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朋友的信

给朋友的信

一、LETTER TO A FRIEND(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宇[1](2019)在《42岁与伊万之死 ——论果戈理童年经历对其生平及创作的影响》文中提出果戈理古怪的性格、奇特的性心理状况、后十年思想的转变、《死魂灵》第二部的焚毁以及绝食自尽这些未解的问题与事件共同构成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果戈理之谜。42岁与伊万之死是两则彼此相关的、涉及作家创作与生平的、奇特的现象。作家死于42岁,在其书信中这一年龄均与死亡相关,而在其创作中这一年龄又与婚姻及爱情相关。纵观作家的所有创作,婚恋意味着毁灭与死亡,要么堕入要么逃离。这说明作家在早年生活中曾历过某些震撼心灵的、涉及42岁的重要事件,由此42岁与事件的核心意义(婚恋与毁灭)在作家心中关联起来。这一事件很可能是伊万之死,因为在1819年作家弟弟伊万去世的时候,作家的父亲瓦西里刚好是42岁。而在作家早期创作的《伊万·库巴尔节前夜》与《可怕的复仇》两部涉及弑兄、乱伦要素的作品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伊万与三次伊万之死。作品中的伊万之死似乎与现实中的相关,是作家的一大心理症结。本文用小说中的情节反向构建作家的童年经历,假设果戈理的弟弟伊万出生之后分走了母亲对果戈理的关注与爱,由此小果戈理产生了嫉妒与憎恨,并且在幻想、梦境中杀害弟弟。随着小果戈理道德意识日渐成熟,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并产生极强的罪恶感,渴望受到惩罚与做出弥补——由此产生了作恶受罚的心理症结,日后以潜意识罪疚感的形式出现给作家带来苦闷与忧郁。与此相关,在对弟弟的态度方面,果戈理转恨为爱,并且将这种爱扩散到男性同伴身上,这是消极的自我惩罚。在对父亲的态度方面,作家吸收了父亲的威严以加强自我心理惩罚,并且在父亲死后产生了超凡的使命感,以期弥补曾经的罪过,这也是消极自我惩罚的表现。对母亲的态度方面,由于罪过出于对母亲的爱,所以他对母亲既渴望又恐惧,并将这一态度泛化到所有女性身上,导致作家惧怕女性,无法在创作中描绘女性之美。四者的关系网络在伊万之死那一年纠缠在一起,使得42岁(父亲的年龄),爱情婚姻(对母亲的爱)与死亡毁灭(父亲的惩罚)在作家潜意识中关联在一起,影响了作家的一生。在这一心理症结的影响下,作家经常感到莫名的苦闷与忧郁,这就催生出作家寻欢作乐的渴望,以便排忧解闷发泄情绪。在这一渴望的支配下作家在彼得堡构思并创作出一生中大部分作品。1836年《钦差大臣》上演后作家出国,正式将创作确定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就导致作家内心两大力量的碰撞,因为此前创作一直是作家排忧解闷最有效的手段,而使命感却是作家心理症结对自己的消极惩罚:前者与心理症结对抗,后者受心理症结支配,前者以释放个人苦闷为目的,后者以造福同胞为目的。两相结合,便造成了作家创作困境的根本原因。1842年《死魂灵》出版之后作家的后续创作并不顺利,不能完成使命引发极强的恐惧,导致心理症结反复发作——此前作家通过寻欢作乐来缓解,而此时他认为自己内心不够纯洁,于是强迫自己苦修以克服心灵的各种嗜欲。此时作恶受罚的心理症结已经压倒了寻欢作乐的渴望。作家后十年就在上述创作怪圈中痛苦地徘徊。直到42岁那一年作家的心理症结再次爆发,42岁的心理关联让他觉得这是自己命定的一年,寻死的愿望占了上风,最终烧书绝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家创作的目的在于排忧解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将自己的心灵深入带进作品之中,使人物具有自己心灵的特点,安排他们在文本世界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与激情之恶相关的情境。因而可以根据激情(CTpacTb)的不同形式以及主角的结局来划分作家的所有作品。作家的创作进程与其从小到大的心灵发展进程同步,最早期的创作反映了五岁之前的娶母幻想,激情表现为带有一定乱伦色彩的炽烈爱情,这类创作以圆满的婚姻结局;随后1829年到1835年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作家道德观念形成之后自我惩罚的心灵阶段,激情表现为带有一定乱伦色彩的炽烈爱情、性欲、物欲并泛化为各种嗜好,陷入爱情与欲望之中的主角非死既疯;从1835年开始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作家成年之后面对婚姻莫名的心灵恐惧,激情弱化为各种小的嗜好,主角最终都脱离了可能到来的婚姻;最后一个阶段则贯穿作家创作始终,只包含三部没有完成的作品,反映了作家与自身罪恶和解的渴望。四大分类中,第二类直接反映了作家心理症结的根源,是作家的自我暴露与苦闷的直接释放。在深度带入心灵的同时,作家又需要保持自身与人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在人物中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时就需要使用各种伪装和隐藏的手段。而这些手段,便构成了作家创作的主要特征。

魏尉[2](2019)在《关系视角下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极大方便了社会公众间的沟通交流,而且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营销渠道。社交媒体营销中企业可以通过社交账号与用户建立关系,同时可以利用用户之间的关系开展营销。各类关系的有效利用是企业社交媒体营销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本文基于社会资本、营销管理、博弈论和双边市场等理论,从关系视角出发,构建博弈模型,定量研究企业与用户之间关系、用户与用户之间关系等因素对社交媒体平台企业以及商品/服务提供企业相关营销策略的影响。论文在界定了社交媒体营销相关概念、剖析了社交媒体营销生态系统中参与主体间价值传递机理和社交媒体营销策略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一方面研究了商品/服务提供企业的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另一方面研究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定价策略。首先,以商品/服务提供企业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经常采用的促销策略——分享奖励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嵌套式Stackelberg模型,一方面讨论了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和用户个人形象在意程度等因素对奖励额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用户之间的关系越亲密或者得到的奖励越高,分享者向新用户分享信息的积极性越高。如果用户之间关系强度较弱,企业没有必要提供奖励。此外,根据用户之间关系强度的不同,企业会给予用户不同额度的奖励。分享者越在意个人形象,企业则需要给予分享者更高的奖励。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之间关系越亲密,企业采用分享奖励机制进行营销获得的利润越高。另一方面讨论了分享奖励机制中单独奖励分享者(给予奖励金)、单独奖励新用户(给予价格折扣)和同时奖励分享者与新用户三种奖励方式的选择策略,并将分享奖励营销模式与大众广告营销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当用户之间关系较弱时,由打折奖励引起用户购买概率增加的“折扣作用”强于由奖励金引起的“推荐作用”,企业适合采用单独奖励新用户策略;当用户之间关系较强时,“推荐作用”强于“折扣作用”,企业适合采用单独奖励分享者策略。而企业在大众广告模式和分享奖励模式选择上,主要需要考虑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和市场渗透率两个因素。