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差速器行星齿轮架在自动线上的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蒋智庆[1](2008)在《类菱形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耦合器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对汽车市场政策逐渐放宽,使汽车消费市场进入一个蓬勃发展阶段,但伴随着能源问题的出现,传统的汽车面临着一些高能耗的问题,解决当务之急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逐渐诞生,也使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焦点。同时中国汽车建立自主的产品开发能力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制高点。湖南大学自主研发了类菱形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该车完全采用自主研发,从总布置到动力组成都采用了新的模式,而耦合器是其动力混合的关键,耦合器的可靠性决定了动力混合性能。本文在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状况、基本分类、基本原理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类菱形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到的耦合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分别对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形式、驱动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2)对所设计的新型动力耦合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完成了该新型耦合器的基本结构设计,确定了耦合器的结构参数。通过adams软件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常用工况对耦合器进行了仿真验证,通过仿真找到了输出转矩最大的工况点,并将此作为耦合器行星齿轮有限元应力分析的边界条件。(3)对耦合器的主要部件——行星齿轮进行了数字化设计,利用UG软件建立了行星齿轮几何模型,对所设计的新型耦合器的行星齿轮进行了传统强度校核计算。(4)介绍了优化设计、模糊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讨论了模糊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和解法以及模糊综合评判,建立了齿轮的模糊优化模型,根据模糊优化理论以体积最小为优化目标对齿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5)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轮齿进行应力分析,找出了强度比较弱的位置,分析对耦合器的影响,提出了几种优化方案,比较得出了最优的齿轮优化方案。
孙慧[2](2018)在《汽车差速器半轴齿轮垫片测选技术及设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减速器作为汽车传动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主要起到降低输出转速和增大扭矩的作用,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车性能,而差速器装配的可靠性是保证主减速器质量的重要前提。差速器半轴齿轮垫片测选设备测选出合适的垫片补偿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之间的齿侧间隙,使齿侧间隙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齿轮啮合的可靠性。由此可鉴,对于整条主减速器装配线来说,差速器半轴齿轮垫片测选设备的测选效率和精度是十分关键的。目前,国内工厂多为传统的人工测选或者是静态测选设备,有诸多的不足,因此研制出高效率、高精度的半轴齿轮垫片测选设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装配工艺,分析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之间啮合传动的性质、齿侧间隙的影响因素和差速器的装配尺寸链,从而得到齿侧间隙的调整方法。然后研究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之间齿侧间隙的测量方法和齿轮加工精度对间隙测量的影响情况,提出新的补偿垫片动态测选方法。研究设备的测选原理及过程,对测选设备进行整体布局以及确定各个工作组件,完成机械结构设计和标准件的选型并建立三维模型,然后对设备的关键零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对测选设备的控制系统进行介绍,分析设备的机械结构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建立伺服压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得到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并验证其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扰动因素,依据压测系统的控制特点研究设备的控制策略,完成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建立Matlab/Simulink控制模型,对伺服压测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和有扰动的情况下分别进行仿真试验,比较在不同控制策略下的控制效果,验证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策略对伺服压测系统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杨富春[3](2009)在《复式行星排动力特性及其止推垫圈磨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式行星排在机械传动系统特别是车辆自动变速器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其性能的好坏对自动变速器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减振降噪、如何提高均载效果是复式行星排动力特性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在直齿复式行星排的应用中,存在着行星轮与行星架止推垫圈间的严重磨损问题,机理不明。因此,对复式行星排的动力学特性及止推垫圈的磨损特性进行研究,是提高自动变速器性能的重要课题。第一章对复式行星排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然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接下来对以往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着重综述了行星齿轮传动固有振动、均载特性、止推垫圈轴向力及磨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开展研究指明了方向。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建立了复式行星排动力学模型。