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丁威胁全球吸烟成本

尼古丁威胁全球吸烟成本

一、尼古丁威胁全球 吸烟代价沉重(论文文献综述)

休·蒙哥马利,于大卫[1](2022)在《控制》文中研究指明献给奥斯卡和费格斯序1987年11月卡什吞下塑料盒里最后一大勺微波加热的通心粉和奶酪,把盒子推向小桌的一边,品味着这份平和与宁静。嗯,算是相对的宁静吧。人满为患的综合医院的那种噪声——叮叮咣咣的响动,抬高的嗓门,偶尔的叫喊声——一直在背景中依稀可辨,尽管他回到自己那间医院的公寓,紧闭了房门。不过相比之下,这里仍是一片平静的绿洲,

李宁[2](2021)在《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与重塑(1856-1938)》文中研究说明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四百年之后愿意接受西方都市文化,这是第一次改变;随着帝制废除和共和国建立而放弃首都地位,这是第二次改变。这两次非同寻常的改变,重新塑造了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格局、公共空间、市民生活和都市文化。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伊斯坦布尔城市结构的变化和都市文化的重塑,远远超出普通城市史研究的范围,反映的是从晚期奥斯曼帝国到土耳其共和国早期的深刻历史变迁。换言之,帝国衰亡和共和国建立的这段历史,能够从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流变中折射或展现出来。伊斯坦布尔较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大规模接纳欧洲人是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1856年)之后。从那时起直到丧失首都地位(1923年),这座城市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动态的、丰富的,涉及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宗教群体和文化团体。这种流变既是晚期奥斯曼帝国衰落的表征,也是土耳其精英人物和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市民们稳中求变,勇于除旧布新,不懈努力的结果。共和国初期凯末尔推行的世俗化改革基于奥斯曼帝国晚期的西化,而联系帝国和共和国的纽带是伊斯坦布尔。考察两个阶段(1856-1923;1923-1938)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土耳其历史上西化及世俗化的实践效果和利弊得失就一目了然。研究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立足于都市特征,着眼于多重变化。伊斯坦布尔由皇城格局变为现代都市,首先是结构之变。原来人口众多、街道狭窄、房屋老旧、活动空间狭小。聘请外国专家重新设计、规划和改造之后,欧式马车可以通行,欧式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风貌焕然一新。其次是秩序之变,首都上至素丹和高官,下至普通店员和商贩,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也表现在他们对高雅、文明、规矩的生活方式的效仿,行为举止改变,社会秩序亦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扩大,社会风气的变化。伊斯坦布尔原有的巍峨皇宫、肃穆的清真寺、噪杂的市场之外,新增了公共浴室、咖啡馆、茶馆、报馆、音乐厅、俱乐部、广场、公园,公共空间迅速扩展。于是,伊斯坦布尔市民的日常习惯、风土人情、排场偏好、娱乐消遣都发生了变化。这相应地影响到他们的欣赏水平,以及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社会风气的变化还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伊斯坦布尔市民职业选择多样化,市民婚丧嫁娶和各种礼节简约化,年轻市民讲究衣着、追求时尚等,也包括市民送子女到西式学校接受教育,常去俱乐部、咖啡馆等公共场所。城市商业经营模式转换,社会服务的理念提升,流行话语的时时翻新,表明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是由表及里,由显而微的。针对这样庞大的主题,宏观的概括和微观的研究,尤其个案的研究必不可少。为此,本文在城市结构之变、公共空间之变、社会风气之变的分层次研究之外,设专章做个案分析,深化主题,揭示本质。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首都和共和国第一大城市,它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是明显的。研究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与重塑,触及土耳其历史上的西化、现代化、世俗化等问题。论文的结论主要有三方面:其一,不论帝制到共和制的更替经历了多么大的动荡,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联系并未中断,而且始终是世界性大都市所具有的多元文化载体;其二,不管土耳其国家的现代化整体程度如何,伊斯坦布尔是最先迈入现代都市文明之列的,而且,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重塑是土耳其乃至中东地区都市文化塑形的一个样板;其三,从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看,奥斯曼帝国晚期至土耳其共和国早期的社会转型中,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多于抗拒,文化层面的衔接大于龃龉,宗教与世俗的交融多于冲突。

王璐[3](2021)在《长春市某医院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遵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此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遵医行为的现状;分析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遵医行为的相关性,以期通过提高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进而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为临床改善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取就诊于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且符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429名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健康素养量表、体力活动量表、服药依从性量表和饮食行为依从性测评量表。