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INSTITUTE No.4.1983(Sum No.7) CONTENTS(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周峪竹[2](2021)在《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联科学院院士、20世纪俄罗斯汉学的带头人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曾于1907年、1909年、1912年、1926年赴中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区,期间广泛收集中国传统木版民俗画,形成当今国内外学术界闻名的俄藏中国民俗画。2015年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该馆藏有近千幅阿列克谢耶夫在中国收集的中国民俗画,包括门神画、财神画、佛像、道教神像画、护符、纸马等,遂设立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特藏。中国民俗画是阿列克谢耶夫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素材,作为俄罗斯汉学史上第一位对中国民俗画片进行系统研究的汉学家,他从学术生涯伊始就致力于中国民俗文化推广和普及。中国民俗画片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化习俗的重要媒介,是沟通近代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一座桥梁。中国民俗画片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才华与智慧。现收藏于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的这批中国民俗画片,以图画的形式具象地反映出中国各地的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丧葬礼俗、民间信仰、民间谚语等各类民俗事象,是中国民间俗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研究从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入手分析该特藏对于中俄文化交流的意义;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透视这批民俗画片所反映的生活在封建纲常、礼制、教条之下的旧中国中下层民众精神上的狂欢化世界,解读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通过挖掘俄罗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揭示民俗画片在中俄两个民族交往中的文化价值。
王艺芳[3](2021)在《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公益、安全、优质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和全球性议题。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变革的目标,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如何?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哪些差异?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基于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的需要,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界定核心概念——确定价值取向——建立理论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研制监测量表——监测发展水平”的思路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进行研究。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指基于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理念,由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面向全体3-6岁儿童不以营利为目的、收费合理、办园规范、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准基本公共服务。基于西方和我国公共服务监测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及趋势,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提出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综合参考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评价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经典成熟的公共服务监测模型,建立了涵盖功能、环节、价值目标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在功能上主要指向宏观区域公共利益和微观个体满意度的实现,在环节上包括“投入——分配——产出——结果”,在价值目标上要实现服务充分性、服务均衡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满意度。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编制了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利用三轮次德尔菲专家访谈法进行修订。基于建构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者编制了分别用于监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微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经过小样本试测与大样本施测,运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级反应模型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进行检验,得到科学性和可行性有保障的监测量表以及经过实证检验与调整过的监测指标体系。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西省的上饶市、贵州省的贵阳市为样本省市,抽取75位教育行政人员、994位幼儿园教师、4155位幼儿家长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主观评价,并利用2019年相关客观教育统计数据获得客观绩效。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展现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宏观发展指数、微观发展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的得分分别为87.19、77.94、84.68,且宏观发展指数高于微观发展指数,主观评价高于客观绩效;(2)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存在显着省际和城乡不均衡;(3)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家长满意度水平一般,政府职责满意度有待加强;(4)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对幼儿园收费实惠性、入园平等性、时间匹配性的评价存在冲突性,而一致认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依旧存在、教育经费补贴过低、幼儿园质量较高;(5)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可以分为低认可度组、中认可度组和高认可度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可分为低满意度组、中满意度组和高满意度组,来自山东、城市、县城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有可能归属于高认可度组和高满意度组;(6)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存在多层次性与复杂性,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在幼儿园教师的年龄、教龄、第一学历、职务、编制、园所级别、省份、城乡存在显着差异,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在家长的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园所性质、园所级别、省份、城乡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省份、城乡、园所级别、职务、编制、户口类型等因素是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政府主导性、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弱势补偿性等,提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策。综上所述,本研究明晰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与监测的价值取向,构建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模型、监测指标与监测量表,分析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本研究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及监测提供了理论奠基与实证支持,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李凡[4](2020)在《面向大型活动的PVMS布点方法及诱导仿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很多城市举办了名震中外的大型活动。