其次,以商品/服务提供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制造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单渠道营销和双渠道营销两种情况,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企业与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对不同渠道销售模式中信息服务提供策略和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单渠道销售模式中,零售商或者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且一方提供信息服务能给另一方带来收益增加;当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制造商的批发价与关系强度无关,且此时制造商相比零售商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制造商(零售商)的利润随着制造商(零售商)与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单调递增;从有利于渠道各方利润的角度出发,应由与用户关系较强的一方建立社交账号,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双渠道销售模式中,制造商或者零售商与用户关系较强的一方,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会制定出高于批发价的直销价格,直销渠道的需求大于零售渠道的需求;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若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较弱,零售渠道的需求小于直销渠道的需求;为达到渠道总利润的最优,应由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接着,以商品/服务提供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了社交媒体零售商与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对制造商渠道协调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数量折扣协调机制总能提高渠道的总体利润。对制造商来说,当传统线下零售商与社交媒体零售商之间的竞争较为缓和时,制造商不会主动对渠道进行协调;当社交媒体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居中时,协调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对传统线下零售商或者社交媒体零售商来说,较强或者较弱的关系能够使协调提高两类零售商的利润。此外,当社交媒体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强度以及渠道间的竞争程度满足特定关系时,制造商的协调策略可以使渠道各方的利润同时提高。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分别针对垄断市场环境和双寡头竞争市场环境构建博弈模型,研究用户间分享关系对社交媒体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台垄断情况下,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用户,进而增加平台利润。平台在双寡头竞争情况下,若商户为单归属,平台收取的服务费?平台的利润随着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单调递减;若商户为多归属,平台收取的服务费随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呈现出三阶段变化。在平台垄断和平台双寡头竞争且商户多归属情况下,分享型和潜水型两类用户带给商户收益的差距越小,平台的利润越高。社交媒体营销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对社交媒体平台企业和商品/服务提供企业而言,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理论研究结论,仿真结果表明研究结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卢星余[3](2018)在《微信朋友圈广告用户参与效果研究 ——基于社会身份认知和UTAUT模型》文中研究表明从2011年由腾讯公司正式推出至今,微信逐渐成为一款集通讯、社交、资讯、金融和移动定位为一体的平台级应用,在发展得如火如茶之时,微信又于2015年1月推出了朋友圈中的信息流广告,朋友圈广告一经推出,就在微信用户中间掀起了巨大的反响。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兴起不仅对广告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给广告学界带来了更多的讨论议题,但是目前广告学界对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整合营销传播角度出发探讨微信营销策略和从技术接受角度出发研究用户的广告接受意愿。本文以整合性技术接受模型(UTAUT)为基础,对以往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的用户接受意愿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并引入传播学中的社会身份认知理论,这三类文献进行研究之后,结合微信朋友圈广告的特点,选出了绩效期望、社群影响、感知精准性、感知风险性、广告质量、广告奖励这几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身份感知、广告接受度作为中间变量,并研究这些变量是以何种逻辑关系影响微信用户的广告参与度,并提出了相关假设。通过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等一系列实证研究动作,本文得出了几个重要结论:首先,社群影响对广告接受度的影响最大,绩效期望、广告质量和广告奖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广告接受度和广告参与度。其次,身份感知作为中间变量,收到社群影响这一变量的影响较为显着,身份感知也在影响着用户的参与度。最后,用户的广告接受度对其广告参与度影响最为显着。最后,基于研究过程中对假设的验证结果,本文对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的运营提出了几点相关意见:1.应当将关系强度纳入广告投放的考量标准。2.应当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用户定向。3.提升广告质量,加强用户互动。4.提供安全平台,保障用户隐私。

段丹[4](2020)在《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公平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四所幼儿园抽取246名4-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选择性信任的主要研究范式,考察4-6岁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发展特点及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研究一是探究社会性线索下的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二是探究认识性线索下的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三是探究社会性线索和认识性线索冲突时的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4-6岁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发展特点:受社会性线索的影响,儿童信任朋友,不信任陌生人;受认识性线索的影响,儿童信任正率高的信息提供者,不信任正确率低的信息提供者;当社会性线索和认识性线索冲突时,儿童的选择性信任发生反转,儿童会信任正确率高的陌生人,而不是正确率低的朋友。儿童的选择性信任存在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选择性信任能力逐渐增强。但是,儿童的选择性信任不存在性别差异。(2)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受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儿童给信任的人分配的贴纸更多,分配结果更公平;给不信任的人分配的贴纸更少,分配结果更利己。当社会性线索和认识性线索冲突时,4-6岁儿童给信任的正确率高的陌生人分配更多的贴纸,分配行为更公平;给不信任的正确率低的朋友分配更少的贴纸,以利己分配为主。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的教育建议如下:(1)教育者应合理培养儿童的选择性信任能力;(2)教师和家长应形成教育合力;(3)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公平分配行为的示范者。