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根据一般资料的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和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体力活动、服药依从性及饮食依从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总得分(92.48±8.05)分,140例(32.6%)患者具备充足的健康素养。2.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总分平均代谢当量值为(3686.89±2492.38)MET-min/周,服药依从性得分(4.76±1.53)分,饮食依从性得分(57.37±6.57)。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在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住院次数、病程及治疗方式八个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住院次数、病程、家庭人均月收入五个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遵医行为中的闲暇、交通方面的体力活动均呈正相关(P<0.05),与工作、家务方面的体力活动相关性不显着(P>0.05);与服药依从性和饮食依从性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1.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遵医行为中的体力活动里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是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服药依从性和饮食依从性均处于中低水平。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住院次数、病程、家庭人均月收入、性别、职业及治疗方式。3.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体力活动中闲暇、交通方面的体力活动均呈正相关,与工作、家务方面的体力活动相关性不显着;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与饮食依从性呈正相关。

刘广利[4](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孙荣廷[5](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指出《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常海刚[6](2021)在《脑深部电刺激前岛叶在药物成瘾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持续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双侧前岛叶对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戒断后复发和消退的影响目的岛叶是内感受中枢,也是药物成瘾神经环路的一个关键底物。脑深部电刺激(DBS)是调节特定脑区神经元活性的一种可逆、微创伤神经外科措施,已逐渐成为难治性神经精神类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最近研究表明,操控岛叶活性在治疗药物成瘾方面显示了很有希望的前景,DBS是一种很有效的神经调控技术。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持续高频DBS双侧前岛叶在吗啡成瘾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大鼠经过8天的药物匹配训练,建立了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10mg/Kg,两天1次,共4次),接着于双侧前岛叶植入DBS装置,术后恢复5天。在戒断阶段前14天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HF-DBS)(130Hz,150μA,90μs),戒断阶段第16天、第30天和40天进行CPP测试。在消退阶段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130Hz,150μA,90μs)。消退阶段第5天进行CPP测试。在完全消退后,通过吗啡点燃剂量(2 mg/kg)注射恢复吗啡位置偏爱并立即行CPP测试。结果在戒断阶段第30天,持续高频DBS显着降低了吗啡-位置偏爱的表达,而停止电刺激10天后在戒断阶段第40天恢复了吗啡-位置偏爱。在吗啡CPP消退期,持续高频DBS加快促进吗啡位置偏爱完全消退并且阻止了吗啡点燃诱导的吗啡位置偏爱复发。前岛叶持续高频DBS对运动活动能力及自然奖赏没有影响,对新物体识别记忆无明显损害也不引起焦虑。结论双侧前岛叶持续高频DBS有效缓解了药物戒断15天后吗啡成瘾样行为的复发,而停止DBS后,治疗效应减弱。同时双侧前岛叶持续高频DBS促进吗啡偏爱的消退,并阻止药物点燃诱导的吗啡寻求行为的恢复。这些发现为治疗难治性药物成瘾探索新靶区和DBS作为一种有希望的潜在干预措施提供了实验证据。第二部分脑深部电刺激吗啡成瘾大鼠前岛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差异差蛋白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目的吗啡依赖或成瘾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传统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脑深部电刺激(DBS)逐渐成为治疗药物成瘾最有潜力的一种新方法。鉴于使用吗啡可导致成瘾相关脑区或核团的神经适应性和蛋白质组学改变,本研究旨在对吗啡成瘾戒断后岛叶及DBS干预岛叶治疗的蛋白质组学及相关蛋白进行探索。方法在本研究中,大鼠接受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训练,并分为吗啡组及吗啡-DBS组(双侧前岛叶植入DBS电极,恢复5天)。盐水组只接受生理盐水给药并进行CPP训练。这些大鼠戒除吗啡14天,在戒断阶段吗啡-DBS组进行了慢性持续高频电刺激。戒断停药后第15天,所有动物均进行CPP测试,并使用iTRAQ与2D-LC MS/MS结合技术对大鼠前岛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挑选部分蛋白通过平行反应监测(PRM)进行验证。结果8天交替注射吗啡诱导了吗啡CPP表达并且慢性持续高频DBS可防止吗啡偏爱的复发。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575个蛋白质。与盐水组前岛叶相比,吗啡组有14个蛋白表达下调,3个蛋白上调了其表达。DBS组与吗啡组相比,有118个蛋白表达增加,87个蛋白表达减少。基于GO富集的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蛋白质代谢过程、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钙介导信号通路、神经递质转运、多巴胺能突触、m TOR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与成瘾动物模型中与吗啡成瘾和高频DBS治疗相关的蛋白质组学变化的全面分析,发现了前岛叶可能与吗啡成瘾有关的分子机制中的几种蛋白质和细胞信号通路,这有助于岛叶参与药物成瘾及DBS在治疗药物成瘾方面的理解和进展。

