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论文文献综述)
孙小龙[1](2021)在《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研究对象,基于Qu ECh ERS样品处理技术优化了小杂粮样品前处理过程,对比研究了不同提取溶剂、净化剂对小杂粮样品前处理的吸附净化效果,考察了相关基质效应影响,建立了Qu ECh 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检测小杂粮中22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主要如下:(1)通过优化Qu ECh ERS样品前处理过程,考察了相关基质效应影响,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绿豆中7种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的分析方法。绿豆中7种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在2.0 ng/L~500 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最小为0.992;方法定量限最低为0.8μg/kg,荞麦基质中7种农药在三个加标水平(5μg/kg,10μg/kg,20μg/kg)回收率为61.3%~87.6%,RSD1.4%~5.7%。(2)建立了Qu ECh 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检测小杂粮中22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22种农药残留在2.0 ng/m L~500 ng/m 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良好,相关系数最低为0.990,检出限(LOD)范围为0.2~1.8μg/kg;定量限(LOQ)最低为0.6μg/kg。荞麦基质在三个含量加标水平(5μg/kg、10μg/kg、20μg/kg)回收率为61.8%~85.8%,RSD在1.9%~5.4%范围内,绿豆基质在三个含量加标水平(5μg/kg、10μg/kg、20μg/kg)下22种农药残留回收率为61.5%~86.2%,RSD为1.8%~5.7%。并对榆林地区超市销售的绿豆、豇豆、红豆等13种常见小杂粮样品中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2种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在绿豆、黑豆,豇豆等13种小杂粮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农药残留含量在0.0102 mg/kg~0.0536 mg/kg之间,并对荞麦检测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并计算合成相对扩展不确定度。(3)上述方法分析周期短、方法准确度高,农药检测种类多等优点,可用于小杂粮中多残留农药留分析。
刘婷婷[2](2021)在《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中毒患者在血液灌流前后血中毒物血药浓度变化情况,量化HP对毒物的清除效果。同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因素和脏器损伤指标进行分析、归纳,依据毒物种类不同制定合理的灌流方案,能早期把握病情进展及评估预后,以期达到提高治愈率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作用。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山东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排除及纳入标准筛查后,共有165例临床病例资料入组。其中包括有机磷类79例(47.88%),敌草快28例(16.97%),草铵膦26例(15.76%),草甘膦32例(19.39%)。应用EXCEL表格收集指标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灌流前后相关血药浓度、各脏器损伤标志物等。应用EXCEL表格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有理论频数小于1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有机磷79例有机磷中毒病例中,包括毒死蜱9例,敌敌畏44例,甲拌磷8例,辛硫磷10例,氧化乐果8例。总病死率为30.4%。共6例患者入院前中毒时间≥48h。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有机磷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有机磷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有机磷总浓度变化为100(85.7,100.0)%。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当日即出现肺、心脏、肾脏、胰腺多器官损伤情况。在第2次复测CHE较首次是否升高这一研究指标上,存活组CHE升高人数>死亡组(P<0.05)。敌草快28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42.9%。共4例入院前中毒时间≥24h。首次HP前后血药浓度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当日即出现心脏、肝脏、肾脏及胰腺多器官损伤情况,并且多在住院前24小时内死亡。16例存活者共47份胸部CT报告中,有41份表现为正常或轻度肺渗出。所有患者出院前肺部渗出性改变均较前减轻,并且均无重度渗出及典型肺间质纤维化情况。草甘膦32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3.125%。有6例患者就诊前时间≥24小时。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草甘膦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草甘膦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草甘膦总浓度变化为100.0(97.13,100.0)%。草铵膦26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3.8%。有6例患者就诊前时间≥24小时。