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棉纺厂废棉处理新技术

中小型棉纺厂废棉处理新技术

一、中、小型棉纺厂废棉处理新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鞠斐[1](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赵俊然[2](2020)在《河南安阳豫北棉纺治厂建筑与环境现状调研》文中指出豫北棉纺织厂是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一处近现代纺织工业遗存,前身为清朝广益纱厂,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机器纺织工厂,以其始于清末而历经近现代变革直到当代、并经历了从工业实体到工业遗存的性质转变的自身历程,成为了河南安阳乃至中国的纺织业、工业从近代、现代直至当代,从萌芽、发展到转变整个全进程的重要见证与代表,是中原乃至中国近现代纺织业甚至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是安阳乃至中国重要的工业遗产,是安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见证、安阳重要的城市遗产。此外,豫北棉纺织厂还地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范围之内,比邻殷墟遗址三大主要遗址区,是殷墟遗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其真实性展现。豫北棉纺织厂现已破产停工,遗存有约52公顷土地,近10万平方米工业产房,一处清民时期历史院落,以及数万平方米住宅与其他性质建筑。适逢安阳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位于公园要冲之地的豫北棉纺织厂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这是其生命中的又一重要转折点。论文以豫北棉纺织厂现状遗存建筑及其所在环境为研究主体,通过调研对该厂的总体概况、外部环境、内部构成、主要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主要遗存对象的历史与现状、设备与工艺以及建筑技术图纸的收集与绘制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以清楚地认识到豫北棉纺织厂工业遗产加殷墟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之一的双重遗产价值,并梳理其工业遗产的历史、社会、科技、艺术等价值与其他延伸价值的具体内涵,来对豫北棉纺织厂的价值与现状进行合理评价,肯定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的定位;并且结合其价值与现状评价,为豫北棉纺织厂工业遗产的保存与保护提供原则性意见与建议,又进一步综合以前文提供的基础资料与分析结论,对其更新与再利用方式方法进行讨论,为其提供一定的策略与建议。

于晓磊[3](2015)在《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文中认为17、18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率先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从此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技术的进步与动力的改革带来了生产的工业化和文化的工业化,机器生产成为社会新兴的产业类型,随之兴起的工业建筑,也成为最具时代性的建筑类型之一。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埠,外资开始在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经商办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最先接受西方文化的区域之一,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也在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中国在近代工业时期建设的工厂建筑汇聚了西方传入的新样式、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它的发展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紧密相连,成为同时期采用西方风格建筑类型的率先之作。正是在这些工业建筑中,在机器大生产的轰鸣声中,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运行体制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生活方式也受到颠覆,不仅如此,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面临改革,在这一历史剧烈变革、新旧交替的时期,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表现得尤为激烈,其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和现象也就更值得探讨,故论文正是选取了 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间节点中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首先,论文选择长三角地区进行区域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主要有两点考虑,即它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区位。近代中国长三角地区成为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地方,与这两点因素密不可分。从地理区位来看,长三角地区东临黄海与东海,西与安徽、江西接壤,北临山东,南邻福建。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大型河流穿越于此,如此通江达海、南北东西进退裕如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历史背景来看,长三角地区自六朝伊始,便是历史上的文化富集区,中华民族的精英文化在这里积淀,久远的文化血脉在这里得以保存和延续,传统棉纺织业、丝绸业、陶瓷业、漆木业等工商业堪称发达。到了中国近代,良好的地理优势、厚重的文化基础和工商传统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五口通商”中以上海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中心和工业科技中心,又有以南京为主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约地、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中心,也有作为民族工业发源地的无锡、南通、宁波等一批重要城市。故得益于这两点因素,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地方,现代中国正面临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变革期,该地区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方面仍走在时代的前沿,对这一区域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可以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案例。其次,从文化遗产学的视角来看,近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是直接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而诞生的一种物质形态。近代工业生产力的诞生,改变了厂房建筑、生产设施,甚至社会的生产方式,这种工业化的改变成为近代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诞生的逻辑起点,所以工业建筑作为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可以直观的反映当时的社会变化。但是现实情况是工业建筑遗产这种具有珍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并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和保护。近些年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识之士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上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科学调查和认知上仍存在不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手工业生产不重视的历史渊源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受“雅”“俗”文化之制约,人们对与礼制、政治与宗庙相关的建筑特别重视,而对与生产性相关的手工业建筑相当忽视,导致从历史到今天,对于保存了中国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手工业建筑记载和保存数量都很少。即使在今天,与生产相关的遗产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大量近代工业建筑被拆毁,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本文重新梳理近代社会工业建筑遗产,既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同时也力求重塑公平公正的文化遗产观。综上,论文以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这类物质遗存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遗产实际具有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性。一方面,近代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曾在此从事过工业活动,他们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师等共同为中国近代工业创造了一批最早的军事类和“官督商办”类的工业,由此使长三角地区诞生了中国近代最多的工业门类、开创了很多近代工业类型,并且还影响了全国的近代工业建设,这是中国其他城市和区域所不具备的。在此过程中创建的工业建筑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时全国工业建筑的风格、特点和成就。另一方面,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在近代聚集有大量建筑师、建筑设计事务所,不管是西方的、留学归来还是本土培养的建筑师,皆在此从事设计工作,所以在工业建筑的设计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建筑代表了近代中国全国范围内工业建筑的典型特征,最能体现东方与西方思想的结合以及当时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和最高水平。中国长三角区域内的近代工业建筑,率先吸收了西方工业建筑的诸多特征,并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和审美思想,成为一种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的新兴建筑。长三角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不仅蕴含着自身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更展示出中国作为东亚地区重要国家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及这一过程中所代表的工业文明成就,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这一国家及文明转型特殊时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社会文化、精神特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生存智慧在新生的工业文明形态中的某种表现。本篇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内容,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并梳理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发展脉络。第二章主要对西方工业革命的原点——英国工业建筑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英国的工业建筑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及审美变革。中国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主要受此影响,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的变革序幕。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反映了笔者的田野调查成果,展现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中的一大批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状,系统梳理了 1840——1949年间,中国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下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不同城市的工业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工业建筑文化。第八章主要使用文化遗产学的方法理论,对长三角地区的近代工业遗产的建筑元素进行结构,分析了其时、空演变整个过程。本文在第九章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存在“移植”与“重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的工业建筑在长三角区域内的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创新,发展出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近代工业建筑类型,通过对这两大系统出现和演变过程的原因解析,分析了隐藏其中的近代变革期的社会文化。同时,本文还主张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应是其核心价值。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关注过去的文化,更立足于当代、为社会未来发展服务,所以论文在第十章尝试以“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模式进行多角度的探索。通过前文对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研究,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与利用上,应与体现工业遗产核心价值的物质元素一起,如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生产系统、档案资料和企业文化等,共同得到原真性的保护与利用。

