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劳动保护专项措施项目计划编制框架出台(论文文献综述)
唐梅玲[1](2018)在《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文中指出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是指,制定针对精准扶贫内容并能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的法律规则,对扶贫参与主体设定良好的权利(权力)和义务(责任),设立专门的扶贫管理机构,对精准扶贫成效进行持续的评估、管理和交流等活动,并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规范和监督手段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总体来说,目前的精准扶贫是政府在一种资源相对短缺的背景下所实施的大规模的行政改革。5年来,在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较大规模持续减少,中国减贫成绩被称为“奇迹”。然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基层政府和乡村精英“寻租”、贪污挪用、渎职失职,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精准扶贫制度面临法治困境,体制缺陷,程序机制不畅等问题。以行政法视域审视精准扶贫,其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首先,对精准扶贫主体而言,当下政策推进下的精准扶贫面临体制性障碍,扶贫行政机关间关系尚未理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不够、未有效发挥企业参与扶贫的作用;其次,考察精准扶贫范围,存在行政机关扶贫范围与市场机制扶贫范围界限不明;行政机关扶贫范围与社会组织、贫困户扶贫范围界限模糊;再次,关于精准扶贫的方式,存在扶贫方式未能满足合法性需求、扶贫方式未能满足服务性需求、传统扶贫方式与现代扶贫方式之间相互冲突等诸多不足;复次,在精准扶贫的程序方面,缺乏规范的扶贫信息公开程序,科学的民主决策程序,扶贫行政机关未合理适用扶贫听证程序,缺失扶贫教示程序;最后,关于精准扶贫救济,扶贫领域未合理适用信访制度,扶贫领域调解制度不健全,扶贫领域未规范推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救济制度。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在于:首先,分析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即行政法为何要回应精准扶贫,行政法如何对精准扶贫进行回应?其次,公益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与效率原则构成了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给付行政理论、反贫困理论、人权保障理论以及合作治理理论构成了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合理性基础。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主体需要重点因应这些问题:一是,从精准扶贫主体来看,为突破困境,有必要引入“合作扶贫理念”,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角度重塑多元主体合作扶贫治理格局。具体来说,厘清精准扶贫行政法主体,理顺扶贫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重塑法律规范授权企业参与扶贫主体制度,健全法律规范授权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主体制度,从而明确精准扶贫究竟“谁来扶”的问题。就精准扶贫范围而言,首先,应确定其合理性基础,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价值取向,并且有利于规范扶贫行政机关职责、公平合理地配置扶贫资源。其次,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扶贫范围的制度实践及经验。最后,须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具体内容:一方面,明确精准扶贫范围需遵循适当性原则、效率原则;另一方面,也要确定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标准,即信息标准、公共安全责任标准、专业技术标准以及扶贫效率标准,分别为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基础标准、目的标准、工具标准以及评价标准。就精准扶贫方式而言,传统扶贫方式需转型,现代扶贫方式之确立,有行政法保障之必要,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扶贫方式的行政法制度,优化我国精准扶贫方式的行政法措施。首先,明晰运用行政法统合扶贫方式之思路。其次,通过主体上赋权,程序上激励以及救济上激励的路径,引入激励型扶贫行政方式;最后,通过规范行政指导,优化行政资助,完备行政奖励的路径,来完善既有扶贫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与扶贫目标相匹配的扶贫方式,以期实现有效脱贫。对扶贫方式的分析实质上回答了精准扶贫领域“怎样扶”的问题。就精准扶贫程序而言,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实质上通过程序路径监督扶贫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以及确保精准扶贫行政效率,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日本、德国扶贫程序的行政法制度。具体通过健全精准扶贫信息公开程序,合理适用精准扶贫听证程序,优化精准扶贫教示程序,规范精准扶贫民主科学决策程序,来解决“如何监督扶贫行政主体”的问题。就精准扶贫救济而言,首先,考察精准扶贫行政法之救济,梳理对精准扶贫救济制度认识误区;其次,对于现行的行政救济方式能否直接适用于精准扶贫领域,以及如何完善需要再认识;最后,对于如何优化精准扶贫救济制度,需要规范扶贫领域信访制度,健全扶贫领域调解制度,完善扶贫领域行政复议制度,改善扶贫领域行政诉讼制度。对救济方式的研究主要回答“扶贫对象如何获得救济”的问题。为从源头上确保精准扶贫行政的合法性,首先,从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模式三个方面理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的总体思路。接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说明。最后,通过健全以权利保障为中心的扶贫基本法律体系,制定扶贫基本法,完善扶贫法律支撑体系,规范扶贫法律保障机制,对扶贫立法的配套制度进行了设计。
张宇蕊[2](2008)在《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顺应了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国际潮流,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由之路。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1)基于政府内部价值链,提出关于系统的目标构想;(2)设计系统的各个运行模块;(3)构建系统在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预算会计改革中的应用模式;(4)搭建系统的信息平台。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研究既关乎资源投入、配置、使用,又涉及到广泛的衡量控制,还和沟通、协调和激励有关,因此,该主题是一个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基于政府财务管理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阐述系统的内涵、特点、原则,基于公共契约理论设计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基于管理控制系统理论构建系统的体系框架和功能路径,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寻找系统的理念基础和技术工具。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应视为:存在于政府内部,基于政府资源投入—配置—使用的—产出和结果的价值链,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由计划、评价和纠偏等环节组成的制度、机制、程序等因素的有机集合。控制对象是指政府内部从资源流入到流出的投入—配置—使用和产出和结果的政府价值活动;控制变量结构包括投入、目标、产出、成果、潜力五个方面;控制主体层次分为宏观层次的政府(整体)、中观层次的政府部门、微观意义的行政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且中观层次的政府部门是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的主要载体;控制维度指包括战略维度、流程维度和结果维度的复合体系;控制流程基本上由计划、评价和纠偏三个关键要素所构成。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控制对象、控制变量、控制主体、控制维度、控制流程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共同正向影响系统的构建。该系统的运行模块是承载整个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运行的基础操作体系,包括预算控制模块、投资控制模块、资产控制模块、成本控制模块、债务控制模块。每一模块都将包括计划、评价、纠偏的小回路,即确定并分解计划目标,设置指标体系,衡量和评判各控制变量值,分析比较差异,进行循环优化和完善。其中预算控制是财务管理控制的核心基础。建立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的应用模式,必须在与现存制度环境相互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其中,控制系统在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中的应用包括部门分类科目与部门绩效目标结合、功能分类科目与项目计划结合、经济分类科目与业务表现(业绩)指标体系结合。控制系统在部门预算改革中的应用包括依据决策评价结果,科学预测支出总量;建立业务流程图,逐项分解定额;确定绩效标准,保障部门预算落实。控制系统在国库集中支付制改革中的应用从建立面向绩效目标的用款申领制、建立综合绩效因素的关键环节审核制、建立资金支付后的追踪问效报告制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控制系统在在预算会计改革中的应用可以从建立政府财务报告上开始。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对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的支持有限。应将我国政府财务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相结合,形成性能多样化、端口交互式、信息集成性、流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搭建这一平台,需要构造核心数据库,统一基础组件和规范标准,重建绩效导向、事件驱动的体系结构,具体通过信息采集、处理、维护、应用、输出等模块实现。
