
4.2.2 硅青铜/低合金钢薄壁试样的显微组织分析 |
4.3 铜/钢薄壁试样的力学性能表征 |
4.3.1 薄壁试样的拉伸性能表征 |
4.3.2 薄壁试样的冲击性能表征 |
4.3.3 薄壁试样的显微硬度表征 |
4.4 铜/钢薄壁试样界面渗铜机制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过渡材料对铜/钢界面调控机制研究 |
5.1 过渡材料对铜/钢试样显微组织的影响 |
5.1.1 薄壁试样的宏观形貌分析 |
5.1.2 薄壁试样的显微组织分析 |
5.1.3 结合界面的元素扩散情况 |
5.2 过渡材料对铜/钢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1 薄壁试样的拉伸性能表征 |
5.2.2 薄壁试样的冲击性能表征 |
5.2.3 薄壁试样的显微硬度表征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铜钢双金属焊接渗铜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管与铜支撑焊后产生裂纹原因分析 |
(1)油管与铜支撑 |
(2)焊接工艺 |
(3)试件检测分析 |
2 油管与铜支撑焊接工艺试验 |
(1)焊接工艺 |
(2)试件检测分析 |
3结论 |
(4)新疆油田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后评价理论综述 |
2.1 项目后评价理论概述 |
2.1.1 项目后评价的含义 |
2.1.2 项目后评价的流程 |
2.2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 |
2.3 呼图壁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后评价的意义 |
2.3.1 呼图壁储气库简介 |
2.3.2 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的特点 |
2.3.3 呼图壁地下天然气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天然气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呼图壁地下天然气储气库构建原则与构建思路 |
3.1.1 构建原则 |
3.1.2 构建思路 |
3.2 呼图壁地下天然气储气库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一级指标构建 |
3.2.2 二级、三级指标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建设项目后评价模型建立 |
4.1 项目后评价常用的几种方法 |
4.1.1 对比法 |
4.1.2 层次分析法 |
4.1.3 逻辑框架法 |
4.1.4 因果分析法 |
4.1.5 成功度评价法 |
4.2 层次分析法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4.3 评价模型 |
4.4 权重指标计算 |
4.4.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
4.4.2 二、三级权重指标权重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呼图壁地下天然气储气库建设项目概况 |
5.1 实施背景 |
5.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5.2.1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
5.2.2 季节用气调峰的需要 |
5.2.3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需要 |
5.2.4 调节天然气供需矛盾的需要 |
5.2.5 集团公司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
5.3 地下储气库的功能及定位 |
5.3.1 正常调峰 |
5.3.2 战略储备 |
5.3.3 应急状态 |
5.4 项目概况 |
5.4.1 基本情况 |
5.4.2 建设分期 |
5.4.3 建设目标及实现情况 |
5.5 主要措施及做法 |
5.5.1 组建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地下储气库建设 |
5.5.2 以经济高效建库为目标,统筹规划科学选库 |
5.5.3 以质量效益为目标,模块化高效建库 |
5.5.4 以安全保供为目标,专业运维精细管库 |
第六章 呼图壁地下天然气储气库建设项目后评价 |
6.1 后评价 |
6.1.1 前期工作评价 |
6.1.2 专项评估评价 |
6.1.3 初步设计评价 |
6.1.4 评价结论 |
6.2 建设实施评价 |
6.2.1 施工设计评价 |
6.2.2 设计质量评价 |
6.2.3 招投标及采购工作评价 |
6.2.4 工程建设及管理评价 |
6.2.5 工程技术指标评价 |
6.2.6 评价结论 |
6.3 生产运行评价 |
6.3.1 生产准备评价 |
6.3.2 投产、试生产评价 |
6.3.3 生产运行评价 |
6.4 经济效益评价 |
6.4.1 投资和执行情况评价 |
6.4.2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
6.4.3 评价结论 |
6.5 影响与持续性评价 |
6.5.1 环境影响评价 |
6.5.2 社会影响评价 |
6.5.3 安全运行评价 |
6.5.4 持续性评价 |
6.5.5 评价结论 |
6.6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建设项目后评价 |
6.7 综合评价结论 |
6.8 取得的效果 |
6.9 主要经验及教训 |
6.10 问题和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微电子封装热沉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基热沉材料介绍 |
2 钨钼金属基热沉材料 |
2.1 WCu、MoCu |
2.2 CMC |
2.3 CPC |
2.4 SCMC |
2.5 HSCMC |
3 金属基热沉材料性能 |
4 总结及展望 |
