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制剂室分装滴眼剂方法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1](2008)在《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及监管现状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药品是人类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对药品实施有效监管,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关系到公众生命健康权益的维护和保障。医疗机构制剂是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具有用量小、储存时间短、临床必需等特性。医疗机构制剂作为商品化药品的重要补充,长期以来是临床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医疗机构制剂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其质量属性与药品一样,其安全水平也直接与公众的用药权益、健康水平休戚相关。上海是国内医疗资源最雄厚的城市之一,也是较早开展医疗机构制剂的城市之一。但是对于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和监管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和监管的历史,开展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使用和监管现状调查,分析医疗机构制剂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以上海市持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医疗单位为研究现场,以2005—2007年本市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现状、政府监管工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本市统计年鉴、行政许可资料、访谈资料及其他统计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医疗机构制剂、政府监管情况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数量逐年减少,逐步趋于合理。2.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的品种大幅度减少,基本符合医疗机构制剂的定位。3.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人员、设备,尚不能适应制剂配制的需要。4.医疗机构制剂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但仍需不断完善。5.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的实施,提高了制剂质量。6.医疗机构制剂的委托加工应当加强管理。7.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监测和再评价工作亟待开展。研究结论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作为药品的补充,为诊断治疗疾病,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市药品监管部门执行国家有关医疗机构制剂监管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全市制剂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医疗机构制剂,制剂室数量和制剂品种趋于合理,制剂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医疗机构制剂室人员、设备、检验需要充实和提高,委托加工管理需要加强;监管法规和体系需要完善,制剂不良反应监测和再评价工作亟待开展。
宋祖喜,王虎军,郑红,宋会芬,杨燕[2](1993)在《医院制剂室分装滴眼剂方法改进》文中认为 我们在多年工作实践中,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分装滴眼剂,不仅速度快,而且无菌程度及澄明度均很好,提高了药品质量。其操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李晨晨[3](2020)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制备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视是全球性常见眼部疾病之一,儿童青少年是近视高发人群。阿托品滴眼液能够有效缓解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副作用少,顺应性好,已被一些国家和地区应用于临床。本课题在对上市制剂处方剖析的基础上完成了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处方及工艺筛选,并对自研制剂进行质量研究,建立质量标准。本课题建立了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含量检测方法及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经验证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专属性良好、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高、精密度高、耐用性良好,符合检测要求。对已上市的阿托品滴眼液进行剖析,包括使用说明书、pH值、渗透压、总硼含量、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含量及稳定性等,了解上市制剂质量概况。在此基础上以pH值、稳定性为指标,对自研制剂缓冲系统进行筛选;以渗透压为指标对自研制剂渗透压调节剂用量进行筛选;以黏度为指标进行增稠剂筛选;以含量、稳定性为指标进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用量筛选;以溶液性状为指标对搅拌时间和转速进行筛选;以含量为指标对灭菌工艺进行筛选,确定了自研制剂的处方及工艺。