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农业学大寨服务积极进行定向爆破造田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雷震[1](2014)在《典型形象的建构与嬗变 ——以《人民日报》大寨报道为例(1961-2010)》文中指出通过阅读报纸,大众能获得什么?知识、娱乐还是对生活的信仰?安德森的回答是“想象的共同体”①,李普曼的回答是“公共舆论”②,而本文给出的回答是“典型形象”。尽管一个典型形象的形成要素多种多样,但在笔者看来,媒体的新闻框架是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个兴起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理论对这篇研究《人民日报》大寨报道的论文启迪良多。本文以加姆森等人的框架分析理论为抓手,对《人民日报》自1961年至2011年期间的报道进行梳理归纳,从中提炼出大寨在主流媒体上的形象。在章节的安排中,第二章、第三和第四章为本文主体部分。其中,第二章叙述和评价了五十年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变迁以及大寨和媒体在这一变迁中的表现。第三章则从报道素材统计、文本框架分析、个案研究以及原因探讨等四个维度切入,透视出《人民日报》中大寨形象所呈现的三个面向,即“生产典型”、“政治典型”以及“新时期的旧典型”。第四章,针对《人民日报》大寨报道的采写历程和细节做一次扫描,从而突显出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宣传大寨时“典型塑造者”、“典型拔高者”、“典型终结者”的角色扮演。总的来说,将《人民日报》对大寨形象的建构投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考量,把握官方、大寨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是贯穿全文的逻辑。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施工建材教研室爆破科研小组[2](1975)在《认真改造世界观,坚持科研为农业服务的方向》文中研究表明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整风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从1972年底以来,我们先后数次深入湖北英山县山区,与当地干部、贫下中农一起参加“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坚持科研为农业服务、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以及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方向,在把爆破技术用于“治山、治水、治土”改变山区面貌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
昔阳县革命委员会[3](1975)在《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 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文中指出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县广大干部、贫下中农和科技人员,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对迅速改变我县的面貌,使粮食生产连年大幅度上升,把我县加快建设成为大寨式的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汉钢铁学院采矿教研组[4](1977)在《铵芒炸药试验研究报告》文中提出 前言自从第一届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以来,我省迅速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各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广泛展开,特别是山区的移山造田,防洪引水,蓄水发电等工程不断兴建,大寨大队所应用的定向爆破技术在这些工程中逐步得到推广,深受我省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但是,由于我省制造炸药的主要成份硝酸铵产量有限,致使炸药供不应求,因此,广大农村迫切要求解决炸药的来源问题。鉴于上述情况,省科委责成我院尽速研制一种能降低常用铵油炸药中主要成份——硝酸
中国共产党昔阳县大寨公社委员会[5](1975)在《用大寨精神加速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在北方山区农机科技座谈会上的发言》文中认为 目前,一个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热潮正在我们公社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用大寨精神办好农业机械化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在,就我们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得到到会领导和同志们的指导和帮助。大寨为山区实现农业机械化做出榜样山区要不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能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寨大队贫下中农的回答是:山区急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山区能够实现农业
金华地区工业科学研究所[6](1976)在《为农业学大寨服务积极进行定向爆破造田试验》文中研究指明 兰溪县甘溪公社佳宅坞大队的贫下中农在毛主席的两首革命诗词和元旦社论的鼓舞下,积极进行“定向爆破造田”试验,一月十七日中午,在草塘坞北侧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试爆。这是第三次试验,共用硝铵炸药18076公斤,爆落土方量六万余方。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明雅萍[7](2019)在《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成为现实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杜润生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曾在中央农业经济政策制定和农村改革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的重要思想。其思想对当下“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杜润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阐发的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思想,归纳其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对当下三农问题解决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启示。本文梳理了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过程,总结其思想内容,分析其思想贡献,探索其思想对当下农村改革的启示。杜润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权分离”土地经营改革、农村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农村民主自治、农业合作组织和土地流转市场化等核心内容。其中,农村民主自治、农业合作组织、土地流转市场化以及“两权分离”等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然是可以实行和深入落实的重要手段。
