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67例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67例临床体会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67例的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晖[1](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归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素特点,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文献、方法及数据支持,为其辨证规范化、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研究与慢性肺心病相关的古籍,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等四个类型来分析古籍对慢性肺心病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记载,并进行总结。2.文献研究: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近20年来有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辨证相关的文献材料,从文献中筛选出的证型条目及证型病例数进行归纳,收录符合分类标准的证型,再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证素分解及规范,将数据导入SPSS 23.0软件中处理,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证型、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3.临床病例研究:收集2012-2019.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研究院,西医诊断为慢性肺心病的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四诊信息。使用Excel建立慢性肺心病中医证素分布数据库。再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进行证型组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1)病名研究:古籍无“肺心病”病名记载,现代医家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慢性肺心病归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2)病因病机研究:肺虚受邪、气壅于肺,痰浊与瘀血互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是其主要病因病机。(3)证型研究:常见虚证类(肺肾气虚等)、实证类有(痰热壅肺等)、兼证类(血瘀证等),虽然有虚实之别,常相兼为病。痰浊、瘀血、水饮即是慢性肺心病的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在临床上常兼于其他证候中出现。2.文献数据分析:(1)从文献中得到病例数合计7264例,收入了按不同标准分型的证型共59个。证素提取后,病位证素9个,合计出现8700次,病性证素14个,合计出现12824次。(2)慢性肺心病常见的中医证型: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阴两虚、阳虚水泛、肺肾气虚、气阴两虚、痰瘀阻肺。(3)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肝、大肠、经络。(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阳虚、血瘀、水停、闭、水饮、寒、湿、亡阳、外风、动风。3.临床数据分析:(1)年龄、性别:研究资料显示总计病例数165例,男性125例,女性4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0-89岁,男性发病率明显大于女性。(2)发病节气:本研究发现慢性肺心病发病节气大多集中在清明、谷雨、冬至、小寒、大雪,则冬、春季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秋季,夏季最少。(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经络,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血瘀、阳虚、水饮、水停、湿、外风、寒、闭,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痰、气虚、热等;(5)辨出相关证素18个,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11个,证素组合形式,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为多。(5)聚类分析:聚成四大类,共聚成证型8个,分别是风热袭肺、肺阴虚、痰瘀阻肺、水饮凌心、痰湿困脾、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虚。结论:1.关于慢性肺心病的古籍论述,主要归属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在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都有关联。2.慢性肺心病常见实证类证型有: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虚证类为:肺肾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虚实夹杂类主要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瘀阻肺。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病性证素主要在:痰、气虚、热等。总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急性期以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刘攀[2](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分析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主要临床表征,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研究规范化、统一化、可量化、客观化的辨证标准,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辨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并整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四川省中医院呼吸科住院,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收集的病例根据分组标准,分为两组,试验组为痰热壅肺证组,对照组为非痰热壅肺证组。使用卡方检验、二元多因素Logisti回归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探究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使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二元多因素Logisti回归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试验室检验结果等指标,探讨痰热壅肺证与客观理化指标的关联性。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要求的病例240例,其中,男性154例(64.17%),女性86例(35.83%),整体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与女性比为1.79:1,两组间性别构成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因构成上以支气管-肺疾病为主(100%),其中单纯慢阻肺204例(85%)、哮喘11例(4.58%)、间质性肺病10例(4.17%)、尘肺4例(1.67%)、肺毁损1例(0.41%),混合型肺病10例(4.17%),慢阻肺为肺心病的主要病因,占比85%。证型分布情况,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共123例(51.25%)、痰湿阻肺证患者共61例(25.42%),阳虚水泛证患者共35例(14.58%),肺肾气虚证患者共15例(6.25%),痰蒙神窍证患者共6例(2.50%)。痰热壅肺证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临床证型,占比51.25%。痰热壅肺证组患者123例(51.25%),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117例(48.75%)。