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山官问题初探

景颇族山官问题初探

一、景颇族山官问题初论(论文文献综述)

赵兰芳[1](2021)在《景颇族仪式乐舞与传统民间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仪式乐舞是一种形式、风格与特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契合,影响仪式进程和仪式参与者的乐舞。景颇族乐舞是丧葬仪式和目瑙纵歌的组成部分,丧葬仪式和目瑙纵歌主要由祭祀仪式和乐舞两部分组成。以亲属政治为基础的山官制度、"丈人种—姑爷种"的婚姻结构和鬼魂信仰是景颇族社会的基石,以目瑙纵歌和丧葬乐舞为核心的仪式乐舞是景颇族精神的直观体现,仪式乐舞传达的祖先认同和伦理道德强化了景颇族人的认同感,仪式所传达的思想意识逐渐演化为制度性的人际交往的规范,与景颇族的社会结构融为一体,礼仪文化与民间风俗互补相济,具有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化作用,对塑造景颇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起到重要作用。这种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在最近半个世纪被颠覆,加之商业活动和娱乐活动的冲击,支撑目瑙纵歌的精神信仰逐渐失去,目瑙纵歌面临娱乐化和空壳化的危险,如何注入新的动力因素,使之重新焕发活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余德军[2](2021)在《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景颇族民俗体育是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体现了景颇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延续,对景颇族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德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里生活着很多景颇族,民俗体育资源丰富,而作为州府的芒市更是大部分景颇族的聚居地。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充分体现出景颇族特有的热情、淳朴、粗犷的民族特点,它是在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创造发展而成的。但是,由于景颇族生存地理环境偏僻,地方经济落后,新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体育理念的渗入等原因,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面临着传承主体缺失,专业民俗体育人才的匮乏,景颇族人民体育锻炼意识的薄弱以及民众对景颇族民俗体育的认同度不高等困境。为此,论文通过对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起源、发展变迁、发展状况及所面临的困境等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为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进行寻根溯源,分析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变迁,探究现阶段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项目及其发展状况,深入挖掘其功能和价值。为了更好地解决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深入地分析了现阶段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行之有效的策略,即:建立景颇族民俗体育传承人机制;大力培养景颇族民俗体育人才;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景颇族体育锻炼意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景颇族经济发展;结合乡村旅游,促进景颇族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寻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最后,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和所需要解决的是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

刘杰[3](2021)在《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诸葛亮,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事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他身上的传奇色彩也在各时期文人的艺术加工下愈发浓厚。西南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对于诸葛亮南征的记忆多以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记忆使得诸葛亮传说异彩纷呈。传说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诸如传说产生的机制、族群关系、地域文化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将对史书、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形象作简要分析,在深入阅读大量的史料、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这三类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进行归纳,并得出诸葛亮形象演化的大致轨迹,这一章是论文文学性的体现,也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首先对传说进行学术界定,再对所辑录的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南征传说进行详细的分类,主要分为解释性传说与描述性传说两大类,再从人物和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细分,这一章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部分。第三章对南征传说的产生机制做一详尽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语境和背后所蕴含的“中华认同”,指出大部分南征传说受到“箭垛效应”的影响,是被建构的真实。诸葛亮传说的衍化形态主要表现为逐渐远离历史、文学性不断加强、民间文学特性不断凸显,本章最后部分将对诸葛亮传说流布的状况做简单概括。第四章运用了民间文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从传说圈、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族群理论、民俗与民间信仰四个方面对诸葛亮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文末总结了各类文体中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演变状况,说明了南征传说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彰显了西南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与族群文化认同,描绘出各民族万象共生的文化景观,具有很高的文献与文化价值。