滴眼液处方为:硫酸阿托品0.01%,硼酸1.116%,硼砂0.191%,氯化钠0.18%0.30%,HPMC 1.0%,EDTA 0.01%,盐酸适量,不含抑菌剂。工艺为:将原料和辅料直接配制,搅拌速度为300 r/min,时间为3 h,调节pH值,过滤除菌后分装。用确定处方及工艺制备3批制剂,进行质量研究,包括性状、pH值、渗透压、黏度、含量及有关物质,结果显示,自研制剂稳定性良好且各检测项目的变化趋势与上市制剂一致,根据稳定性研究结果制定了质量标准。上述研究表明,缓冲体系、溶液pH值和灭菌方式是影响阿托品滴眼液质量的关键因素,自研制剂满足质量稳定的要求,为防控近视用阿托品滴眼液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罗春阳,欧阳吉德[4](2008)在《利福平滴眼液制备工艺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备利福平滴眼液。方法以少量的甘油润湿利福平后,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0.1mol·L-1)溶解利福平,然后再加入其他成分。结果利用该方法制备不但解决了利福平溶解困难和滴眼液的渗透压问题,还可避免本品产生对眼睛的刺激性。结论本制备工艺简单、实用,质量可控。
周瑾[5](2008)在《蛋白质芯片技术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相关蛋白质群的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移植排斥是角膜移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植床上有大量新生血管的高危角膜移植患者,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早且严重,移植物常被破坏。在局部或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角膜植片的存活率仍小于35%,这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反应是一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影响因素具有广泛性和交叉性。目前大多数对角膜的基础研究多停留在单基因和基因组水平。但是,机体生理机能的真正执行者是蛋白质,有研究表明细胞内mRNA水平和蛋白质的表达峰度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从蛋白质水平对疾病进行研究显得特别重要。然而,传统的对单个蛋白质或某几种蛋白质进行研究的方式难以系统透彻地整体阐释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基本机制。要对移植排斥反应的复杂活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对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某些药物的全身疗效远远优于局部用药,这提醒我们考虑到总体宏观的观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考虑角膜营养的来源以及血液循环对于排斥反应的影响。角膜本身无血管,其营养代谢主要来自于房水、泪膜和角膜缘血管网。上皮细胞的氧供来自泪膜,内皮细胞的氧供来自房水。能量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大部分通过内皮细胞从房水中获取,约10%由泪膜和角膜缘血管供给。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角膜自身状况的改变缘自于泪液、房水及血液成分的改变。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对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患者来说,泪液、房水及血清的采集、检测比角膜的采取更加安全可行。蛋白质组是一个基因组所能编码的所有蛋白的组合。蛋白质组学是对一个基因组、一种生物、一种细胞、组织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的资料更真实地反映基因、组织、器官的实际功能状态。蛋白质芯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是蛋白芯片与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质谱的技术组合。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可直接用未经纯化的样品进行分析;样品需求量少;灵敏度高;高通量。与角膜相关的蛋白质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起步阶段。泪液中很多蛋白质成分为外分泌蛋白,受眼局部因素及全身状态的双重影响。在一些眼病或者全身疾病的研究中,已发现泪液有特征性的蛋白质成分变化。泪液中的低丰度蛋白有相当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研究表明:角膜移植术后,泪液中的IgG、sIgA、LF呈一规律变化曲线。当排斥反应发生时,IgG水平异常升高,LF水平呈下降趋势。检测泪液中的IG含量,有助于预防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和监测排斥反应是否治愈。还有研究表明急性排斥期房水白蛋白、H型细胞角蛋白和α-1抗胰蛋白酶成分明显升高,提示排斥期房水蛋白成分变化至少有三种机制:房水-血屏障的破坏、酶性降解和局部合成的蛋白释放入房水。但是,对于血清中蛋白质组的改变及与血清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分析及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1.在原有动物模型基础上,改进大鼠角膜移植模型建立技术技巧,并以此为基础,从组织形态学方面验证并探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2.