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草铵膦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草铵膦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草铵膦总浓度变化为92.29(85.49,97.32)%。研究结论1.血液灌流能有效清除血液中有机磷、草甘膦、草铵膦及敌草快成分。通过分析前3类血药浓度资料得出,入院前2日内的3次血液灌流能基本清除血中毒物,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HP对血中毒物清除效果增大。2.及时、准确毒物检测能个体化指导血液灌流时机,会减少该项血液净化技术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治疗费用,有助于提升中毒患者的救治存活率。3.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在入院当日可出现MODS。入院第3日复测CHE升降趋势能评估患者预后,未升高者提示患者预后不良。4.重度敌草快中毒患者在入院当日可出现MODS。单纯敌草快中毒可能不会导致典型肺间质纤维化,在中毒初、中期肺组织的渗出性改变可在中毒后期逐渐吸收、消散。5.部分入院前中毒时间超过24h的有机磷、草甘膦、草铵膦及敌草快中毒患者,在入院后仍需接受血液灌流治疗。
彭思雅[3](2020)在《新型纤维相磁力搅拌FPSE技术用于检测番茄中六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聚四氢呋喃为前驱体制作中等极性的溶胶-凝胶,把纤维布作为反应涂布底物,通过溶胶-凝胶反应获得FP(Fabric Phase)纤维布,将FP纤维布和磁力搅拌珠固定在被截取的固相萃取柱上,使得FP纤维布在整个萃取过程中能够在磁力搅拌器作用下主动搅拌。利用了气相色谱-ECD(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检测器(GC-ECD)检测方法结合新型纤维相磁力搅拌FPSE(Fabric Phase Sorptive Extraction)技术,同时对番茄中六种拟除虫菊酯:联苯菊酯(Bifenthrin)、甲氰菊酯(Fenpropathrin)、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氯氰菊酯(Cypermethrin)、氰戊菊酯(Fenvalerate)、溴氰菊酯(Deltamethrin)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六种菊酯类农药的方法检出限(LOD)均为0.005 mg/kg、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对番茄样品进行0.01 mg/kg、0.05 mg/kg、0.5 mg/kg三个水平的添加回收试验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在番茄中的均回收率在80.6%~92.4%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8.7%;甲氰菊酯的均回收率在70.6%~78.8%范围内,RSD均小于7.7%;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均回收率在75.2%~91.6%范围内,RSD均小于9.5%;氯氰菊酯的均回收率在67.8%~88.6%范围内,RSD均小于6.5%;氰戊菊酯的均回收率为90.8%~112.0%范围内,RSD均小于8.9%;溴氰菊酯的均回收率在67.6%~97.8%范围内,RSD均小于9.7%;符合残留分析检测要求。为了验证方法的准确性进行市场样品抽样分析,30份样品检出率为17%,说明在实际生产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使用率较高,检出率也较高,残留风险应该重点关注;检出量均<0.01 mg/kg,均符合国家标准MRL残留要求,说明番茄生产中均遵循了农业良好规范(GAP)。本研究证明了中性FPSE纤维布对番茄上常用六种拟除虫菊酯农药选择性分析的可行性。本文对实验方法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优化,该方法提高了灵敏度,降低了基质效应。与常规Qu ECh ERS法对比,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重现性好,灵敏度高。
刘缙,毛海峰,蔡红新,杨洪国,胡立峰,罗文波,倪春芳[4](2020)在《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人血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人血中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基质分散固相萃取(QuECHERS)—气质联用(GC/MS)快速分析方法。方法以C18、PSA为吸附剂,利用基质分散固相萃取与气质联用法结合分析血中联苯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7种菊酯类农药。结果 7种菊酯类农药线性范围为1.0~10.0μg/mL,RSD为5.6~10.3%,回收率为79.6~108.6%,最低检出限为0.1~0.3μg/mL。结论该分析方法操作便捷、实用,适用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中毒案件分析。
肖宇[5](2020)在《高敏肌钙蛋白T对不同程度农药中毒的心肌损伤评估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在不同程度急性农药中毒组的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高敏肌钙蛋白T(hypersensitivity troponin T,hs-cTnT)实验室指标,探讨hs-cTnT对评估不同程度急性农药中毒后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17年08月至2019年08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健康体检患者21例为对照组,入院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疾病、中毒时间及方式、中毒农药种类等。