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任智刚[1](2018)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沿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事故统计相关原始制度、报表的检索分析,以1956年《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1991年《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2007年《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规章发布为主线,提出将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的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并梳理形成30余项关键法规文件列表;从事故统计覆盖范围、事故信息登记、报送和统计模式、事故统计事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不同阶段事故统计制度变革的背景及其特点,明确有关统计数据的口径范畴,以期为历史事故数据的统计应用及后续统计制度的优化完善,提供参考。
任智刚,何奕,曾明荣,金龙哲[2](2018)在《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和模式分析及完善建议》文中提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对以2016年新版《生产安全事故统计管理办法》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为核心、以12个相关行业领域的规章和报表制度为补充的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梳理,阐明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主要特点;从事故统计的协同性、事故范围、填报主体、报表的指导作用、统计结果的发布内容和模式5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孟大鹏[3](2010)在《论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说明生产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虽然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但2009年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造成83196人死亡,事故总量依然很大,重大事故也屡见不鲜。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是安全生产工作重要的一环,通过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见诸报端的多是各级政府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但事故调查组是如何组织、如何运作的,如何开展事故调查工作的却鲜有论述。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的法律制度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了目前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完善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生产安全事故概述。介绍了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构成条件、事故的分级、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几种情况和生产安全事故的一些特殊情况。梳理了建国后我国事故调查制度的历史沿革,并着重介绍了不同时期制度的适用范围、事故分级、调查主体及不同意见的处理。第二部分,对现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进行介绍。着重介绍了事故调查机构、事故调查组机制、事故调查程序、事故调查结论的内容、效力、事故调查报告的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公开和事故责任认定的救济。第三部分,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改进。通过对事故调查组织形式、调查程序、事故责任认定的救济进行分析,指出了现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建议。
宋龙[4](2014)在《论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完善》文中提出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是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时期,安全生产事故依然频繁发生,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层出不穷的安全事故给经济、社会和公民的人身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如何更好的处理安全事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考验,事故调查作为事故处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应该得到重视。然而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的相关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事故调查很大程度依赖于行政决策、偏重于责任调查,事故调查主体、调查程序、调查报告的一些方面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事故调查工作。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分析我国事故调查的现实困境,通过中外对比的比较研究法找出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完善的方向:对我国现行政府主导式的事故调查体制进行变革,将技术调查和责任调查适时分离,同时事故调查注重独立模式的构建和扩大社会参与;在事故调查体制完善的同时,对事故调查主体制度、事故调查程序制度、事故调查报告制度进行完善。主体制度完善对策包括:事故调查主体回避机制、监督机制的构建和调查主体合理的权限划分;事故调查程序制度的完善我们要注重事故调查的公正性、公开性和救济性;最后,从事故调查理念、事故调查时限及事故调查结果的规范化等方面完善事故调查报告的相关制度。
田兴华[5](2011)在《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我国随即进入了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阶段,事故总量居高不下,煤矿等重特大事故频频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多发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对事故调查处理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查明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究,以及提出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对策。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是一项极其严肃的事情,做好此项工作对于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者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系统研究较少,多是从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上对事故频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和分类进行明确界定,然后在对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法律机制进行调查和资料查询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事故调查处理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建议。