这些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在固定的时间前往固定的地点。另外近些年我国汽车数量的增长,给大型活动的举办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堵以及停车难等问题。此时,先进高效的交通诱导系统便发挥了作用。其中,用于停车诱导的停车可变信息屏(Parking Variable Message Signs-PVMS)便是用来解决大型活动中停车难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PVMS通过发布相关信息,诱导车辆通过最合适的路径前往活动场所附近最合适的停车场。对于交通管理者而言,PVMS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减少了路网的交通流量,解决大型活动时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目前,PVMS已安装在中国许多大城市的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中,但其安装设置的科学性,布点的位置是否合理,诱导效益如何并没有理论依据支撑。针对于此,提出PVMS的科学布点方法,对布点后的PVMS的诱导效益进行仿真评估,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面向大型活动的PVMS布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对国内外的PVMS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后,首先总结了PVMS诱导系统的基本理论,包括诱导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以及主要功能;其次分析了大型活动的特点与驾驶员的停车需求,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面向大型活动的PVMS的分级方法,将大型活动的PVMS分为三个等级;接着给出PVMS的布点原则,并对二级PVMS构建出布点模型,该模型以最大诱导量为目标函数,以PVMS的成本条件为约束,通过融合模拟退火原则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可以高效地计算出路网中PVMS的布点方案;然后又提出停车PVMS布点方案的评价方法,选取总停车时间、总排队时间、总行驶路程为目标函数构建了用于评价布点方案的仿真模型,并通过Python语言进行编写仿真程序,选取总停车时间、总行驶路程、总排队时间为目标函数以验证PVMS布点模型的可行性;接着又研究了PVMS诱导效益的评价方法,通过选取总停车时间为目标函数来研究不同诱导服从率下的诱导效益评价模型,对PVMS的诱导效益进行了评估;最后,以北京市延庆区2019世园会停车场的PVMS诱导为例,通过MATLAB进行程序编写,对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实例应用,证实了模型的可行性。
龙艳芸[5](2020)在《民国三大儿童期刊之《福幼报》(Happy Childhood Magazine,1915-1951)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福幼报》是基督教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广学会所创办的一份专门面向儿童的宗教期刊,宗旨为:“培养儿童德性,增长知识”。它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行了三十七年之久,销路遍及全国,刊中登载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宗教、文学、科学、地理、卫生等知识,对中国社会和儿童产生了超过宗教层面的影响。而迄今为止,该刊物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福幼报》原始资料与历史资料,旨在梳理它从雏形到完备的发展历史,探索其每个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试图概括其发展脉络,还原其历史面貌,并发掘它的社会价值与意义。论文正文共分为五章,各章梗概如下:第一章围绕“《福幼报》的诞生”这一事件展开,主要描述了它的创办背景,创刊时的宗旨、资金来源等基本情况,探析了有关《福幼报》两个尚有分歧的关键点,即它的创刊时间和与广学会另一儿童期刊《成童画报》的关系。第二章分析的是初期发展的《福幼报》,时间是1915年至1937年。叙述了草创期(1915—1927)和发展期(1927—1937)两个阶段的概况,重点分析了变化之处。还有初期发展中《福幼报》的宣传和销售问题,和这个时期主编季理斐夫人的介绍和她对《福幼报》的影响。第三章是1937到1941年间处于繁荣期的《福幼报》。介绍了这一时期的主编梁得所的生平和他给《福幼报》带来的改变,《福幼报》处于繁荣期时呈现的特点,还有在抗日战争初期与社会进行的互动。第四章聚焦迁往成都复刊后的《福幼报》,时间是1942年到1945年。书写了《福幼报》迁往成都的来龙去脉,介绍了在复刊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成都时期的主编薄玉珍,以及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幼报》呈现的新内容。第五章的时间跨度为1946年到1952年,从《福幼报》重回上海出版到它的终刊。分割成了三个板块,分别是《福幼报》重回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的《福幼报》还有《福幼报》的终刊,其中重点论述了第二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它的转变及其原因。另外,在附录中详细列出了本论文所收录的《福幼报》具体馆藏及目录。
赖艳[6](2020)在《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阐明蚕沙“和胃”的作用机制,扩展蚕沙的临床应用范围,助推传统粪便类中药的传承与发展。方法:1.蚕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外湿侵体法、游泳力竭法、过食肥甘法多因素复合制备湿阻中焦证大鼠模型;蚕沙治疗后,采集各组大鼠粪便,提取样本总DNA,扩增;同时提取蚕沙药材中的微生物总DNA,扩增;采用PCR-DGGE、16S rDNA高通量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考察蚕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2.蚕沙对代谢组学的影响采用UPLC-Q-TOF-MS技术,测定粪样、尿样中的代谢产物,比较正常大鼠与湿阻中焦证大鼠的代谢轮廓,找出差异代谢物;研究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的干预作用;利用Metabo 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阐明蚕沙对代谢的调控作用。3.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肠道差异菌群与差异代谢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从“肠道菌群-宿主代谢”的角度探讨蚕沙对湿阻中焦证的作用,进一步阐述蚕沙“和胃”的作用机制。结果:1.蚕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PCR-DGGE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均匀度指数均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蚕沙中、高剂量组大鼠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显着增加(P<0.05),且高剂量组大鼠的物种丰度也显着增加(P<0.05)。聚类分析显示,蚕沙高剂量组与正常组聚集成一簇,蚕沙低、中剂量聚集成一簇,模型组单独聚成一簇。菌群相似性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相似性系数存在明显差异(P<0.05),蚕沙低、中、高剂量的相似性系数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升高(P<0.05);而蚕沙药材中菌群的相似性系数与蚕沙低、中、高剂量的相似性系数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变形菌门、不动杆菌属、厌氧杆菌属、绿脓杆菌属、副杆状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而Marvinbryantia菌属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蚕沙低、高剂量组大鼠变形菌门显着降低(P<0.05),同时,蚕沙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不动杆菌属、厌氧杆菌属、绿脓杆菌属、副杆状菌属显着降低(P<0.05),且蚕沙高剂量组大鼠毛绒厌氧杆菌属、Intestinimonas菌属、Marvinbryantia菌属显着增加(P<0.05)。蚕沙药材测序显示,与大鼠粪便中的菌群比较,蚕沙药材中相对丰度较高的为葡萄球菌属、勒克菌属、泛菌属、短状杆菌属、哈特曼氏杆属、克雷伯氏菌属、橙单胞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属(P<0.05),而这些菌属在大鼠粪便中基本不存在或存在较少。q 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蚕沙中、高剂量组大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蚕沙低、中、高剂量大鼠大肠杆菌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同时,蚕沙高剂量组大鼠粪肠球菌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2.