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步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步体会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步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Expert Committee of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Peripheral Blood Vessels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1](2019)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1月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专家委员会讨论通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通过现代医学和中医传统表述相结合,阐明了命名、病因、组织病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临床表现、治疗等共识。

程晓苗[2](2019)在《动脉Ⅱ号治疗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动脉Ⅱ号治疗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期拓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西医诊疗思路,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遣方用药依据。方法选取66例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门诊接受治疗的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气虚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动脉Ⅱ号治疗,对照组给予西洛他唑片治疗,均治疗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踝肱指数、足背皮温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对于各项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客观评价动脉Ⅱ号治疗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30天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2%、总显效率为54.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总显效率为21.21%,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肢体供血情况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足背皮温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足背皮温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动脉Ⅱ号治疗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优于西洛他唑片,前者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肢体供血、足背皮温等方面均具有优势,且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等,故动脉Ⅱ号治疗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气虚血瘀型)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增加痊愈的机率。

崔海燕[3](2020)在《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动脉Ⅰ号和阳和汤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经脉型)患者总体疗效,及整体症状、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的改善程度,明确两种疗法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验证动脉Ⅰ号疗效更加确切,值得被临床推广,中药组方符合君臣佐使原则且将现代药理研究渗入其中,为今后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借鉴。方法将前来我院我科(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门诊)就诊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动脉Ⅰ号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阳和汤治疗。以总体积分所涵盖临床症状、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为观察指标,在研究前及治疗30天后,对所研究的评分及测量结果进行记录,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在研究期间,观察并记录是否有不良反应。结果1.总体疗效:经过30天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对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动脉Ⅰ号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阳和汤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有效率无差异;。2.症状积分: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症状评分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对于整体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症状积分比较,经统计分析,P<0.01,差异显着,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总体症状。3.踝肱指数: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踝肱指数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血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踝肱指数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肢体血供。4.最大行走距离: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最大行走距离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改善最大行走距离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最大行走距离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说明经两种方法均可改善最大行走距离。结论1.动脉Ⅰ号和阳和汤对于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经脉型)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均可改善患者总体症状及客观指标(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且具安全性。2.动脉Ⅰ号在总体疗效等方面均优于阳和汤,值得被借鉴。