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法律机制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法律机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萌芽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创立阶段,上世纪末至今的发展阶段。第二部分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及相关范畴。本部分首先对生产安全事故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界定了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分析了其特征和分类,将生产安全事故与相关概念如工伤、职业病等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法律基础进行了分析,我国现阶段形成了以《安全生产法》为基础,各行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法律法规为补充的法律体系。第三部分我国现阶段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现状。本部分对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程序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调查阶段和处理阶段。(一)调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事故发生后,由事故调查主体对事故进行调查,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形成事故调查阶段的结论性文书。本文重点从法理上对调查主体的特征:合法性、独立性和强制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认定书和事故调查报告批复的法律性质进行了研究。(二)处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是对责任者进行处理,提出和落实事故防范措施。本文重点对事故责任的特点和构成要件、处罚的主体和程序、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完善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法律机制的建议。主要针对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事故调查处理法律机制的建议。
赵子琪[6](2019)在《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依然是煤矿安全生产中最严重的事故类型,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之一,是对已发生事故进行事故致因分析,通过对历年相关文献阅读发现,以往的学者通过对井下不同工种类型的不安全操作制定了针对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的预防方案,重点提出了管理层对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的决策性影响等。大多数研究虽然方法多,但是却缺乏深入研究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某一层面原因,比如组织层面原因,或者个人层面原因。本文将重点深入研究导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个人层面原因分析,追溯每条一次性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运用统计学方法结合计算机软件找出企业员工安全作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与相互影响关系,最后对其结果提出假设并进行科学验证,为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提供针对性的参考。(1)得到了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584起事故样本的宏观规律趋势图。依据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官方事故点评集与事故报告建立了我国建国以来煤矿发生的重大以及特别重大(死亡10人以上)瓦斯爆炸事故完整数据库,通过分析其信息可知:从时间上来看,每年的12月、2月、3月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高发期;从空间上来看,事故集中发生在山西省,发生了 117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20%;乡镇煤矿发生了 350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60.3%;从煤矿合法运营性来看,非法经营的矿井有209个,占总事故矿井的35.79%,等相关结果;在584起事故样本中,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30人以上)共发生129起,占所有事故起数的22.09%。(2)构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流程图。以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为样本,运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了样本的所有事故致因,以此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基于此构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流程图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3)识别出了个人层面原因中出现的不安全动作,找出了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不安全动作。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的定义,研究分析了 2007年至2016年间我国煤矿发生的63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识别出了 76类不安全动作,追溯不安全动作的特征将其细化为了四级指标;并列出了违反的具体《煤矿安全规程》条目;根据统计不安全动作的发生频次,76类不安全动作共累计出现了 494次,并得到了关键不安全动作分别是违章操作的未检查瓦斯(32次)、违章行动的违规或未安置通风设施(23次)、违章指挥的超层越界开采(28次)。(4)分析了不安全动作间的相关性与影响关系。所选用的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法结合STATA 15.0软件分析的结果表明,违章放炮与安检作业不到位、通风系统管理混乱、人员的配备与管理均呈显着正相关;违规放顶与安检作业不到位、未检查设备设施、未完善建井生产系统与违法生产呈显着正相关等其他相关关系,并以此绘制了各类不安全动作间的影响关系图。(5)分析出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原因与发生频次并对其进行了指标细分。基于“2-4”模型中对个人层面行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定义,结合第4章的四级指标下的所有不安全动作,共识别出了 178类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其中,安全意识不高在所有不安全动作中出现了 71次,安全心理不佳出现了 44次,安全知识不足出现了 34次,安全习惯不佳出现了 29次;最后根据员工应具备的安全作业能力把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细分为了 14类表现形式。(6)分析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的相关性并得出了相关性图谱。运用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法结合STATA 15.0软件算出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混沌型与省能心理、自负心理、侥幸心理均呈现显着正相关;自恃型与侥幸心理、省能心理、专业知识呈显着正相关等其他相关性分析,并以此绘制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图谱。(7)提出假设并检验了一次性不安全行为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联度,总结出了相应预防措施。