蚕沙对代谢组学的影响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粪便、尿液中分别鉴定得到17种和11种差异代谢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尿液中十八碳-6,9-二烯酸、油酸酰胺、十八碳6烯酸、14,15-二羟基二十碳三烯酸、1-(1Z-十八碳烯基)-sn-甘油、二十四碳五烯酸(24:5n-6)、7-酮基脱氧胆酸、α-生育三烯酚、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15:0)、溶血磷脂酰乙醇胺(0:0/18:1(11Z))、溶血磷脂酰胆碱(18:3(6Z,9Z,12Z))、半胱氨酸、硫酸吲哚酚、蓖麻油酸、环磷酸鸟苷相对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3-吲哚甲醛、4,6-二羟基喹啉、L-苯丙氨酸、犬尿喹啉酸、α-亚麻酸、甘氨胆酸、2-吲哚羧酸、乙酰磷酸、高香草酸、黄尿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显着相对含量显着降低(P<0.05)。同时,蚕沙能对湿阻中焦证大鼠粪便及尿液代谢紊乱有明显的的干预作用,分别“回调”粪便中11种、尿液中6种生物标志物;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蚕沙可通过调控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发挥“和胃”作用,从而治疗湿阻中焦证。3.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相关性分析果显示,湿阻中焦证大鼠的特征细菌为变形菌门、不动杆菌属、厌氧杆菌属、绿脓杆菌属、副杆状菌属,而这些菌群与涉及神经递质代谢、胆汁酸代谢、花生四稀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的代谢物存在相关性。结论:本课题从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的角度,研究蚕沙对湿阻中焦证的影响。结果表明,蚕沙可通过平衡肠道菌群,调节菌群、宿主代谢发挥“和胃”作用,治疗湿阻中焦证。本项目研究结果扩展了蚕沙的临床应用范围,助推传统粪便类中药的传承与发展。
胡欣逸[7](2019)在《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量计算方法研究 ——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各地海绵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展开,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及考核验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和《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其中指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关键指标,能够有效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对径流体积的控制能力以及对海绵城市建成效果进行考核。本文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研究对象,在重庆市璧山区选取并建立10个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站,收集监测站所监测璧山区9个典型地块的雨水出口径流流速、液位、流量以及实时降雨量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后续处理计算,提出一套准确计量计算璧山区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方法,并计算出璧山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璧山区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通过建立9个BP神经网络模型来除去雨水管道中的旱季流量,旱季液位模型的R2值均大于0.83,旱季流量模型R2均大于0.7,能够有效分离和识别雨水管道旱季流量及液位,保证雨季径流量数据的准确性。因在雨水管流量监测过程中,流速的监测受到管径、管底淤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所以通过实测多场降雨数据以及相对应的去除旱季流量后的雨季径流液位对璧山区9个典型地块SWMM模型进行参数的率定以及验证,9个典型地块的现状SWMM模型模拟结果和实测的液位过程数据的N值(纳什系数)大于0.7;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的峰值出现事件偏差在降雨事件历时的20%以内;模拟峰值和实测峰值的数值偏差在25%以内。通过SWMM模型进行璧山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得出:8个无海绵措施典型地块现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21%-57%,均未达到海绵城市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已建成海绵住宅区(金科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91%。
朱小芳[8](2019)在《藏药宽筋藤化学成分分离及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文中提出藏药宽筋藤(Tinospora sinensis(Lour.)Merr.),藏文名勒哲,是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中华青牛胆的干燥藤茎,是藏药中常用的药材。宽筋藤主要产于我国西藏东南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也有分布。宽筋藤具有抗炎、保肝、抗氧化、免疫调节等[1-3]药理作用,主要化学成分有倍半萜类、二萜类、木脂素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等[1]化合物。从研究文献结果表明,对宽筋藤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化学成分的鉴定上,少有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在宽筋藤防治AD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上未见报道。宽筋藤为藏族地区防治衰老的常用药,但其基础研究不足,物质基础不明。本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将对宽筋藤防治衰老功效机制及其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前期实验已证实宽筋藤浸膏以及氯仿提取部分和乙酸乙酯提取部分有明显的防治衰老功效,并分离出氯仿部分活性成分。具体研究情况如下:1.藏药宽筋藤化学成分的研究本论文对藏药宽筋藤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浸膏,通过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利用MS、UV、1H-NMR、13C-NMR等光谱技术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共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1),香草醛(2),对羟基苯甲酸(3),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1-one(4),丁香酸(5),胡萝卜苷(6),β-谷甾醇(7),5-羟甲基糠醛(8),l-(2-formyl-l-pyrrolyl)butanoic acid(9),5-Ethoxymethyl-1-[3’-(N-methyl-hydrazino)-propyl]-1H-pyrrole-2-carbaldehyde(10)。其中化合物10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5、8、9是首次从宽筋藤中分离得到。2.基于UPLC-ESI-Q-TOF-MS/MS技术对藏药宽筋藤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分析与鉴定本论文对藏药宽筋藤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浸膏,通过硅胶柱层析初步分离得到23段馏分,运用UPLC-ESI-Q-TOF-MS/MS技术分析宽筋藤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根据其极性以及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分离情况,最终确定选取其中的12段进行分析,共鉴定出492个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学成分有杂环化合物:86;生物碱:146;醌类化合物:2;苷类化合物:8;黄酮类化合物:2;糖类化合物:8;甾体类化合物:6;萜类化合物:1;有机酸:111;其他化合物:122。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包含酰胺类生物碱:79;吡咯烷类生物碱:7;有机胺类生物碱:18;咪唑类生物碱:14;胍基类生物碱:10;哌啶类生物碱:4;嘌呤类生物碱:9;吲哚类生物碱:4;嘧啶类生物碱:1。3.宽筋藤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本课题组前期采用MTT法检测宽筋藤单体化合物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AD损伤模型实验,发现紫丁香苷对Aβ2535所致的PC12细胞AD损伤模型的存活率有明显改善作用。因此本文建立宽筋藤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客观评价宽筋藤药材质量奠定实验基础。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4.6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8min,5%A-10%A;8-9min,10%A-11%A;9-20min,11%A-11%A),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265nm,柱温为25℃。