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论文文献综述)
耿楚寒[1](2020)在《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30年代,英国希斯考特(DorothyHeathcote)提出了戏剧教学法(Drama—in—Education),通过设计戏剧程序、借用戏剧手段开展学科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对于教育戏剧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却十分匮乏,教育戏剧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更是凤毛麟角,教育戏剧教学法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价值与意义有待澄清。针对国内对教育戏剧这一教学方法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欠缺的现状,为了积极响应新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文对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全文一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概述。本部分首先对教育戏剧教学法的定义、内涵、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厘清相关概念的边界,阐述了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做中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同时探讨了教育戏剧教学法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第三部分: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概述。本部分先对教学戏剧教学法的运用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同时对其运用的依据、方法以及流程程序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利用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构建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第四部分:教育戏剧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及反思。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案例应用分析,总结应用优势与不足,最后从教师身份、课程类型及学生个体差异三大层面进行了该教学法的教育反思。第五部分:结语。本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同时提出了对教育戏剧教学法的改进建议。本文基于国内教育戏剧教学法日渐兴起的背景,借鉴国外教育戏剧发展的丰富经验,对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利用“五步教学法”构建出科学、详细的教学流程,并用高中语文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为教学案例进行教育戏剧实际应用分析,继而从不同层面给出运用建议,以期给教育戏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喻菁[2](2020)在《学生能力发展视野下的杜威“五步教学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杜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基于他的哲学经验论、认识论、知识论以及心理学基础,提出的教育理论自成体系,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领导者,也是将实用主义精神推上巅峰的人,杜威教育理论产生的影响广泛且深远,“五步教学法”既是教学方法论又是教学模式论,是他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考虑了教育的本质,其教育意义不可估量,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五步教学法”自提出以来至今已有百年,其研究和运用经历了浮浮沉沉的过程,至今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今天站在学生能力发展视野下思考“五步教学法”的价值与意义,在前人所做研究还不够成熟的领域,认真分析和研判“五步教学法”真正的精神与内涵,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杜威的教学理论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再认识和研究,为现实教育提供一些新思考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从七个部分探讨学生能力发展视野下的杜威“五步教学法”:第一部分:绪论。包括本研究的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对杜威教育思想和“五步教学法”相关研究的综述,核心概念界定和本研究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杜威哲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章节从经验论、认识论、知识论和心理学四个方面探讨“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五步教学法”提出的背景。其一是社会背景,从美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杜威对美国现实社会变化的反思为进行分析;其二是教育学背景,对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批判和对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批判进而提出重“能力”。二者都是“五步教学法”提出的重要背景。第四部分:“五步教学法”解析。对“五步教学法”的五个基本步骤: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提出假设、进行推断、验证假设进行具体的阐述、分析和研判。第五部分:“五步教学法”与学生能力发展。首先阐释本研究对能力外延的分解,本研究认为能力的外延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具体探究“五步教学法”是如何发展了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反思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第六部分:“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指向与根本路径。“五步教学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步教学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意义还在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经验与改造,还使学生获得了内生式发展,“五步教学法”确立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第七部分:“五步教学法”的当代体现。自“五步教学法”理论形成和传播百年至今,其运用多不胜数,本章节选取三个当代与“五步教学法”密切相关的教学理论: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翻转课堂来探讨其在当下的实践运用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活力。
梁相君[3](2017)在《初中散文语感训练的五步教学法》文中指出自夏丏尊先生提出语感后,便逐渐得到教育界的提倡和关注,尤其新课标要求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积极的价值观,因此,语感问题致力于整理前辈们对语感理论的研究,从教育学、语言学、美学等角度分析得出语感的特征,并与散文教学相联系。初中散文因其自身结构和题材的灵活性以及篇目之多,让本应依托散文文本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变得充满挑战,因此,笔者鉴于初中散文教学容易流于泛化和形式,在了解杨吉元和洪镇涛两位先生的语感训练的实践背景以及其语感训练法优劣基础之上,提出语感训练五步教学法,分别是生活捕捉法、整体感知法、品读揣摩法、情境体悟法、寓情写作法。语感训练五步法是一套完整而有层次的教学方法,彼此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一种呈递进甚至彼此渗透的联系。它与学生课堂上需要锻炼的认知能力—听、说、读、写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也符合课堂教学的节奏,更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阅读的个性化。结合《散步》和《紫藤萝瀑布》这两个案例,比较完美地展现了语感训练五步教学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效果,可以看到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实际课堂上全方位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把语感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很好的让学生学会在语感中触摸、玩味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语言运用实践活动。
