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添加嗜酸性乳酸杆菌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路广金[1](2021)在《戊糖片球菌PP-23对AA肉鸡和尼罗罗非鱼生长、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作为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的一种,具有绿色、无污染、无残留的特点,可以起到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养殖动物免疫力,减少养殖动物体脂沉积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将同一株益生菌应用于不同的养殖动物,研究同一株益生菌对不同养殖动物生长和免疫性能的影响尚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养殖动物的日粮中添加戊糖片球菌PP-23,研究其对畜禽动物AA肉鸡和水产动物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生长性能、肠道形态以及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推进戊糖片球菌PP-23在不同养殖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扩大戊糖片球菌PP-23的应用范围,通过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来促进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试验结果如下:(1)戊糖片球菌PP-23形态鉴定和生长曲线测定。戊糖片球菌PP-23菌落呈现圆形、乳白色、光滑、凸起、边缘整齐、不透明,并且生长较为缓慢,需厌氧培养24 h才可长至直径2-5 mm。将戊糖片球菌PP-23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放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细胞呈现球状,不延长,多个菌体连在一片,呈现短链球形,革兰氏染色为阳性。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发现需要厌氧培养超过16 h以上菌株浓度才达到稳定状态。(2)戊糖片球菌PP-23对AA肉鸡生长、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经过3周的AA肉鸡养殖试验,研究发现,戊糖片球菌PP-23可以显着提升AA肉鸡的生长以及免疫效果,当饲料添加浓度为1×107 CFU/g时促生长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适宜浓度的戊糖片球菌PP-23可提升肉鸡7.71%的日增重;提升4%的全净膛率和2.8%的半净膛率;提升了51.21%的胸腺指数,11.39%的脾脏指数,59.51%的法氏囊指数;提升了小肠中的淀粉酶(α-AMS)活性50%以上;下调了空肠和脾脏中IL-1β和IFN-γ的表达量;分别提升了40.5%、28.28%、8.35%、20.62%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隐比和肌层厚度,分别提升了50.54%、13.97%、36.18%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隐比,分别提升了41.54%、3.61%、48.72%回肠的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和绒隐比。(3)戊糖片球菌PP-23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免疫的影响研究。经过2个月的尼罗罗非鱼养殖试验,研究发现,戊糖片球菌PP-23添加浓度为1×107 CFU/g时,尼罗罗非鱼各项生长指标最佳。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适宜浓度的戊糖片球菌PP-23可提升10%的尼罗罗非鱼特定生长率;显着提升尼罗罗非鱼血清中淀粉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下调尼罗罗非鱼头肾和脾脏中IL-1β和IFN-γ基因表达水平;分别提高23.89%、52.93%、20.09%和16.98%尼罗罗非鱼中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绒隐比和肌层厚度。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戊糖片球菌PP-23可显着提高AA肉鸡和尼罗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和免疫能力,添加量为1×107 CFU/g时对AA肉鸡和尼罗罗非鱼的促生长效果最佳,本试验展现了戊糖片球菌PP-23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良好的应用潜力。
吴正可[2](2021)在《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家禽感染病原菌后往往伴随着免疫性能的下降和肠道健康的受损,被污染的家禽及其肉、蛋产品是病原菌重要的携带者,这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给畜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通过营养调控措施减少养殖过程中病原菌感染、氧化应激等因素引起的肠道损伤,对于维持家禽肠道及整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乳酸菌作为肉鸡肠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肉鸡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性能,在动物肠道健康调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本研究通过七个试验在体内和体外水平上探讨了嗜酸乳杆菌的益生作用及其缓解肉鸡肠道炎症反应的机制。试验一评估了十株益生菌体外对病原菌大肠杆菌O157(以下简称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以下简称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并挑选出一株抑菌效果较好的嗜酸乳杆菌E继续探究其抑菌物质及其对肉鸡饲喂效果。嗜酸乳杆菌E代谢产物中乳酸含量随培养时间线性升高,且其浓度与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R2=0.9780)和沙门氏菌(R2=0.9714)的抑制能力呈线性相关。嗜酸乳杆菌E无溶血现象发生,抗生素敏感性良好,肉鸡饲喂结果发现嗜酸乳杆菌E显着提高了肉鸡1~14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并有提高肉鸡14日龄体重(BW,P=0.09)的趋势。血清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E降低了肉鸡21日龄血清中葡萄糖、总胆固醇、尿素氮(P>0.05)和甘油三酯(P<0.05)的含量。试验二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固态发酵饲料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2×4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制粒与不制粒)和添加水平(0,5%,10%,15%)及二者的交互作用,试验期为42d。