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创新引领发展

宏碁:创新引领发展

一、Acer:创新引领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梦梦[1](2021)在《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植物是园林景观要素的主体,观赏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与搭配,左右着其景观效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观赏植物的应用与搭配则在景观观赏效果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等方式,对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的整体应用状况进行了植物科属分析、生活型分析、观赏特性分析,并选取12个植物配置的样地,对其观赏植物搭配、群落密度和郁闭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调查,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共有490种,隶属于81个科,201个属。其中裸子植物有5个科,8个属,24种;被子植物有76个科,193个属,466种,没有发现蕨类植物。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花类植物有268种,观姿类植物203种,观叶类植物88种,观果类植物47种,观干类植物24种;有136种植物同时兼具两种及两种以上观赏特性;一共有常绿乔木19种,落叶乔木200种,常绿灌木17种,半常绿灌木4种,落叶灌木124种;攀缘植物17种;一二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93种;水生植物10种;竹类6种。乔木/灌木为1.5:1,较为合理。在样地植物配置中,乡土树种运用较为普遍,常绿、落叶比和乔灌比,较为合理;彩色叶树和花灌木的应用较为常见。2.唐山植物园的观赏植物种类丰富,植物造景形式多样,手法精巧,模拟自然,与其它景观要素结合紧密。3.唐山植物园面积较大,部分区域植物管理较为粗放,观赏效果有待精化,建议加强肥、水及病虫害管理,及时修剪和整形。4.建议唐山植物园室外植物配置方面增加色彩树种,向彩化和香化的方向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样地的郁闭度在27%-92%之间,郁闭度低的地块应增加植物数量,提高生态景观效果。

胡可人[2](2021)在《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三花枫(Acer triflorum)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槭属(Acer)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作为秋色叶树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受到分布范围和种子深休眠特性的限制,三花枫目前还未能有规模化栽培,对其生理特性的研究还未成体系,其籽油在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价值也尚未得到开发。通过对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的研究,我们可深入了解三花枫的遗传变异规律,为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以及良种选育提供参考。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观赏树种的多用途开发以及神经酸原料植物的可持续发展,还需探索更多有潜力发展的树种,对三花枫的籽油特性进行测定对于判断其能否成为观赏与经济兼用植物,即神经酸来源植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辽宁、吉林地区20个三花枫单株为研究对象,采集翅果并测定形态和品质性状,分析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揭示其变异规律,阐明各形态、品质性状之间以及各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种仁的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三花枫籽油多样性特征和变异规律,探究三花枫籽油特性与种实表型性状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结合种实表型性状和籽油特性分析结果,筛选出优良三花枫种质,并为三花枫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在单株间存在着极显着差异,1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11.66%,种实表型性状中的形态性状尤其是果实形态性状稳定性较差,不同单株的遗传差异及对环境的适应差异导致了单株间以及各性状间变异程度的不同。三花枫种实的形态和品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性状类群,两类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每类性状内部则有着较强的相关性;除张开角、连接角、果厚和种子大小指数外,绝大多数形态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在品质性状中,地理生态因子的变化主要对翅果百粒重产生影响。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果实形态变异对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起主要作用。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三花枫种实的表型性状并非完全按照地理位置聚类,其表型性状变异具有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地理生态因子仅为其中一部分影响因子,表明个体间存在非环境影响的遗传差异,使得我们对三花枫优良种质的选择则更有意义。(2)三花枫的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在单株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平均含油率为36.31%,主要由两种饱和脂肪酸[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六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一烯酸(C20:1)、芥酸(C22:1)、神经酸(C24:1)]组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总含量为91.98%,神经酸的平均含量为4.69%。在13个籽油特性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含油率(12.40%),最小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0.47%),神经酸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37%,三花枫具有筛选高油种质资源的基础,其籽油有着稳定的高不饱和特性,神经酸含量的稳定性相对于其他性状来说居于中等,既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含量,同时也让三花枫不乏筛选高神经酸种质的潜力。三花枫种仁的含油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性状,与脂肪酸组分含量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而不同的脂肪酸组分之间则有着丰富的相关性;籽油特性与部分种实表型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各地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显着,相较于环境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对籽油性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芥酸、神经酸性状对籽油变异起主要作用。(3)经过对种实各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出WN181、GGC215、GGC260三个的翅果较大且种仁较为饱满的单株;综合各项籽油特性,筛选出WN181(OC:40.35%,NA:4.37%,EA:11.80%)、WN190(OC:38.44%,NA:4.47%,EA:12.15%)两个“高油低芥”单株,以及GGC260(OC:48.52%,NA:5.07%,EA:13.10%)、GGC215(OC:38.21%,NA:4.85%,EA:12.70%)两个“高油高神”单株;综合种实表型性状和籽油特性,最终筛选出WN181、GGC260、GGC215三个可开发为油料和神经酸来源树种的优良种质。

孟语涵[3](2021)在《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设计 ——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日渐衰败,大量采石场关闭停工,采石废弃地相继出现。如何进行采石废弃地的改造修复,利用采石废弃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与文化底蕴,重塑采石场绿色空间,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是基于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景观设计研究,旨在针对采石废弃地修复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治理手段单一、景观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问题,探索采石废弃地多元化的景观改造的基本思路和设计方法。论文对采石废弃地、自然教育、生态学理论和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理念等基础理论的概念内涵及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与阐述,从设计理念、方法策略等角度对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等国内外经典采石废弃地花园设计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案例中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为本课题的设计实践和类似的实践项目架构起理论支撑。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设计为例,对采石废弃地花园开展设计实践。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场地区位交通、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归纳场地的优势及劣势情况。紧密联系上位规划和采石废弃地环境背景,提出了方案的目标与定位、理念与原则,并结合场地缺绿、少水、缺乏地形变化、自然资源不成系统等现状不足提出“多目标综合性开发改造,发挥矿坑遗址景观优势;依托上位总体规划,立足生态花园示范区定位;梳理现状景观资源,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挥地域乡土特色,吸引城乡旅游人群;注入雨水花园生态理念,引导区域生态复兴”等具有建设性的设计策略。立足于生态花园定位,提出了七色花园总体方案与分区设计,将休闲娱乐、游览体验、科普教育、康养治愈、野外探索等不同功能植入各分区设计中。完成竖向设计、水体设计、种植设计、园路及铺装设计、照明设计等较为科学、合理的专项设计和自然教育场所与活动设计。所提出的方案注重兼顾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景观营造与文化展示等多方面治理目标,进行多目标、综合性开发与改造,特别注重自然教育理念和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理念的融入,发挥工业遗址景观优势与地域乡土特色。最终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七色花园景观设计方案,为今后类似的废弃地的改造项目提供参考。