方雪纯[4](2019)在《研讨式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部分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内有很多学者针对研讨式教学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将研讨式教学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则比较少见。中学生有一定的课堂合作交流经历,同时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更高层次的课堂教学。首先本文将从研讨式教学的特征和新课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两方面论述研讨式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研讨式教学应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它有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能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学习到更多新知识。它也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四所中学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直接访谈。经过分析,我们了解了武汉市部分学校目前的研讨式阅读教学情况,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老师和多数同学都对研讨式教学持赞同和支持的态度,但是面对考试升学的压力,学生和老师的实际选择不免有现实功利性的倾向,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探讨交流。而且,不同学校之间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也存在着一些差距,武汉市中心城区代表性的名校在研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上,效果要优于其他学校。文章的第三部分针对调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首先针对研讨内容选择上倾向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选择合适的文本内容,例如选择文本中的讽刺现象等进行研讨。此外,本文还提出要加强思辨性阅读的研讨以及简化研讨式教学的流程等对策。在具体操作上,文章也提出了将阅读与表达放在同一维度进行、找出研讨文本的共性与个性综合研讨以及重视学生过程的参与,淡化对研讨的定论等具体实施的策略。文章第四部分也针对不同角度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
吴荻[5](2016)在《新“五步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曾经在教育改革的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其思想更是被后人一直研究、继承和发展,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为中心,主张“做中学”,要求把“做中学”的思想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后进一步具体的提出了教学应分为五个阶段,即“五步教学法”的教学理论,被后人传承和发扬。随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传入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接触了杜威的理论之后,将其视为经典,并认为这套理论是教育救国的理论基础,是重要的思想武器。陶行知在充分了解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之后,结合中国教育界的实际情况与时代背景,总结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框架,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中得出的,是学校针对学生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对人才具有更高要求的当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显露其弊端——教师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单一的教学手段,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比功利的应试教育,这些刻板的教学模式在效率低下的同时,也忽视了对于学生个人素养,性格态度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同时,随着高中课改的逐渐深入,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挑战,而其中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正是所有变化之中的核心。而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使得这些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中学生大部分都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与此同时,与以往不同的教学发展趋势在课改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面对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人们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度远胜从前,而同时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几乎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通过新兴的渠道获得新知识,信息量也由于互联网的诞生越来越庞大,知识的增长量以一种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剧增,如果想要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确保不掉队就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文中笔者所提出的“新五步教学法”,正是借鉴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以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为框架,充分结合现实中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情况,运用更加具体的操作方法来处理现阶段课堂教学的问题,是对杜威五步教学模式的继承。“新五步教学法”总共分为五个步骤:案例导入兴趣激发,教师引导学习知识,碰撞思维活动贯穿,答疑解惑归纳总结,拓展训练能力提升。此教学法在尊重教师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空间,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兴趣。本课题以河南省南召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二三班学生为对象,通过课程实验等方式探究“新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在提高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学习效率所展现的效果,以及对于提高学生对于该学科兴趣上所展现的作用。结果显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对于原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认知,老师明显感觉到了以往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和单一的授课手段的不足,从而主动丰富了课程设置;而学生也从厌烦的死记硬背到主动去探究一些问题,从消极应付到主动积极对台,这不仅是一种态度上的变化,也是一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和主体性位置的提高。