王海[4](2010)在《“煤灰纱”成因的数值模拟与细纱机局部送风对其防治的效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大气污染严重,我国的大气污染是以煤烟型为主,少数城市属于煤烟型与汽车尾气并重的类型,空气中分布着很多微细的油烟和炭黑颗粒。油烟粒径在0.03μm~1.0μm之间,而碳黑粒径在0.01μm~0.2μm之间,在此粒径范围内尘埃由于和水滴表面存在一层气膜,很难被水润湿洗涤沉降,也就是说空调喷淋室无法将其洗涤掉。这些油烟颗粒会随着空调系统的新风或经车间维护结构的缝隙进入车间,使细纱车间空气受到污染,这些颗粒就是产生“煤灰纱”的主要污染源,“煤灰纱”的产生给产品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纺织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以细纱机上的管纱为研究对象,以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模拟了管纱高速旋转时周围空气的速度和压力场,结果发现在管纱壁面附近会出现较高的负压,两边的气流会涌向管纱。然后通过实验测量了部分测点的数据,通过与模拟的数据对比,证明数值模拟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管纱周围的气流组织对颗粒物的运动影响很大,小颗粒在这种气流组织下会向管纱靠近,并且在管纱附近堆积,在静电作用下这些小颗粒被吸附在管纱上,当吸附的颗粒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便会使得细纱表面呈现黑色,形成“煤灰纱”。车间内的气流组织对颗粒物的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fluent对各种送风方式的模拟,发现大小上送下回是比较适合细纱车间的一种通风方式。通过对细纱管纱上“煤灰纱”形成原因的研究,发现管纱高速旋转引发的其周围空气的气流形式是促使“煤灰纱”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局部侧面清洁送风的方式来防治细纱管纱形成“煤灰纱”,用送风改变高速旋转管纱周围的气流形式,避免颗粒物向管纱靠近,同时削弱静电的作用,防止颗粒物在管纱上沉积,最终避免“煤灰纱”的产生。

盛伟[5](2009)在《纸基棉短绒薄膜的研制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塑料薄膜因其价格低廉,在农业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农用地膜。塑料农膜很难回收利用,随着农膜的使用年数的增长,农田中残留的塑料薄膜不断积累,破坏了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国内外有很多降解农膜研制。本文将棉纺工业废弃的棉短绒经过除杂、制浆、抄造、液体石蜡浸渍处理及表面施胶定型,实现可自然降解棉短绒非织造农膜的制备。通过测试样品的强力、撕裂度、降解率、透光性、透气性、透湿性等性能指标,对棉短绒非织造农用农膜进行理化性能表征。试验结果显示,棉短绒非织造农用地膜与普通PE地膜相比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降解性,降解后的产物可成为有机肥料。1、棉短绒农膜作为地膜有以下性能:(1)棉短绒地膜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产品,是解决塑料地膜产生农业“白色污染”的一条可行途径,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2)棉短绒地膜原料来源丰富。传统造纸方法工艺简便,便于农田推广应用。(3)棉短绒地膜具有良好的抗张力、撕裂强度、干湿强度、透气、透湿、降解性能,但是厚度相对较厚,其伸缩性能较差,棉短绒地膜的透光性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但比塑料地膜透光性差,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2、棉短绒农膜作为棚膜有以下性能:棉短绒农膜作为棚膜使用,其性能差距较大。透光性能达不到棚膜的要求,(棚膜的透光率85%以上)棉短绒农膜的稳定性不足,在自然条件下,棉短绒农膜会降解,农膜的某些物理性能下降,如强度等。本论文通过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制浆工艺的蒸煮用碱量,漂白双氧水用量,重要蒸煮助剂用量做出分析,对蒸煮工艺进行探讨。这为以后棉短绒制浆蒸煮工艺和蒸煮助剂的优选,提供了依据。.