(6)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制备钨铜涂层与钨铜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爆炸压实 |
1.1.1 常规爆炸压实 |
1.1.2 水下爆炸压实 |
1.1.3 热爆炸压实 |
1.2 爆炸压实的机理简介 |
1.2.1 冲击波在粉末中的传播 |
1.2.2 爆炸压实细观机理 |
1.3 爆炸压实数值模拟简介 |
1.4 金属基涂层制备的主要方法简介 |
1.4.1 固相沉积 |
1.4.2 气相沉积 |
1.4.3 液相沉积 |
1.4.4 激光熔覆 |
1.5 爆炸加工制备涂层技术的发展历程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工艺流程与基本原理 |
2.1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工艺流程 |
2.2 还原烧结的基本原理 |
2.3 爆炸压焊基本原理 |
2.3.1 涂层爆炸压实 |
2.3.2 涂层颗粒间爆炸焊接 |
2.3.3 涂层与基体间爆炸焊合 |
2.4 扩散烧结基本原理 |
2.4.1 压力扩散焊接 |
2.4.2 扩散烧结内部裂纹愈合 |
2.5 本章小结 |
3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制备钨铜涂层与钨铜梯度功能材料 |
3.1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制备钨铜涂层 |
3.1.1 机械合金化 |
3.1.2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制备钨铜涂层的试验过程 |
3.1.3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制备钨铜涂层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影响爆炸压焊-扩散烧结制备钨铜涂层的因素 |
3.2.1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的试验过程 |
3.2.2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水下爆炸压焊-扩散烧结制备钨铜涂层 |
3.3.1 水下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制备钨铜涂层的试验过程 |
3.3.2 水下爆炸-扩散烧结制备钨铜涂层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制备钨铜梯度功能材料 |
3.4.1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制备钨铜梯度功能材料的试验过程 |
3.4.2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制备钨铜梯度功能材料的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宏观力学机理研究 |
4.1 冲击载荷下多孔材料的状态方程 |
4.1.1 冲击波的Hugoniot线、Rayleigh线、等熵线 |
4.1.2 等压推广多孔材料冲击状态方程 |
4.1.3 等压推广多孔钨铜材料状态方程 |
4.2 爆炸压焊制备钨铜涂层与钨铜梯度功能材料的数值模拟 |
4.2.1 爆炸压焊钨铜涂层的数值模拟 |
4.2.2 水下爆炸压焊钨铜涂层的数值模拟 |
4.2.3 爆炸压焊钨铜梯度功能材料的数值模拟 |
4.3 冲击波入射角度对爆炸压焊结果的影响 |
4.3.1 平面飞板加载的试验过程 |
4.3.2 平面飞板加载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3 一维冲击波反射原理 |
4.4 本章小结 |
5 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细观机理研究 |
5.1 爆炸压焊细观机理的试验研究 |
5.1.1 爆炸压焊细观机理试验模型的建立 |
5.1.2 铜丝与铜基体爆炸压焊-扩散烧结试验 |
5.1.3 铜丝与铜基体爆炸压焊的数值模拟 |
5.1.4 铜丝与铜基体爆炸压焊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 爆炸压焊细观机理的SPH数值模拟研究 |
5.3 涂层与基体间的扩散焊接研究 |
5.3.1 爆炸压焊后铜丝层与铜基体的扩散烧结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2 爆炸压焊钨铜复合粉末与不锈钢基体的爆炸压焊试验 |
5.3.3 爆炸压焊钨铜复合粉末与不锈钢基体的数值模拟 |
5.3.4 爆炸压焊钨铜复合粉末与不锈钢基体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剪切强度检测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2 层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1.2.2 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 先进陶瓷增强体材料 |
1.4 Al-B_4C复合基体的制备工艺 |
1.4.1 粉末冶金法 |
1.4.2 无压浸渗法 |
1.4.3 搅拌铸造法 |
1.4.4 压力浸渗法 |
1.5 Al/(Al-B_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问题 |
1.5.1 中间层复合基体中Al-B_4C界面 |
1.5.2 中间层复合基体Al颗粒之间界面 |
1.5.3 包覆层Al与中间层复合基体的界面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
2 实验设备、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实验装置 |
2.2.1 球磨装置 |
2.2.2 粉末热压装置 |
2.2.3 金属熔体与Al-B_4C复合基体的界面行为实验装置 |
2.2.4 垂直半连续铸造装置 |
2.2.5 热轧装置 |
2.3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2.4 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方法 |
2.4.1 密度和气孔率的测定 |