罗杰[6](2018)在《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老师讲解,批改,点评;学生要做的仅仅是“写”和“听”。然而在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喜欢上作文课,作文课耗时长效果差;教师们则将学生作文能力低下归因于不爱看课外书,不喜欢写日记,天赋不行等因素,作文教学随意化、无序化,课堂包揽多放权少,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作文教学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如何使初中作文教学进入正常轨道,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让学生拥有与课标要求相对应的写作能力,是摆在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最大问题。国内外作文教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有的侧重于情境营造,有的侧重于理念创新,还有的分步分级指导,很多学校都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本论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三环五步”教学法进行分析研究,作文过程包括“定向阅读、分享与作文指导、写作练习、互评互改、分享交流”五步,环节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在问卷调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阐述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内涵、实施的理论基础、原则,详细阐述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实施策略,并进行实践案例分析与反思,总结成效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旨在分析这套教学法的实际可操作性,改善作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陈华姣[7](2016)在《“三主五步”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中的运用》文中认为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学殿堂中的瑰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代,文言文篇目在中学教学中所占的篇幅日益增加,文言文教学在高中阶段便成了重难点,一方面,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优秀的人类思想,学习先人的风骨品质;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对文言文的考查都是高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分值占语文高考总分的15%。但是总体上来看,我们一线教师所看到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总是显得单调无趣,学生不仅对文言文提不起兴趣,而且往往忽略了其文学性和思想性,只粗略的理解其字面意思,这是应试教育评价机制所导致的畸形恶果,若能改变这一现状,是我们竭尽全力所热切期盼的,我在毕业后的教学过程中,也一直从未放弃对方法的探寻。桑植县提出的“三主五步”教学法,是以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民主管理班级和郭思乐“以生命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桑植县构建高效课堂的结果。“三主”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五步即“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巩固提升”,包含了自主班级管理和自主课堂学习两大板块的内容;高中文言文教学对提升高中生的的文学修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上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往往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教师在前“滔滔不绝、竭尽所能”,学生在下却“昏昏欲睡、欲罢不能”,因此笔者认为将“三主五步”教学法推广运用到文言文课堂无疑是一重大举措,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掌握都能起到巨大的成效。
闫永平[8](2011)在《中学语文整体单元五步教学法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中学语文整体单元五步教学法是一种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包含"整体阅读、确定目标——比较探究、求同存异——自主合作、探究结果——回首要点、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自我提升"五个环节,该文介绍了此法的具体实践方案及存在的问题。
王舒[9](2020)在《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作文修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作文修改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少有修改行为,对教师评改后的作文同样没有修改。写作教学中多是重写轻改,注重写作中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对同等重要的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为得到真实的作文修改能力培养情况,对哈尔滨某中学及南岗区某文化学校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用访谈提纲的方式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现状。分析调查数据,总结访谈资料发现:学生自我修改的意识不强,学生虽然认为作文修改非常重要,但只是停留在口头承认;学生作文修改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不足,作文修改能力薄弱。在教师教学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自身关于作文修改的理论知识不足;对学生作文修改教学及训练没有计划;缺少作文初评之后,学生修改的作文的再次检查和评价。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理论,提出以下策略:师生对作文修改主体的认识由以“师”为主向以“生”为主转变,此转变是接下来所有的教学和训练活动的前提。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准备。教师方面,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作文修改及其教学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制定阶段性的作文修改教学及训练计划。计划包括理论知识教学、修改训练实践及综合的作文修改训练。综合的修改训练不限于此训练阶段,它融于日常写作训练当中。学生修改观念转变后,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作文修改能力。在写作训练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自律性,养成每逢写作都修改的习惯,并在每次的修改后进行经验总结。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语文知识、语感和经历的积累,还要对知识有良好的迁移。知识和语感、习惯等的积累和养成,可以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作文修改能力。培养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是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的耐心和信心。学生修改能力提高,不仅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也对学生写作其他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苏笑悦[10](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提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二、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概述 |
