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指)再植14例总结

截肢(指)再植14例总结

一、断肢(指)再植14例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黄恭康[1](1977)在《断肢(指)再植14例小结》文中指出本文分析近年来在我院住院施行断肢(指)再植14例的几个问题。资料收集至1976年底为止,不包括协助兄弟医院开展的病例数及早年施行的病例。现将几点粗浅体会汇报如下。

湛江地区人民医院外科[2](1975)在《断肢(指)再植12例小结》文中认为 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于1963年首次在国内断肢再植成功后,各大城市医院相继报导许多成功的病例,给我们鼓舞很大。随着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改进,由机械所引起的肢体创伤和由基层及时上送断肢(指)伤员的积极抢救,便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反复学习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三篇光辉着作,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克服了设备不足的观点,学习各地医院关于断肢(指)再植的经验。于1971年第一次再植成功第一例右腕关节完全

仇申强[3](2017)在《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纲要显微外科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现代外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历程。1960年,美国的两位学者Jacobson及Suarez首先利用他们所设计的精细的小血管吻合器械进行了 1.6mm-3.2mmm的小血管的吻合。1963年1月,我国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陈中伟等在肉眼下进行了小血管的吻合,实现了一例右前臂完全离断病例的再植手术的成功,翻开了世界创伤外科史上的新的一页,也开辟了显微外科的新纪元。随后,随着临床实践、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器械、设备、医用材料等的更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显微外科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移植外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眼科等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显微外科技术与理念的结合也使相关领域发展成为各专业的高精尖方向和前沿阵地。然而,显微外科的基础是血管吻合,血管吻合的质量决定着手术的成败、安全性及手术后的恢复效果。从根本上讲,吻合血管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血液在血管腔中持久而通畅的流动,从而提供并维持组织的供血。血管的吻合质量,受制于手术显微镜、显微器械、显微缝线以及手术医师等众多因素;如何提高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改进吻合方法一直是显微外科临床工作及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各种吻合方法不断提出,各种吻合技巧层出不穷,尤其是血管吻合器(一种机械吻合法)也得到了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广泛应用;但是,显微外科手工缝合一直获得广泛认同,依然是小、微血管吻合的金标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手工缝合小、微血管一直是以单纯间断缝合为主,同时手工缝合仍然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手术医师的临床经验、技术水平甚至医生的状态都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吻合质量,它需要长期的、专业的、大量的训练。如何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各种不确定因素,更大程度上保障小、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提高血管的通畅率,也是我们临床医师的一项重要课题。受皮肤及胃肠道的褥式缝合的启发,我们将褥式缝合(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和垂直褥式缝合)应用到了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手工吻合中,获得了成功。在论文的第一章,回顾了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血管吻合中应用褥式缝合的临床病例应用情况,其中包括断指再植316例、手指再造32例及游离皮瓣165例。结果表明小、微血管的褥式缝合,可以显着提高小、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明显增加通畅率,而且其操作难度并不高,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1960年,Jacobson及Suarez在临床实践的同时,也成功的进行了小血管吻合的动物实验,并且获得了较高的血管通畅率。而且,对于显微外科医师来讲,为了提高临床手术操作水平和小、微血管的吻合熟练程度,也需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必要的显微技术训练。实验动物尤其是大鼠,体型较小,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可重复性高,而且成本低廉,获取数据简便。鉴于此,在论文的第二章第一部分,我们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小、微血管显微外科褥式缝合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端端缝合、端侧缝合、不同口径的动脉缝合、微血管缝合等。论文第二章的第二部分,在所建立的Wister大鼠端端吻合模型上,对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的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初步探讨了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特点及优势。另外,论文还综述了血管吻合方法的历史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展望。第一章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褥式缝合在小、微血管显微缝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们将水平褥式缝合及垂直褥式缝合应用到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缝合当中。