李青山[6](2008)在《精梳机自动换卷、接头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学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精梳机的工作过程中,棉卷的换卷与接头是影响精梳机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自动换卷及接头装置的应用既可以提高接头质量,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是精梳机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精梳机的自动换卷及接头技术发展起步较早,通过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已经日臻成熟和完善。而我国精梳机行业对精梳机自动接头装置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精梳机厂商只是在自动换卷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如江苏宏源的HY68和马佐里东台的CM500。本文首先介绍了十几年来国内外精梳机的发展现状,以及自动换卷与接头系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精梳机行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国产F1268精梳机,提出了相应的自动换卷及接头系统的总体方案,并进行了方案设计。将自动接头装置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功能模块,即自动换卷、自动接头以及吹吸风装置,每个不同的功能模块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子功能(?)模块,根据各功能模块的要求分别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设计出自动接头装置的工艺流程,从而实现了自动接头装置的模块化设计。根据接头系统的安装以及功能实现的需要,对原精梳机部分零部件进行修改或者重新设计,比如,墙板的改进和承卷板的再设计。详细设计了自动接头装置各主要零部件的形状、位置以及相关尺寸参数,特别是对其吸吹风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设计。本自动接头装置主要采用气动驱动的方式,通过对各功能模块的受力以及动作行程的分析计算,选择了相应缸径和行程的气缸。运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自动换卷及接头系统的三维模型,并完成装配。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接头系统进行了相关的运动学仿真。最后一章对论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展望。

宋建平[7](2005)在《经纬纺机清梳联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纺织机械五大类主要产品分别是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和染整机械。清梳联是棉纺织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用于纺纱第一道工序。经纬纺机是中国最大的纺机制造企业,是国内唯一拥有棉纺织成套设备研发、生产能力的集团公司。清梳联产品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在市场上清梳联供应商的差异化表现为4 个层次的竞争主体模式,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经纬纺机制造的清梳联产品在国内销售处于领先者地位。用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理论对经纬纺机内部、外部环境进行SWOT 分析,识别集团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因素,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分析清梳联产品市场基本竞争态势,用五个竞争力因素分析经纬纺机的竞争地位,并制定经纬纺机的竞争战略。对经纬纺机清梳联产品市场细分,目标选择,清梳联产品销售用高中低三个档次的设备面向国内各个层面的客户。对进口设备定位于成本领先战略,对国内同类产品定位于差别化战略。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4 个方面分析经纬纺机清梳联产品的4P 营销组合策略。营销策略主要达到4 个方面的目标:产品有盈利;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自我掌握的核心技术;产品性价比有优势。

曹继鹏[8](2005)在《中国当代高产梳棉机研究史》文中提出梳棉机是棉纺工艺流程中的关键性机台,一直被称为纺纱工艺的“心脏”设备,可见梳棉机在纺纱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而我国的梳棉机研制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并且于五十年代后期就曾经达到过世界先进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五十余年梳棉机研制的历史,还缺乏一个系统的总结,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纪念为我国梳棉机研究事业贡献毕生力量的各位专家,同时总结历史经验,使今后的事业少走弯路,特写本史。通过采取深入工厂调研、查阅历史资料、问卷调查和对老专家亲自登门拜访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收集资料,论证史实,力争将五十余年的历史全面准确地介绍给世人。为此,本论文从梳棉机机型的发展、工艺技术理论的发展和梳理针布的发展三条主线来阐述我国梳棉机整个的研制历史。

樊卫国[9](2001)在《激荡中生长 ——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文中认为

费朴,王根林[10](1992)在《关于废棉处理技术一些问题的研讨》文中认为本文结合废棉处理技术改造中的实践经验和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供推广应用新的废棉处理技术时参考。

