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密,奋发图强民族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辛乐[1](2018)在《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数量是衡量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目前检测方法为GB 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泾阳茯砖茶为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其隶属紧压茶,茶砖内部生长冠突散囊菌而表面不生长,且该菌有闭囊壳结构,现有国标方法无法检测出真实数量,因此,优化冠突散囊菌的检测方法对促进泾阳茯砖茶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DBS61/0006—2014《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泾阳茯砖茶》跟踪评价为基础,优化了适合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检测方法,并在检测中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及结论如下:(1)DBS61/0006—2014跟踪评价结果。采集陕西泾阳27份茯砖茶进行全项检测。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检测结果集中在104-105 CFU/g,平均为72.56×104 CFU/g,其中有一份样品活菌数未达标,合格率为96%,在检测中发现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存在问题主要为国家标准中未注明取样方法、部分操作步骤规定不明确、培养基不是最适合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等,检测方法有待优化。(2)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过程关键步骤探讨。以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菌落计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不同取样方法、取样量、均质方式与时间、稀释液种类和培养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取样方法中,粉碎法>五点法≈内部五点法>表面法,镜检发现粉碎取样可打破冠突散囊菌闭囊壳结构,显着(P<0.01)提高检出率,同时将检测数据标准偏差由14.48降至2.73;在取样量中,取样量小于10 g时,检测结果偏低且相对偏差较大;在均质方式与时间中,使用恒温摇瓶柜摇晃30min后或使用均质机拍打1 min后检测结果趋于稳定;在稀释液中,生理盐水>蒸馏水>磷酸盐缓冲液>0.1%蛋白胨水,使用0.1%蛋白胨水的结果与其他稀释液结果差异性显着(P<0.05);在不同培养方式中,无显着性差异。考虑到标准方法应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检测的效率性和操作的便利性,对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关键步骤处理为,无菌条件下万能粉碎机全部粉碎后取样;取样量不小于10 g,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后,使用拍击式均质机拍打1 min;涂布式进行正置培养。(3)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培养基优化。以冠突散囊菌标准菌株生长速率和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菌落计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碳氮源、无机盐(氯盐、磷酸盐、硫酸盐)和黑茶浸提液浓度,利用响应面设计,以氯化钾、黑茶浸提液和磷酸二氢钾为响应值优化检测培养基。结果显示最佳培养基组成和条件为:蔗糖42 g/L,硫酸铵3.6 g/L,大豆蛋白胨2.4 g/L,氯化钾40 g/L,磷酸二氢钾1 g/L,硫酸镁1 g/L,琼脂粉20 g/L,1%黑茶浸提液,该条件下,可将检测时间由5 d缩短至3 d,效率提高40%。(4)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验证与评价。采用6份源自不同厂家不同等级的茯砖茶样品,运用国标方法和本试验优化方法,分别平行3次检测其中冠突散囊菌。结果显示,在实际检测中,两种方法检测数据趋势一致,与国标方法对比,使用优化方法(1)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大大增加:增加取样方法为全部粉碎,检测结果显着提高,能获得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真实数量;(2)保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降低一个数量级;(3)提高检测效率:前处理更加明确简便,有利于进行大批量检测,同时使用优化培养基将培养时间缩短40%。建议以本研究结果建立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的地方标准。
陈一忱[2](2016)在《基于磺酸镁的船用润滑油纳米添加剂摩擦学性能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当把某些含有纳米材料的添加剂加入润滑油中时,滑油能对摩擦副起到意想不到的润滑效果,特别是在内燃机重载、高速、高温、低温、重污染等环境下,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摩擦学性能。因此,将纳米材料应用于船用润滑油添加剂产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碱值高、酸中和能力强、减磨抗磨效果显着的纳米磺酸镁添加剂得到了快速发展。中、高碱值的添加剂产品已广泛在市场中应用。随着经济环境持续低迷,国际贸易量减少,船舶长期低负荷运转的情况愈发严重。由此导致的低温腐蚀现象使得船舶营运公司对船用润滑油的碱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超高碱值纳米磺酸镁添加剂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文章首先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样品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还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表征了样品的粒径分布。然后,文章利用了SRV多功能试验机分别测试了含不同比例添加剂的油样在不同载荷下的摩擦系数,并利用四球摩擦试验机测试了各个油样的最大无卡咬负荷值。最后,结合摩擦学相关理论,归纳实验数据,分析船用润滑油超高碱值纳米磺酸镁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润滑油中添加质量分数为8%的超高碱值纳米磺酸镁添加剂能够最为显着地提高润滑油的摩擦学性
