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项目展示

安徽科技项目展示

一、安徽技术项目展示(论文文献综述)

杨蕊银,曹阳春[1](2021)在《众创空间的理论渊源、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在系统阐述众创空间缘起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其在空间载体、创新创业主体、资源要素、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制度规制上的构成要素特征,总结出众创空间在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效率和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上的基本功能,探讨众创空间在资源整合、价值创造以及协同创新方面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总结国内外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最终形成具有价值性的借鉴启示,包括坚持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导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众创空间、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聚合和分享优质创新资源和培育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裴龙[2](2021)在《当代售楼示范区空间动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售楼示范区是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建筑类型,其作为特殊商品的销售和展示,在地产行业的发展推动下变化很快,人们对地产销售的理解、需求都产生了变化,希望在售楼示范区这个浓缩空间中反映产品理念和品质感。当下售楼示范区遍地开花,琳琅满目,风格多样,尽管其形态多样,但其空间与动线的组织与设计,是有章可循的。空间与动线的组织方式不仅是设计中的重要关注点,更可作为售楼示范区的亮点所在,进而提升售楼示范区的营销作用。如何通过空间及其氛围的展示达到空间产品销售的目的,成为近年来地产开发者不断尝试的重要问题。本篇论文以售楼示范区空间动线的组织为研究核心,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文章的正文部分。第二章梳理售楼示范区发展至今的历程,将售楼示范区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期、雏形期、成长期、调整期以及成熟期,阐述其背后推动发展的原因,并预测其发展的四个趋势:品牌标准化、复合化、“网红化”、数字化,对售楼示范区的功能构成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售楼示范区空间动线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对合肥市的不同空间类型的典型售楼示范区进行实地调研,并详细地分析其空间与动线的特征。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网络案例,归纳总结现有售楼示范区的类型、空间关系与组织模式、动线设计模式。以期对未来的售楼示范区设计提供思路。最后结合笔者参与的两个实际项目,针对其具体的情况与问题,提出相适应的解决策略,将归纳总结出的设计方法进行印证。

王颢霖[3](2021)在《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是我国乃至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承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已走过将近二十年的历程,开展了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保护工作,形成诸多成果。本文聚焦当下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实际情况,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法规建设、评估体系、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几个方面,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构建进行基础性的建设。论文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系统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保护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探讨。论文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保护研究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力求形成整体性的研究构架。引言部分首先明确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我国当下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研究的具体情况,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重点研究问题进行说明。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从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切入,在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营造技艺概念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梳理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厘清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为其后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具体问题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针对当下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制度进行论述,从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制度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并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文第三章试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项目本体评估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两方面展开,为评估工作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搭建。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五章分别针对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进行论述,结合实际保护案例,多方面探讨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收束,并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进行展望。

王晋静[4](2021)在《基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短短数年内,成为我国各领域中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起源于民间,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事件、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经过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演进,非遗成为各个区域中民族或群体智慧结晶、优秀文化的最好体现。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与传统博物馆不同,非遗博物馆是与大众“对话”的平台。我国的非遗博物馆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非遗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其展示空间设计还存在实物集成化展示、展示手段扁平化、现场展演难以开展等不足,导致展示空间无法全面、生动地向参观者传播非遗,参观者也很难体会到非遗背后的文化精神。究其原因,当前非遗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需要摆脱过去“二元论”空间的片面性,转而探寻空间三元理论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理论将空间分为三个维度,即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其分别又对应着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三层空间结构,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动态演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且最终落脚点是表征性空间,也就是社会空间。由此可见,列斐伏尔强调了社会关系在空间中的重要性,他打破了从前僵化的“二元论”空间关系,构建出了一个动态的空间发展框架。本文旨在利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理论对非遗博物馆展示空间进行三元空间的划分和分析,为改进当前非遗博物馆展示的不足探索出相应的设计策略。