第一节 教育戏剧教学法内涵的界定 |
一、“戏剧” |
二、教育戏剧教学法 |
第二节 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
一、增强学习的亲历性 |
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
第三节 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理论 |
一、多元智力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做中学”理论 |
第二章 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
第一节 教育戏剧教学法运用依据 |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 |
二、根据选文类型 |
三、依据高中学情 |
第二节 教育戏剧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方式 |
一、教育戏剧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二、教育戏剧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程序 |
第三节 “五步法”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 |
一、教师说戏:知晓课程内容 |
二、学生导戏:分配表演任务 |
三、学生演戏:深化学习理解 |
四、教师入戏:凸显学习重点 |
五、师生论戏:总结学习收获 |
第三章 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及反思 |
第一节 教学案例呈现——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 |
一、教学实录 |
二、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
二、兼顾课程类型与教学任务 |
三、关注学生差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学生能力发展视野下的杜威“五步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对杜威教学理论的兴趣 |
1.2.2 教学法理论研究的吸引力 |
1.2.3 研究教育新问题的需要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1.1 对“五步教学法”的分析和研判 |
1.3.1.2 “五步教学法”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探究 |
1.3.2 研究意义 |
1.3.2.1 理论意义 |
1.3.2.2 现实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杜威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 |
1.4.1.1 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相关研究 |
1.4.1.2 杜威教学论与课程观的相关研究 |
1.4.2 国内“五步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1.4.2.1 国内“五步教学法”内容的相关研究 |
1.4.2.2 国内“五步教学法”评价与影响的相关研究 |
1.4.3 国外“五步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1.4.4 评论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思维五步 |
1.5.2 五步教学法 |
1.5.3 能力发展 |
1.6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6.1 研究的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6.2.1 文献法 |
1.6.2.2 历史分析法 |
2 “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1 经验论 |
2.1.1 经验的哲学含义 |
2.1.2 经验与教育 |
2.2 认识论 |
2.2.1 认识的过程 |
2.2.2 认识与教育 |
2.3 知识论 |
2.4 心理学基础 |
2.4.1 思维的本质 |
2.4.2 思维与学习 |
2.4.3 思维五步 |
3 “五步教学法”提出的背景 |
3.1 社会背景 |
3.1.1 美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
3.1.2 杜威对美国现实社会变化的反思 |
3.2 教育学背景 |
3.2.1 对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批判 |
3.2.2 从“重知识”到“重能力” |
4 “五步教学法”的解析 |
4.1 “五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
4.1.1 疑难情境 |
4.1.2 确定疑难 |
4.1.3 提出假设 |
4.1.4 进行推断 |
4.1.5 验证假设 |
4.2 “五步教学法”的立场与特征 |
5 “五步教学法”与学生能力发展 |
5.1 能力的分解 |
5.1.1 思维能力 |
5.1.2 解决问题的能力 |
5.2 “五步教学法”与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
5.2.1 “五步教学法”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5.2.1.1 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
5.2.1.2 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
5.2.1.3 反思的能力 |
5.2.2 “五步教学法”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
5.2.2.1 收集资料的能力 |
5.2.2.2 实践的能力 |
6 “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指向与根本路径 |
6.1 “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指向 |
6.1.1 “五步教学法”指向学生兴趣的培养 |
6.1.1.1 兴趣的含义 |
6.1.1.2 兴趣的培养 |
6.1.2 “五步教学法”指向学生经验的获得与改造 |
6.1.2.1 经验的教育含义 |
6.1.2.2 经验的获得与改造 |
6.2 “五步教学法”的根本路径 |
6.2.1 内生式发展的含义 |
6.2.2 “内生式发展”实现“五步教学法”的根本路径 |
7 “五步教学法”的当代体现 |
7.1 “五步教学法”与项目式学习 |
7.1.1 项目式学习 |
7.1.2 项目式学习对“五步教学法”的体现 |
7.2 “五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 |
7.2.1 情境教学 |
7.2.2 情境教学对“五步教学法”的体现 |
7.3 “五步教学法”与翻转课堂 |
7.3.1 翻转课堂 |
7.3.2 翻转课堂对“五步教学法”的体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初中散文语感训练的五步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来源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语感教学实践的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语感及语感训练 |
第一节 语感的概念 |
第二节 初中散文的重要性 |
第三节 什么是语感训练 |
第二章 语感训练五步教学法 |
第一节 杨吉元和洪镇涛的语感训练法 |
一、杨吉元的语感训练法 |
二、洪镇涛的语感训练法 |
第二节 语感训练五步教学法 |
一、生活捕捉法 |
二、整体感知法 |
三、品读揣摩法 |
四、情境体悟法 |
五、寓情写作法 |
第三节 语感训练五步教学法的内在逻辑 |
第三章 语感训练五步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
第一节 以《散步》示例 |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
二、语感训练五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
三、教学目标的反馈 |
第二节 以《紫藤萝瀑布》示例 |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
二、语感训练五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
三、教学目标的反馈 |
第三节 语感训练五步教学法运用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取得的科研成果 |