二、中、小型棉纺厂废棉处理新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型棉纺厂废棉处理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河南安阳豫北棉纺治厂建筑与环境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3.3 研究意义
    1.4 相关背景与理论研究
        1.4.1 文化遗产研究相关背景
        1.4.2 工业遗产研究背景
        1.4.3 工业遗产调研方法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豫北棉纺织厂总体概况与背景环境调查
    2.1 豫北棉纺织厂总体概况
        2.1.1 豫北棉纺织厂区位
        2.1.2 豫北棉纺织厂范围界定
        2.1.3 豫北棉纺织厂历史沿革概况
        2.1.4 豫北棉纺织厂主要工业遗存建设历史
    2.2 豫北棉纺织厂外部环境
        2.2.1 豫北棉纺织厂与周边外部环境概述
        2.2.2 豫北棉纺织厂临近区域现状概况
        2.2.3 豫北棉纺织厂外部交通概况
    2.3 豫北棉纺织厂与殷墟背景环境概况
        2.3.1 豫北棉纺织厂与殷墟关系概述
        2.3.2 殷墟及其文化概述
        2.3.3 豫北棉纺织厂与殷墟遗址间位置关系
        2.3.4 豫北棉纺织厂内殷墟遗址遗存现状
    2.4 豫北棉纺织厂相关上位规划概况
        2.4.1 豫北棉纺织厂相关上位规划概述
        2.4.2 部分主要相关规划内容提取
        2.4.3 豫北棉纺织厂相关规划与文件内容小结
    2.5 本章小结
3.豫北棉纺织厂内部环境与构成概况调查
    3.1 豫北棉纺织厂内部环境与构成概述
        3.1.1 豫北棉纺织厂内部构成概况
        3.1.2 豫北棉纺织厂内部环境概述
        3.1.3 豫北棉纺织厂内部交通组织概况
        3.1.4 豫北棉纺织厂区域级交通组织现状
    3.2 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现状构成概况
        3.2.1 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范围界定
        3.2.2 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出入口
        3.2.3 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内部构成要素
        3.2.4 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内部交通系统
    3.3 豫北棉纺织厂生活区现状构成概况
        3.3.1 豫北棉纺织厂生活区范围界定
        3.3.2 豫北棉纺织厂生活区内部构成要素
        3.3.3 豫北棉纺织厂生活区内部交通系统
    3.4 本章小结
4.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主要构成要素调查
    4.1 新厂区建筑群
        4.1.1 新厂区建筑群概况
        4.1.2 新厂区建筑群构成要素
        4.1.3 新厂区建筑群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与工艺流线
        4.1.4 新厂区建筑群主要建筑相关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1.5 新厂区建筑群设备概况
        4.1.6 新厂区建筑群现状使用情况
    4.2 老厂区建筑群
        4.2.1 老厂区建筑群概况
        4.2.2 老厂区建筑群构成要素
        4.2.3 老厂区建筑群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与工艺流线
        4.2.4 老厂区建筑群相关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2.5 老厂区建筑群设备概况
        4.2.6 老厂区建筑群现状使用情况
    4.3 气流纺车间
        4.3.1 气流纺车间概况
        4.3.2 气流纺车间构成区域相互关系与工艺流线
        4.3.3 气流纺车间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3.4 气流纺车间现状使用情况
    4.4 闲置细纱车间
        4.4.1 闲置细纱车间概述
        4.4.2 闲置细纱车间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4.3 闲置细纱车间现状使用情况
    4.5 仓库区建筑群
        4.5.1 仓库区建筑群概况
        4.5.2 仓库区建筑群构成要素
        4.5.3 仓库区建筑群主要建筑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5.4 仓库区建筑群现状使用情况
    4.6 机修车间建筑群
        4.6.1 机修车间建筑群概况
        4.6.2 机修车间建筑群构成要素
        4.6.3 机修车间建筑群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与工艺流线
        4.6.4 机修车间建筑群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7 生产区其他构成要素
        4.7.1 动力车间建筑群概述
        4.7.2 办公大楼概述
        4.7.3 教育大楼概述
    4.8 本章小结
5.豫北棉纺织厂生活区主要构成要素调查
    5.1 历史院落区
        5.1.1 历史院落概述
        5.1.2 历史院落主要建筑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5.1.3 历史院落现状使用情况
    5.2 生活区公共建筑群
        5.2.1 公共建筑群概述
        5.2.2 公共建筑群主要建筑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5.3 生活区其他构成要素
        5.3.1 居住类建筑概述
        5.3.2 教育类建筑概述
        5.3.3 其他种类建筑概述
    5.4 本章小结
6.豫北棉纺织厂遗产价值评价
    6.1 豫北棉纺织厂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6.1.1 豫北棉纺织厂遗产价值评价概况
        6.1.2 豫北棉纺织厂价值评价内容与标准
    6.2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6.2.1 历史价值
        6.2.2 社会价值
        6.2.3 科技价值
        6.2.4 艺术价值
        6.2.5 对应的殷墟文化价值
        6.2.6 特殊价值
    6.3 豫北棉纺织厂延伸价值评价
        6.3.1 经济价值
        6.3.2 区位价值
    6.4 豫北棉纺织厂价值评价小结
7.豫北棉纺织厂保存保护与更新再利用建议
    7.1 豫北棉纺织厂建筑遗存保存现状
        7.1.1 豫北棉纺织厂建筑遗存保存现状评价原则
        7.1.2 豫北棉纺织厂建筑遗存保存现状
    7.2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建筑遗存保留与拆改建议
        7.2.1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建筑遗存保留与拆改原则
        7.2.2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建筑遗存保留与拆改意见
    7.3 豫北棉纺织厂建筑遗存保护更新与再利用建议
        7.3.1 工业遗存保护更新常见策略研究
        7.3.2 豫北棉纺织厂上位规划中对其更新与保护策略的建议
        7.3.3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建筑遗存更新与保护策略探讨
    7.4 豫北棉纺织厂建筑遗存更新与厂内殷墟遗址保护展示的共生策略探讨
        7.4.1 豫北棉纺织厂共生保护的认识
        7.4.2 豫北棉纺织厂共生保护的系统性原则
        7.4.3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遗产与文化遗产叠合关系
        7.4.4 豫北棉纺织厂共生保护模式探讨
    7.5 豫北棉纺织厂更新再利用与共生保护建议小结
8.结论
    8.1 论文研究的结论
        8.1.1 论文研究概括
        8.1.2 基础信息收集
        8.1.3 现状调查
        8.1.4 价值评价
        8.1.5 保护利用
    8.2 论文研究的不足
        8.2.1 豫北棉纺织厂厂内遗址的具体信息有待加强
        8.2.2 社会价值中的个人记忆内涵有待补充
        8.2.3 共生保护策略是否妥当有待验证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I 核心车间主要设备统计表
    新厂区建筑群各车间设备
    老厂区建筑群各车间设备
    气流纺车间设备
附录II 豫北棉纺织厂主要技术革新与获奖记录
致谢

