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田径纪录与世界纪录的对比及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唐海峰[1](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苑廷刚,王国杰,姜自立,吕婕,程泓人,陈书心[2](2019)在《2018年上海钻石联赛苏炳添最后10 m冲刺视频全景技术分析及苏炳添进步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苏炳添在2018年上海钻石联赛百米跑最后10 m冲刺技术的针对性研究,获得关键运动学参数指标,并给予苏炳添冲刺技术的正确评价和建议。以帮助他更好地提高百米跑最后冲刺技术能力。方法:采用实验法、视频全景图技术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结果:获得了苏炳添最后10 m冲刺的关键技术参数,并给出正确的冲刺技术建议,同时对苏炳添进步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研究结论为:1)苏炳添在2018年上海钻石联赛百米比赛最后10 m冲刺阶段压肩过早,导致步长加大,跑动节奏和技术改变,最终以0. 01 s之差获得银牌。2)苏炳添最后10 m冲刺跑的步长主要为2. 27 m、2. 29 m、2. 30 m和2. 41 m,明显表现为步长节奏打乱,最后10 m助跑平均速度11. 11 m/s,慢于冠军Prescod Reese的11. 49 m/s。3)运动视频全景图分析技术可以非常科学和准确地获得短跑运动员步长、时间、角度和平均速度参数,能真实展现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结构特征,对田径项目的科学化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4)苏炳添的进步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科学训练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年龄较大的运动员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和竞技能力;身高不是短跑项目成绩的决定因素;传统观念上的"人种论",或"黑人跑得更快"的观念是错误的,也是不科学的。
舒盛芳[3](2010)在《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是大国竞技体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而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虽然大小强弱国家在这个世界舞台上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大国力量的消长却左右着世界的发展进程。当今世界大国主导着国际秩序。在世界竞技体育领域里,大国同样主导着世界的秩序,引领着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推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都是当今世界的最有影响的4个国家,通过对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战略价值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认识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对比分析和建构主义等研究方法,从国际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以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战略价值作为对象,对日本、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4个大国从竞技体育崛起、崛起动因、崛起战略产生以及战略价值逐项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竞技体育崛起指竞技体育的突起。竞技体育崛起的涵义包括3个方面。2.竞技体育崛起的战略价值包括3个方面涵义:第一,它的意义是就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整个过程的指导和规划而讲的;第二,它的意义是为了实现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目的而制定的;第三,它的意义是关于竞技体育全局的,具有宏观、全面、长期的特征。是对历史的总结、当前的把握、未来的选择。3.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主要标志是大国在奥运会上金牌榜排名进入“前三”。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与“国家生命周期”具有一致性;从优先发展到协调发展;在时效上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后基本能维持一定实力水平。4.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必然伴随着崛起战略的产生。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主要动因有:国家经济实力是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保障;科学技术发展是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先导;国际竞技体育政治化是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推动力;大国国民的心理需求。5.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战略价值主要有3个方面的体现。(1)通过竞技体育崛起表达国民心理需求和政治要求,这是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基本规律。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受国民政治诉求影响。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在不同时期其国民政治诉求不同。国民政治诉求表现最迫切的时候,往往是经济和社会急速上升时期。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时的国民心态和政治诉求具有同步和一致性。大国对竞技体育崛起在政治诉求上所表现出的强烈程度不同。其战略价值主要表现在:“二战”后,日本通过实现竞技体育崛起,实现重建国家和恢复民族信心的愿望。苏联通过竞技体育崛起体现国民对苏联新政权的拥护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通过竞技体育表露出国家的蓬勃向上,并且与国际环境相抗衡。美国通过竞技体育崛起在两极对垒中担当领袖角色,在自由世界树立旗帜,显示社会的优越感。中国通过竞技体育崛起,满足实现民族国家伟大复兴和在国际社会受到尊重的需要。(2)国家互动建构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而竞技体育全球化又建构了国家身份。在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中,国家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对手。在竞技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追求国家利益。竞技体育全球化建构了大国的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身份是国家利益的基础。由于大国所具有的身份不同,所追求的国家利益也有所区别。政治利益是大国追求的首要利益。其战略价值主要表现在:在政治利益博弈上,日本通过竞技体育崛起,谋求国际社会承认和国际地位;苏联通过竞技体育崛起,谋求大国体育地位和霸权;美国通过竞技体育崛起,向世界输出民主价值观;中国通过竞技体育崛起,谋求争取主权与平等,获取国际尊严,加入国际竞技体育组织争取话语权。(3)奥运赛场上的竞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演义。大国都很重视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和呈现的效果。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是政治要素。其战略价值主要表现在:日本通过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在国际大赛上取得好成绩,提高影响力;在体育赛场上顽强拼搏,体现出了战后独有的日本精神。苏联在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际舞台上挑战西方和美国,显示实力。美国的社会体育组织具有强大的活力而产生的吸引力;美国竞技体育实力与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散发出广泛的影响力。中国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说服力与民族的凝聚力;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所产生的政治辐射力。6.对我国的主要启示。大国竞技体育的崛起要遵循“合秩序性”原则。