基于识别出的不安全动作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指标,利用卡方检验与SPSS分析软件对不安全动作指标A中每个指标与所有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指标B均建立了假设检验,10组指标间均证明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可以影响不安全动作的发出状态,并且有可能是不安全动作的危险因素;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检查表,为预防同类事故发生的安全培训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宋少卿[7](2019)在《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主因识别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频发的建筑安全事故严重阻碍建筑业长期稳定发展。其中,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居建筑安全事故之首,减少高处坠落事故是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水平的重中之重。因此,识别高处坠落事故产生的主因,制定针对性的事故干预措施,从根源上降低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率,提高建筑施工安全,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本文从施工企业角度出发,采用集成相关性分析、对应分析及对比分析相结合的高处坠落主因识别方法,研究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主因,并针对最主要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期为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HFACS和REASON模型对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4类一级因素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得到19个二级泛因素集,并使用余弦相关性方法,在泛因素集的基础上建立高处坠落事故致因有效指标的筛选模型。(2)根据确定的有效指标体系,利用对应分析方法构建高处坠落主因识别模型,在对应分析图上依据样本点与致因点的聚集趋势,运用圆覆盖法,得到高处坠落事故主因判断函数,用于识别高处坠落事故主因。(3)应用上述建成的指标筛选模型及主因识别模型,对近十年的300份高处坠落事故案例展开实证分析。首先,将事故数据代入指标筛选模型,得到包括4类一级指标,共13个有效二级指标的高处坠落事故致因有效指标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用主因识别模型对上述300份高处坠落事故进行主因识别,并分析主因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目前现场的安全监督对高处坠落事故的影响最大,同时安全教育不充分、技术措施不到位、安全监督检查及验收不充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自2010年以来,风险控制不到位不再是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因素,2013年以来,人员基本情况差和操作违规对高处坠落事故的影响逐年增加。最后,基于上述主因分析结果,从一级指标的四个方面,重点考虑最主要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主因干预措施,为施工企业提供指导。
薛宇敬阳[8](2019)在《我国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用航空是民用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独特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生产形式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通用航空飞行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或其组合的结果,从事故中学习是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缺少对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的全面分析,不利于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实现对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的有效控制。基于此,为了全面分析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实现对通用航空飞行事故的有效预防,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比较研究、统计分析、案例分析、Bootstrap自抽样、卡方检验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所能获取的1995-2015年我国发生的69起通用航空飞行事故样本的宏观规律。对比分析了 6种事故致因模型,确定选用24Model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24Model现有分类基础上,结合通用航空飞行实践,提出了基于24Model的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方法(24Model for general aviation,24Model-GA)。运用所构建的24Model-GA,全面分析了上述69起事故中的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物态,间接原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安全文化缺欠,外部因素缺欠,初步形成了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数据库。基于69起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析结果,以有效控制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为目的,运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了 24Model-GA中相邻原因子类之间的关联关系,明确了事故预防的控制重点,尝试提出了适用于通用航空运营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特征、事故等级、事故飞行阶段、事故发生地域及其所属民航地区管理局、驾驶员年龄、事故机型、作业类型及其内在发展和演变规律的角度得到了通用航空飞行事故的宏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事故发生月份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1天内事故主要集中在9:00-10:00和15:00-16:00时段;明确了现阶段,通航重大飞行事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一般等级的飞行事故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的规律;明确了巡航/作业阶段是事故高发的飞行阶段;明确了四川省和黑龙江省是我国通航事故高发省份;明确了西南地区管理局辖区内发生的事故总数最高,占事故起数的20%;得到了事故驾驶员的平均年龄为43.7岁,其中45-65岁的驾驶员占总人数的50%的结果;明确了排名前三的事故机型分别是运5,米-8,罗宾逊R44Π;得到了航空喷洒(撒)和商用驾驶员执照培训是事故发生频次最高的两种作业类型,进一步得到了这两类事故发生起数随时间的演变规律。上述研究结论为从宏观角度预防通用航空飞行事故提供了参考。(2)改进了 24Model,构建了基于24Model的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方法(24Model for general aviation,24Model-GA),给出 了基于 24Model-GA 的事故原因分析过程和步骤。构建的24Model-GA包含6类原因模块,46个原因子类,并给出了 46个原因子类的定义。确定的事故原因分析过程包括:以通用航空运营单位为事故分析的组织范围;确定了以组织内的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物态、间接原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安全文化缺欠,以及组织外部因素缺欠为事故原因的分析范围;确定了以航空器失事的那一刻为事故分析的终点,向前回溯的事故原因分析路径,明确了对于事故原因的分析不包括应急救援过程。