殷磊[3](2020)在《D汽车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进度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为有效减少和避免重特大安全事故,政府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加大了对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力度,要求企业增加安全投入和应用安全新技术,建立完善和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消除管理盲区,促使企业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营造安全生产的环境氛围。2018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企业按照ISO45001标准的要求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隐患,促使企业安全生产持续良性发展。目前,项目管理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例如工程建设、大型设备的研发、军工武器研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等,利用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对项目实行管理,可以达到缩短工期和优化成本等效果。同时项目进度管理理论也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融合,展现出其管理项目的科学性、优越性,与此同时,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体系也逐渐完善,日臻成熟。把建设大型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可以确保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本文以D汽车公司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引入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研究D汽车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改进问题。本文首先阐述项目的研究背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以及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其次,通过分析D汽车制造公司安全管理体系项目前期的进度管理现状,找出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借助工作分解结构、计划评审技术、关键线路法等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对D汽车公司该项目的进度管理过程展开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进度管理优化改进方案。然后,进行实施效果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总结发现,通过应用项目进度管理理论,缩短了项目工期,提升了D汽车公司体系导入质量,提高了效率,为D汽车公司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管理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建立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周显坤[4](2017)在《城市更新区规划制度之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增量与存量并重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问题是下一阶段研究城镇化问题、资本问题与土地问题的关键。经过逐步聚焦,本研究选取了城市更新地区的规划管理制度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本研究发现城市更新区的综合规划管理已成为一个重大难题。以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类型化特性的具体分析为基础,本研究提出了“七维坐标”以总结更新项目的分类,并指出其偶发非特定、多方参与、类型多样、过程风险等特性需要在规划管理中得到相应处理。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现行的应用于城市更新地区的规划制度,正处于一种失位、落后、混乱的状态。本研究不仅发现了城市更新区的综合规划管理已成为一个重大难题,也揭示了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管理需求与管理手段的不匹配。其次,本研究创新地从理论上发现和定义了“城市更新区规划”这一规划类型。通过对美国的市区重建规划、法国的协议开发区规划、日本的市街地再开发事业,以及深圳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珠三角地区的“三旧”改造单元规划等国内外规划制度的比较,本研究认为它们实属同一种规划类型,并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论证了规划体系中应有专门规划制度处理城市更新区的管治需求,并提出城市更新区规划的一般职能和作用,为更新项目的专门化规划管理和规划技术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本研究进行了“城市更新区详细规划”的探究性制度设计。在总结前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论证新的城市更新区制度的必要性;依据“基于共性,应对特性”的设计原则,得出明确效力来源、清晰限定对象、衔接规划体系、提供技术弹性、塑造参与流程等五大转型策略;并提出其职能定位、内容范畴和实施机制。新制度可以作为未来各地区进行制度设计的参考,进而有助于破解对城市更新地区的规划管理的制度困境。
岑艺璇[5](2015)在《国外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核心技能形成的职业教育机制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运用多学科理论及其方法对新职业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所谓“新职业主义”,不仅仅是指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职业教育思想或理论流派,而且它是指通过政府主导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政策、法律、管理和实践的合作型革新,它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入的世界影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研究在分析了英、美、德、澳四国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资料的基础上,大体上完成了该论文的写作。论文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如下:一、分析了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及意义,探究新职业主义及其教育的实质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呈现形式、特征和改革的范围和实体。新职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统一。约翰·杜威的实验学校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课程论就是关于知识与技能相统一和相结合的典型。二、指出了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运动成功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推动机构能够较好地处理计划、目标、政策、行动、激励机制、制度和资源配置等之间的机制和关系。大量的学者型教师是具体的执行者。新职业主义教育倡导课程的合作开发来整合学术和职业教育的内容以及课堂外的教育经验。三、尝试构建了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核心技能开发理论(理论的核心和主体部分)、规范化运行理论(技术技能的规范,技术技能水平的标准保障)、情境化学习理论(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经验”,是能力构建、专业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技术技能文化的积淀和推动理论(获得技能的价值体系,技能发展的推动力和积累力)和制度供给动力推动理论(一种保障条件、一种动力机制)等五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四、分析了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实现过程,即从核心技能(个体)——核心能力(团队)——核心竞争力(团队、集体、国家);提出了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动力系统构成即,市场拉力、制度供给的推力及保障力、文化的推力和吸引力、工作场所情境化的注意力等方面动力。五、探讨了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核心技能的本质特征,从能力来源、能力作用、重点选择和与一般具体技能存在方式的区别的角度进行探讨,从知识框架结构、强制性标准结构、国家标准体系结构、项目概念框架结构四个维度分析核心技能的功能结构,从技能条件选择、技能选择程序、技能生成路径和技能理论框架的检验与调整这四个方面阐释核心技能形成的基本原则,分析了英、美、德、澳四国核心技能课程开发机制的特点。六、进行了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情境化学习理论研究,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整合要通过“参与”来实现。在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具体工作情境或工作过程中才能被激活。工作过程中的知识是以整合的方式呈现于“经验”之中,工作场所学习具有高度的情境性,从真实的工作中获得“经验”是能力构建、专业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七、进行了新职业主义教育的规范化运行理论研究,从库恩、默顿范式的理论视角阐释了规范化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提出了规范化教育是将把专业的技术规范引入教育的全过程,是将抽象的概念、经验开发成具体操作规范,是获得精准、熟练技能过程的一种形式,是注重将艺术思想融入技术技能的开发;揭示了规范化教育是传播着一种获得技能的价值体系,是获得技能整合能力的培养体系,是利用全社会资源的行动规范体系。八、进行了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技术技能文化积淀和推动理论研究,从文化学、技术哲学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技术技能文化的范式特征、内部构成要素、英德美等国的技术技能文化深层信念的教育积淀,技术技能文化的价值偏好与选择。提出了崇拜技术权威的传统情结是推动技能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同的团队作业的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训练、发展与复杂化的文化追求是技能提高的条件;技术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是教育改革的基础。九、进行了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制度供给理论研究,指出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的战略性特征。提出将职业技能开发上升至战略的高度是引导技能发展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的制度供给是一种有效运行机制。职业教育制度供给具有政策与路径的机制性,内容与执行的一致性、立法和条件的保障性,职业教育价值培育系统具有规范性。十、分析了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分析了英、美、德、澳开展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实践的共同和不同的特点。对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分析与展望。最后提出了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对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李宁[6](2019)在《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属于基层社会精英。长期以来广大乡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生活待遇较低,乡村教师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那些在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更处在社会的边缘地带,整体生活状况及生存处境堪忧。如何切实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教不好、留不住”的现实问题,缩小城乡间师资差距,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加以支持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社会地位逐渐恢复,中央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以改善乡村师资状况,有关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的规定和要求也散见在这些政策文本中。2015年6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出台,该计划曾多次提到要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让更多乡村教师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教师的关怀以及对乡村教育的高度重视。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系列政策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政策本身是否存在不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又能否有效落实,依然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基于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审思以及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本研究将聚焦点定位在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本身。