黄伊[5](2019)在《柬埔寨头条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倡议的提出,中国与柬埔寨的合作将会更加频繁,而在合作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变得更加迫切。随着柬埔寨国家的稳定新闻业也在蓬勃地发展,并且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柬埔寨新闻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柬埔寨的传播方式也应贴合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因此对我国对外传播策略的优化进行探索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中柬传播历史现状以及传播策略进行梳理,搭建文章研究框架,提出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分析研究背景以及柬埔寨头条概况,介绍中柬传播历史现状,柬埔寨的新闻业已经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格局且随着4G网络的普及纷纷向新媒体进行转型,在此背景下柬埔寨头条作为民间媒体利用新媒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传播活动,并根据市场要求制定传播策略。第三部分介绍柬埔寨头条采取的传播策略。以柬埔寨头条2018年的传播活动为研究样本,利用文本分析、案例研究、用户采访等方法,基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传播策略研究的系统模型,从信息策略、用户策略、运营策略三个方面对柬埔寨头条传播策略相关实践进行梳理。第四部分,首先总结柬埔寨头条所获得的成果再根据前文的传播策略以及结合用户访谈提出柬埔寨头条传播策略的不足之处:信息本土化程度低、用户转化率低、推广力度较低;并给予建议:提高本土新闻的数量及时效性、建立用户社区推行积分制、借鉴中国先进推广方式。最后梳理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剖析柬埔寨头条的对外传播策略,以期能为其它对外传播媒体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为中柬传播添砖加瓦。

申丹[6](2016)在《情节冲突背后隐藏的冲突:卡夫卡《判决》中的双重叙事运动》文中研究指明卡夫卡的《判决》是世界名篇,也是最令人困惑难解的作品之一。一个世纪以来,它吸引了大量注意力,引发了激烈的批评争议。受长期批评传统的影响,中外学界仅仅关注了《判决》的情节冲突。倘若我们打破传统的束缚,把视野拓展到其情节背后的另一种叙事运动,就可看到一种不同性质的冲突。作品的意义在于这两种叙事运动的交互作用,在于这两种冲突的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理解《判决》在卡夫卡创作中的重要突破,更好地把握为何《判决》是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把关键钥匙。

代倩宇[7](2019)在《移动社交电商用户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移动社交电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未来趋势,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新的网购方式,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伴随着新兴的移动社交电商平台层出不穷,但是移动社交电商中关于平台定位、用户流失率与复购率等问题并不容乐观。在移动社交电商环境下,用户是消费的中心,本文主要从用户角度出发,关注用户自身主观感受,对用户购买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移动社交电商今后的发展。本文利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方式获取原始资料,探索影响用户移动社交电商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并为移动社交电商发展提供一些建议。通过对30位受访者深度访谈的原始文本资料收集与分析,构建出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为研究主线的用户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用户购买意愿,而环境因素主要影响用户心理因素间接对用户购买意愿产生影响。用户购买意愿表现为用户的自我获得、反馈推广以及购物体验,其中购物体验也影响用户购买意愿。主体因素即用户心理因素、用户购买习惯,客体因素即平台、商品、社交、隐私安全。本文从各个层面对用户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进行了阐述,结合具体内容与案例揭示不同因素与用户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并在尊重资料所呈现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了前人研究对本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最后,通过移动社交电商用户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结合移动社交电商现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建议。

高爽[8](2020)在《沈从文创作心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家是知识分子群体中较为敏感的一类人,外在一切经过他们情感思维的内化展现出来,研究作家心态能探求历史投射给人的精神轨迹。现代作家沈从文集多种矛盾于一身,他的潜在情感与现实行为、文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诸多不平衡,导致他一生在不断遭遇和克服危机中挣扎,心灵产生出“丰富的痛苦”。但是学界从心理学、精神科学层面来研究沈从文,一直相对薄弱,显着成果集中在文化、美学、历史社会等领域,有关他心态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尚不成体系。鉴于此,本论文将沈从文的创作心态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从整体上予以审视。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神载体,能真实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能打开时代灵魂,因此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思路是,从沈从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反观其创作心态,力图深入到他心灵世界的潜在层面,探寻他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冲突,思考在动荡的二十世纪,自由主义知识者如何坚守个体人格和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也反思以往研究中形成的某些定论。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传记批评法、心理分析法和社会历史批评法,对沈从文的创作心态进行综合分析。艺术植根于且满足了人的心理需要,人有了需要,会转化成相应的动机与欲望,并采取满足它们的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相对的,因为现实中,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某种需要能最先支配人的行为成为“优势需要”。人的较低一级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较高一级需要就会出现,已经满足的需要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潜能方式处于维持状态,如果环境改变或遭受挫折,还会再次出现。沈从文一生面临多种需要,它们同时、持久存在着,又随内外因变化组成了一个相对优势层次,且同一种需要在他人生不同阶段表现各异。基于沈从文的归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需要,本论文在作品“内容”上选取从恋爱、身份认同、文学理想三个方面来考察他的创作心态,既具共性又有个性;“形式”上的抽象、疯癫、综合书写分别与之相对应,又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特征;最后从“内容与形式”探讨他弃笔转业前后的心态。第一章论述沈从文作为“恋爱作家”的隐衷。