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后要防止过大的波动,否则,会削弱竞技体育崛起的政治影响力。大国竞技体育崛起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政治功能,但也不能人为地夸大竞技体育的政治作用。中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要考虑全体中国人民对奖牌和金牌的心理需要。大国要主动适应竞技体育全球化变化以谋取自身的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利益。大国在获取国家利益时必须采取“合法性”。要警惕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进行的隐性文化控制,迅速做强我国体育事业,增强我国竞技体育对外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我国要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上保证金牌和奖牌总数领先,增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创新活力,以及在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建立国际机制的能力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我国竞技体育核心软实力的增强不受影响。
张元梁[4](2020)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育科学技术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是一个既相互牵制,又协同共生的复合大系统。其中,体育科技在促进系统稳固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我国在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借助和依靠体育科技,不断提升对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两者相互关系与融合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有序与和谐,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良性融合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需要我们对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本研究旨在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的体育科学研究特征和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在对我国体育科技进步进行追踪观测的基础上,探索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动态演化系统,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拉动力、体育科技自身创新的推动力以及包括相关政策规范在内的外部环境支持力,两者即是在此三方面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化发展。(2)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踏入高产高影响力国家行列,同时产生了一批诸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体育科研机构,凭借高产和高质的论文成果跻身世界顶尖级研究机构行列,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步入了新时代。然而,我国的影响力并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全球领先国家和机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合作论文产出的绝对值上中国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及运动心理学等是我国国际合作频率最高的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在合作网络规模上,美国核心圈和外围圈明显大于中国。(3)我国在体育自主创新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着进步,体育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并在数量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专利申请量激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专利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技术还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边缘技术。完善的专利制度、良好的专利保护意识、广阔的国际市场范围、稳固高效的研发团队以及高科技核心专利技术,成为国外领先国家与核心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研发战略。(4)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相对发展比较缓慢,无论是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均处于较低水平,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在体育科技人力和经费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扩散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大幅增长。其中,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体育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科技创新扩散三个指标对竞技体育产出呈现显着影响。(5)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了运动队、体育院校和科研所、政府体育部门三维一体互动模式,为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科研攻关课题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体育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非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地方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合作攻关联网络模式,为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保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2)进一步加强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研究。(3)加强有利于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建设。(4)进一步增强体育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苏炳添,邓民威,徐泽,梁伟,姜自立,王国杰[5](2019)在《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面对备战2020东京奥运的艰巨任务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近10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男子100 m短跑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未来发展措施以及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启示。中国男子100m短跑跻身世界一流的原因包括:1)践行科学化训练理念;2)打造良性团队竞争模式;3)实施"接力促单项"策略;4)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方针;5)组建完善的训练保障体系;6)注重提升运动员素养。中国男子100 m短跑未来高质量发展措施包括:1)以改革创新的态度坚持已有成功经验;2)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培养;3)为"大龄"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平台;4)加强退役运动员保障工作。中国男子100 m短跑的成功启示我们:1)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竞技体育自信;2)科技助力、"团队项目带动个人项目"策略以及传承与创新是竞技体育可借鉴的主要经验。