(3)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略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路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界定
    第三节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范围等相关概念说明
        一、时间界限
        二、“长三角”的含义及其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地
        三、近代工业建筑个案描述选择标准
        四、文化遗产学概念
        五、工业建筑与工业建筑遗产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一、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与政策
        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程
        三、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四、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遗产)专题研究综述
    第六节 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一、创新点
        二、存在问题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工业建筑的出现与发展
        一、工业革命开始前英国手工工场建筑(18世纪中期之前)
        二、工业革命初期技术改革对工业建筑的影响(约1750—1800年)
        三、动力改革对工业建筑的影响(约1800—1835年)
        四、重工业发展与多种建筑派别流行对工业建筑的双重影响(约1835—1855年)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及工业建筑带来的文化变革
    第三节 中国1840年之前工业建筑概况——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一、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的手工业发展背景
        二、长三角地区古代工业建筑概况
        三、受西方工业建筑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早期近代工业建筑
第三章 最具开创性的长三角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上海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外商主导的萌芽时期工业建筑文化(19世纪40年代——90年代)
        一、文化背景
        二、西方工业建筑的引入
    第二节 民族资本快速发展时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94 年—1918 年)
        一、文化背景
        二、仿西式的工业建筑
    第三节 华资、外资碰撞高峰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9 年—1936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四节 战时缓慢发展期的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五节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综述
第四章 城镇型工业建遗产—南通磨闸历史工业城镇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以大生纱厂为中心的工业城镇构成
        一、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诞生
        二、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大生纱厂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大生纱厂工业建筑
    第三节 其他衍生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唐闸历史工业城镇其他工业建筑
    第四节 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建筑文化综述
第五章 受政治因素主导的南京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南京近代工业萌芽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64——1911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二节 政府主导城市建设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2——1949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三节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综述
第六章 民族资本为主导的无锡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无锡近代工业起步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95 年—1913)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二节 经济繁荣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4 年—1936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三节 抗日坚挺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四节 无锡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综述
第七章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杭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二节 宁波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三节 镇江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四节 常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五节 嘉兴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六节 苏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七节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工业建筑的文化特点综述
第八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时空演变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建筑形态及要素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造型特征及其演变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技术与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避产时间演变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萌芽期(1840—1860)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发展期(1860—1895)
        三、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成熟期(1895 — 20世纪10年代)
        四、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蜕变期(20世纪1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五、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停滞和复兴期(1937-1949)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空间演变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化的发展线路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元素的空间传播
第九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移植”的过程及内在动力分析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重塑”的过程及内在动力分析
        三、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文化特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析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
        一、西式建筑中的东方精神——选择的智慧
        二、近代工业建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先锋之作
        三、因水而延续的文脉
        四、近代工业建筑空间营造中的文化意蕴
    第三节 与中国近代其他区域工业建筑遗产的比较
        一、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概况
        二、中国近代其他区域工业建筑文化
        三、长三角地区与华南、华北、西南地区工业建筑文化比较
第十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探讨
    第一节 基于文化价值研究的近代工业建筑造产保护原则与模式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有保护模式与利弊分析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保护原则探讨
    第二节 基于文化价值研究的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原则与模式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有利用模式与利弊分析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申遗策略
        一、以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遗产价值标准为例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申遗策略小结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市级)城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名录

