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湘桂中部泥盆系七子桥期沉积相古地理及含矿特征

粤湘桂中部泥盆系七子桥期沉积相古地理及含矿特征

一、湘桂粤中泥盆世棋梓桥时期沉积相古地理及含矿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胜云,周超,安江华[1](2017)在《湖南沉积型锰矿床的成矿模式》文中提出锰是湖南的优势矿种之一,当前国内锰矿供应紧张的形势下,研究湖南省境内沉积型锰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推动沉积型锰矿的找矿勘查具有一定意义。介绍了湖南省沉积型锰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矿石同位素特征等,综合分析了湖南省境内沉积型锰矿的成矿控制因素,结合近年潜力评价提供的锰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资料等,初步提出了统一的成矿模式。湖南沉积型锰矿床在时间上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南华纪、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6个地质时代,最重要的赋矿地层是南华系、奥陶系、二叠系地层,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沉积盆地中,地层岩相、构造、岩浆岩等共同决定了锰矿床的定位。

赵小明,牛志军,张开明,吴年文,彭练红,龙文国,魏运许,安志辉,胡昆[2](2017)在《中南地区地层综合区划》文中提出在系统查阅中南地区19962015年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基于最新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以古生代地质构造为重点,综合分析中南地区各时代形成的所有地层的基本特征、地层组合、时空变化规律及控制因素,对中南地区进行了综合地层区划。中南地区划分为秦岭—大别等4个地层大区、上扬子等10个地层区、罗霄等28个地层分区。对各个分区的岩石地层序列、沉积建造特征、地层间接触关系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与综合分析,探讨了中南地区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

李林[3](2017)在《湘中龙山穹隆构造特征及其与低温成矿元素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湘中盆地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结合带西侧,以典型的穹盆叠加褶皱为主,该区域发育以锡矿山锑矿和龙山金锑矿为代表的一系列的低温矿床。这些低温矿床大多直接赋存于穹隆构造体之中。龙山穹隆位于湘中盆地中部,是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的组成部分,与扬子地块西南缘其他穹隆体相比,龙山穹隆地层出露完整齐全,是该区域构造穹隆体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龙山穹隆为研究对象,对龙山穹隆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并基于基底岩石的含矿性,通过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研究,来探讨湘中盆地Pb、Zn、Ag、As、Sb等低温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并以龙山金锑矿床的为例,探究构造与该区低温成矿之间的关系。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通过对2条横切龙山穹隆的构造剖面的解析以及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分析,厘定了3期构造变形,即D1期为EW向褶皱与轴面劈理,变形时代为加里东期;D2期为NWW-NW向的开阔褶皱与断层,变形时代为印支期;D3期为NE-SW向褶皱与断层,变形时代为燕山期。综合构造解析结果表明,龙山穹隆整体是一个由NE向褶皱(D3期)横跨叠加在EW向褶皱(D1期)之上而形成的构造穹隆体,为加里东期与燕山期的构造复合的结果。2.岩石地球化学组成结果显示,该区Sb在前泥盆系中均明显高于扬子板块上地壳平均丰度值,Au在板溪群和冷家溪群中具有3-10倍的背景异常,寒武系和奥陶系中Pb、Zn、Ag、As等元素平均含量高于扬子板块上地壳平均值,为区内低温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储备;稀土元素特征和Pb、Sr同位素研究表明,形成区内锑、金矿的成矿物质很可能来自基底碎屑岩。3.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加里东运动使区内赋矿地层江口组发生区域变质,为矿源层中成矿物质活化、浸出、迁移提供了动能;印支期形成的NWW-NW向的宽缓褶皱和断裂是良好的储矿构造,晚期的岩浆活动可能驱动了龙山金锑矿的第一次成矿作用;燕山期形成NE-SW向的褶皱叠加在早期的EW向褶皱之上,形成现在的穹隆构造,形成有利的成矿部位,该期运动形成NE向的断裂,是区内主要的矿液通道和导矿构造,该期的岩浆活动驱动了龙山锑金矿的第二次成矿。