试图通过研究探讨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政策文本包含哪些内容?使用了哪些政策工具?政策执行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实现政策预期目标?如何有效地推动政策执行?要想将政策理想转变为政策现实,实现政策目标的要求,就必须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政策工具。研究政策工具是为了帮助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工具以解决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问题。尽管一直以来人们较多地将政策工具研究聚焦在政策执行阶段,但事实上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决策的手段。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行性也将直接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进行系统分析。在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被高度关注且现行政策目标尚未完全实现的背景下,适时运用政府可以选择的政策工具来识别、分析和研究政策,进而对其进行恰当的选择、匹配及组合,能够切实提高政府教育治理的实效,加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发展。因此,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为从研究主题入手,基于对政策发展历程梳理的事实分析和政策工具分类的理论分析,对当前我国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内容及执行情况进行文本分析和实证分析,对其问题诱因进行因果分析,在借鉴国外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进行改进策略分析。澄清及确认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政策价值分析的重要环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政策层面上来看,关键之处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困境、激发乡村教师工作热情以及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诚然,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及其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具有周期性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也是在经历了一定政策周期后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系统。本研究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住房保障、社会保险以及医疗保障待遇内容,分别从国家政策的宏观要求和地方政策的配套衔接两个方面进行了历史梳理及分析。如何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水平,激励其更好的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及如何有效执行政策。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文本及其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分析。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政策工具概念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大家在对工具分类的认识上还是比较一致的。相比较而言,麦克唐纳尔的政策工具分类属性特点更为鲜明,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因此,本研究主要运用麦克唐纳尔的政策工具分类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对当前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文本工具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了生活待遇政策内容与政策工具的二维结构分析框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文本工具选择和使用特点主要表现为倾向于政策的行政命令,侧重于多重路径的教育投入,着眼于政策工具的短期效益以及依赖于系统内部资源调配。其次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合量化和质化研究结果分析政策执行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住房保障得到改善,医疗保障取得进展,社会保险进一步规范,生活补助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乡村教师整体职业期待正在提升。在正视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从政策工具视角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命令性工具受到阻碍,报酬性工具作用有限,权威重组性工具形式单一,职能拓展性工具易被忽视,劝告性工具执行力度不足等。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究其原因,既有内部因素的直接性影响,又有外部环境的综合性影响。深入剖析后,不难发现政策工具差异性与工具选择复杂性、政府资源有限性与政策对象需要无限性、对组织的权威性期待与低效性现实、政策环境良性需求与现实偏差性影响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冲突,进而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中,各国都非常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均将其作为本国政府决策的重要领域。国外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及其保障制度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本研究在借鉴国外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教育实际提出适合于本土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策略。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全过程进行系统阐释,分别从政策目标与工具选择、生活待遇与保障机制、责任意识与权力配置、政策宣传与环境创设、多中心治理与增强职业吸引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李乾坤[7](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储晟婷[8](2019)在《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以T电力集团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和企业规模越来越庞大的情况下,全面预算管理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而这一工具如何运用,无疑和企业自身的环境有关。作为企业内部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自然也就和全面预算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阐明内控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展示在一定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如何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本文展开了以下论述。本文从内部控制和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的四个发展阶段:制度牵制、控制制度、控制结构和整体框架,以及常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其次介绍全面预算管理内涵,理论基础,分析全面预算管理行为方式,阐述了支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理论、权变理论、激励理论,并对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目标设定的几种行为方式进行了分析性论述。在相关理论论述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内部控制和全面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目前企业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并通过现状的分析提出问题,说明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本文最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国企T电力集团为案例分析对象,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在该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其对于加强内控的积极意义。本文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介绍T电力集团政策环境和梳理集团组织架构,提供必要的分析背景,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对T电力集团基于内部控制所开展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综述,其中阐明了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综合预算的核定及控制环节。为了展示全面预算管理的细节,在前文综述的基础上,又选取了T电力集团的某C级公司,将其在费用预算管理方面的实施细节进行了详尽描述和分析。基于分析获得的结果,本文对T电力集团应如何在基于相应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做好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郭创拓[9](2019)在《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权利本位理念日益彰显,多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基本稳定,权义配置结构日趋合理,经费治理逻辑理路逐渐成型。但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还缺少法律层面的规范建构,碎片化的经费治理现状,极大地消解了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本应取得的成效,增加了经费治理的难度。为肯定和巩固当前经费治理改革成果,同时也为未来经费治理改革提供价值指引与制度保障,实现经费治理改革与经费立法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必要制定专门性的国家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法律法规,实现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改革“于法有据”,同时,通过深化经费改革使得立法更具权威。基于法制建构的角度,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法律规范的供给,为统一协调的经费治理提供法制基础,实现经费治理的协调性、系统性与权威性,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欲实现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的法治化,需对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概念内涵、宗旨理念、主体类型、权义配置以及法律责任与救济等作深入解析与精准定位,从而为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立法提供路径导向和制度建构等方面的建议。首先,相较于传统的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无论是在治理理念、主体类型、治理方式还是治理导向等方面均有本质的不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涉及经费投入与分配、支出与使用、评价与问责全过程。经过四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正逐步由简单准用公共财政预算治理向构建符合公共财政属性和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经费治理范式转变。