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现代化,学好数理化

为了现代化,学好数理化

一、为了现代化 学好数理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戎[1](2011)在《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文中指出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近年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须应对多种考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传授现代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学校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文章简略介绍了西藏地区教育研究的文献和西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了西藏自治区在双语教学方面的发展阶段,并对双语教学模式现状、如何建立教学授课体系以及当前西藏双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讨论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朱远来[2](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苏德[3](2005)在《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地区实行的“蒙—汉—外”双语教学,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特殊类型,同时也是内蒙古地区民族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既是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又是制约内蒙古民族教育质量的瓶颈。它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影响着蒙古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强盛。民族语文和汉语、外语教学有机结合,构成了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最鲜明的特色。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文的基础上,学好汉语和一门外国语已成为内蒙古地区,甚至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蒙汉双语教育是我国整个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省份,其蒙古族教育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蒙—汉—外”双语教育步入了正确而迅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篇博士论文中,笔者试图以民族语言学、语言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抓住影响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和实验探索,研究发展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学的不同类型和模式问题,形成多方案的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科学思路和因地制宜地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决策理论,力图为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学发展制定科学而有效的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咨询服务。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中笔者首先说明了选题的缘起及基本构想,分析了蒙古族双语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状况,同时也概括介绍了有关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些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并阐明了本研究的基本方法,充分说明了它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一章相关概念的阐释及其理论基础。文章首先对研究所涉及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如文化与文化变迁的概念、民族教育的概念,特别是对“双语”、“双语教育”、“蒙汉双语教学”等基本概念做了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构建全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中探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蒙古族文化变迁。其中,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历史背景,文章详细论述了蒙古族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变迁的全过程,并以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为线索,穿起整个蒙古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文章以教育史的视角出发,简要回顾了蒙古族教育,特别是内蒙古地区“满蒙”及“蒙汉”双语教学从古代至近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深入分析了新世纪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中对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本章首先阐述了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和蒙语、蒙汉双语和蒙汉外三语的态度以及对(英、日)外语的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的内容,并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另外还采用主客位研究的方法分别探讨了民族教育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 第五章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实验研究。本章首先阐述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可行性实验研究的现实背景,然后通过具体统计分析内蒙古科左后旗甘旗卡一中和内蒙古师大附中的“蒙一汉一英”双语教学改革的实验目的和研究方法、实验假设、实验对象和实验结果,提出蒙古族中小学“蒙一汉一英”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结论及启示,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六章进行了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不同模式的理论分析。该部分在前面现状调查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对影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的分析以及对蒙古族教育历史上的双语教育模式的演变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模式的论述,提出并论证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的不同类型及其理论。 第七章探讨了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分析。本章通过地理和经济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对双语教学的影响的阐述,分析论证了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 第八章主要阐述了内蒙古地区“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前景与策略研究。本章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基本趋势的概括,剖析了对实施“蒙一汉-外”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论述了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的启示及发展对策。关键词多维视野双语教学“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蒙古族中小学

易春秋[4](2005)在《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将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阶段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组成。 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第三章,“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章还阐述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四章,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织着“左”的偏向。第五章,“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初~1966 年 5 月)。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之中。本章还阐述了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活学活用毛主席着作、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况。

本刊评论员[5](1977)在《为了现代化 学好数理化》文中指出 这期《教学研究与实践》发表了零陵地区有关数理化教学的一组文章。打倒“四人帮”以后,这个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对于继续搞好数理化教学改革,加强数理化基础知识教学,由于认识正确,措施有力,正在不断地取得新成果。他们的经验很值得重视。

任剑涛[6](2019)在《与国家命运共振:70年中国政治学的蜿蜒绵亘》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学已经走过70年曲折的道路。以命名为政治学的学术研究来讲,70年间,有中断,有继起;以知识传授和创造而言,有降格,有升格。在国家经历政治风暴的岁月,政治学命运多舛;在国家努力打开国门的艰难尝试中,政治学获得一线生机;在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阶段,政治学为改革开放积极献计献策。70年间,政治学总是与国家命运共振,起伏跌宕之余,积累了学术资源,转介了西学精粹,供给了改革智慧,创新了学科局面。从实践上讲,政治学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大有用武之地。从理论上讲,政治学还需要在相邻学科疾速发展中为学术蓄能,对生机勃勃的学术现状心存危机意识,由此为政治学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马戎[7](1996)在《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马戎人类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与科学技术,而知识与科学技术的传播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所以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人口素质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当我们研究近几十年西藏社会的发展时,也就十分有必要对西藏地...