高雯雯[4](2021)在《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日舞蹈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景颇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特有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居住地大部分分布在中印半岛西北部和中缅边境地带的广大山区,其中我国国内的景颇族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尽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原景颇族祖先也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支系,但是他们之间的日常语言、民俗节日、生活习惯等都是相似的。“目瑙纵歌”作为景颇族文化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大型活动,对于深入了解景颇族的独特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着重针对景颇族的盛大节日“目瑙纵歌”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梳理研究,以“目瑙纵歌”节日为起始,运用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舞蹈生态学以及与舞蹈美学相关的一些研究理论对“目瑙纵歌”节日文化进行剖析,研究景颇族的文化和发展,并从中提取出其舞蹈形态进行着重深入研究。从结构上来说,本文主要分为前言、文章主体(共五个章节)和结语、致谢四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说明本次选题缘由,交代本文所依据的研究资料并阐述本文所运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阐述景颇族的历史并对目瑙纵歌活动的起源、发展进行简述;第二章是以景颇族舞蹈和“目瑙纵歌”节日仪式当中的舞蹈形态为主要内容作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第三章是研究目瑙纵歌节日中的艺术底蕴并进行文化解读,着重研究围圆起舞与舞蹈的关系,舞蹈步伐和舞蹈形态所象征的含义;第四章是对“目瑙纵歌”的艺术功能进行分析,分别对目瑙纵歌对景颇族来说民族文化的启示和其舞蹈文化的特殊功能进行探讨研究;第五章是对“目瑙纵歌”的发展进行探析,分析景颇族舞蹈和“目瑙纵歌”的现状、保护和发展,并提出今后发展见解。结语部分则是对本篇论文中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提炼。致谢部分则是为了对为本文的创作提供过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表达感谢。

梁壮[5](2020)在《景颇族董萨文化传承的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董萨是景颇族传统信仰中的祭司,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继承者,也是景颇族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民间具有崇高的身份地位与威望,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景颇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董萨及董萨文化的传承也随之遇到了挑战。根据在德宏州盈江县的实地调查,从政府推动的官方路径与民间自我调适的民间路径2个维度,对董萨文化传承的困境和地方性实践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

武莹[6](2020)在《景颇族传统民居室内空间的演变与改良设计探索 ——以陇川景罕朋生村民居改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传统民居古老的建筑形式也保留至今,是研究干栏式建筑的活化石。景颇族独特的住屋文化、居住环境、空间布局、装饰文化等都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审美取向以及它的生存状态。景颇族传统民居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其中的空间格局也是研究其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发展下,景颇族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生活方式等冲击,同时又由于景颇族不管从哪一个方面相对其他民族来说都比较边缘化,极其缺乏记载、保护、更新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再加上本民族自我认同意识等内在意识逐步被削弱,包括建筑、文化等方面在发展中逐渐被新的社会认知所取代,传统民居与现代砖瓦民居的矛盾在景颇族民居中日渐突出。如何将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因继续延续在之后的民居特色中并且能更好的符合现代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如何能够有效的化解景颇族传统民居与现代化建筑的矛盾。本文是从景颇族传统民居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入手去探寻景颇族丰富的民族文化,从而分析与挖掘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及其传承基因,灵活的借鉴到新的景颇族新居设计当中,以这种视角去重新考虑景颇族本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改良更新,这对于景颇族的住宅民居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希望能够吸引社会对于景颇族文化的关注,也更加希望大家能透过这个窗口去思考其他民族民居的传承。本文通过德宏州陇川县景罕镇曼胆村委会朋生一队自然村为项目实施点,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沿着景颇族的历史发展演变,结合现代建造工艺,为当前景颇族民居提出改良设计。保护是基调,更新改良是传统民居文化的延续,简单来说就是在景颇族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下的新居改良设计探索。