痰热壅肺证组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年龄、病程进行比较,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年龄更小、病程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有无吸烟史、吸烟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1)症状体征:发热、口干、痰黄、苔黄多见于痰热壅肺证(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3个指标,痰黄(OR=3.424,P<0.05)、口干(OR=2.490,P<0.05)、发热(OR=2.023,P<0.05)。3.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1)痰热壅肺证组患者WBC、NEU、NEU%、PLT、CRP、PCT、Pa O2高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壅肺证组患者LYM%低于非痰热壅肺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5个指标,OR值小于1的为LYM%(OR=0.815,P<0.05),OR值大于1的为WBC(OR=2.338,P<0.001),NEU(OR=1.767,P<0.05),PCT(OR=1.450,P<0.001),CRP(OR=1.073,P<0.05)。研究结论(1)慢阻肺是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病因;痰热壅肺证是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证候。(2)发热、口干、痰黄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主要临床表征。(3)WBC、NEU、LYM%、CRP、PCT是与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存在关联的理化指标,可以作为判定痰热壅肺证证候成立客观依据。

张晓琦[3](2020)在《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肺源性心脏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心脏负荷增加的一种多系统疾病。其关键在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源性心脏病最终将导致呼衰和心衰,死亡率极高。在肺心病治疗上,中医辅助西医能增强治疗的疗效。中药注射剂大量应用于肺心病的治疗,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飞跃,种类繁多,故现急需评价各中药注射液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综合评估中药注射液对肺心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临床上用于治疗肺心病的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并且各自拥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这就给临床医生选择带来困扰。同时,关于中药注射剂头对头的实验研究较少,两种药物没有直接比较。网状meta分析可以进行多种药物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现比较各中药注射液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出最优方案,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1.检索文献,筛选文献,制作文献基线资料表;2.采用REVMAN软件将各注射剂进行异质性检验,进行传统meta分析;3.比较异质性筛选进入网状meta分析的组别,STATA14制作网状图;GEMTC进行中药注射剂治疗肺心病总有效率具体概率的排序。比较各组在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上的疗效。结果:纳入文献共123篇,共涉及8种中药注射剂,分别是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舒血宁、冠心宁、脉络宁。研究中对照组均为西医常规治疗组,实验组均为某种中药注射液加西医常规治疗。①在疗效上:辅助中药注射液能提高疗效,脉络宁疗效最显着,与灯盏花素相比OR:1.68,95%CI(1.08,2.66),与红花组相比 OR:1.69,95%CI(1.03,2.89),与丹红组相比较OR:1.59,95%CI(1.06,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降低红细胞压积上:仅红花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仅脉络宁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④在血浆粘度指标上,无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⑤在不良反应上,脉络宁组meta分析合并结果率1%,而丹参组为6%,居榜首。结论:在8种中药注射剂中,脉络宁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最优选择。

王凯欢[4](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张淼[5](2019)在《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对益气活血法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近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定性评估,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为客观评价益气活血治则对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2.对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的中药方剂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确认其治疗法则,总结其用药规律,并进一步对挖掘结果中使用频数排在前3的中药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可以为未来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且对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方法:1.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近十年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CTs)。用Revman5.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2.数据挖掘搜集2008年至今近十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中治疗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的中药方剂,建立excel数据集以及软件数据挖掘模型,设置最小置信度和支持度阈值,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Clementine12.0中的经典算法Apriori算法对所纳入组方药物配伍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分析高频药物及组合,总结其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3.