试验结果表明,制粒与发酵对1~21日龄肉鸡BW、ADFI和饲料转化率(FCR)存在显着交互作用(P<0.05);10%的发酵饲料显着提高了肉鸡全期ADG和ADFI(P<0.05)。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提高了肉鸡42日龄小肠总长度和总重量,并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与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值和养分消化率(P<0.05),促进了肉鸡肠道发育。此外,发酵饲料下调了肉鸡空肠炎症因子IL-6、IL-8及i NOS m RNA的表达(P<0.05),并上调了空肠屏障功能蛋白Occludin和Claduin-1 m RNA的表达(P<0.05),提高了肉鸡肠道免疫功能和屏障功能。试验三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采用3×2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嗜酸乳杆菌E(0,5×108CFU/kg和10×108CFU/kg)和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攻毒和不攻毒)及其交互作用。大肠杆菌感染降低了肉鸡第15~21日龄的ADG(P<0.05)、ADFI(P<0.05)和BW(P=0.083);嗜酸乳杆菌E显着提高了肉鸡1~14日龄和15~21日龄的ADG和ADFI(P<0.05),显着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死亡率(P<0.05)。大肠杆菌感染降低了肉鸡外周血中CD3+(P<0.05)和CD8+(P>0.05)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P<0.05)。嗜酸乳杆菌E干预显着增加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P<0.05)。5×108CFU/kg和10×108CFU/kg水平的嗜酸乳杆菌E显着抑制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14日龄空肠NF-κB、TNF-α和IL-8 m RNA表达上调(P<0.05),并上调了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嗜酸乳杆菌E干预下调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21日龄脾脏i NOS和空肠IL-8 m RNA表达(P<0.05)。肉鸡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E提高了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性能,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试验四在试验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发育和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显着增加了肉鸡14和21日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LPS(P<0.05)含量,并有降低肉鸡小肠总长度的趋势(P>0.05);同时,大肠杆菌感染下调了肉鸡14日龄空肠Occludin-1和Claudin-1 m RNA的表达。嗜酸乳杆菌干预则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血清CRP、DAO和LPS的含量(P<0.05),并上调了肉鸡14日龄和21日龄空肠Occludin和Claudin-1 m RNA和21日龄回肠Occludin、ZO-1和Claudin-1m RNA的表达(P<0.05),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肠道损伤。试验五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大肠杆菌感染增加了肉鸡回肠中变形菌门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等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嗜酸乳杆菌E干预则显着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回肠中幽门螺旋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P<0.05)。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感染均增加了肉鸡21日龄回肠食糜微生物Ace指数和Chao指数(P<0.05),并降低了肉鸡回肠厚壁菌门的丰度,增加了蓝藻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P<0.05)。肠道中致病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与肠道炎症因子和肠道屏障功能m RNA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大肠杆菌感染增加了肉鸡回肠致病菌相关菌群的丰度,嗜酸乳杆菌E干预改善了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试验六基于Lab-free蛋白组学技术进一步解析嗜酸乳杆菌E缓解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损伤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上调了回肠中凝血、止血、伤口愈合、体液水平调节、应对损伤、细菌防御反应、细胞死亡、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并通过上调NOD样和PPAR信号通路等过程启动免疫应答;嗜酸乳杆菌E干预上调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Pyrin-like、溶菌酶、组蛋白、核糖体蛋白等的表达,并通过降低肉鸡肠道内分子转录水平及相关基因沉默调控,阻断了病原菌在炎症反应中的信号传递,下调了大肠感染肉鸡回肠中凝血、止血、伤口愈合、体液水平调节、应对损伤、氧化还原过程和应激反应等不利生物学过程,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对肉鸡肠道的损伤。试验七通过Caco-2细胞模型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抑制大肠杆菌诱导肠道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表明,大肠杆菌通过识别TLR-4/My D88依赖型途径激活NF-κB信号通路显着上调了Caco-2细胞炎症因子IL-6、IL-8和TNF-αm RNA的表达(P<0.05),并显着上调了调控细胞凋亡过程关键蛋白Caspase-3、Capase8和P53-R m RNA的表达(P<0.05),诱导细胞坏死。嗜酸乳杆菌E及其上清液提前干预可降低大肠杆菌在Caco-2细胞上的黏附(P<0.05),缓解大肠杆菌感染Caco-2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坏死细胞的数量并降低Caco-2单层细胞的通透性,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具有促进生长和改善肠道健康的益生作用。大肠杆菌O157感染通过TLR-4/My D88依赖型途径激活NF-κB信号通路产生炎症反应,激发肠道细胞坏死性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嗜酸乳杆菌E提前干预从降低黏附、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机械、免疫屏障促进肠道发育等途径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肠道损伤。