李章权[7](2020)在《陇川多氏土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司研究近十年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学术界迄今已形成自成一体的研究体系和方法。但是相比于土司核心区域颇丰的研究成果,对边地土司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对于边地土司的研究受到学界关注。本文试图以滇西边地的陇川多氏土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氏家族的历史进行梳理,来探究滇西边地众土司的国家认同观念和在族群互动中的作用,以及为维护国家大一统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区域、选题缘由、学界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二部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多氏土司的国家认同和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下篇考察多氏土司治下陇川地区的政治互动关系和地方统治,以及与辖境内各族群间的互动关系。上篇分为两章,第一章主要论述陇川宣抚司的历史发展沿革,通过对于多氏土司的族源进行考释,揭示出边地土司为表输诚向化朝廷,在家谱中利用先祖在明朝初期随明军征战的经历,塑造汉人祖源的背后是在国家认同中倒向中央朝廷的表现。同时,第一章还梳理了从麓川平缅宣慰司到陇川宣抚司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二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多氏土司在国家认同中的实践,表明多氏土司没有因利益而选择立场,始终坚定的站在中央朝廷一边。下篇主要从多氏土司治理下的政治进行探讨,通过与朝廷和周围各族群间的互动关系而展开。第三章论述了多氏土司对边境的经营和治理,对不同族群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凸显了多氏土司治理的灵活性。通过分析其与各族群间政治互动,来探寻陇川多氏土司能够在这块区域统治500多年的奥秘。第四章从与朝廷的册封、宗教、文化生活以及教育方面,来探究多氏土司的各种互动关系,这些关系是多氏土司能够长久统治陇川的重要原因。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多氏土司为国家的大一统和边地的稳定做出突出贡献,土司家族在国家认同中一直倒向中华。在其治下对于不同族群采取不同的政策,表现出来的治理灵活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当代社会对边疆的治理开发和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唐丕跃[8](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统战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广大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并同党外的少数民族代表性人士,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人群的一个称谓,主要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前,少数民族中的当权者、民族头领,以及少数民族宗教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在厘定少数民族统战的概念、区分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异同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的时代背景作了分析,主要是民族地区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严重,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民族宗教上层在本民族和宗教信仰中有特殊权威,以及解放民族地区、推进民主改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团结一切力量,这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重要时代背景。本文还深入挖掘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统战的思想,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从历时态的角度,重点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进行统战的历史进程与内容。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民主建政、通过特殊人物、结合民族政策检查和组织访问慰问参观等活动开展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各种途径,并对不同途径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概括归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主要包括和平协商、区别对待、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请上来”“派下去”以及教育改造等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增进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新政权的感情,增强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壮大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协商民主等宝贵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即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对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在于:要突出抓好干部人才的选派、培养和引进,强化人才支撑;要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要坚持民生优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要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张园园[9](2020)在《景颇族筒裙传统织锦纹样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景颇族筒裙是景颇族女性极为重要的服装之一,除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外,在重大节庆活动和女子婚礼时也会穿着。景颇族的筒裙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生产状况、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息息相关,形成了景颇族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因此,对筒裙织锦艺术的深入研究,除了对筒裙作为民间工艺层面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整理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外,还有助于从社会价值层面对织锦纹样艺术在整体性把握和深入理解上发挥积极的学术作用。景颇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景颇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本文以云南德宏州景颇族织锦筒裙艺术形态及其图案的叙述性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从景颇族织锦纹样设计所蕴含的地域性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及独特的人文现象特征为出发点,对德宏景颇族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和论述;其次,通过对景颇人的原始道德观与风俗习惯,自然崇拜与祭祀,艺术及民俗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寻找织锦纹样,蕴含的景颇族历史、习俗、审美观、宗教等文化现象;最后,以符号学角度分析景颇族织锦筒裙的历史人文、节日神话与工艺需求、构成形式的紧密联系。挖掘传统纹样背后深层次的设计语义表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载体,景颇族织锦纹样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审美意识。文章以符号学为理论依据,信息设计为方法依据来探讨景颇族筒裙传统织锦纹饰的传承与发展,尝试运用现代设计手法拓展其视觉化的应用形式,传达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的精髓,使更多人认识并了解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并通过再创造,进一步提升景颇传统织锦纹样文化产品的现代化与生活化。

