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板的不稳定屈曲研究新华夏结构体系的力学成因

利用板的不稳定屈曲研究新华夏结构体系的力学成因

一、利用板的失稳屈曲研究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力学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连捷,张利荣[1](1983)在《利用弹性板失稳屈曲的有限单元法研究构造体系》文中研究说明 前言地壳中的构造现象是复杂的。但是,李四光教授所发展起来的地质力学却为地壳构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途径。地壳中构造体系的存在,各种构造现象有规律的排列和成生联系以及地壳中水平应力的主导性是研究构造形成机制的基础。从目前的研究程度来看,一些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水平应力作用下地壳屈曲有密切关系。同时,地应力实测表明,地壳中存在着很大的水平应力。因此,用水平应力作用下地壳失稳屈曲来研究构造体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王连捷,张利荣[2](1983)在《利用弹性板失稳屈曲的有限单元法研究构造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地壳中的构造现象是复杂的。但是,李四光教授所发展起来的地质力学却为地壳构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途径。地壳中构造体系的存在,各种构造现象有规律的排列和成生联系以及地壳中水平应力的主导性是研究构造形成机制的基础。从目前的研究程度来看,一些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水平应力作用下地壳屈曲有密切关系。同时,地应力实测表明,地壳中存在着很大的水平应力。因此,用水平应力作用下地壳失稳屈曲来研究构造体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王连捷,张利荣[3](1983)在《利用弹性板失稳屈曲的有限单元法研究构造体系》文中认为前言地壳中的构造现象是复杂的。但是,李四光教授所发展起来的地质力学却为地壳构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途径。地壳中构造体系的存在,各种构造现象有规律的排列和成生联系以及地壳中水平应力的主导性是研究构造形成机制的基础。从目前的研究程度来看,一些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水平应力作用下地壳屈曲有密切关系。同时,地应力实测表明,地壳中存在着很大的水平应力。因此,用水平应力作用下地壳失稳屈曲来研究构造体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王连捷,张利容[4](1983)在《利用板的失稳屈曲研究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力学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华夏构造体系是中国东部的一个主要构造体系。因此,对它的形成进行力学分析无疑对地壳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李四光教授指出:必须根据地壳上的构造现象所提供的事实来研究地壳运动问题。本

邓军[5](1992)在《胶东西北部构造体系及其对金矿分布的控制作用》文中指出本文运用地质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工作方法,依据大量的野外地质素材和测试数据对胶东西北地区金矿成矿带的构造控矿规律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全文以控矿构造因素为主线,以翔实的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探讨区域构造体系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重点研究成矿构造体系、控矿规律和矿液运移机制;突出构造活动与成矿时序关系的研究;构造应力与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分配富集机制的关系以及构造、蚀变、矿化分带性的研究。进而,采用灰色系统和模糊数学理论和方法,揭示控矿构造内部和外部标志在其性质、程度、范围,趋势等方面的变化及其与矿化标志、矿体相对优劣程度在多维时空上的传递演化规律,建立其成矿模式和预测成矿远景区。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和认识:(1)区分并厘定了胶东西北部基底构造与中生代构造型式的基本格局,划分并鉴定了区域构造体系(构造带)。(2)详细剖析了主导控矿构造—新华夏系断裂构造的结构特点、力学性质、演化特征、形成机理及其对金矿带的控制作用。(3)建立了构造—蚀变—矿化的分带性及其对应关系,强调矿化类型、组合呈水平为主的空间分带性。(4)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金矿带的形成机制为构造应力激发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富集的结果,构造应力场与地球化学场之间存在内在的成因联系。(5)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反演了成矿期构造应力状态,为宏观构造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亦为成矿预测提供了定量—半定量的实验数据。(6)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解决了本征小样本地质构造离散数据建模的问题,揭示了成矿系统内部结构的时空协调规律,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矿化有利区的综合评价,预测了成矿靶区和远景区。