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群画”有很多好处

画“群画”有很多好处

一、画“组画”好处多(论文文献综述)

肖龙[1](2019)在《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者形象是新中国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是新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表征。歌颂和塑造劳动者成为新中国艺术家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主要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年,下同)主题创作中的劳动者为对象,采用形式分析、图像学、叙事学和艺术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研究劳动者绘画创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形式构成手法、主题表达和政治功用等,探讨新中国劳动者、劳动模范塑造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塑造劳动者的社会审美观念;最后从劳动者绘画创作追溯了劳动者主题所产生的历史变化,讨论劳动者绘画创作的历史价值和当下意义。本研究所遵循的基本技术路线为:从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作品中提取出关于劳动者主题的绘画,探讨艺术家表现劳动者作品的一般性创作规律及其绘画作品所蕴含的主题内容、所承载的政治意义,探寻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劳动者形象与主题之间的表达关系。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中的劳动者主题绘画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即在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前提下,艺术家依据国民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期盼与想象、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文艺政策的限制下所展开的革命性叙事,是为新中国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提供的文化创作工程。因此,它具有区别于新中国其它历史时期的劳动者形象特色的绘画艺术语言。具体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描述了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作品中劳动者形象建构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劳动者主题绘画生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它是新中国在特定政治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作品的艺术语言、构成形式等都服从和服务于新时代内容的需要,同时还受到了政治权力、生产体制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阐述了新中国绘画中的劳动者形象、主题与社会、权力、制度等之间的隐喻关系;其次,将新中国美术作品中的劳动者相关的构图、形式等要素进行分类,即大致可以分为向心式、丛生式、丰碑式、呼应式和点景式等五种基本的构成类型,描述这五种不同的形式构成手法所分别承担的叙事功能和形象展示;再次,探讨了劳动者主题绘画中的现实生活内容,描述劳动者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形式构成手法在表达主题时的具体运用。新中国美术中的劳动者形象在主题如阶级斗争、保家卫国、工农业生产、民族团结和劳动竞赛等各方面均采取了相适应的表达方式,描述了劳动者形象在这些主题绘画中的表现;随后,讨论了塑造劳动者绘画的意识形态问题,分析了主题创作塑造劳动者群体及其代表——劳动模范两个主体的美感修饰与政治功用,展现了新中国艺术家在改造自身思想的同时,也在技法能力、形式表现和主题选择、审美趣味上自觉追求社会主义的审美意识,传达其绘画主题的创作意图;最后,追溯了劳动者绘画在中西方艺术史中的模式系谱,以及它们在当代劳动者绘画创作的多元表现,分析了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局限性等。通过研究发现,新中国(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实际是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以劳动者创作为中心,将阶级意识、国家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观念等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向广大的民众传递,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新中国政权,激起全体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实现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掌控和文艺政策的引领。

李悦[2](2019)在《1949-1966年中国宣传画的图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1949——1966年中国大陆的宣传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图像学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图像的形式分析探讨宣传画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与时代精神。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释了宣传画的概念,论文选题与依据、研究意义与价值、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二章叙述了1949——1966年宣传画的发展,着重阐释了潘诺夫斯基的现代图像学方法,阐明了图像学方法对宣传画作品研究的适用性;第三章对建国后“十七年”期间的宣传画作品进行了重点分析,主要从政治人物类图像、生产建设类图像、文体教卫类图像、军事类图像和女性与婚姻类的五类图像进行图像学分析;第四章对比分析了建国后“十七年”宣传画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两段历史时期宣传画的异同;第五章总结概括了1949——1966年中国宣传画的特点以及蕴含的时代意义,探讨了宣传画创作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本文认为,1949——1966年的中国宣传画是这一时期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时代精神、社会理想与道德风尚的重要媒介,在推动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宣传意识形态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宣传画以其承载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成为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图像化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献价值。这一时期的宣传画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其体现的主题明确、叙事性强、类型化人物、形象生动、朴实明快的写实手法等创作经验对于当代艺术创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谢雪芬[3](2017)在《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想象作文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教师作为教育主导对学生的指导策略;作为一项长期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想象作文写作的训练策略;以及学生作为受教育的能动主体如何写好想象作文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教学现状的深度探析,仍比较匮乏。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调查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小学生想象作文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策略。本文首先对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小学生想象作文的意义、特点、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然后在关于想象作文和小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对不同层次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展开关于想象作文教学现状的访谈,发现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对想象作文内涵理解存在偏差,教师对想象作文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关于想象作文教学的专业知识欠缺,教师对学生写作主体地位的忽视。问题的成因包括:师范教育方向的偏离,自身缺乏辩证的思维和纠错的动力;师范教育的具体内容与现实需要部分脱节、在岗培训力度不足以及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动力的停滞;教师受制于传统的师生观,缺乏新型教育理念等。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教师引导在阅读中培养想象力,引领学生积累人生体验,促进学生在交流品读中发现问题;教师加强自我提高意识、克服不利因素落实自我提升的实践。

