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纯刚玉人工关节及人工骨材料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09)在《羟基磷灰石陶瓷人造骨的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羟基磷灰石与生物体硬组织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相容性,植入人体后对组织无刺激和排斥作用,能与骨形成很强的化学结合,是理想的硬组织替代材料。以前的研究只注重研究羟基磷灰石的力学,生物化学,降解等性能。而从没研究过它的电学性能,而这对以后羟基磷灰石人造骨植入生物体内有很大的影响。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从羟基磷灰石陶瓷制备入手,研究了羟基磷灰石陶瓷的电学性能。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羟基磷灰石粉体、然后采用干压成型、常温烧结制备出羟基磷灰石陶瓷。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了本实验方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粉体和陶瓷的最佳工艺参数。制备粉体的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85℃;pH为10;药品最佳配比Ca/P为1.67;搅拌速度为120转/分钟,时间为3小时;陈化时间12小时。制备陶瓷的最佳工艺为采用干压成型压力为30MPa,保压时间20秒,常压烧结温度为1250℃。然后对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粉体和陶瓷做X光衍射,扫描电镜,差热分析等检测。并对制备的粉体进行表征,得到的羟基磷灰石粉体晶体属于弱结晶范畴,粉体形状大致呈球形、粒度分布比较均匀、粒径大小为90nm左右、比表面积为2.018×105m2/kg。而制备出的羟基磷灰石陶瓷最高的相对密度可达到93.37%,介电常数最大可达到70.73。最后,对羟基磷灰石陶瓷的电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陶瓷的晶体取向、致密度和晶体形貌对其电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羟基磷灰石不属于强电介质材料,介电常数随致密度升高而增大,介电损耗随致密度升高而减小,陶瓷的缺陷对电学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
李峰[2](2008)在《羟基磷灰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生物活性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来制备羟基磷灰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生物材料。先将粒度为Φ300nm的羟基磷灰石粉末用磷酸单酯偶联剂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将羟基磷灰石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混合放入球磨机中进行反应球磨。球磨处理完成后直接热压成型。本文主要讨论了偶联剂和球磨及热压成型工艺参数对羟基磷灰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的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单酯偶联剂最佳加入量为0.7%,最佳共混温度为120℃,共混时间为15min。较佳的球磨工艺条件如下:球直径Φ=10mm,球料比为10:1,转速为400rpm,球磨时间为24h。较佳的热压成型工艺条件如下:热压温度T=180℃,压力P=20MPa,热压时间为15min。在上述工艺条件下羟基磷灰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相比直接热压成型均有较大的提升,可制备出机械力学性能良好的人工骨生物复合材料。
张晓明[3](2007)在《改性MWNTs/纳米HA/PLA多孔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体硬组织修复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课题,是生物材料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随着人类外伤、炎症、肿瘤以及先天畸形等原因对骨修复材料需求的增加,人们对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开发途径变得更加多样。本文成功的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并以改性MWNTs/纳米HA复合材料的制备为核心内容,采用气相氧化法及液相氧化法制备了带有羧基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s- COOH)。在超声波辅助下,通过原位合成法将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 HA)包覆在MWNTs- COOH上,得到复合纳米材料(MWNTs-COO /nano- HA),并成功制备出改性MWNTs-COO/ nano-HA/PLA多孔骨修复材料。分别考察了其力学性能,亲水性能及降解性能。
王昌明[4](2006)在《支架表面药物涂层制备和表征》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有效降低金属冠脉支架植入后带来的再狭窄问题,本文在316L不锈钢支架表面制备了聚氨酯和丙烯酸树酯两种高分子涂层,并对两种涂层进行了优选,最终在冠脉支架表面成功制备了丙烯酸树酯/雷帕酶素的药物涂层。文中运用接触角实验、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血小板粘附试验、动态凝血等实验对聚氨酯和丙烯酸树酯涂层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表征和评定,并最终对丙烯酸树酯/雷帕酶素药物涂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采用喷涂工艺和相转化原理制备了丝状聚氨酯涂层。其制造工艺结果显示随聚合物浓度增大,形成的丝状物增多,随着非溶剂-水的湿度增大,聚合物成丝直径减小,当聚合物溶液喷枪气压增大时,聚合物成丝直径有减小的趋势,但当气压压力过大,则容易形成致密膜;接触角实验显示此丝状聚氨酯涂层呈强疏水性;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显示丝状聚氨酯涂层生物相容性较差。 2 采用静电喷涂工艺把自制的丙烯酸酯聚合物涂覆于支架表面,并对此聚合物成膜工艺进行了探讨,同时用接触角测量仪、SEM、划痕实验机对其表面润湿性、表面形貌、涂层附着力进行检测,并采用了血小板黏附试验检验了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自制的丙烯酸酯的力学性能良好,且血小板实验中无血小板黏附,说明该丙烯酸酯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可以满足心血管支架表面聚合物的各项要求。 3 最终在不锈钢支架基体表面制备了丙烯酸树脂/雷帕霉素的药物涂层,并用FTIR,DSC,XRD对此丙烯酸树脂/雷帕酶素涂层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涂层中雷帕霉素药物的存在状态,采用HPLC测试了药物涂层的体外药物释放曲线,并分析了药物的释放机制。结果表明雷帕霉素是以无定型状态均匀分散在聚合物中的:随雷帕酶素药物含量增加,丙烯酸树酯药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增高的趋势:雷帕酶素在此自制的丙烯酸树酯聚合物中溶解度在10%左右;存放条件对丙烯酸树脂/雷帕霉素有影响,当雷帕酶素药物含量为5%时,药物涂层在真空干燥箱中存放三个月的后,雷帕酶素药物从药膜中结晶析出;此药膜的药物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模型。