情感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沈从文也曾言“两性关系”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动力,有关两性关系的探讨,贯穿了他的文学生涯,不同时期的恋爱创作反映出他对女性、人生、文明等的不同心态。早期小说中的“性苦闷”与生活困顿尤其是经济压迫带来的自卑心理密切相关;其中也触及到了“性的道德”问题,男性自认为对女性的救赎、情欲与理性/道德之间的冲突是最突出的两个方面,他对此所持的暖昧态度中含有自我辩解的成分。沈从文还以“性本能”需求为基点表达了对文明的不满,他赞扬了四狗、五明、柏子等乡下人身上自由野蛮的原始情欲,虽也揭示出它自身的毁灭性,但他更不满文明的性道德作成的“伪善”。文明的性约束有时造成城里人肉体满足被剥夺与精神上失望,导致本能的负面性在他们身上产生了更大作用。事实上,沈从文是借对文明的不满,将原本在城市受到的挫折升华成了一种异域文化自信,反映出一种夸张的心理态势。而40年代的爱欲抒写《看虹摘星录》,是他不能平衡婚后现实与爱情想象的结果,从小说与现实中的两位“女性吉诃德”身上,可以看出他在婚姻情感上的苦闷。第二章分析沈从文身份认同的窘迫心态。爱的需要虽有受挫,但部分得以满足之后,沈从文的自尊需要,开始占据优势,对于离开湘西前往北京寻求生存的他来说,自尊需要具体表现为希望自我能够在城市中获取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知识、追求智慧、怀揣理想的乡土文学青年,沈从文向往渴慕代表知识、教育、文化的城市,于是决然离开湘西前往北京;当他历经挫折终于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后,却又在情感上选择后退,反复声称自己是个“乡下人”。这背后是他自卑与自高相互纠缠的心理在起作用,“乡下人”立场是他的生存和叙事策略,它在城乡对立、苗汉对立两个层面上都存在裂隙。都市经验带给沈从文创伤的同时也赋予他理性,创伤让他用“乡下人”的眼光打量城里人时,看出了都市的堕落;理性使他用启蒙者的态度审视湘西时,意识到了它的悲剧性,他对两种环境都生出疏离感,身份认同存在危机。“不肯回去”让他游离在城市边缘,“无从回去”又使他徘徊在湘西边缘,他在两个世界中都被看作“外来者”,成了一个“非城非乡”、“半城半乡”的“边缘人”,这“中间的悲哀”伴随了他一生。第三章探讨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功利心态。身份认同的窘迫困扰着沈从文,但他潜意识中倾向“城里人”和“启蒙者”角色,30年代之后,随着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自我实现的需要,即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变得强烈,他想要通过文学理想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本章所言第一个层面上的功利指“日常经验对个人利益的肯定”,它建立在个人所追求的目的或目标之上。在个人层面上,沈从文积极寻求自我的文学史价值,30年代初期,他从诗歌批评中肯定了自己作品的意义,由小说批评中找到了在文坛上的定位;中期,《从文小说习作选》的出版,是他为争取文学史地位采取的主动行为。第二个层面上的功利指文学为表现社会和民族的人生而作。沈从文走的也是“文学救国”之路,以湘西现实和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浪漫主义小说中,蕴含着他的“尚力”意识,体现了他主张通过激发民众的意志和生命力实现民族改造的理想,这也是他与“战国策派”成员在文化核心理念上的重要契合点。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社会理想相通,因从小看过无数杀戮,他厌恶政治反对强权,把文学当作改造国家的“武器”,推进人类和平的唯一“工具”,提倡“专家治国”,极力排斥政治干涉文学、文学从属政治,主张以文学鼓励、辅助政治向前,他认为文学思想的效力至少和政治有益行为的目的平列,甚至还会超越后者。但沈从文参与历史的方式没有被理解和接受,建国后,他也意识到,以文学改造民族、社会的理想只不过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想”。第四章探析沈从文的书写形式和心态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沈从文的抽象、疯癫和综合书写是“已成为形式的内容”,与他的爱欲纠葛、身份窘迫和文学理想相连。30年代末情感生活的纠葛、战争带给中国人的消极性、文与人不被理解等,都促使他重新思考新的表现形式,并为追求的抽象书写迷惑而转向虚无。在《看虹摘星录》中,他将爱欲从变化不定的日常中抽离出来,以抽象形式使之固定下来成为永恒,在一种看似隐晦的暖昧状态下倾诉着被压抑的苦闷,也用新试验抗拒和超越现存关系,试图打破占主导地位的常规意识和日常经验。沈从文身份认同的窘迫也和他身上的“疯狂的因子”有关,他多次提及自己在别人眼里常被看作是“神经病”,在他的文学观念里,世界上最高的记录由“发狂”的人造成,他还用写作经验谈到头脑接近疯狂的情况下文字才会有生命,这样的看法类似“疯癫与文明”的关系。沈从文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疯癫体验,疯癫书写融入了他的人生体验,也反映出他在认识自我时的迷乱心态。综合书写,是沈从文抗战之后在文体形式上持续进行的尝试和突破,体现了他尝试“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创造出新“现代小说一格”的文学理想。但内外多种矛盾致使《长河》、《芸庐纪事》、《雪晴》等综合书写的产物都呈现出“未完成”状态,揭示出他对形式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困惑。第五章剖析沈从文内外交困的文学逆境。30年代之后,爱欲苦闷、理想失落、文体形式失败等困扰着沈从文,最终导致他陷入内外交困的文学逆境中。昆明时期,面对民族忧患、人事关系纠葛、情感烦闷,创作上的表达焦虑,沈从文变得愈加孤独、沉默,在时代大力和个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不知向谁呼喊”的痛苦压抑之声。1946年夏末复员回到北平后,他试图走出苦闷重新振作起来,发表的论时政杂文增多,表现出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和担当,并继续实践着文学理想。1946年10月,发表了自辩性长文《从现实学习》后,他开始不断受到来自民盟、左翼、无党派等人士的批判,再次陷入压抑之中。1948年左翼文学界的领导人认识到在社会转折的关键时期,应当坚持文学配合、服从政治的原则,沈从文被列入坚决予以打击并彻底消灭的“反动”作家一列。因摆脱不掉恐惧权力而产生的“迫害感”,1949年初沈从文的精神状况急遽变坏,3月28日他选择了自杀,自杀被救成为他新生的起点。40年代之后,沈从文一直为表达焦虑所困,找不到合适形式书写见闻感受,在他看来研究文物和文学创作是相通的,在文物研究中他重新找到了延续生命抒情的方式,坚守了精神上的创造性,弃笔转业是他做出的“健康的选择”并非“消极的退隐”。从对沈从文创作心态的分析可知,他在面对情爱、自我、理想、书写形式探索时都有矛盾,徘徊于情欲和道德、文明和蛮力、神性和世俗、“乡下人”和城里人、审美和功利等之间,精神结构呈现出抽象与具体、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自由与必然等复杂性。他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转折之中寻找平衡,但性情人格上固有的特征使他无法实现对自我和世界的整合认同,从而在绝对孤独中体验着异己性,生命内在的紧张和狂热一度将他导向死亡。他“在”却“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位于交叉点、处在临界状态又使他超越了它们,这正是他精神上的独特性。沈从文终其一生都努力将生命力转化为精神上的创造积极性,坚守以自由精神为灵魂要义的个体人格,在创造生命自身和生存价值中产生的心灵冲突、挣扎、痛苦,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精神资源。本论文从沈从文的创作心态出发,纵观其一生心路历程,是作家个人心态史的研究,也是从心态文学史的角度做出的个例尝试。