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围绕概念阐释、发现问题、理论运用、提出设计策略、设计实践依次展开。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研究。第一章为绪论。梳理了相关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现状,并交代了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内容框架、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三章分别阐述了非遗博物馆和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的相关概念,得出非遗博物馆展示的活态化特征与空间三元论中强调动态而非僵化的空间发展如出一辙,以此提出了二者的同一性与互补性,为二者结合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第四章,是针对国内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调研,调研结果得出参观者现实需求与目前非遗博物馆展示现状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第三部分:第五章,根据调研情况,梳理出非遗博物馆类型及其特征。同时,通过运用空间三元论分别对非遗、非遗博物馆空间进行解构,形成独特的空间分析模型。抽丝剥茧式地逐一分析参观者、传承人、设计者与展品、展示道具、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为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第六章,该部分通过前期的各项调研与非遗博物馆的三元空间分析,凝练出符合当下参观需求与非遗展示需求的设计原则与策略。第五部分:第七章,该部分是基于上文中提出的空间模型与设计策略的具体实践。以安徽博物院非遗馆为研究对象,以空间三元论的视角,分析当地参观人群、现有空间及当地非遗特色等,运用设计策略完成最终设计。最后,综合上述五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全文通过研究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在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设计者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博物馆展示。同时,也强调了非遗自身以及非遗博物馆展示发展创新的重要性,尊重原生性与发展创新性之间并不矛盾,对目前非遗展示的创新也是空间动态发展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的运用为当前非遗博物馆展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陈文新[5](2020)在《初中音乐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主要指导的探究型学习模式,致力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项目化学习以基于真实情景的探究模式以及注重成果展示的特性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音乐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音乐学科中的应用。音乐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音乐学科相关的、具有现实情景问题的深入持续地学习,在充分感知音乐的基础上,运用音乐知识、技能等解决现实问题、完成音乐成果展示,形成对相关音乐活动的审美理解,获得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项目化学习的教学理念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一致性:项目化学习在实践中合作探究的特性,符合在合作体验中感知音乐的教学要求;基于真实学习情景的特性,符合音乐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注重项目成果展示的特性,符合音乐表演的教学要求。目前,已有部分研究者尝试将项目化学习用于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进行音乐项目化学习,但研究多停留在音乐项目化学习的意义及价值层面,未对教学理论要点及具体的教学设计做详细论述。另外,音乐项目化学习在与学校课程内容整合方面存在问题,这也成为限制音乐项目化学习实施推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根据目前初中音乐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音乐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开发设计与实践教学。理论层面,丰富与发展音乐项目化学习的相关理论要点探讨,以期为在初中开展音乐项目化教学提供设计参考依据;实践方面,基于初中音乐课堂进行音乐项目化教学,分析教学成效以及影响成效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开展音乐项目化教学提供参考。论文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分析国内外音乐项目化学习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目前国内外音乐项目化学习的发展现状及方向;第二,探讨音乐项目化学习的相关理论要点;各环节内涵及设计要领;论述音乐项目化学习需要的资源及工具;第三,以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本学期的教材内容,利用学校日常教学课时,设计并实施《欧洲与大洋洲的音乐游记》项目,总结音乐项目化学习的成效。分析影响初中音乐项目化学习的相关因素;反思项目过程,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进一步总结音乐项目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赵晓霞[6](2020)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职农林院校在培养园林从业人员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究其原因分析,中职园林专业亟需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操作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是中职园林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本文将项目教学引入《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探究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尝试改善目前中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上课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学生实训、实习教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并从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首先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角度分析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认为课程教学设计渗透了项目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内容遵循了项目工作程序,项目教学组织符合中职生特性,课程教学目标符合企业的需求。然后进行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通过调查走访选择“园林植物病害识别技术”这一案例,项目设计包括四个步骤:项目课题确立、项目目标与计划、项目执行和项目展示及评价。最后在案例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行动研究,通过两轮的教学行动研究发现:项目教学法体现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项目教学法达到中职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从硬件和软件提出了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建议: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教学设施投入;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引导,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罗琼妹[7](2020)在《项目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十年是知识经济时代以来社会变革最为迅速的十年,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尤其是教育。人们深刻意识到只有以学习者为中心,多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发展信息素养教育,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未来生活的挑战。