提出了事故原因分析的3个步骤,分别是:直接提取事故报告中的显着信息;运用Why-Because法和因果充分性标准(Causal sufficiency criterion)合理推断不显着信息,并形成事故原因详细目录;将详细目录按照24Model-GA归类。(3)利用24Model-GA及其给出的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物态,间接原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安全文化缺欠,外部因素缺欠的定义,得到了 69起通用航空飞行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物态,间接原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安全文化缺欠,外部因素缺欠共计1431个,统计得到了按照24Model-GA归类的各原因子类的规律性结果。详细结果如下所示:①识别出250个不安全动作及34种表现形式。明确了需要通用航空运营单位重点控制的11种高频不安全动作及其定义,分别是:飞行前准备不佳(24次)、操作技术不佳(20次)、机组资源管理不佳(15次)、注意力分配不当(15次)、未有效监督飞行前准备情况(14次)、未及时采取措施(13次)、违规和违法组织和实施作业(12次)、不合理的人员安排(11次)、违反飞行计划(10次)、未组织培训(10次)、未对作业过程实施有效监控(10次)。对不安全动作作用路径研究,得到了飞行人员的不安全动作主要导致产生事故和其他不安全动作,机务人员的不安全动作主要导致产生不安全物态,培训负责人的不安全动作主要导致产生间接原因,作业负责人的不安全动作主要导致产生安全管理体系缺欠,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主要导致产生安全文化缺欠。强调了上述人员应实现对不安全动作的自我控制。得到了按照24Model-GA归类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其中53.6%的不安全动作属于违章操作,进一步得到控制飞行前准备不佳,注意力分配不当,违规和违法组织和实施作业,违反飞行计划,可以避免43.3%的违章操作。将不安全动作按照作业类型归类,明确了航空喷洒(撒)作业,商用驾驶员执照培训作业,航空护林作业,航空探矿作业,飞行试验作业中需要重点控制的高频不安全动作数量及其表现形式,分别是:6种,4种,4种,2种,4种。②识别出52个不安全物态及其20种表现形式。明确了通用航空运营单位需要重点控制的2种高频不安全物态,分别是:发动机故障(8次)和与风有关的原因(8次)。将不安全物态按照24Model-GA归类,得到了 55.8%的不安全物态属于物理环境,44.2%的不安全物态属于技术环境。进一步明确了物理环境的7种表现形式,技术环境的13种表现形式。明确了通用航空运营单位在飞行前做好飞行计划,如了解作业区气象特点,地形走向,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等,可以有效控制55.8%的不安全物态。③识别出282个间接原因,得到了 89.7%的间接原因由安全意识不高,安全心理不利和安全知识不足组成。进一步分析得到了 13条安全意识,16条安全心理状态,13条安全知识能够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此外,还总结得到了与事故相关的安全生理不利5条,安全习惯不佳4条。④识别出202个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得到了 74.3%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是“安全管理程序缺欠”,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安全管理程序缺欠中52.0%是“系统程序缺欠”,32.7%是“操作程序缺欠”,15.3%是“培训项目缺欠”,分析得到了 7条高频系统程序缺欠内容,7条高频操作程序缺欠内容,和1条高频培训项目缺欠内容。明确了通用航空运营单位有效贯彻和实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可以减少11.9%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得到了 86.7%的“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缺欠”源于运营单位人员“职责分配缺欠”,进一步分析得到了 2条高频职责分配缺欠内容。得到了 76.9%的“资源管理缺欠”源于运营单位未能提供确保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进一步明确了 2条高频设备设施缺欠内容。⑤识别出597个安全文化缺欠。进一步按照24Model-GA中的21个安全文化原因子类归类,得到了通用航空运营单位需要重点建设的10个安全文化内容,如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安全培训需求,安全的重要度,安全主要决定于安全意识等。⑥识别出48个外部因素缺欠,进一步按照24Model-GA中的4类原因子类归类,得到了“局方监管缺欠”和“通航活动相关单位缺欠”导致64.6%的外部因素缺欠,分析掌握了 14条局方监管缺欠和其中的1条高频缺欠,14条通航活动相关单位缺欠和其中的1条高频缺欠。分析得到了存在“设计制造缺欠”的8种机型及其缺欠部位,如Y12机型螺旋桨易发生自动顺桨的设计缺欠等。分析掌握了 7条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缺欠”内容。(4)运用Bootstrap自抽样法,估计了稳定存在于更大事故样本(N>69)中的27个原因子类及其发生概率,如违章操作等。运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方法,得到了24Model-GA中存在的21对两两显着关联的相邻原因子类,及对其相邻原因子类的发生具有较强预测效果的4个原因子类。明确了 6条完整的事故原因作用路径,及路径上的7个原因子类。综合卡方检验结果,得到了通用航空运营单位需要重点和优先解决的9个关键原因子类,如安全心理不利等。建立了供局方和通用航空运营单位日常事故预防工作参考使用的关键要素自查表。
戴诚[9](2010)在《生产安全事故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各行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再加之大部分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总量终居高不下。随着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愈发重视,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和增强,已初步建立了生产安全事故的法律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基本的管理制度。但仍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存在生产安全事故立法方面的缺失:一是生产安全事故基本法缺乏权威性;二是生产安全事故行政法规的法律导向出现偏差;三是法规体系缺乏系统性;四是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定义分歧严重。围绕以上问题,本文试图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本质进行综合的分析,力求从根本上探索出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方法。第一章对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立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其理论基础以及立法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对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立法存在的缺陷作了简要分析。第三章结合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立法缺陷,从立法指导思想、补完生产安全事故法律法规体系方面着手,对完善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立法的路径提出对策措施。