网络药理选用频数分析的使用频数最高的3味中药,初步研究这3味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作用的相关的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为后期研究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机制等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益气活血方药用于6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结果如下:(1)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81篇RCTs,先根据诊断进行分层,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心绞痛以及无明确分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且在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CRP、血脂指标上也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益气活血方药治疗PCI术后:共纳入31篇RCTs,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术后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发生率,改善CRP和血脂指标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3)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心律失常:共纳入37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心电图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4)益气活血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共纳入37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LVEF、降低BNP和延长6MWT上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5)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心肌缺血:共纳入17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肌缺血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上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6)益气活血方药治疗肺心病:共纳入12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肺心病患者在提高临床总疗效上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2.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的方剂共计304首,共涉及组成中药153味,中药总使用频次为1450次,其中使用频数≥ 20次的中药有30味,共出现2588次,占总频数的84.82%。通过关联分析得到符合条件的药物关联规则63条,产生规则的3味药组合数量最多,共47条,其次为2味药组合的规则,共16条。所有获得规则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为黄芪、丹参、红花,关联规则有53条,此三味药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在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中的应用广泛,且配伍灵活多变。3.网络药理学结果检索获得黄芪丹参川芎85个活性成分及243个节点;检索到31个冠心病心绞痛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后最终得到药物-疾病共同相关的6个靶点,拓扑分析后得到6个核心靶点和7个核心成分构建的可视化网络;共同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得到3条通路。其中有11个活性成分与血小板活化通路上的3个靶点直接相关。研究结论:Meta分析结果提示益气活血方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疗效确切,对比单纯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再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挖掘出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方剂数据库中的高频用药及其药物配伍规律,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并初步揭示了黄芪丹参川芎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为开发更好的心血管疾病候选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黄春兰[6](2019)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并观察其疗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四川省中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呼吸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及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近一年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分级、BNP值、病程中是否使用利尿剂,并整理数据资料,利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经卡方检验,年龄、病程、近一年急性加重住院次数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P>0.05,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BNP经独立样本t检验,NYHA心功能分级经秩和检验,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疗效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生活质量,但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的BNP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BNP下降幅度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NP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中使用利尿剂的人数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水圣愈汤以及中药足浴可减少利尿剂的使用。结论:运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能明显缓解病人的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BNP值、减少治疗中利尿剂的使用,比单用西药疗效更确切,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黎辉[7](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王福琴,李成伟,刘政,戚明,刘永娟,张淑青[8](2016)在《基于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小样本调查的方式,探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证候学特征,为老年COPD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筛选2013年01月至今符合要求的老年COPD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66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分析,寻找其证候学特点。结果将四诊资料进行统计发现,频率≥90%症候要素为:喘促、咳嗽、咳痰、唇甲青紫、胸闷、舌暗红、气短、乏力、神疲、心悸、脉数;通过K类中心聚类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该疾病的证候类型分别为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血瘀证(214例),痰湿阻肺+阳虚水泛证(110例),寒饮停肺+心肺气虚证(42例);在符合第一类证候的患者中,痰黏色黄,腰膝酸软,舌有瘀斑,失眠,脉滑的影响较大。结论基于本次调查结果,老年COPD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血瘀证的复合证候居多;痰黏色黄,腰膝酸软,舌有瘀斑,失眠,脉滑是该证型的证候要素。