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多地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收”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用今天的知识和教育方式培养明天的人才,可想而知,培养出来的人将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正在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以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本是一种很具实效性和推广价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将其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也就成为一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较好地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讨,提出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规范,研究结合学校特色的项目教学法实践框架,总结项目教学法应用策略和优化建议,进一步完善了项目教学体系。笔者以海南省某中学七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这一单元进行了为期十周的教学实践研究。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以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依据项目教学法的步骤制定了可行的教学设计。之后,学生进行项目的选择、小组的分工、项目计划的制订、项目问题的解决和项目作品展示等教学环节。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利用对比分析法对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实践研究,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项目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端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等各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课程目标、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研究背景,探讨项目教育的现实目的和意义,论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相关研究基础。对项目、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确定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步骤,探讨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教学实施奠定科学依据。通过文献阅读对项目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确定项目课题的选择,选定课题后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项目设计的相关要求进行课程项目的设计。第四部分:教学实践过程。首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接着进行项目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模式对比研究,将项目教学过程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总结阶段详细展开。第五部分:实践效果分析。项目教学实践结束后,对所收集的数据和过程材料进行分析。对实验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对比分析,了解学生是否能适应项目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教学法使用前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是否有变化,知识的学习是否明显掌握等。再从课堂纪律、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四个方面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的优势、不足及使用策略。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总结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展望项目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邬可[8](2020)在《中学“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历史演进与执行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员运动会”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改革学校运动会的第一选择,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每一个学校的执行方案都不一样,在全员运动会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随意性和不科学性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的理念得不到有效的彰显。在中国教育学会2017年教育科研专项重点课题《转型与突破:基于“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区域综合改革实践探索》的支撑下,为了更好地让全员运动会成为展示并考察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状况的平台,解决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在课堂教学、大课间、运动会等环节上存在着脱节或各自为政的现象,以便更好地解决全员运动会“展哪些技术,如何展技术”的问题,本研究对“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历史演进、现在——开展现状与将来——执行标准进行了探索。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校运动会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和阶段划分。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调查了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现状,从中窥视了浙江省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整合,构建了初中阶段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最后,在“执行标准”的基础上,运用个案分析法对已开展过“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优缺点及优化途径。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一、逻辑梳理了学校运动会的发展历程,勾勒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图景”全员运动会(包括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学校运动会到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发展历程。本研究将我国学校运动会的历史演进划分为萌芽阶段、停滞与艰难探索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和改革创新阶段四个阶段。1890年至1936年是萌芽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运动会项目从军事体育项目向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转变;参与主体以学生为主,主导者由外国人向中国人转变。1937年至1976年是停滞与艰难探索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运动会的项目以军事体育项目为主,学校运动会的发展使是曲折发展与缓慢发展相伴。1977年至1995年是恢复发展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国家政策引导学校运动会往利好方向发展,规范化与法治化并存。1996年至今是改革创新阶段,该阶段开始出现全员运动会(包括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其阶段性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并存。二、调查分析了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展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现实图景”当前,浙江省全员运动会在大部分学校得到了开展,开展方式多为以袋鼠跳、跳长绳、“两人三足”等趣味体育项目为主的“趣味项目全员运动会”,以篮球、排球、足球等为主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开展情况不理想。开展时间以半天到一天居多。参赛群体以初一、初二的学生为主,家长参与度不高。学生参赛比例占到80%至90%。参赛队伍划分主要是以单一行政班为单位,或多个同年级行政班组团参赛居多。总体来说,“全员运动会”在浙江省内开展良好,教师的评价颇高。然而,影响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影响因素仍表现出多元化,包括场地不足、时间不够、师资不足等,其中“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也为构建“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提供了现实依据。三、实证构建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完善了全员运动会的系统体系,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未来健康发展图景”本研究构建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101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分别是“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开展时间、组织形式、项目设置、执行方案、评价奖励体系五个方面。