徐建华[3](2021)在《地衣芽孢杆菌对肉仔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功能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对益生素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对于地衣芽孢杆菌特性及各方面应用的研究日益增多。地衣芽孢杆菌以其耐高温、耐酸碱、抗逆性强、易贮存等特点被广泛作为益生菌或致病菌竞争性抑制剂应用于畜禽养殖业中,有着显着的优势和应用前景。论文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液指标、抗氧化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和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探索地衣芽孢杆菌在肉鸡生产中的适宜使用方法,为其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选取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728只,随机分为8个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3只鸡。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和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 80 mg/kg、200 mg/kg、400 mg/kg、700 mg/kg 地衣芽孢杆菌,250 mg/kg 杆菌肽锌,250mg/kg杆菌肽锌+200mg/kg地衣芽孢杆菌)。试验共42天,分2个阶段:0-21日龄、22-42日龄,分别饲喂不同饲粮。试验结果表明:1.8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21天平均体重为1119.10 g,显着高于4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P<0.05)。8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1-21天日增重显着高于40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和地衣芽孢杆菌、杆菌肽锌混合组(P<0.05)。8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和2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1-21天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高于4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P<0.05)。杆菌肽锌组和地衣芽孢杆菌、杆菌肽锌混合组1-21天料重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8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42天平均体重为3205.40g,显着高于混合组(P<0.05)。8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1-42天日增重为75.33g,显着高于杆菌肽锌组(P<0.05)。添加200 mg/kg、75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的死淘率为零,EPI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和4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P<0.05)。2.各地衣芽孢杆菌组、杆菌肽锌组及混合组间IgA、IgG和IgM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4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血清GSH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地衣芽孢杆菌组、杆菌肽锌组及混合组间血清MDA含量、GS、GSH-Px、CAT和SOD活力均无显着差异(P>0.05)。各地衣芽孢杆菌组、杆菌肽锌组及混合组间肝脏MDA、GSH含量、GS、GSH-Px、CAT和SOD活力均无显着差异(P>0.05)。3.20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屠宰率显着高于8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P<0.05)。各地衣芽孢杆菌组、杆菌肽锌组及混合组间胸肌率和翅膀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75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腿肌率显着低于4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和混合组(P<0.05)。对照组、75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和混合组腹脂率显着高于40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P<0.05)。75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和250mg/kg杆菌肽锌组的系水力最高,显着高于对照组、8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40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和混合组(P<0.05)。80 mg/kg地衣芽孢杆菌添加组的肉色红度值最高,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4.75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最高,显着高于对照组和4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P<0.05)。75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回肠隐窝深度显着高于8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和杆菌肽锌组(P<0.05),20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40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肠隐窝深度显着大于杆菌肽锌组(P<0.05)。75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相对丰度显着高于200 mg/kg、4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和杆菌肽锌组(P<0.05)。4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和杆菌肽锌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着高于80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75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和混合组(P<0.05)。混合组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相对丰度显着高于750 mg/kg地衣芽孢杆菌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量地衣芽孢杆菌一定程度上促进肉仔鸡生长,能提高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阴窝深度,提高肌肉系水率和肌肉亮度,提高盲肠微生物多样性。