回顾了 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血管吻合中应用褥式缝合的游离皮瓣165例、断指再植316例及手指再造32例。结果:164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其中5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后恢复血运完全成活;1例患者因患者一般情况差,患者及家属拒绝探查,最终皮瓣坏死。316例断指再植病例中,308例再植成活,其中26例出现血管危象急诊探查,仅7例出现包括吻合口在内的血管栓塞,16例血管吻合口未栓塞,系因吻合口近端或远端血管挫伤导致的血管栓塞,3例系因单纯的血管痉挛所致;8例坏死病例均为末节挤压离断再植,其中6例获得血管危象探查,探查见其组织损伤严重,血管广泛栓塞,无保留价值,给以行残端修整术,2例患者拒绝手术探查最终坏死。32例再造手指完全成活,其中2例全形再造术后二趾瓣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其系血管扭转引起血管痉挛所致,给以离断调整后重新吻合,最终成活。结论: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可以显着提高血管的吻合质量,增加通畅率;而且,其操作难度并不高,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第二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第一部分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建立目的:探讨利用Wister大鼠建立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动物模型,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微血管吻合、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方法:以健康成年Wister大鼠(体重250g以上)为实验对象,进行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模型的建立。以成年大鼠尾中动脉(直径约0.5-1.0mm)的近2/3段作为吻合对象建立端端吻合模型;以略小体型大鼠(体重250-300g)的远1/3段的尾中动脉(直径约0.2-0.5mm)为吻合对象建立微血管吻合模型;以成年大鼠的腹主动脉(直径约1.2-1.8mm)与左肾动脉(直径约0.5-0.9mm)的起始处为吻合对象建立端侧吻合模型;以直接吻合成年大鼠的腹主动脉(直径约1.2-1.8mm)与左肾动脉(直径约0.5-0.9mm)来建立口径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模型。结果: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可以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建立,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微血管吻合、口径相差较大的血管吻合。结论:Wister大鼠作为小体型、价格便宜的实验动物,可以建立理想的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模型,而且所建立的血管吻合模型具有可重复性高、简单快捷、易于操作等优点,尤其是利用大鼠尾中动脉进行褥式缝合的练习可以作为显微技术训练的常用方式。第二部分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对比性研究目的:探讨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差异,评估褥式缝合的优缺点。方法:以成年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以其尾中动脉近1/3段(直径约0.8-1.0mm)作为拟吻合的血管。分别将进行血管缝合的医生按从事显微外科年限分为3组:低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不超过6月的临床医生)36人,中等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6月-1年的临床医生)28人,高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1年以上的临床医生)12人。每组医生分别应用单纯间断缝合及褥式缝合各吻合尾中动脉的10个吻合口,分别记录每个吻合口的缝合时间,并剖开吻合口观察有无外膜嵌入管腔,并记录有外膜嵌入管腔的吻合口数量,将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的血管缝合速度分别如下:低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1843±96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925±84秒;中等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752±46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627±30秒;高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420±32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465±27秒。3组医生出现外膜嵌入的比例分别如下:低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2.972±1.028)/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中等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1.750± 1.005)/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高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0.167±0.389)/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结论:对于具有低中程度显微外科水平的临床医生来说,小、微血管的单纯间断缝合速度较褥式缝合为快,而相对具有较高水平的显微外科医生来说,褥式缝合反而比单纯间断缝合速度快。这与褥式缝合打结的速度快、打结的个数少有关。更重要的,小、微血管的褥式缝合不管是对什么水平的显微外科医生来说,只要能够顺利完成血管的褥式缝合就可以完全避免外膜嵌入管腔,实现完全的内膜相对,避免内翻。因而,随着临床医生熟练度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高,采用褥式缝合小、微血管,不管是在吻合速度上还是吻合质量上都有优势,尤其是能实现100%的外翻。

褚大由,张成友[4](1978)在《手指末节离断原位缝接20例小结》文中提出尽管显微外科近年有飞跃的发展,但手指末节血管的吻合,仍较困难,国外仅有7例成功的报道,国内尚无吻合血管再植末节离断的记录。按惯常的作法,对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以远的离断,一般是缩短骨质而缝闭或植皮复盖创面。前者缺点较多,如:①伤指短缩残缺;②若清创不彻底,易引起感染,导致骨质外露,必须再次手术;③截指残端较易形成神经瘤,疼痛异常;④如缝合技术不

