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甘蓝新品种 “西园三号”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彪[1](2013)在《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球甘蓝简称甘蓝,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蔬菜作物。中国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展甘蓝新品种选育以来,先后有200多个不同类型新品种通过审(认、鉴)定。但许多甘蓝品种的系谱尚不清楚,对甘蓝育成品种的系谱研究与我国主要农作物相比相差甚远。通过系谱分析不仅能够发现育成品种更替演变规律,总结出在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和组合配制上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在育种中重要的骨干亲本。在此基础上解析骨干亲本的遗传构成,挖掘其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特异染色体位点和区段并揭示其遗传效应,将有利于提高甘蓝育种工作中亲本选配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创造新的骨干亲本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对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甘蓝骨干亲本01-20及其姊妹系、衍生系以及由01-20和自交系96-100构建的DH群体,发掘骨干亲本01-20特异的染色体位点和区段并利用QTL揭示其遗传效应,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系统总结分析了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系谱。1982~2012年中国共报导育成甘蓝品种219个,其中杂交种183个,所占比例为83.56%,尤其是近10年来育成品种中杂交种占96.74%;扁球型品种最多,为108个。对目前亲本来源清楚的176个杂交种的亲本组成进一步分析表明,176个杂交种来自261个直接亲本,可以追溯到67个我国地方品种和104个国外引进品种。其中黑叶小平头衍生品种最多(38个),其次是北京早熟(27个)。系谱分析发现亲本选配时不同地理来源或者植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两个亲本组配能够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并结合国内育成的几个重要甘蓝主栽品种的亲本组配特点,探讨在甘蓝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组合配制上的规律和特点。绘制了‘黑叶小平头21-3’、‘北京早熟01-20’两个甘蓝骨干亲本的系谱图。2、利用978对EST-SSR引物,2173对Scaffold-SSR引物和707对Indel引物在DH群体的双亲01-20和96-100间进行筛选,获得273对SSR和261对Indel多态性引物,将这些标记全部用于遗传图谱构建,获得了一张包含406个标记的甘蓝遗传图谱,包含9个连锁群,总长度为934.06cM,平均间距2.3cM。根据共有标记实现连锁群与甘蓝9条染色体的对应。3、在此图谱的基础上,根据2011-2012两年三季田间调查结果对甘蓝株型、叶片、叶球、种子、品质和抗性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共检测到与32个数量性状相关的QTL171个,其中与株型、叶片性状相关的QTL有58个,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38个;与叶球性状相关的QTL5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共38个;与叶色、球色相关的QTL38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26个;与抗性和叶球品质相关的QTL11个,贡献率大于10%的有10个;与角果和种子相关的QTL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5个;并且有15个性状的26个QTL在至少两季调查结果中能够重复检测到。这些QTL的定位为下一步骨干亲本01-20特异染色体位点的性状关联和遗传效应分析奠定了基础。4、在多条染色体上出现了不同性状QTL成簇聚集现象。其中Chr.1上55.9~60.9cM处聚集了与株型和叶片、叶球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为9个、7个;Chr.3上88~92cM处聚集了与株型和叶片、叶球、球色相关性状QTL分别为5个、7个、1个;Chr.7上27.8~30.9cM处聚集了与球色、叶球相关性状QTL分别为2个、4个;Chr.9上58.6~61.5cM处聚集了与叶色、叶球相关性状QTL各3个,与品质、抗性相关性状QTL3个。这些染色体区段为将来进行QTL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甘蓝育种过程中相关联性状的辅助选择提供分子依据。5、通过对骨干亲本01-20及其姊妹系和亲本材料的表型性状研究发现,骨干亲本01-20的表型特征在于综合性状优良,与其他姊妹系相比没有明显的缺陷,既继承了其原始亲本北京早熟的早熟性特征,又在株型、叶色、球色和品质性状方面有所提高。对6个姊妹系基因组SSR/Indel位点多态性比较分析发现,01-20具有1个特异位点,01-07-258具有1个特异位点,01-20和01-07-258共同区别于其他姊妹系的特异位点有6个。利用QTL定位结果,其中5个特异染色体位点与农艺性状关联并揭示其遗传效应,表现为骨干亲本材料外叶色绿,株型紧凑、叶球圆正,中心柱较细,球叶脆嫩。其中Chr.3上Indel64位点和Chr.9上Indel353位点具有明显的不同性状聚集和染色体区段效应,是骨干亲本01-20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染色体位点和区段。
王庆彪,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张扬勇,刘玉梅,孙培田,吕红豪[2](2013)在《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文中指出调查总结了1982—2012年中国育成的结球甘蓝品种,对这些品种的系谱资料、亲本组成及亲本选配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2—2012年中国共报道育成甘蓝品种219个,其中杂交种183个,占83.56%,尤其是近10年来育成品种中杂交种占96.74%;扁球形品种最多,为108个。对目前亲本来源清楚的176个杂交种的亲本组成进一步分析表明,176个杂交种来自261个直接亲本,可以追溯到67个中国地方品种和104个国外引进品种。其中‘黑叶小平头’衍生品种最多(38个),其次是‘北京早熟’(27个)。系谱分析发现亲本选配时不同地理来源或者植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两个亲本组配能够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并结合国内育成的几个重要甘蓝主栽品种的亲本组配特点,总结归纳几个甘蓝主栽品种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配置组合上的规律和特点。绘制了‘黑叶小平头21-3’和‘北京早熟01-20’两个骨干亲本的系谱图。