宗仲[9](2021)在《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获取产品的信息渠道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和杂志等媒体渠道,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青睐各种社会化媒体平台获取他们所感兴趣的信息。社会化媒体营销已逐渐成为许多公司不可忽视的营销方式。尤其对我国的新式茶饮行业,由于该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技术要求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新式茶饮行业已经将社会化媒体营销作为主要的营销方式。喜茶作为新式茶饮的第一品牌,近年来正在快速的扩张并且利用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手段扩大品牌宣传力度,保持品牌的长久竞争优势。但是喜茶目前缺少一款自助运营的APP,在不断跨界营销期间弱化了品牌特性,缺少意见领袖作为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以及消费者的购买频率逐渐变低和消费者缺乏积极性为品牌主动做分享等问题。因此,如何对喜茶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进行优化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行业潜力和营销发展趋势,选择喜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在目前国内外学者的学术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化媒体营销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和顾客价值理论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喜茶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运用PEST模型分析喜茶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宏观环境,同时又分析行业环境,并阐述喜茶目前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以理论模型作为研究基础,结合网络消费者特点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深度剖析喜茶当前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现状,总结出喜茶目前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喜茶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优化建议以及相关的实施与保障。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喜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准确把握和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解决实际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喜茶作为新式茶饮的领先品牌,在社会化媒体营销方面和当前类似的新茶饮品牌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中国新式茶饮的同类企业提供借鉴,也为我国新式茶饮行业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提供参考。

李赞[10](2019)在《品牌熟悉度、社会距离与产品呈现方式对网络购买倾向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手段的发展,网络购买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几乎成为普遍的消费行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既看不到商品实物,又无法面对面地和商品卖家交流,也不能直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通过商家发布的商品信息进行参考,从而实现网络购物。品牌作为推断商品的信号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偏好,不同的社会距离也会影响网络购买倾向,商品的信息需要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呈现方式也会影响商品的购买。因此,品牌熟悉度、社会距离和产品呈现方式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网络购买倾向,其中品牌熟悉度属于消费者内在因素,产品呈现方式属于消费者外在因素。因此,本研究分别从消费者内在因素(品牌熟悉度)和外在因素(产品呈现方式)两个角度来探讨社会距离对网络购买倾向的影响。本研究使用两个2×2的被试间设计,从消费者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角度来探讨社会距离对网络购买倾向的影响。研究一为2(品牌熟悉度:高/低)×2(社会距离:近/远)的被试间实验设计,研究二为2(产品呈现方式:动态/静态)×2(社会距离:近/远)的被试间实验设计,研究一和研究二的因变量均为网络购买倾向。在情景模拟的方式下,进行实验操作,研究结果表明:(1)品牌熟悉度对网络购买倾向存在显着影响。高熟悉度的品牌比低熟悉度的品牌的网络购买倾向水平更高。(2)品牌熟悉度与社会距离对网络购买倾向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在低熟悉度的品牌情况下,给自己的朋友挑选并购买手机的消费者网络购买倾向水平高于给自己挑选并购买手机的消费者。(3)产品呈现方式与社会距离对网络购买倾向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在静态的产品呈现方式情况下,给自己挑选并购买手机的消费者网络购买倾向水平高于给自己的朋友挑选并购买手机的消费者,而在动态的产品呈现方式情况下,给自己的朋友挑选并购买手机的消费者网络购买倾向水平高于给自己挑选并购买手机的消费者。最后,本文还探讨了此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LETTER TO A FRIEN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ETTER TO A FRIEND(论文提纲范文)

(1)42岁与伊万之死 ——论果戈理童年经历对其生平及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果戈理之谜与性心理研究
    第二节 42岁与伊万之死
第一章 伊万之死—影响的起点与早期表现
    第一节 心灵带入的创作方法与排忧解闷的创作目的
    第二节 伊万之死:早期创作中苦闷的来源
    第三节 童年性格与事件
    第四节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乌克兰童年
第二章 童年经历对作家生平的影响
    第一节 与心灵苦闷斗争的一生
    第二节 年长男性与使命感
    第三节 兄弟情谊与艺术及宗教感受
    第四节 女性与禁忌的移置
第三章 童年经历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激情CTpacTb”视角下的果戈理创作分类
    第二节 《可怕的复仇》与果戈理的“五维世界”
    第三节 果戈理的“个体世界”创作要素分析
    第四节 《旧式地主》:田园诗伪装下的欲望巢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关系视角下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交媒体营销的特征研究
        1.2.2 基于用户视角的相关研究
        1.2.3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视角的相关研究
        1.2.4 基于商品/服务提供企业视角的相关研究
        1.2.5 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社交媒体营销及相关主体策略研究问题框架
    2.1 社交媒体及社交媒体营销
        2.1.1 社交媒体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2.1.2 社交媒体营销的概念及主要模式
    2.2 社交媒体营销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会资本理论
        2.2.2 双边市场理论
        2.2.3 电子口碑理论
    2.3 社交媒体营销中参与主体及其价值传递机理分析
        2.3.1 社交媒体平台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及其关系
        2.3.2 社交媒体营销中主体间价值传递机理分析
    2.4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及相关研究问题
        2.4.1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概念