龚丽兰[10](2020)在《政治系统视角下的村寨治理研究 ——基于云南德宏景颇族木爱寨的形态调查》文中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区域都有其特性,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治理模式。传统时期,村寨是边疆地区实现基层治理的场域,它孕育出边疆地区实现有效治理的特殊制度。村寨制既不同于原始公社,也有别于封建时期的村社,是一种处于过渡时期的社会形态。处于特殊的社会形态的边疆村寨通过较为封闭的政治过程,实现村寨的有效治理。当下是历史的延续,虽然传统村寨社会形态已经不复存在,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村寨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国家建构和乡村治理。基于此,论文以西南边疆地区景颇族村寨为研究对象,以政治系统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传统时期边疆的村寨制。论文主要考察传统时期在国家能力不及的边疆地区,处于特殊社会形态之中的边疆村寨如何实现有效治理。但研究不仅仅止步于研究边疆村寨治理本身,论文最终目标是想透过村寨治理活动,从人类历史演变历程中考察村寨制这一特殊制度形态,试图探寻隐藏在这政治事实背后的普遍规律。有鉴于此,论文借助政治系统论这一分析工具,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村寨政治的体系是什么,即村寨制运行的基础是什么。从人与自然关系,人口、家庭与村寨关系,村寨的政治关系出发,探讨村寨政治的体系。村寨政治的体系包括环境与生计系统、人口与社会体系、组织与权威体系,三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也为村寨制的运行提供基础。二是村寨政治系统运行过程逻辑。在村寨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村寨的组织与权威体系对寨民意见进行整合、对村寨资源进行统筹,形成以村寨权威为主的决策模式。在寨民与村寨权威之间的直接有效互动中,获得较好的村寨治理效果。三是村寨制输出的结果。在国家能力不及的背景下,边疆村寨的政治过程较为封闭。通过村寨制运行过程形成和输出的共同规则、村寨意识及集体行动考察村寨治理效果。通过践行以上研究思路,研究尝试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村寨制不是村社制也不是氏族制度,是传统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制度。其二,村寨制是具有封闭性、自足性和自治性的社会单元。其三,王化之外的边疆地区是村寨制形成的前提条件。边疆村寨长期处于国家治理鞭长莫及的地带,这是村寨制产生的前提,所以处于王化之外的边疆村寨才可能实现较为独立的自治。其四,村寨制是从内向外的整体性治理机制。村寨内部的环境与生计系统、人口与社会体系、组织与权威体系层层递进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多元权威在村寨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尊重寨民主体性,统筹协调村寨资源;再通过村寨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产出共同规则、村寨意识和集体行动等政治产品;进而形成村寨的内聚力,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研究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形态多样性的探讨,挖掘了边疆农村社会的持续机制,进而深化了对边疆地区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认识,在助力边疆村寨乡村振兴、推动边疆社会治理有效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景颇族山官问题初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景颇族山官问题初论(论文提纲范文)

(1)景颇族仪式乐舞与传统民间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景颇族仪式乐舞
二、景颇族仪式乐舞的信仰内蕴
三、景颇族仪式乐舞的现代困境

(2)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
        1.1.2 进入新时代景颇族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1.1.3 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1.1.4 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
        1.1.5 提高景颇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1.1.6 景颇族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民俗
        2.1.2 体育
        2.1.3 民俗体育
        2.1.4 景颇族民俗体育
    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2.2.1 有关民俗体育的研究
        2.2.2 景颇族体育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概述
        4.1.1 景颇族历史渊源
        4.1.2 景颇族称谓
        4.1.3 景颇族人口分布
        4.1.4 景颇族生存地理环境
    4.2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起源
        4.2.1 源于景颇族生存、生产活动
        4.2.2 源于景颇族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4.2.3 源于景颇族古代部落之争、军事活动
        4.2.4 源于景颇族农时节气、节庆活动
    4.3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演进
        4.3.1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
        4.3.1.1 直过前(新中国成立前)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
        4.3.1.2 直过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
        4.3.1.3 改革开放至今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