作者博士论文将以构造体系理论为基础进行成矿分析作为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核心并贯穿始终,这一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冯君[6](2005)在《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及其支护措施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渝怀铁路顺层岩质边坡为工程背景,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顺层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评价及其支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 (1)以大量顺层岩质边坡典型工点的实例调查资料为基础,主要依据层状岩体的岩性组合类型,将顺层岩质边坡分为五大类,分别阐述了各类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2)对影响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影响因素大体上分为地质因素、工程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变形破坏模式主要包括滑移—拉裂、滑移—压致拉裂、滑移—弯曲、弯曲—拉裂、塑流—拉裂、滑劈破坏、顺层滑移等七种。 (3)以有限元计算和模型试验为手段对同向层状岩质边坡的开挖变形规律同边坡走向与岩层走向夹角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面临空和双面临空的同向层状岩质边坡,当边坡走向和岩层走向夹角分别大于40°和60°以后,均基本上不用考虑顺层现象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即此时可将该边坡视为非顺层岩质边坡。 (4)针对工程中常见的滑移—拉裂破坏模式顺层岩质边坡,考虑层面抗剪强度参数随卸荷及风化程度降低的情况,推导出顺层岩质边坡顺层滑动范围的计算公式。针对滑移—弯曲破坏型顺层岩质边坡,将其视为弹塑性板翘曲问题,同时考虑了边坡长度以及岩体塑性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推导了相应稳定性计算公式。 (5)讨论了边坡的开挖卸荷效应。对应于边坡开挖卸荷的空间效应,提出可根据开挖后边坡岩体的位移分区和节理裂隙扩展情况,在开挖后形成的边坡中划分出开挖松动区、轻微扰动区和原岩应力区三个区域。 (6)基于边坡开挖卸荷效应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用于分析人工开挖边坡稳定性的强度折减法,即:首先根据边坡的开挖方式,按开挖卸荷程度对边坡岩体进行分区(即开挖扰动区的分区),然后分区选择卸荷岩体力学参数,即考虑开挖扰动区(主要考虑开挖松动区)内岩体力学参数的弱化,最后在此基础上使用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及其潜在滑面。 (7)给出了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基本方法,即:1)确定初始工程地质条件;2)选择初始岩体力学参数并建立相应的初始地质概

陈鹏[7](2012)在《公路顺层岩质边坡稳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公路顺层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极限平衡法、敏感性分析的单因素法和正交设计法、可靠度分析的一次二阶矩法和响应面法等,针对边坡溉化模型和工程实例,进行了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和可靠度等方面的研究。在边坡稳定性计算方面,量化分析了由通用有限元程序与传统极限平衡法得到的安全系数结果差异,以及参数选取对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影响,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在DP系列准则间进行安全系数转换的新方法和基于内摩擦角取值点的D-P系列准则与M-C准则的匹配方法;在因素敏感性分析中提出了采用参数的增量来分析层状边坡的思路,验证了方差分析法在边坡敏感性分析中的适用性;在边坡可靠度分析中提出了与因素敏感性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对因素敏感性在边坡可靠度分析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并给出了可供工程设计参考的建议;根据模型计算以及工程实例分析,提出了防护设计的原则。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有:通过对具一组贯通软弱结构面的顺层岩质边坡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分析表明,边坡坡度陡于岩层倾角、存在临空面时对稳定不利,安全系数随边坡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坡顶荷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跟其与潜在滑动面的相对位置以及荷载大小有关;挡墙和锚杆通过对塑性区贯通带的阻截使塑性区转移到更薄弱的结构面,从而提高安全系数,但锚杆必须贯穿塑性区才能发挥作用。应用通用有限元程序计算公路顺层岩质边坡安全系数时,其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基于外接圆屈服准则的有限元计算结果比基于莫尔-库仑准则的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平均高约22%。在有限元计算中,忽略剪胀角的计算结果较为保守;采用关联流动法则时的塑性区分布范围比非关联流动法则时明显缩小;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取值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几乎没影响,但模量下调将使边坡的位移增加,泊松比变小将使塑性区分布范围扩大。D-P系列准则与M-C准则的研究表明,在基于系列DP准则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有限元计算中,可以用π平面上D-P系列准则半径之比进行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转换;当D-P系列准则与M-C准则进行匹配时,传统的方法多从“平均”角度出发,对于具体边坡,从“平均”意义得出的匹配结论可能有较大偏差;本文提出了新的方法,只需将不同内摩擦角φ值时DP1准则和M-C准则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比值数据曲线,加入内摩擦角~系列DP准则半径比值的二维空间,通过比较各曲线在相应φ值的竖向截距即可得到最佳匹配准则,该法对具体边坡更具针对性,结果也更为准确。均质边坡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可以直接取参数的不同水平值,由多层岩体组成的顺层岩质边坡,在敏感性分析考虑因素水平时,提出了采用参数增量的分析思路。