孙杰[9](2016)在《刘东汉教授辨治肺系病证经验及泻肺补心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整理、挖掘刘东汉教授辨治肺系病证学术观点及经验,并对泻肺补心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进行临床研究,评价其疗效。以期升华和传承刘教授辨治肺系病证学术思想,为肺系病的中医临床辨治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本研究以跟师学习过程中对刘教授的临证经验及授课记录为基础,结合刘教授公开出版的着作及发表的论文,参考中医各相关流派及各医家的学术观点,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刘教授的学术渊源、刘教授辨治肺系病证学术观点、刘教授辨治肺系病证学术经验、泻肺补心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等五个方面为研究内容。在第一部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研究进展中,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从现代医学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历代医家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认识、现代中医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治疗进展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二部分学术渊源中,梳理了刘教授成长、成才的脉络及过程,总结了奠定影响刘教授学术特色的主要学术渊源;第二部分刘教授辨治肺系病证学术观点中,采用文献分析及理论探讨研究方法,结合中医经典理论,从肺系病证致病因素、辨治思维、治疗方法、脏腑传变等方面系统整理和总结了刘教授辨治肺系病证的学术观点;第四部分刘教授辨治肺系病证经验中,总结整理了刘教授辨治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肺癌经验;第五部分泻肺补心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中,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案,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医症候积分、mMRC调查问卷、血气指标、凝血类指标、NT-proBNP、右心tei指数等指标,将纳入研究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泻肺补心方汤剂,每日一剂,煎取400m1,分3次温服。观察期间出现急性发作,按照第八版《内科学》中相关方案进行治疗,并记录患者发病时间、诱因、发病情况及治疗时间等。疗程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mMRC调查问卷、血气指标、凝血类指标、NT-proBNP、右心tei指数等检测指标变化,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通过肝、肾功能指标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结果在第二部分,通过对刘教授的学术渊源的总结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承家学,自幼受父熏陶。刘教授的父亲刘景全先生的学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1.熟读经典百家。先生自幼在先辈熏陶下,以《内经》为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指导临证治疗实践,涉猎百家学说,先生对金元四大家及张介宾等前贤学术思想理解颇深,尤其注重张元素、李东垣之学,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2.临床衷中参西。先生受唐容川、张锡纯学术思想影响颇深,临证以西医诊断为依据,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准绳,既有中医的辨证论治,又有西医的辨病论治,之后才确定立法方药,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3.用方灵活多变。先生用方加减化裁灵活多变,但其本质为准确辨证。4.重视脾胃盛衰。先生注重后天脾胃,尤其治内伤病很重视调理脾胃。5.重视传统文化。尤其重视道、儒、佛家文化。(二)取法经典,融汇各家学说。刘教授认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等经典着作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刘教授非常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并融汇各家学说指导临床实践。(三)注重国学,根于传统文化。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释、道。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医“和”的治疗理念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儒家的仁义道德观、佛家的慈悲为怀对“仁医”“仁术”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医主张的恬淡虚无、治未病、治病求本、以平为期、调整阴阳、顺应天时等这些治则均与道家有密切的关系。刘教授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认为“医道者,是道家的阴阳辨证,儒家的中庸和谐,释家的慈善普度,非此三者,不为大医也。”(四)与时俱进,临床中西并重。刘教授受其父亲刘景全先生影响,主张“西为中用,衷中参西”。刘教授认为中西医各有特色,各有优势,临床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中医、西医之间的关系,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第三部分,总结探讨刘教授辨治肺系病证的学术观点及特色,主要有以下几各方面:(一)致病因素,提出“浊毒犯肺”。针对现代社会烟草泛滥、雾霾天气频发等导致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致病因素,刘教授认为其病理因素属于“浊毒”,提出“浊毒犯肺”的致病观点。浊属阴邪,毒为阳邪,然两者关系甚密,常胶结致病。治疗上,两者当辨孰轻孰重,分而治之,毒盛者清热解毒为主,不忘化浊;浊盛者利湿化浊,不忘清热解毒。(二)辨治思维,注重病证结合。刘教授认为中医有“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西医有“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西医“辨病”优于中医“辨病”;中医“辨证论治”优于西医“对症治疗”。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结合起来,中西医之间,彼此取长补短,才能减少漏诊及误诊误治,提高临床疗效。(三)辨治肺病,尤重调治脾胃。刘教授认为由于肺与脾、胃经络上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刘教授临床上治疗肺病,非常重视调护脾胃。具体表现在:1.和降胃气以肃肺止咳;2.燥湿化痰以绝咳喘夙根;3.健脾补肺以培土生金:4滋阴益胃以生津润肺;5.用药忌苦寒以伤及脾胃。(四)慢性肺病,不忘从“络”论治。“久病入络”是中医“络病学说”的核心思想。刘教授认为肺脏娇嫩,血络丰富,肺系常见的慢性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炎、肺癌等易迁延反复,逐渐进展,其发病过程常常容易入血、入络。临床常用通络法治疗肺系慢性病有较好的疗效,具体方法:1.益气行气通络;2.化瘀活血通络3.化痰除湿通络;4.养阴清肺通络;临床也常配伍虫类药以软坚散结,搜风通络。(五)以“治未病”,指导临床实践。刘教授认为,中医“治未病”思想,就是现代医学的“预防”思想。疾病未发时预防发生,既发后预防加重,稳定时预防复发。以“治未病”思想指导肺系疾病的防治全过程,对防止肺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加重有重要意义。(六)肺病日久,后期病及于心。刘教授认为,慢性肺病迁延日久,脏腑虚损,后期病必及于心,肺与心的关系,其实质为气与血的关系,故治疗时当气血兼顾,肺心同治。在第四部分,总结探讨刘教授辨治肺系病证临床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及感染后咳嗽(PIC)。刘东汉教授辨治慢性咳嗽的重要思路为辨病结合辨证。1咳嗽变异型哮喘刘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脏腑虚弱,风邪犯肺。针对CVA应分期治疗,急性发作期,主要从风论治,以祛风解痉止咳为主;缓解期主要从补肺健脾益肾入手。2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刘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胃病日久,土壅木郁,肝胃失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而作咳。法宜疏肝和胃,降逆制酸,肃肺止咳。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刘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在鼻窍者,为“风邪袭鼻、鼻窍壅塞、肺失宣肃”,治宜疏风散邪通窍、化痰宣肺止咳;病位在咽喉者为风燥扰咽(喉)、肺失清润,治宜祛风滋阴润燥、化痰利咽肃肺。4感染后咳嗽刘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风邪犯肺,余邪未尽,肺失宣肃,治宜疏风散邪,宣肺止咳。(二)支气管哮喘刘教授认为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宿痰伏肺,肺脾肾功能失调,遇寒引动伏痰而发。辨属虚属实,已发与未发。