参照急性农药中毒的诊断分级标准,将实验组分成三组,分别为轻、中、重度中毒组;分别记录实验组口服农药后4h、12h、24h、36h的hs-cTnT、cTnI、CKMB值,对照组记录入院当天hs-cTnT、cTnI、CKMB值,最后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口服农药后4h、24h、36h:轻度中毒组的hs-cTnT、cTnI及CKMB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中度中毒组的hs-cTn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TnI、CKMB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重度中毒组hs-cTnT、cTnI及CKMB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口服农药后12h:轻度中毒组的hs-cTn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TnI、CKMB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中度中毒组的hs-cTn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TnI、CKMB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重度中毒组hs-cTnT、cTnI及CKMB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口服农药后各时间点的hs-cTnT值在实验组各组间的比较:重度中毒组的hs-cTnT值高于轻度、中度中毒组(P<0.05);中度中毒组的hs-cTnT值高于轻度中毒组(P<0.05)。口服农药后各时间点的cTnI、CKMB值在实验组各组间的比较:重度中毒组的cTnI、CKMB值高于轻度、中度中毒组(P<0.05);轻度中毒组的cTnI、CKMB值与中度中毒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轻度农药中毒后心肌损伤的评估中hs-cTnT、cTnI、CKMB诊断价值均有限。在重度农药中毒后心肌损伤的评估中hs-cTnT、cTnI、CKMB均具有诊断价值。在中度农药中毒后心肌损伤的评估中hs-cTnT较cTnI、CKMB更具有诊断价值。
刘洪翠[6](2020)在《斑马鱼模型评价溴氰菊酯的潜在健康风险 ——毒性靶器官及其毒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溴氰菊酯(Deltamethrin,DTM)是目前杀虫活性最高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之一,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储粮害虫防治中。本论文开发了农药靶器官毒性鉴定和系统评价的系列模型,确定了DTM对斑马鱼的直接损伤靶器官和间接损伤靶器官,并初步探索了DTM诱发直接靶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TM对斑马鱼的主要毒性靶器官包括神经系统、脊索、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肝肾脏系统。其中神经系统、脊索和免疫系统为直接靶器官,心血管系统,肝肾脏系统和鳔为间接靶器官。(2)神经系统是DTM的主要和首要毒性靶器官。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自主运动先增加后减少,反应和逃避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肌肉抽搐/痉挛以及“癫痫样”瞬时快速行为异常,总运动量和快速运动量增加,光反应能力下降,“黑暗-光照”周期中的游动节律和速度模式异常,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脑部组织学改变,以上毒性效应均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3)DTM直接诱发斑马鱼脊索损伤,并呈现浓度相关性;脊索损伤进一步加重了神经毒性反应,这可能是一直以来发现的DTM对鱼高毒,对人和哺乳动物低毒的主要原因。在相同DTM浓度暴露下,斑马鱼胚胎神经系统比脊索反应更加敏感。(4)DTM诱发的免疫系统异常表现为低浓度(最大无毒性作用浓度)免疫激活(保护)作用,高浓度免疫抑制(损伤作用)。其中免疫抑制作用表现为免疫细胞形成抑制(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B细胞)和免疫功能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白细胞呼吸爆发功能,以及斑马鱼宿主抵抗力),并伴随诱发体内ROS产生和肠壁黏膜组织细胞病理学改变。(5)DTM诱发的心血管毒性、肝肾脏毒性和鳔损伤主要发生于濒死和致死浓度,且发生于神经毒性之后,为继发性毒性。心血管毒性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包水肿、SV-BA间距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变,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以及心脏组织学改变。肝脏毒性表现为肝脏轻度变性和萎缩以及卵黄囊吸收延迟。肾脏毒性表现为肾性水肿和肾小球滤过功能抑制。鳔损伤主要表现为不发育或发育不完全。(6)整体斑马鱼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DTM诱发的差异表达基因(913个)主要参与激活斑马鱼免疫保护反应和蛋白质加工过程。前20位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定位分析显示DTM除了诱发斑马鱼神经系统和脊索损伤外,主要激活了斑马鱼体内代偿保护作用,表现为免疫保护作用(15个基因)、神经保护作用(3个)、神经系统乳酸供能(1个)和体内供氧(1个)增加等。(7)DTM诱发脊索损伤的初步分子机制主要通过上调Ⅱ型胶原蛋白分泌相关基因和下调Ⅱ型胶原蛋白交联关键酶赖氨酰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干扰了Ⅱ型胶原蛋白的运输/分泌和交联过程,导致非交联状态Ⅱ型胶原蛋白在斑马鱼脊索位置聚集,破坏了脊索细胞外基质的稳定性和生物学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斑马鱼活体开发了农药靶器官毒性鉴定和评价的系列模型,并初步证实了斑马鱼在农药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农药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岳红[7](2019)在《河南省家蚕农药中毒发生原因和特征及防治对策》文中提出分析了桑园间套种作物和桑园周边大田作物使用农药、农林业使用农药防治害虫、桑园使用成份混杂农药、盲目使用新型农药、土壤中农药残留的污染以及蚕农防毒意识薄弱等造成家蚕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介绍了有机磷农药、沙蚕毒素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引起家蚕农药中毒的症状。