(4)“煤灰纱”成因的数值模拟与细纱机局部送风对其防治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厂空气调节
        1.1.1 中国纺织空调产生的背景
        1.1.2 空气调节与工艺生产的关系
        1.1.3 纺织厂空气调节新技术
    1.2 细纱工艺简介
        1.2.1 细纱工序的任务
        1.2.2 细纱机的工艺过程
    1.3 细纱车间"煤灰纱"的形成过程与形成规律
        1.3.1 "煤灰纱"的形成过程
        1.3.2 "煤灰纱"形成的颗粒物尘源分析
        1.3.3 影响"煤灰纱"形成的因素
        1.3.4 "煤灰纱"形成的规律特征
    1.4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章节结构安排
第二章 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现状
    2.1 边界层理论基础
        2.1.1 粘性流体层流边界层理论
        2.1.2 粘性流体湍流边界层理论
    2.2 不可压缩流体在旋转圆柱体周围的湍流边界层的研究情况
        2.2.1 不可压缩流体在旋转圆柱体周围的湍流边界层的理论分析
        2.2.2 旋转圆柱体湍流边界层的实验研究和模拟实现行性
    2.3 射流送风理论及绕流理论
        2.3.1 射流送风基础
        2.3.2 等温自由射流
        2.3.3 边界层分离
    2.4 气粒两相流动模拟理论基础
        2.4.1 颗粒尺寸及其分布
        2.4.2 气粒两相流动的流动类型
        2.4.3 颗粒沉积的模拟可行性
        2.4.4 各种颗粒模型的模拟近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灰纱"形成原因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3.1 空气中的颗粒物以及尺寸分析
        3.1.1 空气中的主要颗粒污染物
        3.1.2 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尺度分布特征
    3.2 形成"煤灰纱"颗粒尺度分析
    3.3 "煤灰纱"形成的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气相数值模拟
        3.3.3 气相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3.3.4 离散相数值模拟
        3.3.5 离散相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3.3.6 煤灰纱成因的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纱局部清洁送风的数值模拟与设计分析
    4.1 防治"煤灰纱"的研究现状
        4.1.1 新风的过滤净化
        4.1.2 空调喷水室的改进
        4.1.3 用抗静电剂治理"煤灰纱"
        4.1.4 生产工艺上的改进
    4.2 管纱清洁送风的数值模拟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管纱局部清洁送风设计分析
        4.3.1 送风管道的设计基础
        4.3.2 管纱清洁送风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细纱车间空调送风的数值模拟
    5.1 模型的建立和模拟工况的简介
        5.1.1 模型的选取
        5.1.2 模型的简化和参数的设置
        5.1.3 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
        5.1.4 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的设置
    5.2 模拟结果与分析
        5.2.1 上送侧回
        5.2.2 上送下回
        5.2.3 大小上送下回
        5.2.4 下送上回
        5.2.5 局部下送联合置换
    5.3 细纱车间不同送风方式的评价
        5.3.1 不同送风方式在不同位置的参数变化情况
        5.3.2 不同送风方式的气流组织参数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管纱旋转数值模拟的实验验证
    6.1 实验场所与实验设备
    6.2 实验内容与测试仪器
        6.2.1 实验的内容
        6.2.2 测试的仪器
    6.3 实验结果以及与模拟结果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纸基棉短绒薄膜的研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农用薄膜的发展状况及前景
        1.2.1 目的国外农用薄膜发展概况
        1.2.2 我国农用薄膜发展概况
    1.3 可降解农膜的研究状况
        1.3.1 光降解塑料农膜
        1.3.2 光?生物降解农膜
        1.3.3 生物降解农膜
        1.3.4 植物纤维农膜
    1.4 非织造布在农业上的应用
        1.4.1 覆盖材料
        1.4.2 基质材料
        1.4.3 各种农业包装材料
        1.4.4 农业防护材料
    1.5 废弃棉短绒制作农膜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1.6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的选择
        2.1.2 棉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
    2.2 试验仪器及药品
        2.2.1 试验所用的仪器
        2.2.2 试验所用的药品
    2.3 粘合剂的选择与施胶液的制备
        2.3.1 粘合机理
        2.3.2 粘合剂的选择原则
        2.3.3 粘合剂的辅助材料
        2.3.4 施胶液的制备
    2.4 棉短绒薄膜的制作
        2.4.1 方法的确定
        2.4.2 生产工艺
    2.5 农膜的各项性能测试
        2.5.1 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
        2.5.2 撕裂度
        2.5.3 厚度测定
        2.5.4 透气性
        2.5.5 透湿性
        2.5.6 透光性
        2.5.7 降解性
        2.5.8 纤维微观结构分析
第三章 加工工艺的研究
    3.1 工艺路线
    3.2 制浆蒸煮工艺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打浆
        3.3.1 打浆度对产品的影响
        3.3.2 打浆度选择
    3.4 抄造
        3.4.1 抄造前准备
        3.4.2 抄造方法
    3.5 后整理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胶液浓度和平方米克重的确定
    4.2 对断裂强度的分析
        4.2.1 胶液浓度对样品断裂强度的影响
        4.2.2 平方米克重对样品断裂强度的影响
    4.3 对厚度的分析
        4.3.1 胶液浓度对厚度的影响
        4.3.2 平方米克重对厚度的影响
    4.4 棉短绒农膜的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4.1 物理性能比较