        4.3.2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文化变迁
        4.3.3 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的功能演进
    4.4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项目、功能、价值
        4.4.1 景颇族民俗体育开展的项目
        4.4.2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功能
        4.4.3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价值
    4.5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状况及面临困境
        4.5.1 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状况
        4.5.2 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4.5.2.1 传承主体的缺失
        4.5.2.2 景颇族民俗体育人才的匮乏
        4.5.2.3 景颇族人民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4.5.2.4 民众对景颇族民俗体育的认同度不高
    4.6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4.6.1 地理位置偏僻
        4.6.2 地方经济落后
        4.6.3 景颇族自身的发展不良
        4.6.4 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4.6.5 西方体育理念的渗入
    4.7 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
        4.7.1 建立景颇族民俗体育传承人机制
        4.7.2 大力培养景颇族民俗体育人才
        4.7.3 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景颇族体育锻炼意识
        4.7.4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景颇族经济发展
        4.7.5 结合旅游业,促进景颇族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
        4.7.6 顺应时代潮流,寻求景颇族民俗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价值
        一、选题缘由
        (一)个人学术兴趣
        (二)资料丰富但关注不足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诸葛亮南征传说的收集与整理
        二、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研究
        三、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一)传说圈理论
        (二)族群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细读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节 历史上的诸葛亮
        一、官修史书中的诸葛亮
        二、地方志中的诸葛亮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的诸葛亮
        一、魏晋笔记小说中的诸葛亮
        二、唐诗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平话与小说中的诸葛亮形象
        四、汉族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
    第三节 诸葛亮形象的演变
第二章 诸葛亮传说类型分析
    第一节 传说的定义与分类
        一、传说的界定
        二、传说的类型
    第二节 描述性传说
        一、以诸葛亮为主角的传说
        二、诸葛亮部将为主角的传说
        三、以少数民族人物为主角的传说
    第三节 解释性传说
        一、风物传说
        二、习俗传说
第三章 诸葛亮传说的生成与衍化
    第一节 诸葛亮传说的生成机制
        一、历史语境
        二、中国认同
        三、箭垛效应
        四、被建构的真实
    第二节 诸葛亮传说的衍化形态
        一、历史到文学
        二、口头到文本
        三、流变到坚守
    第三节 诸葛亮传说的流布情况
        一、在西南地区广泛传播
        二、在域外的传播
第四章 诸葛亮传说与地域社会
    第一节 被建构的空间——“传说圈”
        一、传说圈的定义
        二、诸葛亮传说圈的分类
        三、诸葛亮传说圈与西南文化空间
    第二节 叶落为根——民族迁徙与融合
        一、彝族等部分氐羌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二、佤族等部分百濮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三、傣族等部分百越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第三节 一灯即明——诸葛亮与西南族群
        一、 诸葛亮传说与族群关系讲述
        二、从对立到共生
    第四节 历史的微风——民俗
        一、民族服饰与建筑
        二、火把节与泼水节
        三、鬼主与山官制度
        四、盟誓文化
    第五节 “绝地天通”下的守望——民间信仰
        一、 西南地区诸葛亮崇拜概况
        二、诸葛亮传说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三、诸葛亮民间信仰产生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日舞蹈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动态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目瑙纵歌”的源流
    第一节 景颇族与“目瑙纵歌”
    第二节 “目瑙纵歌”的文化背景
        一、 “目瑙纵歌”的历史演变
        二、 “目瑙纵歌”的活动特点
        三、 “目瑙纵歌”的文化传承
第二章 “目瑙纵歌”的舞蹈文化特征
    第一节 景颇族舞蹈与“目瑙纵歌”
    第二节 景颇族舞蹈文化的形成
        一、目瑙纵歌与整歌、直歌
        二、布滚歌和龙洞歌
        三、串歌与叮歌
        四、金斋斋
    第三节 目瑙纵歌的舞蹈形态与特征
        一、舞蹈的象征意义
        二、 “目瑙纵歌”的舞蹈特征
第三章 “目瑙纵歌”的艺术底蕴
    第一节 “目瑙纵歌”的艺术特性
        一、形象性和感染力
        二、主体审美性
    第二节 “目瑙纵歌”舞蹈表现形式
        一、围圈起舞
        二、目瑙纵歌的舞蹈形式
第四章 “目瑙纵歌”的艺术功能
    第一节 传统的文化功能
    第二节 舞蹈的独特功能
第五章 “目瑙纵歌”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景颇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一、保护生活环境的生态性