高捷[6](2006)在《中国竞技游泳赛制改革的研究》文中提出游泳项目在奥运会比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奥运金牌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竞技游泳运动发展过程中,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竞赛制度是影响竞技游泳运动发展、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我国竞技游泳赛制的发展为切入点,通过专家访谈、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不同时期我国竞技游泳赛制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与国际游泳赛制的对比,揭示我国现行竞技游泳赛制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世界游泳强国有关竞技游泳赛制方面的经验和案例,提出完善我国竞技游泳赛制的改革建议。试图为我国游泳项目管理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和制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有效促进竞技游泳运动成绩的提高,推动中国游泳运动持续、健康发展。研究我国竞技游泳运动的历史发现,无论是在辉煌时期还是在低谷时期,运动成绩均与该阶段我国竞技游泳赛制有着密切关系。建立合理而完善的竞技游泳赛制是提高游泳运动成绩,促进竞技游泳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中外现行竞技游泳赛制的对比发现:我国竞技游泳竞赛在年度竞赛安排、竞赛周期、竞赛次数、竞赛类型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年度竞赛周期短、竞赛间隔长、竞赛次数少、竞赛类型单一、竞争程度低、训练与竞赛常年呈分离状态是我国现行竞技游泳赛制的突出特征。我国现行赛制不足是影响教练员“重训练轻竞赛”训练理念形成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运动成绩表现特征及比赛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对我国现行游泳赛制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竞技游泳赛制,势在必行!根据世界游泳赛制发展特点和我国竞技游泳竞赛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完善我国竞技游泳赛制改革建议:深化竞赛制度改革,坚持以赛制多样化为改革重点、增加比赛次数、提高竞赛的标准与难度,完善奖励制度,广开竞赛资金渠道,培育竞赛市场,增强运动员竞赛能力,提高整体水平,通过市场运作扩大项目影响,增加自身造血功能。
李朔[7](2019)在《第23-31届奥运会游泳项目竞技实力国际特征及我国的发展布局》文中提出竞技游泳项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发展变化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竞技游泳项目已经成为奥运会赛场上最具竞争力的项目之一,不同的大洲和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项目。我国竞技游泳项目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竞技游泳项目的发展进度直接影响着我国能否快速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我国游泳项目竞技实力水平亟待提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对比分析法、录像观察法以第23-31届奥运会奖牌榜为研究对象,以洲际和国家竞技游泳优势项目及游泳金牌榜优势国家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不同游泳单项的优势地区,探讨世界泳坛区域分布和泳坛强国的优劣势及特点的变化。对奥运会游泳比赛进行回顾和系统的分析,探析世界竞技游泳发展规律和特征,为我国的竞技游泳项目长期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洲际之间:各大洲间竞技实力表现不均衡。总体来说,各大洲整体实力排名情况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2.国家之间:美国实力强大,泳坛地位稳固;澳大利亚近年来处于后备人员新老交替的阶段,虽竞技实力水平相比从前有所下降,但其游泳底蕴深厚,仍具有较多闪光点;中国自游泳项目自取得成绩以来一直处于女强男弱趋势,中国男子游泳近年来在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上有所突破,逐渐打破阴盛阳衰趋势;日本的男子游泳项目实力强劲,拥有自己的优势项目;韩国游泳项目处于弱势区,但也有奖牌进账;俄罗斯一直处在第二集团;德国和法国实力发挥不均;匈牙利、荷兰一直是游泳项目的夺金大户;南非和津巴布韦带领非洲国家崛起,但夺金数量较少目前还难以威胁到世界泳坛格局。3.优势项目:在世界泳坛的大舞台上参赛的国家和人数日渐增多,竞争也日益激烈。美国代表队的整体实力强大,几乎在所有的游泳单项上都保持着明显的优势;中国和澳大利亚代表队女强男弱、阴盛阳衰趋势明显,男女项目发展不太均衡,中国代表队的重点优势项目表现在女子短距离自由泳、短距离仰泳、接力项目、蝶泳和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上;澳大利亚在自由泳、蝶泳和接力泳上表现出优势;德国和意大利在自由泳项目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匈牙利、乌克兰和爱尔兰在混合泳上表现出明显优势;在仰泳项目上英国获得过奖牌,非洲一些国家把要突破的项目放在蝶泳和混合泳上。4.引起竞技游泳项目实力区域格局改变的致因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原因,自然环境、社会基础、政治制度、经济条件和体育方面的因素。五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促进竞技游泳项目实力区域格局的形成,同时也引领着日后竞技游泳项目实力区域格局的演变态势。5.我国竞技游泳项目的发展历程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下降阶段和发展阶段,整体发展道路崎岖坎坷,有过高潮,也有过低谷。我国竞技游泳应该重视对后备人才的培养、丰富教练员的数量、优化教练员的质量、增加游泳场馆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训练和竞赛规模、丰富对外交流、科研攻关力度、扩大竞技游泳项目经费占总竞技体育项目的比重等方面。维持我国游泳优势项目、发展我国游泳潜优势项目、突破我国游泳弱势项目。在优势项目上,加强对其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防止出现优秀人才断层现象;对潜优势项目,要制定积极的方案,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稳步发展;对弱势项目,要借助优势项目带动其发展。
张萌萌[8](2017)在《国际田径钻石联赛对中国田径运动的影响之研究 ——以上海站钻石联赛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赛事对体育运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提高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影响。国际田径钻石联赛作为国际级的大型商业化田径联赛,是国际田联“一日赛”系列中最高级别的赛事。它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通过对其发展的特征和赛事举办的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田径钻石联赛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田径运动为主要目的,以促进运动员的发展为主要宗旨,采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运作模式,通过不断的更新赛事规则和奖励机制,来对田径运动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国上海站作为国际田径钻石联赛的14站之一,国际田径钻石联赛的举办也对中国的田径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研究国际田径钻石联赛对中国田径运动的影响。通过梳理前人文献和访谈相关专家确定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维度,从竞技田径运动、群众田径运动和田径产业这三个主要方面来分析国际田径钻石联赛对中国田径运动的影响。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出国际田径钻石联赛如何从竞技田径运动、群众田径运动和田径产业这三个方面来实现对中国田径运动的影响。通过归纳和分析,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如下:(一)国际田径钻石联赛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其他的一些赛事主要参与人员的身上。对运动员的影响最大,主要有增加中国田径运动员的参赛机会、提升中国田径运动员的赛场适应能力、检验中国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锻炼中国田径后备人才这几个方面。也为我国裁判员、教练员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加强了国际交流。(二)国际田径钻石联赛对群众田径运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大众对田径运动的关注、丰富群众田径文化活动,增强大众对于田径运动的认识,从而为田径运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上。包括利用多种手段,吸引社会关注和普及赛场文化,形成赛事联动效应这两个方面。(三)国际田径钻石联赛对田径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更新我国的赛事发展理念,为加快我国田径赛事的产业化转型这两个方面。包括与国际接轨,更新赛事发展理念和加快我我国田径赛事的产业化转型这三个方面。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田径赛事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田径赛事的发展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根本。(二)转变观念,从增加赛事的数量到提升赛事的质量。(三)主动走向大众,增强田径赛事的社会影响力。(四)有针对性的发展不同级别的田径赛事。(五)发展商业化和职业化的田径赛事,繁荣田径市场。
