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Ⅰ期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34例分析

扩张Ⅰ期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34例分析

一、扩创I期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34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红,吴永伟,冯德宏,赵继军,顾三军,许亚军,芮永军,殷小根,殷渠东[1](2020)在《早期与晚期行诱导膜内植骨的骨愈合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对于骨缺损的治疗,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的骨愈合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愈合效果差异和影响骨愈合的主要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7年8月无锡市骨科医院和无锡市人民医院行诱导膜技术治疗的63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16-69岁,按骨水泥填塞后诱导膜内植骨时机不同分为2组:早期组(n=25)在骨水泥填塞后6-8周诱导膜内植骨,晚期组(n=38)在骨水泥填塞后10-12周诱导膜内植骨。随访评估两组骨缺损愈合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原因。试验获得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LW2019001)。结果与结论:(1)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骨移植手术,术中发现早期组形成的诱导膜较薄、毛细血管相对较多,而晚期组形成的诱导膜通常较厚、毛细血管相对较少;(2)63例获得16-50个月随访;早期组伤口或切口一期愈合22例,延期愈合3例;晚期组伤口或切口一期愈合34例,延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2例;(3)早期组延迟愈合1例,无骨不连病例,临床愈合时间5.0-12.0个月,平均6.64个月;晚期组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1例,临床愈合时间5.0-16.0个月,平均7.42个月;两组骨缺损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4)早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13例、良11例、可1例,晚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17例、良18例、可3例,两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5)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行诱导膜内植骨对骨缺损骨愈合时间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对愈合率无影响,而诱导膜体积和完整性、植骨质量和数量及断端稳定性等其它因素对骨缺损骨愈合,尤其是愈合率的影响更大。

郭佳琪,杨朝晖[2](2019)在《感染性骨不愈合中的主要治疗方法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创伤骨科使用Masquelet技术和使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感染性骨不愈合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32.6±11.22)岁。12例采用Masquelet技术,18例采用Ilizarov技术。统计治疗时间、治疗费用、手术数量、并发症及疗效评价,分析并比较两种技术的优劣。结果两组均获随访。Ilizarov技术组随访时间平均(18.04±3.67)个月,愈合时间平均(19.22±3.52)个月。Masquelet技术组随访时间平均(17.07±2.69)个月,愈合时间平均(6.00±2.17)个月。两组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感染手术次数及骨重建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的医疗水平及技术条件,两种术式均可以治疗感染性骨不愈合,但两种术式均有其明显的优缺点。Ilizarov技术可以不用顾忌骨缺损数量,可彻底控制感染;且该技术只需少量植骨或不需要植骨,对周围软组织环境要求较低。而Masquelet技术受制于骨缺损,不仅需要大量植骨,而且不能彻底清创,对损伤软组织需求较高,植皮常常为必要步骤;但其费用低、手术次数少,在治疗过程中更有利于患者。

李树源,周琦石,李悦,陈超,陈家齐,周宏亮,杨佳宝[3](2019)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植骨与单纯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比较》文中认为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富血小板血浆均具有促进骨愈合的作用,但将其应用于诱导膜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报道较少。目的:在诱导膜技术二期手术中,比较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植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植骨与单纯植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9例骨缺损患者,诱导膜Ⅰ期手术后分3组进行Ⅱ期手术:A组(n=20)进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B组(n=21)进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C组(n=18)进行自体骨移植治疗。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反复感染、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持续疼痛等),通过X射线评估骨临床愈合时间与骨痂评分。研究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结果与结论:①5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40个月;②A组平均骨临床愈合时间为(29.30±4.54)周,B组为(28.71±5.37)周,C组为(35.50±7.37)周,A、B组骨临床愈合时间短于C组(P <0.05);③A、B组术后半年的骨痂评分高于C组(9.50±1.43,9.14±0.85,7.83±1.42,P<0.05);④A组出现2例深部感染、1例骨质吸收;B组出现1例深部感染、1例遗留膝关节僵硬伴中度疼痛;C组出现4例感染、3例骨质吸收、延迟愈合及1例遗留膝关节僵硬伴肌肉萎缩,A、B组并发症例数少于C组(P <0.05);⑤结果表明,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或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诱导膜技术二期植骨中修复骨缺损,具有骨愈合速度较快、愈合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的优势。