用上述建立的色谱条件对8批不同地区与不同时间采收的宽筋藤药材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可靠,为宽筋藤质量控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欧阳开新[9](2019)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湖南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开始和进行,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双方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股市受到大规模冲击,商品贸易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虽然从2018年开始,中美展开了积极地协商,有可能在今年达成贸易协议,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往的关于贸易摩擦的文献大多着眼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两个方面,而对于贸易摩擦对某个省份的某个产品的影响,却寥寥无几。如何评估贸易战对某个省的某种商品出口带来的影响,并基于上述评估指标,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这对该省的经济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基于关税博弈模型,考察了湖南省2009-2018年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与结构,以及2009-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规模与结构,并以上述数据为依据,以关税博弈模型为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运用VECM模型探究了湖南省各类机电产品受关税变动的影响程度,我们发现,仪器仪表类产品和运输类产品与关税正相关,而机械类产品和电器类产品与关税呈现负相关,并且机械类产品的弹性更大。基于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了要正确认识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存在性,积极做好备选方案,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等建议。
冯璐[10](2016)在《农业生产结构由生存型向市场型的转型研究 ——基于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生计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农村正经历转型。然而,在云南南部偏远山区,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地势复杂,同时又远离市场、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由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和作用,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绝对贫困依然广泛存在。因此,中央和当地政府二十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进云南山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前,虽然粮食生产仍然是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维持生计的首要生产活动,粮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占统治地位,但是,随着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动、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的生存需求已经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粮食满足,农户生计的巨大变化不断影响着农业生产结构从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导的生存导向型,向以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的市场导向型逐步转型。因此,本文以云南南部山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相关资料,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典型区域农村发展的实地调查和访谈,以经济结构转型要素为引导,研究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目标、生计条件、过程和影响评估,并针对政策和市场提出建设性意见。首先,通过分析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概括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目标,再从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五大生计资本变化分析转型的初始条件;第二,分析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过程。利用省级统计数据分析以种植业变动为主的宏观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以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效用和消费为主的微观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并结合农户收入、生产结构划分转型类型,进一步归纳转型阶段总结转型趋势;第三,评估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影响。通过Probit实证分析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农户行为决策,评估农户行为模式演进的影响机制,利用DEA模型评估转型的宏观农业生产效率,利用标准差和因子分析法评估转型中的农户利润风险。该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农户的生计状况,还能正确评价政策及市场机制对促进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作用,并进一步确认山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还能为热带亚热带贫困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培育市场机制等农业发展政策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强化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理论研究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综合运用DFID理论和经济转型要素构建理论框架。以经济结构转型要素研究为引导,以转型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DFID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山区农业经济研究相关文献以及云南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等,搭建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研究分析框架。第二,通过转型过程和影响评估分析强化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研究。通过分析以宏观种植业结构转型和微观粮食生产转型为主的过程,划分农户转型类型,分析转型阶段和总结转型趋势。同时,分析转型中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评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户利润风险,扩大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分析的维度和深度,有助于强化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及农户增收研究。此外,集中研究生态脆弱区尤其是贫困跨境山区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问题,在研究内容上也具有强化补充和延伸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以种植业调整为主且增收速度较快。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地区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云南南部山区仍然存在资源多而分散、生产水平悬殊、农户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等特点。通过宏观生产结构回归分析,过去的二十年里,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比重下降为主。随着粮食生产力的提高,云南南部山区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结构日益丰富,农业经济生产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农民收入大幅上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农户生计差异发展是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初始条件。首先,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生计资本不同形成不同的市场化发展基础。人力、自然、物质、社会和金融五大生计资本对比显示:农村劳动力日益缺乏;旱作耕地面积随着人口的增加有下降趋势,是限制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本;生产性公共服务依旧缺乏;山区科技推广还没有满足农户生产多样性的需求;农户收入增加但资本效益各异,是影响山区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本。其次,农业企业经营规避市场风险促进转型发展。通过分析农户农业生产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认为农业企业作为市场和农户之间的嫁接桥梁,在经济作物的诱导种植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改变了农户对土地这一自然资本的利用。