        4.4.2 棉短绒农膜的透光性能分析
        4.4.3 棉短绒农膜降解性能的研究
    4.5 成本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课题结论及创新点
        5.1.1 研究结论
        5.1.2 课题的创新点
    5.2 本课题的展望
    5.3 本课题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6)精梳机自动换卷、接头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学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精梳机发展综述
        1.1.1 精梳机发展的意义
        1.1.2 国内精梳机的发展状况
        1.1.3 国外精梳机的发展与改进
        1.1.4 精梳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1.2 精梳机自动接头及换卷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精梳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精梳机换卷及接头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精梳机换卷及接头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自动换卷及接头装置的组成及动作过程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国外精梳机自动换卷及接头技术简介
    2.1 自动换卷的相关技术
    2.2 自动接头装置技术介绍
    2.3 余棉吸风装置技术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梳机自动换卷及接头系统的方案设计
    3.1 系统功能分析
        3.1.1 自动换卷及接头的工艺过程简介
        3.1.2 自动换卷功能
        3.1.3 自动接头功能
        3.1.4 余棉接收功能
    3.2 方案的模块化设计
        3.2.1 模块划分的一般原则
        3.2.2 模块设计的方法
        3.2.3 模块式自动换卷及接头装置及组成
    3.3 工艺方案的确定
        3.3.1 空筒检测方案的确定
        3.3.2 换卷装置方案的确定
        3.3.3 接头装置方案的确定
        3.3.4 吸风装置方案的确定
    3.4 自动换卷及接头的工艺过程
        3.4.1 拟定工作流程图
        3.4.2 确定完成动作及顺序
        3.4.3 确定设计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系统设计
    4.1 SOLIDWORKS软件介绍
    4.2 原精梳机墙板的改进
    4.3 执行机构设计
        4.3.1 气缸的选择
        4.3.2 空筒顶出机构设计
        4.3.3 备卷机构设计
        4.3.4 接头机构设计
        4.3.5 余棉吸风机构设计
    4.4 SOLIDWORKS构建的三维总装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梳机吸风管道相关参数的设计计算
    5.1 吸、吹风系统在精梳机上的运用
    5.2 风道设计的基本任务
    5.3 均匀吸风风道的设计原理
        5.3.1 风道设计原则
        5.3.2 管道的均匀吸风
        5.3.3 均匀吸风的方法与措施
    5.4 风道内空气流动的压力损失
        5.4.1 沿程压力损失
        5.4.2 局部压力损失
    5.5 吸风系统吸风参数的计算
        5.5.1 吸风管风量的计算
        5.5.2 吸风管内的压力损失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动换卷及接头系统运动学分析
    6.1 ADAMS软件简介
    6.2 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6.3 换卷与接头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运动学仿真
        6.3.1 三维装配图的导入
        6.3.2 约束及运动的添加
        6.3.3 顶出机构的运动学仿真
        6.3.4 备卷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6.3.5 接头吸风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经纬纺机清梳联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清梳联产品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2、经纬纺机基本概况
    2.1 基本情况
    2.2 经纬纺机的发展战略
    2.3 集团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情况
    2.4 清梳联产品对集团的贡献情况
3、经纬纺机内部、外部环境分析
    3.1 SWOT 分析的基本概念
    3.2 对集团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进行 SWOT 分析
        3.2.1 优势(S)
        3.2.2 劣势(W)
        3.2.3 机会(O)
        3.2.4 威胁(T)
        3.2.5 应对策略
4、棉纺机械行业结构分析
    4.1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理论
    4.2 目前清梳联产品的市场竞争态势
        4.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4.2.2 新进入者威胁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
        4.2.5 买方的议价能力
5. 经纬纺机清梳联产品目标市场营销(STP)战略分析
    5.1 目标市场营销(STP)的基本思想
    5.2 清梳联产品中国国内市场细分
        5.2.1 棉纺织工业区域发展状况
        5.2.2 棉纺织工业经济成分结构
        5.2.3 棉纺织企业规模大小结构
    5.3 目标市场的选择
    5.4 经纬纺机清梳联产品的市场定位
        5.4.1 产品总成本领先
        5.4.2 产品差别化
        5.4.3 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
6. 经纬纺机清梳联产品营销策略
    6.1 产品策略
    6.2 产品价格策略
        6.2.1 制定价格策略的4 点因素
        6.2.2 经纬纺机清梳联产品的一般销售定价策略
    6.3 产品销售渠道策略
    6.4 产品促销策略
        6.4.1 广告宣传
        6.4.2 产品展览会
        6.4.3 技术交流专题研讨会
        6.4.4 人员推销
7、思考和建议
8、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当代高产梳棉机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情况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梳棉机机型的发展
    2.1 第一代设备(11 型设备)
    2.2 第二代设备(A 型设备)