赵博[4](2014)在《钦杭成矿带南岭与浙西成矿元素富集规律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浙西和南岭的元素富集成矿规律之异同。文章紧扣元素是成矿作用的“基因”这一重要的成矿学命题展开讨论,认为元素有质和量两种不可分割的地球化学属性;质和量在时间、空间、地质-地球化学作用上又有三种表达;成矿能量(储量)是元素成矿作用的总体现,成矿潜力(分维数)用于描述成矿能量的集中趋势,成矿强度、效率、规模是成矿能量之面面观。从中提出了“带方向”分形谱等创新模型,初步实现了分形与控岩-控矿构造之间的挂钩;又借鉴了经济学中“效率”的概念,认为分形谱右半段的开口度表示“投入”,左半段开口度表示“产出”,二者之比即为成矿效率(指数)。总开口度为强度指数。浙西和南岭是钦-杭成矿带上两个重要的成矿集中区,然而两区相比,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及其矿种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本文的技术路线是:利用已有的水系沉积物化探数据,并结合大地构造、岩浆活动和沉积成岩等因素,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对两区的元素成矿规律进行对比、探索造成异同的原因。结果显示:两区存在“对比悬殊、交集少、互补多”之成矿规律。首先,“对比悬殊”符合二八定律。南岭仅Hg、Au、La等的成矿效率小于浙西,其余元素的成矿效率较之于浙西占压倒性优势。南岭的区域断裂密度、断裂交汇点、花岗岩类出露面积、矿床的规模和储量、高产热花岗岩等控矿因素也具有浙西无法比拟的优势。浙西位于钱塘坳陷带,沉积盖层较厚,深部构造引擎产生的能量不易传递至表壳,或不易引发“引潮共振”,导致该区矿化不佳。其次,“交集少、互补多”是成矿作用对两区区域地质背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但意味着钦杭带作为一个整体的成矿景观丰富且有序。浙西矿床多赋存在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地层中,南岭矿床多赋存在晚古生代;浙西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为区域性的NE向断裂带与NW向次级断裂的交汇处,南岭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为NE-NNE向、其次为EW向。浙西受洋壳俯冲影响显着,该区在150-140Ma时发生了俯冲角度的加大暨构造背景的转换,先后出现了与高温I型(赣东北)、低温I型、S型和铁质A型岩体有关的岩浆-成矿事件。该区的Fe、Au、Ag、H g、Cu、Mo、Zn等亲MT型元素大多具有可观的成矿潜力。南岭中生代的岩浆-成矿-成矿事件可能与岩石圈转型有关,花岗岩类以S型(BELIF花岗岩)为主、I型为辅,该区的亲IL型花岗岩元素如Be、Bi、W、Sn、Nb、Ta、U、Pb等具有极高的成矿潜力。这些规律对两区找矿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中林,黄继春,廖示庭,刘辉东,张忠进,郭良[5](2011)在《粤北韶关-连平地区1∶25万区调主要成果与进展》文中指出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方面对粤北韶关-连平地区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了沉积地层的古地理环境,确定出晚古生代两个同期异相的沉积堆积区,并从"兴梅混合岩田"中解体出早中元古代桃溪岩组。通过锆石U-Pb定年,重新厘定志留纪不同侵入期次的花岗岩。对分布于粤赣边界细坳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体进行锆石岩相学与年代学研究,获取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742.3±9.3 M,反映研究区内存在晚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浆的侵入事件。研究认为四会-吴川断裂带自四会-清新一带进入研究区,与英德-始兴断裂组相接,并形成宽大的硅化岩带。将大东山-贵东复式岩体解体为17个时代岩性单位,认为不同侵入期次的侵入岩中以中侏罗世-早白垩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W、Sn含量为最高,是作为钨锡及多金属的主要含矿载体。

宋世明[6](2011)在《广东大降坪和大宝山硫化物矿床多元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东地区在我国东南部古扬子与古华夏陆块接触部位发育有(超)大型的成矿带,本文选择其中的两个成矿典型实例,包括粤西大降坪黄铁矿矿床和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硫化物矿床,针对目前矿床成因研究中存在的种种争议与不确定性,在全面掌握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系统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并尝试应用一些新的矿床地球化学方法,结合地质背景讨论了矿床成因,为区域找矿提供了参考信息,并且在理论与方法上对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具有参考意义。在粤西大降坪黄铁矿矿床的研究中,首先尝试探索开展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Mo在中低温热液成矿中的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对象为与矿体同生热水沉积的硅质岩,结果发现,本区Ⅲ号矿体与Ⅳ号矿体具有明显不同的Mo同位素特征(Ⅲ号矿体的δ97/95Mo为-0.02‰~0.29‰,变化范围小;Ⅳ号矿体的δ97/95Mo为-0.70‰~0.62‰,变化范围较大,尤其是主矿层处的5个样品均以富集轻同位素为特征),前者的Mo同位素指示其成矿流体来自于海底热液,属热水沉积成因(或海底喷流);后者则反映矿床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后期热液改造作用;Ⅲ号矿体可能形成于一种开放的生物作用较强烈的缺氧环境;Ⅳ号矿体形成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弱氧化—氧化的局限环境。Mo同位素在这种局限环境条件下可能存在一定的动力学分馏效应。Mo同位素可以作为一种示踪成矿流体以及成矿环境演化的有效手段。其他同位素(He-Ar-Pb-S)以及REE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也表明:大降坪的Ⅲ号矿体与Ⅳ矿体的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不同。Ⅲ号矿体的硫化物与围岩具有相似的Pb、S同位素特征(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8.266、15.641、38.558 VS 18.244,15.712,38.647;δ34S为-19.4‰VS-18.5‰),3He/4He平均为1.48×10-6,R/Ra为1.04,反映Ⅲ号矿体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碎屑围岩地层,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当时的大气降水(海水);相比而言,Ⅳ号矿体的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157,15.687和38.509)显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伏基底地层,硫(δ34S≈17.9‰)主要来自于海水硫酸盐,R/Ra平均为为2.42,显示有部分深部地幔流体的参与,其硫化物中具有非常明显的Eu正异常,暗示矿体经历了中高温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在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研究中,通过对不同产状、不同形态的硫化物进行He-Ar-Pb-S同位素示踪和稀土元素组成研究,发现块状和脉状矿体的的He-Ar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前者的R/Ra平均为3.01,反映成矿流体为大气饱和水(海水)与地幔流体混合作用的结果,而脉状矿体的R/Ra仅为0.60,表明有地壳物质组分的加入;块状矿体与脉状矿体的铅硫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大多数硫化物的δ34S为零值附近,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946,15.735,38.990)主要落在上地壳与造山带之间,从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球深部。然而,二者硫化物的REE组成明显不同,块状硫化物具有典型的Eu正异常,轻稀土富集,具有海底热液喷流沉积特征,而脉状矿体的呈Eu负异常,具有跟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相似的稀土特征,暗示脉状矿体可能主要与花岗质岩浆流体有关,部分脉状矿体也可能来自对后期岩浆热液对块状矿体的活化转移。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即泥盆纪与火山作用相关的热液成矿期和燕山期与岩浆热液相关的叠加成矿期。在以上两个典型矿床分别精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大降坪黄铁矿矿床与大宝山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均为与热水沉积作用相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都具有热水沉积+叠加改造成矿的特点。前者为与热水沉积相关的SEDEX型,后者为与火山作用相关的VMS型。构造背景、含矿地层以及同生断裂中的岩浆活动是区域找矿的重点。

