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信息

规划信息

一、Planning Information(论文文献综述)

殷建[1](2021)在《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土地的合理规划是以大量的信息作为基础的,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设计一种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B/S三层架构为基础,搭建系统框架,利用集成技术获取土地规划信息,并存储到DH2100 NAS网络存储服务器中,接着利用RS232串口模块实现信息传输,最后管理终端接收信息,运行微控制器,进行信息管理。结果表明该系统功能和性能均满足要求,达到理想标准。

高雨瑶,舒蕾,张军,胡菲,丁一[2](2021)在《基于FME的规划空间数据在线治理方案——以成都市为例》文中指出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如何快速高效地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规划数据信息是当前面临的挑战。针对CAD数据与GIS数据相互转换的难点和痛点,本研究提出面向规划数据的自动化在线综合处理方案。本方案依托FME Server实现了适用于规划数据质检、入库、出库三大环节的自动化数据处理技术,搭建起具有在线化、灵活化、批量化三大特点的"FME空间数据集成平台"。经过成都市规划数据入库质检和规划信息服务共享应用的实践,在线完成数据的质检、转换、同步更新、提取的处理,为数据治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路径,同时也为规划编制、行政审批、证后抽查等相关工作提供了可靠、权威的基础数据处理技术支撑。

陈学业,李智程,聂可,孙语晴,卞雨凡[3](2021)在《城市群经济区空间开发规划信息共享关键技术》文中指出围绕城市群经济区空间开发建设和协同发展需求,以城市群空间开发规划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以规划协同管理为导向,研究城市群规划编制、规划实施、批后管理等全链条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框架,构建有序的城市群空间规划数据体系;设计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架构,研究面向多源异构规划数据的综合与集成技术、自治组织与管理技术;提出空间开发规划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共享运行机制、数据安全机制等,支撑相关决策部门开展城市群空间经济区空间开发规划管理的工作实践。

王晨光[4](2021)在《新时代城市社区规划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敏[5](2021)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论略》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现代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为依托,能够为城市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降低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三维模拟技术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在数字化信息社会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与精进发展,促进了城市抗震防灾工作的转型升级,为城市抗震防灾智慧化与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何易飞[6](2021)在《基于BIM-WMS技术的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加快促使了大规模的城市建筑拆除活动,未来将加大了对建筑拆除废物管理的需求。逆向物流被建筑行业普遍认为是对建筑废弃物有效管理的措施,但是其在建筑行业的执行仍然存在一些障碍。为了促进建筑拆除废弃物的有效管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建筑拆除逆向物流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本论文主要对整合BIM与WMS技术应用于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做了以下研究:首先,借助过程拓扑法构建了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运营模式,即从建筑拆除产生建筑废弃物到各相关方处理处置的过程。采用专家访谈和现场调研分析出高昂运输成本和信息闭塞是目前逆向物流运营缺陷的核心。其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资源回收利用方所需废弃物供应量产率的数据,并提出了废弃物供应量计算公式。并应用Dynamo可视化编程技术和Revit API开发了具有拆除废弃物供应量计算功能的Ribbon命令按钮,为提取拆除建筑的资源回收利用方所需供应量信息提供了BIM技术的智慧解决方案。然后,通过百度地图Java Script API、Excel读写的第三方类库、Java Script与C#的信息交互和筛选算法,开发了能制定建筑拆除废弃物最短运输方案的窗体应用程序,其集成于Revit软件环境中有机整合了BIM和WMS技术,形成了基于BIM-WMS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选择系统。最后,以两栋不同结构的拆除建筑为工程实例,验证了基于BIM-WMS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选择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表明:建立的基于BIM和WMS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选择系统能够匹配在满足供应的同时选择运输路径最短的需求方,实现了建筑拆除废弃物最短运输方案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需信息闭塞和高昂运输成本的问题,优化了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