通过单因素分析法、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的比较表明,三种敏感性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但方差分析法的分析效果最优。基于因素敏感性的可靠度分析表明,敏感性较大的因素,不管是强度参数或者几何参数,若存在一定的变异性,在可靠度分析中都不应忽视,否则将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在边坡可靠度分析中以敏感性较大的因素作为随机变量时的破坏概率大,在边坡可靠度分析前首先确定各个稳定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排序,再根据实际参数的变异性选取随机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往往更加合理;边坡可靠度求解结合参数敏感性分析,不仅对最终的计算结果影响很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到计算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对于顺层岩质边坡等复杂边坡,合理地应用敏感性分析结果,剔除不敏感因素,可以使原本十分复杂的边坡可靠度求解变得相对简单。杭千高速公路建德段典型顺层滑坡的分析表明,公路顺层岩质边坡的形成要素可以归结为层状基岩、岩层的不利走向和产状、层间软弱夹层、临空面。边坡防护设计总体原则为“下挡上缓”,即加强下部支挡,根据岩层倾角合理设计边坡坡率,有条件时尽量放缓边坡并降低边坡高度,坡面需及时防护,坡顶有荷载时,需查明其与潜在滑动面的相对位置,当边坡放缓受限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工程措施加强防护

梁专明[8](2009)在《长沙商旅职院非典型溃屈型滑坡及其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边坡为工程背景,论文研究了软质岩顺层边坡的非典型溃屈型滑坡及其防治问题。1.该滑坡是一种新型的溃屈破坏型式,命名为非典型溃屈型滑坡。非典型溃屈型滑坡滑坡的特征是:软质顺层岩质边坡,滑动面不临空,坡趾前方一定距离处的坡底岩体弯曲-隆起、被损伤。尚未出现分阶段演化特征或暂时不能确定分阶段演化,可能的演化模式是弯曲-隆起带顶部剪断破坏。当坡底的岩体(板梁)达到屈服或“屈曲”(buckling),即弯曲-隆起带顶部剪断破坏时,滑坡可能再次失稳滑动。2.分析、论证了本背景工程边(滑)坡地下水动力模型是间歇下渗—裂隙潜水型及地下水对岩质边坡的作用机理是裂隙内地下水动、静水压力作用(含滑面上的扬压力),及暂态饱和区地下水的重力作用(以岩土体的湿容重、饱和容重表现)。3.分析认为边坡岩体是被结构面切割的不连续地质体,应垂直分为强风化及卸荷带、中风化带等,各带的强度是一个综合强度概念。定量评价了边坡强风化及卸荷带、中风化带岩体综合抗剪强度τ,计算了滑坡速度以及在滑动时间内作用于坡底岩体的平均作用力。4.认为本背景工程滑坡的经典分类是推移式滑坡,始滑处地质力学模式是塑流-拉裂,始滑处破坏条件应符合岩桥拉伸破坏判别准则:σ3=-T0(岩体抗拉强度)。5.论文提出了剩余下滑推力计算模型:假设弯曲—隆起带顶部为剪出口,采用传递系数法完成滑坡剩余下滑推力计算,但剩余下滑推力计算结论应取止坡底,该处条块的剩余下滑推力角度为0°。该计算模型与现状相吻合。6.因为非典型溃屈型滑坡的滑动面不临空及坡底岩体被损伤的特性,应区分边坡运动的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进行综合防治,针对性地在边坡坡体分别采取主动型预防和治理工程措施,应慎重或不宜在坡底采取被动受力型预防和治理工程措施。防治工程设计采用可靠度β≥1.65量值,即满足我国现行的工程规范体系要求。本工程边坡整体采用重力式挡土边坡墙+格构梁+锚杆支护防治。

王进博[9](2017)在《水平页岩隧道底鼓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嘴隧道出口左线水平页岩底鼓机理、影响因素、底板页岩岩层极限承载力及塑性区深度进行研究。在对水平页岩隧道底鼓机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底板锚杆注浆+反底拱相结合的返修处治方案,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处治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现场验证,得出如下结论:(1)马嘴隧道底鼓机理在于:(1)仰拱开挖后未进行有效及时地支护,封闭圆环(2)仰拱底板水平,无弧形,不能形成反拱,受力条件差(3)隧道开挖后,由于页岩岩层较薄、层理发育、层间粘结力小,当岩层在较高的水平应力作用下,受到的拉应力大于自身抗拉强度时,底板岩层自深部逐渐发生离层、断裂,破碎的页岩岩块向隧道内自由空间不断涌入,持续发展,形成挠曲褶皱型底鼓。(2)马嘴隧道发生底鼓的主要原因在于:围岩强度低、水理作用、围岩蠕变、底板岩层缺乏支护,以上各因素互相作用,致使降低页岩岩层强度,最终导致底鼓产生,其中,底板岩层弯曲产生的底鼓量占总底鼓量62.31%,是引起底鼓的最主要因素。(3)根据板壳理论,建立底板岩层四面压曲破坏的力学模型,推导出根据底板岩层临界荷载,也即发生挠曲破坏的判断条件。由表达式可知:底板岩层褶皱破坏不仅与底鼓段的长度与宽度有关,而且还与底板岩层的分层厚度有关。此外隧道开挖产生的塑性区范围除与页岩的内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有关,还与原岩应力大小有关。(4)提出采用锚注加固、反底拱与钢筋混凝土相结合的新方案,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原方案与新方案围岩位移分布图、塑性区分布图进行模拟分析,,然后进行现场验证,即在仰拱开裂段ZK18+370ZK18+410布置了9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布置两个测点,共18个监测点对底鼓段各测点底鼓量、边墙收敛量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最大底鼓量、两帮边墙最大收敛量分别由处置前124.7mm、15.8mm减小到处置后得17.2mm、9.45mm,减少了84.4%、40.2%,采用的新方案达到预期效果。

二、利用板的失稳屈曲研究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力学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板的失稳屈曲研究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力学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5)胶东西北部构造体系及其对金矿分布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胶东西北部构造体系与金矿分布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一、岩石建造系统