杨怀宇[7](2010)在《湘桂地区泥盆纪—中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文中认为本论文定位于湘桂地区海相油气勘探的基础性地质研究。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以野外露头剖面为主要基础资料,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镜下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和岩相古地理编图等技术手段,对湘桂地区泥盆纪-中三叠世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构造古地理学研究,明确了湘桂地区泥盆纪-中三叠世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剖析研究区特殊的“台-槽-丘-盆”多种沉积类型对构造活动、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沉积充填响应,探讨叠加、改造型的残留盆地物质充填规律及其反映的构造-古地理意义。湘桂地区晚古生代-早中三叠世地层中发育3大沉积相组、14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大陆相组的风化残积、冲积扇和河流;海陆过渡相组的三角洲、潮坪和泻湖相;海相组的陆源碎屑型无障壁海岸、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孤立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台地、台间盆地、欠补偿型盆地和补偿型浊积岩盆地。湘桂地区晚古生代-早、中三叠世构造古地理表现为泥盆纪拉开,石炭纪延续,二叠纪发展和早、中三叠世统一的特征。早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湘桂地区发生伸展裂陷,总体古地理格局为北高南低,槽-台相间格局已经形成,孤立台地面积较大,钦防海槽自加里东期之后连续沉积并未间断,石炭纪时浅水碳酸盐台地范围扩大,台间深水盆地分布局限,浅滩发育,槽-台分异不明显,早二叠世发生海侵,海水淹没全区,槽-台分异明显,孤立台地范围变小;晚二叠世东吴运动造成钦防海槽关闭并褶皱回返,云开地区发生隆起,深水盆地收缩,槽-台分异明显,早三叠世碳酸盐台地转为以大面积鲕粒滩为特征碳酸盐缓坡,该时期至中三叠世滇黔桂地区各坳陷合并统一为南盘江坳陷并以巨厚的浊积盆地沉积为特征,此时孤立台地均被淹没。湘桂地区处于多种构造体系交切复合部位,经历了长期的板块构造演化和陆内造山作用过程,形成了复杂的盆山系统,并且发育了独特的“台-盆-丘-槽”沉积体系,通过研究湘桂地区残留盆地内物质充填规律及不整合面分布,以隆林孤立碳酸盐台地与南盘江坳陷生物礁为实例,探讨不同沉积类型对于构造运动、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充填响应特征,综合研究认为,本区泥盆纪-中三叠世先后经历的5次构造运动及3次海侵事件控制着研究区的3次成煤期、4次造礁期、3次生物绝灭事件及2次槽-台分异明显时期和1次分异不明显时期。

郭桦[8](2010)在《湘桂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沉积学为理论指导,利用大量野外露头调查、室内化验分析与沉积学“相比法”等手段,重建了湘桂地区晚古生代古地理格局和演化历程,简要评价了湘桂地区生、储、盖特征等基本油气地质条件。湘桂地区晚古生代主要发育有3大沉积相组类型,即陆相组、海陆过渡相组及海相组。其中陆相组主要发育河流相、冲积扇相2种类型;海陆过渡相组主要为三角洲相1种类型;海相组则发育有滨岸相、潮坪泻湖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内浅滩相、生物礁相、台缘斜坡相、浅海陆棚相、台棚相、台盆相及深水盆地相等12种相类型。湘桂地区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表现为泥盆纪拉开,石炭纪延续,二叠纪发展。具体来讲,泥盆纪湘桂地区发生伸展裂陷,总体古地理格局为北高南低,槽-台相间格局已经形成,孤立台地面积较大,钦防海槽自加里东期之后连续沉积并未间断;石炭纪时浅水碳酸盐台地范围扩大,台间深水盆地分布局限,浅滩发育,槽-台分异不明显,早二叠世发生海侵,海水淹没全区,槽-台分异明显,孤立台地范围变小,晚二叠世东吴运动造成钦防海槽关闭并褶皱回返,云开地区发生隆起,深水盆地收缩,槽-台分异明显;早三叠世碳酸盐台地转为以大面积鲕粒滩为特征碳酸盐缓坡,该时期至中三叠世滇黔桂地区各坳陷合并统一为南盘江坳陷并以巨厚的浊积盆地沉积为特征,此时孤立台地均被淹没。湘桂地区海相油气地质条件总体表现为生、储、盖发育层位多,分布广,后期改造破坏强。具体来看,烃源岩共发育三套(D、C1及P),以泥盆系及下石炭统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储集岩发育四套(D2、D3、C2及P1、),以下泥盆统碎屑岩储层及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储层物性较好;盖层发育三套(D2-3、C1及P),以泥盆系泥页岩分布广、封盖能力强。