        2.4.2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间关系强度对企业分享奖励额度的影响研究
    3.1 问题提出和基准模型分析
        3.1.1 问题提出
        3.1.2 基准模型假设
        3.1.3 分享者与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3.1.4 企业与分享者、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3.2 模型拓展1——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的情形
        3.2.1 分享者与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3.2.2 企业与分享者、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3.3 模型拓展2——企业同时决策价格和奖励金的情形
        3.3.1 不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的情况
        3.3.2 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的情况
    3.4 数值仿真分析和管理启示
        3.4.1 基准模型的仿真
        3.4.2 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情况下的仿真
        3.4.3 考虑企业同时决策价格和奖励金情况的仿真
        3.4.4 管理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间关系强度对企业分享奖励方式的影响研究
    4.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4.1.1 问题提出
        4.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4.2 企业大众广告营销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3 企业分享奖励机制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3.1 分享者与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4.3.2 企业与分享者、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4.4 不同奖励方式下企业利润的比较分析与管理启示
        4.4.1 不同奖励方式下企业利润的比较
        4.4.2 管理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渠道信息服务提供策略的影响研究
    5.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5.1.1 问题提出
        5.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5.2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单渠道模式中信息服务提供策略的影响
        5.2.1 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5.2.2 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5.2.3 信息服务水平及价格比较
        5.2.4 单渠道模式中两种信息服务提供方式下利润比较及渠道策略
        5.2.5 管理启示
    5.3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双渠道模式中信息服务提供策略的影响
        5.3.1 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5.3.2 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5.3.3 信息服务水平、渠道需求及价格比较
        5.3.4 双渠道模式中两种信息服务提供方式下利润比较及渠道策略
        5.3.5 管理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线上线下渠道协调策略的影响研究
    6.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6.1.1 问题提出
        6.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6.2 模型求解与分析
        6.2.1 制造商不进行渠道协调的情况
        6.2.2 制造商采用数量折扣策略协调渠道的情况
    6.3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渠道协调前后利润的影响
        6.3.1 协调前后各个主体利润的变化情况
        6.3.2 协调后渠道各方利润同时提高的条件
    6.4 数值仿真分析和管理启示
        6.4.1 数值仿真分析
        6.4.2 管理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用户间分享关系对社交媒体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
    7.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7.1.1 问题提出
        7.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7.2 社交媒体平台垄断情况下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的影响分析
    7.3 社交媒体平台竞争情况下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的影响分析
        7.3.1 商户单归属情况
        7.3.2 商户多归属情况
    7.4 数值仿真分析和管理启示
        7.4.1 数值仿真分析
        7.4.2 管理启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微信朋友圈广告用户参与效果研究 ——基于社会身份认知和UTAUT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信息流广告
        2.1.1 信息流广告和微信朋友圈广告
        2.1.2 微信朋友圈广告的特征
        2.1.3 信息流广告的相关研究
    2.2 用户参与度相关模型的研究综述
        2.2.1 用户参与意愿
        2.2.2 相关模型概述
        2.2.3 现有的信息流广告用户接受意愿研究
    2.3 社会身份感知理论的研究
        2.3.1 身份消费理论
        2.3.2 社会身份认知研究
3 模型建构及假设
    3.1 变量选取
        3.1.1 基于UTAUT模型的变量选取
        3.1.2 其他变量选取
    3.2 研究假设
        3.2.1 基于UTAUT模型变量的假设
        3.2.2 基于新增变量的假设
        3.2.3 控制变量假设
        3.2.4 假设总结整理
    3.3 研究模型
4 研究设计
    4.1 变量测量维度设计
    4.2 问卷调查
    4.3 数据收集方法
        4.3.1 样本选取
        4.3.2 抽样方法
        4.3.3 问卷数据收集情况
5 数据分析及假设验证
    5.1 问卷情况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1 概念与标准
        5.3.2 信度分析结果
        5.3.3 效度分析结果
    5.4 方差分析
        5.4.1 性别对广告接受度和参与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
        5.4.2 年龄对广告接受度和参与度的单因素方差检验
        5.4.3 学历对广告接受度和参与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4.4 消费能力对广告接受度和参与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假设1:绩效期望正向影响广告接受度
        5.5.2 假设2:感知精准性正向影响广告接受度
        5.5.3 假设3:社群影响正向影响广告接受度
        5.5.4 假设4:广告质量正向影响广告接受度