        二、基本构造格局
    第二节 区域构造的遥感分析
        一、遥感图象的选择
        二、遥感图象的目视构造解译
        三、遥感图象线性构造的统计分析
        四、环形构造与线形构造的关系
    第三节 金矿空间分布与构造的相关性
        一、金矿床与深断裂
        二、金矿带与构造体系
    第四节 金矿成矿期构造环境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控矿构造系统分析
    第一节 断裂构造型式基本特征
        一、东西向断裂带
        二、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
        三、北西向断裂带
    第二节 断裂构造变形特证
        一、断裂构造岩类型及时空分布
        二、组构分析
        三、岩石有限应变测量
        四、断裂变形的温度
        五、断裂带变形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典型矿田构造成矿系列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田在金矿集中区的分布
    第二节 典型矿田主要构造地质特征
        一、焦家金矿田
        二、玲珑金矿田
        三、其它金矿田
    第三节 断裂构造与成矿作用
        一、断裂构造对金矿具多级控制
        二、不同断裂构造型式对金矿的控制
        三、构造体系复合控矿规律
    第四节 断裂构造分带与蚀变矿化分带的关系
        一、矿化分带及其形成原因
        二、断裂构造分带与蚀变矿化分带的协调性
        三、矿化类型呈水平为主的空间分带性
        四、断裂构造性质与矿化类型的关系
        五、玲珑、焦家两类金矿形式的相互统一性
    第五节 典型矿田控矿构造、围岩蚀变及矿化的灰特征及其GM模型分析
        一、控矿构造、围岩蚀变及矿化的基本灰特征
        二、控矿断裂构造与蚀变矿化GM模型的建立
        三、断裂构造与蚀变矿化GM模型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一节 断裂带常量、微量元素的基本特征
        一、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二、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第二节 断裂带内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第三节 同位素构造地球化学特证
        一、沿同位素特征
        二、应力矿物绿泥石的钾-氩法年龄
    第四节 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一、爆裂法测温
        二、均一法测温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成矿期控矿构造应力场研究
    第一节 成矿期构造的鉴别及应力场的分析原则
        一、成矿期构造的鉴别与确定
        二、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的分析原则
    第二节 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位的确定
        一、利用共轭剪节理法确定主应力方位
        二、利用显微构造的综合分析法确定主应力方位
    第三节 构造应力场古应力大小的估算
        一、根据声发射方法测定历史最大应力值
        二、根据石英动态重结晶颗粒大小估算差异应力值
        三、根据石英自由位错密度估算差异应力值
        四、断裂带差异应力结果分析及空间变化规律
    第四节 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
        一、计算模式
        二、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成矿规律和控矿构造模式
    第一节 成矿规律
        一、成矿机制
        二、金矿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机制
        三、成矿构造演化序列
    第二节 控矿构造模式
        一、多字型控矿构造模式
        二、S型控矿构造模式
        三、入字型控矿构造模式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成矿远景区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 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一、模糊集合和隶属函数的概念
        二、模糊集贴近度的概念
        三、模糊数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及数学模型
        一、模糊综合评判
        二、有利矿化区研究中的模糊性
        三、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第三节 有利成矿区的模糊综合评判
        一、模糊评价因素的选取
        二、各因素评判集的确定
        三、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集
        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谢词
图版

(6)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及其支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地质分类
        1.2.2 开挖卸荷效应及开挖扰动区
        1.2.3 稳定性分析方法
        1.2.4 支护措施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顺层岩质边坡实例调查及其坡体结构类型
    2.1 前言
    2.2 顺层岩质边坡实例调查