黄明星,陈艳,虞龙飞,朱年华[4](2021)在《乳酸菌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乳酸菌是人、畜禽胃肠道以及一些食物中的重要菌群之一,广泛用于食品、饲料和医药等领域,是一类具备多种益生功能的微生物。以乳酸菌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具有改善机体生长性能、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发育防止发生疾病、维持机体胃肠道微生态平衡、提升抗氧化能力、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作用,一直是各大饲料企业以及家禽养殖业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对乳酸菌的分类、生理功能及不同乳酸菌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展开叙述。
李阳[5](2020)在《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豆粕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较为平衡,是动物养殖常用的植物源蛋白原料。然而,豆粕中的诸多抗营养因子,如抗原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会阻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微生物发酵可降低豆粕抗营养因子含量并提高其营养价值。因此,本研究旨在筛选能高效降解豆粕抗原蛋白的芽孢杆菌,研究其降解豆粕抗原蛋白的机制,评估发酵豆粕在肉鸡饲喂上的营养价值,并初步探讨发酵豆粕促肉鸡生长的机制。本研究共包括七个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豆粕发酵菌种的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本试验旨在筛选高效降解豆粕抗原蛋白芽孢杆菌菌株并初步评价其安全性。采用豆粕抗原蛋白平板、淀粉平板和木聚糖平板结合豆粕发酵试验,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豆粕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24 h,可降解92.32%大豆球蛋白和85.05%β-伴大豆球蛋白,粗蛋白的含量提高了17.54%,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9.97倍。发酵处理提高了豆粕中总氨基酸的含量,其中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68%、14.71%、13.31%和16.13%;丙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和谷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33%、14.81%、16.77%和20.21%;但显着降低精氨酸和丝氨酸的含量(P<0.05)。小鼠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小鼠体重、肝脏、脾脏和心脏指数肝脏和脾脏生理结构无不良影响,表明此菌株具有安全并可改善豆粕的营养价值的功能。试验二、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产酶分析及其对豆粕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改善其营养价值的机制。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解淀粉芽孢杆菌分泌参与酶解豆粕的酶类有18个,包括非淀粉多糖酶、蛋白酶、植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壳聚糖酶。同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24 h可破坏豆粕的表面结构,产生许多不规则的小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豆粕的主要的几个吸收峰出现在1649 cm-1(CO,CN)、1533 cm-1(CH,CN,CC)和1048cm-1(CO)处,而发酵后峰分别从1649 cm-1迁移至1646 cm-1和1628 cm-1,从1533 cm-1迁移至1557 cm-1和1537 cm-1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吸收峰,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改变了豆粕中大分子物质的结构。试验三、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优化及其对营养物质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和酿酒酵母混菌发酵豆粕工艺条件,并研究发酵前后营养物质的改变。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3:1:1,接种量为10%。最佳发酵工艺为料水比1:1,发酵温度37℃,先好氧发酵24 h后厌氧发酵24 h。除苏氨酸、精氨酸、酪氨酸和丝氨酸外,混菌发酵提高了豆粕总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的含量(P<0.05),但对抗原蛋白的降解率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无显着差异(P>0.05)。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和混菌发酵分别将豆粕干物质的消化率由62.91%提高至72.52%和76.63%(干物质基础),将酶水解物的能值由10.42 MJ/kg分别提高至13.37 MJ/kg和13.79 MJ/kg。试验四、解淀粉芽孢杆菌和非淀粉多糖酶协同发酵豆粕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过程中,外源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发酵豆粕抗原蛋白降解的影响。体外酶酶解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pH 5.5,时间10 h,料水比为1:1.2。非淀粉多糖酶最适组合为:α-半乳糖苷酶1.2 U/g、果胶酶50 U/g、纤维素酶20 U/g、木聚糖酶10 U/g,此时豆粕中还原糖的释放量为64.97 mg/g。