四、个案分析了两所学校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方案,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现实价值与操作路径”本研究基于构建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对杭州市两所开展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学校的执行方案,从方案的优缺点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个案分析,一方面为现实中初中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规范开展与方案优化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也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现实价值与应用路径”。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给出了三条建议,分别为:一、加大对“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实施与优化研究;二、构建其他年级段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三、创新全员运动会的开展形式。

喻迎[9](2019)在《大众参与产品众筹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ELM和S-O-R理论模型》文中认为随着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热潮兴起,众筹平台这种网络融资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众筹不仅帮助解决初创企业的融资问题还满足了当下主流消费群体(80/90后)的消费或者投资需求。产品众筹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众筹方式,但仍有超过40%的平台项目筹资失败,而支持者的支持行为直接决定了平台项目的成功与否。因此,研究影响大众参与产品众筹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于产品众筹的项目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选择产品的新颖性和产品展示的生动性为切入点,研究大众参与产品众筹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现有的文献大多数集中在对众筹产品和项目特征等因素对支持者决策结果的影响研究,缺乏对这些因素影响支持者决策结果的内部路径机制(即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支持者决策过程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的路径机制)的分析。本文结合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和环境心理学中的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模型,研究产品众筹中产品的新颖性和产品展示生动性对支持者决策的结果影响及其过程,并根据ELM将产品新颖性作为核心路线,产品展示生动性作为外围路线,并分析了个体特征认知需求对核心路线和外围路线的影响差异,这是对以往的众筹研究进行了补充和丰富。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结合产品众筹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建立了实证研究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本文模拟京东众筹网站制作相关产品众筹网页,招聘有产品众筹经验的实验者参加模拟产品众筹实验,并填写事后问卷,最终回收有效样本数据372份。最后对实验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SS22.0和AMOS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信度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利用SPSS process3.2对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假设进行验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研究发现,产品新颖性和产品展示生动性对支持者的影响存在差异。相对于生动性的产品展示,产品新颖性对支持者的支持意愿影响更大,且情感反应(快乐和唤起)和认知反应(受到启发)在产品新颖性和产品展示生动性对支持者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还将支持者的认知需求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产品新颖性和产品展示生动性对不同认知需求水平支持者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相对于低认知需求者,产品新颖性对高认知需求支持者的愉快影响更显着,而产品展示生动性对低认知需求支持者的愉快影响更显着;其他调节作用并不显着。以上研究结果的验证可以为利用产品众筹平台融资的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和参考,也有利于加深研究者和产品众筹平台对产品众筹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赵明宇[10](2019)在《产品众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京东产品众筹平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直面临贷款门槛高、获取贷款难的问题,初创企业由于业务模式前景不明朗很难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的融资方式,众筹模式依靠互联网技术,凭借其投资门槛低、受众广泛、交易便利的特性为成为部分中小企业和创业个人为一些创新项目进行融资的选择之一。这对于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创业创新在传统金融领域之外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是,众筹平台上的各种众筹项目的融资绩效存在显着差异,因此本文以产品类众筹项目的融资绩效为研究对象,探究在产品众筹项目中哪些因素会对项目的融资绩效产生影响。本文在众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以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为理论依据构建产品众筹项目融资绩效的影响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搜集整理京东产品众筹平台上的项目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得出实证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人均投资额、话题数量、价格类型的数量、项目信息可视化、地域、关注度对融资绩效有直接的显着正向相关关系;项目类型与融资绩效显着负相关;话题数量、项目信息可视化、价格类型数量与关注度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人均投资额、地域与关注度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项目的类型与关注度有负向关系,但相关性不显着。将该实证研究结果扩大到我国产品众筹的行业视角来看,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出我国产品众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在我国产品众筹项目中,投资者个人对项目的高估值、项目的高关注度、投资者对项目的深度参与对提升产品众筹的融资绩有很大的帮助,项目的科技创新性和多样的投资选择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融资绩效,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区域内的项目更容易得到较高的融资绩效。投资者个人对项目价值的高估值会负向影响项目的关注度,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区域内的项目其关注度也相对较低。投资者对项目的持续参与、充分完善的项目质量信息、多样的投资选择种类有助于提升项目的关注度。最后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项目发起人应提高项目价值水平,扩大投资者的范围,并且重视项目信息传递,降低项目投资风险;众筹平台应加强管理能力,提供专业化服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投资资金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

二、安徽技术项目展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技术项目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1)众创空间的理论渊源、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众创空间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1 众创空间的内涵
    1.2 众创空间的构成要素
2 众创空间的基本功能及运行机制
    2.1 众创空间的基本功能
        2.1.1 整合创新创业资源
        2.1.2 提升创新创业效率