孟遥[3](2014)在《城镇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文中研究说明某小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设计指标氨氮出水夏季是5mg/L,冬季是8mg/L。但是河流排放标准为2mg/L。即使该厂出水可以达标排放,但也不能满足河流排放标准。氨氮超标会引起一系列问题。例如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溶解氧下降,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甚至死亡,尤其是对水产养殖业,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会产生臭气等,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甚至破坏生态平衡。最后,高氨氮被氧化成亚硝酸盐后进入地下水系统,长期饮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该污水厂出水需要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回用的目的。A/O工艺系统简单,运行费低,占地小;以原污水中的含碳有机物和内源代谢产物为碳源,节省了投加外碳源的费用;好氧池在后,可进一步去除有机物,由于反硝化消耗了部分碳源有机物,可减轻好氧池负荷;反硝化产生的碱度可补偿硝化过程对碱度的消耗。生物膜法对水量、水质、水温变动适应性强;处理效果好并具良好硝化功能;污泥量小且易于固液分离;动力费用省。生物流化床具有生物固体浓度高,水体停留时间大大缩短,容积负荷高,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和堵塞现象,能适应不同浓度范围的废水,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采用细砂作填料,浓度为2000mg/L.细砂具有比表面积大,结构稳定,易于微生物生长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A/O工艺结合生物膜法和生物流化床工艺对城镇生活污水厂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经过处理氨氮能达到河流排放标准2mg/L以下。当温度为30℃时,进水氨氮含量为15mg/L时,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出水氨氮含量为5mg/L。而采用生物膜法处理,氨氮可以从20mg/L降低到2mg/L以下甚至到零,对于夏季出水氨氮5mg/L可以降低到2mg/L以下。此时填料表面的生物膜量占填料的质量比为0.6%。当温度为24~23℃,生物膜法可以将氨氮从20mg/L几乎降到零,此时最大处理量为22mg/L。当温度为22℃~18℃时,工艺可以去除11mg/L的氨氮。当温度为17℃~15℃时,工艺可以去除10mg/L的氨氮。当温度为12℃时,系统可以处理8mg/L的氨氮,对于冬季出水氨氮8mg/L,也能降低到2mg/L以下。生物膜法用于深度处理时,总氮的去除量不大,出水pH有所下降。采用SBR反应器,用冷水机控制温度,研究温度变化对活性污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两天升高一度从16℃逐渐升高到20℃时,呼吸速率没有变化,COD去除不受影响,出水氨氮也没有变化。温度瞬间从16℃升高到20℃时,呼吸速率加快,氨氮的降解速率加快,COD的去除不受影响。温度瞬间从20℃降低到16℃时,呼吸速率和氨氮降解速率均有所下降,COD的去除不受影响。高溶解氧运行比低溶解氧运行时呼吸速率低。
吴丽菊[4](2002)在《科密,奋发图强民族企业》文中认为 科密电子集团董事长钟奋强于1993年底白手起家筹建了新龙电器公司。主要是组装一些碎纸机、清洗器等办公设备。1997年10月,在原新龙电器公司的班底及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广州市科密电子有限公司。1998年,
二、科密,奋发图强民族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密,奋发图强民族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茯砖茶研究现状 |
1.1.1 茯砖茶相关定义 |
1.1.2 茯砖茶保健功效研究 |
1.1.3 茯砖茶中微生物种类 |
1.1.4 茯砖茶相关标准对比 |
1.2 冠突散囊菌研究现状 |
1.2.1 冠突散囊菌的鉴定与命名 |
1.2.2 冠突散囊菌功能特性研究 |
1.3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方法概述 |
1.3.1 现用检测方法 |
1.3.2 检测方法制定的必要性 |
1.4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过程中可能影响因素 |
1.5 本课题理论意义、研究特色及技术路线图 |
1.5.1 本课题理论意义及研究特色 |
1.5.2 本课题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 |
2.1.2 标准菌株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试剂配置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调查及现有国标方法探究 |
2.3.2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关键步骤研究 |
2.3.3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培养基优化 |
2.3.4 本研究优化方法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2.3.5 结果统计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调查及现有国标方法探究 |