梁锐[7](2021)在《景观管理视角下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秦岭北麓长安区段既往空间管控体系失效,导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规划体系改革和自然资源部成立的背景下,其空间规划及管控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亟需构建有效的空间管控体系。本文通过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客观地研究秦岭北麓长安区段既往空间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整体性治理理论梳理现存各类空间规划体系并与秦岭北麓整体特征进行匹配性分析,在景观管理视角下提出其空间管控体系构建路径,继而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完成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构建,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分为6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空间管控体系及景观管理研究进展,最后确定了研究内容、基本方法与整体写作框架。第二章为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关键科学问题,在一般系统论的视域下调用结构功能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景观规划等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作为本研究的基础理论,并据此提出研究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第三章为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分析,关注于研究对象本体的研究,纵向梳理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的演进历程,借助结构功能理论从管控主体、管控对象、管控方法3个方面搭建管控体系评价框架并指认问题。第四章为秦岭北麓空间管控体系构建方法,基于空间类型划分梳理现有各类空间管控体系,从中归纳总结出4类构建方法,即多方博弈分析、管控事权协调、空间治理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并分别与秦岭北麓长安区段进行匹配性分析,提出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构建路径,具体包括综合构建方法、构建原则、管控尺度、管控体系要素、传导机制。第五章为实证部分,讨论在秦岭拆违事件后的管控环境变化,并在此背景下从4个尺度以及3个要素方面探讨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的具体构建,提出其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机制,最后基于空间管控体系的构建,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实施建议。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3点:(1)明确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评价框架并指认既往空间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2)提出秦岭北麓空间管控体系构建路径;(3)构建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

赵雪秀[8](2021)在《海绵型住区方案雨水消纳能力与热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构建海绵型住区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改善住区热环境,还能提高住区对雨水的控制能力,减少内涝现象。但目前研究中关于海绵型住区的热环境评价和雨水消纳评价是分开进行的,缺少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海绵型住区方案的热环境状况和雨水消纳能力。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旨在为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在方案设计阶段快速评价海绵型住区方案的工具。本文阐述如何构建这个综合评价方法,并以南宁市住区为例进行应用案例研究。主要对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1)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首先根据海绵型住区构成要素确定住区雨水消纳能力评价思路和热环境评价思路,并获取两个评价指标(热岛潜在强度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公式。然后结合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所获取的两个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确定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等级,最后确定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流程。(2)确立研究对象城市(南宁市)的海绵型住区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根据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的获取分为两部分,即住区建筑地块热效应评价和下垫面热效应评价。建筑地块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的建立采用了以下方法:首先基于大数据确定住区典型模型和规划指标取值,然后通过组合设计、数值模拟和多元回归分析获得基于规划指标的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并通过选取的三个实际住区验证了该公式的有效性。下垫面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的建立,则是基于评价指标及低影响开发设施构造特点进行模型简化、模型设计和数值模拟,确定其评价指标计算公式。最后将两部分结合即为研究地区海绵型住区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为快速评价海绵型住区方案热环境状况提供了预测工具。(3)确立住区雨水消纳能力评价指标计算公式。首先基于评价指标及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确定该公式的建立方法,其次结合相关研究确定不同雨水消纳影响因子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后获取海绵型住区雨水消纳能力评价指标计算公式,该公式可以快速预测海绵型住区方案的雨水消纳能力。(4)确立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等级并选取案例开展应用研究。以南宁市典型住区为例,基于上文获取的两个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结合住区规范和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确定7个住区代表方案,通过计算分析确定综合评价等级包括6个热环境评价等级和6个雨水消纳能力等级。最后选取南宁市实际住区进行应用研究,详细地展示了如何应用本研究的综合评价方法来优化海绵型住区方案。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对辅助规划设计人员优化海绵型住区方案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及指导意义。

向卫国,常海,李瑞雨,许哲,黄子晖[9](2021)在《前海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全过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应对深圳前海集群市政工程建设管理挑战,基于综合集成管理理论和BIM技术全过程应用的结合,在国内首次创建了新城区地理信息、三维地质和城市规划三大基础模型,以及全区域市政道路、综合管廊、景观园林等各类市政工程模型,整合了区内各类房屋建筑、公共设施等多源异构信息模型,并在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基于BIM技术的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和建设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有效解决了大型集群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人理"、"物理"、"事理"难题,建立了前海集群市政工程组织集成、过程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集成管理模式。