解淀粉芽孢杆菌和非淀粉多糖酶协同发酵豆粕对豆粕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降解率显着低于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表明在此试验条件下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发酵豆粕无需额外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试验五、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本试验采用替代法和无氮日粮法分别研究发酵处理豆粕对肉鸡表观代谢能和氨基酸回肠消化率的影响。选用72只21日龄科宝500肉公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结果表明,以干物质为基础,豆粕和发酵豆粕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0.29 MJ/kg和10.62 MJ/kg,发酵处理对豆粕表观代谢能无显着影响。选用120只21日龄科宝500肉公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结果表明,发酵显着提高豆粕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AID和SID,显着提高非必需氨基酸中半胱氨酸、酪氨酸和天冬氨酸的AID和SID。试验六、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80只1日龄科宝500肉仔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饲喂三种日粮:玉米-豆粕基础日粮(CC)、发酵豆粕分别替代基础日粮中25%豆粕(SC)和50%豆粕(TC),试验期为36 d。结果表明,与CC和TC组相比,发酵豆粕替代日粮中25%的豆粕可显着提高生长后期(22-36 d)和生长全期(1-36 d)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P<0.05)。SC和TC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在生长前期、生长后期及全期均无显着差异(P>0.05)。发酵豆粕日粮处理可显着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肌酐和丙二醛的含量,同时可显着提高空肠上皮细胞闭合蛋白和闭锁蛋白的基因表达。试验七、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鸡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豆粕替代基础日粮中25%和50%的豆粕可提高盲肠食糜微生物α-多样性。在门水平上,提高了硬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日粮添加发酵豆粕显着降低了盲肠食糜中大肠-志贺氏菌属、厌氧原体属和未分类梭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显着提高了毛螺菌菌属、乳酸菌属和Lachnoclostridium属的相对丰度(P<0.05)。25%替代组瘤胃菌属_torques和胃厌氧菌属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0%替代组(P<0.05)。胃厌氧菌菌属相对丰度与平均日增重(ADG)和IgA、IgM和IgG含量呈现正相关,而厌氧原体属与ADG和IgA、IgM和IgG含量呈现负相关。大肠-志贺氏菌属相对丰度与饲料转化率呈现负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一株能高效降解豆粕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该菌株在发酵豆粕过程中可分泌多种胞外酶,这些胞外酶可破坏豆粕表面结构,分解豆粕中的大分子抗原蛋白等。豆粕发酵处理可改善豆粕的营养价值并提高肉鸡氨基酸表观回肠和标准回肠消化率。发酵豆粕通过优化肉鸡盲肠微生物结构和提高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而促进肉鸡生长。
朱海波[6](2020)在《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鸡没有汗腺,羽毛较厚,高温极易诱发热应激。本研究以慢性热应激肉鸡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肠道形态、氧化应激和盲肠菌群的影响,研究慢性热应激肉鸡生产性能、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小肠粘膜屏障、盲肠菌群、肠道抗氧化酶的变化,期望为肉鸡环境热应激早期预警、舒适度评价及热应激缓解施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慢性热应激对肉鸡生产性能、器官指数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慢性热应激导致肉鸡ADG(平均日增重)、ADFI(平均采食量)显着降低,而FCR(料重比)未受到明显影响。慢性热应激导致心脏、肝脏、脾脏器官指数显着降低,而对法氏囊器官指数无影响。血清中CK(肌酸激酶)、AKP(碱性磷酸酶)、MDA(丙二醛)的含量显着增加,而抗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降低。2.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慢性热应激导致肉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出现脱落;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隐窝部存在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充血和肠腺细胞排列紊乱;空肠和回肠固有层水肿。热应激组肉鸡十二指肠、回肠肠绒毛高度显着降低,隐窝深度显着增加,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着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热应激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皮细胞ZO-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空肠和回肠Occlud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而慢性热应激处理对十二指肠中Occludin蛋白的表达量无影响。3.慢性热应激对肉鸡盲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16S r RNA 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慢性热应激改变了盲肠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属水平上,筛选出8种与高温显着相关的盲肠微生物分类群:Parabacteroides、Saccharimonas、Romboutsia、Weissella、Anaerofustis、Pseudonocardia、Rikenella和Tyzzerella。4.小肠局部氧化应激水平与小肠绒毛高度相关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慢性热应激诱导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抗氧化酶GSH-PX、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均显着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着增加。进一步采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发现,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MDA含量与绒毛高度均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慢性热应激可损伤肉鸡肠道屏障功能,影响生产性能、器官指数(心脏、肝脏、脾脏)、肉鸡机体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为肉鸡热应激防控提供了支撑。
