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地貌与水土流失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曾昭璇,黄少敏[1](1992)在《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地貌与水土流失问题》文中指出 一、花岗岩分布地理概况我国幅员辽阔,花岗岩分布广泛,面积很大。其中尤以东南部为集中,如福建花岗岩面积即占全省面积1/3,广东行也占20%(约66500平方公里),较少的广西省也占13.4%(约35000平方公里)。它们的分布也反映出大地构造的特点,如加里东期花岗岩多分布在西侧,向东多为海西、印支期花岗岩,沿海则为燕山期花岗岩为主。这种自西北向东南迁移的分布状况,反映了我国东南部的地壳活动与占岛弧活动有关。即和江南古岛弧及武夷、赣南、云开
曾昭璇,黄少敏[2](1977)在《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地貌与水土流失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国幅员辽阔,花岗岩分布广泛,面积很大。其中尤以东南部为集中,如福建花岗岩面积即占全省面积1/3,广东省也占30%(约66500公里2),较少的广西省也占13.4%(约35000公里2)。它们的分布也反映出大地构造的特点。加里东期花岗岩多分布在西侧,向东多为海西、印支期花岗岩,沿海则为燕山期花岗岩为主。这种自西北向东南迁移的分布状况,反映了我国东南部地壳活动与古岛弧活动有关。即和江南古岛弧,武夷、赣南、云开古岛弧,浙闽粤沿海中生代岛弧和台湾新生代岛弧等四个俯冲带构造有关。其中尤以燕山期花岗岩分布最广,对地貌影响也最大。东南地区由于气候上是属高温多雨的季风气侯,花岗岩地貌另成一格。例如在我国西部、东北部花岗岩区就没有厚层的红色风化壳的发育及所成的暴流崩岗地貌。
李志文,郭福生,孙丽,黄宝华[3](2017)在《南昌市梅岭花岗岩石蛋地貌的特征与发育机制初探》文中提出梅岭主要以新元古代花岗岩为地质基础,在长期的构造抬升和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以垄状山脊/锯状山脊和侵蚀沟谷为组合的地貌特征,其代表性地貌为大小不同和圆度各异的石块堆积,广泛分布于山顶、山谷和缓山坡上,对于其形成机制,过去常被认为是冰川遗迹或倒石堆。通过研究这些石块堆积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笔者认为属石蛋地貌,可分为裸露型石蛋地貌和埋藏型石蛋地貌。二者的广泛分布,表明梅岭处于花岗岩地貌演化的幼年期晚期—青年期早期阶段,发育机制与当地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湿热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其中的裸露型石蛋主要与埋藏型石蛋剥露、裸露岩石的球状风化和倒石堆的球状风化有关,沟谷中的石蛋流主要形成于裸露岩石崩解破碎后顺坡滚动、土体崩塌导致埋藏型石蛋出露和顺坡滚动、洪水搬运、季节性冻融作用使岩石顺坡蠕动等方式的综合作用下。埋藏型石蛋主要是在花岗岩内部裂隙和节理的控制下,形成于温度和降水对不同深度花岗岩的差异性风化作用。
于得芹,蒙永辉[4](2020)在《山东省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构造分区和典型类型研究》文中指出山东地处中国大陆地壳一级构造区华北板块的东南缘,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特别是新太古代和中生代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强烈,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类,构成山东省各类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物质基础。以山东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深入分析总结,结合山东花岗岩分布格局,划分为华北板块鲁西隆起区、胶辽隆起区和苏鲁造山带胶南-威海隆起区3个不同花岗岩地貌景观分区;从造型和观赏的角度将山东省花岗岩地貌又划分为峰丛型、峰林型、山丘型、石蛋型和岩穴型花岗岩地貌景观5类,并以泰山、蒙山、五莲-九仙山、莲青山、峄山等典型实例,论述了各类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论述了影响花岗岩造型景观的主要内部和外部因素。
田飞[5](2013)在《内蒙古赤峰地区花岗岩地貌类型、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岗岩地貌是以花岗岩为载体而发育的地貌。当前,国内对花岗岩地貌的研究多是从地貌景观资源开发和旅游角度出发,从地质地貌学的角度出发的发育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选取内蒙古赤峰地区典型花岗岩地貌(赤峰红山;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青山、平顶山;宁城黑里河;翁牛特勃隆克山;巴林左旗七锅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岩石采样、室内分析鉴定与区域花岗岩地貌系统研究和典型花岗岩地貌专题研究相结合,对赤峰地区花岗岩地貌的类型、发育的内在机理及外动力系统研究及典型花岗岩地貌成因及演化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从基本地貌形态入手,区分花岗岩地貌等级,对花岗岩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为后续花岗岩地貌组合、成因机制及发展演化等研究奠定了基础。(2)对研究区7个典型花岗岩地貌区的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6个典型花岗岩地貌区的岩体形成于晚白垩世,只有红山花岗岩形成于中泥盆纪。