晨爱民,万涛[5](2005)在《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物技术材料的发展,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述了生物材料的发展近况、研究成果及在临床上的应用,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卢冰[6](2004)在《HA/TCP双相生物陶瓷骨诱导性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Ca—P系生物陶瓷材料通过发泡技术制备的多孔生物陶瓷和自然骨有着相似的空间结构,控制烧结温度和成分更可获得和自然骨具有极其相似成分的材料。因此,Ca—P系生物材料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孔Ca—P系生物陶瓷除具有骨传导能力外,还具有骨诱导作用。理想的骨修复材料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更被希望具有组织诱导作用。即植入机体后除了发挥支撑、连接等作用外,自身还可以诱导骨组织的修复、生长,从而达到更加完美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认识Ca—P系生物陶瓷材料的骨诱导现象,本实验选择了Ca—P生物材料中的代表HA/TCP双相生物陶瓷,通过多种实验手段进行观察,为揭示陶瓷材料的骨诱导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材料和方法 由羟基磷灰石(HA)和磷酸三钙(TCP)高温烧结而成的多孔HA/TCP双相生物陶瓷被选作实验材料。按照IS010993标准将其制备成标准大小柱状材料。选用新西兰白兔和近交系版纳小耳猪作为实验动物,采用肌内植入模型,并结合体外细胞复合培养实验,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现象进行观察。在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之基础上,进一步对成骨过程中各种成骨相关细胞、细胞因子和局部离子环境检测、鉴定。根据实验结果从成骨相关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相关离子环境三方面阐述骨诱导机制。 结果 体外实验中,HA/TCP材料对共培养细胞的标志酶活性造成了
黄传辉[7](2004)在《人工髋关节的磨损行为及磨粒形态研究》文中指出自行研制了人工髋关节模拟试验机。运动分析表明,该试验机运转过程中能在被测偶副表面间产生交叉状、多向复合滑动运动。在该试验机上以不同滑动方式对比考察UHMWPE-Al2O3 人工关节偶副的生物摩擦学行为时发现,多向复合滑动方式下UHMWPE 的主要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及塑性变形导致的表层材料损失,此时UHMWPE 的磨损率明显高于单向滑动方式,蒸馏水润滑时二者之比约为2.5:1。分析表明UHMWPE 在多向复合滑动方式下的磨损机理、磨损率及产生的磨粒均与临床观测结果相一致。试验中以蒸馏水及血浆作润滑剂时发现,二者均能够阻止UHMWPE 向Al2O3陶瓷表面的材料转移。血浆润滑时,UHMWPE 的磨损率比蒸馏水润滑时高出25%左右,试验后在UHMWPE 及Al2O3陶瓷对摩表面上均发现有血浆蛋白沉积现象发生,且测试结果显示血浆蛋白沉积后的UHMWPE 表面摩擦系数变大。试验过程中产生的人工关节磨粒的长度尺寸基本位于0.3180μm 范围内,85%的磨粒粒径小于20μm。磨粒轮廓形态、表面纹理等相差较大,且与人工关节材料、磨损机理等密切相关。对磨粒表征参数的分析表明,建立在欧氏几何和统计学基础之上的传统磨粒表征参数由于与分析尺度密切相关,在表征外形复杂的磨粒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这些参数在表征人工关节磨粒并提取磨粒本质特征方面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研究表明,人工关节磨粒的轮廓及积聚数量分布都表现出明显的分形行为,可用相应的各阶分形维数来表达。在UHMWPE-Al2O3关节副磨合阶段,对应于UHMWPE的主要磨损机制由磨料磨损向粘着磨损、微观疲劳磨损过渡,粘着磨粒逐渐取代撕裂磨粒而成为磨粒群体中的主要磨粒形式,磨粒群体尺寸逐渐发散且积聚分布的“重心”向小粒径方向移动。与此相对应,磨粒群体的轮廓分形维数Dm、小粒径磨粒积聚维数D1、大粒径磨粒积聚维数D2及拐点位置St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统计分析表明, Dm、D1、D2 及St 与磨损状态间均存在较好的关联性。
王欣宇[8](2003)在《氧化铝陶瓷半髋关节股骨头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假体成型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高性能氧化铝生物陶瓷—金属配伍型人工半髋关节股骨头材料的制备、力学性能及假体的成型加工工艺,为解决氧化铝陶瓷烧结、机加工等技术难题提供具有一定理论参考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结果。 本文在常压低温条件下制备了氧化铝陶瓷,系统研究了氧化铝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晶界显微结构、相组成和股骨头的精密成型、冷加工,并讨论了添加剂的作用、材料显微结构与力学强度的关系、材料的烧结机理及影响氧化铝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因素。 首先,采用高纯超细α-Al2O3粉原料和MgO-ZrO2(Y2O3)复合添加剂,用氨水沉积包裹法混料,使添加剂均匀分布于原料基体中。混合料脱水烘干后在1280℃下进行煅烧,使混合料中所含氢氧化物完全分解,得到烧结活性好的粉料。粉料采取模压和冷等静压相结合的方法压制,增大了坯体内部的密度并减少了应力的分布不均,得到均匀致密的陶瓷坯体。为满足烧结前坯体加工的要求,压制后的坯体在1150℃预烧,使其具备一定的加工强度,然后按照半髋关节股骨头假体的形状尺寸设计图在数控车床上进行精密车削成型。成型后的坯体置于硅钼棒电炉中,在常压、适当升温速率下于1600℃保温2.5小时烧结。经测试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铝陶瓷综合力学性能优良。