2.4.2 显微组织及元素分布 |
3 金属熔体与Al-B_4C复合基体之间的界面行为 |
3.1 引言 |
3.2 金属熔体与Al-B_4C复合基体的界面行为 |
3.2.1 铺渗过程的基本概念 |
3.2.2 实验过程 |
3.2.3 Al-B_4C复合基体的相对密度对界面行为的影响 |
3.2.4 Al-B_4C复合基体中B_4C质量分数对界面行为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静态实验制备Al/(Al-B_4C)/Al层状复合材料 |
4.1 引言 |
4.2 压力下制备Al/(Al-B_4C)/Al层状复合压坯 |
4.2.1 粉末热压烧结的基本原理 |
4.2.2 粉末热压实验 |
4.2.3 粉末热压法制得的Al/(Al-B_4C)/Al层状复合压坯 |
4.3 静态铸造-热轧法制备Al/(Al-B_4C)/Al复合板材 |
4.3.1 静态铸造法制备Al/(Al-B_4C)/Al复合铸锭 |
4.3.2 Al/(Al-B_4C)/Al复合板坯的轧制 |
4.3.3 B_4C颗粒尺寸对Al/(Al-B_4C)/Al层状复合板材组织、性能的影响 |
4.3.4 Al-Mg混合颗粒对Al/(Al-B_4C)/Al层状复合板材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半连续铸造-热轧法制备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 |
5.1 引言 |
5.2 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制备 |
5.2.1 半连续铸造过程传热模型的建立 |
5.2.2 Al/(7075-B_4C)/Al复合铸坯的半连续铸造 |
5.2.3 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轧制 |
5.2.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5.3 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组织及性能 |
5.3.1 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显微组织 |
5.3.2 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力学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6.3.1 Al/(Al-B_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中子吸收性能的模拟 |
6.3.2 半连续铸造过程中温度场、流场的数值模拟 |
6.3.3 Al/(Al-B_4C)/Al层状复合板材性能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行波管阴极和慢波结构的电子显微研究及案例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行波管及材料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微观分析技术在行波管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2.1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 |
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2 电子探针能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 微观分析技术在行波管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2.2.1 选择合适的原材料 |
2.2.2 查找失效原因 |
2.2.3 选择合适工艺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波管阴极材料分析研究 |
3.1 钨海绵体受热不均导致阴极发射性能下降 |
3.1.1 样品描述 |
3.1.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3.1.3 结论及建议 |
3.2 行波管用阴极钼支撑筒开裂和变形原因分析 |
3.2.1 样品描述 |
3.2.2 电子显微分析 |
3.2.3 失效机理讨论 |
3.2.4 结论及建议 |
3.3 钨海绵体微观质量评价 |
3.3.1 样品介绍 |
3.3.2 分析及讨论过程 |
3.3.3 分析结论 |
3.4 国内外阴极对比分析 |
3.4.1 背景介绍 |
3.4.2 分析及讨论过程 |
3.4.3 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行波管用慢波结构及材料的显微研究 |
4.1 钼螺旋线镀层脱落原因分析 |
4.1.1 样品描述 |
4.1.2 微观结构分析 |
4.1.3 结论 |
4.2 慢波结构散热性能下降原因分析 |
4.2.1 样品描述 |
4.2.2 微观结构分析 |
4.2.3 结论 |
4.3 衰减器表面黑斑显微分析 |
4.3.1 样品介绍 |
4.3.2 分析过程 |
4.3.3 分析结论及建议 |
4.4 慢波结构中镍铜合金管壳漏气原因分析 |
4.4.1 背景介绍 |
4.4.2 样品分析 |
4.4.3 分析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观分析案例库 |
5.1 行波管微观分析案例库的介绍 |
5.2 数据库中案例的收集情况以及查询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Mo-Cu合金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钼铜合金块材的制备方法 |
1.1 粉末冶金法 |
1.1.1 混粉烧结法 |
1.1.2 熔渗法 |
1.1.2. 1 混粉烧结后再熔渗法 |
1.1.2. 2 烧结钼骨架熔渗法 |
1.1.3 液相烧结法 |
1.2 热轧复合法 |
1.3 爆炸焊接-轧制法 |
1.4 喷射沉积法 |
1.5 注射成型法 |
1.6 激光快速成型 |
1.7 挤压铸造法 |
1.8 自蔓延预热爆炸固结法 |
2 Mo-Cu复合材料的致密化 |
2.1 烧结过程中的致密化 |
2.1.1 添加活化剂 |
2.1.2 机械合金化 |