首先建立了复式行星排模型的动坐标系;然后在考虑啮合副的时变啮合刚度、齿形误差及行星轮啮合相位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复式行星排各构件振动微分方程;最后,将各个构件的动力学方程综合获得系统的弹性动力学模型,为后续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三章对第二章建立的系统模型简化为自由振动模型,求解了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及振型,将各工况下的固有振型分为三类:中心构件扭转振动模式、中心构件平移扭摆振动模式和(双)行星轮振动模式。接着分析了系统固有频率对各主要参数的灵敏度,研究了各参数影响下的固有频率模态跃迁现象。最后,研究了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及陀螺效应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影响均载特性的时变和时不变误差,对第二章方程进行了补充修正,确定了复式行星排均载特性的衡量参数;然后研究了主要误差、运行条件、支撑刚度、啮合刚度时变性及行星轮个数对行星排均载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第五章通过试验对直齿复式行星排行星轮与行星架间轴向作用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获得了轴向作用力与径向作用力的关系,并对轴向力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介绍了垫圈的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然后建立了垫圈的热负荷模型,通过有限元法对垫圈的温度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垫圈的热-结构耦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第七章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金荣植[4](2007)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清洁热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措施》文中提出在汽车制造的热处理生产过程中,从热处理工艺、设备、材料、废物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方面,采用清洁热处理技术及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实现清洁与环保的热处理生产。
二、汽车差速器行星齿轮架在自动线上的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差速器行星齿轮架在自动线上的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类菱形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耦合器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耦合器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耦合器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器的研究现状 |
1.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目的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研究 |
2.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 |
2.2 混合动力汽车的原理 |
2.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各种驱动类型的比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耦合器的结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
3.1 动力耦合器的结构功能与设计 |
3.1.1 动力耦合器的功能 |
3.1.2 新型动力耦合器的结构设计 |
3.1.3 耦合器参数的选取 |
3.1.4 耦合器的特点 |
3.2 新型动力耦合器的仿真 |
3.2.1 新型动力耦合器的adams 建模与仿真 |
3.2.2 adams 建模 |
3.2.3 新型动力耦合器的adams 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耦合器齿轮的数字化设计及强度计算 |
4.1 引言 |
4.2 齿轮实体模型 |
4.2.1 UG 软件 |
4.2.2 用UG 建立直齿锥齿轮模型 |
4.3 耦合器行星齿轮的强度计算 |
4.3.1 行星齿轮弯曲强度的计算 |
4.3.2 行星齿轮齿面接触强度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耦合器齿轮模糊优化设计 |
5.1 模糊优化设计 |
5.2 模糊优化设计的相关概念 |
5.2.1 水平截集 |
5.2.2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及设计变量 |
5.2.3 隶属函数 |
5.2.4 模糊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法 |
5.2.5 模糊综合评判 |
5.3 模糊优化问题求解的基本思想 |
5.4 齿轮模糊优化模型的建立 |
5.4.1 原始条件及设计要求 |
5.4.2 确立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 |
5.4.3 建立约束条件 |
5.4.4 隶属函数的选择 |
5.4.5 齿轮模糊优化数学模型 |
5.5 求解及结果对比分析 |
5.5.1 优化模型的特殊性及求解思想 |
5.5.2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ANSYS 的轮齿结构设计 |
6.1 有限元概述 |
6.2 ANSYS 软件 |
6.3 有限元分析在本文中的应用 |
6.4 耦合器齿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6.4.1 齿轮实体模型的建立 |
6.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4.3 网格划分 |
6.4.4 定义边界条件 |
6.4.5 结果分析 |
6.4.6 轮齿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汽车差速器半轴齿轮垫片测选技术及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自动化装配线及垫片测选设备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差速器的装配工艺及补偿垫片测选方法 |
2.1 差速器的原理及装配工艺 |
2.1.1 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
2.1.2 差速器的装配工艺 |
2.2 锥齿轮啮合传动的基本原理 |
2.2.1 齿形啮合的基本定理 |
2.2.2 齿轮连续传动的重合度 |
2.3 差速器齿轮啮合侧隙的调整 |
2.3.1 齿侧间隙对齿轮啮合传动的影响 |
2.3.2 差速器齿侧间隙产生的因素 |
2.3.3 差速器的装配尺寸链分析 |
2.3.4 齿侧间隙的调节 |
2.4 齿轮加工精度对齿侧间隙测量的影响 |
2.5 差速器半轴齿轮补偿垫片测选方法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差速器半轴齿轮垫片测选设备的结构设计 |
3.1 差速器半轴齿轮垫片测选设备的整体布局 |
3.1.1 差速器装配工位的技术要求 |