利用SEM、TEM研究了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晶界显微结构特点,用EDS、X-ray分析了材料晶界的相组成。最后,采用SiC超细粉和金刚石研磨膏对氧化铝陶瓷股骨头表面进行分级抛光,用专用器械修整其联接部位,得到表面具有近似镜面光洁度并与股骨柄配合良好的氧化铝陶瓷股骨头,并与表面涂覆生物活性涂层的钛合金股骨柄配伍,最终获得人工半髋关节假体。 对MgO-ZrO2(Y2O3)复合添加剂的作用及氧化铝陶瓷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研究表明,MgO-ZrO2(Y2O3)复合添加剂能有效促进材料烧结,抑制晶粒异常长大并起到较好的增韧作用,提高氧化铝陶瓷力学性能。当MgO-ZrO2(Y2O3)含量为4%,MgO与ZrO2(Y2O3)质量比为1:1时,在常压低温(1600℃)烧结,材料的主晶相为α-Al2O3,开口气孔率接近于零,平均粒径为2.58μm,双轴弯曲强度为261.79MPa,断裂韧性为5.46MPa m1/2,磨损量为0.098mm3;材料晶粒小而均匀,没有异常长大的晶粒,晶界上未发现有明显的气孔、残存玻璃相和裂纹。MgO能与Al2O3发生固相反应生成主要存在于材料晶界处的MgAl2O4,限制了晶界的迁移,从而抑制了氧化铝晶粒的异常长大。ZrO2(Y2O3)武四理了大学厚全学夕讼戈对氧化铝陶瓷的增韧机制主要来自材料晶界处的t一ZrO:的相变增韧,随zrq(姚。3)含量的增加,氧化铝陶瓷的断裂韧性增大20%以上。MgA12O;和zro:平均热膨胀系数与A1203的热膨胀系数比较接近,匹配性较好,不会产生明显的热应力,有利于氧化铝陶瓷力学强度的提高。 对氧化铝陶瓷烧结过程和机理的研究表明,Mgo一ZrOZ(YZO3)复合添加剂促进烧结的机制为Mg2+和Zr’十同时进入A12伪晶格,使A12o;晶格产生较大的变形,从而活化晶格,促进晶格扩散,加快了物质的传递;同时,MgO与A1203的固相反应活化了A12O3颗粒表面,使其具备更高的表面能,加大了烧结驱动力,从而促进烧结。因添加剂的含量少,液相烧结的作用不是主要的,氧化铝陶瓷的烧结机理是固相烧结。 对氧化铝陶瓷股骨头假体精密成型和冷加工工艺的研究发现,按编制的程序在数控车床上进行精密车削成型,能加工出符合形状和尺寸设计要求的氧化铝陶瓷股骨头假体。车削成型时的加工尺寸根据假体最终要求尺寸和氧化铝陶瓷在1600℃烧结前后的线收缩率计算后确定。经200目SIC超细粉24小时抛光后,氧化铝陶瓷股骨头表面光滑,无积垢、划痕、刮伤、裂纹、空洞、毛刺及其它会损害其植入可靠性的缺陷;经W0.5金刚石研磨膏36小时抛光后,氧化铝陶瓷股骨头表面达到近似镜面光洁度。经专用器械磨削加工后,氧化铝陶瓷股骨头假体与钦合金股骨柄联接部位内表面无包埋微粒、刮伤、刻痕等缺陷;股骨头假体与钦合金股骨柄能紧密配合,联接部位为面接触,配合公差延0.08mm。
罗庆平[9](2003)在《PL偶联剂改性羟基磷灰石/高密度聚乙烯复合人工骨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了中和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HA)的工艺;用磷酸单酯(PL)偶联剂通过熔化、共混复合工艺对HA进行了表面改性,制备出经过PL偶联剂改性的HA/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人工骨生物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理化性能、生物学性能进行了基础研究。 对PL偶联剂对HA表面改性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HA的粒度、HA的煅烧温度、偶联剂加量以及共混复合条件对HA表面改性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磷酸单酯(PL)是一种高效的表面改性偶联剂,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能与HA表面的羟基(-OH)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稳固的键合。其较佳的表面改性工艺条件:HA煅烧温度:1000℃;偶联剂加量:0.7wt%。 对改性HA/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改性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流变学性能和加工性能;较好的均一性和热稳定性。PL偶联剂改善了HA与HDPE两相界面间的结合性能,提高了HA在高密度聚乙烯基体中的分散度和填充量。随着复合材料中HA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有大幅提高,而材料的抗拉强度即韧性降低不大。通过PL偶联剂在复合材料中的“桥联”作用,达到了在复合材料中HA弥散增强材料抗压强度、HDPE对HA进行增韧的目的。通过控制复合材料中HA与HDPE的配比,可制备出机械力学性能优良的人工骨复合生物材料。 PL偶联剂改性经基磷灰石/高密度聚乙烯复合人工骨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通过对改性IJ户口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S BF)中的溶解试验,以及血液相容性试验,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是一种非降解性生物材料,就动态凝血时间和溶血率两个血液相容性指标来看,该复合材料具有比聚乙烯更好的血液相容性。
杨为中[10](2003)在《溶胶—凝胶法制备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AW GC)材料是一种力学性能、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非常优异的材料,长期以来,作为人体硬组织的修复和替代材料为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材料一般通过传统的熔融法制备基础玻璃,再经陶瓷工艺对玻璃进行热处理析晶得到。本研究在国内首创溶胶—凝胶法制备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前驱体粉的新工艺。 实验按组成MgO4.6、CaO44.9、SiO234.2、P2O516.3、CaF20.5(wt%)配方,通过筛选实验确定选用正硅酸乙酯、磷酸三乙酯、硝酸钙、硝酸镁、氟氢化铵为原料,加料顺序为依次加入,最终可获得均匀、清澈、稳定性好的溶胶。研究证明体系温度升高有利于形成凝胶,适宜的温度为50~60℃;体系的pH值对凝胶化也有一定影响,当PH值为5~6时,凝胶化的过程能迅速完成。实验中对凝胶的陈化温度为60℃(50h),干燥温度为180℃(48h),所得干凝胶在500~550℃进行煅烧,经325目筛筛分后可以获得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好及反应活性高的非晶态前驱体无机粉末。 干压成型中使用3~4wt%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作为有机粘合剂,粘合剂加入量为10~20wt%,致密型柱状或片状试样的加压压力为10MPa。最佳的烧结温度宜控制在1250℃,保温时间为3h,在此温度下烧成的试样其X衍射图谱得到了所期望的磷灰石晶相和硅灰石晶相的衍射峰;相应FTIR图谱可以分析出磷灰石和硅灰石的结构特征。扫描电镜分析显示此种材料具有微观的孔隙结构,抗压强度实验证明其抗压强度达45MPa,能满足骨修复材料的力学强度要求。 