余威[4](2016)在《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文中研究表明患者报告的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 PRO)是疗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药诊疗的主要依据。中医药在治疗脱疽病方面,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进而在生活、心理方面改善患者长期患病影响的QOL问题。目前临床疗效评价中PRO指标应用广泛,但评价方法有待规范,缺乏系统、有效的工具对PRO进行评价。目的:依据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发布的指南、脱疽病临床特点、社会调查学及心理测量学原理等,研制《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并对其进行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的考评,以期规范临床PRO指标的使用,探索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形成的思路与方法,提供量化、有效、敏感、可重复操作的疗效评价方法,提高脱疽病的临床研究质量。方法:(1)量表研制:①研究小组、定义概念、构建理论框架。②形成条目池:通过文献整理、病案回顾、患者访谈形成条目池。检索脱疽病临床研究文献及住院病案,提取其中的PRO指标,制作“住院病案数据采集表”和“文献数据采集表”规范数据提取。③频次分析筛选条目:初步筛选条目池中出现频率大于5%的条目,结合患者访谈结果和研究小组讨论,形成备选条目,制作专家咨询问卷。④德尔菲法筛选条目:通过二轮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进行条目筛选,分析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的分析结果同时排序在后20%的条目,考虑删除。⑤患者调查法筛选条目:应用条目分布法、离散趋势法、克朗巴赫α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对条目进行筛选,3种或以上的方法不符合标准的条目,则考虑删除或修改。⑥确定条目权重系数,形成量表初稿。(2)量表考评:基于患者调查数据结果,以量表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进行考评。①可行性分析:包括接受率、完成率与完成时间,分别用量表回收率、有效问卷率和完成时间平均值表示。②信度分析:分半信度与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分半信度将量表按条目编号奇偶顺序分为两个量表,计算两个“半量表”的相关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即克朗巴赫α系数。③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标准效度、结构效度三方面。内容效度,通过对量表研制过程的规范性进行分析。标准效度,选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做为标准量表,进行评分的配对检验分析。结构效度,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优度指数来评价。④反应度分析:包括总体反应度和各领域反应度。分析两次患者测评结果的差异性,以此评价量表是否可以敏感地反应PRO的变化。(3)量表初步应用:对不同下肢缺血性疾病及不同证候类型的脱疽病PRO结果的分析患者报告的结局。结果:(1)量表研制:①定义量表概念:直接来源于脱疽病患者的关于其生活、健康状况和治疗感受的临床结局报告。②界定量表领域: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生理及社会功能领域、治疗满意度领域。③条目采集:纳入住院病案、文献资料共623份,其中临床观察文献410篇,住院病案213份,采集测量指标40条。④频次分析筛选条目:筛选资料中出现频率大于5%的指标19条,以下肢局部症状为主,经研究小组讨论,保留18条,为生理领域备选条目,另增加心理领域、社会功能领域、患者满意度领域条目12条,确定30个备选条目进入德尔菲法筛选程序。④德尔菲法筛选条目: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和96.87%,根据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结果,第一轮专家咨询后条目调整为27条,第二轮专家咨询后条目调整为26条。⑤患者调查分析筛选条目:保留26个条目,条目在集中趋势、敏感性、代表性、内部一致性等角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调查过程反馈的信息,对条目结构进行调整。⑥设计量表卷首语、填写说明、字号,形成包含基本信息、病症调查两部分共25个条目的脱疽病PRO量表。(2)量表考评:①可行性分析:量表回收率97.64%,完成率99.03%,平均用时12.68±6.55分钟。②信度分析:分半信度斯皮尔曼-布朗系数0.933,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α系数0.915。③效度分析:标准效度,与SF-36总分的相关系数0.502;结构效度,拟合优度指数0.88;内容效度,量表内容根据指南和脱疽病临床特点,设计严谨,内容合理,内容效度较高。④反应度分析:量表先后两次测评总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生理及社会功能领域、治疗满意度领域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3)脱疽病PRO分析:①不同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患者报告: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PRO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不同证型的患者报告:寒湿阻络、血脉瘀阻、湿热毒盛、气血两虚的PRO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研制了《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包含生理、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治疗满意度四个领域,共25个条目。2.量表性能考评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及反应度。3.量表初步应用于临床,提示不同证候类型PRO有显着性差异,为证候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张茜[5](2014)在《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运用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工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有工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首先患者需配合戒烟,按需要可给予镇痛、抗炎等基础对症治疗;前列地尔注射液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行气活血通络;口服通塞脉片以活血化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对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踝肱指数、足部皮肤温度、最大行走距离、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流描记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各项检查指标好转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1、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明显改善缺血肢体末端的微循环血流量。2、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能使工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足部皮肤温度、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流等指标得到改善。

王雁彬,李廷荃,化金凤[6](2014)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研究论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方面治疗的近况,包括中医辨证、医家特色治疗、专方验方、单味中药、中医外治疗法等。指出中医药治疗TAO的优势与欠缺之处。

吴多香[7](2020)在《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自拟活血解毒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湿热下注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具有显着疗效且值得临床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选定2018年02月至2020年0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临床观察对象共30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奇数归入治疗组,偶数归入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活血解毒汤的中药汤剂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通过观察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疼痛程度、皮肤色泽、皮肤温度、跛行距离等),ABI,经皮氧分压和CRP治疗前后的变化来评价活血解毒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21天的临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评分上,治疗组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优;治疗后两组患者ABI均有改善,且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能改善肢体供血,但改善效果不明显,且两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对照组的经皮氧分压和CRP改善程度不及治疗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征均正常。结论:1.活血解毒汤在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具有显着疗效,其在改善临床症状、侧支循环供血和抑制炎症反应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在运用活血解毒汤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证实活血解毒汤安全可靠。

张杨,王学军,赵晶,王静滨[8](2015)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常累及四肢末端,致残率较高。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免疫机制的研究方面。临床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集中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并进一步明确了戒烟的重要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日趋一致。众医家多采用辨证论治,专方、验方加减治疗,中医外治法及中成药治疗等。