霍娜[4](2021)在《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文中认为植被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环境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和土壤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共同影响植被恢复的过程和效应。线虫广泛存在于各类生境中,占据土壤食物网多个营养级,其群落特征能够有效反映土壤食物网结构与功能,对生态系统恢复进程具有重要指示作用。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在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该地区植被恢复对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但很少关注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自然恢复草地、次生林、人工柠条灌木林和人工苜蓿草地这四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线虫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和分析线虫个体数量、群落组成结构和代谢足迹在时间尺度上(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或演替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探明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及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为评价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新的指标和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自然恢复草地中,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结构和代谢足迹在植被演替进程中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这主要与地上部植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活根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有关。具体而言,从猪毛蒿群落到百里香+大针茅群落,土壤线虫数量逐渐增加,植食线虫比例下降到最低值(30.82%),而捕杂食线虫比例(21.25%)达到峰值,线虫群落营养类群结构均衡,导致多样性指数、成熟度指数、瓦斯乐卡指数、以及复合代谢足迹和功能足迹均达到最高水平,线虫群落多样性和能量代谢功能得到显着改善,土壤食物网达到最成熟稳定的状态。当植被演替至铁杆蒿群落和长芒草群落阶段,线虫群落复合代谢足迹和功能足迹下降至最低,表明土壤食物网的能量输入和传递效率显着下降。(2)在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线虫群落在草地群落、灌丛群落和乔木森林群落阶段表现出显着差异,细根根系生物量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组成最重要的因素,而在白桦林和辽东栎林阶段,凋落物生物量的增加改善了线虫群落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提高了捕杂食线虫比例。在白羊草地中,土壤线虫数量达到峰值,但由于垫咽属(Tylencholaimus)占据绝对优势(48.8%),使线虫多样性水平降至最低。在沙棘灌丛群落中,线虫数量略有减少,但各营养类群比例相近(17.30%—36.14%),线虫多样性、复合代谢足迹和功能足迹均达到最高,土壤食物网能量代谢功能得到显着改善。在乔木森林群落(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林)阶段,线虫数量和多样性总体上较为稳定,在演替至辽东栎林时,捕杂食线虫比例以及线虫营养多样性指数、成熟度指数和瓦斯乐卡指数均达到最高水平,但复合代谢足迹和功能足迹降至最低,表明土壤食物网能以较低的能量代谢维持成熟稳定的状态。(3)在人工柠条灌木林中,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细根根系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的变化显着影响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代谢足迹。随着种植年限(林龄)的增加,土壤线虫总数量和食细菌线虫、植食线虫和捕杂食线虫数量,以及线虫复合代谢足迹、富集足迹、结构足迹和功能足迹均在种植25年时达到最高,表明该林龄下土壤资源有效性显着提高,土壤食物网的能量输入和传递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当林龄达到35年时,线虫数量和代谢活性呈下降趋势,线虫通路指数降至最低,有机质分解以真菌通道为主,然而线虫多样性指数、成熟度指数、瓦斯乐卡指数和结构指数达到最高水平,表明土壤食物网仍维持相对成熟稳定的状态。(4)在人工苜蓿草地中,凋落物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碳氮比的变化显着影响土壤线虫数量、多样性和代谢足迹。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线虫总数量和各营养类群数量,以及线虫复合代谢足迹和各营养类群线虫代谢足迹均逐渐增加,在种植7年的苜蓿草地中达到最高水平,而捕杂食线虫比例(32.11%)、成熟度指数和功能足迹也同时达到峰值,说明该种植年限的苜蓿草地土壤食物网最为成熟稳定,其结构化程度和能量代谢功能达到最高水平。然而,当苜蓿种植年限>7年时,线虫数量和代谢足迹显着下降,土壤食物网结构与功能呈现明显退化趋势。(5)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和演变规律具有显着差异。在自然恢复草地、人工苜蓿草地和人工柠条灌木林中,植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而在次生林中,优势线虫为食真菌或食细菌线虫。线虫多样性指数和瓦斯乐卡指数均表现为次生林最优,其次为柠条灌木林,再次为自然恢复草地,最后为人工苜蓿草地,表明林地生态系统土壤食物网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稳定性,土壤健康状况较好。Net-work分析结果也表明次生林和柠条灌木林线虫群落内不同类群相互作用更为复杂多样。基于平均值法计算的线虫群落综合指数也表现为次生林(0.44)>人工柠条灌木林(0.10)>自然恢复草地(-0.12)>人工苜蓿草地(-0.18),并且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表明该指数能有效指示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6)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恢复后期线虫数量、代谢足迹和成熟度指数均有所下降,植物能量通道权重增大,土壤食物网呈现一定的退化趋势,特别是在人工苜蓿草地中更为强烈。与草地生态系统相比,林地生态系统土壤食物网稳定性更强,其中人工柠条灌木林在种植35年样地,真菌能量通道权重有所增加,而次生林在乔木森林群落阶段,细菌和真菌能量通道权重明显升高,植物能量通道权重下降,能量通道比例更加均衡,促使土壤食物网的能流途径向更加多样化和高效的方向发展。(7)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自下而上(bottom-up)的资源控制效应是土壤线虫群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草地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和根系生物量的变化通过细菌和真菌能量通道,调控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杂食线虫的代谢功能。尽管草地中发达的根系资源显着促进了植食线虫代谢足迹增加,导致植物通道在食物网中占据优势,但该通道连通性低,未能向更高营养级有效传递能量。在林地生态系统中,细根根系生物量变化通过细菌通道和植物通道,引起土壤线虫群落的结构和代谢功能的改变,其土壤食物网相比草地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另外,次生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生物量的变化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改变线虫生境条件,直接对捕-杂食线虫代谢足迹产生影响,导致自上而下(top-down)的捕食作用可能增强,使土壤食物网具有双向驱动机制特征。