郭佳琪[4](2019)在《感染性骨不愈合中应用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作为骨创方向中的常见病,感染性骨不愈合长期以来,受到专家学者极大关注。由于其常常会伴有软组织破坏,甚至骨外露,而高能量损伤会导致大量骨缺损、骨感染,加之有些部位血供较差,使得其病程长、迁延不愈,患者十分痛苦。目前临床上较为主流的治疗方式有:骨移植及骨移植替代材料技术、Ilizarov技术、Masquelet技术、骨基因治疗技术等。其中,Ilizarov技术与Masquelet技术是临床上较为先进的、效果较好的技术。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感染性骨不愈合的两种方式: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比较二者优缺点,研究二者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创伤骨科使用Ilizarov技术和使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的感染性骨不愈合患者,共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5岁。12例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MT,A组),18例采用Ilizarov技术(IBT,B组)。统计治疗时间、治疗费用、手术数量、并发症及疗效评价。从而通过分析效果,比较两种技术优劣。结果:Ilizarov技术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04±3.67月。愈合时间平均19.22±3.52月。总体术式平均4.88±1.07次,在手术中,因感染而实施手术25次,因骨重建而实施的手术25次。治疗费用平均9.5±3.53万元。总共发生并发症13例。临床疗效Paley评分标准:骨愈合优良率88.9%,肢体活动优良率83.33%。Masquelet技术组随访平均17.07±2.69月;愈合时间平均6.00±2.17月。总体术式平均4.53±1.20次,在手术中,因感染而实施手术26次,因骨重建而实施的手术13次。治疗费用平均8.00±3.01万元。并发症总共发生7例。临床疗效Paley评分标准:骨愈合优良率91.6%,肢体活动优良率75%。比较两组手术费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的手术次数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控制感染手术次数及骨重建手术次数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的医疗水平及技术条件,实施两种术式治疗感染性骨不愈合,都可以基本达到目标。当然,两种术式均存在着明显的优缺点。比如:Ilizarov技术可以不用顾忌骨缺损数量,可彻底控制感染;且该技术植骨需求很低或不需要,对周围软组织环境要求较低。而Masquelet技术受制于骨缺损,不仅需要大量植骨,而且不能彻底清创,对损伤软组织需求较高,植皮常常为必要步骤;但其费用低、手术次数少,在治疗过程中有利于患者。

邓伟[5](2019)在《游离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利用吻合血管的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联合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例胫骨骨不连患者,采取游离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联合自体髂骨移植进行治疗。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患者年龄为40-48岁,平均年龄4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例,重物砸伤2例,钢板夹伤1例。所有患者均为GustiloIII型骨折术后骨不连,部分患者伴骨缺损。骨缺损大小:1.0cm×l.0cm×3.0cm-6.0cm×4.0cm×3.0cm。皮质骨膜瓣切取面积:2.0cm×2.0cm-3.0cm×6.0cm。其中1例携带皮瓣,为嵌合式组织瓣。血管吻合方式:皮质骨膜瓣的膝降动脉2例与受区胫前动脉分支吻合、2例与受区胫后动脉分支吻合、2例与胫前动脉主干吻合。膝降动脉伴行静脉与相应动脉伴行静脉进行端端吻合。骨断端固定方式:2例继续外固定架固定、2例改行钢板内固定、2例改行髓内钉固定。术后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1.5个月。用Paley骨折愈合标准来评价骨折愈合。用Paley功能恢复评定标准来评价下肢功能。结果:5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术后X线随访,2个月已有大量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3-8个月骨折线基本消失,平均6个月,恢复日常生活,下肢行走无明显不适。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骨折仍未愈合,仅少量骨痂生长。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价标准评定,优4例,良1例,差1例。6例患者中,5例均可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1例患者因骨折未愈合,不能够完成日常活动。根据Paley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定,优1例,良4例,差1例。结论:采用游离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胫骨骨不连,骨不连愈合率高,治疗周期短,是修复胫骨骨不连的一种理想方法。