提出了合理调整桑园布局、设立桑园保护区、普及农药知识、正确使用农药、严防农药二次污染等预防家蚕农药中毒的对策。同时,提出了家蚕农药中毒的防治方法:勤观察、早发现,正确诊断;查明中毒原因,切断毒源;做好中毒后的处理工作,降低因农药中毒造成的损失;增强家蚕体质,提高家蚕对农药的抵抗力。以期确保蚕桑产业生产安全,把家蚕因农药中毒所造成的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戴建忠,陈伟国,杨一平,林蔚红,孙海燕,钱秋杰[8](2019)在《1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防止养蚕生产中家蚕中毒,采用浸叶法测试1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采用桑树喷雾法测试这些杀虫剂在桑叶上的残留毒性。结果表明,5%氯氰菊酯乳油和10%醚菊酯悬浮剂对家蚕3龄起蚕为高毒(0.5 mg/L<LC50≤20 mg/L),其他11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剧毒(LC50≤0.5 mg/L);1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100 mg/L药液喷药后100 d采叶喂蚕,均对家蚕3龄起蚕具有残留毒性。鉴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极强,在桑叶中残毒期长,建议在蚕区使用该农药时,应注意避免直接污染桑叶或与蚕期保持安全间隔时间用药。
黄兴萍[9](2019)在《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文中提出拟菊酯类农药由于其中毒情况和应用特点,使其在防治方面一度成为临床在毒理学上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该文针对其中毒的临床表现、中毒机理、临床患者抢救方式以及护理重点进行阐述和归纳,明确了包括导泻、血净化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一系列规范化操作的重要性。
马雯,薛晓利,秦雪梅,张建琴[10](2018)在《中药材农药残留及脱除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中药材农药残留现象日益凸显。目前中药材农药残留已危及到中药材的品质,对中药的使用安全和药材出口产生不良影响。中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不容忽视。对近10年中药材中3种主要残留农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目前可行的农残脱除方法进行统计,显示物理方法的使用频率高于化学脱除方法,而生物方法尚未在中药材中普及。针对中药材农药残留特点及其脱除方法的特殊性对不同农药脱除方法进行评价,建议推广绿色、高效、不破坏中药材有效成分和对环境友好的基因工程脱除农残技术,并对改善中药材农药残留现象的可行措施进行展望。
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论文提纲范文)
(1)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小杂粮国内外农药残留检测研究现状 |
1.3.1 光谱检测技术 |
1.3.2 快速检测技术 |
1.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3.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4 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4.1 萃取技术 |
1.4.2 净化技术 |
1.4.3 其他萃取净化技术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小杂粮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准溶液配制 |
2.2.2 样品前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
2.3.2 仪器条件的选择 |
2.3.3 基质效应评价 |
2.4 线性关系检出限、定量限 |
2.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2.6 小结 |
第三章 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小杂粮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方法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标准溶液配制 |
3.2.2 样品前处理 |
3.2.3 仪器条件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
3.3.2 仪器条件选择 |
3.4 线性关系检出限、定量限 |
3.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3.6 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
3.6.1 检测结果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关系 |
3.6.2 不确定度来源及分量计算 |
3.6.3 标准物质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_(rel)(C) |
3.6.4 试样质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_(rel)(m) |
3.6.5 体积转移过程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_(rel)(V) |
3.6.6 重复性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_(rel)(r) |
3.6.7 测量回收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_(rel)(Rec) |
3.6.8 仪器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_(rel)A |