刘童成[4](2017)在《从四川版画的发展看继承传统的重要性》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版画是中国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版画的发展和继承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版画的的发展情况。正确认识四川版画,对四川版画的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四川版画在中国版画历史长河中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和发展的。四川版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我们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在特定时期的表现形式之一。四川版画的发展是吸取了前人版画创作的精华,吸收了西方创作版画形式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富含四川的人文特点以及饱受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版画有可能出现突变,但它的脉络基本上是连续的,在急速变化过程中,传统的力量是不可能忽略的。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在历史长河中也是合理的,偶然的发展现象。新兴木刻运动是中国版画的进入创作版画的新起点,也是四川版画的起点,参加木刻讲习会的成员有的直接作用于四川版画的发展。这是西方版画创作的一次彻底洗礼,慢慢的不光是木刻版画的形式,起源西方的铜版、丝网等也陆续的传入中国出入四川。中国是个包容的国家,在创作版画传入以后,很快就拿来为自己服务,四川版画也结合了自身的地域和民族特点,把创作版画赋予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现形式,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影响着版画创作,很多时候中国人在谈中国传统的时候,也是谈不清楚的,儒、道、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是深奥的,能够把外来文化同化、吸收。但过于强大的文化在吸收时也得小心翼翼。新的时代,传统有被抛弃的危险,有必有重提,以引起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的重视。四川版画要有很好的未来也不能抛弃传统文化,反而要重视吸收传统文化。

吴燕伟[5](2016)在《童话绘本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绘本是一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儿童讲述故事的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其梦幻般有趣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画面,以及其给儿童带去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受到了孩子们深深的喜爱。伴随着世界各国对绘本的关注度越来越深,越来越广,我国对绘本的创作与研究也开始发展起来,但对绘本运用到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的研究还是非常不足,甚至还没有什么实践和理论成果。本论文在立足于一定的小学美术绘本教学的基础上,力图从实践中摸索、研究,探索出一些能充分挖掘绘本教育价值的美术教学方法,总结出一些绘本美术教学的优缺点。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叙述论题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诞生的,研究该题目的意义何在,相关的一些概念是什么,比如什么是绘本,什么是绘本教学等,以及国内外对该题目的研究状况如何。第二部分较为重要,对绘本做出了更为详细的介绍,并对绘本在小学低年级美术课程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实践和探索出了故事续编、说出你的感受、趣味找一找、放飞想象的翅膀、艺术朗读、游戏表演、图画日记、装扮生活等各种适合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作用与意义以及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进行了绘本小学美术教学的后续思考,比如绘本与小学美术教学相结合的基础是什么,如何选择和运用绘本,绘本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价值与不足有哪些,该做出哪些改进等。

和娜娜[6](2015)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就被广泛关注和重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意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培养具有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但在实际的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缺头少尾一路讲到底的满堂灌现象,另一方面存在全程无指导的“放羊式”现象,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负担过大,而实效低下,又怎能实现高效教学?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的“探究式”教学,即学生在老师有计划的安排和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借鉴他人的智慧,创造性的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本研究以问题为探究向导、小组合作为探究形式、小组展示为探究结果实现探究式高效教学。概念探究是基于概念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的逻辑性;问题探究是基于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联系性。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彰显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获得知识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探究能力,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本研究采用了结合理论和实践、质性与量化的研究方法。首先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核心概念给以界定。其次根据教育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确立探究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引导策略:抓住探究机遇,增强学生动机;设计探究过程,以问题为向导;用好学习小组,促进合作探究。同时,确立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策略:抓住探究机遇,强化学习动机;紧跟教师提问,边学边反思;学会合作探究,借鉴他人智慧。从实验教学与调查问卷里面搜集大量的教学实例与实验数据,再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能转变学生的探究态度,改善学生的探究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结论。最后,进行反思,指出不足的地方和发展的方向。本研究创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构建了以问题为向导、学习小组为形式、小组展示为结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教师的有效教、学生的有效学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案例依据。