于敏[10](2019)在《重特大事故不安全行为及科学预防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还会给人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为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应当充分了解事故发生原因。从事故原因着手制定应对措施,以达到有效预防事故的目的。本文以2005-2017年国内重特大事故为样本,从事故发生时间、发生行业、发生地点及事故类型角度统计分析事故发生规律。以行为安全“2-4”模型为理论依据,根据其对直接原因的定义,分析各行业重特大事故的行为原因。根据行为原因发生情况归纳整理导致各行业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共性原因。根据共性原因违章情况,结合风险矩阵建立“违章矩阵”;在“违章矩阵”中,从事故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两个维度,计算并提取引起共性原因发生的高风险违章款项。根据分析发现特别重大事故发生造成的后果及影响十分严重,重大事故虽然单次造成影响较低但是从总体数据来看依然不可忽视;各类伤害事故类型中,车辆伤害、瓦斯爆炸、其他爆炸和容器爆炸发生重特大事故频率最高、影响最为严重等基本规律。对110起事故样本进行直接原因分析,得出直接原因818条;归纳出导致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共性原因13条、导致工矿商贸重特大事故共性原因17条、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共性原因10条。通过对涉及共性原因的直接原因进行法规对照,统计得出涉及火灾事故共性原因的法规共15条、涉及交通事故共性原因的法规共17条、涉及工矿商贸事故共性原因的法规共20条。为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本文以各项分析结果为数据支持,以B/S架构为技术基础、运用java EE基于eclipse进行后台程序的编写、运用My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事故预防学习系统;将各项研究成果上传至事故预防学习系统中,为企业及安全监管单位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
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沿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发展历程 |
1.1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变迁沿革 |
1.1.1事故统计工作建立阶段 (1949—1990年) |
1.1.2事故统计工作发展阶段 (1991—2000年) |
1.1.3事故统计工作成熟完善阶段 (2001—2006年) |
1.1.4事故统计工作提升阶段 (2007年至今) |
1.2重点法规及规范文件总揽 |
2事故统计覆盖范围的变化 |
2.1单位范围 |
2.2事故范围 |
2.3人员对象 |
3事故信息登记、报送与统计模式的变化 |
3.1以2002年和2008年为节点的事故登记制度变化 |
3.2以2002年为节点的报表颗粒度变化 |
3.3以2008年为节点的报送主体的变化 |
3.4以2002年和2016年为节点的报送模式的变化 |
4事故具体统计事项的变化 |
4.1事故单位基本信息统计项的变化 |
4.2事故内容统计项的变化 |
4.2.1事故后果整体信息 |
1) 有关伤亡人数统计项的变化 |
2) 有关经济损失统计项目的变化 |
3) 有关损失工作日项目的变化 |
4.2.2伤亡人员信息 |
4.2.3事故原因信息 |
4.3其他事项的变化 |
5结论 |
(2)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和模式分析及完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构成与特点 |
1.1 事故统计法规及报表制度构成 |
1.2 统计制度主要特点 |
1.2.1 对统计工作本身的关注度经历了起伏 |
1.2.2 对统计数据的应用目的表述有所变化 |
1.2.3 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更为匹配 |
1) 第一次“有” |
2) 第一次“无” |
3) 第二次“有” |
4) 第二次“趋近无” |
2 现有统计模式存在的不足分析 |
2.1 事故统计的实际协同性依然不足 |
2.2 将单纯的直接经济损失事故纳入统计不够合理 |
2.3 现有事故报表对企业的指导作用较弱 |
2.4 所有事故基础报表都由基层监管部门填报存在不足 |
2.5 事故统计结果发布内容和模式有待提升 |
3 建议 |
3.1 提高事故统计的实际协同性 |
3.2 优化事故登记表内容, 增强对企业事故管理指导作用 |
3.3 改进事故信息报送和调查修正机制 |
3.4 提升统计结果发布的主动性 |
3.5 制修订相关支撑性法规标准 |
4 结论 |
(3)论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生产安全事故概述 |
第一节 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 |
一、生产安全事故 |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特殊情况 |
第二节 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制度 |
二、新时期的制度 |
三、目前采用的制度 |
第二章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 |
第一节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机制 |
一、事故调查机构 |
二、事故调查程序 |
第二节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结论 |
一、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 |
二、事故调查报告的效力 |
三、事故调查报告的批复 |
四、事故调查报告的公开 |
五、事故责任认定的救济 |
第三章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改进 |
第一节 现行事故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事故调查组织形式的分析 |
二、事故调查程序的分析 |
三、事故责任认定救济分析 |
第二节 完善事故调查制度的建议 |
一、完善事故调查组织机构 |
二、完善事故调查程序 |
三、完善事故责任认定的救济渠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论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预期创新点 |
2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概述 |
2.1 生产安全事故概述 |
2.2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概述 |
2.3 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发展历程 |
2.4 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主要内容 |
3 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现实困境 |
3.1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
3.2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主体所存在的问题 |
3.3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程序所存在的问题 |
3.4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所存在的问题 |
4 它山之石:国外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借鉴 |
4.1 美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 |
4.2 英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 |
4.3 韩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 |
4.4 国外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启示 |
5 完善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对策 |
5.1 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的指导思想 |
5.2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体制的改进 |
5.3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主体制度的完善 |
5.4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程序的完善 |
