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尼佩[1](2019)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应将教师看作专门职业后,从各国推行的针对教师专业能力政策以及我国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均表现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迫切性。在素质教育中,语文学科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在国家政策推动影响下,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而初中语文教师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也具有重要影响。但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结构进行探析,并编制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填补此方面的不足,而且对此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与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的特性,制定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雏形,经过导师指导修改后,形成初步的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随后,将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为第一轮专家意见调查问卷,以问卷星与邮寄方式发送给河南大学11位专家。第一轮问卷回收与统计分析后,根据专家反馈意见,修正指标内容。随后将修改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第二轮专家意见调查问卷,再次向11位专家发放问卷,经过问卷回收统计分析,根据专家意见再次进行修正。将修改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编制为教师问卷对河南开封地区110名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意见调查,主要针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经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与一次教师问卷调查,最终形成完整的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二、三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权重系数及使用要求。通过构建评价指标的步骤,本研究最终形成的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5个一级指标,课标解读能力、语文学科知识讲解能力等26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评价标准)、权重系数和评价指标使用要求五部分组成。本研究所形成的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但为我国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提供了基本框架,对于其他学科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永婷[2](2018)在《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设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教育背景下,需要将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置于教学论视域下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如何转变以往单纯传递知识经验的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真正“所需”的立场上培养其关键能力已成为首要任务。教师所拥有的教育理念和运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而教学设计又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因此,从教学设计着手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当代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的发展进程而言,虽然其研究成果显着,但仍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的以课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的人为割裂、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教学设计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存在脱节现象等等。诚然,针对以上的问题,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也在做一些努力,如单元教学的提出,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种种原因,就单元教学的当代发展而言,并未达到其理想化的效果,在教育实践领域中的际遇还是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其首要现实困境是,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全新学习方式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全面冲击下,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核心现实困境在于,教师“思维定型”或“思维适应”与“批判思维”之间的冲突的解决;关键现实困境在于,当前管理者教研制度下,如何处理其“行政化”“程式化”“任务化”“统一性”“监督性”甚至“命令型”的工作方式与其“指导、研究教学”功能之间的冲突;时代现实困境在于,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如何处理好教育的保守与求新的关系。面对当前单元教学发展存在的诸多困境,其破解方向应主要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追求学科教学的学科思维、树立教研服务教学的意识、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考虑。如何将其融合在教育实践中,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成为关键。因此,本研究的问题在于,从教学论视角出发,未来的单元教学发展应该有怎样的设计模式?具体而言,包含着双向的努力:一方面,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放置在教学论视域进行审思,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目的、价值观念、操作程序背后的方法等方面,可能在行文中并不特别凸显,是研究的暗线。另一方面,建构一个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的设计模式,以回应核心素养的落实问题,主要体现在文章的框架结构中,是研究的明线。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单元教学仍存在改进空间的现实基础,将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考虑在内,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目标下,以单元知识结构为基点,建构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的设计模式。理论层面试图构建一个可供操作性的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的设计模式,实践层面力图将该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教学设计,其本意是对教学活动所做的规划。从思维范式的角度来看,主要有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教学设计的思维应当是一种工程思维,是用一种非逻辑复合的思维完成教学实践操作的设计,意在刻画一种意想之中教学设计的应然状态,旨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本研究的定位是应用基础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搭建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吸取了厚实认识论、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当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回顾与反思”——“逻辑建构”——“模式阐释”——“模式应用”的研究思路。相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逻辑思辨、案例设计等等。在此,本研究的问题由“未来单元教学的发展应该有怎样的设计模式”具体化为“四个问题”。1.已有的相关研究都有怎样的进展?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以及单元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2.设计模式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主要运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对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理论建构。3.具体有怎样的运作程序?对已建构的模式进行更为具体地阐释。4.不同的应用主体应该如何运用?主要运用案例设计的方法,论述不同层面主体运用的基本程序以及模式实施的生长环境(包括社会系统与支持系统)。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取得了以下的认识:(一)当代国内外教学设计模式研究成果显着,但仍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改进的有效方式,单元教学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二)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设计模式是以“生本思想”(其核心是学生自我认识)为前提,教师发展(其核心是学习与思考)为条件,以“单元知识结构”为基点,以“单元知识结构的明确”“学习心理过程的建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把握”“学习评价依据的确立”“学习活动的组织”等五大环节及其关系为架构,旨在追求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和学科能力的提升的一种单元教学设计模式。其中,单元知识结构指的是由学科知识、学科间或相关领域知识以及各种经验性知识组成的知识结构。(三)针对已建构的逻辑框架,具体阐述五个环节的运作程序。其中,在单元知识结构的明确环节,主要围绕单元知识结构的确立展开论述;在学习心理过程的建构环节,主要从建构依据、四大核心问题与建构原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环节,主要阐述了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设置依据和原则;在学习评价依据的确立环节,就学习评价的依据和过程设计展开了讨论;在学习活动的组织环节,主要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空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释。在论述完五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之后,提供对应环节的案例设计以供参考。(四)在模式的应用层面,区分了教师个体主体、教师群体主体与学校管理主体,并阐释了不同层面主体的实际运用程序。本研究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模式的实践检验方面。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模式建构层面,虽然已与山东省、江苏省等不少地区的学校展开了合作,也取得了初步的实践成效,但仍然缺少模式应用层面长期的、规范性的实证检验,这也是未来研究最主要的方向。