将前驱体粉末锻烧之后再添加造孔剂压制成型,最后锻烧除去造孔剂和有机粘合剂得到孔隙结构。造孔剂硬脂酸颗粒粒径为20~30目,其加入量为 30~40Wt%,多孔材料的孔隙率为 45~55%,所得陶瓷体微观孔与宏观孔相结合、孔隙相互连通,微孔尺寸约 in m,大孔尺寸约 400 u m。材料的孔隙特征和贯通状况有利于骨组织的长入。初步研究证明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的A.W玻璃陶瓷化学稳定性好,且能在材料表层形成大量磷灰石晶粒,进而形成表面磷灰石层,因而具有生物活性。 初探了AW/p—TCP复合材料的工艺制备过程,初探了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复合材料及大鼠骨膜成骨细胞/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并预计它们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纯刚玉人工关节及人工骨材料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纯刚玉人工关节及人工骨材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羟基磷灰石陶瓷人造骨的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材料的介绍 |
1.1.1 生物材料的概念 |
1.1.2 生物材料的分类 |
1.1.3 生物材料的特点 |
1.2 生物陶瓷材料 |
1.3 羟基磷灰石 |
1.3.1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
1.3.2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分类 |
1.3.3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特性 |
1.3.4 羟基磷灰石的应用 |
1.3.5 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 |
1.4 羟基磷灰石纳米粉体 |
1.4.1 羟基磷灰石纳米粉体特性 |
1.4.2 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方法 |
1.5 介质介电特性与介电常数,介电损耗 |
1.6 本文研究的难点、内容、目标及意义 |
1.6.1 研究难点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目的 |
1.6.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过程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的确定 |
2.2.1 羟基磷灰石粉体制备原理 |
2.2.2 羟基磷灰石陶瓷坯体的制备原理 |
2.2.3 羟基磷灰石陶瓷制备的原理 |
2.3 实验方案 |
2.4 实验过程 |
2.4.1 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 |
2.4.2 羟基磷灰石粉体的球磨 |
2.4.3 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塑化 |
2.4.4 羟基磷灰石陶瓷坯体的成型 |
2.4.5 羟基磷灰石陶瓷的烧结 |
2.4.6 羟基磷灰石粉体和陶瓷检测试样的制备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羟基磷灰石(HA)粉体的表征 |
3.1.1 羟基磷灰石(HA)粉体的X 射线衍射(XRD)检测 |
3.1.2 羟基磷灰石粉体(HA)的扫描电镜(SEM)检测 |
3.1.3 羟基磷灰石(HA)的粉体能谱检测 |
3.1.4 羟基磷灰石(HA)粉体比表面积的估算 |
3.1.5 羟基磷灰石(HA)粉体的差热分析 |
3.1.6 影响羟基磷灰石(HA)粉体制备的因素分析 |
3.2 羟基磷灰石(HA)陶瓷的检测与分析 |
3.2.1 羟基磷灰石(HA)陶瓷的X 射线衍射(XRD)检测 |
3.2.2 羟基磷灰石(HA)陶瓷的扫描电镜(SEM)检测 |
3.2.3 羟基磷灰石(HA)陶瓷的密度检测 |
3.2.4 影响羟基磷灰石陶瓷烧结体的因素分析 |
3.3 羟基磷灰石(HA)陶瓷的电学性能检测与分析 |
3.3.1 羟基磷灰石(HA)陶瓷的电学性能检测 |
3.3.2 影响羟基磷灰石电学性能的因素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羟基磷灰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生物活性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生物医学材料概述 |
1.2.1 生物医学材料发展现状 |
1.2.2 生物医学材料分类 |
1.3 羟基磷灰石的结构、特性、制备方法及应用 |
1.3.1 羟基磷灰石概述 |
1.3.2 羟基磷灰石的结构及特性 |
1.3.3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 |
1.3.4 羟基磷灰石的应用及其复合材料 |
1.3.5 羟基磷灰石材料发展方向 |
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性能及应用 |
1.4.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概述 |
1.4.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性能 |
1.4.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应用 |
1.4.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作为骨替代材料的缺陷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文所采取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1.6.2 本文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原理 |
2.1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
2.2 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
2.3 偶联剂对材料表面改性的机理 |
2.3.1 羟基磷灰石的表面特性 |
2.3.2 偶联剂的改性机理 |
2.3.3 偶联剂对 HA 复合材料改性的研究和应用 |
2.4 高能球磨反应相关原理 |
2.4.1 高能球磨概述 |
2.4.2 机械合金化与反应球磨技术 |
2.4.3 反应球磨过程原理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样品原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3.1.1 实验所需样品 |
3.1.2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3.2.1 PL 偶联剂对HA 表面改性的研究 |
3.2.2 球磨共混参数条件的研究 |
3.2.3 热压成型条件的研究 |