3.6.9 检测结果与扩展不确定度(Uc)表示 |
3.7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工具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质量控制及伦理学审批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有机磷 |
3.1.1 患者一般资料 |
3.1.2 血液灌流对有机磷血药浓度影响 |
3.1.3 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资料比较 |
3.2 敌草快 |
3.2.1 患者一般资料 |
3.2.2 血液灌流对敌草快血药浓度影响 |
3.2.3 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资料比较 |
3.2.4 敌草快中毒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分析 |
3.3 草甘膦 |
3.3.1 患者一般资料 |
3.3.2 血液灌流对草甘膦血药浓度影响 |
3.3.3 患者首次抽血化验结果 |
3.4 草铵膦 |
3.4.1 患者一般资料 |
3.4.2 血压灌流对草按膦血药浓度影响 |
3.4.3 患者首次抽血化验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有机磷 |
4.1.1 血液灌流对有机磷清除效果分析 |
4.1.2 相关预后分析 |
4.2 敌草快(DQ diquat) |
4.2.1 血液灌流对敌草快清除效果分析 |
4.2.2 相关预后分析 |
4.2.3 敌草快对肺的影响 |
4.3 草甘膦及草铵膦 |
4.3.1 血液灌流对草甘膦、草铵膦清除效果分析 |
4.3.2 草甘膦及草铵膦中毒患者早期脏器损伤情况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液净化技术在急性中毒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型纤维相磁力搅拌FPSE技术用于检测番茄中六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番茄中拟除虫菊酯类(Pyrethroid)农药前处理方法研究意义 |
1.2 番茄中菊酯农药的检测方法现状 |
1.3 拟除虫菊酯类(Pyrethroid)农药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1.4 纤维相吸附萃取技术(FPSE)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 |
2.2 农药标准溶液配置 |
2.3 仪器 |
2.4 色谱条件 |
2.5 FP纤维布的制备 |
2.5.1 纤维布的预处理 |
2.5.2 制备FP纤维布 |
2.5.3 纤维布的再处理与保存 |
2.6 FP纤维布的电子显微镜扫描(SEM)图 |
2.7 磁力搅拌FPSE制备过程及萃取过程 |
2.7.1 制备过程 |
2.7.2 萃取过程 |
2.8 番茄样品六种拟除虫菊酯常规Qu ECh ERS前处理方法 |
2.8.1 提取 |
2.8.2 净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番茄中六种拟除虫菊酯方法的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及检出限 |
3.1.1 建立六种拟除虫菊酯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图3-1、表3-1) |
3.1.2 番茄中六种拟除虫菊酯残留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
3.2 检测方法评价 |
3.3 磁力搅拌FPSE萃取条件的优化 |
3.3.1 萃取时间的对比 |
3.3.2 解吸溶剂种类及体积的选择 |
3.3.3 磁力搅拌器转速优化 |
3.3.4 解吸时间的优化 |
3.4 FP纤维的可重复性确定 |
3.5 市场样品抽样分析 |
4 讨论 |
4.1 磁力搅拌FPSE技术对拟除虫菊酯农残测定的优越性 |
4.2 磁力搅拌FPSE技术的工作原理探讨 |
4.3 萃取过程中影响方法效能的条件 |
4.4 色谱条件的方法改进与完善 |
4.5 本论文方法的创新点 |
4.6 问题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人血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方法 |
1.2.1 仪器条件 |
1.2.2 标样制备 |
1.2.3 样品前处理 |
2 结果 |
2.1 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分析结果 |
2.2 气相色谱质谱法定量分析结果 |
2.2.1 线性实验 |
2.2.2 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 |
2.2.3 空白实验 |
2.2.4 对比实验 |
2.3 典型案例 |
3 讨论 |
3.1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3.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3 缓冲盐的选择 |
3.4 纯化管的选择 |
(5)高敏肌钙蛋白T对不同程度农药中毒的心肌损伤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分组 |
2.5 观察指标与标准 |
2.6 实验方法 |
2.6.1 hs-cTnT测定 |
2.6.2 cTnI测定 |
2.6.3 CKMB测定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3.2 口服农药后4h的 hs-cTnT、cTnI、CKMB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
3.3 口服农药后12h的 hs-cTnT、cTnI、CKMB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
3.4 口服农药后24h的 hs-cTnT、cTnI、CKMB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
3.5 口服农药后36h的 hs-cTnT、cTnI、CKMB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
3.6 实验组口服农药后各时间点的hs-cTnT值 |
4 讨论 |
4.1 急性农药中毒后心肌损伤 |
4.2 CKMB、cTnI及 hs-cTnT对评估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 |