张磊[3](2016)在《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术科课程成为高师院校的正式课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时至今日,术科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职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能力发展受到挑战,术科教学改革的缓慢进程已然制约和影响着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术科教学改革路在何方?本研究试图将学科教学知识(即PCK)与学科教学能力(即PCA)勾连起来,以PCK作为术科教学改革的视角,旨在通过术科教学改革寻求职前体育教师PCK与PCA的发展,为职前体育教师“学会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出术科教学应有的贡献。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力求理论与实证、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相互关照与融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对术科教学的知识论与价值论等基础问题,术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匡补与澄清,从理论上对“术科教学改革为什么改,如何改”等问题给予了思考;接下来,通过对术科教学现状、P-PE-PCK现状、术科教学价值问题等三方面的实证研究,对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性给予了审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的访谈、5所高校300名体育师范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考察术科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备课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基于视频的问卷调查法对2所师范院校的24名体育师范生、5所高校的300名学生、2所师范院校的30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数据收集,了解职前体育教师PCK(即P-PE-PCK)状况以及术科教学在发展P-PE-PCK方面的可能性与现实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三角互证”对P-PE-PCK的构成要素、来源、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学校差异等情况进行了探索与论证;第三,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和6位体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运动技术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加以求证,厘清术科教学的价值问题;最后,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理论构建的“参与式PBL教学模式”的现实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术科教学改革如何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实验研究阶段,分别在2所师范院校针对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和足球专项课进行了1项探索性教学实验和2项验证性教学实验,并在足球公体课中开展了“足球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教学实验,从而为“术科教学的课内外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数据支撑:最后,对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反思,并对今后的研究给予了展望。通过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本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和“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的“知识实体”为运动技术,其知识类型为“实践知识”;学习者需要以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身体练习体验,实现运动技术的“有意义学习”;术科教师应构建“平等、合作、对话、实践、反思”的“学习场域”来保证学生体验运动技术教学过程的机会,并不断引导其思考“如何教”的问题;运动技术或者教育类课程知识不能独立支撑起现实教学,当以上两类知识结合其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运用而形成PCK时,学科教学能力PCA也随即得到发展。教学是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过程,现实教学情境的学科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成为PCK向PCA转化的中介变量。术科的教与学价值应走出“工具理性的樊篱”,不应仅限于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动作示范能力的获得,而应该追求运动技术的获得之于学生更为深广的教学意义,这些意义同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体验中通过不断反思获得。“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目标应由运动技术的提高与—般教学能力的发展转向学科教学能力(PCA)的发展,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坚持适宜—量力性原则、前沿—基础性原则和职业—整合性原则,内容的组织应该走“问题化”组织策略,并借鉴问题支架或3C3R模型来设计术科教学问题;术科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术科教学方法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并面临着有效性陷阱,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性缺席可谓术科教学方法的现实困境,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方向与有效性问题都应该得到追问。术科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技评+达标”式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去情境化”的评价,注重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能力的“片段教学或模拟上课”可作为术科教学中进行教学能力考核的真实性评价方式。术科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应该得到扬弃,“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现实必要与理论依据。2、揭示并完善了术科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P-PE-PCK的现实状况、以及术科教学价值问题。其一,现实中术科教学面临着“常规问题”与“异常问题”。“常规问题”表现为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考核,主要还是围绕提高运动技能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为主,教学考核也仍然以“技评+达标”为主。“异常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术科教师在备课环节所表现出的“备课模式”,即术科教师普遍反映由于教学经验、个人精力等原因,他们不会每天、每节课都去备课,他们会根据以前教案或者做些许修改,或者按照原来的“走”,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上什么、怎么上他们都已了然于胸,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上课。二是术科教师教学考核中存在着“人为降低考核标准”这—“考核失真”问题,该问题主要受到了“学生水平、教师压力、教师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三是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无奈”的感受,这些“无奈”来自于“教师所说的苦衷、教学瓶颈,以及由于教学进度被打乱或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而导致教师产生的负面情绪”。其二,P-PE-PCK发展表现出性别、年级、学校差异,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本研究首次确证了P-PE-PCK的结构要素,即P-PE-PCK由“体育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体育教学评价的知识、安全教学环境的知识、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等6个维度的知识构成。其中,“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在P-PE-PCK各维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最能代表P-PE-PCK的水平。其次,绝大部分P-PE-PCK总体情况以及各维度的知识情况处于“笼统或有限理解PCK”的水平,总的来看,P-PE-PCK各个维度上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掌握情况不容乐观。P-PE-PCK各维度知识来源于9个方面,分别是“术科学习经验、实习经验与反思、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练习体验、个人反思总结、阅读专业书刊、理论课学习、作为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和课堂观察”,其中,“术科学习经验”仍是P-PE-PCK的主要来源。P-PE-PCK各维度知识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一般高校与“985、211”高校之间的P-PE-PCK并不存在差异,而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之间的P-PE-PCK存在差异,师范院校的P-PE-PCK要更好一些。就性别而言,男生与女生之间在PCK各维度以及总体PCK上均具有差异,在平均水平上,女生PCK要高于男生PCK。其三,术科教学价值表现为“技术理解”。传统的术科教学价值取向是“技术记忆”式的,教师和学生追求的是运动技术的巩固与熟练。经由扎根理论,本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理解”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两个扎根理论,一是术科教学价值体现为技术理解,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记忆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其中,记忆性理解表现为掌握运动技术,创造性理解体现为提炼运动技术的教学意义,表现在“关于运动技术本身知识点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价值的认知、关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认知、关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理解能力的认知、关于教学安全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教学策略的认知”等几个方面;二是不同程度的技术理解对于教学有着不同的意义。