        二、尊重民族文化的原生性
        三、发展民族产业的特色性
        四、提高民间艺人的积极性
        五、重视学院教学的能动性
        六、发挥当地政府的职能
    第二节 “目瑙纵歌”保护和传承
        一、 “目瑙纵歌”的现状
        二、 目瑙纵歌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景颇族董萨文化传承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董萨的产生及其社会影响
    1.1 董萨的产生
    1.2 董萨的社会影响
        1.2.1 保障传统社会的结构秩序
        1.2.2 促进社区整合
        1.2.3 增强民族认同感
2 董萨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2.1 历史因素的影响
    2.2 外来宗教的传播
    2.3 理性化的社员
3 董萨文化传承的两种路径
    3.1 民间传承路径
    3.2 政策引导下的董萨文化传承
        3.2.1 积极推广目瑙纵歌
        3.2.2 传统村落的建设保护
        3.2.3 董萨职业的规范化
4 结 语

(6)景颇族传统民居室内空间的演变与改良设计探索 ——以陇川景罕朋生村民居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景颇族村落的影响
        2.云南省景颇族传统民居文化研究现状
        3.景颇族传统民居在城镇化背景下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研究目的与意义
        2.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点
    (五)论文的研究框架
一、景颇族传统民居的演变
    (一)1949年以前,景颇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概述
        1.景颇族传统民居的形成
        2.景颇传统民居建筑形态
        3.景颇族传统民居室内空间布局
        4.景颇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表现
    (二)景颇族民居演变中的影响因素
        1.经济条件因素
        2.建造技术方式转变的因素
        3.宗教信仰的转变
        4.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自身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5.山官制度的消亡
        6.小结
    (三)1949 年—至今,现代景颇族民居的建筑概述
        1.景颇族民居的基本形式
        2.景颇族民居的建筑形态
        3.景颇族民居的室内空间布局
二、景颇族民居在城镇化背景下室内空间的改良可行性分析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及案例分析
        1.国内文献综述及案例分析
        2.国外文献综述
    (二)景颇族传统民居在现代中的适应性弊端探讨
        1.传统民居空间问题
        2.传统民居特色延续性问题
        3.传统民居安全问题
        4.其他问题
    (三)景颇族民居室内空间改良设计策略及方法
        1.安全性原则
        2.适用性原则
        3.舒适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特色性原则
三、陇川县景罕镇朋生村项目概况与相关需求分析
    (一)村落概况分析
        1.村落项目环境概况
        2.周边自然气候条件分析
        3.周边交通与生活设施环境分析
        4.周边环境优缺点分析
    (二)景颇族新居相关需求调查与分析
        1.功能需求情况分析
        2.景颇族新居外观改造需求分析
四、陇川县景罕镇朋生村景颇族新居空间改良设计
    (一)村落项目设计思路
    (二)景颇族新居外观设计思路
    (三)景颇族新居院落环境分析
        1.原有院落现状分析
        2.院落环境规划
    (四)景颇族新居优化设计体现
        1.原有民居现状分析
        2.景颇新居外观优化设计
    (五)陇川县景罕镇朋生村景颇族新居室内空间改良设计视觉呈现
        1.景颇族新居用户背景及需求
        2.优化空间布局
        3.景颇族新居室内空间改良性设计视觉呈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生的研究成果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相关比赛获奖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相关设计展

(7)陇川多氏土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区域缘起
    第二节 民族史的边地区域视角
    第三节 资料的运用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上篇 多氏土司的国家认同
    第一章 陇川多氏土司发展沿革
        第一节 陇川多氏土司概况
        一、地名与疆域
        二、多氏宣抚使袭替略述
        第二节 陇川多氏土司祖源考
        一、陇川多氏先祖多线瓜
        二、对多氏土司进一步考释
        第三节 从宣慰司到宣抚司
        一、思氏的崛起
        二、思氏的扩张“三征麓川”
        三、陇川宣抚司的设立
    第二章 多氏土司的国家观念与实践
        第一节 明朝多氏土司的向化输诚
        第二节 清朝多氏土司的德馨边圉
        第三节 民国时期多氏土司的戍边卫疆
下篇 多氏土司的社会互动关系
    第三章 多氏土司的政治组织与治理
        第一节 土司的政治组织
        第二节 多氏土司对各村寨的治理
    第四章 多氏土司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朝廷对多氏的册封
        第二节 多氏土司与邻结土司的互动
        第三节 多氏土司与各族间的社会互动
        第四节 多氏治下陇川的宗教文化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研究现状概述
        (二) 主要成果分析
        (三) 存在的不足与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相关概念的厘定
        (一) 民族与少数民族
        (二)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三) 统战与少数民族统战
        (四) 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
第二章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统战思想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
        (二) 无产阶级政党应在不同历史阶段组成不同性质的统一战线
        (三) 无产阶级政党要“照顾同盟者利益”
        (四)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五) 历史地对待民族问题
        (六) 以真正无产阶级的态度对待民族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统战思想