朱坤岩[10](2021)在《基于多角度相机感知的机器人导航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机器人导航是机器人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国防航天、物流配送、巡逻安检等各个领域当中。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发展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众多工业和学术界的研究人员针对该领域开展了丰富的研究。虽然目前该领域已经有了诸多经典的工作,但是一方面系统设计的复杂性,对数据样本的需求以及模型的可解释性一直是不同技术框架中难以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工作中单视觉传感器的设置限制了机器人的感知范围,这为导航任务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使用多个相机传感器来进行场景感知,但是简单的多相机特征融合会存在信息因果混淆从而导致模型过于依赖某一视角信息的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将不同相机来源的视觉信息作为单独的通道进行处理,并提出了一种多任务视觉感知网络,该网络分别接收不同相机的图像数据并用来预测导航相关任务。为了实现机器人室外全局导航功能,我们利用第三方地图API根据起始点和目标点得到带有规划路径信息的2D地图并利用GPS信息来定位车辆所在位置,根据该地图我们利用神经网络来预测机器人下一个路口的前进方向。我们的整体算法综合了多种技术框架,一方面我们利用了端到端模仿学习的思路来降低了系统设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根据上述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导航指标来作为环境的低维表示,我们利用基于规则的方法根据这些导航指标来设计机器人的控制器,从而为机器人提供更具有可解释性的,安全的控制命令。本文对上述提出的神经网络在验证集上进行了实验分析并将算法运用到了真实的机器人平台上。我们在现实场景中测试该算法的导航性能,并将将我们的算法性能与一些经典算法进行了比较。最终证明无论是在局部避障还是全局导航方面,我们的算法都具有较好的性能。

二、Planning Inform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anning Inform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1.1 系统框架设计
    1.2 系统主要硬件
        1.2.1 数据储存设备
        1.2.2 信息通信硬件
        1.2.3 微控制器
    1.3 系统软件设计
2 系统测试
    2.1 研究区域
    2.2 土地规划信息集成
    2.3 土地规划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2.4 系统性能测试
3 结语

(3)城市群经济区空间开发规划信息共享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城市群经济区空间开发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2 城市群空间规划数据梳理与框架构建
3 共享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突破
    3.1 技术架构设计
    3.2 关键技术
        3.2.1 数据的综合与集成
        3.2.2 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3.2.3 数据的检索与表达
        3.2.4 数据的提取与更新
4 城市群经济区空间开发规划信息共享机制
    4.1 共享主体
    4.2 系统架构
    4.3 辅助机制
5 结束语