利用SELDI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发生与未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大鼠泪液、房水以及血清的标志蛋白表达;对照分析蛋白成分变化机制,建立诊断模型,并验证模型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筛选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相关蛋白并分析其与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Wistar大鼠20只为供体,SD大鼠40只为受体,行SD大鼠右眼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Ⅰ组从角膜旁中心取植片,缝线保留长度约1mm,Ⅱ组取角膜中心植片,缝线尽量剪短;2.术后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分别为Ⅰ组排斥组(生理盐水对照组),Ⅱ组非排斥组(CsA滴眼液、典比殊滴眼液点眼)。术后第1天开始起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临床观察,对角膜混浊、水肿、新生血管三项指标进行评分。所得数据以means±SD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 T Test),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均于术后第7天随机取2只大鼠角膜,HE染色及常规透射电镜观察;4.同时采集其他大鼠血液、泪液、房水。取血后血液在冰上静置1h,0℃离心5000r/min 10min。分离血清,与泪液、房水一并冻存于-80℃以备后用;5.将每组18例泪液、房水标本及16例血清标本(每组有2例血清标本发生冻融,放弃)随机分为2组。取其中一组用于蛋白质决策树模型的建立:应用WCX2蛋白芯片捕获蛋白,蛋白质离子化后,用PBS II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对不同组泪液、房水及血清蛋白进行检测,获得各样本的蛋白指纹图谱。采用Ciphergen Biosystems公司的Ciphergen ProteinChip 3.0版本机带分析软件自动采集数据,采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对芯片检测得到的蛋白质以基于最小Gini指标方法建立决策树模型,然后以10折交叉验证法(10-fold Cross-validationEstimates)进行决策树评估,找出区分两组样本能力最强的蛋白质组合;6.用另外一组标本盲法检测该模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7.在Swiss-Prot和TrEMBL蛋白质库中对标志蛋白进行初步筛选。结果:1.2组大鼠术后角膜转归情况都按预期发展,标本采集过程对大鼠角膜及全身情况没有影响;2、根据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评分,确定在术后第7天时Ⅰ组排斥组大鼠已经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而Ⅱ组未排斥组大鼠没有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3.HE染色发现角膜植片上皮基底细胞形成很多空泡,间质结构疏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主要存在于上皮层和浅层基质。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官腔;4.透射电镜发现排斥反应发生的角膜上皮层层次紊乱,表层细胞微绒毛消失,细胞超微结构不明显,细胞间桥粒纤维化,含丰富糖原颗粒;固有层胶原微纤维平行排列规律性消失,细胞核浓缩,染色质边集,核膜不清,部分消失,周围超微结构不清,残留内质网扩张及丰富糖原堆积,固有层胶原角化,可见脂滴;5.在分子量1000—20000 Da范围内:5.1泪液5.1.1泪液排斥与非排斥组中共有108个蛋白质被标记,其中有分类价值的标志蛋白质有11种,相对分类价值较高的有6种,其中M2167.66、M3356.53在排斥反应组中表达下调,M1169.86、M1183.69、M9238.59、M11882.2在排斥反应组中表达上调;5.1.2盲法检测结果,该决策树模型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89%;5.1.3蛋白质搜库结果提示相关蛋白可能是下调蛋白:Pro-histogranin、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上调蛋白:β-防御素2、细胞凋亡蛋白酶-3(Caspase-3)亚基、神经激肽A(NKA);5.2房水5.2.1房水排斥与非排斥组中共有87个蛋白质被标记,其中相对分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有6种,分别为M1037.98,M1436.29,M1326.12,M1082.37,M1067.86,M11261.6并且在排斥反应组中表达上调;5.2.2盲法检测结果:该决策树模型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78%;5.2.3蛋白质搜库结果提示相关蛋白可能是血管紧张素-1(AGT-Ⅰ)、血管紧张素-2(AGT-Ⅱ)、神经肽、转化生长因子TGF-β;5.3血清5.3.1血清排斥与非排斥组中共有58个蛋白质被标记,其中相对分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有6种,分别为M8809.89,M7010.01,M4420.15,M3507.18,M4151.08,M1706.30并且在排斥反应组中表达上调;5.3.2盲法检测结果:该决策树模型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5%;5.3.3蛋白质搜库结果提示相关蛋白可能是神经肽Y,β-抵抗素、高血糖素、、Cortistatin(CST)。结论:1.通过对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技术的改进以及标本采集方法的探讨,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立模型以及标本采集的操作规程;保留缝线和钻取植片部位等方法可以影响角膜移植术后的转归;2.术后第7天是大鼠角膜术后发生移植排斥组与未发生排斥组的分界点。是术后取材的时间点;3.大鼠角膜移植术后临床观察表现评估与HE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相符;4.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已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植片超微结构特征表现为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共存。