其次,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以权利本位为宗旨,以学术导向、学术自由、学术目的为基本价值导向,为真正做到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服务于而非凌驾于科研活动,使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回归手段与工具定位,需确保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劳动报酬权以及科研奖励权,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效能要从传统的遵从绩效向结果绩效转化,同时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秩序以服务科研活动为目的。再次,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基本原则的提炼应契合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出成果、出人才为目的。基于此,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应坚持契约合作、适度干预、预算调整以及科研激励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契约合作强调国家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适度干预侧重于调整科研资助机关与科研人员的关系,预算调整的目的在于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自主权,而科研激励则有利于实现经费治理由事后惩罚向事前、事中引导转变。复次,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主体的法律形塑是深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改革的逻辑起点。为破解当前经费治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需深入解析经费治理主体的内在特征与行为品性,明确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的开放性、异质性以及制衡性特征,以实现多元经费治理主体的类型化解析。又次,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权义配置应打破传统的职权主义配置思维,以功能适当性为基本原则,以“任务—功能—机构”为逻辑链条,以治理决策的正确性与治理效能的最有效发挥为评价标准,合理配置科研资助主体、科研执行主体、科研监督主体以及科研服务主体的权利义务。最后,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法律责任的制度构建应以科研宽容为基本原则,充分考量科研项目合同公私法融合的法律属性,构建起责任主体多元化、责任类型梯度化以及责任承担方式多样化的法律责任体系,并构建其包括协商、申诉以及司法诉讼在内的权利救济体系,为科研人员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赵鑫[10](2019)在《Z住宅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在2006年至2011年房地产事业发展迅速,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迅猛而起,市场竞争压力增加。近几年国家采取了许多对房地产企业管控的措施,由于资源有限,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润严重下降。如何在市场中生存并增加公司的市场份额对于建筑行业至关重要。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强管理、降成本、增效益”的管理方法,创造效益最大化。在公开透明的招投标市场环境下,开源对于企业来说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增加,所以企业要想生存,如何降低成本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关键。尤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利润主要来自于施工项目,企业如果要发展,降低项目成本是重中之重。首先本文对施工成本控制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并对成本控制常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然后主要以Z公司的Z住宅工程施工项目为例,运用挣值分析法发现Z住宅工程过程中出现成本偏差,从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其他方面分析引起成本偏差的原因;发现Z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出现问题,通过管理、人员、技术这几个方面找出Z项目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管理方面从未建立成本管理组织结构、缺乏成本预测、未制定责任成本、缺少成本控制、缺少成本分析、未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进行分析;技术方面从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施工进度控制难、缺乏EPS体系施工经验进行分析;管理方面从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成本控制意识、项目管理人员经验不足、施工人员参差不齐进行分析。针对上面问题采用动态控制理论和责任成本理论,运用成本分析法分析影响Z住宅工程出现偏差的原因,从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建立成本控制组织机构、开展责任成本预测工作、确定责任成本预算及指标分解、加强责任成本动态控制、建立责任成本分析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责任成本指标提出措施。
二、今年劳动保护专项措施项目计划编制框架出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年劳动保护专项措施项目计划编制框架出台(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范围限定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五、本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主体面临困境 |
一、扶贫行政机关间关系尚未理顺 |
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不足 |
三、未有效发挥企业参与扶贫的作用 |
第二节 精准扶贫范围面临困境 |
一、扶贫行政机关与市场扶贫范围界限不明 |
二、扶贫行政机关与社会组织、贫困户扶贫范围界限模糊 |
第三节 精准扶贫方式面临困境 |
一、扶贫方式未满足合法性需求 |
二、扶贫方式未满足服务性需求 |
三、传统扶贫方式与现代扶贫方式冲突 |
第四节 精准扶贫程序面临困境 |
一、扶贫信息公开程序不规范 |
二、扶贫听证程序未合理适用 |
三、扶贫教示程序缺失 |
四、扶贫决策程序不健全 |
第五节 精准扶贫救济面临困境 |
一、扶贫信访制度不规范 |
二、扶贫调解制度不健全 |
三、扶贫行政复议救济制度不完善 |
四、扶贫行政诉讼制度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
第二章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之界定 |
一、“精准扶贫”的语义 |
二、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 |
第二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
一、规范和控制扶贫公共行政权力的需要 |
二、行政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 |
三、提升脱贫质量的内在需要 |
第三节 精准扶贫领域的行政法回应 |
一、行政法为何要回应精准扶贫 |
二、行政法如何对精准扶贫进行回应 |
第四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
一、公益性原则 |
二、协调性原则 |
三、公众参与原则 |
四、效率原则 |
第五节 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理论依据 |
一、给付行政理论 |
二、反贫困理论 |
三、人权保障理论 |
四、合作治理理论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主体之行政法健全 |
第一节 精准扶贫主体之行政法界定 |
一、精准扶贫行政主体含义 |
二、精准扶贫行政主体之特点 |
第二节 域外扶贫主体的行政法保障 |
一、域外扶贫主体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
二、域外扶贫主体行政法保障的启示 |
第三节 “合作扶贫理念”下精准扶贫主体制度之完善 |
一、以“合作扶贫理念”健全精准扶贫主体制度 |
二、厘清精准扶贫行政法主体 |
三、理顺扶贫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
四、重塑法律规范授权企业参与扶贫主体制度 |
五、健全法律规范授权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主体制度 |
第四章 精准扶贫范围之行政法厘定 |
第一节 精准扶贫范围的行政法保障之界定 |
一、精准扶贫行政法保障范围概念之界定 |
二、厘清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之必要性 |
第二节 明确行政法保障精准扶贫范围的合理性基础 |
一、符合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 |
二、有利于规范扶贫行政主体职责 |
三、有助于公平合理地配置扶贫资源 |
第三节 域外扶贫制度的保障范围 |
一、域外扶贫范围的保障实践 |
二、域外扶贫范围制度的启示 |
第四节 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路径 |
一、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遵循的原则 |
二、明确精准扶贫范围行政法保障之标准 |
第五章 精准扶贫方式之行政法优化 |
第一节 精准扶贫方式行政法之思考 |
一、传统扶贫方式需转型 |
二、现代扶贫方式之确立 |
第二节 精准扶贫方式行政法保障之必要性 |
一、精准扶贫方式应当符合比例原则 |
二、精准扶贫方式需遵循程序制约机制 |
第三节 域外扶贫方式的行政法制度 |
一、域外扶贫方式的实践 |
二、域外扶贫方式的启示 |
第四节 精准扶贫方式的行政法优化 |
一、运用行政法统合扶贫方式之思路 |
二、构建激励型扶贫方式 |
三、完善既有扶贫方式 |
第六章 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 |
第一节 明确精准扶贫行政程序之作用 |
一、监督扶贫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 |
二、确保精准扶贫行政效率 |
第二节 域外扶贫程序的行政法保障 |
一、域外扶贫程序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
二、域外反贫困程序实践的启示 |
第三节 精准扶贫程序之行政法完善路径 |
一、健全扶贫信息公开程序 |
二、合理适用扶贫听证程序 |
三、优化扶贫教示程序 |
四、规范扶贫民主科学决策程序 |
第七章 精准扶贫救济之行政法优化 |
第一节 精准扶贫救济之行政法再思考 |
一、精准扶贫救济制度的认识误区 |
二、正确认识和积极运用精准扶贫救济制度 |
第二节 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 |
一、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实践 |
二、域外扶贫救济的行政法保障启示 |
第三节 扶贫救济之行政法建构思路 |
一、规范扶贫信访救济制度 |
二、健全扶贫调解救济制度 |
三、完善扶贫行政复议救济制度 |
四、改善扶贫行政诉讼救济制度 |
第八章 精准扶贫的立法建议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总体思路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法》(建议稿)立法建议说明 |
三、扶贫立法的配套制度设计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政府财务管理 |
1.2.2 关于管理控制系统 |
1.2.3 关于政府绩效管理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基本结构 |
1.5 创新性探索 |
第2章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的理论探源 |
2.1 概念界定:基于政府财务管理理论 |
2.1.1 政府财务和企业财务 |
2.1.2 政府财务和财政 |
2.2 系统的本质特征:基于公共产品理论 |
2.3 系统的组织安排:基于公共契约理论 |
2.3.1 公共契约的内核 |
2.3.2 公共契约和代理模型 |
2.3.3 新的契约设计和契约管理 |
2.4 系统的功能路径:基于管理控制系统理论 |
2.4.1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 |
2.4.2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的功能路径 |
2.4.3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的作用装置 |