雍娴婷[7](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乔纳森·H.阿德勒,罗杰·E.迈纳斯,安德鲁·P.莫里斯,布鲁斯·扬德尔,梁馨丹[8](2020)在《扬德尔理论下的电子烟规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烟的出现给香烟、其他烟草制品以及尼古丁替代疗法(如尼古丁口香糖和尼古丁贴片)的制造商构成了威胁。他们通常会通过支持政府管制来应对此种威胁,从而抑制市场竞争。可以预见的是,香烟制造商、其他受威胁的厂商以及从烟草税中获利的政府,必然都会支持仿照《大和解协议》中的卡特尔规则,对电子烟实行更严格的管制。而那些希望遏制电子烟消费的禁烟组织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以上情形可以适用扬德尔理论(1)来解释。不同利益集团都支持对电子烟施加卡特尔规制,而结合其他领域中道德与经济利益团体结盟的情形可知,受不同利益团体共同影响而产生的政策不一定会有利于公共利益。现已有证据表明,相较于传统香烟,电子烟对人体产生的伤害更小,而且可以帮助吸烟者减少烟草消费甚至戒烟。因此,政府抑制电子烟的发展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

王洋[9](2020)在《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我国即将于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然而,在绝对贫困得以全面消除的“后贫困时代”,多维贫困、相对贫困以及潜在的贫困脆弱性问题依然存在。疾病是中国当前最主要的贫困诱因,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在因病致贫的“病”中,慢性病因其病因复杂、病程时间长、迁延不愈、易引发并发症等特点,成为拖累家庭因病陷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因素。众多医学证据表明,吸烟是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病等众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是全球烟草流行重灾区,是世界最大的烟草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烟草使用给中国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危害,与此同时,购买烟草产品的支出约占吸烟者生活消费支出的1/5,这一挤占效应对贫困群体生活质量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国内外已有针对贫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搭建适用于烟草这一特殊消费品的致贫效应研究框架,并尝试探究其内在传导机制,以期弥补我国基于消费行为视角的致贫效应研究的不足,对我国“后贫困时代”的新型减贫政策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本文共8章,除了第1章引言之外,其他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在第2章规范研究中,首先,本章基于贫困理论的发展脉络,按照绝对贫困论、相对贫困论、社会排斥论、可行能力论和多维贫困论的理论演进梳理并评述相关文献;其次,对本文主要探讨的收入贫困、多维贫困、资产贫困和贫困脆弱性四个概念,界定其含义范畴,总结其主要测度方法和研究框架,并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总结评述;最后,从健康人力资本、灾难性健康冲击和对生活支出挤占的角度,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索烟草消费的致贫机制,并提出本文实证部分的主要研究假设。对于烟草消费致贫效应和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4个章节展开:第3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本章基于衡量收入贫困的FGT指数,利用CFPS2010—2018年五期面板数据,探究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以及贫困强度的影响,并探索其主要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会显着增加个人陷入收入贫困的风险,且会加深已经贫困群体的贫困深度以及贫困强度。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可能的传导机制为健康人力资本,即烟草消费会导致个人患病概率增加进而导致劳动报酬降低,并且这一影响在私营企业以及外企等以绩效工资为主的单位尤其显着。第4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本章基于衡量多维贫困的A-F双界限法,利用CFPS2010—2018年五期面板数据,选取消费、健康、医保和福利四个维度,探究我国吸烟群体的单维及多维贫困状况,估计烟草消费对单维、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多维贫困的分解分析,探索吸烟群体多维贫困的主要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会显着增加男性健康维度和福利维度的单维贫困发生率,而对消费和医保维度未发现显着影响;进一步对女性的估计结果表明,烟草消费对女性单维及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与男性一致,仅在医保维度存在异质性。烟草消费会导致男性和女性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增加,且对女性的影响更为严重。对多维贫困贡献率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和福利两个维度是吸烟者多维贫困的主要组成部分。第5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城乡家庭资产贫困的影响。为保证家庭资产变量统计口径一致且观测期长度合适,本章选取CFPS2012和2016年两期面板数据,估计基于家庭生计和资产束的家庭资产指数,并基于两期资产指数构建家庭贫困动态转移矩阵,估计家庭资产动态变化路径,进一步探究烟草消费对家庭资产积累的影响。贫困动态转移矩阵结果表明,城市吸烟家庭的贫困动态转移更容易受资产多寡驱动,农村吸烟家庭因资产匮乏而陷贫的比例高于通过资产积累脱贫的比例;家庭资产动态变化路径表明,城乡吸烟家庭均不存在多重均衡的贫困陷阱,但农村吸烟家庭从贫困向非贫困的稳态均衡点收敛速度较慢。烟草消费会显着导致城市和农村家庭资产积累增速下降,可能的传导机制为健康冲击。第6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为保证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统计口径一致且卷烟价格可得,本章选取CFPS2010和2012年两期面板数据,首先基于期望贫困脆弱性衡量方法估计家庭脆弱性指标,然后检验烟草消费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最后对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烟草消费会显着导致家庭脆弱性程度增加,且对于期初即为吸烟状态的家庭影响更为显着,而对期初未吸烟的家庭未呈现显着影响,表明烟草消费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显现。