金星[9](2001)在《阴疽类疾病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外科古称“疡科”,历来以“疮疡”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而“疮疡”之中又以“痈疽”类疾病论治最多。“痈证”初起一般属于阳证、热证、实证,容易治愈;“疽证”初起一般属于阴证、虚证、寒证,较难治疗。但古代大多数医家在认识和辨治“痈疽”时只是就具体疾病加以论治,并没有把二者从总体上严格区分,直至晚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才将痈疽划分为阴证、阳证和有阴有阳证三类,特别是对阴疽类的病证特点、主要疾病和辨治原则进行了讨论,并研制了治疗阴疽类疾病的有效方剂,开创了阴疽专治的先河。可惜的是,王氏的论述并没有引起中医外科界的重视。因此,中医外科专论阴疽类疾病的古代文献较少,而大量的文献存在于综合性外科医着中。同时,至今亦无人对阴疽类疾病的概念和范畴加以界定,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了。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医学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阳痈类疾病已不在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但阴疽类疾病如恶性肿瘤、特异性感染、周围血管疾病等等,仍然是肆虐人类的大敌,目前中西医务人员常常束手无策,故对该类疾病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发掘中医古代文献中的治疗经验,将有助于攻克该类疾病,并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途径。 本文参考近100种中医古代有关文献,300余种现代有关文献,对阴疽类疾病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深入研讨,试图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阴疽类疾病的基本概念、病证范畴、病因病机、临床证型和治则方药等加以规范,并提出个人的有关见解,以便为进一步开展对该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人认为,阴疽类疾病是指一类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病证范围甚广,目前认识尚不统一,主要病证应包括附骨疽类、脱疽类、瘪疡类、流痰类、流注类、乳病类、瘤瘦类、癌(岩)类、瘦(漏)类、臃疮等。 阴疽的病因主要是在阳虚或气血不足的基础上,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所致;病机则是寒痰凝结,气血瘀滞,化为阴毒,内损筋骨、脏腑。其临床特征是:①毒陷阴分,多发于肌肉、筋骨或内脏等深部组织;②早期患部皮色不变,肿痛不明显,肿势平塌,根盘散漫;③肿块较硬或柔软如绵,推之不移;④病程较长,不易成脓或成脓较晚,且不易溃破;⑤溃后脓水清稀,或流毒水,或夹杂败腐之物,且久溃难敛,疮口色暗,易成窦道漏管,并伴有全身反应。 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消为贵,兼用补托。禁用寒凉。初期宜用消法,慎用补托,以免助邪;溃后可消补兼施,以扶正祛邪。其具体治法应是:阳和开胰,散解寒凝,温补气血,化痰解毒。①开胰以通阳和,阳气和则寒凝解,气血畅,痰毒消0②温补以充气血,气血充则阳气布,寒痰消,脓毒散。③开膳与温补并行,须审病程早晚、证候虚实,灵活运用。阴疽初起,患部皮肤色泽不明,局部肿硬不痛,散漫平塌,乃阴毒内陷,寒痰凝结,气血瘀滞所致,应以开胰理、散寒凝、化痰毒为主,尽量使阴疽内消;溃后则见脓水清稀,或流毒水,溃烂不堪,难以收口、乃气血亏虚、阴毒未散,5应以温补气血为主以扶正排脓,兼开胰理以使邪外解。 关于阴疽类疾病的治疗方剂,临床多根据不同疾病加以选用,其中具有总体治疗常用的方剂,大多取自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和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入如阳和汤、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阳和丸、加味二陈汤、加味四物汤、加味保元汤、洞天救苦丹、阳-和解凝膏、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芭汤、大防风汤、千 2 金内托散、紫元丹、抑阴散、回阳玉龙膏等。关于临床常用药物, 据中医古代文献所载,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温散开胰类:如麻黄、 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白企、荆芥等;②益气助阳逐寒类:如 黄蔑、人参(党参入获答、白术,附子、肉桂、干姜(炮姜厂鹿角, 刀】乌头、草乌头等;③养血补阴类:如熟地、当归、白芍药、鹿角 “胶、麦门冬等;④行气活血通经类:如青皮、乳香、没药、五灵脂、 姜黄、地龙、刀!芍、赤芍药、桃仁、红花、三七、血竭、穿山甲等; ⑤化痰散结解毒类:如橘红(陈皮厂半夏、南星*川贝母(浙贝母厂 瓜萎、白芥子、白附子、狼毒、番木鳖、土获苦;廖香、牛黄、全 蝎、蜈蚣、僵蚕、赡酥、白花蛇、壁虎、蜘蛛、蜗牛;雄黄、轻粉、 石霜等。 本文还以中医古代文献为据,对脱骨疽、脱疽、瘪疡、乳癣、 流痰、屡(漏)证、流痰、恶核肿、瘤(良性厂癌(岩厂臊疮等及其 同类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本文又以脱疽为例,对阴疽类疾病进行了现代文献的整理研 究,认为当代虽然对脱疽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等研究 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却忽略