黄胜孟[5](2021)在《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以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为例》文中指出城市滨江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市滨江绿地作为城市绿地向城市水体的有机延续,对于城市以及人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作为城市滨水绿地内重要的景观元素,对其进行恰当的营造显得至关重要。经过综合考虑,研究选择钱塘江北岸上城段、江干段、下沙段3个区段的滨江绿道,以及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白塔公园(白塔园)、CBD公园、市民广场-城市阳台区域、围垦(文化)公园在内的6个沿岸重要节点绿地进行植物景观调查。通过分析样地内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特点以及就游人使用后情况对进行问卷调查,归纳总结出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现存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在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的研究样地内共调查到植物207种,隶属于82科169属,具体包括71种乔木、64种灌木、66种草本以及6种藤本植物。运用的植物种类数量从整体上来看是相对丰富的,但沿江不同区段内的植物丰富程度有所不同。单就滨江绿道而言,整体呈现出江干段>下沙段>上城段的现象。在对滨江重要节点绿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滨江绿道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情况相似,呈现出CBD公园>围垦(文化)公园>白塔公园(白塔园)>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的情况。结合现场调研的情况来看,发现越靠近中心城区的滨江绿地,其植物景观的营造就更为精细化,其群落构成也更加丰富。(2)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群落以“乔木+灌木+地被”型的多层结构为主,而在沿岸重要绿地的出入口、广场、观景平台等处则会出现“灌木+草坪”的简单复层群落结构。就各区段应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而言,大致呈现出观叶>观花>观干>观果的现象。其中,上城段目前存在常绿植物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植物季相变化的问题,从而导致滨江植物景观风貌相对单调的情况出现。(3)应用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对滨江300m范围内的植被元素进行提取分析后,可以发现各区段的植物覆盖度呈现出延伸段(47.27%)>下沙段(45.01%)>上城段(43.62%)>江干段(35.46%)的现象。其中,西湖山林的植物群体景观对于滨江延伸段与上城段的植物景观风貌塑造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沙段滨江区域植物景观风貌的营建则得益于沿江大渠两侧气势恢宏的高大乔木群体组成的植物景观;而江干段滨江区域的植物覆盖度虽然相对较低,但与大气磅礴的城市建筑结合亦显得相得益彰。目前沿线各个节点绿地植物群落之间互相孤立,缺乏统一的引领与规划,因而无法在滨江沿线形成具有良好尺度感和连续性的滨江植物景观风貌。(4)通过滨江绿地游人使用后问卷调研数据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自然因素方面,游人更为关注绿地内植物景观表现与自然空间构成的丰富程度。在人工因素方面,使用者表现得更为关注绿地内休憩设施设置情况、铺装设计的美观和合理性、内部交通的便捷程度、出入口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标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等内容。而在文化因素方面,使用者则更加关注滨江绿地对城市文化的体现程度。同时,针对文化元素与植物景观、滨江绿地与空间功能、植物群落与亮点塑造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必梅[6](2021)在《墓园生态葬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丽水市云和县福寿园为例》文中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墓地需求量增加,由此带来人地矛盾和环境破坏。近几年相关部门倡导推行节地生态葬,建设节地生态墓园。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建设生态墓园可以解决人地矛盾和保护生态环境,当前兴起的墓园生态葬区是传统墓园走向生态墓园的过渡。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归纳演绎和实践验证的方法,以丽水市云和县福寿园为例,探讨墓园生态葬区景观的设计手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上海福寿园、浙江安贤园和钱江陵园等生态葬区的调查分析,总结其具有选址交通便利、景观空间开放、景观小品丰富、生态葬式多样、乔灌木搭配合理、长寿和观赏特征植物应用准确等特点。同时由于建设面积偏小,重节地葬而轻生态葬,也存在景观空间单一、休闲功能缺失、忽略文化景观、墓碑不够隐形等问题。2.结合相关理论和案例调研,提出墓园生态葬区景观设计策略。选址上应满足交通便利、风水格局及场地条件良好的要求,总体设计要依据墓园整体风格、地形和立意合理布局,结合功能、植物、葬式和道路进行分区,处理山水与情感空间,并提高空间利用率。另外道路规划要考虑规模、分区及特殊时期人流,墓园小品要符合主题和殡葬文化,墓碑应生态、艺术化处理。植物种植强调利用感官、植物文化和多样化空间来表达景观意境,选择长寿、色彩、季相和象征意义的植物。3.以丽水市云和县“福寿园”生态葬区为实践案例,结合“两山夹一谷”的地势现状,采用混合式“一轴两片四节点”布局,重点运用珍贵、长寿、多色彩树种,以期达到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的生态葬区景观效果,既展示生态葬区的景观优势,又传播节地生态葬的理念,为墓园甚至社会带来了生态效益。

邢治英[7](2020)在《文景融合视角下泰山平安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泰安红门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文化+旅游”的休闲旅游战略品牌的大背景下,千篇一律式的公园景观将面临着诸多挑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旅游品牌的设立将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塑造别具一格的旅游品牌。以地域文化为内涵文化与景观的融合营造成为城市规划吸引游人的强有力的招牌。本文探讨泰山平安文化与景观相互融合的规划设计策略与表现方法。本文以“理论研究——调查研究——策略研究——实践研究”为总体思路。首先,通过简单描述社会背景以及政策背景了解到现阶段文化景观的需求趋势,明确了营造泰山平安文化景观的必要性以及理论实践意义。从文景融合、泰山平安文化以及文化公园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对文化景观、文化公园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随后,根据泰山平安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的场地现状,选取了陕西民俗大观园、天坛公园、复圣文化公园、天下太平景区为研究调查对象,依托泰山文化公园建设背景的分析研究,联合实际来探索以泰山平安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公园景观营造的设计原则、创新性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得出包括文化主题营造、文化要素整合、整体空间氛围营造、文化要素展现以及场景空间演绎等设计手法以及六大园林设计要素表现手法在内的泰山平安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的策略。最后,在对泰山平安文化公园场地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将上文中所分析出的设计理论、设计策略应用实践当中去,进行设计策略的论证,完成红门公园的规划设计。综上所述,本文深刻挖掘泰山文化中泰山平安文化的内涵、文化要素及其文化符号,在相关案例和规划背景分析基础上总结泰山平安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的策略,从而完成泰安红门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以期对重构泰安历史文化轴线和泰山文化要素应用到公园景观规划中有一定的助益。