厦门大学教育革命处[8](1975)在《综合性大学理科也要为农业生产服务》文中研究指明 几年来,我校广大革命师生在教育革命实践中,不断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理科为农业生产服务大有可为。
李志强[9](2011)在《依依清河 ——明清以来三川河下游的水利与民生》文中指出山西省西部、黄河东侧的吕梁山,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重要山脉,作为黄河中游地区黄河干流与支流汾河的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整个地形成穹隆状,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这条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宛如一条脊梁,延绵400多公里,纵贯三晋西部,由北而南包括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如此的地形,造就了吕梁山区复杂的地形结构,既有山间洪水冲刷的沟道河谷,亦有支离破碎的残垣山沟,在这一地区,无疑就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用水环境:濒临河流地区为水资源丰富区域,而山沟沟里则成为了水资源紧张的地域,在差异如此明显的生态环境中,水源对于该地区的历史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两个不同生存环境的人们如何选择利用水资源以图生存?不同历史时期又是如何选择生存方式?对于今后的发展又有着如何的影响?本文以柳林县为考察区域,立足于县域这样一个上下衔接的中观层面,分析考量吕梁山区三川河下游地区的水利与民生,目的在于通过对一县范围内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考察,通过对水这一生存、生活、生产资源丰富和紧缺地区的社会生活和地方变迁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探求当地居民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利用水源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课题。针对学术界“以土地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心进行学术对话,提出“以水为中心”同样也是探寻和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特点、历史性质和特征的学术观点。水利社会的研究模式和视角,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基层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
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10](1975)在《离石县王家沟公社1975—1985年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规划》文中研究表明 (一)王家沟公社属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过去这里是童山秃岭,植被稀少,沟深坡陡,地形破碎,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亩产只有六、七十斤。全社共十二个生产大队,十九个自然村,四十二个核算单位,一千三百二十四户,五千三百多口人,男女劳力一千五百五十五个,土地总面积近五万亩,其中山地四万六千亩。农耕地一万二千余亩,人均二亩三分,全社宜林宜草面积二万亩左右。合作化以来,王家沟公社的贫下中农在毛主席对离山县《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光辉批示指引下,大搞水土保持,发展了农业生产,使粮
二、为农业学大寨服务积极进行定向爆破造田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农业学大寨服务积极进行定向爆破造田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形象的建构与嬗变 ——以《人民日报》大寨报道为例(1961-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1. 典型报道研究现状分析 |
2. 大寨报道研究现状分析 |
3. 框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理论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大寨的集体化与非集体化路线图 |
(一)建国以来党的农业政策变迁情况概述 |
1. 合作化阶段(1953 年—1958 年) |
2. 公社化阶段(1958 年—1983 年) |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83 至今) |
(二)大寨的集体化时代 |
1. 集体化浪潮中的大寨(1953 年—1963 年) |
2. 大寨红旗的升起(1963 年—1964 年) |
3. 深陷政治运动漩涡的农业典型(1964 年—1978 年) |
(三)大寨的非集体化时代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六十年代以来大寨形象的塑造与演变 |
(一)生产典型:自力更生的农业合作社(1961 年—1965 年) |
1. 报道素材分类统计 |
2. 文本框架分析 |
3. 个案研究 |
4. 原因探讨 |
(二)政治典型:毛泽东思想路线的拥护者(1966 年前后—1980 年) |
1. 起始: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的典范(1965 年 10 月—1967 年 1 月) |
2. 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扞卫者(1967 年 2 月—1976 年 7 月) |
3. 高潮:遵循毛泽东革命遗志的红旗(1976 年 9 月—1978 年 9 月) |
4. 落幕:农业战线“左”的代表(1980 年 6 月—1980 年 9 月) |
(三)新时期的旧典型: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者(1981 年—2010 年) |
1. 推行承包责任制的大寨 |
2. 奔向小康的大寨 |
3. 开展生态建设的大寨 |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大寨报道的回顾与审视 |
(一) 60 年代初期:典型塑造者 |
(二)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后期:典型拔高者 |
(三) 70 年代末期:典型终结者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2章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地位和发展过程 |
2.1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发展过程 |