首先,没有技术便没办法进行教学;其次,仅仅是记忆性理解也不足以进行教学;最后,当对运动技术达到创造性理解程度时,便可以进行教学。加深技术理解的途径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练习、课堂观察、书本知识学习”等6个方面。3、证实了“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其一,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与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术科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加以问题化处理,并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课前或现场的解决,足球与网球的教学实验证实这些做法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设置可以是课前布置和设置的,也可以是课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生成的;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也可以是任务式的,如课前在给下节课参与教学的学生布置的任务,以及课堂上让各自小组完成创新性练习方式的设计,这既是对教学内容“如何教”问题的设置,也是给每个小组分配的任务。其二,“模拟上课”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具有可行性。本研究的教学实验中所采用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是模拟上课,其中,在足球和网球普修课中采用的是“个人模拟上课”,在专项课中则是采用了“小组模拟上课”的形式,并运用自编的《基于观察的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量规》对模拟上课的情况进行了评价。教学实验表明,运动技能考核与教学能力考核可在教学考核时同时展开,并且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当然,这需要教师之间的积极配合。其三,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首先,足球与网球教学实验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相关运动技术、PCK与学科教学能力方面相较于传统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这是其内部效度的体现;其次,该教学模式在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与足球专项课上的实施所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则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可推广性的另一支撑便是该教学模式所采用的PBL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考核的可行性也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证实。4、拓展了高师院校发展学生教学能力的新途径,即“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当前术科教学与教育实习在发展学生教学能力上所反映出的共有问题便是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少,专项班学生在公体课上进行教育实实这一思路为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进而为构建“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提供了思想来源与实践准备。“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初步证实了这一教育实习模式在发展体育师范生“关于学生的知识与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等PCK维度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高师院校可以把公共体育课堂作为实习基地,由专业课任课教师或者专业课与公体课任课教师共同承担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一来,体育师范生体验真实教学的机会便会明显的增加。从现实来看,该教育实习模式在高师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应该成为教育实习模式的重要补充形式。
袁裴[4](2019)在《反思性教学—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文中指出“反思性教学”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理论,它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其理论以提升专业技能、促进专业发展。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前奏,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和制约教学技能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学新手教师因教学设计能力欠缺,在教学设计时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反思性教学”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必然能促进教师教学设计的分析、设计等能力的提升。然而,目前对小学新手教师基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对反思性教学与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深全面、深入且系统地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改进和完善,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将“反思性教学”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小学新手个案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案例相结合,通过深入访谈,了解个案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修正和完善的整个过程;通过比较个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反思前后的区别,分析发现该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教学设计能力有较显着的提升。本文从行动前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两个时间维度,分析阐述了反思性教学对小学新手教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能力、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能力、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力的促进作用,以此为根本讨论反思性教学对教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作用点和作用程度。
周郁[5](2020)在《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塑造了课堂话语。教师通常运用问题来检查学生的事实回忆和基本理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维持课堂秩序和纪律。这些问题始终占据了教师提出的大部分总体问题。教师每天可以问300-400个问题,但鼓励思考和反思、激发兴趣和好奇心的高阶开放性、连续性、梯度性问题在课堂话语中却很少见。随着现代课堂越来越基于探究,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问题链教学。本文共分4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整理了前期的一些思绪。首先,针对如今提问存在的弊端,对研究的价值进行阐释;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归纳;再次,介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并从关键问题入手细分研究主要内容;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推进途径。第二章,首先,选择对“问题”、“数学问题”和“问题链”等重点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了如“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教学理论和“问题解决”理论等理论基础;再次,得到理论基础对设计问题链教学的启示;最后,根据整理的文字材料,寻找问题链的特征和原则。第三章是第一轮教学行动研究,对问题链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进行教学实践总体设计;然后,讲清选题缘由并对课题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链教学;接着,在课堂的自然环境中实施教学;最后,进行教学反思,为第四章做好铺垫。第四章是第二轮教学行动研究,对问题链教学进行了调整改进。首先,对教学方案再次进行设计;然后,在平行班中实施问题链教学;最后,从教师教学情况和问题链设计两方面反思,并在第五章提出总结和展望。本研究研究结论如下:一是问题链教学有其独特意义,二是问题链设计有其独特原则,三是问题链设计有其独特理念。未来开展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要关注如下几点:一是实现“问题链”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平衡,二是完善“问题链”教学设计原则体系,三是构建“问题链”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