        2.2.1 渝怀线工程概况
        2.2.2 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2.2.3 典型顺层岩质边坡工点分述
    2.3 顺层岩质边坡坡体结构类型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流程
    3.1 前言
    3.2 影响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3.3 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3.4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
    3.5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顺层与非顺层岩质边坡判别理论研究
    4.1 前言
    4.2 顺层与非顺层岩质边坡判别条件数值分析
        4.2.1 单面临空
        4.2.2 双面临空
    4.3 模型试验验证
        4.3.1 试验设备简介
        4.3.2 相似设计
        4.3.3 测试内容及试验方法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理论分析
    5.1 前言
    5.2 滑移—拉裂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5.2.1 顺层滑动范围的定义
        5.2.2 计算分析基本假设
        5.2.3 岩层失稳横向极限长度计算分析
        5.2.4 顺层滑移范围实例分析
        5.2.5 稳定性分析流程
    5.3 滑移—弯曲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5.3.1 概述
        5.3.2 模型的建立
        5.3.3 公式推导
        5.3.4 算例分析
        5.3.5 稳定性分析流程
        5.3.6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数值分析
    6.1 前言
    6.2 弹塑性数值分析理论简述
        6.2.1 弹塑性变形理论
        6.2.2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6.3 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6.3.1 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方法
        6.3.2 边坡的开挖卸荷效应
        6.3.3 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强度折减法
        6.3.4 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基本方法
    6.4 工程实例分析
        6.4.1 工程地质概况
        6.4.2 计算剖面与网格剖分
        6.4.3 岩体材料模型及其初始参数
        6.4.4 计算内容与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轻型支护体系加固顺层岩质边坡设计理论
    7.1 前言
    7.2 轻型支护体系的概念
        7.2.1 注浆加固
        7.2.2 微型桩加固
    7.3 轻型支护体系的特点及适用性
    7.4 轻型支护体系的作用机理
        7.4.1 注浆的作用机理
        7.4.2 微型桩的作用机理
    7.5 轻型支护体系的设计与计算
        7.5.1 轻型支护体系的设计计算流程
        7.5.2 潜在滑动范围的确定
        7.5.3 注浆设计
        7.5.4 滑面抗剪强度参数的确定
        7.5.5 复合结构抗滑稳定性计算
        7.5.6 微型桩体系内力和变形计算
        7.5.7 微型桩锚固段长度验算
        7.5.8 地基强度校核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注桨加固顺层岩质边坡试验研究
    8.1 前言
    8.2 浆材配比室内试验研究
        8.2.1 材料选择和试验方法
        8.2.2 浆材试验结果及分析
        8.2.3 结论及建议
    8.3 现场注浆试验研究
        8.3.1 渝怀线DK375顺层边坡的注浆加固
        8.3.2 其他工程的注浆加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顺层岩质边坡开挖变形及其支护试验研究
    9.1 前言
    9.2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9.2.1 概述
        9.2.2 原型岩土与支挡结构的参数及相似材料
        9.2.3 测试内容及试验方法
        9.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9.3 现场测试试验研究
        9.3.1 现场试验的意义
        9.3.2 现场试验的内容和方法
        9.3.3 测试结果
        9.3.4 测试结果分析
    9.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公路顺层岩质边坡稳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边坡稳定极限平衡法研究概况
        1.2.2 边坡稳定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研究概况
        1.2.3 边坡稳定因素敏感性分析研究概况
        1.2.4 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研究概况
        1.2.5 顺层边坡稳定分析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边坡稳定的有限元分析法
    2.1 概述
    2.2 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2.3 基于强度折减的有限元法
        2.3.1 安全系数的求解
        2.3.2 边坡整体失稳的判据
        2.3.3 边坡模型算例分析