(4)研讨式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部分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研讨式教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
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
第二节 研讨式教学的特征 |
一、学生主体性 |
二、互动合作性 |
三、多元性 |
第三节 研讨式教学特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相契合 |
第二章 研讨式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需求与现状的矛盾 |
第二节 研讨内容倾向不平衡 |
第三节 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 |
第三章 中学语文阅读研讨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阅读与表达交融进行 |
第二节 简化教学流程 |
第三节 选择合适文本研讨 |
第四章 中学语文研讨式阅读课堂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老王》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二节 《纪念刘和珍君》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五步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的背景及原因 |
1. 西方近代教学理念涌现 |
2. 国内教学模式发展及现状 |
3. 杜威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的贡献及其意义 |
二、国内外现状研究 |
1. 国外杜威教学模式的发展及现状 |
2. 国内杜威教学模式的发展及运用 |
第一章 新五步教学法理论 |
一、对于教育现状的思考 |
1.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
2. 新课改下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
3. 杜威教学模式在当今课改中的积极作用 |
二、新五步教学法的提出 |
三、新五步教学法与杜威五步教学模式的对比 |
四、新五步教学法的实施 |
五、新五步教学法的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
1. 意义 |
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新五步教学法的实验探究 |
一、实验步骤和方法说明 |
1. 对象说明 |
2. 时间说明 |
3. 过程说明与记录 |
二、结果分析与探究 |
1. 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 |
2. 学习主动性的变化 |
3. 学习方法的转变 |
4. 学生探究意识的转变 |
5. 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学习成绩统计 |
6. 不同学期年级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统计表 |
第三章 新五步教学法实际课例的应用 |
一、实施应用方案概述 |
1. 明确教学目标 |
2. 科学合理设计教案 |
3. 趣味导学,兴趣激发 |
4.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
二、新课的教授 |
1. 教学目标 |
2. 教学难点与重点 |
3. 教学方法 |
4. 教学准备 |
5. 教学过程 |
6. 课堂小结 |
第四章 效果分析与建议 |
一、研究效果探究 |
1、新五步教学法对于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
2、新五步教学法对于学习自主性的作用 |
3、新五步教学法对于学习方式的作用 |
4、新五步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 |
5、新五步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的作用 |
二、建议 |
1. 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的转变 |
2. 创设有利于课程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接受速度 |
3. 科学分布课堂时间,营造高效率课堂 |
4. 改革教学手段,采取现代化教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概述 |
第一节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范围 |
三、调查内容和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
一、教师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
二、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内涵 |
一、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释义 |
二、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实施的理论基础 |
三、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实施原则 |
第二章 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定向阅读,积累写作资源 |
一、积累写作资源 |
二、品鉴优秀范文 |
第二节 作前指导,学习写作方法 |
一、进行写作程序指导 |
二、进行写作技法指导 |
第三节 课堂写作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
一、课堂写作要求 |
二、编写提纲 |
第四节 互批互评,提高写作能力 |
一、教师现场指导批改 |
二、学生自主批改 |
三、小组合作批改 |
第五节 交流展示,完成作文升格 |
一、提高讲评效率 |
二、进行针对性评价 |
三、推荐佳作发表 |
第三章 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实践及反思 |
第一节 教学案例一“说真话,抒真情”能力学习 |
一、教学设计 |
二、案例设计思路及教学效果分析 |
第二节 教学案例二: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 |
一、教学设计 |
二、案例设计思路及教学效果分析 |
第三节 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取得的成效 |
一、教师层面 |
二、学生层面 |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的备课能力有待提高 |
二、教学时间的安排有待商榷 |
三、过于模式化的现象值得注意 |
四、学生的自身条件要兼顾 |
五、学校的资源要考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语文写作学习情况调查(学生) |
附录2 语文写作学习情况调查(教师) |
附录3 学生导学案示例 |
附录4 学生小组互评互评表示例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三主五步”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
1.1、“文”“道”分离 |
1.2、“师”“生”分离 |
2、三主五步教学法 |
2.1、文献综述 |
2.2、具体定义 |
2.3、理论依据 |
3、“三主五步”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过程 |
3.1、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基础 |
3.2、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条件 |
3.2.1、语文学科班长 |
3.2.2、班级小组积分制 |
3.2.3、评价的策略和原则 |
3.3、“三主”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核心 |
3.4 “五步”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 |
3.4.1、定向自学·文言知识点导学·预习 |
3.4.2、小组讨论·探究文言文本内容·归纳 |
3.4.3、全班交流·展示文言文本内容·质疑 |
3.4.4、总结归纳·点拨文言知识点·提升 |
3.4.5、巩固提升·课外文言文拓展·反思 |
4、“三主五步”教学法在文言文运用过程中的优点 |
4.1、平等中的参与者——学生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
4.2、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由“掌控者”变为了“引导者” |
4.3、教学成绩尤其是语文成绩稳步增长 |
4.4、学生个人素质得到提升 |
5、“三主五步”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