肖瑜[6](2019)在《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且针对性强的特点被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困难。本文针对新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课堂特点,扩展微课的使用范围,从微课的选取、应用等方面分析微课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得出一个完整的微课教学应用流程,为教师采用微课教学提供可参考性案例。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微课的结构、特点及国内外研究情况等相关内容。二、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前期调研,得出如今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配合导学案为主,并对微课在课堂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现阶段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三、研读初中物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将初中物理微课按照课本栏目、微课作用、学生学习物理存在的问题等因素进行重新分类,扩展微课使用范围。四、根据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得出微课教学设计原则及应用流程。五、根据微课教学设计流程,选取合适的课程设计出微课教学课程案例,并通过案例实施、评价反馈结果分析,证明案例中结构完整的优质微课在课前预习、课后扩展学习、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以及学生兴趣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此证明案例的可行性。六、论文最后根据实践过程总结出一些微课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建议,并对微课在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蒲欢[7](2020)在《基于思维地图的小学英语板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板书是一节课的总领提纲,对教学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但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小学英语教师对板书设计的重视度日益降低,小学英语板书设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状堪忧。因此增加板书的竞争力势在必行。思维地图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工具、模式语言与新的思维方式,具有固定性、灵活性、发展性、整合性和反思性,将其运用于小学英语板书设计之中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使板书真正服务于教学。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法对四川省W小学、X小学、Y小学和Z小学四所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和进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再结合访谈法了解小学英语普通板书设计现状和小学英语运用思维地图设计板书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小学英语普通板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板书内容概括性不佳、板书布局缺乏组织性、板书缺乏思维引领性、板书艺术性不强和板书生成性不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运用思维地图设计小学英语板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板书的概括性、组织性、思维性、艺术性和生成性,突出思维地图在小学英语板书中的运用优势。但思维地图在小学英语板书中的运用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板书设计中思维地图应用较少;思维地图偏重于运用在公开课的板书之中;未体现基于思维地图的板书设计应有的特征;教师基于思维地图设计的板书类型单一。根据小学英语板书设计现状中的问题和基于思维地图设计小学英语板书的相对优势,构建基于思维地图设计小学英语板书的策略:确保基于思维地图设计小学英语板书的物质前提、思想前提和技能前提;遵循目的性原则、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原则、组织性原则、示范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师生互动性原则。在确保前提和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设计板书:研读教材,探明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仔细分析,选好思维地图的基本类型;确定中心,明确关键词的数量与内容;遵循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构画初稿;改善美化,增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依据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反思。在遵循前提与原则和步骤与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思维地图设计出的小学英语板书类型主要有单一型和复合型。最后按照提出的板书设计步骤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小学英语板书,进行案例展示,从而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具体可行的实践建议。
马建军[8](2017)在《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继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之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逐渐成为教师知识的一个核心要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促进教师TPACK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进一步说,甚至关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前景和未来。本研究以微课开发项目为基础,旨在探究参与到活动中的师范生的TPACK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探究参与微课开发的师范生的TPACK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微课开发从哪些方面促使了这些变化的产生,影响参与者TPACK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研究对象是研究者以招募的方式从所在师范大学里物理教育专业中产生的八名大二师范生。他们每人都经历了二轮个人访谈和四轮微课开发循环,涉及微课的设计、制作、点评、修改和提交等环节。研究者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利用Nvivo 11.0质性资料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编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科知识教学的微课开发项目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技术运用的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他们对于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TPACK水平的发展。本研究共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导论和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历程和主要研究发现;研究结论和反思。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TPACK研究、微课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梳理出相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对选题的缘由、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等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案例研究设计及实施策略的部分,我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手段,着重描述了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案。研究历程和研究主要发现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案例研究方案的整合实施过程细节,并采用TPACK框架对研究发现进行分类呈现。最后,在研究资料呈现和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研究假设一假设四,对竞争性研究假设予以反证,从而得出本研究的四个研究结论和一个总结论,并验证了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同时,研究者也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对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理论框架,使其具备了师范生、微课开发等这些血和肉的融入;在实践层面上,为师范生乃至在职教师的课堂技术整合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基于微课开发的路径。
马心雨[9](2020)在《数学文化视角下初中几何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对数学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领衔地位,也越发受到关注。与此同时,数学文化进课堂这一声音也越发嘹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数学文化当渗透到数学课程之中。”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同时,我国数学课程难度较大,理论性较高,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厌恶情绪,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感受到其本身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意义重大。该文旨在开发数学文化视角下初中几何教学设计。为此,设置三个研究问题:(1)数学文化下的初中几何教案设计如何?(2)教学实施效果如何?(3)通过教学反思,修改后的教案设计如何?该研究以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最短路径问题”、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首先依据“数学文化融入初中几何教学的原则”开发教案设计;然后依据教案设计实施教学,通过课堂观察、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深入分析教案设计的实施效果;最后基于教案设计的实施效果与对教师的访谈结果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对开发的教案进行改进与完善。通过研究得出两条结论:第一,数学文化视角下初中几何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的文化底蕴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第二,数学文化视角下初中几何教学设计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三条建议:第一,教师应多进行数学文化视角下教学设计的实践;第二,数学文化视角下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充分整合;第三,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应推广到数学各学段内容当中。
