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敖汉旗英凤沟7号辽墓出土银质文具考(论文文献综述)
左骏[1](2021)在《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双联管形玉构件的功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了众多精美玉器[1],因墓葬被盗,扰乱严重,器物出土时多不在原始位置,有诸多特殊的玉器定名与用途尚待研究。其中玉质双联管(狮∶889)器形特殊,体形硕大,工艺精湛,自发表以来备受关注,其功用却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其应与当前学界所论"笔管"[2]无涉。该玉管的特征更接近战国秦汉之际的复合型器具构件(或称为"部件"),原本可能是以榫卯形式接于其他器具的组合构件。本文拟从该玉器的出土位置、纹饰布局及器形结构逐一分析,探讨该玉质双联管的设计理念与功用。
刘照建[2](2020)在《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双联玉管功用考析》文中研究指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一件双联玉管,做工精致、形制独特,推测具有实用功能,由于迄今尚未发现类似器物,长期以来一直不清楚其具体用途。近年来,考古出土毛笔实物较多,笔杆均精细长直,无论长度还是管径,其大小均能装入这只玉管。另外为了便于携带和保护毛笔,与之配套使用的笔套在全国范围内多处墓葬发现,形制有短套、长套、双联套,材质有竹子和木胎漆器,显着特点均是一端封闭,另一端开通,也与玉管特征相同。因此通过与考古出土的毛笔和笔套比对,结合其尺寸和形制分析,这个双联玉管应是放置毛笔的容器—笔套。狮子山西汉墓出土笔套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汉代双连玉笔套。
汤艳杰[3](2019)在《金代墓葬文化差异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金代墓葬文化差异,包括金代墓葬的形制特征、随葬品及金代墓葬所体现的金代社会文化现象差异。主要有金代政治政策、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发展状况及原因。金代墓葬因为族属、时间、空间的不同,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它一方面体现族群习俗与族群心理的自我认同,一方面体现出受客观环境如地域、政治、生产方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而形成的交流状态。在分区标准上,根据金代墓葬的文化面貌差异,结合自然地理区域将金代墓葬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为1.中国东北地区;2.燕云地区;3.中原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受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在分期上,根据金代较大的政治变化,将金代墓葬分为三期,早期为金朝建国至海陵王迁都之前(公元1115-1152年),中期为海陵王迁都至金世宗时期(公元1153-1189年),晚期为金章宗明昌以后至金灭亡(公元1190-1234年)。通过时间发展纵向对金代墓葬的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墓葬装饰等进行研究,结合分区的横向研究,总结金代墓葬文化发展的过程,探究其时空关系发展变化差异与文化交流。结合金代社会生活史探究三大区域金代墓葬文化因素差异的原因、葬俗文化的变化过程。
刘畅[4](2018)在《赤峰地区辽代墓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赤峰地区出土的辽代墓葬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赤峰辽墓的发现概况进行了回顾和概括,并对目前学术界有关于辽墓的研究尤其是涉及到赤峰辽墓的主要成果和观点加以论述。根据墓葬材质的不同,将赤峰辽墓划分成砖砌、石砌、砖石砌、土坑、土洞五大类。根据墓室数目的多寡及形状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型、亚型。对赤峰辽墓出土的陶瓷制品进行类型学分析,以有纪年的墓葬为标尺,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该地墓葬形制、葬具、随葬品的类型,将赤峰地区辽墓分成了三期七段,并对每段中的墓葬和随葬品、葬具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根据不同墓葬在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葬服的差异,将赤峰地区辽墓分成了五个等级,探究不同等级墓葬的特点。运用类型学方法将赤峰地区辽墓出土的葬具,根据其材质的不同分成八大类,以每一类形态的差异进行类型学研究,分析赤峰地区契丹和汉人葬具的异同,在葬具视角下探究文化交流。