        2.1.3 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2.2 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
        2.2.1 资源整合机制
        2.2.2 价值创造机制
        2.2.3 协同创新机制
3 国内外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
    3.1 国外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
        3.1.1 We Work的成功经验
        3.1.2 YC的成功经验
    3.2 我国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
        3.2.1 上海经验
        3.2.2 苏州经验
4 众创空间未来发展的路径
    4.1 坚持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导机制
    4.2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众创空间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
    4.4 聚合和分享优质创新资源
    4.5 培育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5 结论

(2)当代售楼示范区空间动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售楼示范区
        1.3.2 空间动线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售楼示范区研究现状
        1.5.2 空间动线研究现状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售楼示范区空间动线概述
    2.1 售楼示范区发展情况
        2.1.1 售楼示范区的发展演变
        2.1.2 售楼示范区的发展趋势
    2.2 售楼示范区的功能构成
        2.2.1 前场区功能构成
        2.2.2 销售展示中心区功能构成
        2.2.3 后场区功能构成
        2.2.4 复合功能
    2.3 售楼示范区空间动线影响因素
        2.3.1 用地形态
        2.3.2 转型再利用
        2.3.3 建筑风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售楼示范区空间动线案例调研分析
    3.1 案例研究方法
    3.2 研究样本选取
    3.3 金地禹州·时代领峯示范区
        3.3.1 项目概况
        3.3.2 总体空间动线分析
        3.3.3 分区空间动线分析
    3.4 阳光城檀悦示范区
        3.4.1 项目概况
        3.4.2 总体空间动线分析
        3.4.3 分区空间动线分析
    3.5 皖投万科·天下艺境示范区
        3.5.1 项目概况
        3.5.2 总体空间动线分析
        3.5.3 分区空间动线分析
    3.6 建发雍龙府示范区
        3.6.1 项目概况
        3.6.2 总体空间动线分析
        3.6.3 分区空间动线分析
    3.7 恒基旭辉·铂悦天汇示范区
        3.7.1 项目概况
        3.7.2 总体空间动线分析
        3.7.3 分区空间动线分析
    3.8 北雁湖金茂湾示范区
        3.8.1 项目概况
        3.8.2 总体空间动线分析
        3.8.3 分区空间动线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售楼示范区空间动线组织研究
    4.1 售楼示范区空间组织
        4.1.1 整体空间组织
        4.1.2 前场区空间组织
        4.1.3 销售展示中心区空间组织
        4.1.4 后场区空间组织
    4.2 售楼示范区动线组织
        4.2.1 整体动线组织
        4.2.2 前场区动线组织
        4.2.3 销售展示中心区动线模式
        4.2.4 后场区动线组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售楼示范区空间动线设计实践
    5.1 阜阳某项目示范区
        5.1.1 项目概况
        5.1.2 示范区方案设计
        5.1.3 示范区功能构成
        5.1.4 示范区空间组织
        5.1.5 示范区动线分析
    5.2 合肥某项目售楼示范区
        5.2.1 项目概况
        5.2.2 示范区方案设计
        5.2.3 示范区功能构成
        5.2.4 示范区空间组织
        5.2.5 示范区动线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营造技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缘起
        二、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内涵阐释
    第二节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初兴(20 世纪初——1948 年)
        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耕耘(1949 年建国后——1976 年)
        三、传统营造技艺研究的接续(1978 年改革开放后)
        四、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新篇章(21 世纪初至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制度研究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系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运行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方向与途径
    第二节 法律法规体系
        一、法律、法规政策建设的现状
        二、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伦理原则
        三、现有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三节 保护制度的体系建设
        一、项目申报与认定制度
        二、完善保护名录制度建设
        三、技艺传承机制的完善
        四、保护规划编制与履约
        五、评估与退出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相关阐释
        一、文化遗产评估的相关研究与经验
        二、构建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构成框架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框架说明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目标内容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主客体
        四、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方式与流程
        五、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原则
        六、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标准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本体评估的搭建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价值评估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现状评估
        三、评分方式与分类保护模型的设计
    第四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方式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要素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行为主体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单位
        二、行业保护团体与机构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持有者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与原则
        一、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原则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整体性保护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性保护
        四、传统营造技艺的展示性保护
        五、传统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保护
        一、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背景
        二、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紧迫性
        三、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记录工作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途径的保护
        一、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模式