由此我们推断,细胞凋亡的确参与了角膜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5.应用SELDI-TOF-MS技术获得大鼠角膜移植后泪液、房水、血清标志蛋白表达图谱的实验方法稳定可行,检测出的泪液、房水、血清中的生物标记物可正确区分排斥与非排斥组大鼠;6.Pro-histogranin可能通过转化为histogranin,β-防御素通过参与直接及间接的免疫激活作用,CST通过刺激单核细胞的分化和激活参与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7.我们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泪液、房水、血清的标志蛋白表达中均有神经肽的上调表达。这提示我们在角膜的免疫排斥反应的后续研究中考虑神经递质是否通过刺激单核细胞的分化和激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从而影响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考虑神经系统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地位和作用。创新1.规范化建立了大鼠角膜移植模型建立以及标本采集的操作规程;2.应用SELDI-TOF-MS技术获得大鼠角膜移植后泪液、房水、血清蛋白质标志蛋白的表达图谱;3.提出神经肽可能通过刺激单核细胞的分化与激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影响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范开华,娄俊,陈修宇,汪海峰[6](2005)在《利福平滴眼液制备方法的改进》文中指出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准确地制备利福平滴眼液的方法。方法 :以计算量的盐酸溶解利福平 ,然后用等摩尔量的氢氧化钾中和 ,生成处方量的氯化钾。结果 :利用酸碱中和反应不但解决了利福平溶解困难和滴眼液的渗透压问题 ,还可避免以乙醇为溶剂而产生对眼睛的刺激性。结论 :本方法设计巧妙 ,制备简单 ,质量可控。
王慧娟[7](2007)在《环孢素A眼用亚微乳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孢素(CsA,cyclosporin A,CsA)系含11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是一种选择性免疫抑制剂,具有高效、无骨髓毒性的特点。近年来其在眼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干眼症、葡萄膜炎等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疗效。目前,CsA眼用制剂在国内部分大医院有少量制备与应用,但均为医院制剂,未见有产品上市。由于CsA几乎不溶于水,因此常被制成油性滴眼液用于临床。但是油性滴眼剂对眼睛有较强的刺激性,患者通常不能耐受,且有过敏现象发生。乳剂作为一种优良的给药系统,目前正成为眼用制剂的研究热点。它可有效增加难溶性药物或水不溶性药物的载药量,且由于乳滴的分散度大,药物吸收快,使得眼内生物利用度高。本文将CsA制备成眼用亚微乳剂,旨在减小其眼内刺激性,提高CsA的眼内生物利用度,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眼用免疫抑制剂。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立了CsA的HPLC测定方法,以乙腈直接溶解乳剂后测定CsA的含量,结果辅料对CsA测定无干扰,可以不经提取分离。该方法简单快捷,结果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CsA乳剂的质量控制。其次对CsA在水性介质和油中的溶解性能进行了考察,并测定了CsA的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表明,CsA几乎不溶于水,但脂溶性较强。采用高速搅拌法制备初乳,再用超声法加以匀化以制备CsA眼用亚微乳剂。以稳定常数Ke、粒径及粒度分布、ζ-电位、灭菌前后pH值变化、乳剂外观等为评价指标,进行了处方及制备工艺的全面考察筛选。在此过程中,优化出了油相组成、混合乳化剂的比例及用量,确定了最佳处方。在最佳处方的基础上,考察了制备温度、pH值、乳化剂加入方式、超声功率及时间、灭菌条件等对乳剂的影响,通过控制各种工艺条件来制备质量稳定的亚微乳剂。以乳剂外观、pH值、药物含量、有关物质等为指标,进行制剂的稳定性研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CsA乳剂应在适宜温度下避光保存。加速试验及长期留样试验结果发现,CsA乳剂各项指标均未发生明显改变,质量稳定。分别采用正向透析法和反向透析法进行了CsA乳剂体外释放的研究,并考察了转速对药物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采用反向透析法测得的药物释放速率显着高于正向透析法。且随着转速的加大,药物释放加快。采用离体兔角膜透过实验考察CsA的角膜透过行为,结果CsA眼用乳剂与油性滴眼剂相比,药物透过角膜的时滞缩短、稳态流量增加,乳剂中CsA通过角膜的表观渗透系数是油性滴眼剂的1.46倍,说明乳剂可显着增加CsA的角膜渗透性。眼刺激性试验表明,CsA眼用乳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家兔眼无刺激作用,而CsA油性滴眼剂单次和多次给药对家兔眼均有轻度刺激作用。采用最大耐受量试验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小鼠口服给药的最大耐受量为0.3ml/10g,假设滴入眼内的CsA眼用乳剂能够全部被机体吸收,那么小鼠的耐受量倍数约为人的常用量的250倍,表明该滴眼剂用于人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建立家兔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将CsA眼用乳剂、地塞米松滴眼剂应用于家兔角膜移植模型中。从总的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来看,CsA组、地塞米松组及联合组均能有效减轻植片混浊、植片水肿,并减少植片新生血管产生。各用药组均能显着延缓角膜植片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CsA组优于地塞米松组,且CsA与地塞米松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单独用药组。