并以契丹典型葬具木质小帐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小帐的结构,认为其与祖州石房子、宝山辽墓石房、隋唐房型葬具之间有着继承关系,以此探寻契丹人对唐文化的继承及对北宋所用葬具的影响。将赤峰辽墓与朝阳辽墓进行比较,以两地辽墓在墓葬形制、葬具、葬俗的差异得出族群主体的不同及宗教因素是导致两地墓葬在部分方面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发现,赤峰地区辽墓以带墓道的砖室墓数量最多,土洞墓的数目最少,平面呈方形及圆形的墓室是赤峰辽墓的主要形制。前、中期以抹角方形、方形墓室为主,应是受到晚期唐墓的影响。从第5段开始,赤峰地区辽墓开始出现平面呈六角形、八角形的墓室,且墓室中的木护壁结构也变成了多边形,究其原因,这与辽代中后期佛教的滥觞有直接关系,因过度崇信佛教,而使得佛塔形制的多边形墓室在辽国逐渐的流行起来。赤峰辽墓中的随葬品,因族群的差异而有各自的特点,族属为契丹人的墓葬,在早、中期多是以马具、武器、鸡冠壶、凤首瓶、瓜棱壶、鸡腿瓶等典型器为主,而至后期则极少见到早、中期的随葬品,多是仿照汉人陶器组合的白瓷、黄釉瓷器。族属为汉人的墓葬,普通平民墓葬中仍然随葬成组的陶礼器,而高等级汉人墓葬内则有明显的契丹因素器物,因等级不同,汉人墓采用的葬俗也不同,这是受契丹化程度不同的明显证据。另外通过族属判断,赤峰地区辽墓是以契丹墓葬为主的,也有部分的汉人墓,但相较于朝阳地区、宣化地区、沈阳地区的辽墓,赤峰辽墓中所显现出的文化冲突与交流则更加的明显,更能彰显出辽国文化的多样性。
郝军军[5](2016)在《金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金代墓葬,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是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回顾了金墓的发现与研究简史,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然后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工作尚不完善:第一,分区数量太少,将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墓葬放在一起;第二,对墓葬年代缺少必要的分析。另外在研究领域上也较为狭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并对文中使用的一些概念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是文章主体,将金墓划分为东北地区、金中都地区、大同地区、河北中南部地区、山东地区、河南地区、山西中部地区、晋南地区、晋东南地区、陕甘宁地区等十个区,有的区内还分成更小的区,实际共有二十六个小区。本文的研究是在小区内开展的,讨论了墓葬类型、随葬品、墓葬年代,并总结区域特色。对材料丰富、有早晚变化的区域还进行了分期。第十二章从宏观上对金墓的共性进行总结,将其归并为三大区。又从墓葬出发,从微观上探讨区域之间存在的文化交流。第十三章主要根据宋金时期流行的《地理新书》,研究金墓中存在的五音昭穆葬,分析了这种葬法的各种表现,揭示出其使用区域十分广泛,除了中原广大地区外,在原辽统治区内的大同、辽宁地区也都有发现。第十四章讨论砖室墓的营建问题,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砖室墓的建造过程进行探讨,分挖圹、砌砖、妆画这三个步骤。第二部分以晋南地区砖雕墓为中心,分析砖雕的生产制作,分成了模制、雕砖(先烧后雕)和雕坯(先雕后烧)三种技法,并讨论了砖雕的商品性质以及在研究砖雕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第十五章是结语,对本文的收获进行总结。
王春燕[6](2015)在《辽代金银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朝立国的二百余年中,留下了丰富的金银器遗物。本文以辽代金银器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从六个方面对辽代金银器作了探讨。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做出解释,并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写作不足进行说明。第二章为辽代金银器的发现与研究。主要对辽代金银器以往的研究史做了概括和总结,将辽代金银器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料积累期、上升发展期和丰富成熟期,并且比较详细地对这三个阶段的墓葬发掘情况、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三章为金银器的类型与组合研究。将辽代金银器分为人体装饰品、工具、马具、容器、葬具五大类,并对这五大类60个小类进行了分型甚至分式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器物之间的组合关系。第四章为辽代金银器的阶段性面貌。