张元可[7](2020)在《维生素A对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肉鸡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探究肉鸡在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条件下,日粮中添加维生素A(Vitamin A,VA)对肉鸡的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为2×2因子随机设计,选用336只1日龄白羽肉鸡(罗斯308),以体重相近和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4个处理,即维生素A的添加(0和12000 IU/kg)以及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处理(感染和非感染),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公母各半)。试验期42天,本试验对所需感染肉鸡在d14接种球虫疫苗1次(口腔灌服、20倍的使用剂量),非感染肉鸡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在d18对所需感染肉鸡口腔接种培养时间为20 h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液;非感染肉鸡接种相同体积的不含产气荚膜梭菌但经过相同处理后无菌的疱肉培养基(1 m L/只·天),连续接种3天。于试验d 28和35天早上空腹称重前饥饿8 h,翅下静脉采血,屠宰取样。1、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及小肠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d 1~14,各组之间的采食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VA组显着性提高体增重(24.15~33.81%)和显着性降低料肉比(14.94~23.13%)(P<0.05)。与不添加VA相比,在d 15~21(感染期间),VA显着性的提高肉鸡体增重(31.46%)和采食量(32.25%)(P<0.05);在d 21~42,VA显着性提高肉鸡采食量(4.48%)(P<0.05)。(2)与不添加VA相比,VA显着性降低了d 28空肠损伤评分(P<0.05);与非感染相比,感染显着性提高d 35十二指肠损伤评分(P<0.05)。VA对小肠损伤评分均有所降低;感染对d35小肠损伤评分均有所提高。因此,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000 IU/kg维生素A显着地改善了肉仔鸡d 1~14的生长性能以及小肠损伤评分;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可引起的小肠损伤评分。2、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非感染相比,感染显着性提高了d 28血浆二胺氧化酶活力(70.59%)(P<0.05)。(2)与不添加VA相比,VA显着提高d 28空肠绒毛高和隐窝深值(P<0.05),显着提高回肠绒毛高和绒毛高/隐窝深值(P<0.05)。VA对感染提高d 35空肠绒毛高指标存在降低的互作效应(P<0.05)。与不添加VA相比,VA显着提高d 35回肠绒毛高值(P<0.05)。(3)与不添加VA相比,VA对d 28空肠claudin-1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有显着性降低作用(P<0.05);但对d 28空肠mucin-2和d35空肠occludin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均有显着性提高作用(P<0.05)。VA对感染对下调d35空肠mucin-2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存在上调的互作效应(P<0.05)。因此,基础日粮添加12000 IU/kg维生素A通过调控空肠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以及改善小肠形态结构,从而维护肉仔鸡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进而改善由混合感染而引起的肠道损伤。3、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VA对感染引起d 28脾脏指数降低存在增加的互作效应(P<0.05)。与未添加VA相比,VA显着性提高了d 35脾脏指数(P<0.05)。(2)与非感染的组比较,感染的组显着性降低了d 28空肠隐窝总T淋巴阳性细胞(CD3+)数(P<0.05),显着性降低了d 35空肠绒毛CD3+细胞数(P<0.05)。(3)与非感染相比,感染显着性提高d 28血清中Ig A含量(P<0.05)。与未添加VA相比,VA显着性降低了d 35血清中Ig G含量(P<0.05)。VA对感染引起d 35血清中Ig G含量下调存在显着上调互作效应(P<0.05)。(4)与非感染相比,感染显着提高了d 28脾脏TGF-β4和d 35脾脏IL-1β、IFN-γ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P<0.05)。与未添加VA相比,VA显着性降低d 28脾脏IL-10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P<0.05)。VA对感染引起d 35脾脏IL-13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下调存在显着上调的互作效应(P<0.05)。(5)与非感染相比,感染显着提高d 28空肠IFN-γ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P<0.05)。与未添加VA相比,VA显着降低d 28空肠TGF-β4和IL-8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P<0.05)。感染对VA引起d 35空肠IL-8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上调存在下调互作效应(P<0.05)。因此,基础日粮添加12000 IU/kg维生素A降低血清中体液免疫水平,调控脾脏和空肠炎性因子m RNA相对表达量,有利于缓解因感染而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引起肠道发生炎症反应,引起肉鸡生长性能下降和肠道损伤;添加维生素A可显着提高感染前肉鸡的生长性能,亦可改善感染后肠道形态结构、调控空肠黏膜mucin-2和occlud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以及降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缓解了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肠道结构损伤。