阿不都热西提阿斯兰[8](2016)在《上海内高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之一,对于新疆学生而言,学好物理(或者理科)是学生本身的学习成绩的总体提升之关键,又是建设新疆乃至整个西部社会的基本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地新疆高中班(2000年开办到现在已经有16年的历史,以下简称“内高班”)为研究对象,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内高班学生物理学习的状况,讨论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内高班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全面地了解目前内高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现状并把握其主要因素,促进这些学生在内高班学习的良好发展以满足内高班设立的初衷。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整体说明内高班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第二部分从两大维度比较内高班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差异。一是内高班同学跟普通班的同学(汉族同学)物理学习差异分析和语言学习导致的物理学习困难分析。二是在内高班内民考汉和民考民学生之间多方面地分析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并结合国内双语教育的特点给出一定的对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内高班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高可是学习自我认同感不强,学习物理有压力导致其学习物理困难,跟普通班比较而言内高班的学生存在的困难和普通班学生存在的困难是有差异的。(2)内高班的汉族学生在物理基础方面好于内高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相对差于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原因上也是存在差异,汉族学生主要是来自自身的态度原因而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来自环境的原因、语言的原因和学习方法的原因。(3)内高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划分方法:民考汉与民考民,在学习物理的困难方面也是不一样的,在其产生原因方面存在差异。民考汉学生基础好于民考民、民考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高于民考汉学生、民考汉学生很少受到语言带来的学习障碍,而民考民学生比较明显受到语言带来的学习困难。对物理学习的态度原因导致其物理学习困难而言,民考汉学生是更加明显,而民考民学生学习困难原因经常认为是自身努力不够,在学习态度方面好于民考汉学生。