刘小伟[8](2004)在《兔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替代移植治疗角膜内皮损伤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离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CE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观察它们体外生长情况;通过兔CECs移植证明利用明胶(Gelatin)膜载体进行CECs移植治疗角膜内皮损伤的可行性和初步效果,同时初步研究自体MSCs移植到兔角膜内皮细胞部位后其形态和功能的分化。 方法:采用揭膜联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CECs;光镜和电镜对细胞进行观察;原代CECs用Brdu标记后接种在Gelatin膜载体上;利用α—氰基丙烯酸脘基酯作为组织黏合剂,将接种有CECs的载体与机械去除了内皮细胞的自体兔角膜植片相粘合,原位缝合进行兔眼CECs移植;采用骨髓穿刺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兔自体骨髓MSCs;并利用PE标记的CD45和FITC标记的CD44单克隆抗体对体外培养的骨髓MSCs进行鉴定;同样的方法用MSCs替代CECs进行移植;对照眼移植没有接种任何细胞的载体膜。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兔眼角膜移植片的透明情况、角膜厚度和眼压,并利用共焦显微镜进行移植细胞的形态观察和精确计数。术后观察12周,处死动物,角膜标本分别进行组织切片、抗Brdu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 结果:揭膜联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角膜内皮细胞,体外培养48小时后细胞大部分贴壁,贴壁率54.3%,7~10天基本汇合;细胞呈多角型,排列紧密,有明显的接触抑制。而骨髓穿刺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MSCs,体外培养96小时内贴壁生长,贴壁率约25.5%;原代培养的前5~6天为细胞的潜伏期,7~12天为细胞的指数增生期,之后进入平台期,大多在14~17天汇合;细胞呈单一的成纤维细胞外观,长梭形,排列呈漩涡状;体外培养的MSCs CD45表达阴性,而CD44表达阳性,纯度可达到94%左右。CECs和MSCs在Gelatin膜载体上生长良好,体外培养3~5天后细胞汇合,细胞密度CECs可以达到
于涛[9](2009)在《新型角膜灌流培养系统的研制及在角膜保存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1.探索并设计一种新型角膜灌流培养系统,进而优化传统器官培养保存中角膜的生存环境,并预测其在角膜保存中应用的可行性。2.研究此新型培养系统对器官培养保存兔角膜的生存环境、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检验其在器官培养角膜保存中的应用效果。3.使用本培养系统保存的兔角膜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PKP)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在长期保存角膜内皮细胞(CEC)活性方面的可靠性。方法:1.利用制图软件设计一种带有底座和角膜固定结构的培养装置,并利用精密蠕动泵组合构建角膜灌流培养系统及动物模型。根据灌流速度不同,随机将20只兔角膜片分为4组进行灌流培养,时间为4周。保存到期后,检测培养液中pH值、葡萄糖、乳酸、微生物等指标;对各组角膜片行锥蓝联合茜素红活性染色计算CEC密度,观察不同灌流速度对角膜保存效果的影响,筛选最佳的灌流速度。2.利用新研制的角膜灌流培养系统以及传统的密闭和定期换液保存3种方式对60只兔角膜进行器官培养保存实验,每种方法又按保存时间1周、2周、3周、4周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各保存5只角膜,另有2只角膜进行灌流培养保存2月。保存到期后,检测培养液中pH值、葡萄糖、乳酸、微生物学等指标;对各组角膜片行锥蓝联合茜素红活性染色计算CEC密度、死亡率、六角形细胞百分率;对保存时间最长组角膜行Na+-K+ATP酶及琥珀酸脱氢酶酶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3.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其中5只(10只角膜)作为PKP供体,10只作为PKP受体。供体角膜用灌流培养方法进行培养保存,按保存时间4周、8周分为两组,每小组各保存5只角膜,两组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实验。术后不同时间对所有实验动物进行大体观察、裂隙灯检查、A超角膜测厚。术后30d处死后,对植片CEC进行锥蓝茜素红联合染色检查。结果:1.实验室构建的动物模型进行灌流培养,除流速在5ul/min时,保存前后培养液主要成分变化有显着性外,其余三组无明显变化;综合培养效果及培养液用量考虑,10ul/min的灌流速度相对更加具有优势。2.不同保存方式间比较显示,灌流培养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培养环境,有效地防止污染.经灌流培养后的角膜与其他方法保存后的相比拥有更高的CEC密度、更好的酶组织活性以及细胞超微结构。3.经灌流培养保存后的兔角膜行PKP术,术后观察各组植片厚度均逐渐减小,术后30天时植片均透明。植片活性染色均可见较高密度的活性CEC存在。各组PKP术后的植片透明率、厚度无明显差异。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室研制的角膜灌流培养系统性能可靠,在长期保存CEC活性方面具有可行性。2.动物模型结果表明,灌流培养可以优化角膜的生存环境,更接近体内的生理条件,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有效保存CEC活性,灌流培养比传统密闭及定期换液培养更具优势。3. PKP动物实验表明,灌流培养系统保证了角膜在体外更长时间的生存,长时间保存后的角膜进行移植效果确切。