        2.3.4 边坡工程算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P系列准则与M-C准则匹配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屈服准则
        3.2.1 Mohr-Coulomb准则
        3.2.2 Drucker-Prager准则
        3.2.3 各屈服准则之间的参数关系
    3.3 各D-P系列准则间安全系数转换
        3.3.1 D-P系列准则的规律分析
        3.3.2 D-P系列准则与M-C准则的匹配
    3.4 算例分析
        3.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4.2 安全系数计算结果
        3.4.3 屈服准则的匹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坡稳定因素敏感性分析及其方法适用性研究
    4.1 概述
    4.2 边坡敏感性分析基本方法
        4.2.1 单因素分析法
        4.2.2 多因素分析法(正交试验设计法)
    4.3 典型顺层滑坡的因素敏感性分析
        4.3.1 滑坡概况
        4.3.2 滑坡稳定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3.3 滑坡敏感性分析结论与认识
    4.4 敏感性分析方法适用性研究
        4.4.1 均匀介质边坡算例
        4.4.2 层状边坡工程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因素敏感性的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
    5.1 概述
    5.2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5.2.1 结构的极限状态及其函数
        5.2.2 结构的失效概率与可靠度指标
    5.3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方法
        5.3.1 蒙特卡洛方法
        5.3.2 一次二阶矩法
        5.3.3 Rosenblueth方法
        5.3.4 响应面方法(RSM)
    5.4 因素敏感性对可靠度分析结果的影响
        5.4.1 参数变异系数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5.4.2 不同敏感性参数组合下的可靠度分析
    5.5 因素敏感性在简化可靠度计算方面的作用
        5.5.1 平面滑动边坡
        5.5.2 顺层滑动边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
    6.1 概述
    6.2 杭千高速公路滑坡总体情况
        6.2.1 地质概况
        6.2.2 主要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6.2.3 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处理措施
    6.3 杭千高速公路K77+120~K77+270左侧滑坡
        6.3.1 滑坡概况
        6.3.2 滑坡工程地质
        6.3.3 滑坡特征及规模
        6.3.4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6.3.5 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与评价
        6.3.6 边坡加固治理方案
        6.3.7 边坡监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边坡稳定分析的极限平衡法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主要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他科研成果

(8)长沙商旅职院非典型溃屈型滑坡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论据及研究目的
    1.2 溃屈型滑坡的研究现状
        1.2.1 溃屈型滑坡形成机制及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研究现状
        1.2.2 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防治研究现状及工程实践范例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质环境条件
    2.1 概况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水文地质
    2.6 地质构造及地应力
    2.7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三章 滑坡基本特征
    3.1 滑坡形态特征
        3.1.1 滑坡周界及平面特征
        3.1.2 滑坡剖面特征
    3.2 滑体、滑带(面)和滑床特征
        3.2.1 滑体特征
        3.2.2 滑带(面)特征
        3.2.3 滑床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滑坡成因机制、地质力学模式及其继续运动
    4.1 滑坡成因机制
        4.1.1 滑坡的其他基本条件
        4.1.2 滑坡的作用因素分析
        4.1.3 边坡岩体的综合抗剪强度
    4.2 滑坡的地质力学模式
        4.2.1 起动判据
        4.2.2 滑动型式
    4.3 滑坡后的继续运动及坡底岩体变形与破坏
        4.3.1 继续运动
        4.3.2 制动机制
    4.4 坡底岩体变形与破坏
    4.5 小结
第五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5.1 传递系数法简述
    5.2 参数分析及计算模型
        5.2.1 参数分析
        5.2.2 计算模型
    5.3 剩余下滑力计算
    5.4 弯曲—隆起带分析、计算及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滑坡防治工程措施
    6.1 各类防治工程措施简述