对于贫困脆弱性指标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吸烟家庭的贫困脆弱程度较高一部分来自于较低的预期消费支出,一部分来自于较高的预期消费波动;烟草消费导致的较低预期消费支出主要体现为对家庭食品和医疗保健支出的挤占,较高消费波动则是由于烟草消费对家庭储蓄的挤占,导致家庭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外在风险时,平滑消费的能力较差。鉴于烟草消费会对个人和家庭贫困带来多层次的影响,本文在第7章进一步从政策干预的角度出发,探究作为控制烟草消费,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烟草消费最有效的控烟手段—价格和税收政策—对降低吸烟量的作用,对由烟草消费支出导致的城乡居民相对贫困状况的缓解,以及对个人和政府成本收益变动的影响。对卷烟价格需求弹性的测算结果表明,无论全样本还是分城乡的子样本,贫困群体价格敏感度更高,表明提高烟草税进而提高卷烟价格对降低贫困群体卷烟消费量的作用效果更大。模拟提税的结果表明,提高卷烟消费税并且考虑戒烟行为的情况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由于卷烟消费带来的相对贫困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以达到“健康中国2030”吸烟率为目标的模拟提税提价结果表明,提税提价带来的吸烟量下降可以释放低收入吸烟家庭被烟草消费挤占的收入,带来的戒烟效果可以节省低收入吸烟家庭的疾病医疗支出,二者均可减小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而提高个人及家庭的福利水平;提税提价后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高收入组,节省的医疗支出则主要来源于低收入组,提税提价增加的税收收入和节省的医疗开支可以覆盖约2/3的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是国家“健康扶贫”医疗补助支出的20倍以上。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在贫困治理手段上,本文建议综合利用现代财税制度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提高卷烟消费税进而提高卷烟价格,可以促使吸烟者减少吸烟量甚至戒烟,从而缓解因烟草消费导致的各类可行能力剥夺,提高个人或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减轻政府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的公共医疗支出;同时,如果能将增加的卷烟消费税收入,专项应用于健康促进项目,形成良性政策循环机制,对于贫困治理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其次,在贫困识别机制上,本文建议将烟草消费行为纳入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基于贫困脆弱性理论,本文建议应建立基于家庭贫困脆弱性的预防性扶贫机制,定位脆弱家庭,并建立贫困脆弱性数据监测体系,动态追踪脆弱性程度较高的贫困边缘家庭,在此过程中,将家庭的烟草消费行为纳入家庭脆弱性考评机制,从预防性扶贫的角度提高精准扶贫瞄准机制的有效性。最后,在减贫政策体系构建上,本文建议通过对现代化财政政策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的综合运用,来构建新型的减贫政策体系。将视角前移并拓宽至预防性的公共卫生政策、具有行为矫正功能的财税政策,使得潜在瞄准群体能够受到多维度政策辐射,减弱甚至避免其对补贴性扶贫政策的深度依赖,鼓励其提高自我发展意愿和能力,督促其通过内在动力摆脱贫困处境。通过患病率下降而节省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可以用于对低收入人群的医保覆盖,进一步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

王佳[10](2019)在《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以来,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其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出生率持续偏低、死亡率居高不下和外来移民人口补偿能力显着减弱三个方面。受此影响,俄罗斯人口持续多年出现负增长,全国人口总数逐年下滑。此次人口危机因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影响程度之深,已经成为事关俄罗斯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性问题,引起了俄朝野各界的普遍高度关注。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形势是在全球人口向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欧美国家为首的世界各国人口纷纷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的多子女大家庭模式逐步被少子女的现代家庭模式取代,居民生育意愿显着下降,人口生育水平降至自然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趋缓甚至步入负增长阶段。在全球人口转变的背景下,俄罗斯的人口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向现代人口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它既受到了俄人口发展历史上形成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差异等传统人口因素的影响,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转型时期的激进改革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冲击则是此次人口危机的助推器,不仅加快了危机爆发的进度,也增强了危机蔓延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并加重了它的灾难性后果。为摆脱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俄政府出台了包括鼓励居民生育、降低人口死亡率和吸引外来移民在内的一系列应对人口危机的配套措施,旨在扭转持续多年的人口负增长趋势,同时增强外来移民对人口再生产的补偿能力。上述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俄罗斯人口总数自2010年起恢复增长。2013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人口出现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首次自然增长。