西南农大园艺系甘蓝课题组,李成琼[3](1992)在《秋甘蓝新品种 “西园三号”的选育》文中提出 为提高甘蓝产量和品质,我们在"七五"期间继续进行了甘蓝新品种的选育并育成了杂一代组合"西园三号"。该品种于1986年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获省发明协会金牌奖。1986~1990年推广到陕西、湖南、湖北、浙江等10多个省市,推广
陈世儒,方智远,孙培田[4](1991)在《“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Ⅲ.甘蓝专题育成的新品种(新组合)简介》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1986—1990年甘蓝专题4个单位育成的适于春季或秋季种植的8个甘蓝新品种(一代杂种)或新组合,这些新品种或新组合的抗性、品质、产量均优于原有品种,已通过农业部主持的专家组验收。
陈世儒,李成琼,冷厚宁[5](1987)在《西园二、三号甘蓝新品种介绍》文中提出 西园二号、西园三号甘蓝已于1986年4月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川农牧品审(86)04号文件)正式发布为优良新品种。一、西园二号该一代杂种是由甘蓝地方品种“小楠木”和“二乌叶”中选育出的两个自交不亲和系配制而成。1983年育成,1984-1985年参加四川省统一组织的秋冬甘蓝新品种区域试验,在6个区试点上,平均亩产4000公斤以上,比对照“京丰一号”增产20%。1985年秋,经全国蔬菜抗病丰产新品种选育攻关协作组,组织专家进行了验收,一致认为,该一代杂种性状整齐、丰产、抗病,是一个优良的秋甘蓝杂交组合。现已在省内及国内的部分省市推广。
二、秋甘蓝新品种 “西园三号”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秋甘蓝新品种 “西园三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甘蓝引入和育种概况 |
1.1.1 甘蓝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 |
1.1.2 中国甘蓝的种质基础 |
1.1.3 中国甘蓝育种概况 |
1.1.4 中国甘蓝主要栽培类型及市场变化 |
1.2 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研究 |
1.2.1 主要农作物系谱分析及研究内容 |
1.2.2 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的意义 |
1.3 骨干亲本研究进展 |
1.3.1 骨干亲本现象 |
1.3.2 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3 骨干亲本的表型特征 |
1.3.4 骨干亲本重要染色体区段的遗传效应 |
1.3.5 利用骨干亲本进行 QTL 定位 |
1.4 数量性状 QTL 定位 |
1.4.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1.4.2 数量性状 QTL 定位 |
1.5 甘蓝类蔬菜作物遗传连锁图谱与 QTL 研究进展 |
1.5.1 甘蓝类蔬菜作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1.5.2 甘蓝类蔬菜重要农艺性状的 QTL 定位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概况 |
2.2.2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亲本组成 |
2.2.3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亲本组配特点 |
2.2.4 甘蓝育种中的骨干亲本 |
第三章 甘蓝重要农艺性状 QTL 定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田间试验设计 |
3.1.3 农艺性状调查 |
3.1.4 基因组 DNA 提取 |
3.1.5 PCR 反应体系与程序 |
3.1.6 引物来源 |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田间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3.2.2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3.2.4 甘蓝重要农艺性状 QTL 定位 |
3.2.5 不同性状 QTL 成簇聚集分布 |
3.2.6 高质量 QTL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四章 甘蓝骨干亲本 01-20 的遗传效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姊妹系及其亲本农艺性状比较 |
4.2.2 骨干亲本 01-20 特异染色体位点 |
4.2.3 特异染色体位点的农艺性状关联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系谱分析的研究内容 |
5.2.2 中国甘蓝种质基础 |
5.2.3 甘蓝系谱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和启发 |
5.2.4 偏分离现象 |
5.2.5 遗传图谱质量分析 |
5.2.6 QTL 分析的准确度和精确性 |
5.2.7 多个不同性状 QTL 成簇分布现象 |
5.2.8 甘蓝类蔬菜重要的 QTL |
5.2.9 QTL 定位与特异染色体位点在育种中的利用 |
5.2.10 甘蓝骨干亲本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
5.3 创新点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概况 |
2.2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亲本组成 |
2.2.1 国内地方品种作为亲本之一育成的品种 |
2.2.2 国外引进种质资源作为亲本之一育成的品种 |
2.3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亲本组配特点 |
2.3.1 不同地理来源亲本组配 |
2.3.2 不同球形亲本组配 |
2.3.3 国内育成的几个重要甘蓝主栽品种及亲本组配特点 |
2.4 甘蓝育种中的骨干亲本 |
2.4.1 黑叶小平头21-3 |
2.4.2 北京早熟01-20 |
3 讨论 |
3.1 中国甘蓝种质基础 |
3.2 骨干亲本研究 |
3.3 甘蓝系谱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和启发 |
四、秋甘蓝新品种 “西园三号”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D]. 王庆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2]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J]. 王庆彪,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张扬勇,刘玉梅,孙培田,吕红豪. 园艺学报, 2013(05)
- [3]秋甘蓝新品种 “西园三号”的选育[J]. 西南农大园艺系甘蓝课题组,李成琼. 长江蔬菜, 1992(01)
- [4]“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Ⅲ.甘蓝专题育成的新品种(新组合)简介[J]. 陈世儒,方智远,孙培田. 园艺学报, 1991(04)
- [5]西园二、三号甘蓝新品种介绍[J]. 陈世儒,李成琼,冷厚宁. 长江蔬菜, 19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