        5.5.5 假设5:身份感知正向影响广告接受度
        5.5.6 假设6:身份感知正向影响广告参与度
        5.5.7 假设7:社群影响正向影响身份感知
        5.5.8 假设8:感知风险性负向影响广告参与度
        5.5.9 假设9:广告奖励正向影响广告参与度
        5.5.10 假设10:广告接受度正向影响广告参与度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分析结果
    6.2 优化对策和建议
        6.2.1 将关系强度纳入广告投放的考量标准
        6.2.2 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用户定向
        6.2.3 提升朋友圈广告质量、加强用户互动
        6.2.4 提供安全平台,保障用户隐私
    6.3 研究的局限
        6.3.1 问卷调查样本相对较为单一
        6.3.2 对变量的研究思考不够深入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4)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问题提出
        1.1.1 公平分配行为对儿童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1.1.2 儿童在资源分配中具有利己偏好
        1.1.3 选择性信任对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选择性信任
        1.3.2 公平分配行为
2.文献综述
    2.1 选择性信任的相关研究
        2.1.1 选择性信任的研究范式
        2.1.2 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因素
    2.2 公平分配行为的相关研究
        2.2.1 公平分配行为的研究范式
        2.2.2 公平分配行为的分配原则
    2.3 选择性信任对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
    2.4 研究简评
3.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4.实验研究
    4.1 预实验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结果
    4.2 研究一:社会性线索下的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假设
        4.2.3 研究方法
        4.2.4 统计处理
        4.2.5 结果与分析
        4.2.6 讨论与结论
    4.3 研究二:认识性线索下的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假设
        4.3.3 研究方法
        4.3.4 统计处理
        4.3.5 结果与分析
        4.3.6 讨论与结论
    4.4 研究三:线索冲突时的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
        4.4.1 研究目的
        4.4.2 研究假设
        4.4.3 研究方法
        4.4.4 统计处理
        4.4.5 结果与分析
        4.4.6 讨论与结论
5.总讨论与总结论
    5.1 总讨论
    5.2 总结论
6.教育建议
    6.1 教育者应合理培养儿童的选择性信任
    6.2 教师和家长应形成教育合力
    6.3 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公平分配行为的示范者
7.不足及展望
    7.1 在研究对象方面
    7.2 在研究范式方面
    7.3 在研究材料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柬埔寨头条对外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文本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对柬埔寨传播的历史及柬埔寨头条的建设
    第一节 中国对柬埔寨传播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对柬埔寨传播的历史
        二、中国对柬埔寨传播的现状
    第二节 柬埔寨头条平台建设
        一、柬埔寨头条的创办
        二、柬埔寨头条的组织框架
        三、柬埔寨头条的发展规划
第二章 柬埔寨头条对外传播的信息策略
    第一节 服务国家战略——围绕“一带一路”
        一、“一带一路”相关资讯量较多且面广
        二、创新“一带一路”传播方式
    第二节 区别于官方媒体——信息“软着陆”
        一、以软新闻为主,注重服务性
        二、依据柬埔寨国情,侧重短视频
    第三节 突出新媒体优势——个性化推送
        一、记录行为搭建用户个性化模型
        二、根据用户兴趣推送热门搜索
第三章 柬埔寨头条对外传播的用户策略
    第一节 初步用户定位——以华人为核辐射本土居民
        一、柬埔寨边际人
        二、第二、三代华人华侨
        三、柬埔寨本土居民
    第二节 增强用户黏性——制定综合服务计划
        一、资讯类平台
        二、生活服务类平台
        三、娱乐休闲平台
第四章 柬埔寨头条对外传播的运营策略
    第一节 顺应传播趋势——多端覆盖
        一、手机客户端
        二、社交媒体端口
        三、PC端口
    第二节 提高吸引力——线上线下协同互动
        一、线上注册线下领奖
        二、线上报名抽取用户参观新闻社
    第三节 扩大影响力——与柬媒合作
        一、信息共享、互为宣传
        二、注资入股柬埔寨头条
    第四节 增强权威力——筹建文化品牌
        一、策划“吴哥文学奖”
        二、定期举办文学沙龙
第五章 柬埔寨头条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建议
    第一节 柬埔寨头条取得的成果
        一、牵线中柬双边交往
        二、获得柬埔寨官方认可
    第二节 柬埔寨头条的不足
        一、信息本土化程度低
        二、用户转化率低
        三、推广力度较低
    第三节 对柬埔寨头条的建议
        一、扩大本土信源吸引当地人才
        二、建立用户社区推行积分制
        三、借鉴中国先进推广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实录
致谢

(7)移动社交电商用户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社交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1.3.2 用户购买意愿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移动社交电商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移动社交平台
        2.1.2 移动社交电商
    2.2 移动社交电商运行模式
        2.2.1 移动电商平台社交化
        2.2.2 移动社交平台电商化
        2.2.3 社区电商平台移动化
    2.3 移动社交电商与传统电商区别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扎根理论影响因素提取
    3.1 扎根理论简介
        3.1.1 扎根理论基本概念
        3.1.2 扎根理论特点
        3.1.3 扎根理论操作程序
    3.2 原始数据资料收集
        3.2.1 资料收集与分析
        3.2.2 访谈对象统计
    3.3 应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分析
        3.3.1 开放式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3.4 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
    4.1 用户购买意愿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4.1.1 主体因素
        4.1.2 客体因素
        4.1.3 环境因素
    4.2 用户购买意愿表现分析