王跃奎[7](2014)在《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行自延安时期以来的文艺方针政策,要求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加强艺术的政治宣传作用。在这一政治思想背景下,中国山水画被卷入革命历史的潮流,面临着必须加以改造的命运。从此,山水画走上了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道路,为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准备了历史条件。在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创新过程中,题材、笔墨、意境是三个最核心的问题,而政治又是这个核心问题的纽带和灵魂。政治首先要求山水画的意境要表现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从意境出发选择符合这一意境的题材,从题材中探索符合题材内容和意境的新笔墨形式,这个逻辑顺序是意境——题材—笔墨。而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题材和笔墨的新变,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创新的实现过程,从而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的“题材”和“笔墨”为核心,以这一时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作品为“立足点”,以“题材之变”和“笔墨之变”为研究对象,从新中国十七年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语境中,探讨题材之变的原因,题材之变的理论发展,题材之变的实践和笔墨之变的理论发展,笔墨之变的面貌,以及李可染和石鲁在笔墨上的个案研究,其中围绕题材之变和笔墨之变的发展过程进行重点剖析,旨在阐明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的实现过程。通过这一系列逻辑关系的阐述,考察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改造的发生发展历程,考察这一时期山水画如何实现现代转型,考察新中国政府如何实现艺术的政治功能,使我们明晰新题材的选择与开拓对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发展的重大意义,明晰时代精神对山水画笔墨与境界的激活,明确政治对山水画发展的角色作用,以及政治该如何指导艺术才能充分发挥艺术自身的自律作用。总之,本文通过详细论述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的过程,揭示了这一时期新题材、新笔墨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诸多因素,解析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如何完成现代转型的过程,为当今山水画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

李佳嬴[8](2014)在《建国后中国海报艺术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海报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了解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上各种海报风格的起源及发展,从中找到设计创意的源泉和自我风格的定位。本论文以建国后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研究为主题,以历史分期的方式对海报发展各阶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海报的功能、特征、传达的理念,针对海报与其他画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区别分析,以便于更好的了解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针对中国海报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面貌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抗战爆发前和解放战争时期海报艺术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形式、文字、色彩、图形以及人物形象等艺术特征做了总结;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建国初期以及大跃进时期海报艺术特色的研究,这一时期海报的题材以军事、工农业生产建设为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青少年为主要人物形象,以保卫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建设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以写实为主、夸张、变形和象征手法为辅,利用国画、油画、水粉画、年画、摄影以及综合手法的形式进行海报艺术创作,文字方面以保卫祖国和工农业生产的政治标语、口号为主,这一时期的海报充满无比的力量和革命建设热情。第五部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海报艺术在本文中所占篇幅较大,分为文化大革命前期、中期、后期的海报艺术发展研究。这一时期的海报除继承前十七年的题材外,还增加了红卫兵、知青题材,人物形象较为突出,领袖人物高大、气宇轩昂;红卫兵表情与动作表现出愤怒、威严、紧张、知青表现出喜悦、紧张战斗、工农兵表现为紧张战斗、劳动、严肃。海报中的图像以领袖背景配红太阳、红卫兵配红宝书、知青背景配农具或田野等为主。整体艺术特点和风格呈现:“高大全、红光亮”、“公式化”以及“样板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海报艺术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类型多样,除商业、电影、文化、公益、艺术、宣传画和摄影海报以外,还增加了VI类、电脑合成类和个性化海报。商业广告标题和各种广告词语大量出现在海报艺术中,多样化色彩代替了之前的单一色彩形式,具象性、抽象性、构成式以及摄影的艺术结构被应用于海报艺术当中,在女性人物塑造方面表情更自然、发式、面部造型及服装更加多样化,海报背景以多重图底关系或日常生活环境为主,运用手绘、摄影、手绘与摄影相结合、电脑合成的表现手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写实性较多,抽象、夸张、变形、象征等风格也多被运用。本论文对各个时期海报艺术的研究都配有大量历史背景的介绍,每一章节的讨论、研究都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阐述,兼及对海报各方面的分析,探讨建国后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使得多侧面的了解海报艺术发展的历史并更好地理解现实。