2.4.4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循环 |
2.5 系统的理念工具: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1 新公共管理模式 |
2.5.2 重塑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的理念基础 |
2.5.3 引入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的现代工具 |
第3章 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设计构想 |
3.1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对象与特征:基于价值链的思考 |
3.1.1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对象:政府价值活动 |
3.1.2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的基本特征 |
3.2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变量与类型 |
3.2.1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变量结构 |
3.2.2 由控制变量决定的控制类型 |
3.3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核心问题:绩效为导向的控制力 |
3.3.1 绩效 |
3.3.2 以绩效为导向的控制力 |
3.3.3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力的四个核心体现 |
3.4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主体分层 |
3.4.1 宏观层面的控制主体 |
3.4.2 中观层面的控制主体 |
3.4.3 微观层面的控制主体 |
3.4.4 由控制主体决定的控制类型 |
3.4.5 小结 |
3.5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维度整合 |
3.5.1 战略维度 |
3.5.2 流程维度 |
3.5.3 结果维度 |
3.5.4 启示 |
3.6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流程重构 |
3.6.1 控制循环 |
3.6.2 控制流程 |
3.6.3 三组件结构 |
3.7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的实证检验 |
3.7.1 结构模型的构建 |
3.7.2 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说明 |
3.7.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7.4 结构模型分析 |
3.7.5 小结 |
第4章 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运行模块 |
4.1 绩效导向下的政府预算控制模块 |
4.1.1 预算编制和资源配置控制 |
4.1.2 预算执行和资源使用控制 |
4.1.3 决算和产出结果控制 |
4.1.4 绩效导向下的预算控制实务比较 |
4.2 绩效导向下的政府投资控制 |
4.2.1 政府投资与政府投资控制 |
4.2.2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分析 |
4.2.3 政府投资控制循环 |
4.2.4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项目控制案例分析 |
4.3 绩效导向下的政府成本控制 |
4.3.1 政府产出成本与政府产出成本核算 |
4.3.2 政府产出成本控制流程 |
4.3.3 ABC 法、DABC 法与部门作业成本控制 |
4.3.4 政府成本报告 |
4.4 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资产控制 |
4.4.1 政府资产与政府资产价值核算 |
4.4.2 政府资产价值控制和实物控制 |
4.4.3 政府资产评价 |
4.4.5 政府资产控制报告 |
4.5 绩效导向下的政府债务控制 |
4.5.1 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务矩阵 |
4.5.2 政府债务核算 |
4.5.3 中长期政府债务规划编制 |
4.5.4 政府债务动态监控和预警 |
4.5.5 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
第5章 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应用探析 |
5.1 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应用框架 |
5.2 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中的应用模式 |
5.2.1 控制系统在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中的应用 |
5.2.2 部门分类科目与绩效目标的结合 |
5.2.3 功能分类科目与项目计划的结合 |
5.2.4 经济分类科目与业务表现(业绩)指标体系的结合 |
5.3 部门预算中的应用模式 |
5.3.1 控制系统在部门预算中的应用 |
5.3.2 依据决策评价结果,科学预测投入总量 |
5.3.3 建立业务流程图,逐项分解定额 |
5.3.4 确定绩效标准,保障部门预算落实 |
5.4 国库集中收付制中的应用模式 |
5.4.1 控制系统在国库集中收付制中的应用 |
5.4.2 建立面向绩效目标的用款申领制 |
5.4.3 建立综合绩效因素的关键环节审核制 |
5.4.4 建立资金支付后的追踪问效报告制 |
5.5 政府财务报告制中的应用模式 |
5.5.1 控制系统在政府财务报告制中的应用 |
5.5.2 我国预算会计报告制的弊端 |
5.5.3 建立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报告制 |
第6章 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信息平台 |
6.1 政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
6.2 我国政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和应用 |
6.2.1 过滤式采集难以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多重”属性 |
6.2.2 分散后台处理难以解决政府财务信息“集成优化” |
6.2.3 统一视图输出难以满足政府财务信息使用者“个性化”需求 |
6.3 信息平台的设计理念 |
6.4 信息平台的构建路径 |
6.4.1 重建绩效导向、事件驱动的体系结构 |
6.4.2 构造核心数据库 |
6.4.3 统一基础组件和标准规范 |
6.5 信息平台的实现模块 |
6.5.1 信息采集和输入模块 |
6.5.2 信息处理、维护和交互通信模块 |
6.5.3 信息挖掘、应用和优化模块 |
6.5.4 信息生成和输出模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和协助的课题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
致谢 |
(3)D汽车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进度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ISO45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2.1.1 ISO45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
2.1.2 ISO45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与内容 |
2.2 项目及其项目管理 |
2.2.1 项目及其基本特征 |
2.2.2 项目管理及其基本目标 |
2.3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与综述 |
2.3.1 项目进度管理概述 |
2.3.2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 |
第三章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现状分析 |
3.1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项目背景 |
3.1.1 D汽车公司概况 |
3.1.2 项目实施的背景 |
3.2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项目进度管理现状 |
3.2.1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项目管理现状 |
3.2.2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项目进度管理现状 |
3.3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项目进度管理问题及分析 |
3.3.1 项目进度计划制定存在问题 |
3.3.2 缺乏对体系导入状态的有效跟进 |
3.3.3 项目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不完善 |
3.3.4 项目缺乏监督考核激励制度 |
第四章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进度管理优化改进方案设计 |
4.1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项目进度管理优化目标与原则 |
4.1.1 优化改进的目标 |
4.1.2 优化改进的原则 |
4.2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项目进度计划优化方案 |
4.2.1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4.2.2 项目活动排序 |
4.2.3 项目工期估算 |
4.2.4 应用关键线路法优化项目工期 |
4.3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进度控制改进方案 |
4.3.1 体系导入进度管理改进措施 |
4.3.2 项目信息沟通共享改进措施 |
4.3.3 项目监督考核激励改进措施 |
第五章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项目进度优化改进方案实施及效果 |
5.1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项目进度改进方案实施保障 |
5.1.1 做好人员准备工作 |
5.1.2 完善的项目制度 |
5.1.3 资金保障措施 |
5.2 D汽车公司ISO45001 安全管理体系项目进度改进方案效果分析 |
5.2.1 D汽车公司项目进度计划优化改进方案总结 |
5.2.2 D汽车公司项目进度计划优化改进方案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城市更新区规划制度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城镇化进程深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 |
1.1.2 经济“新常态”:资本与城市化的关系调整 |
1.1.3 大城市土地资源管制加剧:从增量用地到存量用地价值挖潜 |
1.1.4 小结:为什么研究城市更新? |
1.2 文献综述 |
1.2.1 城市更新综合研究 |
1.2.2 城市更新相关规划的职能定位研究 |
1.2.3 城市更新相关规划的技术手段研究 |
1.2.4 城市更新相关规划的配套机制研究 |
1.2.5 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城市更新的需求对规划管治提出挑战 |
2.1 城市更新项目的类型化特性 |
2.1.1 按产权主体分类 |
2.1.2 按规模分类 |
2.1.3 按原用地功能分类 |
2.1.4 按主导者分类 |
2.1.5 按改造功能分类 |
2.1.6 按改造程度分类 |
2.1.7 按土地变动方式分类 |
2.1.8 类型化特性小结 |
2.2 城市更新项目的一般特性 |
2.2.1 偶发、非特定 |
2.2.2 多方参与 |
2.2.3 类型多样 |
2.2.4 过程风险 |
2.3 小结:城市更新对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 |
第3章 中国城市更新地区相关规划制度面临困境 |
3.1 修建性详细规划 |
3.1.1 制度背景 |
3.1.2 制度内容 |
3.1.3 制度问题 |
3.2 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修改 |
3.2.1 制度背景 |
3.2.2 制度内容 |
3.2.3 制度应用与案例:M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 |
3.2.4 制度问题 |
3.3 广东“三旧”改造单元规划 |
3.3.1 制度背景 |
3.3.2 制度内容 |
3.3.3 制度应用与案例:J工业区“三旧”改造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
3.3.4 制度问题 |
3.4 更新地区的规划管理困境 |
3.4.1 定位不明无法应对灵活的更新需求 |
3.4.2 多方参与途径不明 |
3.4.3 类型多样性不足、缺乏重点 |
3.4.4 难以应对过程风险 |
3.5 小结:城市更新地区的现行规划制度难以应对挑战 |
第4章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规划 |
4.1 制度背景 |
4.1.1 深圳更新实践概况 |