通过三种方式初步揭示了辽代金银器在历史分期框架下的阶段性面貌:一是以器物的分式演变、数量多寡为线索,探索了部分金银器器形的阶段性变化;二是统计金器、银器、鎏金铜器总数量所占比例的阶段性变化,并结合文献分析了各类材质此消彼长的原因;三是统计出土有人体装饰品、工具、马具、容器、葬具五大种类的墓例数量的阶段性变化,并选取早、中、晚三期中的一些典型墓葬进行具体分析。第五章为辽代金银器的文化因素构成。本文认为辽代金银器的文化因素由契丹文化因素、唐宋汉文化因素、佛教、道教文化因素、西域胡文化因素和鲜卑文化因素共同构成。首先从人体装饰品、工具、葬具中的部分器物中析出契丹文化因素;其次比较了辽代金银容器与唐代金银容器在器形和纹饰上的异同,并探讨了宋代的新器形对辽代金银器的局部影响,以及辽代金银器上的佛教和道教文化因素;再次追溯了辽代金银器上的突厥文化因素、粟特文化因素、伊斯兰文化因素等西域胡文化因素;最后把关联锁定到与契丹在族源、地域颇为接近的鲜卑文化上。第六章为辽代金银器之艺术风格。首先对辽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对辽代纹饰的分类排比,总结出龙纹、凤纹等几种重要纹饰的时代特征;最后设计主题去考察辽代金银器的造型手法和题材的布局设计,尝试从美学的角度对辽代金银器进行初步解读。第七章为结语。对文中各部分进行了扼要总结和提炼。
邵国田[7](2013)在《赤峰辽墓壁画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赤峰是契丹族的发祥之地,是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者以内蒙古赤峰市1914—2006年间所发现的44座墓地68座墓葬2000余平方米的辽墓壁画为例,论述了辽代壁画的绘画形式、壁画内容与所绘位置的关系、辽墓壁画内容的分类。辽墓壁画所表现的大都是与现实生活相关,如游牧、狩猎、出行中卓帐停歇、野炊、乐舞、体育、军事与护卫等内容,反映出1000余年前契丹族生活风情的各个侧面,对研究辽代社会是一批极具价值的重要资料,也是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北方草原画派的生动体现。
郑承燕[8](2012)在《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辽代是由契丹族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大体与中原五代与北宋时期相当,并长期与北宋政权并立。随着契丹与汉人的接触日益密切,尤其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政策出台后,辽代便开始了二元政治体制建设。辽代丧葬制度具体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征,兼具多样化与民族化的双重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制度理应包括“丧”和“葬”两部分,但从目前学术研究情况来看,研究者对于辽代墓葬制度(“葬”)的研究与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丧葬礼俗(“丧”),辽代丧葬制度研究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略显欠缺。基于此种状况,本文选取辽代贵族丧葬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并希望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有益补充。本文的特色之一,就是以墓志、碑刻等石刻资料为主要突破口,运用考古学与文献学互证的二重考据法,结合民俗学、风水理论和历史学研究成果,对辽代贵族丧葬制度进行全面的归纳与提炼,进而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通过系统梳理辽代帝陵发现过程与研究现状,本文以目前研究与考古工作较为充分的祖陵和庆陵为中心,总结与归纳了辽代陵寝制度的特征与特点,认为辽代陵寝制度在因袭唐陵旧制,借鉴宋陵卜选中的堪舆因素之外,在皇陵附近单辟一州专司守陵,具备健全、完备的皇陵管理机构,契丹皇帝将死后魂归之处选在所祭大山的做法,不仅对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金代陵寝制度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成为明代“陵山之祭”的滥觞,为丰富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墓葬制度研究方面,论文以长城为界,将发现于内蒙古、辽宁、北京、山西和河北等地的辽代墓葬分为南、北两区,并结合墓主人的族属,将辽代贵族墓葬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七段,进而从墓葬形制、随葬品、壁饰和葬具四个方面,论述了辽代墓葬制度的发展与演变轨迹,并对贵族墓葬制度中的创新因素进行了讨论。基于史料和石刻资料中对于辽代丧葬礼俗的记载,论文认为契丹族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尤其是政权建立后,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丧葬礼俗日趋完备,同时也能兼固本民族的传统礼俗,这是多元文化整合的结果。论文对于辽代贵族丧葬制度中的民族融合因素,及其在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辽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在十至十一世纪的古代中国熠熠生辉,足可以与宋文化平分秋色。以往对于辽文化只是一笔带过或是以宋文化为主体、辽文化为补充与点缀的认知,未免偏颇,对于辽文化的深入研究仍有较大空间。