3.2.4 HA/UHMWPE 成分、结构及力学性能测试 |
第四章 测试结果分析 |
4.1 PL 偶联剂对HA 表面改性的研究 |
4.1.1 共混复合温度对HA 表面改性的影响 |
4.1.2 搅拌时间对 HA 表面改性的影响 |
4.1.3 改性 HA 在溶剂中的分散特性 |
4.1.4 偶联剂加量对复合物改性效果的影响 |
4.1.5 红外(IR)光谱分析 |
4.1.6 实验结果讨论 |
4.2 球磨共混参数条件的研究 |
4.2.1 球料比对HA/UHMWPE 共混效果的影响 |
4.2.2 转速对HA/UHMWPE 共混效果的影响 |
4.2.3 球磨时间对HA/UHMWPE 共混效果的影响 |
4.2.4 实验结果讨论 |
4.3 热力学条件研究 |
4.3.1 热压温度对HA/UHMWPE 复合材料的影响 |
4.3.2 热压时间对HA/UHMWPE 复合材料的影响 |
4.3.3 实验结果讨论 |
4.4 HA/UHMWPE 复合材料物相结构分析及性能研究 |
4.4.1 HA/UHMWPE 的流变学性能分析 |
4.4.2 复合材料中的均一性分析 |
4.4.3 复合材料的热分析 |
4.4.4 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5 复合材料的XRD 分析 |
4.4.6 复合材料的SEM 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改性MWNTs/纳米HA/PLA多孔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言 |
1.1 生物医用材料 |
1.1.1 生物医用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
1.1.2 骨修复材料 |
1.2 聚乳酸类高分子材料 |
1.3 羟基磷灰石基复合材料 |
1.4 碳纳米管简介 |
1.4.1 碳纳米管的结构 |
1.4.2 碳纳米管的性能及应用 |
1.4.3 碳纳米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二章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
2.1 HA 的表面结构和晶体结构 |
2.2 纳米HA 的制备方法 |
2.3 实验部分 |
2.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3.2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分散方法的影响 |
2.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4.3 反应溶剂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性MWNTs/纳米HA/PLA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原理 |
3.2.3 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处理 |
3.2.4 改性MWNTs/HA 纳米粒子的原位合成 |
3.2.5 改性MWNTs/HA/PLA 骨修复材料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光谱表征 |
3.3.2 透射电镜表征 |
3.3.3 XRD 表征 |
3.3.4 亲水性表征 |
3.3.5 力学性能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材料成孔与降解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2 球磨 |
4.2.3 多孔MWNTs/HA/PLA 骨修复材料的制备 |
4.2.4 体外降解试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成孔方法的选择 |
4.3.2 孔隙率表征 |
4.3.3 体外降解行为的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4)支架表面药物涂层制备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心血管支架及其表面涂层 |
1.1.1 心血管介入治疗简介 |
1.1.2 支架的类型及机理 |
1.2 生物医学材料和生物相容性 |
1.2.1 生物医学材料概述 |
1.2.2 生物相容性概述 |
1.3 药物缓释体简介 |
1.4 支架非降解聚合物材料选择 |
1.4.1 聚氨酯(PU)生物相容性及其应用 |
1.4.2 丝状聚氨酯的应用 |
1.4.3 丙烯酸脂的生物医用简介 |
1.5 雷帕酶素药物的选择及作用机制 |
1.6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1.6.1 本课题研究目标 |
1.6.2 本论文的内容及组成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原料与药品 |
2.3 聚氨酯丝状薄膜的制备 |
2.4 丙烯酸树脂致密薄膜的制备 |
2.5 分析测试方法 |
2.5.1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
2.5.2 红外分析 |
2.5.3 热分析 |
2.5.4 形貌分析 |
2.5.5 亲水性测定 |
2.5.6 血小板粘附实验 |
2.5.7 动态凝血实验 |
2.5.8 划痕实验 |
2.5.9 X射线衍射仪进行测试 |
2.5.10 高效液相色谱仪 |
3 聚氨酯丝状膜的分析 |
3.1 相分离理论 |
3.2 聚氨酯丝状膜的制备 |
3.2.1 聚氨酯溶液浓度对涂层的影响 |
3.2.2 湿度对聚氨酯聚合物成丝形貌的影响 |
3.2.3 气压对成膜形貌的影响 |
3.3 丝状聚氨酯膜的生物相容性探讨 |
3.3.1 表面亲疏水性测试结果 |
3.3.2 血小板黏附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丙烯酸树脂致密膜的分析 |
4.1 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影响 |
4.2 材料单体的改进 |
4.2.1 甲基丙烯酸单体 |
4.2.2 单体毒性考虑 |
4.3 丙烯酸树脂的评定 |
4.4 丙烯酸酯与不锈钢基体的附着力测试 |
4.5 静电喷涂成膜的探讨 |
4.5.1 溶剂的影响 |
4.5.2 静电喷涂时间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
4.5.3 支架形貌 |
4.6 添加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的影响 |
4.6.1 聚合物性能的变化 |
4.6.2 接触角的比较 |
4.6.3 含氟丙烯酸酯的血小板粘附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5 丙烯酸树脂/雷帕酶素药膜的评定与分析 |
5.1 丙烯酸树脂和丙烯酸树脂/雷帕酶素药膜红外分析 |
5.2 含药量对共混膜的热性能的影响 |
5.3 药物涂层的分析 |
5.3.1 固体分散体简介 |
5.3.2 雷帕霉素/丙烯酸树酯固体分散体 |
5.4 雷帕霉素在丙烯酸树脂中的溶解度 |
5.5 药物释放 |
5.5.1 释放机制 |
5.5.2 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 |