萧闵中[6](2019)在《骨感染复发的危险因素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骨相关感染一直都是骨科医生常见的疾病,感染的复发将会带给患者自身和家庭沉重的负担。虽然众所周知,开放性骨折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因素,而骨折相关性感染的定义一直到2016年12月瑞士的专家会议后才有了共识,共识中提到了数项确诊性和提示性标准,然而并没有对于这些标准有个数据证实,而对于骨折相关性感染的再次复发和其病情之后的诸如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临床医生往往只能对症治疗。本研究以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希望能从骨折相关性感染的共识中提及的诊断标准来找出容易导致感染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的病例收集分析研究,通过收集了 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骨感染相关患者,总共分离出357名骨感染相关患者,首先对其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得出近5年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构成比。357名患者中进一步筛选出有行手术治疗的336名患者,针对其复发率分析经过卡方实验和显着性差异实验等统计学方式,从一般情况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以及挑选的符合FRI共识中的各项确诊性和提示性标准,综合分析这类标准是否是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去讨论找出的各项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因素进一步分析,找出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供预防对策。结果:近5年致病菌分布构成比最主要的还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而革兰氏染色上,阳性与阴性菌比基本持平。一般资料里由于本次研究收集的患者主要男女比例悬殊,性别参考意义不大,考虑可能由于取样误差,既往文献普遍认为高龄是危险因素,然而在本次实验中尽管高龄患者所占比例大但其p值>0.05。而其他的选用的标准,外伤者其复发率要显着高于无外伤者(p=0.011)。其中入院时影像学所见骨折的患者要比没骨折的复发率较高,有较大的差异(p=0.039)。有骨不连的患者比无骨不连复发率要高(p=0.041)。有骨膜反应或骨质增生的患者要比没有的复发率高(p=0.045)。选用的三项确诊性标准:是否有窦道、瘘管或伤口裂开、是否有流脓或持续性渗液、以及是否有深部积血和积脓,三者单独考虑复发率时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而三者合并讨论时均无的患者比有任意一项的患者其复发率要低(p=0.033)。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各项因素可以得到是否外伤时最危险的因素(p=0.022),相较与此,是否有骨不连(p=0.053)和是否有骨膜反应或骨质增生(p=0.060)者其多因素影响率较低合并讨论各项提示性指标结论:对于骨科医生考虑骨相关感染疾病复发率时,有外伤和有骨折,将会显着影响其预后,并存在复发可能性要高于没有外伤和没有骨折的,选用的三项确诊性指标对于复发率也有显着影响。讨论多因素分析时,外伤、骨折以及三项确诊性指标将是影响复发率最高的因素,从避免复发的角度来看,如果患者有上述情况时,于手术过程具体清创范围和术后抗生素足量应用,将是预防复发最好的对策。

沈立锋,张春,郭峭峰,刘亦杨,黄凯,林炳远,张展,翟利锋[7](2019)在《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混合自体髂骨植骨Ⅰ期治疗四肢长骨感染性骨不连》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混合自体髂骨植骨Ⅰ期治疗四肢长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7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51例四肢长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9例;年龄19~71岁,平均36.3岁。骨不连部位:胫骨43例,股骨6例,肱骨1例,尺桡骨1例。骨缺损范围1~9 cm,平均2.9 cm。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采用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混合自体髂骨植骨方案Ⅰ期治疗。随访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感染控制、骨不连愈合及并发症情况。采用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肢体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0~35个月,平均18.3个月。皮瓣均成活,除1例出现感染复发外,其余50例感染均获Ⅰ期治愈。骨不连均愈合,骨愈合时间4~15个月,平均6.4个月。并发症包括皮瓣静脉危象5例,取髂骨供区股前外侧皮神经损伤20例,感染复发1例,外固定钉道感染3例。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34例,良14例,中3例,优良率为94%。结论 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混合自体髂骨植骨Ⅰ期治疗感染性骨不连可有效控制感染,促进骨不连愈合,改善肢体功能。