张宝强[9](2011)在《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研究(1903-1963)》文中研究指明1847年容闳、黄胜和黄宽三人由传教士带往美国求学,掀开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序幕。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晚清幼童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旧金山,标志着中国官派留学的开始。自此,一批又一批中国人远离故土,负笈海外,沐浴欧风美雨,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在中国向国外派遣的留学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体育生,他们积极吸取西方体育的“合理内核”,努力向中国传播,在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与中国体育的发展这一课题,在拓展留学史和体育史研究领域、促进当代体育留学教育以及推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以“1903-1963年中国体育专业出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60年,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建立初期三个历史时期。本课题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具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从历史学角度,对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揭示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代以来中国体育留学教育具有整体上的单向性、性别上的差异性、时间上的波段性、生源上的不平衡性、留学国家的集中性、留学群体的差异性、专业的稳定性、留学成果的多样性等特征。(2)近代以来中国体育留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多因素制约规律、爱国精神驱动规律、跨文化优势主导成就规律、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规律、文化输入和输出相结合规律、主导作用递减规律等。(3)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的基本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器物层主要包括体育运动的引介、场地器材的创制和运动技术的发展等;在制度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体育教育体制、运动竞赛体制和科学研究体制的发展等;体育留学生在思想层面的活动,主要体现在传播军国民体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倡导民族体育思想,参与体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等。(4)体育留学生的文化特质与历史地位: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由于其所擅长的外语能力,在国外接受系统的体育专业训练,以及具有跨文化视野和实践等文化特质,从器物层、制度层、思想层三个层面为传播西方体育、发展本国体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体育留学生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先驱者。(5)历史启示:体育留学教育是一项应长期坚持的工作;在体育留学教育中必须保持民族性;在体育留学教育中必须坚持创新性;保持体育留学教育的平衡性;坚持体育留学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体育留学生的作用;保持民族自信心。
徐鹏宇[10](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研究》文中认为拥有“运动之母”美称的田径运动,是世界历史中最悠久、最基础、最普及的运动项目。走、跑、跳、掷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还是田径运动中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高低受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决定。严格而科学的训练可以强化技能、战术、精神等可控因素,抑制体能、裁判、对手表现、赛程赛制、场地器材等不可控因素,最终表现为竞技水平。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田径竞技实力。田径竞技实力不断提升并可持续发展,必须抓好一线田径队伍的训练和竞赛,以及田径后备人才的选材和培养。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中国四大高原中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严格科学的竞训体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的田径运动人才,其中竞走、中长跑等耐力性项目的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帕累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2018-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田径、竞走锦标赛各项目冠军成绩和前八名平均成绩纵向对比,以项群为单位分类进行研究,同时,与2019年全国少年(U16)田径锦标赛、2019年全国少年(U18)田径锦标赛、2019年全国青少年竞走锦标赛(少年组)以及201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第三届世界青奥会冠军成绩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另外,对内蒙古自治区10所田径后备人才基地的教练员、运动员的基本情况、选材、训练、竞赛、经费、文化学习和器械食宿等诸多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科学评估内蒙古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厘清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对症施策,精准发力。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结论:1.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竞技实力位于全国中等偏下0.25个百分点,田径项目奖牌贡献率较低,所占比重均未超过20%。2.内蒙古自治区男子优势项目:马拉松、竞走和中长跑;女子优势项目:马拉松、投掷和中长跑。3.内蒙古自治区十三支代表队田径竞技实力差异化明显、呈梯状分布。4.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运动等级偏低,大部分项目冠军成绩与同年龄段全国冠军、青奥会冠军存在一定差距,提升空间较大;并且全年参赛次数较少、参赛等级偏低以及三个项群间发展不协调。5.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各项目后备人才储备不充足,运动员性别结构失衡。6.内蒙古自治区田径教练员队伍整体偏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均衡,科研意识淡薄,岗位培训机会较少,培训层级主要以短期普通培训为主。7.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选材范围狭窄,选材途径单一,经费投入较少,对政府过度依赖;并且训练器械和医疗器械的数量不足、维修保养能力较差。8.