        二、现代教育与培训模式的探索
        三、行业组织与营造团体
        四、面向公众的普及与宣传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机制的保护
    本章小结
结语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
    附录2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
    附录3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技艺类)
    附录4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美术类)
    附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国家)
    附录6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部级)
    附录7 传统营造技艺相关研究出版物内容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非遗博物馆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2.我国非遗与非遗博物馆概念阐述
    2.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与传播
        2.1.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2.1.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途径
    2.2 非遗博物馆概念阐述
        2.2.1 非遗博物馆概念阐述
        2.2.2 非遗博物馆研究范围界定
    2.3 国内非遗博物馆发展历程
    2.4 本章小结
3.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概述
    3.1 列斐伏尔视角下的空间概念
    3.2 列斐伏尔空间三维度阐释
        3.2.1 自然空间
        3.2.2 精神空间
        3.2.3 社会空间
        3.2.4 空间三维度关系阐释
    3.3 列斐伏尔三元辨证阐释
        3.3.1 空间实践
        3.3.2 空间表象
        3.3.3 表征性空间
        3.3.4 三元关系的辩证性
    3.4 空间三元论与非遗博物馆展示的关系
        3.4.1 同一性关系
        3.4.2 互补性关系
    3.5 本章小结
4.我国非遗博物馆现状相关调研
    4.1 线上问卷调查
        4.1.1 问卷内容设计
        4.1.2 问卷数据分析
    4.2 线下采访与实地考察
        4.2.1 线下采访
        4.2.2 实地考察
    4.3 目前非遗博物馆展示不足归纳
        4.3.1 实物集成化陈列,展示效果不佳
        4.3.2 展示手段扁平化,难与参观者产生共鸣
        4.3.3 参观者的需求分析不足,展示缺乏内在吸引力
        4.3.4 现场传习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4.4 本章小结
5.非遗博物馆展示中空间三元论的转译
    5.1 非遗博物馆类型划分
    5.2 非遗博物馆展示特征
        5.2.1 原生性
        5.2.2 活态化
        5.2.3 互动性
    5.3 非遗的空间三维度阐释
        5.3.1 非遗的自然空间
        5.3.2 非遗的精神空间
        5.3.3 非遗的社会空间
    5.4 非遗博物馆空间的三元结构
        5.4.1 非遗博物馆空间实践
        5.4.2 非遗博物馆空间表象
        5.4.3 表征性非遗博物馆空间
        5.4.4 非遗博物馆空间三元辩证性
    5.5 本章小结
6.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策略研究
    6.1 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原则
        6.1.1 实用性与美观性原则
        6.1.2 空间叙事性原则
        6.1.3 场景营造性原则
        6.1.4 观众参与性原则
    6.2 基于空间三元论下的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策略建构
        6.2.1 重塑空间场景
        6.2.2 提取传统元素
        6.2.3 营造活态化展示
        6.2.4 创造互动性展示
    6.3 本章小结
7.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设计实践
    7.1 项目概况
        7.1.1 项目背景
        7.1.2 场地分析
    7.2 设计定位分析
        7.2.1 展厅三元空间的分析
        7.2.2 参观人群分析
        7.2.3 展示背景分析
        7.2.4 展示理念分析
        7.2.5 展示内容分析
        7.2.6 展示形式分析
    7.3 展厅空间设计实践
        7.3.1 展厅空间的布局
        7.3.2 传统元素的提取
        7.3.3 展示道具的运用
    7.4 部分效果展示
8.总结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初中音乐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音乐项目化学习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项目化学习的历史评述
        一、设计教学法的提出
        二、设计教学法的中国化探索
        三、项目化学习的重新定位
    第二节 音乐项目化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三、桑代克的联结论与学习律
    第三节 音乐项目化学习的相关论述
        一、音乐项目化学习的界定
        二、音乐项目化学习的特征与优势
        三、音乐项目化学习的“黄金标准”
        四、音乐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类型
    第五节 音乐学项目化学习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二章 音乐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音乐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准备设计
        一、对学生的分析
        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三、对音乐项目化教学的设计
    第二节 音乐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确立项目
        二、发布项目
        三、实施项目
        四、成果展示
        五、项目评价与回顾
第三章 初中音乐项目化学习的实施与反思
    第一节 初中音乐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案例《欧洲与大洋洲的音乐游记》
        一、《欧洲与大洋洲的音乐游记》项目前期准备
        二、《欧洲与大洋洲的音乐游记》项目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初中音乐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成效
        一、项目成效总结
        二、项目影响因素
    第三节 初中音乐项目化学习的反思与建议
        一、音乐课程的项目转化问题
        二、音乐项目化学习的评价问题
        三、音乐项目化学习与其他教学模式的融合问题
        四、音乐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建议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中职教育政策导向
        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中职专业教学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项目教学法研究现状
        二、国内关于项目教学法研究现状
第二章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一、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二、项目教学法的构成要素
        三、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第二节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一、实施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内容
        一、调查样本
        二、调查内容
    第二节 中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现状
        二、原因分析
第四章 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一、课程目标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教学条件分析
        四、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整体项目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二、项目模块划分
    第三节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项目案例教学设计