    6.2 综合防治
    6.3 防治工程可靠度
    6.4 本工程边坡的防治措施
        6.4.1 方案策划
        6.4.2 防治工程设计
        6.4.3 工艺措施及施工顺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水平页岩隧道底鼓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2 底鼓机理研究现状
        1.2.3 底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4 以上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2 工程地质概况及原岩应力测试
    2.1 隧址概况
        2.1.1 工程介绍
        2.1.2 交通位置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2.4 水文及气象条件
        2.2.5 不良地质现象
        2.2.6 地震效应
    2.3 原岩应力测试
        2.3.1 设备及仪器
        2.3.2 试样制备
        2.3.3 实验原理
        2.3.4 实验过程
        2.3.5 地应力计算
    2.4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4.1 测试内容
        2.4.2 实验设备
        2.4.3 试样制备及加载
        2.4.4 样品采样要求
        2.4.5 实验原理
        2.4.6 测定结果
    2.5 小结
3 马嘴隧道底鼓机理及力学模型
    3.1 原方案下底鼓变形概况
        3.1.1 现场支护概况
        3.1.2 现场底鼓概况
        3.1.3 现场监测
    3.2 隧道底鼓常见形式
        3.2.1 挠曲褶皱型底鼓
        3.2.2 挤压流动型底鼓
        3.2.3 剪切错动型底鼓
        3.2.4 遇水膨胀型底鼓
        3.2.5 复合型底鼓
    3.3 马嘴隧道底鼓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隧道底鼓机理分析
        3.3.2 影响底鼓因素分析
    3.4 力学模型的建立
        3.4.1 底板岩层极限承载力
        3.4.2 底板塑性区影响深度
    3.5 底鼓量估算及影响程度分析
        3.5.1 挠曲引起的底鼓量
        3.5.2 蠕变引起的底鼓量
        3.5.3 遇水膨胀引起的底鼓量
        3.5.4 各因素对底鼓的影响程度分析
    3.6 小结
4 马嘴隧道底鼓返修控制技术
    4.1 底鼓控制技术概述
        4.1.1 支护加固法
        4.1.2 卸压法
        4.1.3 联合支护法
        4.1.4 防治措施的选择
    4.2 底鼓控制原理及方案
        4.2.1 底鼓控制原理
        4.2.2 底鼓控制方案
        4.2.3 返修施工工艺
    4.3 本章小结
5 马嘴隧道底鼓段数值模拟分析
    5.1 数值模拟软件及其计算原理
        5.1.1 FLAC~(3D)软件介绍[42]
        5.1.2 FLAC~(3D)计算原理
    5.2 建模过程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所需的参数
    5.3 原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5.3.1 应力区分布图分析
        5.3.2 塑性区分布图分析
        5.3.3 位移区分布图分析
    5.4 新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5.4.1 应力区分布图分析
        5.4.2 塑性区分布图分析
        5.4.3 位移区分布图分析
    5.5 现场结果检验
        5.5.1 测点布置
        5.5.2 测点要求
        5.5.3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利用板的失稳屈曲研究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力学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弹性板失稳屈曲的有限单元法研究构造体系[J]. 王连捷,张利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3(04)
  • [2]利用弹性板失稳屈曲的有限单元法研究构造体系[J]. 王连捷,张利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1983(00)
  • [3]利用弹性板失稳屈曲的有限单元法研究构造体系[A]. 王连捷,张利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4), 1983
  • [4]利用板的失稳屈曲研究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力学成因[A]. 王连捷,张利容.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 1983
  • [5]胶东西北部构造体系及其对金矿分布的控制作用[D]. 邓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 1992(03)
  • [6]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及其支护措施研究[D]. 冯君.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4)
  • [7]公路顺层岩质边坡稳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陈鹏. 浙江大学, 2012(06)
  • [8]长沙商旅职院非典型溃屈型滑坡及其防治研究[D]. 梁专明. 中南大学, 2009(03)
  • [9]水平页岩隧道底鼓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王进博. 重庆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利用板的不稳定屈曲研究新华夏结构体系的力学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