        (一) 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
        (二) 党与非党人士合作共事商量办事
        (三) 劳动人民同非劳动人民联盟
        (四) 团结民族上层有利于争取下层
        (五) 加强民族团结
        (六) 慎重稳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改革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时代背景
        (一) 民族地区敌对势力猖獗和匪患严重
        (二) 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三) 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
        (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五) 民族上层自身仍具有特殊权威
    二、解放之初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耐心争取西藏上层,和平解放西藏
        (二) 反复争取西北叛乱部落首领,平息西北叛乱
        (三) 妥善安置甘青新边境哈族流窜部落首领,安定社会秩序
        (四) 真诚团结西南少数民族上层,为解放大西南创造条件
    三、民主改革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团结封建地主制度地区的封建主,不动多余浮财
        (二) 团结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地区的农奴主,和平协商推进改革
        (三) 团结原始社会末期地区的民族首领,直接过渡实现改革
        (四) 团结牧区的头人牧主,牧区实现和平改革
    四、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对牧区的牧主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
        (二)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
        (三) 保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生活水平
        (四) 平息西藏武装叛乱,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途径
    一、借助民主建政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二、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三、通过特殊人物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四、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
    一、和平协商的方法
        (一) 和平协商方法的运用
        (二) 和平协商方法的评价
    二、区别对待的方法
        (一) 区别对待方法的运用
        (二) 区别对待方法的评价
    三、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的方法
        (一)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运用
        (二)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评价
    四、“派下去”“请上来”的方法
        (一)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运用
        (二)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评价
    五、教育改造的方法
        (一) 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
        (二) 教育改造方法的评价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经验教训及当代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三) 坚持共同繁荣发展
        (四) 坚持协商民主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主要教训
        (一) 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
        (二) 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
        (三) 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
        (四) 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上层统战工作对新时代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
        (一) 抓好干部人才选派、培养和引进,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二) 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三) 坚持民生优先,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 推动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六) 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七) 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景颇族筒裙传统织锦纹样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景颇族传统织锦工艺及类别概述
    第一节 德宏景颇族传统织锦服饰概述
        一、景颇族传统织锦的产生与发展
        二、景颇族传统织锦内涵
    第二节 景颇族传统织锦的工艺、流程与制作习俗
        一、制作工艺
        二、制作习俗
    第三节 景颇族传统织锦的种类
        一、传统筒裙
        二、织锦包
        三、包头
        四、护腿
        五、腰带
        六、毯子
第三章 景颇传统织锦纹样特征及符号性分析
    第一节 符号学对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研究的作用
    第二节 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的符号性特点及分类
        一、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的符号性特点
        二、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分类
    第三节 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的来源
    第四节 符号学的叙事性对景颇传统织锦纹样研究的意义
    第五节 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的叙事性表达