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数量较少,重点项目(田径)后备人才基地和田径项目布局结构失衡。建议:1.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树立先进科学的赛训思想,做好田径项目顶层设计,全面提升田径地位。2.适当调整高考体育术科项目,增加支撑内蒙古优势项目的测试内容,保障田径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人才储备,给予田径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3.推广成功的赛训模式或经验,补齐落后地区场馆改扩建短板,增加多功能训练房和医疗器械等硬件设施,改善后备人才训练和学习条件。打破多极化格局,促进各盟市均衡协调发展。4.实施“内引、外联”等不同竞训策略。提高与外省市竞赛交流频率,平衡资源分布,缩小项群间发展差距。5.建立全区田径后备人才数据资源库,形成共享机制。扩大女运动员招生规模,确保男女运动员各项目分布的均衡性和科学性。6.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降低人才引进标准。提高教练员科研意识,增加全年岗位培训次数和等级,提升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综合水平。7.提升科学选材水平,以及结合本地体育市场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争取体育赞助的成功经验,优化资本运作结构,确保资金渠道多元化,逐步减轻政府压力。8.平衡重点项目(田径)后备人才基地和田径各类项目的比重,支持更多学校申报自治区级甚至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二、中国田径纪录与世界纪录的对比及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田径纪录与世界纪录的对比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历史研究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访谈法 |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
4.1 伴生诠释 |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2018年上海钻石联赛苏炳添最后10 m冲刺视频全景技术分析及苏炳添进步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实验法 |
1.2.2 运动视频全景图测量分析法 |
1.2.3 专家访谈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从起跑到90 m处, 苏炳添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
2.2 苏炳添最后10 m冲刺跑的关键运动技术参数特征 |
2.3 最后10 m冲刺跑中苏炳添出现了“过早压肩”的错误动作 |
2.4 最后10 m冲刺阶段苏炳添和Prescod Reese连续技术动作全景对比 |
3 苏炳添的进步给予我们的启示 |
3.1 苏炳添近10年来的成绩进步 |
3.2 苏炳添的进步给予我们的启示 |
3.2.1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科学训练是保障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
3.2.2 短跑运动员在年龄相对较大时也会爆 |
3.2.3 身高不是短跑运动员成绩的决定因素 |
3.2.4 苏炳添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打破了“黑色人种论”固有错误观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采用最后一步快速合理压肩技术 |
4.2.2 防止过早压肩 |
4.2.3 也要注意防止压肩过晚 |
4.2.4 保持好最后两步的跑动技术和跑动节奏 |
(3)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日本竞技体育崛起研究 |
二、苏联(俄罗斯)竞技体育崛起研究 |
三、美国竞技体育崛起研究 |
四、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大国释义 |
二、竞技体育崛起及战略价值释义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动因及战略 |
第一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历程 |
一、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主要标志 |
二、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历程 |
三、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一般规律 |
第二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背景与主要动因 |
一、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背景 |
二、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以及崛起战略产生的主要动因 |
第三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战略价值 |
一、国民政治诉求 |
二、国家利益 |
三、竞技体育软实力 |
第三章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战略价值之一:国民政治诉求 |
第一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国民政治诉求 |
一、日本竞技体育崛起的国民政治诉求 |
二、苏联(俄罗斯)竞技体育崛起的国民政治诉求 |
三、美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国民政治诉求 |
四、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国民政治诉求 |
第二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时国民政治诉求的战略价值 |
一、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时的国民政治诉求特征 |
二、大国竞技体育崛起时在国民政治诉求方面所表现出的战略价值 #86启示 |
第四章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战略价值之二:国家利益 |
第一节 竞技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利益建构 |
一、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 |
二、国家互动建构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而竞技体育全球化又建构了国家身份 |
三、在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中,国家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对手 |
四、在竞技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追求国家利益 |
五、国家身份是国家利益的基础 |
第二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国家利益博弈 |
一、大国崛起与谋求大国身份 |
二、大国竞技体育崛起与国家利益博弈 |
第三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国家利益博弈的战略价值 |
一、大国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国家利益博弈的特征比较 |
二、在国家利益博弈方面所体现出的战略价值 |
第五章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战略价值之三:竞技体育软实力 |
第一节 竞技体育软实力 |
一、竞技体育软实力 |
二、竞技体育软实力构成要素及其内涵 |
第二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 |
一、日本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效果 |
二、苏联(俄罗斯)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效果 |
三、美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效果 |
四、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效果 |
第三节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软实力建设的战略价值 |
一、大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效果的比较 |
二、在大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呈现方面所体现出的战略价值 |
第六章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