王茂君[10](2020)在《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设计与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已逐渐由重知识、重技能转向重能力发展,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所必备的重要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数学预习是联接学生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的纽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学预习单是落实教师预习任务和预习要求,由教师根据学情、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等设计的科学的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支架”,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的“脚手架”,能够有效落实课前预习,改善课前预习效果不佳的现状,长此以往,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是基于任务驱动理论,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小学数学预习单的设计与运用的探讨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以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是任务驱动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强调任务的真实性、目标的明确性、学习的过程性和合作性,倡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真实的任务背景下进行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证明在这种任务驱使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很大提升,因此,在任务驱动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小学数学预习单的设计与实施来落实课前有效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主动学习是可行的。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通过查阅和整理任务驱动理论及预习单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任务驱动相关理论和预习单的研究现状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二是探讨和论述了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本研究把小学数学预习单定义为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对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内容而设计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下的小学数学预习单应具有科学性、动态性、预设性和导学性的特征。并结合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要求论述了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价值即:有助于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落到实处;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三是从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设计入手,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依据、设计流程、设计方法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任务驱动学习为设计理念,遵循预习单设计的一定原则,分析教材与课标,根据学情、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学习任务,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课型,以案例的形式讨论了具体设计的方法。四是从实践层面,依据总结得出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结合具体课例设计数学预习单并设置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实验,再通过前后测成绩分析、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及对教师的访谈得出实验结论,分析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设计与实施对学生及教学的影响。五是对整个预习单设计与运用的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探讨了预习单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并提出尝试性的建议,期望能将预习单的价值真正发挥。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政策的实践推动 |
(二)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尚未完善 |
(三)关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较为匮乏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
(二)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三)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二、理论基础 |
(一)能力模型理论 |
(二)教师能力评价理论 |
(三)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理论 |
(四)小结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
一、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
(一)测量我国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水平 |
(二)提升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水平 |
(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
二、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三、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及方法 |
(一)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确立 |
(二)三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初步确定 |
(三)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改调整 |
(四)进行教师意见调查对评价指标进行再次修改调整 |
(五)依据专家意见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确定 |
(一)一级评价指标 |
(二)二级评价指标 |
(三)三级评价指标 |
五、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一、专家意见的调查与分析 |
(一)专家选定 |
(二)专家意见调查问卷的编制 |
(三)评价指标数据检验 |
(四)第一次专家调查意见结果分析与统计 |
(五)第二次专家调查意见实施 |
(六)第二次专家调查意见统计结果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与总结 |
(一)评价指标体系第一次修改 |
(二)评价指标二次修改 |
(三)两次专家意见问卷结果总结 |
三、初中语文教师意见调查分析 |
(一)教师意见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教师意见调查问卷实施 |
(三)教师意见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一)一级指标权重 |
(二)二级指标权重 |
(三)三级指标权重 |
五、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
(一)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 |
(二)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形成 |
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要求 |
一、使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 |
二、评价指标的使用原则 |
(一)一致性原则 |
(二)客观性原则 |
三、评价标准的计分方法 |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使用要求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成果 |
(一)分析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结构 |
(二)细化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三级指标 |
(三)构建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三、研究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初中语文教师及教辅人员访谈问题: |
附录 B: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第一轮指标专家问卷调查 |
附录 C: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第二轮指标专家问卷调查 |
附录 D: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教师意见问卷调查 |
附录 E: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三级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确定 |
一、单元知识结构 |
二、整体教学 |
三、教学设计模式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内外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一、教学设计研究概貌 |
二、教学设计模式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评论 |
第二节 国际视野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一、教学设计研究概貌 |
二、教学设计模式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评论 |
第三节 国内外单元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一、单元教学研究概述 |
二、单元教学设计模式的当代发展及其现实困境 |
三、单元教学设计模式现实困境的可能突破点 |
第二章 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设计模式的逻辑建构 |
第一节 研究定位 |
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
二、本研究的定位是应用基础研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单元知识结构确立的认识论基础:厚实认识论 |
二、学生学习直接心理机制的认识:认知心理学 |
三、学生学习经验生理驱动的理论:脑神经科学 |
四、教育认识、教育活动、教育交往的观点:当代教学理论 |
第三节 模式建构 |
一、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
二、学习设计应该有怎样的过程 |
三、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的设计模式 |
第三章 单元知识结构的明确 |
第一节 单元知识结构 |
一、知识“三义” |
二、知识结构与单元知识结构 |
三、单元知识结构的学科澄明 |
第二节 单元知识结构系统分析 |
一、内在关联:学科知识 |
二、外在关联:学科间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经验性知识 |