5.5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的科学化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的产生与发展 |
2、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与相关范畴 |
2.1 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 |
2.2 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征 |
2.3 生产安全事故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2.4 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类和分级 |
2.4.1 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类 |
2.4.2 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级 |
2.5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的法律基础及相关法律法规 |
2.5.1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的法律基础 |
2.5.2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相关法律法规 |
3、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 |
3.1 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 |
3.1.1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主体 |
3.1.2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行为的法律性质 |
3.1.3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程序 |
3.1.4 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认定书和事故调查批复的法律性质 |
3.2 生产安全事故的处理 |
3.2.1 生产安全事故责任的特点 |
3.2.2 生产安全事故责任的构成要件 |
3.2.3 责任追究的类型、主体和程序 |
3.2.4 行政处罚与刑罚的衔接 |
3.2.5 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 |
4、如何完善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 |
4.1 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4.2 完善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瓦斯爆炸事故物理致因研究综述 |
1.2.2 瓦斯爆炸事故人因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事故样本选取与宏观特性 |
2.1 事故样本选取 |
2.2 事故样本宏观特征分析 |
2.2.1 时间特征分析 |
2.2.2 空间特征分析 |
2.2.3 基本特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事故分析方法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事故致因模型综述 |
3.1.2 事故致因“2-4”模型 |
3.2 事故原因分析方法 |
3.3 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
3.3.1 分析过程 |
3.3.2 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瓦斯爆炸事故一次性行为原因及特征研究 |
4.1 一次性不安全行为——不安全动作因素划分 |
4.2 样本统计分析结果 |
4.2.1 样本的不安全动作统计分析结果 |
4.2.2 违章操作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
4.2.3 违章行动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
4.2.4 违章指挥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
4.3 不安全动作的原因特征分析 |
4.3.1 违章操作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
4.3.2 违章行动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
4.3.3 违章指挥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
4.4 关键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 |
4.4.1 违章操作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
4.4.2 违章行动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
4.4.3 违章指挥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
4.5 不安全动作的指标与对事故重要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预防措施 |
4.5.1 Pearson与Spearman相关性检验与结果分析 |
4.5.2 不安全动作相关性与对事故影响关系图谱 |
4.6 本章小结 |
5 瓦斯爆炸事故习惯性行为原因及特征研究 |
5.1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识别与划分 |
5.1.1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识别 |
5.1.2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划分 |
5.2 习惯性行为原因具体结果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
5.2.1 安全意识不高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5.2.2 安全心理不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5.2.3 安全知识不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5.2.4 安全习惯不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5.2.5 安全生理不佳分析结果 |
5.3 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指标相关性分析 |
5.3.1 Pearson与Spearman相关性检验与结果分析 |
5.3.2 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影响关系图谱 |
5.4 本章小结 |
6 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因素关联性研究以及预防建议 |
6.1 分析指标对象的选择与确立 |
6.2 卡方检验分析方法与数据准备 |
6.3 指标A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具体分析 |
6.3.1 指标A1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2 指标A2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3 指标A3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4 指标A4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5 指标A5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6 指标A6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7 指标A7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8 指标A8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9 指标A9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3.10 指标A10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