周子红,冯德宏,徐可林,殷渠东[8](2018)在《诱导膜技术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44例感染性骨缺损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临床中发现,诱导膜包裹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的:探讨如何减少诱导膜包裹植骨技术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44例应用诱导膜包裹植骨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14-69岁,随访时间15-51个月,观察骨水泥填塞物成型方式、制作质量、诱导膜形成质量、负载抗生素浓度、切口愈合、骨愈合、并发症和临近关节活动度恢复等情况。结果与结论:(1)填塞物体内成型23例,体外成型21例;骨水泥填塞物制作质量优14例,良17例,差13例;诱导膜完整22例,少许缺损13例,较多缺损9例;负载低度浓度万古霉素19例,负载中度浓度万古霉素25例;导致诱导膜缺损者为填塞物制作质量差,形成的诱导膜无法包裹植骨材料(13例),以及填塞物体内成型致填塞物与断端连接过紧,需用暴力咬除致诱导膜损伤性缺损(9例);(2)临床愈合时间3-16个月,平均5.9个月;患者应用诱导膜技术至骨愈合平均手术次数2.4次;(3)共1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8例是发生在诱导膜技术应用前2年;第一阶段术后并发症3例,包括1例切口裂开、表浅感染,1例深部感染,1例皮瓣部分坏死;第二阶段术后并发症8例,包括2例骨不愈合、5例感染复发、1例畸形愈合;(4)末次随访,临近关节活动度恢复优24例、良11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0%;(5)结果表明诱导膜技术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学习曲线,术者应掌握手术技巧,尤其是填塞物制作技巧,才能避免手术失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王林[9](2017)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和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术后感染患者进行中期随访(≥5年)研究,对肿瘤型人工假体周围感染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评价,为减少术后感染复发、提高肿瘤患者感染控制成功率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经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并进行跟踪随访,记录患者有无感染复发以及存活情况,并建立患者数据库。采用COX模型对患者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截骨长度、肿瘤分级、肿瘤对软组织侵犯程度、感染分期、感染程度、术后软组织情况、C反应蛋白以及有无化疗等影响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控制时间的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61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经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患者随访60-99个月,平均75.3个月。最终治疗成功53例(86.9%),感染控制所需时间(即感染确诊至治疗成功间隔时间)为1-25个月,平均19.1个月。COX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控制时间与肿瘤侵袭程度、感染程度和术后软组织情况相关(P<O.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分级、手术时间、截骨长度、感染分期、CRP、术后有无化疗无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分期、感染程度和术后软组织情况均为影响术后感染控制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感染分期早期相对于感染分期晚期,感染更容易控制,其HR为2.547(1.242-5.223);感染程度轻度相对于感染程度重度,感染更容易控制,其HR为2.121(1.021-4.408);术后软组织情况良好相对于术后软组织情况差,感染更容易控制,其HR为3.343(1.433-7.799)。结论感染分期、感染程度和术后软组织情况均为影响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控制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早期确诊感染、对感染严重程度进行有效评估、对软组织情况差的高危患者及时进行软组织修复有利于提高感染治疗成功率。第二部分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61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不同治疗方案进行中期疗效对比(≥5年),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规范治疗方法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经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并进行跟踪随访,记录患者有无感染复发。对治疗采用的清创灌洗术、一期翻修手术、二期翻修手术、Ilizarov技术、截肢术这五种治疗方式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随访时间以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确诊感染为起始点,至少随访5年以上以判断是否中期感染治疗成功。结果61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6.9%。其中清创灌洗术感染控制率为22.2%,一期翻修手术感染控制率为66.7%,二期翻修手术感染控制率为64.9%,Ilizarov技术感染控制率为100%,截肢手术感染控制率为100%。5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清创灌洗术与二期翻修术(P=0.0260)、清创灌洗术与Ilizarov技术(P=0.0032)、清创灌洗术与截肢治疗(P=0.0210)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手术方式治疗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感染症状<10天、人工假体较稳定以及软组织情况良好患者建议采用清创灌洗术;2.对于感染症状<1个月并且术后软组织情况良好患者,建议采用一期翻修手术;3.对于感染症状>1个月、术后创面软组织情况较差并且细菌培养提示为难治性混合性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建议采用二期翻修手术;4.对于先前治疗方案失败患者,不愿意进行多次手术或截肢的患者建议采用Ilizarov技术进行治疗。

莫长忍[10](2017)在《复方蜈蚣颗粒在慢性跟骨骨髓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后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复方蜈蚣颗粒口服在慢性跟骨骨髓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收住的诊断为慢性跟骨骨髓炎的连续性病例,共46例,脱落3例,纳入本研究43例,男性34例,女性9例;年龄22-64岁。根据患者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后是否冲服复方蜈蚣颗粒分为两组,冲服者入试验组,未冲服者入对照组。收集术后第1、5、15天患者疼痛评分;第15天患者切口 口愈合情况;第1周,1、6个月感染指标;末次随访时骨髓炎复发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时间9-13个月,平均11.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第5、15天疼痛评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第15天刀口愈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1周、第1个月感染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第6个月感染指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末次随访试验组复发率、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蜈蚣颗粒能改善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切口愈合,改善患者短期骨髓炎复发率及患者满意度,改善踝-后足的功能,是辅助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二、扩创I期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34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创I期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3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与晚期行诱导膜内植骨的骨愈合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手术方法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见图1。
    2.3 基线资料比较
    2.4 手术情况
    2.5 随访结果
    2.6 材料宿主反应
3 讨论Discussion

(2)感染性骨不愈合中的主要治疗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式
        1.2.1 Masquelet技术组
        1.2.2 Ilizarov技术组
    1.3 术后治疗
    1.4 治疗结果评价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2.2 手术次数
    2.3 治疗费用
    2.4 缺损长度
    2.5 并发症
    2.6 术后功能恢复
    2.7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控制感染及手术次数
    3.2 治疗费用
    3.3 治疗结果
        3.3.1 骨愈合方面
        3.3.2 肢体活动方面
    3.4 并发症
    3.5 展望