刘喜顺[9](2009)在《湘中拗陷 泥盆—石炭系油气成藏与保存条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油气资源非常丰富,自然界中有近50%的油气资源富集于碳酸盐岩地层中。中国南方陆上有近200×104km2的碳酸盐分布区,具有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层系多、厚度大、分布广的优势和广阔的勘探前景,是实现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战略接替区。针对湘中拗陷高演化的特点,本文以油气成藏理论为基础,应用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碳酸盐岩沉积学、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了泥盆-石炭系油气成藏及保存条件,初步理顺了区内构造与沉积演化、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藏的形成、破坏、再次成藏及晚期成藏的配置关系,以油气藏保存条件为重点,应用含油气保存单元的评价体系对湘中拗陷进行有利区带划分,提出了下步有利勘探目标区,为后继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以涟源凹陷为重点,深入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了“下组合”的成藏优势。认为构造变形的强度、幅度及沉积相的组合关系是控制天然气富集的主要因素。湘中地区勘探成果和典型气藏解剖结果表明,构造变型较弱、幅度较小的地区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在这些地区槽、台相区之间的斜坡带及滩礁沉积相带是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最有利的区域。在综合考虑构造样式和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的各个条件基础上,划分出Ⅰ、Ⅱ、Ⅲ级远景区,涟源凹陷中部为Ⅰ级远景区,邵阳凹陷中东部、涟源、零陵凹陷东部为Ⅱ级远景区,其它地区为Ⅲ级远景区,在Ⅰ级远景区优选了杨家山区块、桥头河区块为近期突破靶区。与前人认识相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特色与创新:(1)应用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通过野外剖面踏勘和钻井资料的详细研究,首次在泥盆系识别出1个Ⅰ型层序界面和9个Ⅱ型层序界面,结合前人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将湘中地区泥盆-石炭系划分为三个Ⅱ级层序和21个Ⅲ级层序。(2)对湘中拗陷生物礁与台盆相的发育规律及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泥盆系棋梓桥组与佘田桥组中的生物礁是成带分布的,台盆可能是由于生物礁的快速生长而形成的礁间洼地(礁间槽)。因此,礁间槽的形成、发展与消亡和生物礁带的形成演化关系密切相关。这一模式与现代澳大利亚大堡礁具有很好的可比性。(3)湘中坳陷发育在汇聚型板块边缘,是两个大的陆块碰撞结合部位,构造样式较为复杂。从整体上看,整个工区的关键性构造要素是犁式叠瓦状逆冲断层、紧闭线性褶皱和隔挡式褶皱。结合遥感、航磁、重力等资料,重点对涟源凹陷做了深入研究,将凹陷进一步划分为西部断褶带(西部构造带)、中部褶皱带(中部构造带)和东部褶断带(东部构造带),并探讨了不同构造带的构造样式和形成机制。(4)提出对圈闭有效性研究的方法,指出构造样式、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及圈闭形成与烃源岩演化的匹配性都是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认为保存条件是决定圈闭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是决定其勘探价值的首要因素。湘中海相地层经历了印支期后多期、多方式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隆坳相间、背向斜相间出现的特点,稳定的负向构造单元及测水煤系地层的分布区是油气保存的有利地区,在相对稳定的负向构造单元的有效区域盖层分布区主要寻找两类圈闭,即:台滩或台坪相岩性或岩性与构造复合圈闭和断背斜构造圈闭两大圈闭类型。(5)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和构造演化研究的认识,对湘中拗陷烃源岩的演化和生烃模式的认识取得突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研究表明,湘中拗陷烃源岩有3次主要的生排烃过程,并建立了“三段生烃”及裂解生气的“四段式”生烃模式。