        一、织锦筒裙的叙事性
        二、孔雀衣的叙事性
        三、男子传统织锦服饰的叙事性
        四、“目瑙纵歌”节织锦服饰的叙事性
        五、宗教祭祀织锦服饰的叙事性
第四章 景颇族筒裙织锦纹样的构成要素和形式法则解析
    第一节 景颇族筒裙传统织锦纹样构成分析
        一、点状图形
        二、线状图形
        三、面状图形
    第二节 景颇族筒裙传统织锦纹样色彩分析
        一、色彩的色相
        二、色彩的明度
        三、色彩的纯度
    第三节 景颇族筒裙传统织锦纹样构成形式分析
        一、重复的构成
        二、对比的构成
        三、对称的构成
        四、正负的构成
第五章 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信息视觉化的设计及应用
    第一节 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的传承与发展
        一、采风之行——拜访景颇族织锦传承人刀木办老师
        二、“目瑙纵歌”节宣传片:太阳之子
    第二节 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的信息视觉化设计诉求思考
        一、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在设计应用方面的诉求
        二、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设计应用的定位与发展策略
        三、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设计应用的发展策略
    第三节 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信息视觉化设计及应用
        一、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信息设计要点
        二、景颇族传统织锦视觉符号的提取及再设计
        三、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的设计应用实践
        四、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在数字化产品上的设计应用实践
        五、“景颇·犀”文创衍生品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政治系统视角下的村寨治理研究 ——基于云南德宏景颇族木爱寨的形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一) 现实研究中的问题
        (二) 研究中的理论意识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六、个案村寨介绍
        (一) 村寨历史由来
        (二) 村寨建制沿革
        (三) 传统村寨社会形态的性质
第二章 体系:环境、社会与权威
    一、环境与生计系统:村寨制运行的物质基础
        (一) 相对独立的自然空间环境
        (二) 相对独立的生产空间:公有私占与刀耕火种
        (三) 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聚寨而居与对外封闭
    二、人口与社会体系:村寨制运行的社会基础
        (一) 家庭内部关系:多生与小家庭
        (二) 横向关系:寨民之间的联结与互助
        (三) 纵向关系:等级有分化与自愿依附
    三、组织与权威体系:村寨制运行的治理基础
        (一) 村寨权威的类型
        (二) 村寨权威的职责
        (三) 村寨权威体系的构建
    四、小结
第三章 过程:意见、资源与决策
    一、意见:诉求导向的权威整合
        (一) 寨民意见的表达
        (二) 权威对寨民意见的回应与统合
    二、资源:以村寨利益连带机制的统筹
        (一) 人员的聚集:权威魅力动员与寨民互助激励
        (二) 物质资源的聚积:共享式的提取
    三、组织:权威式的决策模式
        (一) 村寨集体活动的动议
        (二) 对资源的协调组织与决策
        (三) 对村寨公共活动过程的组织与安排
    四、小结
第四章 输出:共同规则、村寨意识与集体行动
    一、共同规则与治理
        (一) 共同规则的内容
        (二) 共同规则的产生
        (三) 共同规则的内化
        (四) 共同规则对村寨秩序的维护
    二、村寨意识与规范
        (一) 对寨民思维的塑造
        (二) 对寨民态度观念的影响
        (三) 对寨民道德行为的型塑
    三、集体行动与绩效
        (一) 村寨对生产的统一
        (二) 村寨集体仅式的举办
        (三) 以村寨为单位交往
        (四) 村寨安全与保护
    四、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发现
        (一) 村寨制:一种特殊社会形态制度
        (二) 村寨制是封闭性、自足性与自治性的社会单元
        (三) 王化之外的边疆地区是村寨制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村寨制的运行机制
    三、村寨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四、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着作类
    期刊类
    学位论文类
    外文文献类
    方志类
致谢

四、景颇族山官问题初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景颇族仪式乐舞与传统民间信仰研究[J]. 赵兰芳. 民族艺术研究, 2021(04)
  • [2]德宏州芒市景颇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D]. 余德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诸葛亮传说研究 ——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史资料的考察[D]. 刘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日舞蹈文化研究[D]. 高雯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11)
  • [5]景颇族董萨文化传承的路径分析[J]. 梁壮.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4)
  • [6]景颇族传统民居室内空间的演变与改良设计探索 ——以陇川景罕朋生村民居改造为例[D]. 武莹.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7]陇川多氏土司研究[D]. 李章权.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D]. 唐丕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景颇族筒裙传统织锦纹样设计应用研究[D]. 张园园.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政治系统视角下的村寨治理研究 ——基于云南德宏景颇族木爱寨的形态调查[D]. 龚丽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景颇族山官问题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