赵洋[9](2013)在《漫画创意思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如今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漫画作为一个比较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中并没有逐渐消失,反而随着媒体的发展,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开始在新媒体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漫画可以紧随时代的需求,以大众文化为时代背景,并满足了大多数群众的需要:以幽默为特征,观看是间短,可以使使现代人在工作之余得到精神放松。它既有博人一笑的对生活细腻的书写,也有对人生顿悟的深刻思考,还有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所以这种艺术形式并不会消失,反而在未来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少见漫画,但是对于漫画的认识,始终是被人们忽视的。本文主要针对漫画创意的构思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可以使人们在一笑之后,重新认识漫画。首先,本文对中国的漫画起源、国外的漫画起源以及现代漫画发展的最新形势一先锋漫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从对漫画的起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漫画实际上是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种,一直到报刊媒体等传统媒体的兴起,才开始逐步带动整个漫画事业的第一次的发展,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漫画是伴随着报纸和期刊而生的。但是随着漫画的逐渐发展,它也开始对整个传统报刊媒体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力。然后,文章又从漫画创意的要求、漫画形象的创意方法、漫画内容的创意方法三个方面入手对漫画的创意思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再次,论文在明确了漫画的巨大作用后,文章又对矛盾在漫画创意中的重要性和生活在漫画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论文在对漫画形象创意和漫画内容创意,以及在论述矛盾和生活在漫画中的重要性这些文章的主题内容时,运用了大量的原创漫画进行理论的支撑。这些原创的漫画主要以运本文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北京邮电大学为题材创作的来源,进行漫画实例的创作。在对于漫画的创作的论述中,文中也结合了大量的其他作者的漫画实例作为理论介绍的支持,不仅增强了论文的说服力,而且大量的漫画穿插其中增强了论文的可读性。目前,从媒体上发表的漫画质量来看,不能不说还存在着缺憾,,漫画带给人们某种信息或娱乐享受,如果创意不够,必然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受众的阅读快感,从而影响整个漫画行业的发展。随着对漫画重视程度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更好绘画功底的漫画人才投身其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好的创意的出现,到那时候漫画的春天才会真的到来。

李亚宾[10](2013)在《司徒立绘画方法论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象表现绘画基本方法,首先第一点是“现象学的看”,顾名思义,这个方法和现象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海德格尔说过:“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在传统自然主义观中,把看和看见的对象不假思索的认为那就是毫无问题的本就如此的先天性结果。但是,事实上人的看往往会带有各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这种带着成见去观看的视觉经验,就自然会影响观看的真实性,也必然会失去部分甚至大部分事物对象本身的原初性。因此,基本方法主张对看进行一番严密检视,研究如何才能达到“面向事物本身”的看,就是所谓的现象学的看。基本方法给我们带来了三种可以使我们与事物对象作最原始的交流。A..悬置。它是现象学方法的一个基本要素,从绘画角度来说,就是要在观看的过程当中,将除了事物对象自身所能显现的原初的经验,如即有的有关与美学的一些观点、多年来慢慢形成的绘画法则等等,暂时将其悬挂搁置起来,即认可它的存在又不论它的作用。B.纯粹直观。让绘画中作者的观看,严格的将其限定在对象自身所能直接显现的原初的直接经验之中。C.质疑。在绘画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的发出质疑,它让观看本身变成为了一种严格的慎思,从这个方面说它同时也是在向事物世界的发问,一种邀请,一种呼唤,呼唤那些能随时到来的原本存在的东西。对于存在现象的经验,我们无法也不可能像收集实物一样去获得,但是事物本身的这种“不断流变,不断生成”的无休止的真实本性又是固定存在的,所以,我们通过构成境域世界来揭示这种无现成的无终结的纯构成方法,这个境域世界就像完整的自然世界那样丰饶、开放、保持、涌现……它虽然仍是事物对象本身的世界,事物在这个世界中自由的显现和隐蔽。让我们静下心去倾听这寂静之音,这样去追寻,才能听到存在的真实声音。基本方法所揭示的真实,是构成的真实,并不是像柏拉图模仿论中的二元结构符合论的真实,也不是现代艺术那样骄横跋扈的主观主义的真实。在这个世界中,最根源的真理发生的原初的永无完成的真实。那么,绘画作品将是永远不能完成的作品,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件作品的完成就是为了去引导着永无完成的视觉经验。