汪礼明[10](2006)在《广东凡口超大型铅锌矿田成矿学研究》文中认为凡口铅锌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曲仁构造盆地的北东缘,多年来关于它的物质来源及成因成为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地洼学说多因复成递进成矿理论为指导,以宏观地质为基础,重点对前人研究较薄弱的同位素、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等入手,对矿床的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矿床的成矿作用以及成矿预测作了许多新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地质认识,这些认识对指导矿床深边部找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创新成果和认识如下:(1)通过对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特征及成矿作用的深入分析,指出矿床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重熔的岩浆分异热液,间歇式沿NEE—NE向古断裂带上升,在还原的泻湖沉积条件下,与海底沉积碳酸盐岩交代富集成矿,并形成凡口铅锌矿床特有的各元素地球化学场;(2)氢、氧同位素、铅同位素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成矿物质具有显着的多源性特征:硫大部分来自沉积地层,少部分来自岩浆流体;铅主要来自岩浆流体和沉积地层;成矿流体则是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岩浆热流体以及被加热的地下水;(3)矿床矿物包裹体测温和物理化学环境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提出成矿早期矿床温度较高,而成矿晚期温度较低;不同成矿阶段矿液的溶解和搬运形式有所不同。(4)矿区铅锌硫化物矿床的形成、分布和矿体具体定位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控制。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和上泥盆统佘田桥组地层的沉积岩相古地理环境及其时空变异控制了沉积成岩期黄铁矿矿化分布和矿化强度;印支期断层、褶皱、层间滑动构造组合控制铅锌硫化物矿体的矿化就位和矿带的展布;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富含铅锌等金属成矿元素的岩浆水和深度演化地下水混合是矿床形成重要的控制因素。(5)通过综合分析,首次提出凡口铅锌硫化物矿床具有多成矿大地构造阶段、多成矿物质来源、多控矿因素组合类型、多成矿作用方式和多成因类型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多因复成矿床的观点。(6)总结了矿床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建立了矿床沉积成矿阶段、沉积成岩成矿阶段和岩浆成矿阶段的成矿模式,建立了凡口矿的成矿预测地质模型,并对其外围进行了实用性较高的成矿预测。

二、湘桂粤中泥盆世棋梓桥时期沉积相古地理及含矿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桂粤中泥盆世棋梓桥时期沉积相古地理及含矿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沉积型锰矿床的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资源概况
    2.2 基本地质特征
    2.3 同位素特征
3 控矿因素
    3.1 地层、含锰岩系及岩相控矿
         (1) 地层、含锰岩系控矿
         (2) 岩相控矿
    3.2 构造控矿
    3.3 盆地控矿
        3.3.1 南华纪大塘坡组锰矿成矿盆地及成矿区带
         (1) 湘潭盆地成矿区带
         (2) 黔阳盆地成矿区带
         (3) 松桃盆地成矿区带
        3.3.2 奥陶系烟溪组锰矿成锰盆地及成矿区带
        3.3.3 二叠系孤峰组锰矿成锰盆地及成矿区带
         (1) 邵阳盆地-永州盆地成矿区带
         (2) 桂阳盆地-衡东盆地成矿区带
4 成矿模式
5 结语

(2)中南地区地层综合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综合区划原则
2 中南地区地层综合区划方案
3 区域地层特征
    3.1 秦岭—大别地层大区
        3.1.1 北秦岭地层区
        3.1.2桐柏—大别地层区
        3.1.3 十堰—随州地层区
    3.2 扬子地层大区
        3.2.1 上扬子地层区
        3.2.2 下扬子地层区
        3.2.3 湘桂地层区
    3.3 钦—杭地层大区
    3.4 武夷—云开地层大区
        3.4.1 罗霄—武夷地层区
        3.4.2 云开地层区
        3.4.3 东南沿海地层区
        3.4.4海南地层区
4 结论