尽管近年来人口危机的状况有所缓和,但就目前人口形势来看,俄罗斯未来面临的人口问题依旧严峻。居民生育意愿仍然偏低,无法保证维持人口数量稳定所需的出生率水平。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人口危机最严峻时期出生的女性逐渐步入生育年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育龄女性数量将面临显着减少的局面,人口出生率预计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水平尽管有所回落,但与大部分欧美国家相比依然处于高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死亡率难以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俄罗斯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规模很可能将持续扩大。在外来移民对人口自然损失的补偿能力难有实质性提升的背景下,当代俄罗斯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本论文的研究以当代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人口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俄政府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其实施成效和不足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比较并借鉴世界同类国家应对人口问题的经验,为俄罗斯摆脱人口危机提出可行建议,并对俄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论文由绪论、四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章对俄罗斯的人口发展历史进行回顾,论述了旧俄时期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的主要发展阶段;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和日益减弱的移民人口补偿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对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从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入手,详细探讨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俄罗斯政府实施的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和增强移民吸引力等应对人口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相关措施的成效和不足进行了评价。结语部分论述了俄罗斯人口的发展前景,并就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解决尝试提供可行性建议。人口危机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难以一蹴而就。一方面,受人口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单纯依靠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能力,已经很难维持人口数量的动态平衡。因此,俄罗斯应更加重视外来移民的人口替代效应,充分发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环境,进一步加大引进外来移民的力度,秉承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口交流,充分利用邻国的人口资源禀赋,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吸引外来国际移民的同时,优化整合国内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区域间人口流动同样可作为俄罗斯应对人口问题的可行途径。另一方面,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的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性影响下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因此,俄政府应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入手,健全有利于人口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加重视培养居民对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提高家庭在社会舆论及居民思想观念中的威望,从根本上引导社会环境向有利于家庭和生育的方向转变。总体而言,鉴于俄罗斯未来依旧严峻的人口发展形势,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和移民政策的财政投入,为应对人口危机措施的落实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因此,经济发展才是未来俄罗斯解决人口危机的最根本途径。

二、尼古丁威胁全球 吸烟代价沉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古丁威胁全球 吸烟代价沉重(论文提纲范文)

(2)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与重塑(1856-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论文的创新点
    四、研究时段之说明
第一章 伊斯坦布尔城市结构之变
    第一节 伊斯坦布尔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
        (一)伊斯坦布尔城市发展的瓶颈与契机
        (二)伊斯坦布尔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
        (三)伊斯坦布尔城市发展带来的改变
    第二节 伊斯坦布尔的权力、秩序与市民生活
        (一)统治者:素丹与政府官员
        (二)近卫军:士兵、市民还是暴徒?
        (三)新力量:资产阶级的崛起
    第三节 西化生活的缩影:佩拉宫的繁荣与衰落
        (一)繁华:富丽堂皇的佩拉宫
        (二)兴盛:改朝换代时的都市与酒店
        (三)衰落:时代巨变下的佩拉宫
        (四)回望:佩拉宫的变迁与影响
第二章 伊斯坦布尔公共空间之变
    第一节 清真寺:重新成为信仰之地何以可能
        (一)信仰与政治之间:清真寺及其社会功能
        (二)政教分离: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挑战
        (三)反思:清真寺只作为信仰之地何以可能?