        一、确立项目课题
        二、确定项目目标与计划
        三、项目准备工作
        四、项目执行
        五、项目展示及评价
第五章 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拟定整体计划
    第二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设计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分析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第三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对前一轮行动提升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设计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分析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反思与总结
    第四节 行动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二、两轮行动研究总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与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7)项目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体系结构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项目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2.1.1 项目
        2.1.2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2.1.3 项目教学法的特性
    2.2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步骤
        2.2.1 选择项目
        2.2.2 制定计划
        2.2.3 项目实施
        2.2.4 项目展示与评价
    2.3 理论基础
        2.3.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2.3.3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
        2.3.4 发现教学理论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3.1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3.2 教材分析
    3.3 学情分析
        3.3.1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3.3.2 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3.3.3 学习动机
        3.3.4 学生的个体差异
        3.3.5 学习风格
    3.4 教学内容的选择
    3.5 教学目标分析
        3.5.1 知识与技能
        3.5.2 过程与方法
        3.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6 项目内容设计要点
4 教学实践过程
    4.1 教学实践方案设计
        4.1.1 实践目的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践假设
    4.2 教学对象分析
        4.2.1 班级整体情况分析
        4.2.2 班级差异性分析
    4.3 传统教学实施过程
    4.4 项目教学实施计划
    4.5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4.5.1 准备阶段
        4.5.2 实施阶段
        4.5.3 总结阶段
5 实践效果分析
    5.1 实验组前测和后测分析
        5.1.1 对项目教学法的态度
        5.1.2 知识水平的改变
        5.1.3 学生自我认知
    5.2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
        5.2.1 学习态度
        5.2.2 学习兴趣
        5.2.3 知识水平
        5.2.4 综合能力
    5.3 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5.3.1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5.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3.3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4 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5.5 项目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与成果
        6.1.1 研究总结
        6.1.2 研究主要成果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项目内容设计
附录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和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初中信息技术单元教学总结调查问卷(传统教学法)
附录4: 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总结调查问卷
附录5: 项目实施过程组内自评与互评表
附录6: 项目成果汇报评价表
致谢

(8)中学“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历史演进与执行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传统学校运动会的问题与价值并存,指向了改革的必要性
        1.1.2 国家政策的颁布,指向了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必要性
        1.1.3 当前关于全员运动会的研究中缺少相应的研究,指向了研究的必要性
        1.1.4 课题的支撑,指向了研究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2 国内关于学校运动会的研究
        1.3.3 国外关于学校运动会的研究
        1.3.4 关于全员运动会的研究
        1.3.5 研究不足与启示
    1.4 研究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的历史性
        1.4.2 研究内容的完整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个案分析法
        2.2.5 德尔菲法
        2.2.6 问卷调查法
        2.2.7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从运动会到全员运动会: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演进
        3.1.1 萌芽阶段(1890 年至1936年)
        3.1.2 停滞与艰难探索阶段(1937 年至1976年)
        3.1.3 恢复发展阶段(1977 年至1995年)
        3.1.4 改革创新阶段(1996 年至今)
        3.1.5 小结
    3.2 从现状到影响因素: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状况
        3.2.1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情况
        3.2.2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形式
        3.2.3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次数
        3.2.4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时间
        3.2.5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项目设置
        3.2.6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参与人群
        3.2.7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参赛队伍
        3.2.8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比赛氛围
        3.2.9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赛前训练
        3.2.10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赛后反馈
        3.2.11 教师对开展“全员运动会”的认知
        3.2.12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影响因素
        3.2.13 小结
    3.3 从目的到程序:初中“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制定
        3.3.1 制定“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目的
        3.3.2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制定的理念
        3.3.3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制定的原则