    2.3 第三代设备(FA 型设备)
    2.4 第四代设备(F1 型设备)
第三章 工艺技术理论研究史
    3.1 关于适应高产梳棉机的附加梳理部件的研究
        3.1.1 给棉部件的研制
        3.1.2 刺辊部分分梳作用的改善
        3.1.3 研制多刺辊梳棉机
        3.1.4 研制在机后锡林后罩板处刺辊上方,或机前道夫上方锡林前罩板处加装固定盖板或预梳板
        3.1.4.1 在锡林后部加装后固定盖板
        3.1.4.2 在锡林前部加装前固定盖板
        3.1.5 在锡林后部刺辊上方增设分梳辊
        3.1.6 改善锡林——盖板间的梳理作用
        3.1.7 研制回转罗拉和窄盖板
    3.2 合理的放气吸尘排杂系统
    3.3 适应高速生产的梳棉机剥棉机构和安全防轧措施
        3.3.1 剥棉机构
        3.3.2 安全防轧措施
    3.4 梳棉机传动系统、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改进与应用
    3.5 国内外自调匀整系统的研究状况
    3.6 改进结构设计,提高制造质量
        3.6.1 改进三滚筒的结构及加工工艺,提高精度
        3.6.2 改进圆墙板、曲轨、前后罩板、盖板、漏底、给棉板、机架等主要件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
    3.7 改进机内部件结构,提高表面光洁度,防止挂花
第四章 针布发展史
    4.1 针布发展史的大致经历划分为五个阶段
    4.2 新型针布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4.3 我国新型针布的进展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9)激荡中生长 ——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对世界现代经济起源的提问
    第二节 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一、 经济全球化的发轫
        二、 明清经济内向化演进的形成
        三、 明清经济内向化演进的原因
        四、 内向化演进的后果
    第三节 论文的理论框架和几点理论思考
        一、 近代上海经济史研究状况及论文的研究取向
        二、 资本主义全球化与近代上海经济的“半边缘”形态
        三、 关于“激活--生长”说
        四、 口岸经济模式--发展的“悖论”
第二章 经济“生态”的嬗变与现代经济的初兴
    第一节 进出口贸易与“商品链”的生成
        一、 贸易的扩大与商品形态的普遍化
        二、 移民潮与生活消费商品化
        三、 上海国内商品流通链的发轫
    第二节 列强与“半边缘”市场的形塑
        一、 条约制度和租界割据
        二、 买办制度与商业成本
        三、 外资银行与钱庄结合的金融秩序
        四、 建立了若干为外贸服务的外资企业
    第三节 市场机制与生产社会化
        一、 “轮运-电讯时代”与市场关系的变化
        二、 “丝茶-棉织品外贸结构”与专业化生产空间
        三、 市场机制的形成与生产社会化
        四、 外来资源与新的市场主体的出现
    第四节 私人工业投资的社会化倾向
第三章 上海经济发展的若干基本因素和形态分析(上)
    第一节 全国中心市场:结构与关系
        一、 20世纪上叶上海市场的结构性扩张
        二、 上下行市场的流通体系
        三、 口岸与农村:市场两极及制导作用
        四、 中心市场与统一市场
    第二节 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国际化
        一、 结构变迁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二、 竞争国际化与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
    第三节 上海“资源”与社会化生产
        一、 口岸与生产资料的供给
        二、 租界环境与资本、资金的聚集
        三、 移民资源与沪地经济发展
第四章 上海经济发展若干基本因素和形态分析(下)
    第一节 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工业化之制约
        一、 进口商品结构与进口替代及工业化
        二、 出口商品结构对工业化的影响
        三、 外贸形态与工业化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过度”商业化与“有限”工业化--论商业化、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 上海口岸过度商业化的几种表现
        二、 过度商业化对工业的制约
        三、 商业循环与市场经济的浅化
第五章 “海派社会”与资本主义三题--上海经济社会变迁若干特点简析
    第一节 移民社会与商业精神、制度变迁
        一、 生存竞争与商业精神
        二、 社会关系市场化与制度变迁
    第二节 财富、权力和社会结构
        一、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的展开
        二、 财富、权力与社会分层变迁及特权阶层
        三、 上海经济社会的功能群体(组织)与社会控制
    第三节 一个个案研究--民族资本与上海帮会之关系
        一、 民族资本的生存竞争与上海帮会
        二、 帮会势力向工商金融实业界的渗透
        三、 畸形社会的畸形关系
结语:关于发展问题的思考
    一、 发展形态:对二元结构特点的思考
    二、 关于发展中的协调与不协调的思考
    三、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思考
附:
    文献举要:
        (一) 参考理论着作举要
        (二) 参考学术着作举要
        (三) 参考文献资料

四、中、小型棉纺厂废棉处理新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2]河南安阳豫北棉纺治厂建筑与环境现状调研[D]. 赵俊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D]. 于晓磊. 南京大学, 2015(01)
  • [4]“煤灰纱”成因的数值模拟与细纱机局部送风对其防治的效能研究[D]. 王海. 东华大学, 2010(08)
  • [5]纸基棉短绒薄膜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 盛伟. 江南大学, 2009(05)
  • [6]精梳机自动换卷、接头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学仿真[D]. 李青山. 东华大学, 2008(02)
  • [7]经纬纺机清梳联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宋建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4)
  • [8]中国当代高产梳棉机研究史[D]. 曹继鹏. 苏州大学, 2005(04)
  • [9]激荡中生长 ——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D]. 樊卫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01(01)
  • [10]关于废棉处理技术一些问题的研讨[J]. 费朴,王根林. 上海纺织科技, 1992(04)

标签:;  ;  ;  ;  ;  

中小型棉纺厂废棉处理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