凌梦娟[8](2020)在《藏鸡源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对肉鸡腹水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肉鸡腹水是肉鸡养殖业中的常见疾病,在高原地区尤为严重。乳酸菌是一类动物和人最常见最重要的益生菌,具有抑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可部分替代抗生素。本试验通过从散养的藏鸡新鲜粪便中分离乳酸菌株,筛选出益生效果好的乳酸菌,并应用到肉鸡上,初步研究藏鸡源乳酸菌对肉鸡腹水的影响。取得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采用饲养过程中没有添加抗生素的成年藏鸡的新鲜粪便为菌源,利用改良MRS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16 Sr DNA测序,BLAST比对确定分离出22株乳酸菌。通过乳酸菌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试验筛出12株抑菌效果佳的菌株;进而进行了耐酸、耐胆盐试验,共筛选出3株乳酸杆菌,分别是Lac-1、Lac-8、Lac-13;最后进行体外产氨气量试验,确定Lac-1为性能最佳的乳酸菌,并用这株乳酸菌进行后续的动物试验。试验二藏鸡源乳酸菌对肉鸡腹水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本动物试验采用单因素调控,完全随机原则,随机将60羽10日龄AA肉鸡分成四组;对照组(生理盐水)、试验1组(108CFU/m L乳酸菌)、试验2组(109CFU/m L乳酸菌)、试验3组(1010CFU/m L乳酸菌)。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羽肉鸡。试验期28天,试验开始用0.4%Na Cl饮水,诱导肉鸡腹水的发生。21、28日龄肉鸡随机在各组中抓取3只,测定血液指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各脏器组织重量;28日龄肉鸡随机在各组中抓取3只,测定肠氨、血氨浓度水平、各器官组织切片,最后进行肺组织HIF1-α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口服乳酸菌可以降低因腹水升高的血液指标(RBC、PCV、Hb),从而降低血液的粘稠度,继而抑制右心室肥大,对预防肉鸡腹水具有良好的功效;口服乳酸菌试验组腹水心脏指数(AHI)指标显着下降,可以说明乳酸菌减轻肉鸡缺氧症状,可缓解腹水的发生;口服乳酸菌可以降低肉鸡肠氨血氨,从而降低肠黏膜的更新速度和门静脉器官耗氧量,缓解机体缺氧状态,降低肉鸡腹水症发病率;口服乳酸菌可以减轻肉鸡缺氧症状,可缓解腹水的发生,降低缺氧指示因子HIF-1α含量,且口服109CFU/m L藏鸡源乳酸菌是预防肉鸡腹水最低适宜量浓度。综上所述,此次试验从藏鸡新鲜粪便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益生效果最佳的乳酸菌菌株Lac-1,将其应用到肉鸡实际生产中,发现乳酸菌对肉鸡腹水具有防治效果,且109CFU/m L藏鸡源乳酸菌是预防肉鸡腹水最低适宜量浓度。
桂雪儿[9](2020)在《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消化和免疫机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胰消化酶活性、肉品质、抗氧化能力、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肠道Toll样受体通路的影响。试验选取180只健康的28日龄白羽肉杂鸡,随机分为I组(饲喂基础饲粮)、II组(基础饲粮/kg+1011cfu益生菌)和III组(基础饲粮/kg+2×1011cfu益生菌),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各重复组初始体重无显着差异,自由采食、饮水,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与I组相比,(1)II组和III组白羽肉杂鸡在28-48 d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着增加(P<0.01),II组鸡的料重比极显着降低(P<0.01)。(2)II组鸡的屠宰率、全净膛率、腿肌率都显着增加(P<0.05),胸肌率极显着增加(P<0.01);III组鸡屠宰率显着增加(P<0.05),胸肌率极显着增加(P<0.01)。(3)II组和III组鸡在胸肌、腿肌的肉品质(肉色、肌苷酸浓度、游离氨基酸浓度、游离脂肪酸浓度)和营养物质含量(水分、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4)II组和III组鸡的胰腺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极显着增加(P<0.01),血清中的T-SOC、SOD、GSH-Px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5)与I组相比,II组和III组鸡的血清Ig G、Ig M水平显着升高(p<0.05),II组和III组鸡肠道TLR2、TLR4、Myd88、TRAF-6、AP-1蛋白表达及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II组相比,III组鸡的血清Ig G、Ig M、Ig A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鸡肠道TLR4、Myd88蛋白表达极显着升高(p<0.01),Myd88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综上,添加不同浓度的鸡源复合益生菌能够提高白羽肉杂鸡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增加胰消化酶活性,改善肉品质,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血清中Ig G、Ig M水平,通过Toll样受体通路增强肉鸡的免疫功能。
高晶萍[10](2020)在《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旨在研究饮水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为生产中减少或替代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借鉴。选取1日龄健康AA肉鸡2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正常饮水;葡萄糖氧化酶组,在饮水中添加0.1%葡萄糖氧化酶;乳酸菌制剂组,在饮水中添加0.1mg/只/d乳酸菌制剂(1.5×105cfu/g);联合组,在饮水中添加0.1%葡萄糖氧化酶+0.1 mg/只/d乳酸菌制剂(1.5×105cfu/g)。试验期共42 d。试验结果显示:(1)生产性能: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组、乳酸菌制剂组及联合组对平均日采食量无显着差异(P>0.05),联合组能显着提高1~21 d、22~42 d和1~42 d肉鸡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着降低1~21 d料重比(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能显着提高22~42 d平均日增重(P<0.05);乳酸菌制剂组对肉鸡生产性能没有显着影响(P>0.05)。