1.3.3 国外相关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5.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5.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理论思考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科技、体育科技与体育科技进步 |
2.1.2 竞技体育 |
2.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2.1 体育技术在竞技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2.2.2 竞技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技术发展的调节机制 |
2.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2.3.1 竞技体育实践发展需求的拉动力 |
2.3.2 体育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
2.3.3 外部环境的支持力 |
2.4 小结 |
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体育科学研究特征 |
3.1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特征分析 |
3.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3.1.2 中国体育科学发文量与总被引国际影响力的演变特征 |
3.1.3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战略地位演变特征 |
3.1.4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1.5 中国体育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特征 |
3.1.6 中国在不同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分析—中美两国特征比较 |
3.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3.2.2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论文的整体概况 |
3.2.3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的特征解析 |
3.2.4 社会合作网络结构的对比分析 |
3.2.5 主要合作国家领域分布的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4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专利技术研发特征 |
4.1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
4.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4.1.2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的时间分布特征 |
4.1.3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空间分布特征 |
4.2 基于专利质量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2.1 数据检索和处理方法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整体发展对比分析 |
4.2.4 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
4.3 基于专利战略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
4.3.2 国家专利战略分析 |
4.3.3 核心企业专利战略分析 |
4.3.4 国外专利战略特征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囯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
5.1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 |
5.1.1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范围界定 |
5.1.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内容 |
5.1.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管理模式 |
5.1.4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保障机制 |
5.2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研究特征分析 |
5.2.1 数据检索及研究方法 |
5.2.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5.2.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析 |
5.3 小结 |
6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 |
6.1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跟踪观测 |
6.1.1 体育科技创新投入的跟踪观测 |
6.1.2 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3 体育科技扩散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4 体育科技进步总指数与体育产出指数跟踪观测 |
6.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分析 |
6.2.1 数据指标的选择与来源 |
6.2.2 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
6.2.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致谢 |
(5)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2010年以来中国男子100 m短跑发展回顾 |
3 新时代中国男子100 m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原因 |
3.1 践行科学化训练理念 |
3.2 打造良性团队竞争模式 |
3.3 实施“接力促单项”策略 |
3.4 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方针 |
3.5 组建完善的训练保障体系 |
3.6 注重提升运动员素养 |
4 中国男子100 m短跑未来高质量发展措施 |
4.1 以改革创新的态度坚持已有成功经验 |
4.2 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培养 |
4.3 为“大龄”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平台 |
4.4 加强退役运动员保障工作 |
5 中国男子100 m短跑发展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启示 |
5.1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竞技体育自信 |
5.2 中国男子100 m短跑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借鉴 |
5.2.1 科技助力中国竞技体育发展 |
5.2.2“团队项目带动个人项目”策略促进中国竞技体育成绩提升 |
5.2.3 传承与创新是实现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须 |
6 结束语 |
(6)中国竞技游泳赛制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依据 |
1.2.1 中国奥运金牌战略的需要 |
1.2.2 赛制改革是中国竞技游泳运动发展的需要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文献研究的范围 |
1.3.2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的研究 |
1.3.2.1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的理论性研究 |
1.3.2.2 我国运动竞赛改革的研究 |
1.3.3 赛制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
1.3.3.1 运动成绩的基本论述 |
1.3.3.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3.3 赛制改革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
1.3.4 游泳赛制的研究 |
1.3.5 我国竞技游泳运动水平发展特征的研究 |
1.4 目前研究的不足 |
2、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3.2.2 二次分析方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4.1 问卷设计 |