二、画“组画”好处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画“组画”好处多(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范围与创新点
    二、主要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新中国劳动者主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1.1 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
    1.2 表达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
    1.3 受艺术生产的体制所限
    1.4 接受创作方法的指导
    1.5 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形式应用
    2.1 向心式:突出主要人物
    2.2 丛生式:集群力量的存在
    2.3 丰碑式:理想精神的展示
    2.4 呼应式:构建内部和谐
    2.5 点景式:次要信息的传达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现实生活内容
    3.1 对阶级斗争主题的表达
    3.2 对保家卫国主题的表达
    3.3 对生产劳动主题的表达
    3.4 对民族团结主题的表达
    3.5 对劳动竞赛主题的表达
    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意识形态塑造
    4.1 劳动模范的突出表达
    4.2 劳动群体的意志塑造
    4.3 劳动生活的美感修饰
    4.4 形式美学的政治功用
    小结
第五章 劳动者绘画谱系追溯与当代反思
    5.1 中外美术史中的劳动者绘画
    5.2 当代劳动者绘画的多元表现
    5.3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历史局限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2)1949-1966年中国宣传画的图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宣传画的概念
    1.2 来源与依据
    1.3 意义及价值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文献综述总结
    1.5 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本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2.宣传画与图像学方法
    2.1 1949 ——1966年宣传画的发展
        2.1.1 1949 ——1966年的政治与宣传画
        2.1.2 1949 ——1966年宣传画发展概况
    2.2 宣传画的题材与表现形式
        2.2.1 1949 ——1966年宣传画的题材及类型
        2.2.2 1949 ——1966年宣传画的表现形式
    2.3 图像学方法的内涵及对宣传画研究的适用性
        2.3.1 图像学方法的来源及内涵
        2.3.2 图像学方法对宣传画研究的适用性
3 1949-1966年宣传画的图像类型及图像学分析
    3.1 政治人物类图像
        3.1.1 领袖类图像
        3.1.2 模范人物类图像
    3.2 生产建设类图像
        3.2.1 农业建设类图像
        3.2.2 工业建设类图像
    3.3 文体教卫类图像
        3.3.1 文化教育与科技类图像
        3.3.2 体育类图像
        3.3.3 卫生类图像
    3.4 军事类图像
    3.5 女性与婚姻类
4 1949——1966年宣传画与其他时期宣传画的比较
    4.1 与“文革”时期的宣传画比较
        4.1.1 领袖类图像比较
        4.1.2 建设类图像比较
        4.1.3 教育类图像比较
    4.2 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宣传画比较
        4.2.1 政治类图像比较
        4.2.2 建设类图像比较
        4.2.3 女性与婚姻类图像比较
5 宣传画创作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5.1 宣传画创作的历史经验
    5.2 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A 1949——1966年中国宣传画政治人物类代表图像
附录 B 1949——1966年中国宣传画生产建设类代表图像
附录 C 1949——1966年中国宣传画文体教卫类代表图像
附录 D 1949——1966年中国宣传画军事类表图像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对小学生想象力和习作能力的诉求
        二、《课标》对想象作文的要求
        三、小学想象作文教学现状
    第二节 想象作文国内外的教学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在想象力理论与实践上的建树
        二、国内关于想象作文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结果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调查法
第一章 小学想象作文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 小学想象作文的内涵
        一、想象的相关理论
        二、小学想象作文的含义
    第二节 小学想象作文的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情感
        二、激发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三、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训练小学生创新性思维
第二章 小学想象作文的特点、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 小学想象作文的特点
        一、独特性
        二、开放性
        三、合理性
    第二节 小学想象作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应顺应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规律
        二、注重想象力培养与言语训练结合
        三、有选择性运用想象作文教学技巧
    第三节 小学想象作文的教学方法
第三章 小学生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小学想象作文教中尚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想象作文理解的偏差
        二、教师对想象作文重视的不足
        三、教师教想象作文专业知识的匮乏
        四、教师对学生写作主体地位的忽视
    第二节 导致出现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沿袭错误的想象作文教学观
        二、教师对想象作文教学本身的兴趣不足
        三、师范教育和在岗培训在想象作文教学指导的欠缺
        四、教师自我提高教育意识与行动的欠缺
        五、受制于传统师生观
        六、受教材编排的影响
        七、小学生未有深刻丰富的生活体验
第四章 小学想象作文的教学改进对策
    第一节 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培养想象力
    第二节 热爱生活,让学生积累人生体验
    第三节 自主修改,在交流品读中发现问题
    第四节 加强培训,教师加强自我提高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李卫东经典想象作文《荒岛求生》课堂教学实录
    附录2 《关于教师在想象作文的教学实践的访谈》提纲
    附录3 《关于教师在想象作文的教师实践的访谈》实录
致谢