微量元素特征均呈现出亏损Ba、Sr、P、Ti、Eu等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大部分花岗岩均为火山弧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研究区在晚中生代时期的构造背景可能为伸展环境。(3)断裂构造对赤峰地区花岗岩地貌的发育和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外动力在形式上表现为风的作用、流水作用、重力作用及冰川作用;在过程上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剥蚀及搬运作用。各因素同时或交替进行相互依存和影响。断裂的数量及组合方式结合不同主导类型的外动力,从根本上控制了花岗岩地貌组合的分布规律和地貌格局。(4)针对研究区内3个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进行了成因及演化过程探讨。阿斯哈图石林的发育归纳为深层风化及剥离作用,并非之前认定的冰川成因。勃隆克地区的巨砾的多是由该区的凸岩发育而来。通过对青山岩臼应用改进的GMA(Gnamma Morphology Analysis)方法,将该区的岩臼划分为六个阶段。并通过与其他岩臼区进行比较,推测出青山地区岩臼的发育时间可能不超过30 ka。并且,显示出岩臼对于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6](2007)在《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自中、上新世以来的夷平面及其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在后期不同程度构造抬升—下切过程中,造成许多中国特有的花岗岩地貌类型,如黄山和三清山等处的花岗岩峰林、石林、造型石、风动石等。本文讨论了中国花岗岩风化壳和地貌的时空演化规律,提出地貌发育年代与中、上新世广布的夷平面的密切关系,以及在不同抬升背景下,花岗岩地貌与风化壳的关系。并可据此推算不同山地的抬升幅度,沿海仅抬升约200m,向内地逐渐增大,到南岭或大别山、伏牛山则达到约1600~2000m。
董传万,杨永峰,闫强,竺国强[7](2007)在《浙江花岗岩地貌特征与形成过程》文中提出浙江地处东亚大陆边缘,江南陆块与华夏陆块的交接部位,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特别是中生代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的花岗岩类,它们是构成浙江花岗岩地貌的物质基础。浙江花岗岩地貌可分为花岗岩峰丛、花岗岩山丘、花岗岩石蛋和花岗岩崩塌堆积地貌等。作者以大明山、天台山、普陀山及浮盖山等为例,论述了以上各种花岗岩地貌的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同时也讨论了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等对花岗岩地貌发育与演变的影响。
周翠,姜勇彪,段政,钱迈平,张翔,陈荣[8](2021)在《南昌梅岭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发育规律》文中指出花岗岩地貌具有独有的景观特征和演化规律,本文对江西南昌梅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和成因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梅岭花岗岩地貌主要发育于新元古代花岗岩之上,并在岩性、区域断裂和气候控制的风化侵蚀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以崩塌倒石堆积、石蛋为特色的花岗岩低山丘陵地貌;新生代以来,梅岭地区长期受到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叠加影响,而发生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且受区域断裂构造的控制明显,区内沟谷和瀑布景观主要沿NE、NNE和近EW三个方向发育。梅岭现代花岗岩地貌的发育肇始于始新世区域一级夷平面的分裂解体,并经历了两次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逐步形成如今独具代表性的花岗岩低山丘陵地貌景观。
杨柳[9](2011)在《福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特征与地貌景观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5′36″-120°23′45″,北纬26°55′02″-27°10′03″,面积225.10 km2。福鼎地处巨型新华夏系构造东部沉降带内,南岭纬向构造横亘东端,奠定了福鼎地区主要为北东—南西,东—西向的构造格局。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最为发育。岩石主要为燕山晚期侵入岩和喜山期侵入岩,其中最具特色的为晚白垩世晶洞碱长花岗岩和新近纪斑状辉长岩。晶洞碱长花岗岩是本区主要的造景岩石,岩石呈肉红色,含晶洞2%-4%,洞径小者约3mm,大者可达10cm以上。晶洞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的深源浅成花岗岩,是陆壳伸展拉张的岩浆记录。太姥山是中国东南沿海晶洞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发育最为良好的地区,是此类地貌的典型代表地,与其它花岗岩地貌相比有其独特性。研究区域内由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组成的峰丛,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栩栩如生的造型地貌和千姿百态的石蛋,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太姥山晶洞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的发育、演化与岩性、构造、特别是湿润的气候有关,而与处于冰川、荒漠环境的花岗岩地貌对比相去甚远。