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治宜祛邪为急;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当以扶正为先。(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刘教授认为“肺虚痰瘀”是其病机关键,病变首先在肺,可累及脾、肾,久病及心。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瘀血、水饮,病性多属标实本虚。临证时分清标本缓急,辨明邪实正虚,随证分期论治;急性加重期以祛邪为主;稳定期以扶正补虚为主。(四)间质性肺疾病刘教授认为不同时期,其病机病性不同,初期毒邪犯肺,以邪实主;中期痰瘀互结、虚实并见:后期以气阴两虚、脏腑虚损兼络瘀为主。临床当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期论治。初期当清热解毒,轻宣肺气;中期当化痰活血,兼以益气养阴;末期当扶正补虚,兼以通络。(五)肺癌刘教授认为其病机为脏腑虚损,痰瘀互结,癌毒内牛。扶正祛邪为治疗肺癌的基本原则,在病变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早期正气尚强,驱邪重于扶正;中期则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治宜攻补兼施;晚期正气消残,元气大伤,宜固护正气为主,可在益肺健脾补肾之时酌加解毒抗癌之品。在第五部分,通过临床研究,探讨泻肺补心方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总积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pH、PO2、PCO2、S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以及D-Dimer比较,治疗组凝血指标明显延长,D-Dime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比较,治疗组NT-proBNP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右心te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mMRC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刘教授学术渊源、辨治肺系病证学术观点及特色、辨治肺系病证经验以及泻肺补心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刘教授的成长之路是以继承家学为基础,注重国学,博极医源,勤奋学习,熟读经典,融汇各家学说之所长,勤于思考,勤于实践而成就的,刘教授的学术传承脉络清晰,家学渊源深厚,学术特色鲜明。针对现代社会烟草泛滥、雾霾严重的社会现状,刘教授从病因上提出“浊毒犯肺”的致病观点,对肺病的防治有现实意义。刘教授辨治肺病,临证思维注重病证结合,病理因素强调痰瘀互结,病性认为虚实夹杂,治疗上尤重调治脾胃;慢性肺病日久,久病入络,后期病及于心,主张肺心同治;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肺病防治过程中。形成了刘教授辨治肺病的特色学术观点及经验,临床疗效明确。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虚血瘀、阳虚水泛、肺实心虚的基本病机,提出治疗当益气活血,化痰平喘,温阳利水,泻肺补心,并创立泻肺补心方。通过临床研究表明,泻肺补心方具有止咳化痰,改善心肺功能,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等重要作用,能显着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提供了新方法。

欧雅丽[10](2016)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及优化》文中认为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肺心病临床路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评价以及优化,得出肺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路径优化推荐意见。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肺心病住院患者168例,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出肺心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形成肺心病中医证型优化方案。通过病例对照分析,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建立分组,每个组分为临床路径组以及非临床路径组,描述性分析中药方剂分布规律,对不同中药方剂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别比较临床症状改善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血气分析以及安全性指标,得出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面,共出现6个主要的中医证型分别为:痰浊阻肺(51.79%)、痰热郁肺(17.26%)、痰瘀阻肺(26.19%)、阳虚水泛(2.98%)、阴竭阳脱(1.19%)、寒饮射肺(0.60%)。2.痰浊阻肺证用药以及临床疗效方面,主要采用3个方剂,其中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67.82%)、定喘汤加减(8.05%)、苏子降气汤加减(5.75%),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显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痰浊阻肺证数据结果显示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率,相关指标改善率均显示良好,虽然与其他方剂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均数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案住院天数最短,费用最少。3.痰热郁肺证用药以及临床疗效方面,主要采用4个方剂,其中定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44.83%)、定喘汤加减(20.69%)、清金化痰汤加减(13.79%)、千金苇茎汤加减(10.34%),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显示:定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痰热郁肺证数据结果显示治疗之前后症状改善率,相关指标改善率均显示良好,虽然与其他方剂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定喘汤合千金苇茎汤使用的频率最高,适用性好。4.痰瘀阻肺证用药以及临床疗效方面,中药治疗方案出现14种,临床路径方与非临床路径方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临床路径方使用率更好。5.其他证型方面,由于涉及病例数偏少或者治疗方案分散,无法进行临床疗效对比以及分析。结论:1.建议增加痰浊阻肺证型。2.痰浊阻肺证建议推荐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作为主要治疗方剂。3.痰热郁肺证建议推荐定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作为主要治疗方剂。4.其他证型方面,不建议修改原临床路径治疗方案。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67例的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67例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文献简述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病因病机
        1.2 证型证素研究进展
        1.3 慢性肺心病的发病机制
第二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文献数据统计分析
    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案
        2.1 文献检索
    3 资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收录文献的基本信息(见附录1)
        3.3 文献筛选
        3.4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证型及证素提取
        4.2 证型分布特征
        4.3 证素特点
第三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临床数据统计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数据管理