赵运龙[9](2011)在《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历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类型学、统计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辽代墓葬出土的金银器进行系统研究。在对辽代墓葬出土的金银器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概述和对金银器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断代分期,并进一步阐述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所体现的其他文化因素的历史渊源以及金银器在辽史研究中的作用。本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主要是说明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意义。正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的分布情况。第二部分:阐述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的类型及特征。第三部分:根据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的器形、纹饰和工艺对其进行断代分期。第四部分:对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进行历史学研究。分析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含有多种文化因素的历史渊源。第五部分:分析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在辽史研究中的作用。结语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从辽代墓葬出土的金银器可以看出契丹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以及契丹固有的民族特色,可以看出金银器在辽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苏梅[10](2010)在《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一个雅俗并举的时代,一方面,重文的治国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促使庞大士人阶层的形成,这大大提高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进而使文人士大夫成为时代的精神领袖,他们引领宋代的文化风尚。另一方面,百业俱兴的城市商业经济,催生了多元多彩的市井文化,产生了技高艺精的宋代工艺美术。在宋代大的时代文化背景影响下,工艺美术呈现出雅俗共享的艺术风貌。本文从时代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文人意趣兴起的成因,以及因其而产生的新的审美取向与艺术追求。在文人意趣的影响下,清玩鉴赏之风开始流行,使得文化用品在实用的同时,逐渐向鉴赏工艺品转变,同时出现了研究清玩鉴赏的着述。首先,在以书斋为依托的文房工艺品中,文质彬彬的文房用具和意趣盎然的文房杂件都出现了专供收藏把玩的赏玩工艺品。此外,宋代文人新的审美趣味延生了一些清赏之物,如宛自天开的奇石摆件、意象万千的观赏瓷,以及体现文人品位的香薰、置花器皿、棋子等。其次,除了书斋之中的文房用具和赏玩之物,宋代文人意趣对其他的工艺美术品也有诸多的渗透,如宋代兴起的“诗书画”工艺美术装饰元素,在宋瓷中有较多的运用;在织绣方面,出现了新的工艺品——仿真传神的缂丝和刺绣书画;在装饰方面,凸显文人精神的装饰图案——四君子与岁寒三友等,这些都也成为诸多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元素。再次,正是文人引领的时代意趣风尚,使得宋代工艺美术呈现出了清润典雅的风格,质感求温润似玉,体型尚清秀儒雅,品格欲超逸出俗。宋代工艺美术清润典雅的艺术风格对周边地区和当时有所贸易往来的国家如日本、高丽以及后世的工艺美术也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艺术标志的宋代,文人意趣的兴起和发展,对元明清工艺美术设计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以上几个章节的梳理和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一、宋代文人意趣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创作;二、宋代文人意趣提升了工艺美术的审美品格;三、使观赏工艺品从实用品中脱颖而出;四、以“文”化之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特色。