Probit模型分析认为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和粮食安全的进一步保障,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了合作保障,而作为金融资本之一的经济作物收入比例的提高则是影响农户改变种植模式行为的决定因素。(3)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以市场导向为目标并处于初级阶段。云南南部山区微观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以粮食生产力大幅度上升、种植面积下降、市场化消费加深等变化为主。转型类型显示出云南南部山区农户对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互补过渡型的偏好,不仅体现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转型目标,也反映出山区农村经济在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信息双重条件下,选取此折中路线的被动性。根据“倒U型”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云南南部山区经济结构转型以量变为主实现从低收入均衡向高收入均衡的发展,整体处于以粮食生产为主导向以多种经营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升级起步阶段,是一种持续性的良性转型。同时,基尼系数显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分配逐渐不均等,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市场化初级过程。其次,通过DEA模型分析,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综合效率较弱,整体发展与个体需求出现偏差,经济发展也处于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摸索阶段。基于标准差和因子分析的利润风险分析表明,结构转型中单项农作物种植的利润风险普遍高于多项农作物种植,多项农作物种植的利润风险和收益对比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高于50%的农户,其收益普遍高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低于50%的农户,而利润风险则恰恰相反。但是,目前农户多以发展粮食作物或少量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也说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处于初级阶段。(4)科技推广和政策引导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转型。首先,云南南部山区科技推广改变粮食消费模式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本文以陆稻改良技术的推广为主分析以陆稻和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果显示陆稻生产能力提高但面积下滑,逐步提升了玉米作为饲料粮的种植空间,认为技术的“溢出效应”在提高陆稻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非陆稻产品的生产能力。但是,陆稻作为口粮消费的收入效应高于替代效应,反映出云南南部山区在与市场接轨中的政策效力不足或者发展方式滞后。其次,在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过程中,政府机制的规范和激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市场接轨、确保市场准入等都是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即将面临的问题,而政府管理机制更应该大力发挥激励机制,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结构持续的良性转型。综上所述,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得益于山区农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扶持、市场化建设等,然而,山区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信息不畅通等问题依然存在。目前,虽然农业企业经营的发展降低了农户的生产风险,但市场机制的发挥还比较滞后,农户决策比较保守,还需调整投资经营策略。因此,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良好,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且效率低、利润风险偏高。本文分别从提高山区农业生产力以夯实转型基础,保障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平稳发展;鼓励土地集约化和农业生产多样化发展,推进转型阶段升级;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转型能力;优化政府管理机制,提升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效率四个方面,提出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优化发展的建议。
二、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INSTITUTE No.4.1983(Sum No.7) CONT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INSTITUTE No.4.1983(Sum No.7) CONTENTS(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
1.1.1 办学背景 |
1.1.2 学院设置 |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
2.3.3 汉字的“六书” |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
3.2.1 声调的本质 |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
3.2.6 “入声”之争 |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
5.4 本章小结 |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
致谢 |
(2)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
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本研究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
第一章 阿列克谢耶夫及其对中国民俗画片的收集与研究 |
一、阿列克谢耶夫与中国民俗画片 |
二、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考察及民俗画片的收集 |
第二章 俄藏“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片”考释 |
一、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 |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的基本构成 |
第三章 从阿列克谢耶夫的收藏看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
一、民俗画片的概念界定 |
二、中国民俗画片的起源与发展 |
三、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
第四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所反映的中国民俗 |
一、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岁时节令 |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人生礼俗 |
三、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所蕴含的民俗观念 |
第五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 |
一、欲望的释放 |
二、叛逆的表达 |
三、生死的跨越 |
第六章 经由图像艺术展开的中俄文化交流 |
一、17世纪以来俄罗斯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
二、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民俗画片的认知、研究与解读 |
三、阿列克谢耶夫的文化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基础材料 |
二、专着 |
三、文章 |
致谢 |
(3)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
三、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 |
第二节 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
一、研究历程分析 |
二、研究内容分析 |
三、研究作者分析 |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内涵的相关研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内涵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相关研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指标体系 |