        1.7 统计数据分析
        1.8 证名的规范
        1.9 证素的提取及证型的组合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证素分布情况
    3 聚类分析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发病季节
        1.4 临床表现
    2 证型、证素分布
        2.1 证型分布规律
        2.2 肺心病证素分布规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概述
    参考文献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相关标准
    2.3 临床资料采集
    2.4 研究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AECPHD患者一般资料
    3.2 AECPHD患者的临床表征
    3.3 AECPHD与理化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4.讨论
    4.1 AECPHD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1.1 病因分布
        4.1.2 证型分布
        4.1.3 性别
        4.1.4 年龄
        4.1.5 病程
        4.1.6 吸烟情况
        4.1.7 BMI
    4.2 AECPHD的中医认识
    4.3 AECPHD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征
        4.3.1 AECPHD的常见症候
        4.3.2 AECOHD 痰热壅肺证的症候
        4.3.3 临床表征的多因素分析
    4.4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与理化指标的关联分析
        4.4.1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血常规的关联分析
        4.4.2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CRP的关联分析
        4.4.3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PCT的关联分析
        4.4.4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血气分析的关联分析
        4.4.5 AECPHD痰热壅肺证与BNP的关联分析
        4.4.6 AECPHD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关联分析
        4.4.7 理化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4.5 小结
结论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AECPHD的中医研究概况
    AECPHD的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现况
    1. 中医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研究
    2. 中药注射液治疗肺心病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个中药注射液meta分析
    (一)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 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效性和不良反应meta分析汇总
        1 文献检索果
        2 纳入文献概况
        3 文献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系统评价及其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及其应用现况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研究一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PCI术后的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的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肌缺血的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六 益气活血法治疗肺心病的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丹参川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材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3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3.1 一般资料
        3.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3 疗效性指标
        3.3.4 疗效判定标准
        3.3.5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3.3.6 安全性评价标准(见附录 8)
        3.4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2.疗效性指标治疗前比较
    3.疗效性指标治疗后比较
    4.安全性指标观察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的认识及相关研究
    2.中医对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认识与现代研究
    3.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方的立法依据及方义解析、现代药理研究
        3.1 消水圣愈汤的立法依据
        3.2 消水圣愈汤的药物组成及方义解析
        3.3 消水圣愈汤中组成药物的解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4 中药足浴药物组成及分析
    4.本研究与BNP的相关性
    5.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2 :中医诊断标准
附录3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附录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附录5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附录6 :生活质量评分表
附录7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附录8 :安全性评价标准
附录9 :临床观察表
附录10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课题来源
    3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4 研究方案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4.2 设计类型
        4.3 样本含量估计
        4.4 治疗方案
        4.5 观察指标
        4.6 疗效的判定
        4.7 安全性判定
        4.8 盲法的设计
        4.9 质量控制
        4.10 数据管理
        4.11 统计分析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5 结果
        5.1 病例分布情况
        5.2 试验完成情况
        5.3 基线分析
        5.4 疗效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3 研究基础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4.1 慎用镇静剂
        4.2 慎用强心剂
        4.3 慎用利尿剂
        4.4 慎用碱剂
        4.5 慎用激素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8.1 参苓白术散
        8.2 五苓散
        8.3 合方分析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4 注重以人为本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5 注重调摄脾胃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5.2 重视补益脾胃