(4)从四川版画的发展看继承传统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四川版画的概念
    1.1 从中国版画历史中看四川版画
    1.2 四川版画的形成与时代的关系
第2章 四川版画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1 四川版画在时代影响下的不同特点
    2.2 四川版画从现实主义到与现代主义并进
    2.3 四川版画融合四川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杂居的地域特点
    2.4 四川版画长期以黑白木刻为主的表现形式
    2.5 四川版画里的中国文化体现
第3章 四川版画的发展和继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1 四川版画在继承传统中发展
        3.1.1 艺术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3.1.2 语言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3.1.3 四川青年版画创作者不拘一格的传统继承表现
    3.2 四川版画的未来与传承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童话绘本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解析
        (一) 绘本的概念
        (二) 童话绘本的概念
        (三) 绘本教学的概念
    三、论文研究的意义
        (一) 拓宽绘本的教育价值
        (二) 开创生动活泼的绘本教学方法
    四、已有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国内关于绘本的研究
        (二) 国外关于绘本的研究
一、对童话绘本的研究
    (一) 童话绘本的历史发展状况
        1. 前期的探索与发展阶段
        2. 当下的多元阶段
    (二) 童话绘本的构成要素
        1. 封面封底与书脊
        2. 环衬扉页与正文
    (三) 童话绘本的内容
        1. 丰富的艺术表现
        2. 精彩纷呈的故事
二、童话绘本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一) 在“欣赏·评述”领域的运用——以《机器人伙伴》为例
        1. 故事续编
        2. 说出你的感受
        3. 趣味找一找
    (二) 在“造型·表现”领域的运用——以《瓜果的想象》为例
        1. 放飞想象的翅膀
        2. 运用绘本的艺术语言创作
    (三) 在“设计·运用”领域的运用——以《贺卡》为例
        1. 艺术地朗读
        2. 为月亮设计制作生日贺卡
        3. 装饰我们的生活再评一评
    (四) 在“综合·探索”领域的运用——以《老人与孩子》为例
        1. 绘画日记——我与爷爷奶奶
        2. 装扮自我,表演故事
三、童话绘本教学的后续思考
    (一) 什么样的童话绘本能运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
        1. 能更好的呈现教学内容
        2. 能用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二) 童话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1. 营造快乐氛围,促进快乐学习
        2. 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童话绘本小学美术教学的不足
        1. 易造成课堂纪律混乱
        2. 易将美术课变成活动课或语文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机器人伙伴》教学设计
    附录二:《瓜的想象》教学设计
    附录三:《贺卡》教学设计
    附录四:《老人与孩子》教学设计
致谢