程淑云[10](2007)在《注射用广炎灵粉针剂成型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提出注射用广炎灵粉针是以木樨科丁香属植物紫丁香的干燥叶为原料,经提取精制而获得的有效部位,又经过科学方法冻干而制得的粉针剂。本文主要对广炎灵粉针冻干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比较了不同种类的填充剂、不同浓度的填充剂、药液的不同浓度、液面厚度不同对冻干工艺的影响,以及在配液过程中pH值、活性炭、超滤等因素对有效成分的影响,制订了广炎灵粉针的冻干曲线,为注射用广炎灵粉针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为了控制注射用广炎灵粉针的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本课题对注射用广炎灵粉针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制定注射用广炎灵粉针的质量标准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医院制剂室分装滴眼剂方法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制剂室分装滴眼剂方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及监管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本研究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
(二) 药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
(三) 医疗机构制剂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
(四) 医疗机构制剂监管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
二、研究目标 |
(一) 总体目标 |
(二) 具体目标 |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
四、技术路线 |
五、材料与方法 |
(一) 文献查阅 |
(二) 定量调查 |
(三) 定性调查 |
(四) 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部分 医疗机构制剂及其监管的发展历史 |
一、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历史 |
二、医疗机构制剂监管的发展历史 |
(一) 1949年~1965年 |
(二) 1966年~1983年 |
(三) 1984年~2000年 |
(四) 2001年~ |
三、医疗机构制剂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及其主要规定 |
(一) 医疗机构制剂监督管理法律法规 |
(二) 医疗机构制剂监督管理的主要法律规定 |
四、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及其监管发展 |
(一)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监管规范性文件 |
(二)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监管发展过程 |
第二部分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现状 |
一、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许可情况 |
(一) 上海市设置制剂室的医院等级分类 |
(二)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配制制剂的范围 |
二、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品种 |
(一)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品种许可情况 |
(二)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品种分类情况 |
(三) 上海市医疗机构化学制剂剂型情况 |
三、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人员配置 |
(一)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配制制剂人员情况 |
(二)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质检人员情况 |
四、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设备配置 |
(一)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主要制剂设备配置情况 |
(二)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检验设备配置情况 |
五、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控制 |
(一) 制剂原料和辅料质量控制 |
(二) 包装材料质量控制 |
(三) 成品检验 |
(四) 化学制剂质量标准 |
六、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使用及再评价 |
(一)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使用情况 |
(二)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监测 |
(三)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再评价 |
第三部分 加强医疗机构制剂监管的几点思考 |
一、加强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 |
(一)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室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二) 提高医疗机构制剂室质量管理的建议 |
二、开展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监测 |
(一) 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监测存在的问题 |