2.1.1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萌芽阶段 |
2.1.2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正式形成阶段 |
2.1.3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发展深化阶段 |
2.2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贡献 |
2.2.1 指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践 |
2.2.2 促进中央农业经济政策修订 |
2.2.3 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和实施 |
2.2.4 加速农村市场经济发展 |
2.2.5 引导人们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 |
第3章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内容 |
3.1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思想 |
3.1.1 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制 |
3.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 |
3.2 关于土地经营改革的思想 |
3.2.1 扩大农民自留地份额,释放潜在生产力 |
3.2.2 稳定家庭承包制度,建立土地法律框架 |
3.2.3 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
3.3 关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思想 |
3.3.1 放活农村工商业,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
3.3.2 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
3.3.3 改革统购统销,开放农产品市场 |
3.3.4 尊重价值规律,培育市场价格体系 |
第4章 杜润生对深化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
4.1 对完善农村民主自治的思考 |
4.1.1 扩大农民民主权利是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
4.1.2 完善农村民主自治的建议 |
4.2 对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的思考 |
4.2.1 规模经营是当下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
4.2.2 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是实现规模经营的辅助工具 |
4.3 对土地流转市场化的思考 |
4.3.1 土地入股应给予高度重视 |
4.3.2 实现土地流转市场化,规范土地流转 |
第5章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当代启示 |
5.1 对当代农村改革方法的启示 |
5.1.1 遵循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
5.1.2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
5.1.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5.1.4 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
5.2 对当代农村土地改革内容的启示 |
5.2.1 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范化流转 |
5.2.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 |
5.2.3 完善农村民主自治,建立新型农业合作机制 |
5.2.4 农村宅基地产权再分离,实现城乡共建共享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依依清河 ——明清以来三川河下游的水利与民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学术史回顾 |
第二节 时空界定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资料 |
第五节 相关解释 |
第二章 历史时期的三川河下游的政区变化与区位特点 |
第一节 孟门古县 |
第二节 三镇发展 |
第三章 清河两岸:水资源相对丰富区域的社会与民生 |
第一节 利害三川河 |
第二节 潺潺流水进农田 |
第三节 靠水的过活 |
第四节 河畔的小北京 |
第四章 穷山恶水:水资源紧缺地区的社会与民生 |
第一节 宁要坝地不要元宝 |
第二节 敢叫天地换新装 |
第三节 难以释怀的记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参与的研究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为农业学大寨服务积极进行定向爆破造田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形象的建构与嬗变 ——以《人民日报》大寨报道为例(1961-2010)[D]. 雷震.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 [2]认真改造世界观,坚持科研为农业服务的方向[J].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施工建材教研室爆破科研小组.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1975(01)
- [3]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 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J]. 昔阳县革命委员会. 中国科学, 1975(01)
- [4]铵芒炸药试验研究报告[J]. 武汉钢铁学院采矿教研组. 武汉钢铁学院, 1977(04)
- [5]用大寨精神加速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在北方山区农机科技座谈会上的发言[J]. 中国共产党昔阳县大寨公社委员会. 农业机械资料, 1975(09)
- [6]为农业学大寨服务积极进行定向爆破造田试验[J]. 金华地区工业科学研究所. 科技简报, 1976(02)
- [7]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 明雅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综合性大学理科也要为农业生产服务[J]. 厦门大学教育革命处.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5(01)
- [9]依依清河 ——明清以来三川河下游的水利与民生[D]. 李志强. 山西大学, 2011(07)
- [10]离石县王家沟公社1975—1985年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规划[J]. 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19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