6.4 基于检验结果提出预防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7)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主因识别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高处坠落事故主因识别研究现状 |
1.2.2 HFACS模型研究现状 |
1.2.3 对应分析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2 高处坠落事故致因指标体系及筛选模型建立 |
2.1 高处作业 |
2.1.1 高处作业的概述 |
2.1.2 高处作业的特点 |
2.2 高处坠落事故 |
2.2.1 高处坠落事故的概述 |
2.2.2 伤亡事故分类 |
2.2.3 高处坠落事故的特征 |
2.3 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因素集确定 |
2.3.1 可供参考的现有事故致因因素分析框架 |
2.3.2 高处坠落事故致因的一级因素指标确定 |
2.3.3 高处坠落事故致因的二级泛因素集确定 |
2.4 高处坠落致因指标筛选模型 |
2.4.1 指标筛选的原则 |
2.4.2 指标筛选的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主因识别 |
3.1 主因识别方法比较及适应性分析 |
3.1.1 主成分分析 |
3.1.2 因子分析 |
3.1.3 对应分析 |
3.1.4 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
3.2 主因识别建模思路及流程 |
3.2.1 建模思路 |
3.2.2 模型内容及实施流程 |
3.3 高处坠落致因对应分析模型构建 |
3.3.1 事故样本列联分解 |
3.3.2 事故致因因子分析 |
3.3.3 模型收敛性优化 |
3.3.4 样本致因对应关系描述 |
3.4 高处坠落主成因判断 |
3.5 本章小结 |
4 案例分析 |
4.1 数据收集 |
4.1.1 数据特征 |
4.1.2 数据整理 |
4.2 高处坠落致因有效指标体系 |
4.2.1 事故样本对泛因素集的列联分解 |
4.2.2 高处坠落致因因素有效指标体系确定 |
4.3 高处坠落主因识别 |
4.3.1 事故样本对致因有效指标体系的列联分解 |
4.3.2 事故样本与致因对应关系描述 |
4.3.3 高处坠落事故主成因判定 |
4.3.4 其他年份主因识别 |
4.4 结果分析 |
4.4.1 整体致因差异分析 |
4.4.2 时序效果下致因差异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关于主因干预的几点建议 |
5.1 企业影响方面 |
5.2 安全监督方面 |
5.3 作业条件方面 |
5.4 安全行为方面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我国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航空事故原因研究综述 |
1.2.2 研究现状评述及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事故样本来源及其宏观规律研究 |
2.1 事故样本来源 |
2.2 事故样本宏观规律研究结果 |
2.2.1 基于时间规律的统计结果 |
2.2.2 基于事故等级的统计结果 |
2.2.3 基于事故飞行阶段的统计结果 |
2.2.4 基于事故发生地域的统计结果 |
2.2.5 基于事故发生地所属民航地区管理局的统计结果 |
2.2.6 基于事故驾驶员年龄的统计结果 |
2.2.7 基于事故机型的统计结果 |
2.2.8 基于事故作业类型的统计结果 |
2.2.9 航空喷洒(撒)作业事故演变规律的统计结果 |
2.2.10 商用驾驶员执照培训作业事故演变规律的统计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3 事故致因模型的确定 |
3.1 事故致因模型综述 |
3.1.1 多米诺骨牌模型 |
3.1.2 SHEL模型 |
3.1.3 Reason模型和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 |
3.1.4 基元事件分析方法 |
3.1.5 Rasmussen的风险管理模型和AcciMap |
3.1.6 事故致因“2-4”模型 |
3.2 事故致因模型的比较研究 |
3.2.1 事故致因模型的组成成分比较 |
3.2.2 事故致因模型的系统性比较 |
3.2.3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4 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方法的构建 |
4.1 基于24Model的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方法的构建 |
4.1.1 不安全动作定义及其分类 |
4.1.2 不安全物态定义及其分类 |
4.1.3 间接原因定义及其分类 |
4.1.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定义及其分类 |
4.1.5 安全文化缺欠定义及其分类 |
4.1.6 外部因素缺欠定义及其分类 |
4.1.7 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方法的确定 |
4.2 事故原因分析过程 |
4.2.1 事故原因分析的相关要素的确定 |
4.2.2 事故原因分析路径的确定 |
4.2.3 事故原因分析步骤的确定 |
4.3 案例分析 |
4.3.1 事故发生过程概述 |
4.3.2 事故原因分析过程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安全动作统计研究 |
5.1 不安全动作的统计分析结果 |
5.1.1 不安全动作统计列表 |
5.1.2 不安全动作作用路径的统计结果 |
5.1.3 基于24Model-GA分类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 |
5.2 基于事故作业类型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 |
5.2.1 航空喷洒(撒)作业的不安全动作及其控制措施 |
5.2.2 商用驾驶员执照培训作业的不安全动作及其控制措施 |
5.2.3 航空护林作业的不安全动作及其控制措施 |
5.2.4 航空探矿作业的不安全动作及其控制措施 |
5.2.5 飞行试验作业的不安全动作及其控制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6. 不安全动作之外的五类原因统计研究 |
6.1 不安全物态的统计分析结果 |
6.1.1 与发动机故障相关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2 与风有关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3 与气象能见条件相关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4 光线原因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5 与风和地形相关的综合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6 与地形相关的综合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7 与GPS故障相关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8 操作性能降低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9 自动驾驶仪故障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2 间接原测的统计分析结果 |
6.2.1 安全意识不高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2.2 安全心理不利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2.3 安全知识不足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2.4 安全生理不利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2.5 安全习惯不佳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3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的统计分析结果 |
6.3.1 安全管理程序缺欠统计结果 |
6.3.2 安全方针缺欠统计结果 |
6.3.3 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缺欠统计结果 |
6.3.4 资源管理缺欠统计结果 |
6.4 安全文化缺欠的统计分析结果 |
6.5 外部因素缺欠的统计分析结果 |
6.5.1 局方监管缺欠统计结果 |
6.5.2 通航活动相关单位缺欠统计结果 |
6.5.3 设计制造缺欠统计结果 |
6.5.4 法律法规缺欠统计结果 |