第五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措施的相关研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经验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二、管理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三、政治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四、评价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第四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
二、“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选择 |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与确立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确立 |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与修订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
第五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研制 |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编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修订 |
一、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
二、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
三、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
四、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评价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
第六章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 |
第一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理念与设计 |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基本理念 |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方案设计 |
第二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指数分析 |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潜在类别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的差异分析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
第四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讨论与结论 |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 |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 |
三、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存在显着省际与城乡不均衡 |
四、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政府职责的满意度有待加强 |
五、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具有冲突性与一致性 |
六、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影响因素具有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
第七章 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把握起点:明晰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与政府主导性 |
一、明确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
二、发挥各级政府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性 |
第二节 抓住要点: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 |
一、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
二、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
第三节 回归终点:办人民满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
一、保障弱势家庭儿童优先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
二、强化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面向大型活动的PVMS布点方法及诱导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停车诱导系统研究现状 |
1.3.2 诱导屏的选址研究 |
1.3.3 停车诱导系统的仿真评价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面向大型活动的PVMS诱导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分级研究 |
2.1 PVMS诱导系统综述 |
2.1.1 PVMS诱导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2 PVMS诱导的主要目标 |
2.1.3 PVMS诱导系统的主要功能 |
2.2 大型活动的停车需求分析 |
2.2.1 大型活动的特点 |
2.2.2 停车需求分析 |
2.3 PVMS的分级 |
2.3.1 分级的必要性 |
2.3.2 分级的影响因素 |
2.3.3 各级的诱导功能 |
2.4 小结 |
3 PVMS选址布点方法研究 |
3.1 PVMS的选址布点原则 |
3.2 PVMS布点方法概述 |
3.3 PVMS选址规划模型分析 |
3.3.1 问题描述 |
3.3.2 模型建立 |
3.4 模型的求解算法 |
3.4.1 算法简介 |
3.4.2 算法特点 |
3.4.3 遗传算法交叉概率与变异概率自适应改进 |
3.4.4 遗传算法融合Metropolis准则的改进 |
3.4.5 求解步骤 |
3.5 小结 |
4 PVMS布点方案及诱导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
4.1 PVMS的布点方案仿真评价 |
4.1.1 仿真评价的目的 |
4.1.2 仿真方式 |
4.1.3 仿真模型的构建 |
4.1.4 仿真流程 |
4.2 PVMS的诱导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
4.2.1 评价目的 |
4.2.2 评价指标选取 |
4.2.3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小结 |
5 北京世园会停车场PVMS诱导实例分析 |
5.1 北京世园会停车场概况 |
5.2 世园会停车场停车需求分析 |
5.3 北京世园会停车场PVMS布点分析 |
5.3.1 一级PVMS的布点 |
5.3.2 二级PVMS的布点 |
5.3.3 三级PVMS的布点 |
5.4 布点方案仿真评价 |
5.4.1 仿真方案设计 |
5.4.2 仿真结果 |
5.5 PVMS诱导效益评价 |
5.5.1 评价流程 |
5.5.2 评价结果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MATLAB的PVMS布点模型及算法求解程序 |
附录B 基于Python的PVMS布点方案的仿真程序 |
附录C 基于MATLAB的PVMS诱导效益评价程序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民国三大儿童期刊之《福幼报》(Happy Childhood Magazine,1915-1951)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意义及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1.1 论文选题意义 |
1.2 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二、论文的创新性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计划、步骤、结果 |
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3.2 研究计划及步骤 |
3.3 研究结果 |
第一章 《福幼报》的创办 |
第一节 创办背景 |
一、中国社会时代背景 |
二、儿童报刊的发展情况 |
三、创办机构广学会自身的发展背景 |
第二节 创刊情况 |
一、创刊契机、宗旨与经费来源 |
二、创刊时间考 |
第三节 与《成童画报》之关系 |
第二章 《福幼报》的初期发展:1915—1936 |
第一节 《福幼报》的草创期:1915—1926 |
第二节 《福幼报》的发展期:1927—1936 |
第三节 初期发展阶段的宣传发行情况 |
第四节 季理斐夫人与《福幼报》 |
一、主编季理斐夫人 |
二、季理斐夫人的思想对《福幼报》内容的影响 |
第三章 《福幼报》的繁荣期:1937—1941 |
第一节 梁得所与半月刊 |
第二节 繁荣期的《福幼报》 |
一、1937年: 昙花一现的半月刊 |
二、1938—1941年:萧规曹随的《福幼报》 |
第三节 《福幼报》与社会的互动 |
第四章 成都困难时期的《福幼报》:1942—1945 |
第一节 《福幼报》的停刊与西迁成都 |
第二节 薄玉珍与《福幼报》的复刊 |
第三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福幼报》 |
一、关于战争的内容 |
二、慰藉孩童心灵 |
三、战时《福幼报》的发行销售 |
第五章 《福幼报》的曲折发展与终刊:1946—1951 |
第一节 《福幼报》重回上海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福幼报》 |
第三节 《福幼报》的终刊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蚕沙的研究现状 |
1.1 化学成分研究 |
1.2 药理作用研究 |
