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天,人类何处是归宿(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梦[1](2021)在《乡土与市场,“关系”与“说话”——刘震云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震云是文坛怪杰,不仅创作多变、风格诡异,且能量兼涉文学与影视。他的创作驱动是什么?如何整体把握他的变化,评价他在小说与影视间的跨界书写,特别是那标志性的"幽默"与"喜剧"?其"说话"风格的历史渊源、困境与创新在哪?怎么理解那宛然天书的大部头《故乡面和花朵》?本文将刘的书写置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探索转型的大背景中,通过考察刘的创作活动——包括书写、访谈、演讲,他与冯小刚、王朔等的交往合作等,详细阐述了以上问题。刘氏创作的"始源"触发要归于乡土与"1990年代"的狭路相逢,系乡土"关系"生存与市场私利扩张彼此激发的结果。由是开启了一连串的文化冲撞和驿动,如中原权力哲学、流民文化、"50后"的代际追求与审美、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记忆与寻根,等等。
宋进,张天浩[2](2021)在《论习近平未来观的多重逻辑》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未来观是习近平立足伟大时间历史与伟大历史时间而形成的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论创新,合历史逻辑、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于一体,显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历史逻辑,以历史、现在和未来相贯通的逻辑,体现了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时代逻辑,以新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逻辑,演绎了思想在时代潮流中的发展和创新;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展现了科学理论的继续发展;实践逻辑,以"将到哪里去、如何去"和"那里怎么样"的运行逻辑,回答了"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
王钰鑫[3](2021)在《“九个必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文中指出"九个必须"是"以史为鉴"的智慧结晶,是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深刻总结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是"开创未来"的行动遵循,是从对中国共产党掌握未来发展主动的科学回答中提出的根本要求,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纲领。"九个必须"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未来奋斗中,是对"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根本性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发展。"九个必须"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高度的规律自觉,从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等方面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阐明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大命题,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明观,强调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主张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倪晓明[4](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严炳洲[5](2021)在《鉴古知今开来 凝心汇智聚力》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从统一战线视野来看,就是要继续运用好统一战线重要法宝,坚持科学的历史思维,坚守最大共识观、最大政治观、最好营养观、最广团结观,鉴古知今,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高长武[6](2021)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文中研究说明深入认识和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的要求认识和看待党的100年,重在做到三点:一是长时段,要以百年、千年为计,端起历史望远镜,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过去、现在、未来相贯通,坚持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统一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二是宽视野,要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宏阔视野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三是深层次,要透过现象和细节,抓住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理清历史逻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深度和高度,弄清楚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100年中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邵依雯[7](2021)在《论弋舟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文中提出
郑佳颖[8](2021)在《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宁[9](2021)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初心”的考察 ——基于1927-1949雨花英烈遗书的研究》文中提出
肖雅茗[10](2021)在《吕潜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吕潜因“诗书画三绝”而被世人称颂,他的绘画、书法深受历代书画家宝爱,其名常载于艺术类典籍。相较之下,其诗名长久以来湮没不显,目前学界尚未对吕潜诗歌进行系统性研究。吕潜家世清贵,早披宫锦,其诗今存四百余首,多作于甲申之后,取材广博,风格多样,诗本性情,情感深挚,穷而益工。本文主要以吕潜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吕潜在战乱中被迫流落他乡,亲身经历了朝代鼎革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为下层劳动人民发声,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到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背景下启蒙思想的影子。本文将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吕潜诗歌的主要内容、文学价值、文献价值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研究。首先,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对吕潜诗歌进行辑佚和考辨。其次,以各类方志史籍为主干,以吕潜诗歌为材料支撑,补写完善其生平行迹和交游状况,其中交游着墨最多,试图从吕潜与友人的交往中探究其丰富细腻的遗民心理,揭示清初汉人士大夫观念的流变,并依托诗歌文本确定吕潜的遗民类型。吕潜之诗总体上呈现雅健清新的面貌,还有的以沉着翔实的笔调详述明末战乱时期的历史故实,描摹剧烈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因欲归无路而不得不依栖于治安之境的士绅阶层明遗民的生存处境与内心世界。吕潜之诗是人生经历和江山血泪写就,现实主义特色鲜明,以诗补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吕潜诗歌的主题倾向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并为巴蜀文学文献、巴蜀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佐证材料。另外,本文以吕潜诗歌为依据考辨部分方志史籍之失,或为史籍的记载提供更丰富的文献支撑。最后,详细分析吕潜诗歌的诗学趣尚、诗歌风格特色以及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将吕潜作为明清易代之际文学史上的一个个案,考察时代变迁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展开一幅广阔而生动的明代遗民生活图景,进一步展现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
二、明天,人类何处是归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天,人类何处是归宿(论文提纲范文)
(1)乡土与市场,“关系”与“说话”——刘震云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鬼马”怪杰 |
二流民文化,宋朝文章 |
三“新写实”的雅俗之辨 |
四《论语》新解与“找话儿” |
五有朋自远方来 |
六“朋友”“关系”与“结构” |
七流民复活、认同的历史契机与表达 |
八“关系”痴迷与乡土创伤 |
九三个男人“一台戏”86 |
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贵族? |