3.1.2 设备的布局与测选原理 |
3.2 测量组件的结构设计 |
3.2.1 旋转测量装置的设计 |
3.2.2 定位夹紧装置的设计 |
3.2.3 直线导轨的选型 |
3.2.4 动作执行部件的选型 |
3.3 垫片复测装置的结构设计 |
3.4 基于workbench的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
3.4.1 关键零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
3.4.2 工作台的模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选设备压测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 |
4.1 测选设备的控制系统 |
4.1.1 控制系统简介 |
4.1.2 伺服压测系统的结构 |
4.2 伺服压测系统的数学建模 |
4.2.1 数学建模的方法 |
4.2.2 伺服电机的数学建模 |
4.2.3 压测系统机械结构的数学建模 |
4.2.4 伺服压测系统数学模型的确定 |
4.2.5 压测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4.3 压测系统的控制误差分析 |
4.3.1 系统内部因素 |
4.3.2 外部环境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伺服压测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
5.1 模糊PID控制器原理 |
5.2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5.2.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结构 |
5.2.2 确定语言变量和隶属函数 |
5.2.3 模糊控制规则的确定 |
5.2.4 模糊推理与精确化 |
5.2.5 基于PLC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实现 |
5.3 伺服压测系统的仿真试验 |
5.3.1 未加控制器的压测系统仿真分析 |
5.3.2 自适应模糊PID的压测系统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复式行星排动力特性及其止推垫圈磨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自动变速器及行星排概述 |
1.2.1 自动变速器概述 |
1.2.2 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概述 |
1.2.3 行星排概述 |
1.3 课题来源、背景及研究意义 |
1.4 行星排动力特性及止推垫圈磨损研究现状 |
1.4.1 行星排固有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
1.4.2 行星排均载特性研究现状 |
1.4.3 行星排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
1.4.4 行星排止推垫圈磨损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式行星排系统动力学建模 |
2.1 引言 |
2.2 复式行星排模型及坐标系的选择 |
2.2.1 复式行星排建立的基本假设 |
2.2.2 复式行星排动力学模型 |
2.3 动坐标系中加速度及扭摆振动方程的建立方法 |
2.3.1 动坐标系中的加速度 |
2.3.2 复式行星排扭摆振动分析及其方程的建立方法 |
2.4 复式行星排内激励分析 |
2.4.1 时变啮合刚度激励 |
2.4.2 齿轮齿形误差激励 |
2.5 啮合副弹性变形分析 |
2.5.1 大齿圈、短行星轮啮合副 |
2.5.2 小齿圈、长行星轮啮合副 |
2.5.3 太阳轮、长行星轮啮合副 |
2.5.4 长、短行星轮啮合副 |
2.6 复式行星排弹性动力学方程 |
2.6.1 大齿圈构件 |
2.6.2 小齿圈构件 |
2.6.3 太阳轮构件 |
2.6.4 短行星轮构件 |
2.6.5 长行星轮构件 |
2.6.6 行星架构件 |
2.6.7 动力学方程的简化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固有振动特性及参数灵敏度研究 |
3.1 引言 |
3.2 固有振动特性分析 |
3.2.1 双行星轮振动模式 |
3.2.2 中心构件扭转振动模式 |
3.2.3 中心构件平移扭摆振动模式 |
3.3 固有频率对参数灵敏度分析 |
3.3.1 系统固有特性对参数灵敏度的分析方法 |
3.3.2 固有频率对动力学参数灵敏度分析 |
3.4 模态跃迁分析 |
3.4.1 模态跃迁现象 |
3.4.2 模态跃迁现象理论分析 |
3.5 时变啮合刚度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分析 |
3.6 陀螺效应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式行星排均载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主要制造、装配误差分析 |
4.2.1 中心齿轮构件制造、装配误差分析 |
4.2.2 行星架及行星轮制造、装配误差分析 |
4.2.3 啮合副综合误差分析 |
4.3 复式行星排动力学方程修正及求解方法 |
4.3.1 复式行星排动力学方程修正 |
4.3.2 复式行星排动力学方程求解方法 |
4.4 影响复式行星排均载特性的参数研究 |
4.4.1 均载系数的计算方法 |
4.4.2 制造、装配误差对均载特性的影响 |
4.4.3 运行条件、刚度对均载特性的影响 |
4.4.4 行星轮个数对均载特性的影响 |
4.5 试验研究 |
4.5.1 试验方法 |
4.5.2 试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式行星排止推垫圈轴向力产生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行星轮结构及受力分析 |
5.3 轴向作用力试验研究 |
5.3.1 轴向力的测量方法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5.4 轴向力产生机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复式行星排止推垫圈热负荷研究 |
6.1 引言 |
6.2 垫圈的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及系统传热特性 |
6.2.1 垫圈工作环境、结构及工作状态 |
6.2.2 行星轮、垫圈及行星架系统的传热特性 |
6.3 垫圈的热负荷分析 |
6.3.1 热流密度的计算 |
6.3.2 热传导模型 |
6.3.3 热对流计算 |
6.4 垫圈摩擦热及温度场分析 |
6.4.1 摩擦热的影响因素 |
6.4.2 垫圈温度场分布规律 |
6.4.3 影响温度场的因素 |
6.5 热-应力耦合分析 |
6.5.1 模型的建立 |
6.5.2 仿真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四、汽车差速器行星齿轮架在自动线上的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类菱形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耦合器的优化设计[D]. 蒋智庆. 湖南大学, 2008(03)
- [2]汽车差速器半轴齿轮垫片测选技术及设备的研究[D]. 孙慧.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3]复式行星排动力特性及其止推垫圈磨损特性研究[D]. 杨富春. 浙江大学, 2009(10)
- [4]现代汽车工业中的清洁热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措施[J]. 金荣植.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