4.3 早期治疗对急性农药中毒心肌损伤的影响 |
4.4 hs-cTnT对识别急性农药中毒后心肌损伤的价值 |
5 不足之处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农药中毒心肌损伤及其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斑马鱼模型评价溴氰菊酯的潜在健康风险 ——毒性靶器官及其毒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
1.1.1 健康风险评估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 |
1.1.2 我国健康风险评价发展及应用现状 |
1.1.3 健康风险评估评价方法 |
1.2 农药健康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
1.3 溴氰菊酯使用现状及其毒理学研究进展 |
1.3.1 溴氰菊酯理化性质 |
1.3.2 溴氰菊酯使用现状 |
1.3.3 溴氰菊酯健康毒理学研究进展 |
1.4 斑马鱼及其在农药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1.4.1 斑马鱼研究起源及发展 |
1.4.2 斑马鱼模型应用优势 |
1.4.3 斑马鱼在农药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用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案和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案 |
1.5.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溴氰菊酯毒性靶器官鉴别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3.1 LC_(50)、LC_(10)和MNLC |
2.3.2 毒性靶器官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浓度设置参考依据 |
2.4.2 毒性靶器官 |
2.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3章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诱发的神经毒性系统评价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试剂 |
3.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3.1 浓度确定试验 |
3.3.2 自主运动 |
3.3.3 孵化率 |
3.3.4 神经毒性样形态学改变 |
3.3.5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力和逃避能力 |
3.3.6 神经细胞凋亡 |
3.3.7 脊索畸形 |
3.3.8 运动行为学改变 |
3.3.9 脑部组织病理学观察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浓度-致死效应”结果解读 |
3.4.2 “浓度-自主运动”试验结果解析 |
3.4.3 “浓度-孵化率”试验结果解析 |
3.4.4 神经毒性样形态学改变 |
3.4.5 神经系统功能改变(行为学异常) |
3.4.6 神经毒性与脊索损伤之间的关联性 |
3.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4章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诱发的心血管毒性系统评价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试剂 |
4.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3.1 浓度摸索试验 |
4.3.2 心率和心律 |
4.3.3 心血管系统形态学异常 |
4.3.4 SV-BA间距 |
4.3.5 体节间血管完整度及数量 |
4.3.6 红细胞数量 |
4.3.7 心输出量和血流动力学 |
4.3.8 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心血管系统形态学改变 |
4.4.2 心血管系统功能性改变 |
4.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5章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诱发的免疫毒性系统评价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试剂 |
5.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 |
5.3.1 中性粒细胞形成 |
5.3.2 巨噬细胞形成 |
5.3.3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
5.3.4 呼吸爆发抑制 |
5.3.5 宿主免疫抵抗力测试 |
5.3.6 Rag1和Rag2 表达水平 |
5.3.7 屏障结构(皮肤和胃肠道粘膜)损伤 |
5.4 小结与讨论 |
5.4.1 屏障结构(皮肤/肠道)损伤 |
5.4.2 免疫细胞形成 |
5.4.3 免疫功能 |
5.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6章 溴氰菊酯对斑马鱼诱发的肾脏和肝脏毒性系统评价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试剂 |
6.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6.2.3 试验方法 |
6.3 试验结果 |
6.3.1 肾脏毒性 |
6.3.2 肝脏毒性 |
6.4 小结与讨论 |
6.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7章 溴氰菊酯诱发斑马鱼首要靶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 |
7.1 引言 |
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试剂 |
7.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7.2.3 试验方法 |
7.3 试验结果 |
7.3.1 转录组测序 |
7.3.2 转录组测序结果验证 |
7.3.3 整体斑马鱼Ⅱ型胶原蛋白含量 |
7.3.4 Ⅱ型胶原蛋白在脊索部位表达 |