    第二节 咖啡馆:休闲之地与政治空间
        (一)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的咖啡馆
        (二)娱乐和消遣:咖啡馆的休闲功能
        (三)混乱与秩序:咖啡馆的政治话语
        (四)伊斯坦布尔咖啡馆文化的输出
    第三节 哈马姆:挑战、衰落与新生
        (一)伊斯坦布尔的公共浴室与浴室文化
        (二)瘟疫与疾病: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和应对之道
        (三)社会进步与角色转变:公共浴室的衰落与新生
第三章 伊斯坦布尔社会风气之变
    第一节 伊斯坦布尔城市女性的角色之变
        (一)禁锢与自由:帝国时代的上层女性及其生活
        (二)突破与实践:改革时代的底层女性及其突破
        (三)共性与个性:革命时代的精英女性及其贡献
    第二节 伊斯坦布尔市民的服饰之变
        (一)服饰与政治:撬动改革之路的杠杆
        (二)服饰与文化:社会转型中的时尚元素
        (三)服饰与社会:革命、改革话语下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伊斯坦布尔市民的心态之变
        (一)模式与体系:改革扩大了伊斯坦布尔市民的受教育面
        (二)印刷与出版:阅读成为了伊斯坦布尔市民的常态
        (三)结果与影响:从被动开放到主动放开的心态嬗变
第四章 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流变与重塑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个案1:烟馆与奥斯曼帝国的航向
        (一)作为“瘾品”的烟草及其扩散
        (二)伊斯坦布尔的烟馆与吸烟现象
        (三)殖民者、政府与烟草工人
    第二节 个案2:人民宫与土耳其人的文化认同
        (一)我们是谁:奥斯曼、伊斯兰还是土耳其?
        (二)来自何方:土耳其人建构的国家史观
        (三)如何培育:以人民宫为主体的市民生活
    第三节 个案3:市民与伊斯坦布尔的兴衰沉浮
        (一)荣耀与向心力:帝国时代的都市魅力
        (二)兴废与离心力:被人遗忘的城市记忆
        (三)定位与竞争力:全球化时代重新出发
结论
    一、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中的“变”与“不变”
    二、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流变中的宗教与世俗化之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硕博连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3)长春市某医院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遵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现状
        1.1 健康素养相关概念
        1.2 糖尿病健康素养的测评工具
        1.3 健康素养的国外现状
        1.4 健康素养的国内现状
    2 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研究现状
        2.1 遵医行为的相关概念
        2.2 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相关测评工具
        2.3 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国外研究现状
        2.4 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3.1.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3.1.2 慢性病健康素养量表(Health Literacy Mangement Scale, HLMS)
        3.1.3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卷(IPAQ-L)
        3.1.4 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
        3.1.5 饮食行为依从性测评量表
        3.2 统计学方法
        3.3 质量控制
        3.3.1 课题设计方面
        3.3.2 问卷收集方面
        3.3.3 数据录入方面
        3.4 伦理原则
        3.5 可行性分析
        3.6 预期成果
        3.7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2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病健康素养得分情况
    3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得分情况
        3.1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得分情况
        3.2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情况
        3.3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得分情况
    4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不同特征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比较
        4.2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遵医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5.1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5.2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饮食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1.1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特征
        1.2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特征
    2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现状
    3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现状
        3.1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现状
        3.2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
        3.3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现状
    4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不同文化程度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影响
        4.2 不同婚姻状况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影响
        4.3 不同住院次数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影响
        4.4 不同糖尿病病程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影响
        4.5 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影响
        4.6 不同性别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影响
        4.7 不同职业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影响
        4.8 不同治疗方式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影响
    5 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遵医行为之间的关系
    6 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5)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1.2,提升的潜力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1.4,结语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2.2,练习的质量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2.3.1,专注
        2.3.2,目标设定
        2.3.3,自我评估
        2.3.4,策略
        2.3.5,大局
        2.3.6,警告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2.4.1,动力来源
        2.4.2,归因
        2.4.3,自我效能
    2.5,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3.1,调查
    3.2,特殊医学诊断
        3.2.1,结构性疾病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3.3.1,一般说明