张立生[5](2018)在《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麻醉学领域的疼痛治疗很早就已开始。据报道, 不少医院麻醉科在上世纪50年代曾采用腰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我也曾以神经破坏药酚甘油在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注射治疗宫颈癌或胸腹部癌性疼痛。改革开放后, 我有机会到国外访问, 受到国外麻醉科开设疼痛治疗业务的启发, 在我退休前十年, 学术研究和工作方向转到了疼痛学研究。于1986年秋季在我院开设疼痛

刘毅,王允彦[6](1988)在《断指再植34例小结》文中指出本文报告了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作断指再植手术34例,成活率为84.78%,其中末节指再植成活率为94.11%。认为细致的显微镜下清创,熟练掌握直径为0.3~0.4mm 的血管吻合技术,及时处理血管危象,为断指再植成功的关键。并对适应症的选择,清创及手术步骤等进行了讨论。

宫颖[7](2017)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文中提出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改变,其主要特点为血循环障碍进行性加重,随之出现神经肌肉的严重缺血的症状,甚至组织坏死,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因为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达到一定时间后随即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及损害。不仅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甚至可以导致截肢,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一旦确诊需立即切开减压。1994年,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被引入后,在外科领域中,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VSD负压引流术的优势: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张术后的切口可以有效处理,避免传统减压术后频繁换药,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单纯VSD负压引流术仍然存在改善患肢缺血情况相对缓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大、病程长、住院天数多、患者经济负担重等问题。目的:本研究主要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通过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的方法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通过对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分组,分为A常规组、B常规+中药治疗组、C常规+高压氧治疗组、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A常规组:给予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消肿、预防静脉血栓、定期换药以预防切口感染等常规治疗;B常规+中药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口服中药(身痛逐瘀汤)辅助治疗;C常规+高压氧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高压氧(HBO)辅助治疗;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中药内服与高压氧HBO联合治疗。运用spss19.0分组对比,对常规组、常规+中药组、常规+高压氧组、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各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情况、血栓发生率、切口感染率、Ⅱ期伤口植皮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常规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0%,发生血栓率3.2%,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52%,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48%;B常规+中药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8%,发生血栓的几率1.6%,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64%,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36%;C常规+高压氧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8%,发生血栓率2.4%,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72%,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28%;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92%,发生血栓率0.8%,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80%,可行Ⅱ期伤口植术20%。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各方面均明显优于A对照组、B常规+中药组、C常规+高压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1.使用中药辅助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治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切口感染。2.使用高压氧辅助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治疗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率。3.骨筋膜室综合征VSD术后患者使用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具有消除患肢肿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创面修复、减少切口感染的优点。

杨哲[8](1987)在《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手外科学术会议简况》文中研究表明 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手外科学术会议于1986年10月13-18日在青岛市召开。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480多名。大会还邀请了日本新泻大学田岛达也教授、扎幌大学石井清一教授、香港大学周肇平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梁秉中教授作了学术报告。代表们就下列手外科专业的12个专题进行了广泛认真的学术讨论:断指再植、急性手外伤处理、肌腱损伤处理、手骨关节损伤处理、腕部损伤处

陈实[9](2015)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游离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发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的影响,从而规范游离皮瓣移植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而降低静脉危象的发生率,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保障。方法: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及吉林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进行游离皮瓣移植术的105例病例(其中前臂瓣65例,腓骨肌皮瓣21例,股前外侧瓣19例),按入院顺序编号依据单双号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54例,对照组患者51例。针对对照组,采取目前科内常规的护理干预,即:保持术区抬高10-20cm,使用棉枕固定;使用电烤灯对手术区域进行照射;给与心理护理,安抚患者情绪;密切观察皮瓣变化,及时发现静脉危象。针对试验组,采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即:用自制特定支架准确抬高、固定手术区域;用自制恒温恒湿箱对术区进行保温保湿;用SAS、SDS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制定护理处方进行心理护理;用棉签按摩法对皮瓣进行按摩。两组术后患者均按相同的时间点进行观察,并记录静脉危象的发生情况。使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性别组成、年龄、皮瓣面积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原因、皮瓣种类,手术医生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对比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心理状态,其焦虑、抑郁情况:手术前、手术当日、术后第1日及术后第3日的评分对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5日及术后第7日两组患者的评分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2)对比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静脉危象发生时间情况:静脉危象发生时间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3)对比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各期静脉危象发生情况:对一期静脉危象的控制的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二期、三期及四期静脉危象的控制的对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4)对比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静脉危象发生情况:静脉危象发生总体情况的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使用制定的处方对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2)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延缓静脉危象的发生时间。(3)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对一期静脉危象的控制有显着效果,但对二期、三期及四期的静脉危象没有明显的效果。(4)使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游离皮瓣移植术后静脉血管危象的发生。