3.2.4.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4.3 回收问卷的处理 |
3.2.4.4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5 个案研究法 |
3.2.6 数量统计法 |
3.2.7 历史分析和逻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
4、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本研究结果分析部分路线图 |
4.2 关于我国竞技游泳赛制的理论性研究 |
4.2.1 我国竞技游泳赛制的基本论述 |
4.2.1.1 制度的基本论述 |
4.2.1.2 赛制的基本论述 |
4.2.1.3 竞技游泳赛制概念的界定 |
4.2.2 我国竞技游泳赛制与竞技游泳运动成绩的关系 |
4.2.2.1 1952-1980 年竞技游泳赛制特点与成绩的关系 |
4.2.2.2 1981-2000 年竞技游泳赛制特点与成绩的关系 |
4.2.3 小结 |
4.3 我国竞技游泳赛制改革必要性的研究 |
4.3.1 我国现行竞技游泳赛制的发展 |
4.3.1.1 竞赛日程及项目设置方面 |
4.3.1.2 竞赛方法 |
4.3.1.3 运动员比赛资格 |
4.3.2 我国现行游泳赛制的不足 |
4.3.2.1 年度竞赛次数少 |
4.3.2.2 竞赛类型单一 |
4.3.2.3 年度竞赛周期短 |
4.3.2.4 竞争程度低 |
4.3.2.5 竞赛与训练常年呈分离状态 |
4.3.2.6 非奥运竞技水平高峰 |
4.3.2.7 规模大、耗资多、市场开发制度不完善 |
4.3.3 我国现行竞技游泳赛制对我国竞技游泳运动发展的影响 |
4.3.3.1 我国现行竞技游泳赛制对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影响 |
4.3.3.2 我国现行竞技游泳赛制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
4.3.3.3 我国现行竞技游泳赛制对训练理念的影响 |
4.3.4 关于我国游泳竞赛制度改革必要性的调查 |
4.3.5 小结 |
4.4 对我国竞技游泳赛制改革的思考 |
4.4.1 提高比赛对训练的促进与核心作用的认识 |
4.4.2 妥善处理“赛”与“练”的关系 |
4.4.3 合理增加国内运动员的参赛次数 |
4.4.4 国内游泳竞赛应以赛制多样化为改革重点 |
4.4.4.1 逐步建立竞技游泳年度系列赛制度 |
4.4.4.2 增加区域性、地区性等国内一般性游泳竞赛 |
4.4.5 高水平运动员应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高水平游泳竞赛 |
4.4.6 改革竞赛方法,提高竞赛的质量 |
4.4.7 妥善处理“奥运战略”与“全运战略”的关系,确保全运会为奥运会服务 |
4.4.7.1 充分发挥全运竞赛制度的有利杠杆,锻炼和培养优秀游泳运动员 |
4.4.7.2 完善全运会奖励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施奥运战略 |
4.4.8 完善奖励制度和竞赛制度,调动运动员参赛的积极性 |
4.4.8.1 改革现有的奖励方法,提高不同级别比赛奖励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
4.4.8.2 改变现有的奖励传统模式,尝试建立奖励与多场次比赛成绩挂钩 |
4.4.9 赛制向社会拓展延伸,逐步培育竞技游泳市场 |
4.4.9.1 竞赛组织尽量社会化,吸引社会力量办竞赛 |
4.4.9.2 竞赛的组织应具有创新性,适应时代的要求 |
4.4.9.3 加强推广宣传,推动游泳运动的广泛普及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致谢 |
7、参考文献 |
(7)第23-31届奥运会游泳项目竞技实力国际特征及我国的发展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奥运会游泳项目研究背景 |
1.1.2 奥运会游泳项目研究必要性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研究 |
1.3.2 关于竞技体育优势转移现象的研究 |
1.3.3 对世界泳坛发展现状的研究 |
1.3.4 对世界泳坛格局致因的研究 |
1.3.5 对中国竞技游泳项目发展的研究 |
1.3.6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逻辑推理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录像观察法 |
2.3 研究范围 |
2.3.1 时间范围 |
2.3.2 空间范围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相关概念释义 |
3.1.1 竞技实力 |
3.1.2 特征 |
3.1.3 发展布局 |
3.2 第23-31届奥运会游泳项目发展现状 |
3.2.1 奥运会游泳项目奖牌榜分析 |
3.2.2 奥运会游泳距离项目特征分布 |
3.2.3 奥运会游泳泳姿项目特征分布 |
3.2.4 游泳项目竞技实力区域布局的洲际特征 |
3.2.5 不同国家的优势项目 |
3.3 游泳项目竞技实力区域格局致因研究 |
3.3.1 自然环境层面 |
3.3.2 社会基础层面 |
3.3.3 政治制度层面 |
3.3.4 经济条件层面 |
3.3.5 体育因素层面 |
3.4 我国竞技游泳项目的发展历程 |
3.4.1 萌芽阶段(1952年-1959年) |
3.4.2 下降阶段(1966年-1976年) |
3.4.3 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
3.4.4 我国游泳优势项目 |
3.4.5 我国游泳项目性别分布 |
3.5 我国竞技游泳项目发展布局的SWOT分析 |
3.5.1 内部优势的分析(S) |
3.5.2 内部劣势的分析(W) |
3.5.3 外部机遇的分析(O) |
3.5.4 外部威胁的分析(T) |
3.5.5 我国竞技游泳项目发展布局SWOT-AHP模型构建分析 |
3.5.6 我国竞技游泳项目发展布局对策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国际田径钻石联赛对中国田径运动的影响之研究 ——以上海站钻石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中国田径运动的研究 |
2.1.1 中国田径运动 |
2.1.2 中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 |
2.1.3 中国田径运动面临的问题 |
2.1.4 中国田径运动的影响因素 |
2.2 关于体育赛事对体育运动的影响的研究 |
2.2.1 体育赛事的概念 |
2.2.2 体育赛事对体育运动提高方面的影响 |
2.2.3 体育赛事对体育运动普及方面的影响 |
2.2.4 体育赛事对其他方面影响的研究 |
2.3 综述小结 |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案例分析法 |
3.2.3 访谈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国际田径钻石联赛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
4.1.1 国际田径钻石联赛的发展历程 |
4.1.1.1 第一阶段(1981-1997) |
4.1.1.2 第二阶段(1998-2008) |
4.1.1.3 第三阶段(2009-至今) |
4.1.2 国际田径钻石联赛的特征 |
4.1.2.1 持续性的赛事周期 |
4.1.2.2 大众化的发展理念 |
4.1.2.3 良好的赛制保障 |
4.1.3 赛事举办的意义 |
4.1.3.1 促进田径运动员的发展 |
4.1.3.2 扩大田径运动的传播 |
4.1.3.3 开辟新的竞赛模式 |
4.1.4 国际田径钻石联赛的发展趋势 |
4.1.4.1 从吸引观众到走向大众 |
4.1.4.2 不断改革激励运动员参与 |
4.1.4.3 传播途径和手段的的多样化 |
4.2 钻石联赛对中国田径运动的影响 |
4.2.1 对竞技田径运动的影响 |
4.2.1.1 促进运动员水平提高 |
(一) 增加参赛机会 |
(二) 提升国际赛场适应能力 |
(三) 检验训练水平 |
(四) 锻炼后备人才 |
4.2.1.2 提高中国裁判员、教练员专业能力 |
(一) 增强裁判员的学习机会 |
(二) 加强教练员的国际交流 |
小结 |
4.2.2 对群众田径运动的影响 |
4.2.2.1 多种宣传手段,吸引社会关注 |
(一) 利用明星效应 |
(二) 将田径与公益结合 |
(三) 打造田径社会热点 |
(四) 举办赛事主题活动 |
4.2.2.2 宣扬田径文化,形成赛事联动效应 |
(一) 普及田径赛场文化 |
(二) 丰富群众田径活动 |
小结 |
4.2.3 对田径产业的影响 |
4.2.3.1 更新赛事发展理念 |
(一) 举办赛事以人为本 |
(二) 坚持赛事可持续发展 |
(三) 拓宽竞赛以外市场 |
4.2.3.2 带动我国田径赛事的产业化发展 |
(一) 提升赛事举办方的素质 |
(二) 加强与赞助商、媒体等部门的合作 |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一 英文访谈提纲 |
附件二 中文访谈提纲 |
(9)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研究(1903-196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 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
(二) 学界对体育留学教育问题研究的欠缺 |
(三)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