        3.3.2,独奏乐器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3.4,结论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4.2,音乐的价值
    4.3,测量误差
    4.4,音乐外的因素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4.4.2,环境相关方面
        4.4.3,评估者的特征
    4.5,非音乐因素
        4.5.1,偏见
        4.5.2,表演顺序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4.7,总结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5.2.3,时间管理策略
    5.3,执行策略
        5.3.1,排练策略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5.4,评估策略
        5.4.1,评估的必要性
        5.4.2,流程评估策略
    5.5,元策略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5.6,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7.1.1,结构
        7.1.2,一般性建议
    7.2,音乐的记忆
        7.2.1,死记硬背
        7.2.2,记忆视觉信息
        7.2.3,用耳朵记忆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7.3,结论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体能
    9.1,背景
    9.2,长期运动
    9.3,临场运动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9.6,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10.4.1,生理学研究
        10.4.2,行为研究
    10.5,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着作和期刊文章
    音乐期刊文章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11.1,生物反馈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11.3,神经反馈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11.6.1,增强注意力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11.7,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12.1,放松
    12.2,心智排练
        12.2.1,心智排练简介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12.3.2,专注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12.5,总结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13.1,表现力的本质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13.2.2,透镜模型
        13.2.3,认知反馈
        13.2.4,认知反馈研究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3.3,结论
    致谢
    注释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14.2,药物种类
        14.2.1,生活型药物
        14.2.2,处方药
        14.2.3,违禁药物
    14.3,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引言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脑深部电刺激前岛叶在药物成瘾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持续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双侧前岛叶对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戒断后复发和消退的影响
    前言
        药物成瘾概述及现状
        药物成瘾的危害
        药物成瘾的阶段
        药物成瘾的相关理论及神经回路
        岛叶与药物成瘾
        药物成瘾的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与药物成瘾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和试剂
        1.3 主要药物和试剂配制
        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1.5 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装置
        1.6 Smart3.0视频跟踪系统
        1.7 Smart3.0 CPP操作程序
        1.8 条件性位置偏爱方案
        1.9 实验分组及设计
        1.10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装置和刺激方案
        1.11 脑深部电刺激装置植入手术
        1.12 旷场实验
        1.13 新物体识别实验
        1.14 电极位置的组织学验证
        1.15 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
        1.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DBS电极位置验证
        2.2 前岛叶持续高频DBS抑制了戒断阶段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复发
        2.3 持续的HF-DBS加速了吗啡诱-CPP的消退并防止了点燃诱导的复发
        2.4 前岛叶持续高频DBS不影响运动活动、焦虑样行为和新物体识别
    3 讨论
第二部分:脑深部电刺激吗啡成瘾大鼠前岛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差异差蛋白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药物配制
        1.4 仪器设备
        1.5 动物分组
        1.6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装置和手术植入
        1.7 建立吗啡CPP模型
        1.8 iTRAQ蛋白质组分析
        1.9 用PRM对iTRAQ数据对选定的蛋白质进行验证
        1.10 组织学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组织学验证电极位置
        2.2 吗啡引起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且慢性持续高频DBS阻止了吗啡-偏爱的复发
        2.3 基于iTRAQ鉴定的蛋白质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在AI中与HF-DBS干预吗啡成瘾有关的关键蛋白的发现
        2.6 DEPs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2.7 PRM验证差异蛋白DEPs
    3 讨论
        3.1 Eif4e2与药物成瘾
        3.2 Gnal与药物成瘾
        3.3 GLT-1与药物成瘾
        3.4 Taco1与吗啡成瘾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岛叶:治疗药物成瘾的神经调控靶区
    1 药物成瘾定义、危害、治疗及机制
        1.1 药物成瘾定义
        1.2 药物成瘾危害
        1.3 药物成瘾治疗
        1.4 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机制
    2 岛叶解剖
        2.1 岛叶结构连接成瘾脑区
    3 内感受在成瘾中的作用,岛叶与内感受
        3.1 岛叶与药物成瘾的相关研究
    4 岛叶是治疗药物成瘾的神经调控靶区
        4.1 TMS与药物成瘾,TMS岛叶治疗药物成瘾
        4.2 t DCS与药物成瘾,t DCS岛叶治疗药物成瘾
        4.3 DBS与药物成瘾,DBS岛叶治疗药物成瘾
    5 结论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生理健康检查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计算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1.4 干预方法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扬德尔理论下的电子烟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利益集团及规制需求
    (一)传统规制理论
    (二)扬德尔理论(Baptists and Bootleggers)
二、烟草法规和《大和解协议》
    (一)《大和解协议》签订前的相关规制
    (二)《大和解协议》
    (三)联邦烟草立法
三、电子烟的兴起
    (一)一项颠覆性技术
    (二)电子烟与公共卫生
    (三)规制电子烟
四、扬德尔理论与电子烟
    (一)公益团体:那些想要电子烟受到管控或禁止的群体
    (二)经济利益团体:从电子烟规制中获益的群体