马戎[9](2008)在《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我国西北一个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当地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一直为政府和学术界所关注。本文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和研究文献的梳理.试图对新疆民族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发展历程予以分析。并利用2007年在南疆喀什地区实地调查所得到的信息,对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近年来在双语教育方面的发展及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马戎[10](2019)在《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和共同繁荣的桥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我国56个民族和13亿多国民都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由于历史上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边疆地区在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现存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西部少数民族青年全面参与祖国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全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人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从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就业技能,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必不可缺的桥梁。大学生是未来一代的国家精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就业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的重要专题,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二、为了现代化 学好数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了现代化 学好数理化(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二、理论范式与方法论
    三、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相关研究动态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基础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阐释与有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变迁
        一、对文化本质的探究
        二、文化变迁
    第二节 何谓“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基本概念的再认识
    第三节 “双语教学”或“三语教学”和“蒙汉双语学生”概念辨析
        一、“双语教育”及“双语教学”的涵义
        二、本文所讨论的“蒙—汉—外”双语教学及“蒙—汉—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三、“蒙汉双语(或三语)学生”概念的界定
        四、母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共同语、族际语及双语关系
    第四节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研究的有关理论基础
        一、关于双语教学的四大基础领域
        二、语言学、心理学理论与“蒙—汉—外”双语教学改革
第二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
    第一节 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历史写真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多元一体化教育
        二、民族教育的多元一体化的文化取向
        三、落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教育”的思想
    第二节 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蒙古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多元文化的顺应
        一、蒙古族概况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多元文化的顺应
第三章 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第一节 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古代蒙古族教育
        二、近代蒙古族教育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蒙古族教育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蒙古族教育
    第二节 新世纪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剖析
        一、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概况
        二、内蒙古民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三、对内蒙古民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三节 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满蒙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二、蒙汉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四章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内容及其分析
        一、对汉语的态度
        二、对蒙语的态度
        三、对双语和三语教学的态度
        四、对(英、日)外语的态度
    第三节 主客位研究——民族教育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观点
        一、主位研究——民族教育参与者的观点
        二、客位研究——研究者的观点
第五章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实验研究
    第一节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实验研究的现实背景
        一、可行性实验研究的现实背景
        二、可行性实验研究的总体设想
        三、实验假设和实验对象
    第二节 实验研究案例1—科左后旗甘旗卡一中双语教学改革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研究方法
        二、实施计划
        三、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四、甘旗卡一中2004年高考质量分析
        五、分析与讨论
        六、结果与对比
    第三节 实验研究案例2—内蒙古师大附中“蒙-汉-英”双语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一、师大附中“蒙-汉-英”双语教学实验班的课程设置及配套措施
        二、对师大附中“蒙-汉-英”双语教学实验班实验成果的分析
        三、全区蒙授实验班高考情况比较
    第四节 蒙古族中小学“蒙-汉-英”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蒙-汉-外”双语教学实验研究成功的原因分析
        二、“蒙-汉-外”双语教学实验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实验研究案例3——“蒙-汉-英”双语教学改革在大学的实验及其经验
        一、研究背景、研究方案及完成情况
        二、研究课题取得的有关成果及社会评价
第六章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不同模式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影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教学模式与蒙汉双语教学模式
        二、影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二节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的不同类型及其理论分析
        一、蒙古族教育历史上的双语教育模式的演变过程
        二、我国现阶段的少数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的不同类型及其理论分析
第七章 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分析
    第一节 地理和经济生态环境对双语教学的影响
        一、民族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意义
        二、确立与强化民族教育生态意识,优化双语教育生态环境
        三、民族地区人口数量、结构与区域分布对双语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民族文化传统对双语教学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与双语教学的关系
        二、跨文化方面的特殊性——文化差异与双语教学
    第三节 民族心理对双语教学的影响
        一、蒙古族学生在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特殊性与双语教学
        二、蒙古族学生在个性方面的特殊性与双语教学
第八章 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前景与策略研究
    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蒙-汉-外”双语教学发展的深远意义及其基本趋势
        二、“蒙-汉-外”双语教学发展的可喜成绩
    第二节 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理论分析
        一、对于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的分析
        二、蒙古族中小学“蒙汉外三语”学习起始时间及时间分配的争论辨析
    第三节 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条件分析及发展对策
        一、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二、“蒙-汉-外”双语教学改革应注意解决的相关问题及发展对策
    第四节 内蒙古地区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启示及其未来展望
        一、“蒙-汉-外”双语教学对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二、“蒙-汉-外”双语教学对提高蒙授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作用
    第五节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书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作者声明
附录1 有关民族学校“双语”或“三语”教学的政府文件
附录2 调查问卷
     民族学校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学生)
    民族学校双语教学调查问卷(教师)
    民族中学“双语教学”(蒙、汉、外)调查问卷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全日制蒙古族中小学蒙、汉、外三语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附录4 锡盟蒙古族中学“三语”教学实验实施方案
附录5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汉双语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附录6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4)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学术创新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10月~1952 年底)
    一、新中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二、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联合会等的作用
    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
    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提出
    二、学习苏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时事政策教育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
    小结
第三章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
    三、政治课与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展开
    小结
第四章 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
    二、调整中的波折
    三、政治课的调整及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小结
第五章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年初~1966 年5 月)
    一、“反修防修”席卷中学教育领域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小结
结语
    一、历史评价
    二、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6)与国家命运共振:70年中国政治学的蜿蜒绵亘(论文提纲范文)