6.6 通用航空飞行事故高频原因汇总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7 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关联性研究及预防措施建议 |
7.1 基本分析原理概述 |
7.2 基于卡方检验的数据分析结果 |
7.2.1 数据处理 |
7.2.2 基于Bootstrap自抽样的稳定事故原因分析结果 |
7.2.3 24Model-GA中相邻原因子类关联强度分析结果 |
7.2.4 讨论 |
7.3 对策建议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9)生产安全事故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立法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生产安全事故的厘定 |
一、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 |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法律特征 |
三、生产安全事故与其他类事故的区别 |
第二节 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的立法历史 |
一、建国以来伤亡事故的法律制度演变历史 |
二、07年前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法律体系的缺陷与不足 |
第三节 当前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立法分析 |
一、生产安全事故法律体系初探 |
二、生产安全事故分类分级概述 |
三、部分类别生产安全事故的定义及其法律法规构建研究 |
第二章 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立法存在的主要缺陷 |
第一节 基本法缺乏权威性 |
第二节 行政法规的法律导向出现偏差 |
一、生产安全事故定义出现偏差 |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受理部门没有指定 |
第三节 法规体系缺乏系统性 |
一、各位阶法律文件之间的衔接不紧密 |
二、缺乏完善的技术法规体系做支撑 |
第四节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定义分歧严重 |
一、工矿商贸事故定义的缺陷 |
二、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冲突的典型案例 |
三、事故分级标准的错位 |
第三章 加快完善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立法 |
第一节 更新立法理念、完善立法模式 |
一、确立生产安全事故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 |
二、通过立法来实现各方利益的最优平衡 |
第二节 探索生产安全事故立法的路径 |
一、提高基本法的立法位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二、调整法律体系结构和内容,明确各类事故的法律划分 |
三、加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追究的可操作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重特大事故不安全行为及科学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重特大事故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重特大事故基本规律统计 |
2.1 事故总体情况统计 |
2.2 按事故发生年份统计 |
2.3 按事故发生行业和领域统计 |
2.4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统计 |
2.5 按发生地区统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特大事故行为原因分析 |
3.1 直接原因分析 |
3.2 各行业直接原因统计 |
3.2.1 .全行业直接原因整体情况 |
3.2.2 工矿商贸重特大事故直接原因统计 |
3.2.3 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直接原因统计 |
3.2.4 重特大火灾事故直接原因统计 |
3.3 各行业共性原因提取 |
3.3.1 重特大火灾事故共性原因提取 |
3.3.2 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共性原因提取 |
3.3.3 工矿商贸重特大事故共性原因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风险违章款项提取 |
4.1 建立“违章矩阵” |
4.2 火灾重特大事故高风险违章款项提取 |
4.2.1 火灾重特大事故共性原因违章款项对照 |
4.2.2 火灾重特大事故违章款项风险分级 |
4.2.3 火灾重特大事故高风险违章款项提取 |
4.3 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高风险违章款项提取 |
4.3.1 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共性原因违章款项对照 |
4.3.2 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违章款项风险分级 |
4.3.3 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高风险违章款项提取 |
4.4 工矿商贸重特大事故高风险违章款项提取 |
4.4.1 工矿商贸重特大事故共性原因违章款项对照 |
4.4.2 工矿商贸重特大事故违章款项风险分级 |
4.4.3 工矿商贸重特大事故高风险违章款项提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事故预防学习系统 |
5.1 事故预防学习系统整体框架构建 |
5.1.1 技术路线 |
5.1.2 系统创新点 |
5.1.3 预期目标 |
5.1.4 系统功能 |
5.2 确定系统界面及重特大事故数据上传 |
5.2.1 系统主体界面 |
5.2.2 重特大事故基本信息数据界面 |
5.2.3 事故样本原因分析界面 |
5.2.4 事故发生情况统计界面 |
5.2.5 法律法规数据及培训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事故样本基本信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沿革分析[J]. 任智刚.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06)
- [2]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和模式分析及完善建议[J]. 任智刚,何奕,曾明荣,金龙哲.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09)
- [3]论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完善[D]. 孟大鹏. 复旦大学, 2010(02)
- [4]论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的完善[D]. 宋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5]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制研究[D]. 田兴华. 山东大学, 2011(04)
- [6]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D]. 赵子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2)
- [7]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主因识别及干预研究[D]. 宋少卿.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我国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研究[D]. 薛宇敬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9]生产安全事故立法研究[D]. 戴诚. 复旦大学, 2010(03)
- [10]重特大事故不安全行为及科学预防对策[D]. 于敏.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标签:生产安全事故;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高处坠落; 习惯性违章; 行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