    (三)经济利益团体和政客
    (四)电子烟和消费税收入
结 论

(9)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分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数据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局限性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2.1 贫困理论的演进
        2.1.1 绝对贫困论
        2.1.2 相对贫困论
        2.1.3 社会排斥论
        2.1.4 可行能力论
        2.1.5 多维贫困论
    2.2 贫困的概念界定、测度方法与理论框架
        2.2.1 收入贫困
        2.2.2 多维贫困
        2.2.3 资产贫困
        2.2.4 贫困脆弱性
    2.3 烟草消费的致贫机制:文献综述
        2.3.1 健康人力资本角度
        2.3.2 健康冲击角度
        2.3.3 支出挤占角度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3.1 基准回归结果
        3.3.2 稳健性检验
        3.3.3 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草消费对多维贫困的影响
    4.1 问题的提出
    4.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4.2.1 理论模型
        4.2.2 数据与变量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单维贫困发生率
        4.3.2 多维贫困发生率
        4.3.3 基准回归结果
        4.3.4 稳健性检验
        4.3.5 多维贫困的分解分析
        4.3.6 进一步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草消费对资产贫困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5.2.1 理论模型
        5.2.2 数据与变量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吸烟、城市家庭资产贫困与贫困陷阱
        5.3.2 吸烟、农村家庭资产贫困与贫困陷阱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烟草消费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烟草消费与贫困的动态转移
        6.3.2 基准回归结果
        6.3.3 稳健性检验
        6.3.4 机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烟草税政策效应与贫困缓解
    7.1 引言
    7.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7.2.1 理论基础
        7.2.2 模型、数据与变量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中国卷烟价格需求弹性估计
        7.3.2 模拟提高烟草税对相对贫困的影响
        7.3.3 基于“健康中国2030”吸烟率目标的政策效果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综合利用现代财税制度提升贫困治理能力
        8.2.2 将烟草消费行为纳入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8.2.3 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公共卫生政策构建新型减贫政策体系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俄罗斯人口发展历史概述
    第一节 旧俄时期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状况
        一、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概述
        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发展的历史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
    第一节 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人口出生率持续偏低
        二、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
        三、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日益减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历史结构原因
        一、育龄人口数量阶段性减少导致人口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
        二、人口性别构成严重失衡制约人口再生产的良性运行
        三、人口年龄结构日益老化造成死亡率水平的控制难度增加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原因
        一、家庭生活水平下降抑制居民生育意愿
        二、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降低导致人口健康状况恶化
        三、经济实力衰退造成高技能人才大量流失
    第三节 文化和价值观原因
        一、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转变导致居民生育意愿下降
        二、不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死亡观念成为高死亡率的重要诱因
        三、民众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制约移民吸引力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政府应对人口危机的措施及绩效分析
    第一节 刺激居民生育意愿提高人口出生率水平
        一、出台刺激人口生育意愿的物质激励措施
        二、为女性兼顾家庭责任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协助家庭改善居住条件,为居民落实生育意愿提供住房保障
        四、宣传重视家庭和生育的传统价值观
    第二节 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降低人口死亡率水平
        一、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二、推行控烟、限酒和禁毒等措施
        三、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提高移民吸引力增强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
        一、根据移民现状与移民需求,适时调整移民政策定位
        二、刺激境外侨胞回归意愿,主动吸引侨胞回迁
        三、大力吸引高技能移民
        四、优先吸纳独联体地区移民
        五、培育包容的移民环境,促进移民融合
    第四节 人口危机应对措施的绩效分析
        一、提高出生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二、降低死亡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三、增强移民吸引力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尼古丁威胁全球 吸烟代价沉重(论文参考文献)

  • [1]控制[J]. 休·蒙哥马利,于大卫. 译林, 2022(01)
  • [2]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与重塑(1856-1938)[D]. 李宁. 上海大学, 2021
  • [3]长春市某医院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健康素养与遵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王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
  • [5]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D]. 孙荣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6]脑深部电刺激前岛叶在药物成瘾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常海刚.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7]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8]扬德尔理论下的电子烟规制[J]. 乔纳森·H.阿德勒,罗杰·E.迈纳斯,安德鲁·P.莫里斯,布鲁斯·扬德尔,梁馨丹. 地方立法研究, 2020(06)
  • [9]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D]. 王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10]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D]. 王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尼古丁威胁全球吸烟成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