(6)基于BIM-WMS技术的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建筑工程逆向物流相关研究
        1.3.2 信息技术在逆向物流中的应用相关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研究
    2.1 建筑拆除废弃物相关概念
        2.1.1 建筑拆除废弃物定义
        2.1.2 建筑拆除废弃物的特点
        2.1.3 建筑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2.2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理论
        2.2.1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定义
        2.2.2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中的利益相关方
        2.2.3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运营模式
    2.3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现存问题研究
        2.3.1 专家访谈法
        2.3.2 逆向物流的供需信息流与运输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BIM与 WMS技术在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中的应用
    3.1 BIM与 WMS技术
        3.1.1 BIM技术
        3.1.2 Revit二次开发
        3.1.3 WMS技术相关内容
    3.2 BIM技术在拆除废弃物供应量提取中的应用
        3.2.1 废弃物回收利用方所需废弃物产率及计算
        3.2.2 Dynamo可视化编程原理
        3.2.3 Dynamo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流程
        3.2.4 Dynamo拆除废弃物供应量提取
        3.2.5 自定义命令按钮的建立
    3.3 WMS技术在废弃物供应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WMS技术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选择系统
    4.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4.2 系统的窗体应用程序开发
        4.2.1 功能模块和系统框图
        4.2.2 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建类
        4.2.3 核心功能实现
        4.2.4 开发的窗体应用程序集成于Revit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WMS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选择系统实证分析
    5.1 某拆除工程概况
    5.2 BIM-WMS系统应用研究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7)景观管理视角下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
        1.1.2 秦岭北麓空间管控现状问题
        1.1.3 学科问题拆分与本研究的关系
    1.2 研究对象
        1.2.1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
        1.2.2 空间管控体系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空间规划体系相关研究
        1.5.2 空间管控体系相关研究
        1.5.3 景观管理相关研究
        1.5.4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
        1.5.5 研究综述总结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写作框架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辨析
        2.1.1 景观管理
        2.1.2 空间规划体系
        2.1.3 空间管控体系
    2.2 基础理论
        2.2.1 系统论及其方法
        2.2.2 结构功能理论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4 景观规划相关理论
    2.3 基于上述理论的分析框架
        2.3.1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3.2 基于分析框架的技术路线
3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分析
    3.1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概况
        3.1.1 自然维度概况
        3.1.2 人文维度概况
        3.1.3 .感知维度概况
    3.2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景观管理内容
        3.2.1 景观格局
        3.2.2 景观过程
        3.2.3 景观功能
    3.3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及其体系演进历程
        3.3.1 缺乏空间管控阶段(2007 年以前)
        3.3.2 空间管控整体性差阶段(2007 年—2011 年)
        3.3.3 整体空间管控低效阶段(2011 年—2018 年)
        3.3.4 空间管控重构阶段(2018 年至今)
    3.4 既往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问题指认
        3.4.1 空间管控失效机制分析
        3.4.2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评价框架
        3.4.3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既往空间管控体系问题指认
    3.5 本章小结
4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4.1 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管控体系比较
        4.1.1 空间类型划分
        4.1.2 城镇空间
        4.1.3 农业空间
        4.1.4 自然生态空间
        4.1.5 过渡空间
        4.1.6 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管控体系比较分析
    4.2 目标导向的空间管控体系构建方法比较
        4.2.1 多方博弈分析
        4.2.2 管控事权协调
        4.2.3 空间治理提升
        4.2.4 自然资源管理
        4.2.5 空间管控体系构建方法总结
    4.3 秦岭北麓空间管控体系构建路径
        4.3.1 整体思路
        4.3.2 秦岭北麓空间管控体系构建方法
        4.3.3 管控体系构建原则
        4.3.4 管控尺度
        4.3.5 管控体系要素
        4.3.6 管控体系传导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构建的实证分析
    5.1 背景分析
        5.1.1 相关政策文件
        5.1.2 相关规划情况
    5.2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
        5.2.1 管控体系整体框架
        5.2.2 管控主体
        5.2.3 管控对象
        5.2.4 管控工具
    5.3 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机制
        5.3.1 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体系
        5.3.2 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机制
    5.4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实施建议
        5.4.1 应用景观管理相关研究成果
        5.4.2 优化秦岭北麓空间规划编制方法
        5.4.3 完善“一张图”信息平台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扩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I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II 图片索引
附录 -III 表格索引
致谢

(8)海绵型住区方案雨水消纳能力与热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绵型住区研究现状
        1.2.2 海绵型住区雨水消纳评价研究现状
        1.2.3 海绵型住区热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思路
        1.3.1 存在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及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方法构建
    2.1 海绵型住区相关定义
        2.1.1 海绵城市定义
        2.1.2 低影响开发设施定义
        2.1.3 海绵型住区定义
        2.1.4 海绵型住区特征及作用
    2.2 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方法构建
        2.2.1 评价方法的构建基础
        2.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2.2.3 海绵型住区雨水消纳能力评价思路
        2.2.4 海绵型住区热环境评价思路
        2.2.5 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思路
    2.3 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影响因子选取
        2.3.1 选取原则
        2.3.2 住区雨水消纳能力影响因子
        2.3.3 住区热环境影响因子
        2.3.4 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影响因子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住区建筑地块热环境评价
    3.1 住区建筑地块热环境评价方法建立
        3.1.1 住区热环境评价指标
        3.1.2 住区建筑地块特征
        3.1.3 住区建筑地块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思路
    3.2 南宁市住区典型模型的构建及规划指标取值范围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统计分析方法
        3.2.3 调研数据分析
        3.2.4 住区典型模型的构建
    3.3 住区建筑地块模型设计及热环境模拟条件设置
        3.3.1 住区建筑地块模型设计
        3.3.2 模拟软件介绍及参数设置
    3.4 住区建筑地块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3.4.1 住区建筑地块模拟结果
        3.4.2 多元回归分析构建评价公式
    3.5 住区建筑地块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验证
        3.5.1 验证方法
        3.5.2 验证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绵型住区下垫面热环境评价
    4.1 海绵型住区下垫面热环境评价方法建立
        4.1.1 下垫面特性
        4.1.2 下垫面类型
        4.1.3 住区下垫面热环境评价思路
    4.2 LID设施模型简化
        4.2.1 LID设施简化依据
        4.2.2 LID设施简化结果
    4.3 下垫面模型设计及热环境模拟条件设置
        4.3.1 普通下垫面模型设计
        4.3.2 LID设施下垫面模型设计
        4.3.3 热环境模拟参数设置
    4.4 海绵型住区下垫面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4.4.1 下垫面均质模型的热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4.2 住区下垫面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等级的构建及应用
    5.1 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计算公式
        5.1.1 海绵型住区雨水消纳能力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5.1.2 海绵型住区热环境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5.1.3 方案设计阶段综合评价计算公式的应用分析
    5.2 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等级的构建
        5.2.1 综合评价等级构建方法
        5.2.2 下垫面占比取值及组合设计
        5.2.3 组合方案计算结果
        5.2.4 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等级
    5.3 海绵型住区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5.3.1 研究对象住区概况
        5.3.2 研究住区综合评价应用流程
        5.3.3 研究住区综合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6.3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南宁市97 个住区基础信息表
附录 B 图表索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授予专利情况