孔祥标[10](201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86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86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6例TAO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清SOD、NO、t-PA。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76.7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阻力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NO、t-PA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NO、t-PA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TAO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坏疽、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使患者体质得以改善,扩张血管,增强血流,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摆脱疾病,该方法对临床指导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步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步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名称
二、病因
三、组织生理病理学
    (一)生理学
    (二)病理学
四、诊断标准[28-40]
    (一)诊断
    (二)具体分型、分期
        1. 分型是指血管影像学上的认识
        2. 病理分期则是指血管病变的阶段
        3. 临床分期是指依据临床表现和症象分期的方法
        4. 根据坏疽部位分为三级:
    (三)诊断管理流程
五、鉴别诊断[41-50]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二)急性动脉栓塞
    (三)多发性大动脉炎
    (四)糖尿病性足坏疽
    (五)雷诺综合征
六、临床特点[51-57]
    (一)人口学特点
    (二)烟草的关系
    (三)临床影像学特点
    (四)临床炎性因素关系特点
    (五)临床症状特点
七、治疗[58-82]

(2)动脉Ⅱ号治疗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一览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一般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脱疽病的治疗进展
        1 古代文献中脱疽病的证治论述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3 糖尿病足的治疗进展
        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1 疗效评价与临床结局的类型
        2 中医药的疗效评价研究
        3 患者报告结局的概念与发展
        4 PRO量表的研制与考评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
    一、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
        1 成立研究小组
        2 构建量表理论框架
        3 形成条目池和条目初步筛选
        4 基于德尔菲法的条目筛选与优化
        5 基于患者调查的条目筛选
        6 量表初稿(201604版)形成
    二、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考评
        1 调查对象选择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三、脱疽病患者报告结局分析
        1 资料来源
        2 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四、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的研究概况
    1. 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辨证分型
    4. 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进展的研究
        4.1 辨证分型治疗
        4.2 中药专方加减治疗
        4.3 自拟中药汤剂治疗
        4.4 外治法治疗
        4.5 内外合治治疗
        4.6 针灸治疗
        4.7 其他治法治疗
    5. 体会
现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3. 病理变化
    4. 临床表现与分期
        4.1 症状
        4.2 体征
        4.3 临床分期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诊断标准
        5.2 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
    6. 辅助检查
    7. 治疗
        7.1 一般治疗
        7.2 药物治疗
        7.3 辅助治疗
        7.4 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一般资料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药物
        4.2 脉冲电疗仪
        4.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4.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6.1 总体疗效判断标准
        6.2 主观症状疗效评分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疗效对比
    2.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缓解程度对比
    3.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及最大行走距离的变化比较
    4.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足部皮肤温度的变化比较
    5.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比
    6.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指标的对比
    7.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微循环血流变化情况对比
讨论
    1. 关于夹脊穴治疗方法分析
        1.1 祖国医学对夹脊穴治疗机理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夹脊穴在解剖学方面的认识
    2. 电针夹脊穴治疗与脊髓刺激的联系
    3. 电针夹脊穴治疗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 电针夹脊穴治疗对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影响
    5. 电针夹脊穴治疗对微循环血流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辨证
2 医家特色
3 专方验方
4 单味中药
5 外治法
    5.1 中药外洗
    5.2 中药外敷
    5.3 针灸治疗
    5.4 穴位埋植药线疗法
6 小结与展望