7.3.5 Ⅱ型胶原蛋白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 |
7.4 小结与讨论 |
7.4.1 转录组数据分析与讨论 |
7.4.2 脊索损伤的分子机制 |
7.5 本章主要结论 |
全文总结 |
1 论文总结 |
2 论文创新点 |
3.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河南省家蚕农药中毒发生原因和特征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家蚕农药中毒发生的原因 |
1.1 桑园间套种作物和桑园周边大田作物使用农药的污染 |
1.2 农林业使用农药防治害虫的污染 |
1.3 桑园使用成份混杂农药的污染 |
1.4 盲目使用新型农药的污染 |
1.5 土壤中农药残留的污染 |
1.6 蚕农防毒意识薄弱 |
2 常见农药引起家蚕农药中毒的症状 |
2.1 有机磷农药的中毒症状 |
2.2 沙蚕毒素类农药的中毒症状 |
2.3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中毒症状 |
3 家蚕农药中毒的预防对策 |
3.1 合理调整桑园布局 |
3.2 设立桑园保护区 |
3.3 普及农药知识 |
3.4 正确使用农药 |
3.5 严防农药二次污染 |
4 家蚕农药中毒的防治方法 |
4.1 勤观察、早发现 正确诊断 |
4.2 查明中毒原因 切断毒源 |
4.3 做好中毒后的处理工作 降低因农药中毒造成的损失 |
4.4 增强家蚕体质 提高家蚕对农药的抵抗力 |
(8)1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家蚕 |
1.1.2 供试桑园 |
1.1.3 供试药剂 |
1.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测试 |
1.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桑叶上的残留毒性试验 |
1.4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引起家蚕中毒的症状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 |
2.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桑叶上的残留毒性 |
2.3 家蚕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中毒症状 |
3 讨论 |
3.1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残毒期 |
3.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引起家蚕中毒的症状与诊断 |
3.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家蚕的安全性及防范措施 |
(9)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特征和临床表现 |
2 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的机理 |
3 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 |
4 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患者的护理 |
4.1 治疗和护理原则 |
4.2 血液净化 |
4.3 预防感染 |
4.4 防止凝血 |
4.5 心理护理 |
4.6 清洁皮肤 |
4.7 洗胃的注意 |
4.8 眼部护理 |
4.9 腹泻护理 |
5 小结 |
(10)中药材农药残留及脱除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材农药残留现状 |
1.1 有机氯农药 |
1.1.1 危害 |
1.1.2 残留现状 |
1.2 有机磷农药 |
1.2.1 危害 |
1.2.2 残留现状 |
1.3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
1.3.1 危害 |
1.3.2 残留现状 |
1.4 其他农药 |
2 农药脱除方法 |
2.1 物理方法 |
2.1.1 储藏法 |
2.1.2炮制法 |
2.1.3 超声波法 |
2.1.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2.1.5 其他物理脱除方法 |
2.2 化学方法 |
2.2.1氧化分解法 |
2.2.2 光化学降解法 |
2.3 生物降解技术 |
2.3.1 微生物降解法 |
2.3.2 酶降解法 |
3 结语与展望 |
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论文参考文献)
- [1]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D]. 孙小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D]. 刘婷婷. 山东大学, 2021(12)
- [3]新型纤维相磁力搅拌FPSE技术用于检测番茄中六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D]. 彭思雅. 广西大学, 2020(07)
- [4]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人血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J]. 刘缙,毛海峰,蔡红新,杨洪国,胡立峰,罗文波,倪春芳. 刑事技术, 2020(02)
- [5]高敏肌钙蛋白T对不同程度农药中毒的心肌损伤评估价值[D]. 肖宇.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6]斑马鱼模型评价溴氰菊酯的潜在健康风险 ——毒性靶器官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 刘洪翠. 浙江大学, 2020(01)
- [7]河南省家蚕农药中毒发生原因和特征及防治对策[J]. 岳红. 中国蚕业, 2019(04)
- [8]1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评价[J]. 戴建忠,陈伟国,杨一平,林蔚红,孙海燕,钱秋杰. 蚕业科学, 2019(04)
- [9]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 黄兴萍. 系统医学, 2019(06)
- [10]中药材农药残留及脱除方法研究进展[J]. 马雯,薛晓利,秦雪梅,张建琴. 中草药,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