5.6 不同制备方法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5.7 存放条件对雷帕霉素药物在共混膜中的物理状态的影响 |
5.7.1 存放时间的影响 |
5.7.2 玻璃化转变温度对固体分散体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
5.8 支架植入血管内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的讨论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5)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医学金属材料 |
2 生物医学无机材料 |
3 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 |
4 生物医学复合材料 |
5 结 语 |
(6)HA/TCP双相生物陶瓷骨诱导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HA/TCP双相生物陶瓷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5 实验图片 |
第二部分 HA/TCP双相生物陶瓷的骨诱导作用研究 |
实验一 对照材料的选择和相容性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5 实验图片 |
实验二 HA/TCP材料骨诱导作用的对比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5 实验图片 |
实验三 HA/TCP双相生物陶瓷诱导成骨相关因素研究 |
第一节 间充质细胞的鉴定 |
1 材制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5 实验图片 |
第二节 成骨细胞的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5 实验图片 |
第三节 破骨细胞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5 实验图片 |
第四节 诱导成骨过程中BMP的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5 实验图片 |
第五节 HA/TCP材料在诱导成骨过程中的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5 实验图片 |
第三部分 HA/TCP双相生物陶瓷诱导成骨机理的建立 |
1 诱导成骨的方式 |
2 诱导成骨的细胞基础 |
3 诱导成骨的细胞因子基础 |
4 诱导成骨的局部环境 |
5 诱导成骨的始动因素 |
6 参考文献 |
7 实验图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人工髋关节的磨损行为及磨粒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论 |
1.1. 引言 |
1.2. 人工关节生物摩擦学的研究现状 |
1.3. 人工关节磨损模拟试验的研究现状 |
1.4. 人工关节“磨粒病”的研究现状 |
1.5. 人工关节润滑的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人工髋关节模拟磨损试验机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髋关节结构及运动分析 |
2.3. 人工关节模拟试验机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
2.4. 摩擦磨损参数的测量 |
3. 复合滑动方式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摩擦学行为 |
3.1. 引言 |
3.2. 摩擦磨损试验 |
3.3. 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主要结论 |
4. 人工关节磨粒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
4.1. 引言 |
4.2. 磨粒分析系统 |
4.3. 典型关节磨粒的形貌特征及分类 |
4.4. 本章主要结论 |
5. 磨粒表征参数的对比分析 |
5.1. 引言 |
5.2. 传统磨粒表征参数分析 |
5.3. 磨粒分形表征参数分析 |
5.4. 磨粒分形特征与磨损状态的关联性 |
5.5. 本章主要结论 |
6. 人工关节磨粒轮廓分形行为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关节磨粒轮廓的分形特征 |
6.3. 关节磨粒群体分形维数的提取 |
6.4. 磨粒轮廓分形维数与磨损状态的关联性 |
6.5. 本章主要结论 |
7. 人工关节磨粒积聚分布特性的研究 |
7.1. 引言 |
7.2. 磨粒积聚分布特性的分析 |
7.3. 磨粒积聚分布中的分形行为 |
7.4. 磨粒积聚分形维数同磨损状态的关联性 |
7.5. 磨粒分形表征参数同磨损状态关联性的对比分析 |
7.6. 本章主要结论 |
8. 全文主要结论 |
9. 在学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10. 致谢 |
11. 参考文献表 |
12. 附录A 临床解剖中发现的关节磨粒 |
(8)氧化铝陶瓷半髋关节股骨头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假体成型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人工髋关节的生物学要求和设计目标 |
1.1.1 人工髋关节的生物学要求 |
1.1.2 人工髋关节的设计目标 |
1.1.3 人工髋关节的选材目标 |
1.2 人工髋关节所用的材料和结构设计 |
1.2.1 人工髋关节使用的材料 |
1.2.2 人工髋关节的结构设计 |
1.3 人工髋关节的发展方向 |
1.4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 |
2.1.1 髋关节的组成与结构 |
2.1.2 髋关节的运动与受力状况 |
2.1.3 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 |
2.2 氧化铝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2.3 ZrO_2的晶体结构及其增韧氧化铝陶瓷 |
2.3.1 ZrO_2的晶体结构 |
2.3.2 ZrO_2增韧氧化铝陶瓷 |
2.4 MgO的性能及在氧化铝陶瓷中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3.1 实验设计 |
3.2 实验研究方法 |
3.3 氧化铝陶瓷的物化性能测试方法 |
3.3.1 开口气孔率(p)及体积密度(d)的测试 |
3.3.2 弯曲强度(σ)及断裂韧性(k_(IC))的测试 |
3.3.2.1 三点弯曲强度(σ_f) |
3.3.2.2 双轴弯曲强度(σ) |
3.3.2.3 断裂韧性(k_(IC)) |
3.3.3 硬度的测试 |
3.3.4 X-ray衍射分析 |
3.3.5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3.3.6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
3.3.7 耐磨性的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氧化铝陶瓷的常压低温烧结制备 |