5.1、传统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
5.2、教师集体备课难以实现 |
5.3、学生激情不够很难点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学语文整体单元五步教学法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学语文整体单元五步教学法”实践方案 |
1. 整体阅读、确定目标 |
2. 比较探究、求同存异 |
3. 自主合作、探究结果 |
4. 回首要点、总结归纳 |
5. 拓展延伸、自我提升 |
二、“中学语文整体单元五步教学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1. 教学过程的信息需及时反馈 |
2. 教学方法需因文而变, 时刻辐射写作 |
3. 教材的变化和教学法需不断改进 |
4. 教学过程需进一步深入 |
5. 教学目标需谨慎确定 |
(9)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要求 |
(二)学生对作文修改的畏难情绪引发思考 |
二、研究意义 |
(一)丰富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的理论 |
(二)制定贴合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的策略 |
三、研究方法 |
(一)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相关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一)作文及写作 |
(二)作文修改及作文修改能力 |
(三)写作心理转化理论与作文修改过程的认知模式 |
二、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遵循的原则 |
(一)双主体的原则 |
(二)系统性原则 |
(三)针对性原则 |
(四)激励性原则 |
(五)循序渐进原则 |
第三章 初中生作文修改情况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背景 |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
(二)调查的形式与对象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学生卷作文修改相关调查结果 |
(二)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 |
(三)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策略 |
一、师生需共同转变关于作文修改的观念 |
(一)师生共同转变作文修改的态度 |
(二)明确修改主体,回归修改权利 |
二、教师要丰富作文修改理论素养与教学活动 |
(一)教师需提高有关作文修改及其教学的理论素养 |
(二)教师要制定并实施阶段性的作文修改教学计划 |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作文修改部分的评价和反馈 |
三、学生主动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
(一)激发修改兴趣,养成“逢作必改”习惯,提升作文修改能力 |
(二)以修改促写作,总结修改经验,助作文修改能力提高 |
(三)注重日常积累,形成良好迁移,促作文修改能力增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1.2 研究边界 |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
1.2.5 时间语境:当代 |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
1.3 研究内容 |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
1.4 研究综述 |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
1.4.4 总体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跨学科研究 |
1.6.2 比较研究 |
1.6.3 类型学研究 |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1.6.5 文献研究 |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北美洲 |
2.1 美国 |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
欧洲 |
2.2 芬兰 |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3 英国 |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
2.4 法国 |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
2.5 德国 |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
大洋洲 |
2.6 澳大利亚 |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
亚洲 |
2.7 日本 |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
2.8 韩国 |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
2.9 新加坡 |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
3.5.2 深圳荔湾小学 |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
4.2.1 影响因素纳入 |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
4.3.1 行政班制教学 |
4.3.2 包班制教学 |
4.3.3 走班制教学 |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
4.3.5 研究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
5.2.1 “做中学”理论 |
5.2.2 建构主义理论 |
5.2.3 问题求解理论 |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5.2.5 学校城市理论 |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6.1.1 教学空间集 |
6.1.2 组成要素 |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
6.4.1 串联组合 |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7.1.1 教学中心 |
7.1.2 技术路线 |
7.2 设计原则 |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
7.1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8.1.1 概念与分类 |
8.1.2 技术路线 |
8.2 设计原则 |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
8.3 室内开放空间 |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
8.4 校园景观 |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耿楚寒.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学生能力发展视野下的杜威“五步教学法”研究[D]. 喻菁.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初中散文语感训练的五步教学法[D]. 梁相君.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
- [4]研讨式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部分学校为例[D]. 方雪纯. 湖南大学, 2019(07)
- [5]新“五步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用探究[D]. 吴荻. 河南大学, 2016(03)
- [6]初中作文“三环五步”教学法实践研究[D]. 罗杰.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9)
- [7]“三主五步”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中的运用[D]. 陈华姣.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4)
- [8]中学语文整体单元五步教学法实践[J]. 闫永平.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1(04)
- [9]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研究[D]. 王舒.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