(9)前海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全过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1.1 前海规划与集群市政工程建设情况
    1.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面临的挑战
        (1)“人理”方面。
        (2)“物理”方面。
        (3)“事理”方面。
    1.3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模式
        (1)基于BIM技术的组织集成应对“人理”挑战。
        (2)基于BIM技术的过程集成应对“物理”挑战。
        (3)基于BIM技术的信息集成应对“事理”挑战。
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
    2.1 基于BIM的组织集成
        2.1.1 基础模型创建
        (1)大重叠率的地理模型创建
        (2)分区块建模的地质模型创建
        (3)前海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
        2.1.2 基于统一标准的工程BIM模型创建
        2.1.3 模型整合
    2.2 基于BIM的过程集成
        2.2.1 纵向过程集成
        2.2.2 横向过程集成
        (1)基于BIM的接口协调。
        (2)基于BIM的城市片区“生长”模拟。
        (3)城市片区地下空间分析。
    2.3 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1)项目群总控台
        (2)综合展示
        (3)质量管理
        (4)安全管理
        (5)进度管理
3 结论

(10)基于多角度相机感知的机器人导航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导航算法
        1.2.2 基于多相机的视觉导航算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基础
    2.1 卷积神经网络
        2.1.1 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
        2.1.2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2.1.3 ResNet网络
        2.1.4 Inception-ResNet-V2网络
        2.1.5 MobileNet-V2网络
    2.2 深度学习框架
        2.2.1 Tensorflow
        2.2.2 Pytorch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和多角度相机感知的视觉导航算法
    3.1 总体框架
    3.2 多任务视觉感知网络
    3.3 导航指令分类网络
    3.4 导航关键指标的设计
    3.5 导航控制器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细节
        4.1.1 SCOUT机器人平台
        4.1.2 数据集介绍
        4.1.3 参数设置和训练
    4.2 多任务视觉感知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导航指令分类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机器人导航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任务设置和评价指标
        4.4.2 真实场景实验结果
        4.4.3 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所获奖励与荣誉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Planning Inform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 殷建. 技术与市场, 2021(12)
  • [2]基于FME的规划空间数据在线治理方案——以成都市为例[A]. 高雨瑶,舒蕾,张军,胡菲,丁一. 创新技术·赋能规划·慧享未来——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论文集, 2021
  • [3]城市群经济区空间开发规划信息共享关键技术[J]. 陈学业,李智程,聂可,孙语晴,卞雨凡.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09)
  • [4]新时代城市社区规划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D]. 王晨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5]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论略[J]. 冯敏.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21(03)
  • [6]基于BIM-WMS技术的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优化研究[D]. 何易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景观管理视角下秦岭北麓长安区段空间管控体系构建方法研究[D]. 梁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海绵型住区方案雨水消纳能力与热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赵雪秀. 广西大学, 2021(12)
  • [9]前海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全过程应用研究[J]. 向卫国,常海,李瑞雨,许哲,黄子晖.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21(03)
  • [10]基于多角度相机感知的机器人导航方法研究与实现[D]. 朱坤岩. 山东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规划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