4.1 氧化铝陶瓷原料的准备 |
4.1.1 原料的化学组成 |
4.1.2 原料的X-ray衍射分析 |
4.1.3 原料的粒度测试 |
4.2 氧化铝陶瓷的烧结添加剂 |
4.2.1 添加剂的作用 |
4.2.2 添加剂的分类和促进烧结的机制 |
4.2.3 添加剂的选取 |
4.3 氧化铝陶瓷的主要制备工艺 |
4.3.1 原料与添加剂的混合 |
4.3.2 粉料的煅烧 |
4.3.3 成型 |
4.3.4 预烧 |
4.3.5 烧结 |
4.4 氧化铝陶瓷的制备实验 |
4.4.1 原料及配方 |
4.4.2 实验步骤 |
4.4.3 烧成制度 |
4.4.3.1 预烧制度 |
4.4.3.2 烧结制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添加剂对氧化铝陶瓷烧结性能影响的研究 |
5.1 添加剂配比不同的氧化铝陶瓷的力学性能 |
5.1.1 开口气孔率 |
5.1.2 三点弯曲强度 |
5.1.3 断裂韧性 |
5.1.4 洛氏硬度 |
5.2 添加剂配比1:1的氧化铝陶瓷的性能研究 |
5.2.1 力学性能 |
5.2.2 微观形貌的扫描电镜(SEM)观察 |
5.2.3 X-ray衍射分析 |
5.2.4 晶界的透射电镜(TEM、STEM)观测和能谱分析(EDS) |
5.2.4.1 晶界的TEM观测 |
5.2.4.2 试样的STEM观测和晶界相的EDS分析 |
5.3 MgO-ZrO_2(Y_2O_3)复合添加剂在烧结中的作用 |
5.3.1 MgO对氧化铝陶瓷烧结的影响 |
5.3.1.1 MgO在Al_2O_3中的部分固溶 |
5.3.1.2 MgO与Al_2O_3发生固相反应 |
5.3.2 ZrO_2(Y_2O_3)对氧化铝陶瓷烧结的影响 |
5.3.2.1 ZrO_2(Y_2O_3)在Al_2O_3中的部分固溶 |
5.3.2.2 ZrO_2对Al_2O_3的相变增韧 |
5.3.3 MgO-ZrO_2(Y_2O_3)复合添加剂的作用 |
5.4 氧化铝陶瓷力学强度与显微结构关系的讨论 |
5.4.1 氧化铝陶瓷显微结构的复杂性 |
5.4.2 氧化铝陶瓷强度与气孔率的关系 |
5.4.3 氧化铝陶瓷强度与裂纹的关系 |
5.4.4 氧化铝陶瓷强度与晶粒尺寸的关系 |
5.4.5 氧化铝陶瓷强度与晶界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氧化铝陶瓷的烧结机理及烧结工艺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分析 |
6.1 添加复合添加剂的氧化铝陶瓷的烧结机理分析 |
6.1.1 本文实验制各氧化铝陶瓷的烧结机理 |
6.1.2 氧化铝陶瓷固相烧结的过程 |
6.1.3 氧化铝陶瓷固相烧结过程中颗粒的键合及物质的传递 |
6.1.4 氧化铝陶瓷固相烧结过程中的表面反应和扩散 |
6.2 烧结工艺对氧化铝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分析 |
6.2.1 升降温速率及保温时间 |
6.2.2 预烧和烧结温度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氧化铝陶瓷半髋关节股骨头假体的精密成型和冷加工 |
7.1 陶瓷成型加工的方法、特点、研磨材料及制备氧化铝陶瓷股骨头的工艺步骤 |
7.1.1 陶瓷成型加工的方法 |
7.1.2 陶瓷精加工的特点 |
7.1.3 陶瓷研磨加工所用的材料 |
7.1.4 氧化铝陶瓷股骨头成型加工的工艺步骤 |
7.2 氧化铝陶瓷股骨头假体的精密车削成型 |
7.2.1 假体车削加工尺寸的确定 |
7.2.2 假体的车削加工 |
7.3 氧化铝陶瓷股骨头假体的冷加工 |
7.3.1 假体的表面抛光 |
7.3.1.1 研磨材料与仪器 |
7.3.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7.3.1.3 检验方法 |
7.3.1.4 结果 |
7.3.2 假体的联接部修整 |
7.3.2.1 工具与仪器 |
7.3.2.2 实验方法 |
7.3.2.3 检验方法 |
7.3.2.4 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9)PL偶联剂改性羟基磷灰石/高密度聚乙烯复合人工骨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磷酸钙陶瓷的发展、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1.2 羟基磷灰石(HA)的制备方法 |
1.2.1 固相反应法 |
1.2.2 化学沉淀法 |
1.2.3 水热合成法 |
1.2.4 溶胶凝胶法 |
1.2.5 醇化合物法 |
1.3 HA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 有关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
1.5 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和应用 |
1.6 偶联剂对材料表面改性的改性机理 |
1.6.1 羟基磷灰石的表面特性 |
1.6.2 偶联剂的改性机理 |
1.7 偶联剂对HA复合材料改性的研究和应用 |
1.8 本论文工作设想 |
2 羟基磷灰石粉体制备及磷酸单酯偶联剂表面改性研究 |
2.1 羟基磷灰石粉体制备研究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2 磷酸单酯偶联剂(PL)对HA表面改性的研究 |
2.2.1 材料和方法 |
2.2.2 偶联剂对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的性能表征方法 |
2.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3 结论 |
3 改性HA/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生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基本原料 |
3.1.2 改性HA粉末的制备 |
3.1.3 HA/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3.2 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
3.2.1 热分析实验 |
3.2.2 机械力学实验 |
3.2.3 红外光谱(IR)分析 |
3.2.4 燃烧实验 |
3.3 结果及讨论 |
3.3.1 HA/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流变学性能分析 |
3.3.2 复合材料中羟基磷灰石含量和复合材料的均一性分析 |
3.3.3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及热稳定性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3.3.5 复合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 |
3.4 结论 |
4 复合材料的生物学评价 |
4.1 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评价实验 |
4.1.1 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的配制 |
4.1.2 复合材料生物降解实验 |