(3)湘中龙山穹隆构造特征及其与低温成矿元素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情况
    2.2 区域地层概述
        2.2.1 板溪群
        2.2.2 南华系
        2.2.3 震旦系
        2.2.4 寒武系
        2.2.5 奥陶系
        2.2.6 下志留统
        2.2.7 泥盆系
        2.2.8 石炭系
        2.2.9 二叠系
        2.2.10 下三叠统
        2.2.11 下侏罗统-上三叠统
        2.2.12 上白垩统
        2.2.13 第四系
    2.3 区域岩浆岩概况
    2.4 区域构造概况
        2.4.1 大地构造位置
        2.4.2 区域构造发展史
第3章 龙山穹隆构造特征
    3.1 剖面特征
        3.1.1 剖面a-b
        3.1.2 剖面c-d
    3.2 褶皱与断层
        3.2.1 褶皱
        3.2.2 断层
    3.3 构造期次划分
        3.3.1 龙山穹隆构造变形序列
        3.3.2 龙山穹隆构造变形时代
        3.3.3 各期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探讨
        3.3.4 龙山穹隆形成机制
第4章 湘中盆地低温成矿元素的地化特征
    4.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1.1 测试方法
        4.1.2 测试结果
    4.2 稀土元素特征
    4.3 同位素特征
        4.3.1 Pb同位素
        4.3.2 Sr同位素
第5章 构造演化对Au、Sb背景异常的影响
    5.1 龙山锑金矿地质特征
    5.2 构造对成矿的影响
        5.1.1 加里东期
        5.1.2 印支期
        5.1.3 燕山期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4)钦杭成矿带南岭与浙西成矿元素富集规律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现状
        1.2.1 两种属性
        1.2.2 三种表达
        1.2.3 成矿特征
        1.2.4 化学演化
    1.3 存在问题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1 章节设置与拟解决问题
        1.3.2 对若干问题的说明
    1.4 小结
2 钦杭结合带地质背景
    2.1 钦-杭结合带演化历史简介
    2.2 两区研究范围的选择
3 两区成矿特色对比
    3.1 两区一级构造单元地球化学特征比较
        3.1.1 克拉克值特征比较
        3.1.2 丰度比值特征对比(一)
        3.1.3 丰度比值特征对比(二)
        3.1.4 克拉克值研究的成矿学意义探讨
    3.2 两区水系沉积物化学特征比较
        3.2.1 浙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2 南岭与浙西的对比
    3.3 因子分析对比
        3.3.1 浙西因子分析
        3.3.2 南岭因子分析
        3.3.3 因子团簇的其它特征
    3.4 结论与讨论
        3.4.1 主要认识
        3.4.2 从单位成矿能量到总成矿能量(储量)
4 两区控矿因素对比
    4.1 两区地层特征对比
    4.2 两区岩石建造组合熵对比
    4.3 岩石建造与矿点关系
        4.3.1 矿床赋存在哪些地层?
        4.3.2 地层的赋矿率对比
    4.4 两区构造特征对比
        4.4.1 两区构造几何特征对比
        4.4.2 带方向分形谱及其应用
    4.5 构造控岩与构造控矿
        4.5.1 构造控岩
        4.5.2 构造控矿(一)基本观点
        4.5.3 构造控矿(二):控矿举例
    4.6 花岗岩与成矿浅析
        4.6.1 分形统计分析简介
        4.6.2 花岗岩类的氧逸度总特征
        4.6.3 花岗岩类的地幔物质参与程度
        4.6.4 花岗岩类型与成矿偏爱性
    4.7 结论与讨论
5 两区成矿作用对比
    5.1 南岭的成矿潜力高于浙西
    5.2 对若干元素分形数字特征的思考
        5.2.1 Au-Ag
        5.2.2 W-Sn
        5.2.3 Nb-Ta、Be
        5.2.4 Cu多金属
        5.2.5 Pb-Zn
        5.2.6 Fe-Mn
        5.2.7 As、Sb
        5.2.8 F、B
    5.3 两区矿化信息的比较
        5.3.1 浙西矿化信息
        5.3.2 两区矿化规模对比
        5.3.3 成矿矿化时代对比
        5.3.4 两区矿床成因对比
    5.4 结论与讨论
6 成矿效率与成矿强度
    6.1 基本原理
    6.2 成矿效率的地质意义
    6.3 实际应用
    6.4 成矿效率的驱动力分析
        6.4.1 区域成矿效率的地质意义
        6.4.2 两区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某些差异
        6.4.3 从深部构造到表壳成矿的“引潮共振”
        6.4.4 高产热花岗岩与挥发性组分
    6.5 结论与讨论
7 结论与找矿建议
    7.1 研究思路
    7.2 主要认识
    7.3 找矿建议
    7.4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粤北韶关-连平地区1∶25万区调主要成果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学研究
2 侵入岩研究
3 构造地质
4 大东山-贵东构造岩浆岩带年代学与含矿性
5 火山岩构造环境

(6)广东大降坪和大宝山硫化物矿床多元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基础工作量
    1.5 主要新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与岩浆活动
        2.1.1 粤西地区构造
        2.1.2 粤北地区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地层
        2.2.1 粤西地层概述
        2.2.2 粤北地层概述
    2.3 矿产资源
第三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粤西大降坪黄铁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体特征
        3.1.4 矿物组合
    第二节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4 围岩蚀变
        3.2.5 矿体特征
第四章 粤西大降坪黄铁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M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制备和测试
        二、结果与讨论
        2.1 Mo同位素与成矿流体来源
        2.2 Mo同位素与成矿环境
        2.3 分馏机理与成因
        三、小结
    第二节 He-A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三节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铅的来源
        三、小结
    第四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五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稀土组成特征及讨论
        四、小结
第五章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第二节 He-A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分析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节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四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五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六章 矿床成因研究
    第一节 粤西大降坪黄铁矿矿床成因
        6.1.1 地质构造和容矿沉积建造的制约
        6.1.2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1.4 成矿流体来源
        6.1.5 其他成因信息
        6.1.6 矿床成因
    第二节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矿床成因
        6.2.1 定年问题
        6.2.2 矿体产状
        6.2.3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
        6.2.4 其他成因信息
    第三节 成矿作用差异对比与找矿前景
        6.3.1 成矿作用差异对比
        6.3.2 找矿前景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7.1 主要结论与认识
    7.2 存在问题与下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
图版及图版说明