2 湿阻中焦证的研究概况 |
2.1 中医学认识 |
2.2 现代医学研究 |
2.3 中药治疗湿阻中焦证的研究现状 |
3 肠道菌群研究概况 |
3.1 肠道菌群分类 |
3.2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 |
4 代谢组学研究概况 |
4.1 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 |
4.2 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4.3 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的关系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蚕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PCR-DGGE技术研究蚕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 |
2.1 蚕沙提取物的制备 |
2.2 造模与给药 |
2.3 样品收集 |
2.4 病理组织形态观察 |
2.5 ELISA分析 |
2.6 DNA提取 |
2.7 PCR扩增 |
2.8 DGGE电泳 |
2.9 DGGE分析 |
2.1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 蚕沙对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3.3 蚕沙对大鼠ADH、CRP、AQP3 的影响 |
3.4 蚕沙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3.5 蚕沙药材中菌群与大鼠肠道菌群比较分析 |
4 讨论 |
第二节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蚕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 |
2.1 蚕沙提取物的制备 |
2.2 造模与给药 |
2.3 样品收集 |
2.4 DNA提取 |
2.5 PCR扩增 |
2.6 DNA纯化回收与测序 |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OTU分析 |
3.2 多样性分析 |
3.3 物种组成分析 |
3.4 差异菌群筛选 |
3.5 蚕沙药材与大鼠粪便中菌群结构相似性分析 |
4 讨论 |
第三节 qPCR法研究蚕沙对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及粪肠球菌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 |
2.1 蚕沙提取物的制备 |
2.2 造模与给药 |
2.3 样品收集 |
2.4 DNA提取 |
2.5 qPCR分析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蚕沙对粪便/尿液代谢组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 |
2.1 蚕沙提取物的制备 |
2.2 造模与给药 |
2.3 样品收集 |
2.4 粪便样本的处理 |
2.5 尿液样本的处理 |
2.6 QC样品的制备 |
2.7 UPLC-Q-TOF-MS分析 |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9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与代谢通路分析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UPLC-Q-TOF-MS方法学考察 |
3.2 大鼠代谢轮廓分析 |
3.3 湿阻中焦证大鼠代谢表型的变化 |
3.4 与湿阻中焦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 |
3.5 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粪便和尿液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 |
3.6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总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肠道菌群与粪便/尿液代谢组的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差异菌群的筛选 |
2.2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量计算方法研究 ——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雨污水管道流量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雨水管道流量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重庆市璧山区区域概况 |
2.1.1 重庆市璧山区地理概况 |
2.1.2 重庆市璧山区气象特征 |
2.2 重庆市璧山区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的建立 |
2.2.1 重庆市璧山区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构架 |
2.2.2 重庆市璧山区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监测点安装 |
2.3 管道CFD模型的建立 |
2.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2.3.2 边界条件的选取 |
2.4 9个典型监测地块现状雨水系统SWMM模型的建立 |
2.4.1 模型原始数据录入 |
2.4.2 子流域划分 |
2.4.3 管网概化 |
2.4.4 地表径流模型选取 |
3 重庆市璧山区年径流总量计量计算方法研究 |
3.1 重庆市璧山区降雨特征分析 |
3.1.1 雨量监测方法 |
3.1.2 降雨特征分析 |
3.2 重庆市璧山区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站监测系统误差评估 |
3.3 典型监测地块旱季液位、流速以及流量特征分析 |
3.3.1 典型监测地块旱季液位、流速以及流量统计 |
3.3.2 典型监测地块旱季流量分析 |
3.3.3 典型监测地块旱季液位分析 |
3.3.4 典型监测地块旱季流速分析 |
3.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典型地块旱季液位以及流量的预测以及辨析 |
3.4.1 BP神经网络模型 |
3.4.2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步骤 |
3.4.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4.4 旱季液位BP神经网络模型 |
3.4.5 旱季流量BP神经网络模型 |
3.4.6 BP神经网络模型的验证 |
3.5 典型监测地块雨季液位、流速以及流量特征分析 |
3.5.1 典型监测地块雨季液位、流速以及流量统计 |
3.5.2 典型监测地块雨季流量分析 |
3.5.3 典型监测地块雨季液位分析 |
3.5.4 典型监测地块雨季流速分析 |
3.6 基于实测数据典型地块径流系数分析 |
3.7 现有监测方法存在问题的诊断及解决 |
3.7.1 现有监测方法存在问题的诊断 |
3.7.2 基于CFD的典型雨水管道流速影响因素分析 |
3.7.3 年径流总量计量计算的解决方案 |
3.8 本章小结 |
4 重庆市璧山区典型下垫面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 |
4.1 基于实测数据的SWMM模型校准以及验证 |
4.1.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1.2 模型中水文水力参数的灵敏度确定 |
4.1.3 基于实测数据的参数率定 |
4.1.4 基于实测数据的模型验证 |
4.1.5 模型率定及验证总结 |
4.1.6 9个典型监测地块SWMM模型最终模型图 |
4.2 重庆市璧山区典型下垫面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研究 |
4.2.1 重庆市璧山区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
4.2.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方法 |
4.2.3 重庆市璧山区9 个典型监测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研究 |
4.3 8个无海绵措施地块年径流总量削减目标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藏药宽筋藤化学成分分离及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藏药宽筋藤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2 药材来源与鉴定 |
2 提取与分离 |
2.1 提取 |
2.2 分离与纯化 |
2.3 宽筋藤的化学成分结构解析 |
3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UPLC-ESI-Q-TOF-MS/MS技术对藏药宽筋藤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仪器及试剂、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质谱条件 |
2.2.1 宽筋藤乙酸乙酯浸膏第1,2,3段液质条件 |
2.2.2 宽筋藤乙酸乙酯浸膏第4,5,6段液质条件 |
2.2.3 宽筋藤乙酸乙酯浸膏第7段液质条件 |
2.2.4 宽筋藤乙酸乙酯浸膏第8段液质条件 |
2.2.5 宽筋藤乙酸乙酯浸膏第9,10,11段液质条件 |
2.2.6 宽筋藤乙酸乙酯浸膏第12段液质条件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HPLC测定不同产地藏药宽筋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2.5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的考察 |
3 方法学考察 |
3.1 线性关系的考察 |
3.2 精密度考察 |
3.3 稳定性试验 |
3.4 重复性试验 |
3.5 回收率试验 |
3.6 耐用性试验 |