二、敖汉旗英凤沟7号辽墓出土银质文具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敖汉旗英凤沟7号辽墓出土银质文具考(论文提纲范文)
(1)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双联管形玉构件的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现与形制 |
(一)出土情况 |
(二)形制特征 |
(三)命名探讨 |
二、结构与功用 |
(一)从结构到组合 |
(二)复原 |
(三)功用 |
三、结 语 |
(2)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双联玉管功用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几种观点的讨论 |
二实用功用的具体分析 |
三出现背景和使用方法 |
(3)金代墓葬文化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范围 |
1.3 发现与研究回顾 |
1.3.1 考古发现 |
1.3.2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目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金代墓葬的分区与研究 |
2.1 东北地区 |
2.1.1 东北地区墓葬形制 |
2.1.2 随葬品 |
2.1.3 墓志 |
2.1.4 墓葬分期 |
2.2 燕云地区 |
2.2.1 燕云地区墓葬形制 |
2.2.2 随葬品 |
2.2.3 墓志 |
2.2.4 墓葬分期 |
2.3 中原地区 |
2.3.1 中原地区墓葬形制 |
2.3.2 随葬品 |
2.3.3 墓志 |
2.3.4 墓葬分期 |
第3章 金代墓葬区域文化差异与族群葬俗 |
3.1 金代墓葬文化区域特征 |
3.1.1 东北地区 |
3.1.2 燕云地区 |
3.1.3 中原地区 |
3.2 金代墓葬文化区域差异 |
3.2.1 墓葬形制 |
3.2.2 葬式 |
3.2.3 随葬品及随葬品组合分析 |
3.3 族属葬俗与文化交流 |
3.3.1 金代女真葬俗源流 |
3.3.2 金代契丹族葬俗 |
3.3.3 金代汉族葬俗 |
3.3.4 金代族属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赤峰地区辽代墓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
(三) 发现与研究简史 |
二、赤峰地区辽墓类型学分析 |
(一) 墓葬的类型学分析 |
(二) 葬具的类型学分析 |
(三) 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 |
三、赤峰地区辽墓分期、族属、等级的探讨 |
(一) 分期 |
(二) 等级制度 |
(三) 族属划分 |
四、赤峰地区辽墓葬具的探讨 |
(一) 赤峰地区辽墓葬具组合方式 |
(二) 木质小帐视角下的民族交流 |
五、赤峰辽墓与朝阳辽墓的比较分析 |
(一) 墓葬形制差异 |
(二) 葬具差异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金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学术史简述 |
一、1949年以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二、1949年至“文革”前(1949~1966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三、1970年代至20世纪末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四、21世纪至今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第三节 问题、目的及相关概念 |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相关概念说明 |
第二章 东北地区 |
第一节 金上京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与分期 |
四、区域特色 |
附:几处年代有疑问的“金墓”辨析 |
第二节 绥滨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三节 辽宁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附:几处所谓“金墓”年代辨析 |
第四节 内蒙古东部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三章 金中都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与分期 |