安英迪[8](2020)在《2019年苏姿丰博士在台北国际电脑展演讲的模拟英汉同传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实践报告以苏姿丰博士在2019年台北国际电脑展的演讲为素材,进行模拟同声传译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撰写成同传实践报告。本次实践素材属于演讲性质的科技类报告,主要内容为介绍科技产品,运算技术领域专业知识等。苏姿丰博士演讲语速偏快,涉及较多科技领域相关专业术语;没有明显特殊口音;发言人经常使用长句对相关科技领域的产品进行说明;逻辑较为清晰。本报告选取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释意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强调翻译即释意;并且针对科技类文本长句在同传时较难处理的特点,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了三种口译原则:顺句驱动、断句调整、信息重组,采用各种口译技巧,以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意对等、信息对等的目标。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部分口译失误,这些失误主要有:信息缺失、信息错误、信息表达不完整等,多是由译前准备不充分,精力不集中等原因造成的。结合该口译实践过程与案例分析,译员认识到了译前准备的重要性,好的译员从不做无准备的口译;同时认识到口译理论知识、百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的必要性。在处理科技类口译任务时,要准确把握好发言人发言的目的和语言中蕴含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语境下信息的传递,确保做到语言层面的信息对等、语意对等。同时译员认识到口译员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应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为今后的口译实战打下坚实基础。

史成琳[9](2020)在《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支持系统。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现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而城市生物多样性这一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组成部分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寻求自然与城市这一人工环境共存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已是每个现代化城市的必然要求。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逐渐被全球范围内各学者、专家所关注,甚至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在普通大众中也已经普及。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东营市为研究对象,以国内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关文件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规划相关理论,为东营市编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理论分析等方式,从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方面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经现状分析发现,东营市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乡土及野生植物种类少,植被类型单一且以草甸、沼泽植被为主体;鸟类和水生动物种类丰富、动物均具有明显的湿地特征;湿地景观面积广阔且类型多样;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针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存在的特点与问题,本文从规划总论、空间布局、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六个部分着手制定了保护规划方案。在规划总论方面,提出规划理念、规划原则,列举规划依据,制定规划目标、规划范围和期限;在空间布局方面,划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分区,建立生物栖息地保护网络;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制定乡土植物、重点保护和濒危植物、城市绿地植物、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古树名木相关保护规划;在动物多样性方面,重点针对鸟类、鱼类从栖息地保护修复角度制定保护规划,提出了两栖爬行类、兽类的保护措施和建议;在遗传多样性方面,重点针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提出了野大豆遗传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措施;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制定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包括湿地植物群落设计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提升规划,制定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主要包括市域范围内的分区规划和基于盐碱地分级的树种规划,制定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包括海洋与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布局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希望本文针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所做的研究和保护规划,能为东营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对今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

朱倩霓[10](2020)在《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认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质量和教师教育质量已在国际上达成共识。因此,提高教师质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教师教育改革中,研制和使用教师专业标准逐渐成为一个主要的改革趋势。但是当前,如何解决教师专业标准悬置,在标准文本和实践之间搭建联系依然是标准研制及应用的难题所在。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依托标准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搭建分析框架,针对澳大利亚如何在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应用上搭建文本与实际的联系展开研究。首先,对澳大利亚全国教师专业标准研制中的路线规划和内容设计进行了总结;其次,结合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对标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的效果及经验。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在标准研制中遵循标准同时实现教师质量保障和促进教师专业学习两个目的,以及一个通用标准适用全体教师的原则。以专业协会和机构作为研制主体,鼓励标准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研制的方式保证了标准研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标准内容设计上,以优质教学和表现本位为开发理念,最终形成了以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专业承诺三个领域,毕业、熟练、高水平和领导四个阶段的全方位的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为了使标准能够顺利转化应用,标准的语言采用以实践为基础,通用和具体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该标准广泛应用于教师整个生涯发展阶段:职前基于毕业标准开展职前教师教育认证与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估;入职时基于熟练标准推行全国统一的教师专业认证;职后基于对应阶段标准开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教师标准、教师认证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构成了澳大利亚基于标准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通过对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效果讨论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在使用范围和实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标准、教师认证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但标准在教师认证和专业发展,尤其是基于标准开展教师专业学习上还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澳大利亚的经验启示我们,推动教师专业标准从文本落实到实际,应当在研制到应用过程中:推动构建一体的,基于标准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促进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协作,积极对话;设计活动,鼓励和指导教师根据标准开展专业学习;重视标准的有效性验证和标准的后续修订工作。