4 样品含量测定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9)中美贸易摩擦对湖南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文献 |
1.2.2 关于贸易结构界定的文献 |
1.2.3 关于贸易摩擦对出口规模与结构影响的文献 |
1.2.4 关于关税博弈模型的文献 |
1.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重难点、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贸易摩擦对出口商品规模与结构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
2.1 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保护措施的理论依据 |
2.2 贸易摩擦对商品出口规模、结构、方式的影响机制 |
2.3 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保护措施的效应分析 |
2.3.1 弹性模型 |
2.3.2 关税博弈模型 |
2.4 变量的机理分析 |
2.4.1 控制变量介绍 |
2.4.2 关税、非关税和其他控制变量的机理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中美贸易摩擦与湖南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
3.1 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关税壁垒情况分析 |
3.1.1 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例数现状 |
3.1.2 美国对中国反倾销金额现状 |
3.1.3 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涉及商品结构现状 |
3.2 美国对中国实施的非关税壁垒的情况分析 |
3.2.1 美国主要非关税壁垒 |
3.2.2 美国技术性壁垒现状 |
3.3 湖南省机电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
3.3.1 机械类产品的规模与份额分析 |
3.3.2 电器类产品的规模与份额分析 |
3.3.3 运输类产品的规模与份额分析 |
3.3.4 仪器类产品的规模与份额分析 |
3.3.5 小结 |
3.4 湖南省对美机电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
3.4.1 机械类产品的规模与份额分析 |
3.4.2 电器类产品的规模与份额分析 |
3.4.3 运输类产品的规模与份额分析 |
3.4.4 仪器类产品的规模与份额分析 |
3.4.5 小结 |
3.5 小结 |
第4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湖南省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与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回归分析 |
4.3 回归结论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树立长远意识,提前做好准备 |
5.2 改善出口结构,应对新的冲击 |
5.3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出口现状 |
5.4 提升技术水平,应对技术壁垒 |
5.5 推广产品多元化,减少关税弹性 |
5.6 推动市场多元化,维护经济稳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农业生产结构由生存型向市场型的转型研究 ——基于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生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理论基础 |
1.2.1 转型经济学理论 |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2.3 核心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业生产结构研究动态 |
1.3.2 农村发展与转型研究动态 |
1.3.3 山区农户生计研究动态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程序与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1.4.4 研究概念框架应用及构建 |
2 研究区域与调查样本概况 |
2.1 云南南部山区基本情况 |
2.1.1 地理生态特征 |
2.1.2 经济发展状况 |
2.1.3 社会文化背景 |
2.2 云南南部山区农业发展动态 |
2.2.1 农民收入变动 |
2.2.2 农业生产变迁 |
2.3 云南南部山区农户调查概况 |
2.3.1 调查样本选取与质量 |
2.3.2 农户调查数据来源 |
2.3.3 分析数据的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3 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目标与农户生计条件 |
3.1 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目标 |
3.1.1 由封闭走向开放 |
3.1.2 由分散走向专业化 |
3.1.3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
3.1.4 完善农村法制 |
3.2 农户生计条件 |
3.2.1 人力资本 |
3.2.2 自然资本 |
3.2.3 物质资本 |
3.2.4 社会资本 |
3.2.5 金融资本 |
3.3 本章小结 |
4 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过程分析 |
4.1 转型中的宏观农业生产结构变动趋势 |
4.2 转型中的微观粮食生产需求变动趋势 |
4.2.1 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 |
4.2.2 粮食单产提升总产降幅 |
4.2.3 粮食生产效用差异大 |
4.2.4 粮食需求商品化发展 |
4.3 转型中的农户类型划分及对比 |
4.3.1 农户类型划分 |
4.3.2 农户类型比较 |
4.4 转型中的阶段划分与趋势分析 |
4.4.1 转型阶段划分 |
4.4.2 转型趋势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云南南部山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影响评估 |
5.1 转型中的农户行为决策及影响机制 |
5.1.1 转型中不同类型农户的行为模式分析 |
5.1.2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农户行为决策实证分析 |
5.1.3 转型中农户行为模式演进的影响机制 |
5.2 转型中的农业生产效率评估 |
5.2.1 农业生产效率评估方法 |
5.2.2 转型中的农业生产效率评估指标选择 |
5.2.3 转型中的农业生产效率实证结果分析 |
5.3 转型中的农户利润风险评估 |
5.3.1 农户利润风险评估方法 |
5.3.2 农户利润风险评估数据 |
5.3.3 农户利润风险评估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以种植业调整为主且增收速度较快 |
6.1.2 农户生计差异发展是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初始条件 |
6.1.3 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尚处于市场化初级阶段 |
6.1.4 科技推广和政策引导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转型 |
6.2 对策建议 |
6.2.1 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夯实转型基础,保障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平稳发展 |
6.2.2 鼓励土地集约化和农业生产多样化发展,推进转型阶段升级 |
6.2.3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转型能力 |
6.2.4 优化政府管理机制,提升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效率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生计与保护性农业推广调查问卷(2010) |
附录 2. 云南南部跨境山区农户多目标决策行为调查问卷(2015) |
附录 3.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INSTITUTE No.4.1983(Sum No.7) CONT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D]. 周峪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D]. 王艺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面向大型活动的PVMS布点方法及诱导仿真研究[D]. 李凡.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民国三大儿童期刊之《福幼报》(Happy Childhood Magazine,1915-1951)研究[D]. 龙艳芸.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D]. 赖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量计算方法研究 ——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D]. 胡欣逸. 重庆大学, 2019(01)
- [8]藏药宽筋藤化学成分分离及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D]. 朱小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中美贸易摩擦对湖南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D]. 欧阳开新. 湖南大学, 2019(07)
- [10]农业生产结构由生存型向市场型的转型研究 ——基于云南南部山区农户生计的调查[D]. 冯璐.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