(7)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传统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理论认识
        1.2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机的论述
        1.3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2.现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现状
        2.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机制
        2.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
    3.展望
临床研究
    1.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临床症状分期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分型标准
    2.病例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3.病例资料
        3.1 两组患者病程对比
        3.2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3.3 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超声闭塞程度对比
    4.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4.2 对照组
        4.3 治疗组
        4.4 治疗周期
    5.观察指标
        5.1 疗效指标
        5.2 安全性指标
    6.疗效判定标准
        6.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6.2 临床安全性判定标准
    7.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1.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对比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1.3 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对比
        1.4 治疗前后经皮氧分压对比
        1.5 治疗前后CRP对比
    2.安全性指标评价
讨论
    1.本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研究用药分析
        2.1 丹参川芎嗪药理研究分析
        2.2 前列地尔药理研究分析
        2.3 活血解毒汤的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3.疗效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4.不足及展望
        4.1 不足
        4.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对TAO的治疗
    1. 1辨证论治
    1. 2专方、验方加减治疗
    1. 3中医外治法
    1. 4其他治疗方法
2西医对TAO的治疗
    2. 1一般治疗
    2. 2药物治疗
        2. 2. 1血管扩张剂
        2. 2. 2溶栓抗纤药
        2. 2. 3抗生素
        2. 2. 4止痛剂
        2. 2. 5前列腺素E1
    2. 3手术治疗
        2. 3. 1干细胞移植
        2. 3. 2血管腔内治疗
        2. 3. 3静脉动脉化术
        2. 3. 4腰交感神经切除术
3展望

(9)阴疽类疾病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第一部分 阴疽类疾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 总体研究
        (一) 阴疽概念的建立
        (二) 阴疽的研究范围及病因病机
        1. 阴疽的研究范围
        2. 阴疽的病因病机
        (三) 阴疽的临床特征
        (四) 阴疽的辨证论治
        1. 阴疽的治则与治法
        2. 阴疽的善恶预后
        3. 治疗阴疽的常用方药
    二、 常见疾病研究
        (一) 附骨疽
        附:1. 井疽
        2. 甘疽
        3. 缺盆疽
        4. 环跳疽
        5. 缓疽
        6. 石疽
        (二) 脱疽
        附: 恶脉
        (三) 瘰疬
        附:常用方
        (四) 乳癖
        附: 乳痨
        (五) 流痰
        附: 1.鸡胸、龟背
        2. 肾俞虚痰
        3. 蜣螂蛀
        4. 鹤膝流痰
        5. 穿拐痰
        (六) 瘘(漏)证
        附: 1.乳漏
        2. 肛瘘
        (七) 流注
        附: 1.余毒流注
        2. 瓜藤流注
        (八) 恶核肿
        (九) 瘤(良性)
        附: 1.气瘤
        2. 肉瘤
        3. 骨瘤
        4. 筋瘤
        5. 血瘤
        6. 脂瘤
        (十) 癌(岩)
        附: 1.失荣
        2. 茧唇
        3. 舌岩
        4. 乳岩
        5. 肾岩
        6. 石瘿
        7. 锁肛痔
        (十一) 臁疮
        附: 治疗溃疡的原则
第二部分 阴疽类疾病的现代文献研究
    脱疽的现代文献研究
        (一) 病名研究
        (二) 病因病机研究
        1. 对病因的研究
        2. 对病机的研究
        3. 本人的见解
        4. 现代医学的研究
        (三) 病证规律研究
        1. 临床症状研究
        2. 临床分期研究
        3. 辨证分型研究
        (四) 治则治法研究
        1. 治则概述
        2. 治法研究
        (五) 个人体会
    附: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一) 病因病机探讨
        (二) 中医辨证论治
        (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 机制探讨
结语

(10)中西医结合治疗86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入组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对照组治疗方法
        1.2.4 观察组治疗方法
    1.3 疗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比较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NO、t-PA比较
3 讨论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步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J]. Expert Committee of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Peripheral Blood Vessels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06)
  • [2]动脉Ⅱ号治疗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程晓苗.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D]. 崔海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D]. 余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D]. 张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0)
  •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王雁彬,李廷荃,化金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10)
  • [7]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D]. 吴多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张杨,王学军,赵晶,王静滨. 中医药信息, 2015(06)
  • [9]阴疽类疾病的文献研究[D]. 金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01)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86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J]. 孔祥标.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7(05)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步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