二、Acer:创新引领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er:创新引领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园概念及其特性
    1.2 国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观赏植物的应用
        1.2.2 国外观赏植物在植物园中的应用
        1.2.3 国外观赏植物与植物园发展的关系
    1.3 国内研究进展
        1.3.1 国内观赏植物的应用
        1.3.2 国内观赏植物在植物园中的应用
        1.3.3 国内观赏植物与植物园发展的关系
    1.4 研究场地——唐山植物园概况
        1.4.1 唐山植物园的来由
        1.4.2 地理位置
        1.4.3 气候与土壤水文条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方法
    2.2 调查样地选择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整体分析
        3.1.1 观赏植物调查科属分析
        3.1.2 观赏植物生活型分析
        3.1.3 观赏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2 对所选样地中观赏植物应用分析
        3.2.1 纯植物材料的绿地植物配置
        3.2.2 结合园路的绿地植物配置
        3.2.3 结合建筑的绿地植物配置
        3.2.4 结合园林小品的植物配置
        3.2.5 结合水体的绿地植物配置
    3.3 植物群落密度分析
    3.4 植物群落郁闭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存在问题
        4.1.1 病虫害问题
        4.1.2 植物修剪问题
        4.1.3 植物密度问题
        4.1.4 土壤及肥水管理问题
    4.2 优化建议
        4.2.1 病虫害防治管理
        4.2.2 施肥管理
        4.2.3 观赏植物修剪管理
        4.2.4 观赏植物更换、补栽管理
    4.3 优化措施的必要性
    4.4 优化建议的可行性
    4.5 本研究的特点
    4.6 本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4.7 唐山植物园植物配置的发展趋势
        4.7.1 增强各专类园之间的联系
        4.7.2 由绿化到香化、彩化发展
        4.7.3 由艺术性到艺术性生态性结合
        4.7.4 适地适树,合理搭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花枫研究概况
        1.1.1 三花枫的生物学特性与资源分布
        1.1.2 三花枫的抗逆性研究
        1.1.2.1 抗寒性研究
        1.1.2.2 耐盐碱性研究
        1.1.3 三花枫育苗与栽培技术研究
        1.1.4 三花枫的开发利用现状
        1.1.4.1 观赏价值
        1.1.4.2 药用价值
    1.2 木本油料树种研究概况
        1.2.1 整体概况
        1.2.2 槭属油料树种研究进展
    1.3 神经酸研究进展
        1.3.1 神经酸的功能
        1.3.2 神经酸的来源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采集
    2.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测定及统计分析
        2.2.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测定
        2.2.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2.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及统计分析
        2.3.1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测定
        2.3.2 三花枫籽油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
        2.3.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含量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3.1.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差异性分析
        3.1.1.1 形态性状差异性分析
        3.1.1.2 品质性状差异性分析
        3.1.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变异情况分析
        3.1.3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1.4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1.5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3.1.6 三花枫单株种实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多样性分析
        3.2.1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差异性分析
        3.2.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变异情况分析
        3.2.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3.2.4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分性状与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5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分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2.6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3.2.7 三花枫单株籽油特性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特征
    4.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
        4.2.1 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
        4.2.2 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
    4.3 三花枫籽油特性多样性特征
    4.4 高品质籽油三花枫种质的筛选
        4.4.1 高油种质的筛选
        4.4.2 不同脂肪酸特性种质的筛选
        4.4.3 三花枫籽油中的神经酸与芥酸
    4.5 三花枫保护策略与合理开发建议
5 结论
    5.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特征
    5.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项目情况