该类型遗迹对花岗岩岩石学、地貌学、新构造运动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科普价值。花岗岩是地球的大陆上出露最多的岩石类型之一,花岗岩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之一,花岗岩景观是重要的岩石地貌景观之一,在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公园(包括国家级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这些花岗岩景观园区已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旅游休闲、科普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福建太姥山晶洞花岗岩地貌的考察及研究,认为本区花岗岩地貌的主要类型为峰丛、石蛋、石瀑及崩塌堆积地貌等。根据地貌类型和形态特征对本区花岗岩地貌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当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岩性特征等对花岗岩地貌的形成条件及演化模式进行论述,最后对比分析了太姥山与国内其他主要花岗岩地貌的特征。
曾昭璇[10](1991)在《我国南部红土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提出华南红土区水土流失的重大问题。水土流失的方式有:(1)坡面散流侵蚀;(2)暴流冲沟侵蚀。按风化分层出露情况可将花岗岩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分为德庆崩岗型和五华沟谷型两大类。当风化层底部砾石层出露时,则地表呈“石蛋地形”,可用这种地表形态结构作为水土流失划分的指标。
二、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地貌与水土流失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地貌与水土流失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南昌市梅岭花岗岩石蛋地貌的特征与发育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梅岭的自然地理条件 |
2 梅岭花岗岩石蛋地貌的类型与形态特征 |
2.1 裸露型石蛋地貌的分布与形态特征 |
2.2 埋藏型石蛋地貌的分布与形态特征 |
3 梅岭花岗岩石蛋地貌的形成机制 |
3.1 石蛋地貌发育的自然地理背景 |
3.2 裸露型石蛋地貌的发育机制 |
3.3 埋藏型石蛋地貌的发育机制 |
4 梅岭石蛋地貌的形成过程 |
5 结论 |
(4)山东省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构造分区和典型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山东省花岗岩地貌景观构造分区划分 |
1.1 花岗岩空间分布格局 |
1.2 花岗岩地貌景观构造分区 |
1.2.1 鲁西隆起区(变质)花岗岩类地貌景观的构造分区 |
(1)泰山-鲁山-沂山断隆带: |
(2)徂徕山-新甫山-孟良崮断隆带: |
(3)告山-蒙山-尼山断隆带: |
(4)莲青山-峄山-母子山断隆带: |
1.2.2 胶辽隆起区花岗岩类地貌景观的构造分区 |
1.2.3 胶南-威海隆起区花岗岩类地貌景观的构造分区 |
2 山东省花岗岩地貌分类体系和典型景观类型 |
2.1 峰丛型花岗岩地貌景观 |
2.2 峰林型花岗岩地貌景观 |
2.3 山丘型花岗岩地貌景观 |
2.4 石蛋型花岗岩地貌景观 |
2.5 岩穴型花岗岩地貌景观 |
3 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地质成因 |
3.1 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地质成因的内因 |
(1)岩性: |
(2)结构: |
(3)成分-结构层: |
(4)原生节理: |
3.2 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地质成因的外因 |
(1)气候条件: |
(2)后生(卸荷)节理: |
(3)断裂: |
(4)区域性大地构造环境: |
(5)海拔: |
4 结论 |
(5)内蒙古赤峰地区花岗岩地貌类型、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花岗岩地貌研究现状 |
1.2.2 赤峰地区花岗岩地貌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岩石地层 |
2.2.2 岩浆岩 |
2.2.3 构造 |
第3章 花岗岩地貌分类体系 |
3.1 研究现状 |
3.1.1 国外花岗岩地貌体系分类研究 |
3.1.2 国内花岗岩地貌体系分类研究 |
3.2 分类体系的建立 |
3.2.1 大型花岗岩地貌 |
3.2.2 中型花岗岩地貌 |
3.2.3 小型花岗岩地貌 |
第4章 赤峰地区花岗岩地貌发育的内在机理及外动力系统 |
4.1 赤峰花岗岩地貌发育的内在机理 |
4.1.1 岩体特征 |
4.1.2 断裂构造对花岗岩地貌的控制 |
4.2 外动力系统 |
4.2.1 外动力作用方式及机理 |
第5章 赤峰花岗岩地貌类型及成因机制 |
5.1 大型花岗岩地貌 |
5.1.1 花岗岩山岳 |
5.1.2 花岗岩丘陵 |
5.2 中型花岗岩地貌 |
5.2.1 阿斯哈图石林 |
5.2.2 勃隆克巨砾 |
5.3 小型花岗岩地貌 |
(1) 青山岩臼的特征 |
(2) 青山岩臼的多阶段发育 |
(3) 青山岩臼的成因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花岗岩地貌地带性分区 |
3 风化壳—夷平面对花岗岩地貌发育的影响 |
3.1 花岗岩风化壳演化的一般规律 |
3.2 花岗岩地貌年代和夷平面 |