十一“两拳空空”:从革命到日常 |
十二幽默、喜剧的“和平”之道 |
十三刘震云的文学“开端”与“1990年代” |
十四“无头的父亲” |
(2)论习近平未来观的多重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逻辑 |
二、时代逻辑 |
三、理论逻辑 |
四、实践逻辑 |
(3)“九个必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个必须”是紧紧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出来的,科学回答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根本要求 |
(一)“九个必须”是“以史为鉴”的智慧结晶,是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深刻总结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
(二)“九个必须”是“开创未来”的行动遵循,是从对中国共产党掌握未来发展主动的科学回答中提出的根本要求 |
二、“九个必须”是具有丰富思想内涵、严密内在逻辑的重要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进展 |
(一)“第一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
(二)“第二个必须”即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 |
(三)“第三个必须”即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 |
(四)“第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道路遵循 |
(五)“第五个必须”即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 |
(六)“第六个必须”即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
(七)“第七个必须”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 |
(八)“第八个必须”即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来源 |
(九)“第九个必须”即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
三、“九个必须”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高度的规律自觉 |
(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
1.赋予执政理念新内涵。 |
2.阐明长期执政的目标追求。 |
3.阐释新时代党的执政方式。 |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
(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
1.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大命题,深化现代化规律的认识。 |
2.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明观,深化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 |
3.阐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光明的目标前进。 |
4.明确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根本目的的认识。 |
(4)《论衡》会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
一、关于“文体意识” |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
二、博通与越文化 |
三、博通与书肆 |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鉴古知今开来 凝心汇智聚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鉴古知今,凝聚共识 |
二、鉴古知今,凝聚人心 |
三、鉴古知今,凝聚智慧 |
四、鉴古知今,凝聚力量 |
五、鉴古知今,共创未来 |
(6)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时段:要以百年、千年为计,端起历史望远镜,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过去、现在、未来相贯通,坚持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统一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
第一,要以百年、千年为计,从长时段研究和看待党的奋斗历程 |
第二,要端起历史望远镜,立足现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把过去现在未来贯通起来 |
第三,要坚持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统一 |
二、宽视野:要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宏阔视野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 |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贡献突出表现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贡献突出表现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开辟了“四条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有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突出表现为: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三、深层次:要透过现象和细节,抓住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理清历史逻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深度和高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 |
第一,紧紧抓住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
第二,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推动工作 |
第三,深刻认识历史规律,进而遵循和运用历史规律,指导实践 |
第四,注重理清历史逻辑,弄明白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深刻道理 |
第五,准确把握历史大势,顺势而为,奋发有为 |
第六,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
第七,善于掌握历史主动,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握好时和势,不断推动事业发展 |
(10)吕潜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吕潜生平及交游 |
第一节 吕潜的生平及着述概况 |
第二节 吕潜交游考 |
一、吕潜与其族亲的交游 |
二、吕潜与明遗民及隐士的交游 |
三、吕潜与仕清汉臣的交游 |
四、吕潜与方外之人的交游 |
第二章 吕潜诗歌题材内容分析 |
第一节 题画诗 |
第二节 纪游诗 |
第三节 即事感怀诗 |
一、羁旅之愁忧时伤世 |
二、安稳闲适隐居生活 |
三、思念亲人怀念家国 |
第四节 凭吊诗 |
第五节 咏物诗 |
第三章 吕潜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诗学渊源 |
第一节 吕潜诗歌的艺术特色 |
一、赡博浑融的用典和化用 |
二、比拟新奇,诗本性情 |
第二节 吕潜诗学渊源分析 |
一、家学渊源 |
二、清初“陶、杜并举”诗学观 |
三、效慕王维,推尊唐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明天,人类何处是归宿(论文参考文献)
- [1]乡土与市场,“关系”与“说话”——刘震云论[J]. 李丹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10)
- [2]论习近平未来观的多重逻辑[J]. 宋进,张天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九个必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J]. 王钰鑫. 广西社会科学, 2021
- [4]《论衡》会通研究[D]. 倪晓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5]鉴古知今开来 凝心汇智聚力[J]. 严炳洲.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4)
- [6]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J]. 高长武. 党的文献, 2021(04)
- [7]论弋舟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D]. 邵依雯. 江南大学, 2021
- [8]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D]. 郑佳颖.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9]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初心”的考察 ——基于1927-1949雨花英烈遗书的研究[D]. 张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10]吕潜诗歌研究[D]. 肖雅茗.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