四、区域特色 |
附:所谓金陵“陪葬墓”应为元墓 |
第四章 大同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与分期 |
四、区域特色 |
第五章 河北中南部地区 |
第一节 保定中南部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二节 石家庄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三节 冀南豫北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六章 山东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七章 河南地区 |
第一节 洛阳-三门峡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二节 郑州-焦作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三节 鹿邑金墓 |
第八章 山西中部地区 |
第一节 汾阳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与分期 |
四、区域特色 |
第二节 阳泉-昔阳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三节 太原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墓葬年代 |
三、区域特色 |
第九章 晋南地区 |
第一节 侯马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与分期 |
四、区域特色 |
第二节 稷山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墓葬年代 |
三、区域特色 |
第三节 襄汾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墓葬年代 |
三、区域特色 |
第四节 闻喜、绛县、垣曲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墓葬年代 |
三、区域特色 |
第十章 晋东南地区 |
第一节 长治南部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与分期 |
四、区域特色 |
第二节 长治北部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三节 晋城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墓葬年代 |
三、区域特色 |
第十一章 陕甘宁地区 |
第一节 关中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二节 陕北地区 |
一、墓葬类型 |
二、墓葬年代 |
三、区域特色 |
第三节 甘肃地区(包括陕西西部、宁夏南部) |
一、墓葬类型 |
二、随葬品 |
三、墓葬年代 |
四、区域特色 |
第十二章 从墓葬看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
第一节 具有不同特色的三大区 |
一、金上京-金中都地区 |
二、原辽朝统治区 |
三、原北宋统治区 |
第二节 区域间的交流 |
一、东北地区 |
二、河北中南部地区 |
三、山东地区 |
四、河南地区 |
五、山西中部地区 |
六、晋南地区 |
七、晋东南地区 |
八、陕甘宁地区 |
第十三章 金墓中的五音昭穆葬 |
第一节 汾阳东龙观王氏家族墓地 |
一、明堂 |
二、各墓穴位及下葬次序 |
三、买地券所反映出的信息 |
第二节 其他地区的五音昭穆葬 |
一、东北地区 |
二、大同地区 |
三、河北中南部地区(包括豫北地区) |
四、山东地区 |
五、河南地区 |
六、山西中部地区 |
七、晋南地区 |
八、晋东南地区 |
九、陕甘宁地区 |
第十四章 金代砖室墓营建研究 |
第一节 砖室墓的建造过程 |
一、挖圹 |
二、砌墓 |
三、妆画 |
第二节 砖雕生产研究——以晋南地区为中心 |
一、模制 |
二、雕砖(先烧后雕) |
三、雕坯(先雕后烧) |
四、砖雕的商品性及相关问题 |
第十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辽代金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辽代金银器的发现与研究 |
第三章 金银器的类型与组合 |
第一节 人体装饰品的类型与组合 |
第二节 工具的类型与组合 |
第三节 马具的类型与组合 |
第四节 容器的类型与组合 |
第五节 葬具的类型与组合 |
第六节 其他金银器的类型与组合 |
第四章 辽代金银器的阶段性面貌 |
第五章 辽代金银器的文化因素构成 |
第一节 契丹文化因素 |
第二节 唐文化因素 |
第三节 宋文化因素 |
第四节 佛教、道教文化因素 |
第五节 西域胡文化因素 |
第六节 鲜卑文化因素 |
第六章 辽代金银器之艺术风格 |
第一节 制作工艺 |
第二节 造型艺术 |
第三节 装饰艺术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情况 |
后记 |