(3)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设计 ——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后工业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1.1.2 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
        1.1.3 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
    1.2 相关概念
        1.2.1 花园
        1.2.2 采石废弃地
    1.3 采石废弃地花园设计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采石废弃地
        2.1.1 采石废弃地的类型
        2.1.2 采石废弃地的特征和潜在价值
        2.1.3 采石废弃地改造现存问题
    2.2 自然教育
    2.3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恢复
    2.4 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
3 经典案例分析
    3.1 加拿大布查特花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设计策略
        3.1.3 指导意义
    3.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策略
        3.2.3 指导意义
    3.3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策略
        3.3.3 指导意义
    3.4 借鉴与反思
4 平度市七色花园景观规划设计
    4.1 项目背景
        4.1.1 区位背景
        4.1.2 上位规划
        4.1.3 与总项目的关系
    4.2 设计依据
    4.3 现状及分析
        4.3.1 区位交通
        4.3.2 自然气候
        4.3.3 地形地貌
        4.3.4 水文水系
        4.3.5 土壤植被
        4.3.6 优势与劣势
    4.4 目标定位
        4.4.1 目标
        4.4.2 定位
        4.4.3 设计理念
        4.4.4 设计原则
    4.5 设计策略
    4.6 总体规划
        4.6.1 方案推演
        4.6.2 规划设计方案
        4.6.3 分区设计
    4.7 专项设计
        4.7.1 竖向设计
        4.7.2 水体设计
        4.7.3 种植设计
        4.7.4 园路及铺装设计
        4.7.5 照明设计
        4.7.6 绿地设施设计
        4.7.7 用地指标
    4.8 自然教育设计
        4.8.1 自然教育场所设计
        4.8.2 自然教育活动策划
5 结论与特色之处
    5.1 主要结论
    5.2 方案特色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线虫多样性
        1.1.1 物种多样性
        1.1.2 营养类群多样性
        1.1.3 生活史多样性
        1.1.4 功能团多样性
    1.2 土壤线虫的生态功能与生物指示作用
        1.2.1 线虫的生态功能
        1.2.2 线虫的生物指示作用
    1.3 土壤线虫群落的常用指数和分析方法
        1.3.1 多样性指数
        1.3.2 生态功能指数
        1.3.3 代谢足迹
    1.4 植被恢复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1.4.1 植被恢复方式
        1.4.2 植被恢复年限
        1.4.3 土壤环境因素
        1.4.4 其他因素
    1.5 研究背景与意义
    1.6 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自然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2.1.2 次生林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2.1.3 人工柠条灌木林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2.1.4 人工苜蓿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2.1.5 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样地选择
        2.2.3 植被调查及分析
        2.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2.2.5 土壤线虫群落鉴定及分析
        2.2.6 数据分析处理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自然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样地选择
        3.2.3 植被调查及分析
        3.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3.2.5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和群落分析
        3.2.6 数据分析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3.3.2 土壤线虫群落数量
        3.3.3 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
        3.3.4 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
        3.3.5 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
        3.3.6 土壤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4 讨论
        3.4.1 草地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3.4.2 草地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的影响
        3.4.3 草地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影响
        3.4.4 草地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代谢足迹的影响
        3.4.5 草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因素
    3.5 小结
第四章 次生林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样地选择
        4.2.3 植被调查及分析
        4.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4.2.5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和群落分析
        4.2.6 数据分析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4.3.2 土壤线虫群落数量
        4.3.3 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
        4.3.4 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
        4.3.5 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
        4.3.6 土壤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4 讨论
        4.4.1 森林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4.4.2 森林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影响
        4.4.3 森林植被演替对土壤线虫代谢足迹的影响
        4.4.4 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因素
    4.5 小结
第五章 人工柠条灌木林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和影响因素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样地选择
        5.2.3 植被调查及分析
        5.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5.2.5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和群落分析
        5.2.6 数据分析及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5.3.2 土壤线虫群落数量
        5.3.3 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
        5.3.4 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
        5.3.5 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
        5.3.6 土壤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4 讨论
        5.4.1 不同林龄人工柠条灌木林对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5.4.2 不同林龄人工柠条灌木林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影响
        5.4.3 不同林龄人工柠条灌木林对土壤线虫代谢足迹的影响
        5.4.4 人工柠条灌木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人工苜蓿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和影响因素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样地选择
        6.2.3 植被调查及分析
        6.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6.2.5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和群落分析
        6.2.6 数据分析及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6.3.2 土壤线虫群落数量
        6.3.3 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
        6.3.4 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
        6.3.5 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
        6.3.6 土壤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4 讨论
        6.4.1 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对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6.4.2 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的影响
        6.4.3 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对土壤线虫代谢足迹的影响
        6.4.4 人工苜蓿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因素
    6.5 小结
第七章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比较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研究区概况
        7.2.2 植被调查及分析
        7.2.3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7.2.4 土壤线虫分离鉴定和群落分析
        7.2.5 数据分析及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差异
        7.3.2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演变规律差异
        7.3.3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群落Net-work分析
        7.3.4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的线虫群落综合指数
        7.3.5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食物网能流分析
        7.3.6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机制
    7.4 讨论
        7.4.1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差异
        7.4.2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规律差异
        7.4.3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综合指数差异
        7.4.4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食物网能流差异
        7.4.5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驱动机制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以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城市滨水区
        1.3.2 滨江绿道
        1.3.3 城市公园
        1.3.4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滨水空间的研究进展
        1.4.2 国内滨水空间的研究进展
        1.4.3 国内外滨水空间建设案例分析
        1.4.3.1 美国哈德逊河河岸公园第五段景观区
        1.4.3.2 上海黄浦江杨浦区段滨江空间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区位概况
        1.5.2 地貌水文
        1.5.3 气候条件
        1.5.4 土壤条件
        1.5.5 岸线变迁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查阅法
        1.6.2.2 案例分析法
        1.6.2.3 实地调研法
        1.6.2.4 数据统计法
        1.6.2.5 多学科交叉法
        1.6.2.6 使用后评价法
        1.6.2.7 归纳总结法
        1.6.3 技术路线
2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研究
    2.1 滨江绿地整体风貌特征
        2.1.1 山水田园段
        2.1.2 中心城市段
    2.2 滨江绿道
        2.2.1 上城段绿道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1 滨江绿道整体概况
        2.2.1.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2.1.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2.1.4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2.2.1.5 植物景观风貌分析
        2.2.2 江干段绿道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2.2.1 滨江绿道整体概况
        2.2.2.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2.2.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2.2.4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2.2.2.5 植物景观风貌分析
        2.2.3 下沙段绿道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2.3.1 滨江绿道整体概况
        2.2.3.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2.3.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2.3.4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2.2.3.5 植物景观风貌分析
        2.2.4 不同区段滨江绿道植物景观对比分析
        2.2.4.1 植物构成情况对比
        2.2.4.2 植物空间营造对比
        2.2.4.3 植物景观季相对比
    2.3 沿岸重要节点绿地
        2.3.1 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1 节点绿地概况
        2.3.1.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1.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1.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1.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1.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2 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2.1 节点绿地概况
        2.3.2.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2.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2.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2.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2.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3 白塔公园(白塔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3.1 节点绿地概况
        2.3.3.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3.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3.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3.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3.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4 CBD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4.1 节点绿地概况
        2.3.4.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4.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4.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4.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4.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5 市民广场-城市阳台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5.1 节点绿地概况
        2.3.5.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5.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5.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5.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5.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6 围垦(文化)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6.1 节点绿地概况
        2.3.6.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6.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6.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6.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6.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7 重要节点绿地植物景观对比分析
        2.3.7.1 植物构成情况对比
        2.3.7.2 植物景观风貌对比
    2.4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与整体风貌的联系
3 滨江绿地游人使用后评价
    3.1 使用后评价
    3.2 问卷设计
    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3.3.1 问卷发放地的选择
        3.3.2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3.3.3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3.4 问卷反馈结果分析
        3.4.1 使用者基础信息构成
        3.4.1.1 使用者个人特征
        3.4.1.2 使用者行为特征
        3.4.2 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3.4.3 小结与讨论
        3.4.3.1 自然因素方面
        3.4.3.2 人工因素方面
        3.4.3.3 文化因素方面
4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4.1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现存问题
        4.1.1 文化元素与植物景观方面的问题
        4.1.2 滨江绿地与空间功能方面的问题
        4.1.3 植物群落与亮点塑造方面的问题
    4.2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4.2.1 探寻植物文化元素,提升滨江植物的景观内涵
        4.2.2 重视绿地服务功能,营造宜居宜游的绿色空间
        4.2.3 突出植物景观特色,打造尺度宜人的滨水绿带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附录
附录B 表附录
附录C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研究样地植物名录
附录D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推荐植物名录
附录E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墓园生态葬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丽水市云和县福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地矛盾的尴尬局面
        1.1.2 生态环境的逐渐破坏
        1.1.3 殡葬观念的扬弃继承
        1.1.4 生态葬的推广发展
    1.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墓园殡葬文化
        1.3.1.1 西方殡葬文化
        1.3.1.2 东方殡葬文化
        1.3.1.3 东方殡葬文化与生态葬的“矛盾”
        1.3.2 生态葬
        1.3.2.1 国外绿色殡葬
        1.3.2.2 国内生态葬
        1.3.2.3 国内外的生态葬形式
        1.3.2.4 生态葬的发展优势
        1.3.3 墓园景观
        1.3.3.1 国外墓园景观
        1.3.3.2 国内墓园景观
        1.3.3.3 国内墓园景观与生态葬的结合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内墓园生态葬区案例研究
    2.1 国内墓园生态葬区建设情况
    2.2 典型案例调查与分析
        2.2.1 上海福寿园
        2.2.1.1 园区建设情况
        2.2.1.2 生态葬区建设情况
        2.2.2 浙江安贤园
        2.2.2.1 园区建设情况
        2.2.2.2 生态葬区建设情况
        2.2.2.3 其他
        2.2.3 钱江陵园
        2.2.3.1 园区建设概况
        2.2.3.2 生态葬区建设情况
        2.2.4 调查结果分析
        2.2.4.1 建设情况对比
        2.2.4.2 植物配置对比
        2.2.4.3 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墓园生态葬区景观设计策略
    3.1 设计原则
    3.2 选址影响因素
        3.2.1 在墓园中选址
        3.2.2 风水格局
        3.2.3 场地条件
    3.3 总体设计策略
        3.3.1 景观空间布局
        3.3.2 分区划分
        3.3.2.1 以生态葬式划分
        3.3.2.2 以功能分区划分
        3.3.2.3 以植物特色划分
        3.3.2.4 以道路划分
        3.3.3 景观空间营造
        3.3.3.1 山水空间布置
        3.3.3.2 情感空间组织
        3.3.3.3 空间利用率提升
        3.3.4 道路系统规划
        3.3.5 墓园小品设计
    3.4 植物种植策略
        3.4.1 植物配置原则
        3.4.1.1 因地制宜,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
        3.4.1.2 综合考虑,发挥植物的有效功能
        3.4.1.3 打破“僵”局,植物景观要灵活布局
        3.4.1.4 合理搭配,建植物生态群落景观
        3.4.1.5 长远考虑,兼顾近期和远期效果
        3.4.2 植物景观的意境表达
        3.4.2.1 利用人的感官,配置相应植物
        3.4.2.2 利用植物文化,营造植物意境
        3.4.2.3 处理植物空间,多样化烘托意境
        3.4.3 植物种类选择
        3.4.3.1 长寿植物的应用
        3.4.3.2 植物色彩、姿态的搭配
        3.4.3.3 植物季相的变化
        3.4.3.4 植物的象征意义
    3.5 本章小结
4 丽水市云和县“福寿园”生态葬区景观设计实践
    4.1 研究地概况
    4.2 项目概况
        4.2.1 政策背景
        4.2.2 文化背景
        4.2.3 地理区位及设计范围
        4.2.4 场地现状分析
        4.2.4.1 地形地貌
        4.2.4.2 植被现状
        4.2.4.3 风水格局
        4.2.5 SWOT分析
    4.3 总体设计
        4.3.1 规划目标
        4.3.2 设计构思
        4.3.3 规划布局
        4.3.4 功能分区
        4.3.5 道路交通
    4.4 植物种植设计
        4.4.1 种植设计理念
        4.4.2 植物景观布局
        4.4.3 节点植物配置
        4.4.3.1 红梅傲雪
        4.4.3.2 红豆相思
        4.4.3.3 杜鹃啼血
        4.4.3.4 玉兰芳馨
        4.4.3.5 樱雪云影
        4.4.4 种植形式分析
        4.4.5 植物季相分析
        4.4.5.1 常绿落叶植物的合理搭配
        4.4.5.2 植物不同观赏特性及观赏期
        4.4.5.3 植物色彩分析
        4.4.6 植物特殊寓意分析
    4.5 专项设计
        4.5.1 文化景观
        4.5.1.1 文化墙
        4.5.1.2 雕塑小品
        4.5.2 地面铺装
        4.5.3 墓位设计
        4.5.3.1 骨灰容器
        4.5.3.2 墓碑
        4.5.4 互联网殡葬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点(案例)植物种类目录
附录B “福寿园”生态葬区植物种类目录
图表索引
个人简介
致谢