第三节 单元知识结构的明确 |
一、确立依据 |
二、确立原则 |
第四节 设计案例:单元知识结构的明确 |
一、教材分析 |
二、单元知识结构系统分析 |
第四章 单元知识结构学习心理过程的建构 |
第一节 建构依据 |
一、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思量 |
二、学习心理的依据 |
三、教学心理的考量 |
四、教育经验的内省 |
第二节 核心问题 |
一、本单元学生到底需要理解什么? |
二、在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阶段? |
三、在这些阶段中分别有怎样的心理过程? |
四、如何利用现有教学条件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 |
第三节 建立原则 |
一、证据原则 |
二、结构性原则 |
三、差异性原则 |
四、灵活性原则 |
第四节 设计案例:学习心理过程的建构 |
一、认知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过程 |
二、学习心理过程的建构 |
第五章 单元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 |
第一节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释义 |
一、单元教学目标 |
二、单元教学重点 |
三、单元教学难点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确立 |
一、设置依据 |
二、确定原则 |
三、操作方法 |
第三节 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
一、设置依据 |
二、确立原则 |
第四节 设计案例: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 |
一、单元教学目标 |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
第六章 单元知识结构学习评价依据的确立 |
第一节 理论阐述 |
一、课程评价 |
二、教学评价 |
三、学习评价 |
四、三者的关系辨析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依据 |
一、教育目的 |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三、单元知识结构 |
四、学生学习心理 |
第三节 学习评价过程设计 |
一、评价原则 |
二、评价目的 |
三、评价形式 |
四、评价内容 |
五、评价标准 |
第四节 设计案例:学习评价依据的确立 |
一、他评 |
二、自评 |
三、单元检测题及其评分细则 |
第七章 单元知识结构学习活动的组织 |
第一节 组织依据 |
一、单元知识结构 |
二、学习心理过程 |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四、学习评价 |
第二节 学习内容的重构 |
一、知识结构的模块化 |
二、学习内容的重组 |
第三节 学习时空的设计 |
一、时间管理 |
二、空间管理 |
三、人际互动管理 |
第四节 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 |
一、教学模式的选择 |
二、学习方案的设计 |
第五节 设计案例:学习活动的组织 |
第八章 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 |
第一节 关于模式应用的基本考量 |
一、为谁而用 |
二、为了什么而用 |
三、不同层面应用主体的实施 |
四、支持系统与社会系统 |
第二节 教师个体主体应用的基本程序 |
一、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二、教师个体主体的实施程序 |
三、支持系统与社会系统 |
第三节 教师群体主体应用的基本程序 |
一、群体主体的交互作用 |
二、教师群体主体的实施程序 |
三、支持系统与社会系统 |
第四节 学校管理主体的应用程序 |
一、学校管理主体的职责 |
二、学校管理主体的实施程序 |
三、支持系统与社会系统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附录1: 语文学科设计案例 |
附录2: 数学学科设计案例 |
附录3: 英语学科设计案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3)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问题与设计:研究概述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术科教学改革尚未找到它的“伽利略”:追问现实的紧迫性 |
1.1.2 师范教育面临着专业化的固有风险:拷问策略的合理性 |
1.1.3 PCK理念的倡导与发展:叩问理论的可行性 |
1.2 研究问题的阐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P-PE-PCK |
1.4.2 术科 |
1.4.3 教学 |
1.4.4 教学改革 |
1.5 论文结构与创新 |
1.5.1 论文结构 |
1.5.2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术科教学改革研究进展 |
2.1.1 我国术科教学改革研究的不同范式表达 |
2.1.2 国外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
2.1.3 小结 |
2.2 国内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 |
2.2.1 我国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状况 |
2.2.2 国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状况 |
2.2.3 小结 |
2.3 国内外“师范生PCK”的研究进展 |
2.3.1 国内外PCK研究概况 |
2.3.2 师范生PCK的现实发展状况 |
2.3.3 师范生PCK的发展途径 |
2.3.4 师范生PCK的测量方法 |
2.3.5 PCK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
2.3.6 P-PE-PCK的研究状况 |
2.3.7 小结 |
2.4 文献总结 |
3 研究设计与过程 |
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3.2 研究策略与方法 |
3.2.1 量化研究策略与具体方法 |
3.2.2 质性研究策略与具体方法 |
3.2.3 混合研究策略 |
3.3 研究工具 |
3.3.1 量化研究工具 |
3.3.2 质性研究工具 |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4.1 数据收集 |
3.4.2 数据编码 |
3.4.3 数据处理 |
3.5 研究过程 |
3.5.1 前期准备 |
3.5.2 实施过程 |
3.5.3 后期整理 |
3.6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
3.6.1 质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3.6.2 实验研究的效度 |
3.6.3 研究者角色 |
3.6.4 伦理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术科教学改革的理论准备 |
4 理论基石:术科教学理论基础的匡补与诠释 |
4.1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薄弱 |
4.1.1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与价值论基础的论述较少 |
4.1.2 术科课程与教学长期存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割裂”现象 |
4.1.3 运动技术的教育学意义被遮蔽 |
4.2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 |
4.2.1 知识论基础论域 |
4.2.2 术科教学的“知识性怀疑”:从“学科”与“术科”之争谈起——回答术科课程“有没有知识传授”的问题 |
4.2.3 运动技术:术科课程知识的本体论追问——回答术科课程知识“是什么”的问题 |
4.2.4 实践知识:术科课程知识的身体与实践维度——回答术科课程知识“是什么类型知识”的问题 |
4.2.5 作为参与者的身体练习体验:术科课程知识的学习方式——回答术科课程知识“如何学”的问题 |
4.2.6 学习场域:术科课程知识“体验学习”何以可能——回答术科课程知识“如何教”的问题 |
4.2.7 CK、PCK与PCA: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 |
4.2.8 现实情境的教学问题解决过程:PCK向PCA转化的机制问题 |
4.3 术科教学的价值论基础 |
4.3.1 价值论基础论域 |
4.3.2 术科教学的价值判断 |
4.3.3 术科教学的价值取向 |
4.4 小结 |
5 理论方向: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检讨与澄清 |
5.1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域与论说方式 |
5.1.1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域 |
5.1.2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说方式 |
5.2 术科教学目标的取向问题 |
5.2.1 术科教学目标的实然取向 |
5.2.2 术科教学目标的应然取向 |
5.3 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造问题 |
5.3.1 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与呈现问题 |
5.3.2 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继承与发展 |
5.3.3 “术科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策略:内涵与组织方式 |
5.4 术科教学方法的发展问题 |
5.4.1 传统术科教学方法的功利与有效问题 |
5.4.2 现代术科教学方法的多元与缺席问题 |
5.4.3 术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追问” |
5.5 术科教学评价的优化问题 |
5.5.1 传统术科教学评价的“去情境化”问题 |
5.5.2 术科教学评价方式的现代转向 |
5.5.3 术科教学多元评价方案 |
5.6 术科教学模式的改进问题 |
5.6.1 传统“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
5.6.2 “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
5.7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与实践探索 |
6 教学发展必要:基于混合研究的术科教学状况的再揭示 |
6.1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样本选取情况 |
6.1.1 术科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查对象的情况 |
6.1.2 术科教师教学观念访谈提纲的设计与访谈对象的情况 |
6.2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术科教学状况 |
6.2.1 术科教学方法使用情况 |
6.2.2 术科教学反馈情况 |
6.2.3 术科教学考核情况 |
6.2.4 体育师范生的术科学习情况 |
6.3 基于“访谈法”的术科教学状况 |
6.3.1 术科教师形成的“备课模式” |
6.3.2 术科教学普修与专选目标的“各异” |
6.3.3 术科教师教学方法使用的“多样” |
6.3.4 术科教学考核的“异常” |
6.3.5 术科教师教学中的“无奈” |
6.4 小结 |
7 知识发展必要:基于混合研究的术科教学效果P-PE-PCK问题初探 |
7.1 P-PE-PCK的测量工具:借鉴与编制 |
7.1.1 备课法的借鉴与使用 |
7.1.2 基于视频—问卷调查法的借鉴与使用 |
7.1.3 P-PE-PCK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使用 |
7.2 基于“备课法”的P-PE-PCK:构成要素与来源 |
7.2.1 P-PE-PCK的构成要素 |
7.2.2 P-PE-PCK的来源 |
7.3 基于“视频—问卷调查法”的P-PE-PCK:维度得分与年级特征 |