2.1.3 复合氧化物共还原法 |
2.1.4 大气压固结 |
2.1.5 热压 |
2.2 烧结后处理使其致密化 |
3 结束语 |
(10)制药厂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有机废水处理项目研究背景 |
1.2 有机废水处理项目研究内容 |
1.3 有机废水处理项目研究应用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有机废水的简述 |
2.2 有机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种类 |
2.3 有机废水的危害 |
2.4 有机废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方法 |
2.5 有机废水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技术 |
2.6 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 |
2.7 水污染治理服务行业及工程设计施工企业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 |
2.8 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的意义 |
第3章 制药厂有机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
3.1 制药厂有机废水处理实验方法 |
3.1.1 铁炭微电解及Fe(OH)_3的吸附絮凝 |
3.1.2 Fenton试剂氧化 |
3.2 有机废水处理正交实验准备 |
3.2.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3.2.2 废水水质 |
3.2.3 实验分析方法 |
3.3 有机废水处理正交实验步骤方法 |
3.3.1 铁炭微电解实验步骤 |
3.3.2 Fenton试剂实验步骤 |
3.4 铁炭微电解实验 |
3.4.1 铁炭微电解实验设计 |
3.4.2 铁炭微电解实验结果和分析 |
3.4.3 铁炭微电解实验结果讨论 |
3.5 Fenton氧化实验 |
3.5.1 Fenton氧化实验设计 |
3.5.2 Fenton试剂实验结果和分析 |
3.5.3 Fenton氧化实验结果讨论 |
3.6 铁炭微电解与Fenton试剂氧化法联合实验研究结果 |
第4章 有机废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 |
4.1 现有废水处理工艺 |
4.1.1 现有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
4.1.2 工艺说明 |
4.2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方案 |
4.3 设备参数 |
4.4 技术经济分析 |
4.4.1 项目投资预算 |
4.4.2 运行费用预算 |
第5章 制药厂有机废水处理项目工程设计 |
5.1 设计依据及规范 |
5.2 设计原则 |
5.3 设计范围 |
5.3.1 土建专业设计 |
5.3.2 设备专业设计 |
5.3.3 平面布置和管道设计 |
5.3.4 电气专业设计 |
5.3.5 仪表专业设计 |
5.3.6 防雷防静电及接地系统设计 |
5.3.7 防腐、防渗设计 |
5.3.8 环境保护设计要求 |
5.3.9 工业卫生要求 |
5.3.10 安全防范措施要求 |
第6章 制药厂有机废水处理项目工业实施 |
6.1 现场施工范围 |
6.2 施工期间安全管理 |
6.3 施工期间环境保护 |
6.3.1 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 |
6.3.2 针对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对环境影响的防范措施 |
6.4 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
6.5 系统开车投运期间出现的问题 |
6.6 保运期间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6.6.1 保运期间出现的问题 |
6.6.2 解决方案 |
6.7 项目回访的反馈意见 |
6.8 项目展望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双金属管焊接中渗铜问题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铜/钢复合结构增材制造界面调控及过渡材料研究[D]. 张云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铜钢双金属焊接渗铜问题的分析[J]. 王建强,方松,王法斌,杨新明,代俊. 焊接技术, 2021(03)
- [3]基于喷涂改性的不锈钢/铜异种金属接头TIG焊接工艺研究[D]. 吴宝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新疆油田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潘多淼. 长安大学, 2020(06)
- [5]微电子封装热沉材料研究进展[J]. 杨义兵,韩蕊蕊. 真空电子技术, 2019(02)
- [6]爆炸压焊—扩散烧结法制备钨铜涂层与钨铜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D]. 陈翔.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7]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于赢水.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8]行波管阴极和慢波结构的电子显微研究及案例库[D]. 张诚实.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Mo-Cu合金的研究进展[J]. 夏明星,张军良,郑欣,王东辉,白润,蔡小梅. 中国钼业, 2013(04)
- [10]制药厂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D]. 岳刚.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