4.1.2 深圳更新发展阶段 |
4.1.3 深圳更新制度体系 |
4.1.4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制度演进 |
4.2 制度内容 |
4.2.1 制度定位 |
4.2.2 编制内容 |
4.2.3 编制与审批流程 |
4.3 制度应用与案例:S村城市更新单元规划 |
4.3.1 更新说明 |
4.3.2 已有规划及应对 |
4.3.3 利益平衡 |
4.3.4 专项专题与实施 |
4.3.5 案例评价 |
4.4 制度问题分析 |
4.4.1 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度的问题 |
4.4.2 深圳更新实践的问题 |
4.5 小结 |
第5章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城市更新区规划 |
5.1 美国:市区重建 |
5.1.1 制度背景 |
5.1.2 制度定位 |
5.1.3 规划内容 |
5.1.4 实施机制 |
5.1.5 特点 |
5.2 法国:协议开发区(ZAC) |
5.2.1 制度背景 |
5.2.2 制度定位 |
5.2.3 规划内容 |
5.2.4 实施机制 |
5.2.5 特点 |
5.3 日本:“都市再生特别地区”与“市街地开发事业” |
5.3.1 制度背景 |
5.3.2 制度定位 |
5.3.3 规划内容 |
5.3.4 实施机制 |
5.3.5 特点 |
5.4 小结:应有专门的规划处理城市更新地区的管理需求 |
第6章 城市更新区规划比较与分析 |
6.1 “城市更新区规划”的定义 |
6.2 各地城市更新区规划的共性 |
6.2.1 背景:快速城市化阶段后期 |
6.2.2 目标:改善衰败、促进开发 |
6.2.3 对象:大规模再开发项目 |
6.2.4 手段:划定地区、提供激励、专门管理 |
6.2.5 职能:一个工具、一个平台、一个载体 |
6.2.6 定位:建设性层次职能,规范性层次效力 |
6.2.7 主要内容 |
6.2.8 一般程序 |
6.3 各地城市更新区规划的特性 |
6.3.1 赋权形式:法定赋权vs协议赋权 |
6.3.2 编制主导:公共部门vs私人部门 |
6.3.3 发展路径:基于规划vs基于项目 |
6.3.4 制度设计:组合规划vs单一规划 |
6.4 小结:城市更新区规划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 |
第7章 “城市更新区详细规划”制度设计 |
7.1 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 |
7.1.1 必要性的五个方面 |
7.1.2 可行性的三个支撑 |
7.2 策略研究 |
7.2.1 原则:基于共性,应对特性 |
7.2.2 明确效力来源 |
7.2.3 清晰限定对象 |
7.2.4 衔接规划体系 |
7.2.5 提供技术弹性 |
7.2.6 塑造参与流程 |
7.3 制度安排 |
7.3.1 职能定位 |
7.3.2 规划内容 |
7.3.3 实施机制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研究的主要理论发现 |
8.1.1 构建城市更新行为-规划需求的理论框架 |
8.1.2 揭示现行城市更新相关规划管理困境的深层原因 |
8.1.3 提出“城市更新区规划”规划类型,并归纳其性质 |
8.2 研究提出的制度建议 |
8.2.1 近期:现行规划制度调整 |
8.2.2 中期:“城市更新区详细规划”的应用 |
8.2.3 远期:面向城市更新的规划制度体系调整 |
8.3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国外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核心技能形成的职业教育机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背景 |
第一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
一、20世纪上半期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时期 |
二、20世纪 70-80年代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酝酿时期 |
三、20世纪 80-90年代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职业主义教育运动和世界影响 |
第二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形成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条件 |
一、技术更新的速度对教育课程变革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
二、各发达国家开始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
三、提出进行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
第三节 四个国家面临的经济与教育的问题 |
一、英国面临的经济与教育的问题 |
二、美国面临的经济与教育的问题 |
三、德国面临的经济与教育的问题 |
四、澳大利亚面临的经济与教育的问题 |
第二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主张 |
第一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实用主义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三、批判教育理论 |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 |
第二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形成的方法分析 |
一、整合的能力的理论方法 |
二、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方法 |
三、范式理论的方法论 |
四、结构与功能关系理论的方法 |
第三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
一、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
二、美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
三、德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
四、澳大利亚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
第三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理论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理论结构特点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的主体目标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基本手段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的运行动力系统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的运行过程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运行的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机制 |
第三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运动的组织与政府政策变革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运动的组织与协调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有大量的执行者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运动与政府的教育发展重心变革 |
第四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核心技能开发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核心技能的概念解读 |
一、核心技能概念的提出背景和系统规定 |
二、核心技能概念涵义的各种解读 |
第二节 核心技能的功能结构和形成的基本原则 |
一、核心技能的功能结构特点 |
二、核心技能形成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核心技能课程开发机制的国别特点 |
一、英国核心技能课程开发的机制特点 |
二、美国核心技能课程开发的机制特点 |
三、德国核心技能课程开发的机制特点 |
四、澳大利亚核心技能开发的机制特点 |
第五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情境化学习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情境化理论的职业教育价值 |
一、知识与技能、工作与学习之间亟需整合的教育方式 |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职业教育价值分析 |
三、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理论的职业教育价值分析 |
第二节 情境学习理论的教育运行机制分析 |
一、情境学习运行的基本假设 |
二、情境学习运行过程的基本结论 |
三、情境学习的教学基本规范 |
第三节 工作场所学习的模式探索 |
一、工作场所学习的内涵 |
二、工作场所学习的特点 |
三、工作场所学习过程模式 |
第六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规范化运行理论研究 |
第一节 规范化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阐释 |
一、规范化教育是为提高核心技能的一种战略选择 |
二、规范化教育是把专业的技术规范引入教育的全过程 |
三、规范化教育是精准和可操作性技能的开发 |
第二节 规范化教育的社会价值分析 |
一、规范化教育是揭示并传播着获得技能的一种价值体系 |
二、规范化教育是构建获得技能整合能力的培养体系 |
三、规范化教育是利用全社会资源的行动规范体系 |
第三节 规范化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
一、规范化教育是对共同体成员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约束教育 |
二、规范化教育运行系统的开放性和科学性 |
三、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符合操作规范 |
四、规范化教育体系要具有合力支撑条件的保障 |
第七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技术技能文化积淀和推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技术技能是一种文化 |
一、技术与文化的渊源关系 |
二、技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三、技能文化是人们对技能的认知、信仰与崇拜 |
第二节 技术技能的文化积淀与创新机制 |
一、技术技能文化深层信念的教育积淀 |
二、技术技能文化的价值偏好与选择 |
第三节 技术技能发展的文化推动和调控机制 |
一、技术技能发展的文化推动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
二、技术技能发展的文化推动机制 |
三、技术技能发展的文化调控机制 |
第八章 新职业主义教育的制度供给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制度供给的机制特点 |
一、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理念的战略性 |
二、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政策与路径的机制性 |
三、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内容与执行的一致性 |
四、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立法和条件的保障性 |
第二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制度供给理念的世界影响 |
一、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全民获益机会 |
二、职业教育的制度供给推进了体系化的需求 |
三、从立法的层面明确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 |
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供给日益完善 |
五、职业教育行动策略的地域维度特征日益明显 |
第三节 核心技能开发的制度供给国别特点研究 |
一、英国构建了完善的核心技能培训、认证政策体系 |
二、美国立法确保学生获得从学校到工作的核心技能 |
三、德国确立了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 |
四、澳大利亚制定了规范创新的课程管理机制 |
第九章 新职业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
第一节 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实践 |
一、实施开放式职业教育 |
二、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
三、建立密切教育界和企业界联系的课程 |
第二节 美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实践 |