(二) 建立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监测机制的建议 |
三、建立医疗机构制剂再评价制度 |
(一) 开展医疗机构制剂再评价的重要性 |
(二) 医疗机构制剂再评价是一种监管制度 |
(三) 国外有关制剂再评价制度 |
(四) 建立医疗机构制剂再评价制度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品(制剂)再评价制度研究进展 |
附录 |
致谢 |
(3)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制备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近视简介及现状 |
1.3 儿童青少年近视成因 |
1.4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
1.5 阿托品滴眼液 |
1.5.1 阿托品简介 |
1.5.2 缓解近视用阿托品滴眼液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检测方法建立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 含量方法学验证 |
2.2.1 方法建立 |
2.2.2 滤膜吸附试验 |
2.2.3 专属性试验 |
2.2.4 线性与范围 |
2.2.5 准确度试验 |
2.2.6 精密度试验 |
2.2.7 耐用性试验 |
2.2.8 小结 |
2.3 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学验证 |
2.3.1 方法建立 |
2.3.2 系统适用性及专属性实验 |
2.3.3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4 线性与范围 |
2.3.5 准确度试验 |
2.3.6 精密度试验 |
2.3.7 耐用性试验 |
2.3.8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市制剂剖析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物理性质 |
3.2.1 产品描述 |
3.2.2 pH测定 |
3.2.3 渗透压测定 |
3.2.4 黏度测定 |
3.3 处方剖析 |
3.3.1 缓冲盐用量测定 |
3.3.2 HPMC用量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处方工艺研究 |
4.1 仪器与试剂 |
4.2 处方研究 |
4.2.1 缓冲液的筛选 |
4.2.2 渗透压调节剂的用量筛选 |
4.2.3 增稠剂的用量筛选 |
4.2.4 EDTA的用量筛选 |
4.2.5 抑菌剂的筛选 |
4.2.6 小结 |
4.3 工艺筛选 |
4.3.1 搅拌参数筛选 |
4.3.2 灭菌工艺筛选 |
4.3.3 工艺流程 |
4.3.4 小结 |
4.4 稳定性研究 |
4.4.1 影响因素试验 |
4.4.2 加速试验 |
4.4.3 长期试验 |
4.4.4 质量标准 |
4.4.5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利福平滴眼液制备工艺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处方 (见表1) |
2.2 制备方法 |
2.2.1 处方1制备方法 |
2.2.2 处方2制备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利福平滴眼液的pH |
2.3.2 回收率试验 |
2.3.3 刺激性试验 |
2.3.4 稳定性试验 |
① 2种不同制备工艺制备的利福平滴眼液溶液稳定性考察及结果 |
② 强光照试验 |
③ 高湿度试验 |
④ 高温和低温考察及结果 |
⑤ 室温和低温留样考察及结果 |
2.3.5 杂质检查 |
① 薄层色谱法 |
② 高效液相色谱法 |
3 讨论 |
(5)蛋白质芯片技术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相关蛋白质群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移植角膜形态学改变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蛋白质芯片技术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相关蛋白质群的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综述: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在眼科的应用 |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利福平滴眼液制备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动物 |
1.3 试药 |
2 理论依据 |
3 配制方法 |
4 质量控制 |
4.1 利福平的含量测定 |
4.2 pH |
4.3 渗透压试验 |
4.4刺激性试验 |
4.5稳定性试验 |
5 讨论 |
(7)环孢素A眼用亚微乳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环孢素A概述 |
二、环孢素A眼用制剂的研究进展 |
三、CsA眼用乳剂的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的专属性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2.5 含量测定方法 |
2.6 稳定性考察 |
2.7 回收率测定 |
2.8 精密度考察 |
3 CsA溶解性能的测定 |
3.1 CsA在水性介质中的溶解度 |
4 CsA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章 环孢素A眼用亚微乳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质量评价指标 |
2.2 基本处方及制备工艺 |
2.3 处方的筛选 |
2.4 制备工艺的优化 |
2.5 环孢素亚微乳处方及制备工艺的确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环孢素A眼用亚微乳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考察 |
1 仪器与药品 |
2 乳剂理化性质考察 |
2.1 粒径及粒度分布考察 |
2.2 ζ-电位的测定 |
2.3 包封率的测定 |