3.1.1 27份泾阳茯砖茶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调查 |
3.1.2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存在问题探讨 |
3.2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的关键步骤探讨 |
3.2.1 茯砖茶样品中冠突散囊菌观察结果 |
3.2.2 取样方法及取样量的影响 |
3.2.3 均质方式的影响 |
3.2.4 稀释液的影响 |
3.2.5 培养方式的影响 |
3.2.6 小结 |
3.3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培养基优化 |
3.3.1 不同培养基生长情况对比 |
3.3.2 培养基碳氮源的优化 |
3.3.3 培养基无机盐的优化 |
3.3.4 培养基黑茶浸提液的优化 |
3.3.5 培养基磷酸盐的优化 |
3.3.6 响应面分析优化检测培养基 |
3.3.7 小结 |
3.4 本研究优化方法在实际检测中分析与评价 |
3.4.1 试验所得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优化检测方法 |
3.4.2 优化检测方法与国标法对比结果与讨论 |
3.4.3 不同冲泡方式检测结果与讨论 |
4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基于磺酸镁的船用润滑油纳米添加剂摩擦学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含有纳米材料的润滑油添加剂的结构、作用 |
1.1.1 含有纳米材料的润滑油添加剂的组成结构 |
1.1.2 含有纳米材料添加剂的分类 |
1.1.3 含有纳米材料添加剂的作用 |
1.2 含有纳米材料的船用润滑油添加剂的发展现状 |
1.2.1 含有纳米材料的船用润滑油添加剂的发展概述 |
1.2.2 含有纳米材料的润滑油添加剂相关产业发展简介 |
1.3 实验内容 |
第2章 基于磺酸镁的船用润滑油纳米添加剂的合成、表征 |
2.1 样品制备的工艺流程与反应机理 |
2.2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实验 |
2.2.1 实验设备和实验流程简介 |
2.2.2 实验数据的分析 |
2.3 样品的纳米粒度分析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基于磺酸镁的船用润滑油添加剂减摩性能的摩擦学实验研究 |
3.1 油样配比调制实验 |
3.1.1 调油基础油的选取 |
3.1.2 制定调油方案 |
3.1.3 油样调和的操作流程 |
3.2 实验设备、实验条件的选取 |
3.2.1 摩擦磨损实验机综述 |
3.2.2 SRV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 |
3.2.3 实验条件的确定以及球盘试件的选取 |
3.3 实验方案 |
3.4 实验的主要流程 |
3.4.1 实验设备和试剂的选用 |
3.4.2 实验操作流程 |
3.5 实验结果的处理及分析 |
3.5.1 实验结果的处理 |
3.5.2 实验结果的分析 |
3.6 章节小结 |
第4章 应用Four-ball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纳米添加剂最大无卡咬负荷值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备的选择 |
4.1.1 Four-ball摩擦磨损试验机 |
4.1.2 实验条件的确定及实验试件的选取 |
4.2 实验方案 |
4.3 实验试剂的选用 |
4.4 实验结果的处理及分析 |
4.4.1 实验结果的处理 |
4.4.2 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3)城镇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活性污泥法 |
1.1.2 生物膜法 |
1.1.3 温度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影响 |
1.1.4 氨氮的危害 |
1.1.5 脱氮的研究 |
1.1.6 污水的深度处理 |
1.1.7 生物流化床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温度变化对生物膜法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检测方法 |
2.5 实验方法 |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6.1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对比 |
2.6.2 温度为 24~23℃时,生物膜法的处理情况 |
2.6.3 温度由 22~18℃时,生物膜法的处理情况 |
2.6.4 温度从 17~15℃时,生物膜法的处理情况 |
2.6.5 温度为 12℃时,生物膜法的处理情况 |
2.6.6 总氮的去除 |
2.6.7 pH 的变化 |
2.6.8 该厂进出水 COD 和氨氮情况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度变化对活性污泥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仪器 |
3.4 检测方法 |
3.4.1 呼吸速率的测定 |
3.5 实验方法 |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1 初始 COD 降解情况 |
3.6.2 初始氨氮降解情况 |
3.6.3 初始呼吸速率 |
3.6.4 温度从 16℃升高到 20℃对活性污泥的影响 |
3.6.5 溶解氧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
3.6.6 瞬间温度变化对活性污泥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科密,奋发图强民族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方法研究[D]. 辛乐. 陕西科技大学, 2018(12)
- [2]基于磺酸镁的船用润滑油纳米添加剂摩擦学性能实验研究[D]. 陈一忱.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7)
- [3]城镇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D]. 孟遥.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4]科密,奋发图强民族企业[J]. 吴丽菊. 广东科技,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