(3)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植骨与单纯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方法
        1.5.1 诱导膜Ⅰ期手术
        1.5.2 Ⅱ期植骨手术
        1.5.3 随访方法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基线资料比较
    2.3 试验流程见图1。
    2.4 术中情况比较
    2.5 各组植骨区骨愈合效果的比较
    2.6 各组材料宿主反应
    2.7 典型病例
3 讨论Discussion

(4)感染性骨不愈合中应用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病例选择
    1.3 治疗方案
    1.4 治疗结果评价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结果
3 讨论
    3.1 手术次数
    3.2 治疗费用
    3.3 治疗结果
    3.4 Ilizarov技术的并发症
    3.5 Masquelet技术并发症
4 结论
    4.1 比较结果
    4.2 不足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游离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临床资料及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方法
        1. 术前准备
        2. 手术方法
        3. 术后处理
        4. 疗效评定标准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1、典型病例1(表1中病例编号1)
    2、典型病例2(表1中病例编号2)
五、讨论
    1、股骨内侧髁区骨膜血供的应用解剖和骨膜瓣的可切取范围
    2、胫骨骨不连的原因分析
    3、胫骨骨不连治疗方法的选择
    4、骨膜瓣带薄层皮质骨的理论基础和优势
    5、本术式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6、关于术后康复
    7、DSA技术及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的应用
六、总结
七、结论
八、参考文献
九、综述: 胫骨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十、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十一、致谢

(6)骨感染复发的危险因素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及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4 分析项目
5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
    6.1 患者一般资料
    6.2 影像学及临床表现
    6.3 多因素分析
7 讨论
8 结论
9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应用Ilizarov骨延长术治疗慢性骨髓炎导致大段骨缺损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诱导膜技术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44例感染性骨缺损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方法
    1.6 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图
    2.3 治疗结果分析
3 讨论Discussion
    3.1 骨缺损修复方面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
    3.2 感染控制方面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
    3.3适应证选择和皮瓣修复方面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

(9)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和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人工假体重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复方蜈蚣颗粒在慢性跟骨骨髓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后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入选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治疗方法
        5.1 术前准备
        5.2 手术方法
        5.3 术后治疗
    6 评价方法
        6.1 术后疼痛评分
        6.2 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6.3 感染指标
        6.4 骨髓炎复发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6.5 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
        6.6 药物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的结果
    2 临床疗效
        2.1 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2.2 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2.3 感染指标的比较
        2.4 骨髓炎复发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2.5 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的比较
        2.6 药物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慢性跟骨骨髓炎的特点与治疗
        1.1 慢性跟骨骨髓炎的特点分析
        1.2 慢性跟骨骨髓炎抗感染治疗
        1.3 慢性跟骨骨髓炎手术治疗
    2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2.1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特点
        2.2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踝、足部的应用
    3 中医药治疗感染性骨病的研究
        3.1 中医药对感染性骨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3.2 跟骨慢性骨髓炎的中医治疗
    4 复方蜈蚣颗粒的组方含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4.1 组方意义
        4.2 其中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及其可能的作用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扩创I期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34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与晚期行诱导膜内植骨的骨愈合效果分析[J]. 周子红,吴永伟,冯德宏,赵继军,顾三军,许亚军,芮永军,殷小根,殷渠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4)
  • [2]感染性骨不愈合中的主要治疗方法比较[J]. 郭佳琪,杨朝晖. 实用骨科杂志, 2019(06)
  • [3]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植骨与单纯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比较[J]. 李树源,周琦石,李悦,陈超,陈家齐,周宏亮,杨佳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22)
  • [4]感染性骨不愈合中应用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的疗效分析[D]. 郭佳琪.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5]游离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应用研究[D]. 邓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6]骨感染复发的危险因素初步分析[D]. 萧闵中. 南京大学, 2019(04)
  • [7]组织瓣联合载抗生素硫酸钙混合自体髂骨植骨Ⅰ期治疗四肢长骨感染性骨不连[J]. 沈立锋,张春,郭峭峰,刘亦杨,黄凯,林炳远,张展,翟利锋. 中华创伤杂志, 2019(02)
  • [8]诱导膜技术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44例感染性骨缺损治疗分析[J]. 周子红,冯德宏,徐可林,殷渠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26)
  • [9]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和影响因素分析[D]. 王林. 郑州大学, 2017(01)
  • [10]复方蜈蚣颗粒在慢性跟骨骨髓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后的应用[D]. 莫长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扩张Ⅰ期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34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