3.3 花岗岩风化壳—夷平面与构造运动 |
4 花岗岩地貌分类、形态特征与演化 |
4.1 地貌分类 |
4.2 风化壳剥蚀的区域分异 |
4.3 花岗岩地貌发育阶段的标志性地貌类型 |
4.4 花岗岩地貌的演化过程与成景地貌阶段 |
4.5 花岗岩地貌演化的时空格局 |
5 气候地带性对花岗岩地貌发育的影响 |
5.1 地带性差异风化与花岗岩地貌 |
5.2 花岗岩地貌的“多代性”—气候地带性变化的标志 |
5.3 气候带对花岗岩地貌发育的严格控制 |
6 花岗岩岩性构造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
6.1 岩性的差异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
6.2 断裂和节理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
6.2.1 不同节理类型的影响 |
(1) 垂直节理 |
(2) 横节理 |
(3) 水平节理 |
(4) 节理的造景功能 |
6.2.2 节理的格局对地貌的影响 |
(8)南昌梅岭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发育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梅岭区域概况 |
2 梅岭花岗岩地貌景观划分 |
2.1 花岗岩构造侵蚀地貌 |
2.2 花岗岩风化剥蚀地貌 |
2.3 花岗岩流水侵蚀地貌 |
2.4 花岗岩崩塌堆积地貌 |
3 梅岭花岗岩地貌景观空间分布规律 |
4 梅岭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与演化过程 |
4.1 梅岭花岗岩地貌特征 |
4.2 梅岭花岗岩地貌演化过程 |
5 结论 |
(9)福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特征与地貌景观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选题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花岗岩的基本知识 |
2.1 什么是花岗岩 |
2.1.1 花岗岩的基本特征 |
2.1.2 花岗质岩石的矿物学特征 |
2.2 风化作用中的花岗岩的变化 |
2.3 花岗岩与人类生活 |
2.4 中国的花岗岩景观分布 |
第三章 区域地质地理概况 |
3.1 自然地理特征 |
3.2 构造背景 |
3.3 太姥山晶洞花岗岩的形成过程 |
第四章 太姥山花岗岩地貌类型及特征 |
4.1 花岗岩峰丛地貌 |
4.2 花岗岩石蛋地貌 |
4.3 花岗岩石瀑地貌 |
4.4 花岗岩崩塌堆积地貌 |
第五章 太姥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
5.1 太姥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 |
5.1.1 岩石是地貌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 |
5.1.2 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
5.1.3 节理对地貌发育的控制作用 |
5.1.4 外动力是地貌景观形成的催化剂 |
5.2 太姥山岩体的形成年代 |
5.3 太姥山地貌景观形成演化模式 |
第六章 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区域对比分析 |
6.1 山东崂山 |
6.2 安徽黄山 |
6.3 河南嵖岈山 |
6.4 湖南衡山 |
6.5 江西三清山 |
6.6 陕西华山 |
6.7 山东泰山 |
6.8 浙江普陀山 |
6.9 内蒙古克什克腾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地貌与水土流失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地貌与水土流失问题[J]. 曾昭璇,黄少敏. 热带地貌, 1992(01)
- [2]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地貌与水土流失问题[J]. 曾昭璇,黄少敏. 广东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7(02)
- [3]南昌市梅岭花岗岩石蛋地貌的特征与发育机制初探[J]. 李志文,郭福生,孙丽,黄宝华. 地质论评, 2017(05)
- [4]山东省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构造分区和典型类型研究[J]. 于得芹,蒙永辉. 山东国土资源, 2020(09)
- [5]内蒙古赤峰地区花岗岩地貌类型、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 田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1)
- [6]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J].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地理学报, 2007(07)
- [7]浙江花岗岩地貌特征与形成过程[J]. 董传万,杨永峰,闫强,竺国强. 地质论评, 2007(S1)
- [8]南昌梅岭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发育规律[J]. 周翠,姜勇彪,段政,钱迈平,张翔,陈荣. 地质论评, 2021(01)
- [9]福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特征与地貌景观初步研究[D]. 杨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8)
- [10]我国南部红土区的水土流失问题[J]. 曾昭璇. 第四纪研究, 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