(8)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研究现状 |
1.2.1 研究回顾 |
1.2.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辽代帝王陵寝制度研究 |
第一节 辽代帝陵与奉陵邑 |
2.1.1 辽代帝陵的发现 |
2.1.2 辽陵与奉陵邑 |
2.1.3 辽奉陵邑形制 |
第二节 辽代陵寝制度研究 |
2.2.1 陵址卜选原则与主导因素 |
2.2.2 帝陵朝向 |
2.2.3 陵寝建置与建筑布局特点 |
2.2.4 地宫形制:以庆东陵为中心 |
2.2.5 事死如生,崇尚厚葬 |
第三章 辽代贵族墓葬制度研究 |
第一节 辽代贵族墓葬的考古发现 |
3.1.1 内蒙古自治区 |
3.1.2 辽宁省 |
3.1.3 河北省 |
3.1.4 北京 |
3.1.5 山西省 |
第二节 墓葬制度研究 |
3.2.1 分区 |
3.2.2 分期 |
第三节 辽代贵族墓葬制度的特点 |
3.3.1 辽初以坚守民族传统为取向的墓葬制度建设 |
3.3.2 璎珞的出现与盛行 |
3.3.3 真容偶像与网络葬衣相同的文化取向 |
第四章 辽代丧葬礼俗 |
第一节 辽代建立前后契丹人的葬俗与墓葬遗迹 |
第二节 辽代帝后丧葬礼俗 |
4.2.1 金属覆面 |
4.2.2 尸体防腐 |
4.2.3 奔丧与告哀 |
4.2.4 殓 |
4.2.5 停殡待葬 |
4.2.6 铭旌 |
4.2.7 抛盏、烧饭、巫者袚除与殉葬等契丹遗俗 |
4.2.8 丧服 |
4.2.9 庐墓与守孝 |
第三节 辽代贵族丧葬礼俗 |
4.3.1 属纩 |
4.3.2 “饭含”与“握” |
4.3.3 权殡厝葬 |
4.3.4 遣使治丧 |
4.3.5 辍朝致哀 |
4.3.6 赙赠之赐 |
4.3.7 鼓吹助丧 |
4.3.8 “丁忧”与“夺情起复” |
第五章 辽对唐宋丧葬制度的仿效、吸纳与发展 |
第一节 辽代陵墓所体现的阴阳堪舆因素 |
5.1.1 陵墓选址中的堪舆体现 |
5.1.2 卜吉缓葬 |
第二节 辽代丧葬礼俗中的民族融合因素分析 |
5.2.1 尸骨葬:契丹大贵族对儒家丧葬礼俗的接纳 |
5.2.2 葬具举要:帷幔与小帐 |
5.2.3 金属文具:仰慕中原与转徙为家的完美结合 |
5.2.4 幽冥色彩:从墓葬壁画看胡汉共融 |
5.2.5 丧作佛事:佛道文化对辽代丧仪的双重影响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历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概况 |
0.2 研究特色 |
0.3 研究意义 |
1 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分布 |
1.1 契丹腹地 |
1.2 燕云地区 |
1.3 其他地区 |
2 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的类型及特征 |
2.1 饮食器 |
2.2 日常用具 |
2.3 装饰品 |
2.4 马具 |
2.5 葬具 |
2.6 其他 |
3 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分期 |
3.1 第一期辽太祖至辽穆宗(907-968 年) |
3.2 第二期辽景宗至辽兴宗(969-1054 年) |
3.3 第三期辽道宗至辽天祚帝(1055-1125 年) |
4 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唐宋及西方文化因素 |
4.1 唐代文化因素 |
4.2 宋代文化因素 |
4.3 西方文化因素 |
5 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在辽史研究中的作用 |
5.1 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与辽代金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
5.2 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与辽代的丧葬制度和习俗 |
5.3 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的社会影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
二、概念的厘定 |
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四、研究的方法与角度 |
五、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雅俗并举的宋代文化 |
第一节 士人阶层的形成与文化意义 |
一、重文的治国政策——士人阶层形成的政治基础 |
二、科举制度的改革——士人阶层形成的社会条件 |
(一) 科举取士的革新 |
(二) 市民教育的普及 |
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的提高 |
四、文人士大夫引领的文化风尚 |
第二节 商业城市的兴起与工艺美术的繁荣 |
一、百业俱兴的城市商业经济 |
二、多元多彩的市井文化 |
三、技高艺精的工艺美术 |
(一) 产生了有文化的新型匠师 |