7.3.1 P-PE-PCK总体得分情况和各个维度得分情况 |
7.3.2 P-PE-PCK的年级差异 |
7.3.3 P-PE-PCK的性别差异 |
7.3.4 不同类型学校之间P-PE-PCK差异 |
7.4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P-PE-PCK:维度验证与拓展 |
7.4.1 P-PE-PCK各维度与总体PCK的相关关系 |
7.4.2 P-PE-PCK各维度的具体表现 |
7.4.3 P-PE-PCK各维度的年级、性别差异 |
7.5 基于“三角互证”的P-PE-PCK的结构:要素、关系与特征 |
7.5.1 P-PE-PCK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
7.5.2 P-PE-PCK的学校、年级、性别差异 |
7.6 小结 |
8 价值发展必要: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术科教学价值再求证 |
8.1 术科教学价值的认识回顾 |
8.2 对术科教学价值认识的破解:扎根理论的尝试 |
8.2.1 扎根理论概述 |
8.2.2 访谈资料的收集 |
8.2.3 访谈资料的编码 |
8.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8.3 核心类属分析 |
8.3.1 技术认知的维度 |
8.3.2 加深技术认知的途径 |
8.3.3 技术认知程度与教学的关系 |
8.4 理论发现:“技术理解” |
8.4.1 “技术理解”的含义 |
8.4.2 “技术理解”的维度 |
8.5 扎根理论的形成:术科教学价值论 |
8.6 小结 |
9 实践探索: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
9.1 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9.1.1 教学预实验的开展 |
9.1.2 教学能力测评工具的确定 |
9.1.3 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评方案的确定 |
9.2 实验研究一:A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普修)“参与式PBL教学模式”探索性实验 |
9.2.1 实验方案 |
9.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9.2.3 实验一结论 |
9.3 实验研究二:D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参与式PBL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 |
9.3.1 实验方案 |
9.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9.3.3 实验二结论 |
9.4 实验研究三:D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参与式PBL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 |
9.4.1 实验方案 |
9.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9.4.3 实验三结论 |
9.5 实验研究四:D高校“足球专项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
9.5.1 实验方案 |
9.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9.5.3 实验四结论 |
9.6 小结 |
第四部分 回眸与远眺:总结、反思与展望 |
10 结论与建议 |
10.1 结论 |
10.2 建议 |
10.2.1 术科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建言 |
10.2.2 术科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建言 |
11 研究反思与展望 |
11.1 研究反思 |
11.1.1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与数量性问题 |
11.1.2 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问题 |
11.1.3 研究程度的深入性与全面性问题 |
11.2 研究展望 |
11.2.1 研究趋势分析 |
11.2.2 后续研究构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反思性教学—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1.1.2 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
1.1.3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个案 |
1.3.1 专业发展情况 |
1.3.2 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文献综述 |
1.5.1 “反思性教学”的文献综述 |
1.5.2 “教学设计”的文献综述 |
1.5.3 “教学设计能力”的文献综述 |
1.5.4 评论 |
1.6 核心概念界定 |
1.6.1 反思性教学 |
1.6.2 小学新手教师 |
1.6.3 教学设计能力 |
2 理论基础 |
2.1 反思性教学 |
2.1.1 “反思”与“反思性教学” |
2.1.2 反思性教学的模型 |
2.1.3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 |
2.1.4 反思性教学的过程 |
2.2 教学设计 |
2.2.1 教学设计的特征 |
2.2.2 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
2.2.3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
2.3 教学设计能力 |
2.3.1 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 |
2.3.2 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 |
3 行动前的反思——基于反思的教学设计 |
3.1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与反思 |
3.1.1 教学内容分析 |
3.1.1.1 教材分析 |
3.1.2 学情分析 |
3.2 教学目标分析、设计与反思 |
3.2.1 “三维目标”的基本含义 |
3.2.2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
3.2.3 教学目标表述 |
3.2.4 三维目标的设计 |
3.2.5 制定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
3.3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反思 |
3.3.1 师生对话的教学策略设计 |
3.3.2 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设计 |
3.3.3 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设计 |
3.3.4 体验教学策略设计 |
3.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反思 |
3.4.1 导入设计 |
3.4.2 课堂讲解设计 |
3.4.3 课堂活动设计 |
3.4.4 课堂提问设计 |
3.4.5 板书设计 |
3.4.6 教学媒体设计 |
3.5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反思 |
3.5.1 教学评价的原则 |
3.5.2 评价方法设计 |
3.5.3 学生三维目标评价 |
3.5.4 评价结果呈现形式的设计 |
4 行动后的反思—基于反思的再设计 |
4.1 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再分析 |
4.1.1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偏差 |
4.1.2 学科知识零散 |
4.2 教学目标的反思及再设计 |
4.2.1 教学目标理论知识的缺失 |
4.2.2 教学目标表述空洞模糊 |
4.3 教学策略选择的反思及再设计 |
4.3.1 情境设计缺乏实效性 |
4.3.2 合作技能与规则的缺失 |
4.4 教学过程的反思及再设计 |
4.4.1 课堂讲解缺乏活力 |
4.4.2 提问对象的选择缺乏合理性 |
4.4.3 对教学媒体的过度依赖 |
4.5 教学评价的反思及再设计 |
4.5.1 评价缺乏真情 |
4.5.2 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 |
5 以反思促进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
5.1 以教学日志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
5.2 以教学观摩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
5.3 以对话反思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
5.4 以录像反思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
6 结论与反思 |
6.1 本研究的结论 |
6.2 对本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提问的内容不明确 |
(二)提问的方式不科学 |
(三)提问的时机不恰当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四、研究方法 |
(一)案例分析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五、主要内容 |
(一)关键问题 |
(二)主要内容 |
六、论文框架 |
(一)推进途径 |
(二)解决方法 |
(三)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链”的特征以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问题 |
(二)数学问题 |
(三)问题链 |
二、理论基础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问题解决”理论 |
(三)问题教学理论 |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形式 |
(一)引入性问题链 |
(二)差异性问题链 |
(三)诊断性问题链 |
四、设计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链”的影响因素 |
(一)知识主体 |
(二)学习主体 |
(三)教学主体 |
五、设计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链”的一般原则与策略 |
(一)“问题链”设计主要原则 |
(二)“问题链”设计的其他原则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问题链教学初探 |
一、教学实践的总体设计 |
(一)教学实施的设计 |
(二)研究方案设计 |
二、教学设计 |
(一)选题缘由 |
(二)深入分析 |
(三)教学设计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反思 |
(一)教学效果 |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教学方案再设计 |
(一)优化教学设计理念 |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三)细分巩固练习层次 |
二、教学实施 |
(一)教学过程 |
(二)学生作业展示 |
三、教学反思 |
(一)教学情况反思 |
(二)问题链设计反思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问题链教学有其独特意义 |
(二)问题链设计有其独特原则 |
(三)问题链设计有其独特理念 |
二、研究启示 |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二)主问题间的关联性 |
(三)设计与实践的平衡 |
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6)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研究理论依据 |