        5.3 重视养护脾胃
    6 注重疏畅情志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7 用药贵在精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3 总结和展望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4.1 控制感染
        4.2 保持气道通畅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4 利尿剂
        4.5 正性肌力药
        4.6 血管扩张剂
        4.7 抗凝剂
        4.8 其他治疗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8)基于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2 方法
        1.2.1 资料采集
        1.2.2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证候频率分布
    2.2 K类中心聚类分析
    2.3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COPD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诊疗现状
    3.2 COPD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证候学古今研究
    3.3 结果分析
    3.4 结语

(9)刘东汉教授辨治肺系病证经验及泻肺补心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治疗进展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刘东汉教授学术渊源
    1 传承家学,自幼受父熏陶
        1.1 熟读经典百家
        1.2 临床衷中参西
        1.3 用方灵活多变
        1.4 重视脾胃盛衰
        1.5 重视传统文化
    2 取法经典,融汇各家学说
    3 注重国学,根于传统文化
    4 与时俱进,临床中西并重
第三部分 刘东汉教授辨治肺系病学术观点及特色
    1 致病因素,提出“浊毒犯肺”
        1.1 浊、毒释义
        1.2 烟毒为浊毒
        1.3 现代雾霾为浊毒
        1.4 “浊毒犯肺”的治疗
    2 辨治思维,注重病证结合
        2.1 关于“症”、“病”、“证”的概念
        2.2 刘教授对“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认识
    3 辨治肺病,尤重调治脾胃
        3.1 肺与脾胃经络上相互联系
        3.2 肺与脾胃生理上相互为用
        3.3 肺与脾胃病理上相互影响
        3.4 肺与脾胃治疗上相辅相成
    4 慢性肺病,不忘从“络”论治
        4.1 肺络的含义
        4.2 肺络的生理功能
        4.3 肺络病的病机特点
        4.4 肺络病的治疗
    5 肺病日久,后期病及于心
        5.1 肺与心生理上密切相关
        5.2 肺与心病理上相互影响
        5.3 治疗上扶正祛邪,肺心同治
    6 以“治未病”,指导肺病治疗
        6.1 平时未病先防
        6.2 急性期既病防变
        6.3 稳定期瘥后防复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刘东汉教授肺系病辨治经验
    1 慢性咳嗽
        1.1 咳嗽变异型哮喘(CVA)
        1.2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1.3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1.4 感染后咳嗽(PIC)
    2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2.1 病因病机
        2.2 辨治思路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3.1 病因病机
        3.2 辨治思路
    4 间质性肺疾病(ILD)
        4.1 病因病机
        4.2 辨治思路
    5 支气管肺癌
        5.1 病因病机
        5.2 辨治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泻肺补心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质量控制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含量的估计
        2.2 试验设计及分组
        2.3 治疗方案
    3 评价指标
        3.1 一般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价
        3.3 观测指标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检测指标比较
    6 讨论
        6.1 刘东汉教授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
        6.2 处方来源及方解
        6.3 观测指标评价
        6.4 结果分析及疗效评价
        6.5 治疗机理探讨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临床观察病历记录表
附:查新报告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理论研究概况
        1.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
        1.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
        1.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病机
        1.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辨证分型
        1.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
    2 临床路径的研究现状
        2.1 临床路径的发展史
        2.2 临床路径的内容
    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路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实施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临床路径的评价及优化
        3.2.1 中医证型的评价及优化
        3.2.2 不同证型的临床路径的评价及优化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肺心病失代偿期临床路径的研究
    3.2 肺心病失代偿期中医证型方案的优化
    3.3 肺心病失代偿期中药治疗方案的优化
    3.4 本研究的意义、不足及展望
        3.4.1 本研究的意义
        3.4.2 本研究的不足
        3.4.3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67例的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D]. 陈春晖.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表征及其与理化指标关联分析[D]. 刘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D]. 张晓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D]. 张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春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D]. 黎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候学研究[J]. 王福琴,李成伟,刘政,戚明,刘永娟,张淑青.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10)
  • [9]刘东汉教授辨治肺系病证经验及泻肺补心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D]. 孙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及优化[D]. 欧雅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67例临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