(6)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基于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现状反思
        1.1.2 基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启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方式与对象
        1.3.1 研究方式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主要脉络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研究法
        1.5.3 比较研究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探究
        2.1.2 探究教学
        2.1.3 有效教学
    2.2 国内外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研究综述
        2.2.1 数学探究教学研究概述
        2.2.2 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概述
    2.3 总结与反思
        2.3.1 对探究式教学本身的思考
        2.3.2 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第3章 基于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特征和策略探讨
    3.1 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特征
        3.1.1 近期效率特征
        3.1.2 远期效率特征
    3.2 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策略
        3.2.1 教师引导策略
        3.2.2 学生探究策略
第4章 基于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实证研究
    4.1 实证目的与材料
        4.1.1 实证目的
        4.1.2 实证材料
    4.2 实证被试与变量
        4.2.1 实证被试
        4.2.2 实证变量
    4.3 实证模式与假设
        4.3.1 实证模式
        4.3.2 实证假设
    4.4 实证过程
        4.4.1 实证准备
        4.4.2 前后测数学试卷分析
        4.4.3 前后测数学探究学习调查问卷分析
    4.5 实证结果
        4.5.1 学习成绩前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4.5.2 探究学习前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4.5.3 开放性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4.6 结论
第5章 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
    5.1 观察有效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5.1.1 制定合作探究的观察量表
        5.1.2 实施合作探究观察量表
        5.1.3 优化合作探究过程
    5.2 实验有效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5.2.1 成立学习小组,选取小组负责人
        5.2.2 数学每日一练,学生出题学生改
    5.3 数学有效探究式教学实例分析
        5.3.1 概念探究—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为例
        5.3.2 问题探究—以后测试卷第26题为例
第6章 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B 前测数学试卷(满分120)
附录C 后测数学试卷(满分120)
附录D 数学探究学习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E 数学探究学习调查问卷(后测)
致谢