一、通过生涯学院进行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改革 |
二、通过技术准备计划进行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的衔接改革 |
三、通过全面的行业课程计划(AAI)整合工作和学习 |
第三节 德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实践 |
一、在教学计划中将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
二、推出基于主题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
三、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知识的行动导向教学 |
第四节 澳大利亚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实践 |
一、技术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变革及其职能 |
二、建立澳大利亚资格认证、质量培训、国家培训包框架 |
第五节 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的分析与展望 |
一、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的发展分析 |
二、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的问题分析 |
三、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展望 |
四、新职业主义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成果情况 |
致谢 |
(6)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历史发展 |
(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研究综述 |
(三)相关政策工具研究综述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三、核心概念 |
(一)乡村教师 |
(二)生活待遇 |
(三)政策工具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本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系统分析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目标及体系 |
一、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目标 |
(一)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困境 |
(二)激发乡村教师工作热情 |
(三)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
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体系 |
(一)生活补助政策体系 |
(二)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
(三)社会保险政策体系 |
(四)医疗保障政策体系 |
第二章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工具选择及使用 |
一、政策工具的分类及选择 |
二、麦克唐纳尔政策工具分类及其解析 |
(一)命令性工具 |
(二)报酬性工具 |
(三)职能拓展性工具 |
(四)权威重组性工具 |
(五)劝告性工具 |
三、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工具选择偏向 |
(一)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文本的选定 |
(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二维分析框架 |
(三)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工具编码及分析 |
四、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工具使用特点 |
(一)倾向于政府的行政命令 |
(二)侧重于多重路径的教育投入 |
(三)着眼于政策工具的短期效益 |
(四)依赖于系统内部资源调配 |
第三章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成效及问题 |
一、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调查样本选择 |
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的成效 |
(一)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
(二)乡村教师住房保障得到改善 |
(三)乡村教师医疗保障取得进展 |
(四)乡村教师社会保险进一步规范 |
(五)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不断扩大 |
(六)乡村教师整体职业期待正在提升 |
三、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的现存问题 |
(一)命令性工具在政策执行中权威受阻 |
(二)报酬性工具在政策执行中作用有限 |
(三)权威重组性工具在政策执行中形式单一 |
(四)职能拓展性工具在政策执行中易被忽视 |
(五)劝告性工具在政策执行中力度不足 |
(六)对政策执行的总体评价 |
第四章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政策工具差异性与工具选择复杂性的冲突 |
(一)对政策工具属性的认识存在现实偏差 |
(二)难以规避政策利益相关者主观选择的倾向性 |
二、政府资源有限性与政策对象需要无限性的冲突 |
(一)乡村教师住房保障供给不足 |
(二)乡村教师社会保险意识不强 |
三、对组织的权威性期待与低效性现实的冲突 |
(一)中央政府责任划分不到位 |
(二)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 |
(三)学校参与动力不足 |
四、政策环境良性需求与现实偏差性影响的冲突 |
(一)政策执行环境良性互动不足 |
(二)政策信息传递时效性不强 |
第五章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的改进建议 |
一、他山之石,借鉴国际共识 |
(一)国外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特点 |
(二)国外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对我国的启示 |
二、明确政策目标,科学选择政策工具 |
(一)准确把握政策问题的实质 |
(二)全面分析政策工具的影响因素 |
(三)注重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 |
三、提高生活待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一)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 |
(二)改革乡村教师住房保障制度 |
(三)规范乡村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
(四)健全乡村教师医疗保障制度 |
四、增强责任意识,均衡配置组织权力 |
(一)以责任上移凸显中央政府的领导力 |
(二)以责任分担增强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
(三)以责任下移提升学校自身的行动力 |
五、注重政策宣传,创设良性政策信息舆论环境 |
(一)确保公正以增强政策信息的透明度 |
(二)规范引导以创设良性的政策舆论环境 |
六、倡导多中心治理,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
(一)注重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
(二)强化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动态监管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情况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2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情况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3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情况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
附录4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情况访谈提纲(教育部门主管领导)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妇联组织 |
(二)社会治理 |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
二、相关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
(二)社会性别理论 |
(三)社会治理理论 |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以T电力集团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综述 |
1.2.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现状 |
1.2.2 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理论和现状 |
1.2.3 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理论和现状 |
1.2.4 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
2.1 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内部控制方法 |
2.1.1 内部控制的内涵 |
2.1.2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
2.1.3 内部控制方法 |
2.2 全面预算管理内涵及原理概述 |
2.2.1 全面预算管理内涵 |
2.2.2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基础 |
2.2.3 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设定的行为方式 |
2.2.4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部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 |
3.1 内部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 |
3.1.1 内部控制环境改善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 |
3.1.2 内部控制沟通增加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准确性 |
3.1.3 内部控制监督帮助预算管理评价考核 |
3.2 全面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手段 |
3.2.1 全面预算量化管理信息 |
3.2.2 全面预算管理调动企业全员 |
3.2.3 全面预算管理优化内部控制中的财务管理 |
3.3 全面预算管理改善内部控制 |
3.3.1 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目标价值一致 |
3.3.2 全面预算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
3.3.3 全面预算管理细化内部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及现状 |
4.1 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必要性分析 |
4.1.1 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工作人员内控意识 |
4.1.2 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部资金流动管理 |
4.1.3 全面预算管理帮助内部控制计划的制定 |
4.1.4 全面预算管理量化绩效帮助内部控制施行 |
4.1.5 内部控制监督工作协调全面预算管理 |
4.2 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
4.2.1 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存在问题 |
4.2.2 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执行情况与企业经营状况不符 |
4.2.3 将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标准作为优秀的标准 |
4.3 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 |
4.3.1 加强全面预算编制中的内部控制 |
4.3.2 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性 |