一、升格与降格
二、政治学初踏归程
三、“补课”:政治学的黄金时代
四、生机与危机

(8)上海内高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内地新疆高中班
        2.1.2 学习困难的界定
        2.1.3 物理学习困难的界定与分类
    2.2 理论探究
        2.2.1 学习困难的研究历史
        2.2.2 研究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成因的理论基础
        2.2.3 高中物理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理论依据
第3章 文献综述
    3.1 国外关于转变学生学习困难研究综述
        3.1.1 教育学方向
        3.1.2 心理学方向
    3.2 国内高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及现状
        3.2.1 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现状
        3.2.2 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趋势
    3.3 国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3.3.1 国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3.3.2 美国双语教育的实施实施情况
    3.4 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3.4.1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模式
        3.4.2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征
    3.5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相关研究综述
        3.5.1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
        3.5.2 新疆民考民与民考汉学生学习适应性对比分析
        3.5.3 新疆内高班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的相关研究
第4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1.1 文献研究
        4.1.2 调查研究
    4.2 调查对象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5章 问卷实施
    5.1 调查样本分析
        5.1.1 内高班学生情况分析
第6章 调查结果
    6.1 内高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分析
        6.1.1 内高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描述性分析
        6.1.2 内高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生的特殊性分析
    6.2 内高班民考民与民考汉学生物理学习情况对照分析
        6.2.1 内高班民考民与民考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6.2.2 内高班民考民与民考汉学生物理学习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第7章 分析与讨论
    7.1 内高班物理学习困难学生的现状
        7.1.1 内高班物理学习的特点分析
        7.1.2 普通班和内高班物理学习困难学生差异分析
        7.1.3 内高班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差异分析
        7.1.4 民考汉与民考民学生学习物理困难差异分析
    7.2 内高班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的现状
        7.2.1 内高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7.2.2 内高班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物理学习困难差异原因分析
        7.2.3 民考汉与民考民学生学习物理困难差异原因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8.1 结论
    8.2 启示
        8.2.1 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
        8.2.2 采取多样教学模式,提供多种学习环境
        8.2.3 认识多样学生群体的特征,“因材施教”
        8.2.4 内高班物理教师的引进
第9章 问题与展望
    9.1 问题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9)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疆自治区各族人口的相对规模及地理分布
二、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
    (一)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学体系
    (二)各族学生的就读模式
    (三)中小学“新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四)政府为推动“双语班”所实施的优惠政策
    (五)各地州在发展“双语实验班”方面的不平衡
    (六)关于“民考汉”的发展
四、喀什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学前双语班
    (二)小学“双语实验班”
    (三)中学“双语实验班”
五、喀什地区“双语教育”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
    (一)“双语实验班”如何发展
    (二)保护少数民族民众参与“双语教育”的积极性
    (三)“双语班”教师培训
    (四)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考试
    (五)在积极推动“双语”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民考汉”模式
    (六)“内高班”对“双语教育”的拉动作用
    (七)“双语教育”的教材
    (八)“双语”教学中存在其他问题
六、结束语

(10)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和共同繁荣的桥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民考民”和“民考汉”
二、“民考民”学生高考在学校和专业申报时面临的限制
三、汉语是我国学习现代科技与学术知识体系的工具语言
四、关注少数民族语言的继承与发展
五、我国综合大学不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带来的弊端
六、综合大学开设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的积极作用
七、关注我国少数民族留学生的学习与就业
八、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在内地就业
结语

四、为了现代化 学好数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J]. 马戎. 中国藏学, 2011(02)
  • [2]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3]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D]. 苏德.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4]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易春秋.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5]为了现代化 学好数理化[J]. 本刊评论员. 湖南教育, 1977(09)
  • [6]与国家命运共振:70年中国政治学的蜿蜒绵亘[J]. 任剑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7]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J]. 马戎. 西北民族研究, 1996(02)
  • [8]上海内高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的调查研究[D]. 阿不都热西提阿斯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9]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J]. 马戎.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8(02)
  • [10]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和共同繁荣的桥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J]. 马戎. 民族教育研究, 2019(02)

标签:;  ;  ;  ;  ;  

为了现代化,学好数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