3 乳剂稳定性考察 |
3.1 考察项目及方法 |
3.2 冷冻-加热循环试验 |
3.3 影响因素试验 |
3.4 加速试验 |
3.5 长期试验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环孢素A眼用乳剂的体外释放度和角膜渗透性试验 |
1 CsA眼用乳剂的体外释药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2 CsA眼用乳剂离体角膜透过性的研究 |
2.1 试剂、仪器与动物 |
2.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环孢素A眼用乳剂的安全性试验 |
1 刺激性试验 |
1.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1.2 试验方法 |
1.3 结果与讨论 |
2 急性毒性试验 |
2.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第六章 环孢素A眼用亚微乳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药效学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
1.2 主要试验仪器及材料 |
1.3 试验动物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动物分组情况 |
2.2 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的建立 |
2.3 术后用药方案 |
2.4 观察方法及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情况 |
(8)兔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替代移植治疗角膜内皮损伤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兔角膜内皮细胞分离、培养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兔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治疗角膜内皮损伤的短期观察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替代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治疗角膜内皮损伤的初步研究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综述 |
1 兔角膜内皮细胞培养 |
2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和角膜内皮细胞移植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新型角膜灌流培养系统的研制及在角膜保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角膜灌流培养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模型建立及性能测试研究 |
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灌流器官培养保存对兔角膜内皮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 |
摘要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灌流器官培养保存的兔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研究 |
摘要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注射用广炎灵粉针剂成型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紫丁香的研究概况 |
第二节 注射用中药冻干粉的研究概述 |
第三节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
第二章 注射用广炎灵粉针冻干成型工艺的研究 |
第一节 注射用广炎灵粉针中间体的制备研究 |
第二节 冻干产品的配方筛选研究 |
第三节 冻干工艺研究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注射用广炎灵粉针质量标准的研究 |
1.实验材料 |
2.鉴别 |
3.检查 |
4.丁香苦苷的含量测定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四、医院制剂室分装滴眼剂方法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及监管现状分析研究[D]. 陈伟. 复旦大学, 2008(08)
- [2]医院制剂室分装滴眼剂方法改进[J]. 宋祖喜,王虎军,郑红,宋会芬,杨燕. 中国药学杂志, 1993(01)
- [3]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制备及质量研究[D]. 李晨晨.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4]利福平滴眼液制备工艺的改进[J]. 罗春阳,欧阳吉德. 中南药学, 2008(03)
- [5]蛋白质芯片技术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相关蛋白质群的分析[D]. 周瑾. 南方医科大学, 2008(06)
- [6]利福平滴眼液制备方法的改进[J]. 范开华,娄俊,陈修宇,汪海峰. 中国药房, 2005(01)
- [7]环孢素A眼用亚微乳剂的研究[D]. 王慧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7(01)
- [8]兔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替代移植治疗角膜内皮损伤的初步研究[D]. 刘小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11)
- [9]新型角膜灌流培养系统的研制及在角膜保存中的应用[D]. 于涛. 泰山医学院, 2009(07)
- [10]注射用广炎灵粉针剂成型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D]. 程淑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