第三章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分析 |
3.1 初中物理微课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3.2 初中物理微课分类 |
3.3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
3.4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及实施流程 |
第四章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实施 |
4.1 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实践分析一一以比热容实验为例 |
4.2 微课在仪器使用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实践分析——以电流的测量为例 |
4.3 微课在知识应用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实践分析——以比热容的应用为例 |
4.4 微课在知识拓展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实践分析一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思维地图的小学英语板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基于思维地图设计小学英语板书的理论阐释 |
(一)思维地图的内涵与特征 |
(二)思维地图的分类与绘制方式 |
(三)小学英语板书的价值与功能 |
(四)基于思维地图的小学英语板书特征与意义 |
二、小学英语板书设计现状 |
(一)小学英语普通板书设计现状 |
(二)小学英语运用思维地图设计板书现状 |
三、基于思维地图的小学英语板书设计策略 |
(一)基于思维地图的小学英语板书设计前提与原则 |
(二)基于思维地图的小学英语板书设计步骤与方法 |
(三)基于思维地图设计的小学英语板书类型 |
四、基于思维地图的小学英语板书设计案例 |
(一)基于思维地图的小学英语单一型板书设计案例 |
(二)基于思维地图的小学英语复合型板书设计案例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电化”新技术运用于学校教学的时代要求 |
二、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整合的国际趋势 |
三、个人学术背景和职业经历形成的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 |
一、研究视角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研究现状、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技术发展对学校教学变革之影响的研究(宏观层面) |
二、关于教师技术素养与学科教学有效性之关系的研究(中观层面) |
三、关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研究(微观层面) |
第二节 概念解读 |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及其各构成因子 |
二、教师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 |
三、微课及微课开发 |
第三节 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
一、探索空间 |
二、问题聚焦、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实施方案 |
第一节 研究准备 |
一、基本情况 |
二、研究合作者及任务分工 |
三、参与者招募及分组 |
四、前期研究基础 |
五、活动建模 |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手段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手段 |
第三节 资料整理、编码与分析方案 |
一、分析单位界定 |
二、编码方案 |
三、资料分析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历程 |
第一节 活动的准备(第一阶段) |
一、拟定活动方案 |
二、首次见面,商定活动方案 |
第二节 活动的实施(第二阶段) |
一、第一轮个人访谈 |
二、微课开发循环 |
三、第二轮个人访谈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发现及阐释 |
第一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思想意识的发展 |
一、认识到在物理课堂中整合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二、形成在课堂中主动整合技术的意识 |
三、认识到微课(或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局限性 |
四、认识影响物理课堂中技术整合的因素 |
第二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
一、能够根据教学的境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技术工具 |
二、根据教学境脉调整技术运用的方式和策略 |
三、形成对课堂中技术运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
第三节 师范生微课开发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
一、优化微课设计 |
二、形成对于物理微课开发与应用的深层理解 |
第四节 TPACK相关因子水平的发展 |
一、学科教学法知识(PCK) |
二、技术教学法知识(TPK) |
三、技术知识(TK)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估价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关于研究设计 |
二、对微课开发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 |
三、对研究者本人研究活动的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启示 |
一、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
二、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
三、对教育研究者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附录10 |
后记 |
(9)数学文化视角下初中几何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主要术语界定 |
1.5 创新点 |
2 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背景 |
2.1.1 概念 |
2.1.2 理论背景 |
2.2 文献综述 |
2.2.1 数学文化下数学教学设计 |
2.2.2 数学文化下初中几何教学 |
2.3 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4 研究框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教案设计 |
4.1.1 “最短路径问题”新授课 |
4.1.2 “平面直角坐标系”新授课 |
4.1.3 小结 |
4.2 教学实施及效果 |
4.2.1 最短路径问题 |
4.2.2 平面直角坐标系 |
4.2.3 小结 |
4.3 教学反思 |
4.3.1 最短路径问题 |
4.3.2 平面直角坐标系 |
4.3.3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最短路径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 B “最短路径问题”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平面直角坐标系”调查问卷 |
附录 D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E “最短路径”教学设计(第一版) |
附录 F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第一版) |
附录 G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第二版) |
附录 H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第二版) |
附录 I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实施效果观测表评价结果 |
附录 J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实施效果观测表评价结果 |
致谢 |
(10)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设计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设计 |
一、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
(一)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内涵 |
(二)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特征 |
(三)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价值 |
二、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设计 |
(一)设计的理念 |
(二)设计的原则 |
(三)设计的依据 |
(四)设计的流程 |
(五)设计的方法 |
三、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应用微型实验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及变量控制 |
(三)实验步骤 |
(四)实验课例 |
(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六)实验结论与反思 |
四、任务驱动下预习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反思 |
(一)需精准把握学情设计预习单 |
(二)需科学把握设计主体进行预习单设计 |
(三)需做好预习单与课堂的衔接工作 |
(四)避免预习单模式化、作业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尼佩. 河南大学, 2019(01)
- [2]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 李永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3]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D]. 张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4]反思性教学—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D]. 袁裴.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D]. 周郁. 喀什大学, 2020(07)
- [6]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研究[D]. 肖瑜. 宁夏大学, 2019(02)
- [7]基于思维地图的小学英语板书设计研究[D]. 蒲欢. 西南大学, 2020(01)
- [8]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D]. 马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数学文化视角下初中几何教学设计研究[D]. 马心雨.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10]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预习单的设计与运用研究[D]. 王茂君.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