(7)湘桂地区泥盆纪—中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现状
        1.1.2 湘桂地区地层及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1.1.3 湘桂地区含油气改造型盆地研究现状
        1.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论文选题依据、来源及科学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第二章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特征
    2.1 湘桂地区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湘桂地区构造演化
    2.2 湘桂地区构造单元区划
第三章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地层发育特征
    3.1 泥盆纪地层对比及残余地层展布
        3.1.1 泥盆纪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3.1.2 泥盆系残余地层展布
    3.2 石炭纪地层对比及残余地层展布
        3.2.1 石炭纪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3.2.2 石炭系残余地层展布
    3.3 二叠纪地层对比及残余地层展布
        3.3.1 二叠纪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3.3.2 二叠系残余地层展布
    3.4 早中三叠世地层对比及残余地层展布
        3.4.1 早中叠世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3.4.2 下中三叠统地层残余地层展布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及典型沉积模式
    4.1 陆相组特征
        4.1.1 风化残积相
        4.1.2 冲积扇相
        4.1.3 河流相
    4.2 海陆过渡相组特征
        4.2.1 三角洲相
        4.2.2 潮坪与泻湖相
    4.3 海洋沉积相组特征
        4.3.1 陆源碎屑型无障壁海岸相
        4.3.2 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相
        4.3.3 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相
        4.3.4 孤立型碳酸盐岩台地相
        4.3.5 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台地相
        4.3.6 台间盆地相
        4.3.7 盆地相
    4.4 事件沉积
        4.4.1 风暴流事件及沉积记录
        4.4.2 热事件及沉积记录
第五章 区域沉积格架及构造沉积演化模式
    5.1 区域沉积格架
        5.1.1 泥盆纪区域沉积格架
        5.1.2 石炭纪区域沉积格架
        5.1.3 二叠纪区域沉积格架
        5.1.4 早中三叠世区域沉积格架
    5.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演化模式
第六章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格局
    6.1 编图思路及图件表达方法
        6.1.1 编图思路
        6.1.2 编图单元及图件表达方法
    6.2 主要控相断裂带概述
    6.3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格局
        6.3.1 泥盆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6.3.2 石炭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6.3.3 二叠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6.3.4 早、中三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6.4 湘桂地区古地理环境总体发育模式
    6.5 湘桂地区古地理环境差异性
第七章 盆地沉积演化及构造-充填响应
    7.1 海相沉积盆地原型与演化
    7.2 多旋回构造运动与不同沉积类型响应
        7.2.1 区域不整合属性及其分布
        7.2.2 多旋回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与不同沉积类型响应
        7.2.3 构造运动与沉积地质事件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1)
图版及说明(2)
图版及说明(3)
图版及说明(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湘桂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岩相古地理
        1.2.2 地层
        1.2.3 生物礁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演化
        2.1.1 中-新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
        2.1.2 震旦纪-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发育阶段
        2.1.3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再次发育阶段
        2.1.4 晚三叠世-新生代陆相挠曲盆地发育阶段
    2.2 地层系统与划分
    2.3 残留地层展布
        2.3.1 泥盆系残留地层
        2.3.2 石炭系残留地层
        2.3.3 二叠系残留地层
第三章 沉积体系特征
    3.1 典型相标志
    3.2 沉积相类型
        3.2.1 陆地边缘相
        3.2.2 台地相
        3.2.3 台地边缘
        3.2.4 台棚相
        3.2.5 台盆相
        3.2.6 事件沉积
    3.3 沉积相发育模式
        3.3.1 湘桂地区总体发育模式
        3.3.2 孤台-台间海槽沉积体系模式
第四章 岩相古地理演化
    4.1 泥盆纪岩相古地理
    4.2 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4.3 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第五章 湘桂地区油气地质特征
    5.1 泥盆系油气地质特征
        5.1.1 下泥盆统
        5.1.2 中泥盆统
        5.1.3 上泥盆统
    5.2 石炭系油气地质特征
        5.2.1 下石炭统
        5.2.2 上石炭统
    5.3 二叠系油气地质特征
        5.3.1 下二叠统
        5.3.2 上二叠统
    5.4 生、储、盖组合特征及组合
        5.4.1 湘桂地区生、储、盖特征
        5.4.2 南盘江坳陷生、储、盖组合
        5.4.3 十万山盆地生、储、盖组合
        5.4.4 桂中坳陷生、储、盖组合
        5.4.5 湘中坳陷生、储、盖组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湘中拗陷 泥盆—石炭系油气成藏与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的来源、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油气成藏研究史
        1.2.2 油气成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湘中拗陷的勘探、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1 勘探历史
        1.3.2 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4.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中泥盆统
        2.3.2 上泥盆统
        2.3.3 下石炭统
        2.3.4 地层展布特征
    2.4 不同演化阶段盆地类型
        2.4.1 裂谷盆地阶段
        2.4.2 深水盆地阶段
        2.4.3 前陆盆地阶段
        2.4.4 抬升剥蚀阶段
        2.4.5 陆内裂陷盆地阶段
        2.4.6 陆内凹陷盆地阶段
第三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3.1 层序地层分析
        3.1.1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1.2 湘中地区主要副层序类型及发育特征
        3.1.3 层序划分
        3.1.4 泥盆—石炭系层序发育及内部构成特征
        3.1.5 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层的关系
    3.2 沉积相描述
        3.2.1 沉积体系类型与沉积模式
        3.2.2 沉积相特征
    3.3 烃源岩描述
        3.3.1 烃源岩基本特征
        3.3.2 烃源岩热演化
        3.3.3 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热演化
        3.3.4 烃源岩综合评价
    3.4 储层描述
        3.4.1 储层基本特征
        3.4.2 储层成岩作用
        3.4.3 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
        3.4.4 储层裂缝描述
        3.4.5 储层综合评价
    3.5 盖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
        3.5.1 盖层特征
        3.5.2 生储盖组合
        3.5.3 成藏有利条件分析
第四章 圈闭与保存条件分析
    4.1 构造样式分析
        4.1.1 构造样式的分类
        4.1.2 涟源凹陷构造样式分析
    4.2 构造样式形成机制分析
        4.2.1 构造应力演化及应力机制分析
        4.2.2 不同构造形态形成机制分析
        4.2.3 涟源凹陷不同构造带形成机制分析
    4.3 圈闭条件分析
        4.3.1 主要圈闭类型
        4.3.2 构造样式与油气圈闭
        4.3.3 圈闭的破坏与改造作用
        4.3.4 涟源凹陷圈闭的类型及分布
        4.3.5 圈闭评价
    4.4 油气保存条件综合分析
        4.4.1 挤压、隆升剥蚀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4.4.2 断裂活动与油气藏保存的关系
        4.4.3 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藏保存的关系
    4.5 油气藏保存条件综合评价
第五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目标评价
    5.1 典型气藏剖析—杨家佬气藏
        5.1.1 杨家佬气藏基本特征
        5.1.2 杨家佬气藏的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5.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2.1 沉积相控制
        5.2.2 区域性盖层控制
        5.2.3 在后期的改造中二次成藏
        5.2.4 晚期成藏
    5.3 湘中拗陷成藏模式研究
        5.3.1 泥盆系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
        5.3.2 下石炭统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
    5.4 湘中拗陷有利远景区带划分
        5.4.1 Ⅰ类远景区
        5.4.2 Ⅱ类远景区
    5.5 目标评价及优选
        5.5.1 温塘背斜
        5.5.2 桥头河隐伏圈闭-大塘湾隐伏低突起、桥头河断块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创新点
    6.2 主要认识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图版