        4.2.1 自我获得
        4.2.2 反馈推广
        4.2.3 购物体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1 研究结论
        5.1.2 相关建议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沈从文创作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 沈从文研究现状与拓展之可能性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恋爱作家”的隐衷
    第一节 “性苦闷”与自卑
    第二节 “文明及其不满”
    第三节 “女性吉诃德”与“幸福的幻影”
第二章 身份认同的窘迫心态
    第一节 “湘西社会的逆子”:向往都市与决然离乡
    第二节 “乡下人”身份的建构与裂隙
    第三节 “边缘人”位于“中间的悲哀”
第三章 文学理想的功利心态
    第一节 “自明心迹”:追求自我价值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物力化”
    第三节 “最后吉诃德”的文学政治幻念
第四章 书写形式与心态的游移
    第一节 抽象书写与虚无
    第二节 疯癫书写与迷乱
    第三节 综合书写与困惑
第五章 内外交困的文学逆境
    第一节 “不知向谁呼喊”的压抑
    第二节 “一切已结束,一切正起始”
    第三节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结语 坚守精神创造性与个体人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社会化媒体营销理论
        2.1.1 社会化媒体营销理论概念
        2.1.2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
        2.1.3 社会化媒体营销与传统网络营销的比较
    2.2 消费者购买行为
        2.2.1 菲利普·科特勒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
        2.2.2 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
    2.3 顾客价值理论
        2.3.1 顾客价值理论简介
        2.3.2 理论模型构建
第3章 喜茶的营销环境分析
    3.1 喜茶的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喜茶的行业竞争分析
        3.2.1 喜茶的行业环境分析
        3.2.2 喜茶的三个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第4章 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4.1 喜茶概况
        4.1.1 喜茶的发展概述
        4.1.2 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概述
    4.2 基于理论模型的喜茶营销策略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4.2.1 调查问卷设计
        4.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4.2.3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4.3 基于喜茶问卷调查结果的现状分析
        4.3.1 顾客对喜茶的品牌感知现状分析
        4.3.2 顾客对喜茶的感兴趣度现状分析
        4.3.3 顾客对喜茶的沟通互动现状分析
        4.3.4 顾客对喜茶的购买行为现状分析
        4.3.5 顾客对喜茶的反馈与分享现状分析
    4.4 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4.4.1 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4.4.2 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5章 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制定
    5.1 研发移动APP,增加消费者的品牌感知度
        5.1.1 增加消费者对APP的使用频率
        5.1.2 赋予APP的社交属性
    5.2 合理跨界营销,多元化提升消费者兴趣
        5.2.1 丰富跨界营销的领域
        5.2.2 打造喜茶主题乐园,提升IP影响力
    5.3 培养意见领袖,加强与消费者的交互沟通
        5.3.1 通过直播方式与消费者直接对话
        5.3.2 打造和培养品牌专属意见领袖
    5.4 加强与复合媒体合作,丰富消费者购买行为
        5.4.1 利用复合媒体整合营销
        5.4.2 利用复合媒体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
    5.5 构建消费者社群,刺激消费者主动分享
        5.5.1 利用社群营销,成功获得新客
        5.5.2 赋予消费者新的身份,以奖励机制回馈消费者
第6章 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6.1 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实施步骤
        6.1.1 实施计划
        6.1.2 实施步骤
    6.2 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6.2.1 人力保障
        6.2.2 技术保障
        6.2.3 财力与物力保障
        6.2.4 制度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10)品牌熟悉度、社会距离与产品呈现方式对网络购买倾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购买倾向
    2.2 品牌熟悉度
    2.3 社会距离
    2.4 产品呈现方式
    2.5 问题提出
3 研究一品牌熟悉度与社会距离对网络购买倾向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假设
    3.3 实验方法
    3.4 研究结果
    3.5 讨论
4 研究二产品呈现方式与社会距离对网络购买倾向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实验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LETTER TO A FRIEND(论文参考文献)

  • [1]42岁与伊万之死 ——论果戈理童年经历对其生平及创作的影响[D]. 徐晓宇. 南京大学, 2019(02)
  • [2]关系视角下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策略研究[D]. 魏尉. 东南大学, 2019(06)
  • [3]微信朋友圈广告用户参与效果研究 ——基于社会身份认知和UTAUT模型[D]. 卢星余. 武汉大学, 2018(06)
  • [4]选择性信任对4-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D]. 段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柬埔寨头条对外传播策略研究[D]. 黄伊. 广西大学, 2019(01)
  • [6]情节冲突背后隐藏的冲突:卡夫卡《判决》中的双重叙事运动[J].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16(01)
  • [7]移动社交电商用户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代倩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沈从文创作心态研究[D]. 高爽. 山东大学, 2020(10)
  • [9]喜茶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宗仲.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10]品牌熟悉度、社会距离与产品呈现方式对网络购买倾向的影响[D]. 李赞.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给朋友的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