(7)文景融合视角下泰山平安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泰安红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国内外文景融合理念研究现状及进展
        1.3.2 国内外泰山平安文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3 国内外文化公园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小结
2 文化公园概念及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文化公园相关概念
        2.1.1 文化
        2.1.2 文化景观
        2.1.3 文化公园
    2.2 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理论
        2.2.1 文化保护理论
        2.2.2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2.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
        2.2.4 文化传承发展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文化公园案例研究
        2.3.1 陕西民俗大观园
        2.3.2 天坛公园
        2.3.3 复圣文化园
        2.3.4 天下太平景区
        2.3.5 案例研究小结
    2.4 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4.1 理论基础
        2.4.2 规划设计原则
        2.4.3 规划设计方法
        2.4.4 规划表达形式
    2.5 小结
3 泰山平安文化公园建设背景分析
    3.1 泰安城市发展新定位
        3.1.1 战略定位
        3.1.2 中华文化枢轴战略
        3.1.3 泰山遗产保护战略
    3.2 泰安历史文化轴景观提升
        3.2.1 泰安历史文化轴剖析
        3.2.2 泰安历史文化轴地域文化特征流失
        3.2.3 泰安历史文化轴景观提升
    3.3 泰山景区登山中路红门入口区域景观协调
        3.3.1 岱庙周边场地景观提升
        3.3.2 红门片区改造提升
        3.3.3 虎山公园景观提升
        3.3.4 梳洗河生态水系改造工程
    3.4 小结
4 泰山平安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4.1 泰山平安文化相关概念
        4.1.1 泰山文化
        4.1.2 泰山平安文化
        4.1.3 泰山平安文化公园
    4.2 规划设计思路
    4.3 规划设计原则
        4.3.1 传承历史文脉
        4.3.2 保护与开发并举
        4.3.3 互动参与性原则
        4.3.4 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
        4.3.5 注重科技、景观创新的原则
    4.4 泰山平安文化元素挖掘和利用
        4.4.1 自然文化
        4.4.2 人文文化
    4.5 泰山平安文化元素与景观融合的创新设计
        4.5.1 文化主题的营造策略
        4.5.2 文化元素载体整合
        4.5.3 整体空间氛围营造
        4.5.4 直接表现
        4.5.5 隐喻象征
        4.5.6 传承表现
        4.5.7 场景空间演绎
        4.5.8 数字化智能手段辅助
    4.6 泰山文化元素与景观融合的地域表达形式
        5.6.1 地形相宜
        5.6.2 园林建筑
        5.6.3 掇山理水
        5.6.4 景观小品
        5.6.5 植物选配
        5.6.6 园路铺装
    4.7 小结
5 泰山平安文化公园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以泰安红门公园为例
    5.1 现状分析
        5.1.1 区位分析
        5.1.2 现状分析
    5.2 规划原则
        5.2.1 坚持生态休闲、绿色发展
        5.2.2 坚持因地制宜、有机融合
        5.2.3 坚持高水准、高质量发展
        5.2.4 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
        5.2.5 坚持多规合一
        5.2.6 坚持文景融合
        5.2.7 坚持文旅融合
    5.3 规划依据
        5.3.1 国家法律法规
        5.3.2 行业标准与规范
        5.3.3 相关规划及文件
    5.4 规划构思
    5.5 规划定位
        5.5.1 功能定位
        5.5.2 主题定位
        5.5.3 形象定位
    5.6 总体布局
        5.6.1 平面布局
        5.6.2 功能分区
        5.6.3 规划结构
        5.6.4 竖向规划
        5.6.5 道路交通规划
        5.6.6 景点规划
        5.6.7 水系规划
        5.6.8 绿化规划
        5.6.9 建筑小品规划
    5.7 专项设计
        5.7.1 夜景观设计
        5.7.2 铺装设计
        5.7.3 驳岸设计
        5.7.4 信息标识系统设计
        5.7.5 海绵公园设计
    5.8 重要节点设计
        5.8.1 主入口(公园西门)
        5.8.2 平安祈福
        5.8.3 泰山石敢当习俗馆
        5.8.4 泰山奇石
        5.8.5 挑工之路
        5.8.6 彩石逐花
        5.8.7 瑶池仙境
        5.8.8 白鹤流泉
        5.8.9 临溪迎旭
    5.9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主要规划图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社会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经历