(四)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情况 |
(二) 国内研究情况 |
(三) 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一) 与留学生有关的概念 |
(二) 留学生的概念 |
(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体育留学教育的历史分析 |
第一节 留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国际留学教育的发展走势 |
二、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三、各个时期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清末体育留学教育(1903—1911) |
一、容闳"初遇"西方体育活动 |
二、留美幼童与体育活动 |
三、清末官派留欧学生与体育 |
四、清末留日学生与体育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体育留学教育(1912—1949) |
一、赴日留学与体育留学生 |
二、赴美留学与体育留学生 |
三、赴德留学与体育留学生 |
四、其他体育留学生 |
第四节 新中国的体育留学教育(1949—1963)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教育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留学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体育留学生基本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出国前基本指标分析 |
一、体育留学生性别构成分析 |
二、体育留学生地域分布分析 |
三、体育留学生受教育情况分析 |
四、体育留学生身份情况分析 |
第二节 留学中基本指标分析 |
一、体育留学生出国时间分析 |
二、体育留学生留学国家分析 |
三、体育留学生就读学校分析 |
四、体育留学生学习成果分析 |
第三节 回国后基本指标分析 |
一、回国后基本任职情况分析 |
二、回国后社会任职情况分析 |
三、回国后突出贡献分析 |
四、回国后着述情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器物层的推介 |
第一节 体育运动的引介 |
一、体育留学生与运动项目的推广 |
二、体育留学生与运动规则的传入 |
第二节 场地器材的创制 |
一、体育留学生与运动器材的制作 |
二、体育留学生与运动场地的建设 |
第三节 运动技术的发展 |
一、体育留学生与田径技术的发展 |
二、体育留学生与游泳技术的发展 |
三、体育留学生与其它运动技术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制度层的求索 |
第一节 体育留学生与体育教育体制 |
一、体育院校(系科)的创建 |
二、体育教材的编写 |
三、体育教学的规范化 |
四、体育督学的设立 |
第二节 体育留学生与运动竞赛体制 |
一、体育社团的创建和参与 |
二、国内运动竞赛的开展 |
三、国际运动竞赛的参与 |
第三节 体育留学生与体育科研体制 |
一、学术团体的建立与参与 |
二、体育期刊的创办 |
三、体育着作的出版 |
四、体育学科的初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留学生与中国体育——思想层的演进 |
第一节 留学生与军国民体育思想 |
一、军国民体育思想简介 |
二、留学生对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传播 |
三、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体育留学生与自然体育思想 |
一、自然体育思想简介 |
二、体育留学生对自然体育思想的推介 |
三、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体育留学生与民族体育思想 |
一、民族体育思想简介 |
二、程登科的民族体育思想 |
三、民族体育思想的影响 |
第四节 体育留学生与体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 |
一、"土体育"与"洋体育"之争 |
二、体育军事化与体育教育化之争 |
三、"选手体育"与"普及体育"的论争 |
四、解放初期在体育思想方面的"破旧立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体育教育家徐一冰 |
一、徐一冰生平简介 |
二、徐一冰的体育实践活动及其体育思想 |
三、徐一冰的影响和评价 |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专家董守义 |
一、董守义生平简介 |
二、董守义的体育实践活动及其体育思想 |
三、董守义的影响和评价 |
第三节 体育科技专家杨天乐 |
一、杨天乐简介 |
二、杨天乐的主要科研活动及其成果 |
三、杨天乐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体育留学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启示 |
第一节 体育留学教育的发展规律 |
一、多因素制约规律 |
二、爱国精神驱动规律 |
三、跨文化优势主导成就规律 |
四、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规律 |
五、文化输入和输出相结合规律 |
六、主导作用递减规律 |
第二节 体育留学教育的启示 |
一、体育留学生的文化特质和历史地位 |
二、体育留学教育的启示 |
第八章 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中国体育留学生名录(1903-196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内蒙田径运动发展需要 |
1.1.2 中国田径运动发展需要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研究 |
2.2.2 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帕累托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田径项目竞技实力分析 |
4.1.1 内蒙古田径项目奖牌分布分析 |
4.1.2 内蒙古田径项目4-8 名分布分析 |
4.1.3 内蒙古田径优势、潜优势和弱势项目分布 |
4.2 内蒙古青少年田径锦标赛情况分析 |
4.2.1 青少年锦标赛参赛情况分析 |
4.2.2 青少年锦标赛竞赛情况分析 |
4.2.3 青少年锦标赛达级情况分析 |
4.3 内蒙古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分析 |
4.3.1 青少年锦标赛项群亚类分布特征 |
4.3.2 2018-2020 年青少年锦标赛最高竞技水平纵向比较分析 |
4.3.3 2018-2020 年青少年锦标赛整体竞技水平纵向比较分析 |
4.3.4 2018-2020 年青少年锦标赛竞技水平态势分析 |
4.3.5 内蒙古、全国和青奥会最高竞技水平横向比较分析 |
4.4 内蒙古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田径后备人才教练因素分析 |
4.4.2 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因素分析 |
4.4.3 田径后备人才基地因素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6章 参考文献 |
第7章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四、中国田径纪录与世界纪录的对比及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2]2018年上海钻石联赛苏炳添最后10 m冲刺视频全景技术分析及苏炳添进步的启示[J]. 苑廷刚,王国杰,姜自立,吕婕,程泓人,陈书心.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01)
- [3]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 舒盛芳.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 [4]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D]. 张元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J]. 苏炳添,邓民威,徐泽,梁伟,姜自立,王国杰. 体育科学, 2019(02)
- [6]中国竞技游泳赛制改革的研究[D]. 高捷. 北京体育大学, 2006(06)
- [7]第23-31届奥运会游泳项目竞技实力国际特征及我国的发展布局[D]. 李朔.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国际田径钻石联赛对中国田径运动的影响之研究 ——以上海站钻石联赛为例[D]. 张萌萌. 上海体育学院, 2017(11)
- [9]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研究(1903-1963)[D]. 张宝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10]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研究[D]. 徐鹏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