(二) 分工精细的工艺门类 |
(三) 雅俗共赏的艺术风貌 |
小结 |
第二章 宋代文人意趣的形成和清玩鉴赏风气的流行 |
第一节 文人意趣兴起的成因 |
一、文人群体对文化地位的自觉认知 |
二、宽裕的闲适生活提供了赏玩的条件 |
三、文人交游面的扩展和多元文化的吸纳 |
第二节 宋代文人新的形意观与艺术追求 |
一、“得意忘形”的审美取向 |
二、书画艺术的“逸格”品评 |
三、禅意与诗画意境的共通 |
四、以“意”为核心的诗书画一体的理念 |
五、文人对文化用品的要求从实用转向鉴赏 |
小结 |
第三章 以书斋为依托的文房工艺品 |
第一节 文质彬彬的文房用具 |
一、材艺考究的宋笔 |
(一) 宋之前毛笔的发展概况 |
(二) 文人参与研究和制作毛笔 |
(三) 对笔毛材质精于毫巅的品鉴 |
(四) 精气神贯一的笔管装饰 |
二、技艺精湛的宋墨 |
(一) 丰富多彩的宋代墨料 |
(二) 产生对墨品鉴的专门着述 |
(三) 宋代文人自制墨之风 |
(四) 文人审美意趣对制墨工艺的影响 |
三、以质焕美的宋纸 |
(一) 宋纸品类的增多和品质的提高 |
(二) 士大夫对纸品的细审精鉴 |
四、文趣涌然的砚田 |
(一) 宋砚的空前发展 |
(二) 对砚石的质、形、纹之品评鉴定 |
(三) 文人参与制砚和砚铭的兴盛 |
五、意趣盎然的文房杂件 |
第二节 探奇发瑰——文人清赏之物 |
一、巧夺天工的奇石摆件 |
(一) 出神入化的供石 |
(二) 小中见大的砚山 |
(三) 亦真亦幻的研屏 |
二、意象万千的观赏瓷 |
(一) 窑变釉彩之美 |
(二) 开片肌理之美 |
(三) 绞胎互动之美 |
三、体现文人品位的香熏、置花器皿、棋子 |
四、装裱与刻帖工艺之美 |
(一) 宋代书画装裱的形式美 |
(二) 宋代刻帖工艺的兴盛 |
小结 |
第四章 “诗书画”作为工艺美术装饰之元素 |
第一节 宋瓷的“诗书画”纹饰 |
一、以画为主的宋瓷纹饰 |
二、以书法诗文为主的宋瓷纹饰 |
第二节 仿真传神的缂丝和刺绣书画工艺品 |
一、诗书画与缂丝工艺品 |
二、诗书画与刺绣工艺品 |
第三节 凸显文人精神的装饰图案——四君子与岁寒三友 |
一、梅作为设计元素在宋代工艺美术中的运用 |
二、竹形作为设计元素在宋代工艺美术中的运用 |
三、“兰、菊、松”作为设计元素在宋代工艺美术中的运用 |
小结 |
第五章 崇尚清润典雅的宋代工艺美术风格 |
第一节 质感求温润似玉 |
第二节 体型尚清秀儒雅 |
第三节 品格欲超逸出俗 |
小结 |
第六章 宋代文人意趣对近邻与后世工艺美术的深广影响 |
第一节 对辽夏金工艺美术的影响 |
一、宋代文人意趣对辽代工艺美术的影响 |
二、宋代文人意趣对金工艺美术的影响 |
三、宋代文人意趣对西夏工艺美术的影响 |
第二节 对宋代同时期日本、高丽等国工艺美术的影响 |
第三节 对元明清工艺美术的影响 |
一、抽象倾向的工艺装饰 |
二、诗书画元素在元明清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延展 |
三、元明清的织绣书画 |
四、宋代文房清玩对元明清工艺美术的影响 |
五、后世对宋代造物思想的传承 |
六、宋代工艺美术风格对元明清的影响 |
小结 |
结论 |
一、宋代文人意趣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创作 |
二、宋代文人意趣提升了工艺美术的审美品格 |
三、使观赏工艺品从实用品中脱颖而出 |
四、以“文”化之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特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论着 |
后记 |
四、敖汉旗英凤沟7号辽墓出土银质文具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双联管形玉构件的功用研究[J]. 左骏. 考古, 2021(10)
- [2]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双联玉管功用考析[J]. 刘照建.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0(01)
- [3]金代墓葬文化差异研究[D]. 汤艳杰. 河北大学, 2019(08)
- [4]赤峰地区辽代墓葬研究[D]. 刘畅.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5]金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D]. 郝军军. 吉林大学, 2016(03)
- [6]辽代金银器研究[D]. 王春燕. 吉林大学, 2015(08)
- [7]赤峰辽墓壁画综述[J]. 邵国田. 华西语文学刊, 2013(01)
- [8]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D]. 郑承燕. 南开大学, 2012(07)
- [9]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历史学研究[D]. 赵运龙. 辽宁大学, 2011(01)
- [10]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研究[D]. 苏梅. 苏州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