(8)2019年苏姿丰博士在台北国际电脑展演讲的模拟英汉同传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简介
    1.1 口译实践材料简介
    1.2 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背景资料准备
        2.1.2 专业术语准备
    2.2 口译过程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释意理论
    3.2 长句口译的策略
        3.2.1 顺句驱动
        3.2.2 断句调整
        3.2.3 信息重组
    3.3 失误案例
        3.3.1 信息缺失
        3.3.2 信息错误
        3.3.3 信息表达不完整
第四章 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解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多样性
        1.2.2 城市生物多样性
        1.2.3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1.2.4 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地理区位概况
    2.3 自然环境概况
    2.4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1 东营市植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1.1 植物多样性现状
        4.1.2 植物区系分布区型分析
        4.1.3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4.1.4 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现状
        4.1.5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分析
        4.1.6 东营市植被现状及分析
    4.2 东营市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2.1 鸟类多样性现状
        4.2.2 鱼类多样性现状
        4.2.2.1 海洋鱼类
        4.2.2.2 淡水鱼类
        4.2.3 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现状
        4.2.4 兽类多样性现状
    4.3 东营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3.1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4.3.2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4.3.3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4.4 东营市景观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5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特点
5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1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总论
        5.1.1 规划理念
        5.1.2 规划原则
        5.1.3 规划依据
        5.1.4 规划目标
        5.1.4.1 总体目标
        5.1.4.2 分期目标
        5.1.5 规划范围与期限
    5.2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
        5.2.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规划
        5.2.2 生物栖息地保护网络规划
        5.2.2.1 斑块规划
        5.2.2.2 廊道规划
    5.3 东营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3.1 乡土植物保护规划
        5.3.2 重点保护和濒危植物种类及保护建议
        5.3.3 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规划
        5.3.3.1 城市绿地植物树种推荐
        5.3.4 野生植物保护规划
        5.3.5 入侵植物防治
        5.3.6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5.3.6.1 保护范围
        5.3.6.2 保护措施
    5.4 东营市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4.1 鸟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5.4.1.1 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鸟类
        5.4.1.2 东营市鸟类栖息地保护布局
        5.4.1.3 湿地栖息地保护规划
        5.4.1.4 林地栖息地保护规划
        5.4.2 鱼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5.4.2.1 鱼类栖息地保护
        5.4.2.2 鱼类栖息地修复和构建
        5.4.3 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4.4 兽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5.5 东营市遗传多样性保护规划
        5.5.1 黄河三角洲野大豆遗传多样性保护
    5.6 东营市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规划
        5.6.1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5.6.1.1 湿地自然植物群落保护规划
        5.6.1.2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提升
        5.6.2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5.6.3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研制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热点
        2.教师标准如何在文本和实践之间搭建联系是一个难题
        3.澳大利亚在标准研制和实施上完成了大量的工作,具有代表性
    (二)文献综述
        1.关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论研究
        2.关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应用和成效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六)研究方法
一、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依据与方式
    (一)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
        1.研制适用所有教师的通用性标准
        2.标准应当实现双重目的
        3.由专业协会作为标准的主要研制者
    (二)标准研制的理论依据
    (三)标准研制的主体及方式
        1.研制主体:澳大利亚学校与校务指导协会
        2.研制方式:利益相关者就标准研制进行广泛协商
二、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设计
    (一)标准的基本理念
        1.以优质教学为核心
        2.以表现为本位
    (二)标准的结构和内容
        1.标准的横向维度
        2.标准的纵向维度
    (三)标准的语言表述
        1.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描述
        2.通用与具体描述相结合
三、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应用
    (一)职前教育:基于标准开展职前教师教育认证与评价
        1.职前教师教育项目认证:明确以毕业标准为职前教师培养依据
        2.职前教师评价:以毕业标准为基准开展职前教师表现性评价
    (二)入职注册:基于标准开展教师专业认证
        1.推行基于标准的全国统一教师认证
        2.基于标准的表现性认证评估实例
    (三)职后发展:基于标准开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
        1.核心理念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2.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
        3.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周期评价工具
四、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效果及经验
    (一)标准的效果
        1.标准的有用性(usefulness)
        2.标准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
        3.标准应用面临的挑战
    (二)从文本到实践建立联系:经验及启示
        1.推动构建基于标准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2.各利益相关者互相协作,积极对话
        3.指导和鼓励教师根据标准开展专业学习
        4.重视标准后续的验证和修订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一 2011年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熟练标准为例)
    附录二 新南威尔士州中学英语教师认证证据、注释及NESA评论
    附录三 新南威尔士州熟练教师认证观察报告
    附录四 维多利亚州熟练教师标准与探究法矩阵表

四、Acer:创新引领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D]. 林梦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D]. 胡可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设计 ——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为例[D]. 孟语涵.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D]. 霍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以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为例[D]. 黄胜孟.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6]墓园生态葬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丽水市云和县福寿园为例[D]. 刘必梅.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7]文景融合视角下泰山平安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泰安红门公园为例[D]. 邢治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8]2019年苏姿丰博士在台北国际电脑展演讲的模拟英汉同传实践报告[D]. 安英迪. 延边大学, 2020(05)
  • [9]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 史成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10]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与应用[D]. 朱倩霓.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宏碁:创新引领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