(10)广东凡口超大型铅锌矿田成矿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选题方向的研究现状
        0.2.1 成矿学研究现状
        0.2.2 矿床(体)定位预测
    0.3 研究内容
    0.4 完成主要工作量
    0.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第一章 区域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1.1 区域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1.2 区域热事件
    1.3 成矿事件及其时空联系
第二章 凡口矿田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概况
        2.1.1 地层
        2.1.2 重要容矿层位的沉积相分析
        2.1.3 构造
        2.1.4 岩浆岩
    2.2 矿体地质特征
        2.2.1 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
        2.2.2 矿化就位特征
        2.2.3 矿石组构特征
    2.3 围岩蚀变
    2.4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第三章 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
    3.1 温度
    3.2 成矿环境
    3.3 Pb、Zn溶解度计算
第四章 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分析
    4.1 控矿条件
        4.1.1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1.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1.3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2 成矿物质来源
        4.2.1 成矿流体来源
        4.2.2 成矿金属元素来源
        4.2.3 硫的来源
    4.3 成因分析
第五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成矿规律
        5.1.1 矿化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矿演化规律分析
    5.2 凡口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模型
        5.2.1 凡口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5.2.2 原生晕地球化学组合标志
        5.2.3 凡口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2.4 矿床地球化学模式分析
    5.3 成矿模式
    5.4 成矿预测
        5.4.1 找矿标志
        5.4.2 成矿前景分析及成矿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湘桂粤中泥盆世棋梓桥时期沉积相古地理及含矿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沉积型锰矿床的成矿模式[J]. 付胜云,周超,安江华.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4)
  • [2]中南地区地层综合区划[J]. 赵小明,牛志军,张开明,吴年文,彭练红,龙文国,魏运许,安志辉,胡昆. 地层学杂志, 2017(03)
  • [3]湘中龙山穹隆构造特征及其与低温成矿元素关系研究[D]. 李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4]钦杭成矿带南岭与浙西成矿元素富集规律的对比研究[D]. 赵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5)
  • [5]粤北韶关-连平地区1∶25万区调主要成果与进展[J]. 邓中林,黄继春,廖示庭,刘辉东,张忠进,郭良.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1(04)
  • [6]广东大降坪和大宝山硫化物矿床多元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D]. 宋世明. 南京大学, 2011(10)
  • [7]湘桂地区泥盆纪—中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D]. 杨怀宇.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8]湘桂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特征研究[D]. 郭桦.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5)
  • [9]湘中拗陷 泥盆—石炭系油气成藏与保存条件研究[D]. 刘喜顺. 中南大学, 2009(04)
  • [10]广东凡口超大型铅锌矿田成矿学研究[D]. 汪礼明. 中南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粤湘桂中部泥盆系七子桥期沉积相古地理及含矿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