        3.3.4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研制程序
        3.3.5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研制结果
    3.4 从结果到应用:初中“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案例分析
        3.4.1 杭州市启航中学足球特色全员运动会案例分析
        3.4.2 杭州市拱宸中学排球特色全员运动会案例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逻辑梳理了学校运动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图景”
        4.1.2 调查分析了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展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现实图景”
        4.1.3 实证构建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完善了全员运动会的系统体系,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未来健康发展图景”
        4.1.4 个案分析了两所学校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方案,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现实价值与操作路径”
    4.2 建议
        4.2.1 加大对“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实施与优化研究
        4.2.2 创新全员运动会的开展形式
        4.2.3 构建其他年级段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
5 研究局限与展望
    5.1 调查样本有待进一步拓展
    5.2 “执行标准”有待进一步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件二:“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初中段)”专家效度问卷
    附件三:“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初中段)”第二轮专家问卷及其整理情况
致谢

(9)大众参与产品众筹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ELM和S-O-R理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众筹研究现状
        2.1.1 众筹参与者的动机的研究
        2.1.2 众筹融资成功的影响因素研究
        2.1.3 国内外众筹研究小结
    2.2 理论基础
        2.2.1 精细加工可能性(ELM)理论模型
        2.2.2 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模型
第3章 研究假设和模型
    3.1 变量解释及假设的提出
        3.1.1 核心路线和外围路线对支持者的支持意愿的直接影响
        3.1.2 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的中介效应假设
        3.1.3 支持者的认知需求的调节效应假设
    3.2 研究模型
第4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设计
        4.1.3 变量测量
        4.1.4 任务情境
        4.1.5 实验流程
    4.2 预实验
        4.2.1 信度分析
        4.2.2 预实验操控性检验
第5章 正式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样本分析
    5.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可靠性检验
    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1 模型适配度检验
        5.4.2 模型修正
        5.4.3 效度分析
    5.5 操控性检验
        5.5.1 产品新颖性的操控检验
        5.5.2 产品项目展示生动性操控检验
    5.6 假设检验
        5.6.1 相关分析
        5.6.2 支持决策过程中的核心路线和外围路线假设检验
        5.6.3 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
        5.6.4 支持者的认知需求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5.6.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实践启示
    6.4 研究局限及展望
        6.4.1 研究局限
        6.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正式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产品众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京东产品众筹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众筹
        2.1.1 众筹的概念与类型
        2.1.2 众筹的参与主体以及平台的运营模式
        2.1.3 众筹的风险
        2.1.4 众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
    2.2 社会认知理论
    2.3 感知价值理论
    2.4 社会资本理论
    2.5 总结评述
3 我国众筹行业发展历程和产品众筹融资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3.1 我国众筹行业的发展历程
    3.2 我国产品众筹融资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个人认知对融资绩效影响的分析
        3.2.2 环境对融资绩效影响的分析
        3.2.3 个人认知和项目质量通过关注度影响融资绩效的分析
4 研究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收集
    4.1 研究模型的构建
    4.2 数据收集
        4.2.1 京东产品众筹平台介绍
        4.2.2 数据收集
5 实证分析
    5.1 样本的统计与检验
        5.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1.2 样本的真实性检验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与因变量融资绩效的回归分析
        5.3.2 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关注度的回归分析
    5.4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5.4.2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提高项目价值水平,扩大投资者范围
        6.2.2 重视项目信息传递,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6.2.3 加强管理能力,提供专业化服务
        6.2.4 加强对投资资金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
参考文献

四、安徽技术项目展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众创空间的理论渊源、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J]. 杨蕊银,曹阳春.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1(05)
  • [2]当代售楼示范区空间动线研究[D]. 裴龙.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D]. 王颢霖.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基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D]. 王晋静. 东华大学, 2021(01)
  • [5]初中音乐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实践研究[D]. 陈文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 赵晓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项目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罗琼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中学“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历史演进与执行标准研究[D]. 邬可.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大众参与产品众筹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ELM和S-O-R理论模型[D]. 喻迎. 深圳大学, 2019(10)
  • [10]产品众筹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京东产品众筹平台为例[D]. 赵明宇. 浙江大学, 2019(01)

标签:;  ;  ;  

安徽科技项目展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