桑成林[10](2012)在《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及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应用的实际效果,为临床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及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伤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住院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患者年龄在60-85岁之间,手术方式为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或Gamma钉内固定,致伤原因为外伤,排除病理性骨折。对入选患者进行随访并及时记录,随访方式包括查阅病历、电话随访、复查记录等,对于特殊有意义的病例采用上门随访,排除失访者,最后入选患者共224名。结果三组平均术中失血量两两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术中失血量最多,Gamma钉组术中失血量最少,DHS组术中失血量介于两者之间。三组手术平均时间两两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组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Sander’s评分和Harris疗效评分标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三种治疗方式在长期的临床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使用Gamma钉治疗的患者术后能较早负重行走,这明显降低了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的临床疗效优于使用DHS和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2、A1型稳定性骨折,三个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相仿,三种内固定均可作为首选;A2及A3型不稳定性骨折,DHS组和锁定钢板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Gamma钉组,推荐使用Gamma钉。3、三种治疗方法手术时间相仿,Gamma钉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对患者损伤小,对各型骨折都能提供牢靠固定、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手术方法,尤其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A2和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作为首选。

二、断肢(指)再植14例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断肢(指)再植14例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3)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建立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对比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文章Ⅰ
英文文章Ⅱ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游离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发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游离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的发展及现状
        1.2.2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的护理观察
        1.2.3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护理方法的现状
    1.3 课题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分组
    2.3 患者纳入、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研究工具
        2.4.1 心理评估量表
        2.4.2 护理制动工具
        2.4.3 保暖工具
        2.4.4 其它
    2.5 护理干预方法
        2.5.1 排除干扰因素
        2.5.2 术区固定
        2.5.3 保温保湿
        2.5.4 心理干预
        2.5.5 棉签按摩
    2.6 评价标准
    2.7 资料处理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抑郁情况比较
    3.4 两组患者静脉危象发生时间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各期静脉危象发生情况比较
    3.6 两组患者静脉危象发生总体情况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自制支架固定方式对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护理的优势
    4.2 自制恒温恒湿保暖箱及恒温仪对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护理的优势
    4.3 自制护理处方式心理护理对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护理的优势
    4.4 定时棉签按摩法对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护理的优势
    4.5 研究的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一般资料
    三、治疗方法
        (一)术前准备
        (二)手术方法
        (三)术后处理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术中情况比较
    二、术中术后并发症
    三、三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讨论
    一、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
    二、手术时机及术前准备
    三、DHS、锁定钢板和 Gamma 钉的比较
    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原因及防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附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在读期间所获荣誉及担任职务
致谢

四、断肢(指)再植14例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断肢(指)再植14例小结[J]. 黄恭康.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77(02)
  • [2]断肢(指)再植12例小结[J]. 湛江地区人民医院外科. 广东医药资料, 1975(05)
  • [3]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 仇申强. 山东大学, 2017(08)
  • [4]手指末节离断原位缝接20例小结[J]. 褚大由,张成友.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78(02)
  • [5]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J]. 张立生.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8(04)
  • [6]断指再植34例小结[J]. 刘毅,王允彦. 济宁医学院学报, 1988(03)
  • [7]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D]. 宫颖.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8]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手外科学术会议简况[J]. 杨哲. 医学研究通讯, 1987(01)
  • [9]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游离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发生的影响研究[D]. 陈实. 吉林大学, 2015(09)
  • [10]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桑成林. 第二军医大学, 2012(10)

标签:;  ;  ;  ;  

截肢(指)再植14例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