4.3.3 加强预算实际执行值偏差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电力集团案例分析 |
5.1 T集团概况 |
5.1.1 T集团的政策环境 |
5.1.2 T集团组织架构 |
5.2 T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情况 |
5.2.1 预算执行对象 |
5.2.2 预算方法 |
5.3 T集团基于内控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定及控制 |
5.3.1 业务预算核定及控制 |
5.3.2 财务预算核定及控制 |
5.3.3 综合预算核定及控制 |
5.4 T集团中某C级公司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执行及控制 |
5.4.1 某C级公司概况 |
5.4.2 某C级公司业务预算编制 |
5.4.3 某C级公司业务预算执行 |
5.4.4 某C级公司业务预算控制 |
5.5 T集团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
5.5.1 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
5.5.2 基于内部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 |
5.6 T集团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得到改善 |
5.6.1 预算控制得到加强 |
5.6.2 内部控制环境得到改善 |
5.6.3 企业全员责任意识得到提高 |
5.6.4 内部控制完善得到更好保障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典型问题分析 |
二、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现状检视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学术史梳理及其述评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制度构建方面的研究 |
三、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法律责任体系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进路与方法 |
一、研究进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范畴的界定 |
第一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概念解析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的概念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的法律特征 |
三、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概念 |
第二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范围及方式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范围界定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基本方式 |
第三节 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制度沿革 |
一、试点探索阶段(1979-1999) |
二、基本确立阶段(2000-2011) |
三、深化改革阶段(2012-至今) |
第二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宗旨及其理念 |
第一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宗旨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宗旨的文本审视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宗旨的应然定位 |
三、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宗旨的规范表达 |
第二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理念的嬗变 |
一、保障科研人员权利 |
二、提升经费治理绩效 |
三、维护经费管理秩序 |
第三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基本原则的提炼 |
第一节 契约合作原则 |
一、科学社会契约的内涵及其发展沿革 |
二、契约精神的体现以及制度保证 |
三、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契约精神的拓补 |
第二节 适度干预原则 |
一、政府干预的理论缘起及其政策沿革 |
二、国家干预的行为品性及其界限厘定 |
三、国家干预的范式转换及其责任变迁 |
第三节 预算调整原则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的理论基础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的规范性质 |
三、财政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的规范运行 |
第四节 科研激励原则 |
一、管控型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模式的不足 |
二、激励型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机制的优势 |
三、激励型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模式的建构 |
第四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主体形塑 |
第一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法律关系的基本构造 |
二、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的现状 |
第二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类型化解析 |
一、类型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的类型 |
第三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的内在品性 |
一、开放性 |
二、异质性 |
三、制衡性 |
第五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权义配置 |
第一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权义配置的失衡 |
一、科研资助主体权义配置冲突 |
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权义配置缺失 |
三、项目依托单位权义配置失衡 |
四、科研人员权义配置失衡 |
五、科研监督主体统筹协调不足 |
第二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权义配置的基准 |
一、职能主义经费治理权义配置的缺陷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权义配置的逻辑进路 |
三、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改革的功能主义考量 |
第三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权义配置的优化 |
一、科研资助主体的权义配置 |
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权义配置 |
三、项目依托单位的权义配置 |
四、科研人员的权义配置 |
五、科研监督主体的权义配置 |
第六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责任体系 |
第一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责任的现状检视 |
一、简单准用公共财政法律责任 |
二、责任承担主体的单一化 |
三、重事后惩罚而轻事前事中引导 |
四、过度刑法化 |
第二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评价的宽容原则 |
一、科研宽容的规范证成 |
二、科研宽容的适用界限 |
三、科研宽容的法治路径 |
第三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责任的规范建构 |
一、责任承担主体的多元化 |
二、责任类型结构的梯度化 |
三、责任承担方式的多样化 |
第四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权利救济机制 |
一、协商机制 |
二、申诉制度 |
三、司法救济 |
结语:迈向权利本位的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Z住宅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结构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2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相关概念 |
2.1.1 施工成本控制定义 |
2.1.2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 |
2.2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
2.2.1 动态成本控制理论 |
2.2.2 责任成本管理理论 |
2.3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相关方法 |
2.3.1 挣值分析法 |
2.3.2 成本分析法 |
3 Z住宅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3.1 Z住宅项目概况 |
3.1.1 企业基本情况 |
3.1.2 Z住宅项目基本概况 |
3.2 挣值法分析Z住宅项目施工成本出现偏差的原因 |
3.2.1 挣值法分析思路 |
3.2.2 基于挣值法计算Z项目的成本偏差 |
3.2.3 Z住宅项目施工过程成本偏差的原因 |
3.3 Z住宅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中问题分析 |
3.3.1 管理方面 |
3.3.2 技术方面 |
3.3.3 人员方面 |
3.4 小结 |
4 Z住宅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改进措施 |
4.1 成本控制的目的及思路 |
4.1.1 成本控制的目的 |
4.1.2 成本控制的思路 |
4.2 管理方面成本控制措施 |
4.2.1 建立责任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
4.2.2 开展责任成本预测工作 |
4.2.3 确定责任成本预算及指标分解 |
4.2.4 加强责任成本动态控制 |
4.2.5 建立责任成本分析制度 |
4.2.6 建立责任成本考核制度 |
4.2.7 责任成本实施情况 |
4.3 技术成本控制措施 |
4.3.1 优化施工方案 |
4.3.2 控制项目进度管理 |
4.3.3 掌握EPS施工技术 |
4.4 人员成本控制措施 |
4.4.1 树立全员成本管控意识 |
4.4.2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
4.4.3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今年劳动保护专项措施项目计划编制框架出台(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的行政法保障研究[D]. 唐梅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2]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研究[D]. 张宇蕊. 湖南大学, 2008(08)
- [3]D汽车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进度管理改进研究[D]. 殷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4]城市更新区规划制度之研究[D]. 周显坤. 清华大学, 2017(02)
- [5]国外新职业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核心技能形成的职业教育机制为中心[D]. 岑艺璇.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6]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D]. 李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以T电力集团公司为例[D]. 储晟婷.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9]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问题研究[D]. 郭创拓.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2)
- [10]Z住宅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 赵鑫.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