(7)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论文对象的选择
    二 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三 主要内容和观点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五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画改良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 题材之变
    第一节 题材之变的原因
        一 政治的需要
        二 人民群众审美趣味的需要
        三 中国画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 画家生存和思想改造的需要
        五 新年画和国内外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题材之变的理论发展
        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山水画题材之变的思考
        二 1949——1956年山水画题材之变的思考
        三 1957——1966年山水画题材之变的思考
    第三节 题材之变的实践
        一 社会主义新建设
        二 社会主义新城乡
        三 社会主义新河山
        四 社会主义新诗意
        五 社会主义新圣地
第二章 笔墨之变
    第一节 笔墨之变的理论发展
        一 关于笔墨创新问题的初步讨论
        二 关于笔墨创新问题的深入讨论
    第二节 笔墨之变的实践发展
        一 社会主义新建设题材山水画的笔墨特征
        二 社会主义新城乡题材山水画的笔墨特征
        三 社会主义新河山题材山水画的笔墨特征
        四 社会主义新诗意题材山水画的笔墨特征
        五 社会主义新圣地题材山水画的笔墨特征
    第三节 笔墨之变的个案研究
        一 李可染
        二 石鲁
第三章 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的意义
    第一节 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的成就
    第二节 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8)建国后中国海报艺术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报传奇
        1.1.1 海报与广告、招贴画、宣传画的关系
    1.2 海报史话
    1.3 海报概论
        1.3.1 具备宣传作用的不一定都是海报
        1.3.2 海报艺术的功能
        1.3.3 海报艺术的特征
        1.3.4 海报艺术传达的理念
        1.3.5 海报与其他艺术种类
2 中国海报艺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面貌
    2.1 中国海报艺术的产生、发展
        2.1.1 中国海报早期发展面貌——商业性海报艺术“月份牌”
    2.2 20 世纪初期至 30 年代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历程
        2.2.1 五四爱国运动时期海报艺术的发展及主题表现手法
        2.2.2 早期工农革命运动、共产党早期组织时期海报艺术的发展及代表作品
        2.2.3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海报艺术的发展及主题表现手法
        2.2.4 北伐时期海报艺术的发展
        2.2.5 中国共产党对海报艺术的重视
        2.2.6 总结:中国早期海报艺术的特色
    2.3 20 世纪 30 年代到 40 年代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历程
        2.3.1 “九一八”事变后全民抗战的海报
        2.3.2 对敌海报
        2.3.3 抗战时期国民党各战区的海报
        2.3.4 日伪反动海报
        2.3.5 总结:中国早期海报的艺术特色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海报艺术(1949—1957)
    3.1 新中国初期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3.1.1 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3.1.2 土地革命时期
        3.1.3 抗美援朝,保卫和平时期
        3.1.4 中苏友好
    3.2 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海报的艺术特色
        3.2.1 电影海报和商业海报
        3.2.2 艺术表现形式
        3.2.3 海报的创作者
        3.2.4 美术界整体气候的影响
        3.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对海报的批评和研究
        3.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海报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大跃进”时期的海报艺术(1958—1961)
    4.1 “大跃进”时期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4.1.1 共产主义、人民公社时期
        4.1.2 大炼钢铁时期
        4.1.3 发展农业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4.2 文艺界“大跃进”与海报的“大跃进”
    4.3 “大跃进”时期海报艺术所取得的进步
        4.3.1 人物画技巧的提高
        4.3.2 传统绘画技巧的应用
        4.3.3 “浪漫主义”——神话与马题材的利用
        4.3.4 民间美术元素的大量采用
    4.4 “大跃进”时期海报艺术语言的成功探索
5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海报艺术
    5.1 文化大革命前期的海报艺术
        5.1.1 文化大革命前期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5.1.2 创作历史的大环境
        5.1.3 海报作者的主体
        5.1.4 文化大革命初期海报艺术所取得的进步
    5.2 文化大革命中期的海报艺术
        5.2.1 文化大革命中期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5.2.2 文化大革命中期海报艺术所取得的进步
        5.2.3 新一代画家的出现
    5.3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海报艺术
        5.3.1 文化大革命后期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5.3.2 文化大革命后期海报艺术所取得的进步
    5.4 总结
6 改革开放以后的海报艺术
    6.1 改革开放以后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6.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1.2 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
        6.1.3 国家安全 社会稳定
    6.2 新类型海报及风格的出现和演变
        6.2.1 公益海报
        6.2.2 电影海报和商业海报
    6.3 改革开放以后海报艺术所取得的进步
        6.3.1 平面装饰因素的增加
        6.3.2 外来艺术对改革开放以后海报艺术的影响
        6.3.3 对形式美的讨论和重视
        6.3.4 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6.3.5 创作方式的变化
7 结论
    7.1 本论文实际应用价值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海报艺术发展的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漫画创意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漫画研究现状
    1.2 漫画的含义及与动漫的区别
    1.3 漫画的起源
    1.4 漫画的类型及演变
    1.5 现代漫画的发展的最新形式
第二章 漫画创意的要求
    2.1 漫画的趣味性
    2.2 假定设想开玩笑
    2.3 符合情理
    2.4 漫画创作题材的的来源和选择
第三章 漫画角色形象创意思路和方法
    3.1 漫画角色形象研究现状
    3.2 运用符号进行漫画造型创意
第四章 漫画内容创意思路和方法
    4.1 运用象征物形
    4.2 运用联想推理进行漫画内容创意
    4.3 运用变形和夸张进行漫画创意
    4.4 借用诗词辅助进行漫画创意
    4.5 运用小发明进行漫画创意
    4.6 根据俗语和日常语进行漫画创意
第五章 生活在漫画创意中的重要性
    5.1 矛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2 生活在漫画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司徒立绘画方法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现象学与绘画
    2.1 哲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2.2 现象学的观察方式
    2.3 现象学与当代艺术
        2.3.1 绘画与真实
        2.3.2 艺术家森·山方对扑捉真实的忧虑
第三章 具象表现绘画基本方法
    3.1 现象学的看
    3.2 构成境域
    3.3 未完成性
第四章 哲学与绘画对话的思考
    4.1 看与思
    4.2 贾克梅蒂的绝对追寻
    4.3 门窗现象学
    4.4 司徒立眼中的走廊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画“组画”好处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D]. 肖龙. 上海大学, 2019(03)
  • [2]1949-1966年中国宣传画的图像学研究[D]. 李悦.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3]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谢雪芬.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
  • [4]从四川版画的发展看继承传统的重要性[D]. 刘童成. 西南民族大学, 2017(02)
  • [5]童话绘本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吴燕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研究[D]. 和娜娜.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5)
  • [7]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研究[D]. 王跃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08)
  • [8]建国后中国海报艺术发展的研究[D]. 李佳嬴. 西安工程大学, 2014(04)
  • [9]漫画创意思路研究[D]. 赵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10]司徒立绘画方法论的探讨[D]. 李亚宾. 大连工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画“群画”有很多好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