4.2 复合材料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实验 |
4.2.1 动态凝血时间 |
4.2.2 材料溶血率的测定 |
4.2.3 结论 |
5 全文结论 |
今后工作建议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及发表文章 |
致谢 |
(10)溶胶—凝胶法制备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骨缺损及对人体硬组织修复材料的需求 |
1.2 骨组织工程技术 |
1.3 生物陶瓷类骨组织工程材料 |
1.3.1 磷酸钙基生物陶瓷 |
1.3.2 生物活性玻璃和玻璃陶瓷 |
1.3.2.1 生物活性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发展历史 |
1.3.2.2 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材料 |
1.4 多孔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制备和表征 |
1.4.1 多孔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研究背景 |
1.4.2 多孔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 |
1.4.2.1 成孔原理 |
1.4.2.2 各类成孔方法的比较 |
1.4.2.3 多孔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表征方法 |
1.4.2.4 致密型和多孔性陶瓷材料性能的比较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设想 |
第二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工艺过程研究 |
2.1 溶胶-凝胶法制备前驱体粉体的实验研究 |
2.1.1 原料、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
2.1.2 工艺原理及流程图 |
2.1.3 实验及结果讨论 |
2.1.3.1 原料的选取 |
2.1.3.2 原料的加入方式及均匀凝胶制备 |
2.1.3.3 凝胶制备 |
2.1.3.4 凝胶陈化(陈化)、干燥 |
2.1.3.5 煅烧工艺及前驱体粉末的获得 |
2.1.4 小结 |
2.2 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块体材料的制备 |
2.2.1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
2.2.2 实验及结果讨论 |
2.2.2.1 素坯制备工艺 |
2.2.2.2 玻璃陶瓷的烧结工艺 |
2.2.2.3 材料的力学强度 |
2.2.3 小结 |
2.3 多孔型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制备 |
2.3.1 多孔陶瓷的制备 |
2.3.1.1 检测方法及工艺路线 |
2.3.1.2 多孔材料的烧结方式 |
2.3.1.3 造孔剂颗粒径对多孔陶瓷孔径的影响 |
2.3.1.4 造孔剂含量对多孔材料的影响 |
2.3.1.5 多孔材料的评价和结果讨论 |
2.3.1.6 小结 |
2.4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新型溶胶-凝胶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能 |
3.1 实验和方法 |
3.1.1 化学稳定性的测试 |
3.1.2 体外模拟体液实验 |
3.2 结果和讨论 |
3.2.1 化学稳定性 |
3.2.2 体外模拟体液试验 |
3.3 结论 |
第四章 新型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的初探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
4.1 AW/β-TCP复合生物陶瓷材料的研究 |
4.1.1 材料和方法 |
4.1.2 研究展望 |
4.2 溶胶-凝胶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及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大鼠骨膜成骨细胞复合材料的初步研究 |
4.2.1 材料和方法 |
4.2.2 研究展望 |
4.3 磷灰石/多孔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载体材料 |
4.4 BMP/多孔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材料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论文创新点 |
申明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四、纯刚玉人工关节及人工骨材料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羟基磷灰石陶瓷人造骨的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研究[D]. 张帆. 沈阳工业大学, 2009(S2)
- [2]羟基磷灰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生物活性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峰. 长春理工大学, 2008(02)
- [3]改性MWNTs/纳米HA/PLA多孔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晓明. 吉林大学, 2007(03)
- [4]支架表面药物涂层制备和表征[D]. 王昌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2)
- [5]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展望[J]. 晨爱民,万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5(08)
- [6]HA/TCP双相生物陶瓷骨诱导性机理研究[D]. 卢冰. 四川大学, 2004(11)
- [7]人工髋关节的磨损行为及磨粒形态研究[D]. 黄传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4(11)
- [8]氧化铝陶瓷半髋关节股骨头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假体成型加工技术研究[D]. 王欣宇.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3)
- [9]PL偶联剂改性羟基磷灰石/高密度聚乙烯复合人工骨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罗庆平. 四川大学, 2003(01)
- [10]溶胶—凝胶法制备AW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研究[D]. 杨为中. 四川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