(2)免疫器官指数: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组能显着提高42 d法氏囊指数(P<0.05);乳酸菌制剂和联合组能显着提高21 d胸腺指数(P<0.05));各试验组对脾脏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3)血清特异性抗体:与对照组相比,乳酸菌制剂组显着提高21 d和28 d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P<0.05),联合组显着提高21 d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P<0.05);与对照组比较,乳酸菌制剂组和联合组可显着提高28 d、35 d和42 d血清禽流感H9抗体效价(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对血清新城疫和禽流感H9抗体效价无显着影响(P>0.05)。(4)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组、乳酸菌制剂组和联合组可显着提高21 d和42 d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的含量(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和联合组可显着提高21 d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的含量。(5)肠道形态结构: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组能显着提高21 d和42 d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V/C(P<0.05),显着提高21 d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乳酸菌制剂组能显着提高21 d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联合组能显着提高21 d和42 d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V/C值(P<0.05),显着提高21 d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6)盲肠菌群结构:a)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对肉鸡盲肠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均有所增加,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b)盲肠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42 d时,各组盲肠微生物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组极显着提高了拟杆菌门的含量(P<0.01),联合组显着提高了拟杆菌门的含量(P<0.05);各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极显着降低了变形菌门的丰度(P<0.01)。在属水平上,各试验组以乳酸杆菌属、梭菌属Xl Va、另枝菌属和布劳特氏菌属为主。与对照组比较,各试验组均能显着降低大肠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和乳酸菌制剂组比较,葡萄糖氧化酶组另枝菌属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联合组相比于对照组另枝菌属的含量显着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极显着降低了蝙蝠弧菌属含量(P<0.01)。葡萄糖氧化酶组副拟杆菌属和普拉梭菌属较对照组、乳酸菌制剂组和联合组均有显着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可以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改善肠道的菌群结构,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优。
二、添加嗜酸性乳酸杆菌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添加嗜酸性乳酸杆菌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戊糖片球菌PP-23对AA肉鸡和尼罗罗非鱼生长、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
1.1.1 抑制病原菌的增殖 |
1.1.2 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
1.2 戊糖片球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2.1 戊糖片球菌在畜禽养殖行业中的应用 |
1.2.2 戊糖片球菌在水产品养殖行业中的应用 |
1.3 益生菌对动物肠道的影响 |
1.3.1 益生菌对肉鸡肠道的影响 |
1.3.2 益生菌对鱼类肠道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细菌和饲料制备 |
2.3 试验分组设计及饲养管理 |
2.4 实验方法 |
2.4.1 细菌革兰氏染色 |
2.4.2 戊糖片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4.3 实验动物生长指标测定和采样 |
2.4.4 相关酶活的测定 |
2.4.5 总RNA的提取 |
2.4.6 反转录合成cDNA |
2.4.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8 肠道组织切片制作 |
2.4.9 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 |
2.5 数据分析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戊糖片球菌PP-23 形态学观察及生长曲线测定 |
3.1.1 戊糖片球菌PP-23 形态学观察 |
3.1.2 戊糖片球菌PP-23 生长曲线测定 |
3.2 戊糖片球菌PP-23 对AA肉鸡生长与免疫的影响 |
3.2.1 戊糖片球菌PP-23 对AA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戊糖片球菌PP-23 对AA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3 戊糖片球菌PP-23 对AA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4 戊糖片球菌PP-23 对AA肉鸡空肠和回肠中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2.5 戊糖片球菌PP-23 对AA肉鸡脾脏和空肠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6 戊糖片球菌PP-23 对AA肉鸡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
3.3 戊糖片球菌PP-23 对尼罗罗非鱼生长与免疫的影响 |
3.3.1 戊糖片球菌PP-23 对尼罗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
3.3.2 戊糖片球菌PP-23 对尼罗罗非鱼血清中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3.3 戊糖片球菌PP-23 对尼罗罗非鱼头肾和脾脏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4 戊糖片球菌PP-23 对尼罗罗非鱼中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戊糖片球菌PP-23 在促进养殖动物生长方面的作用 |
4.2 戊糖片球菌PP-23 在提升养殖动物免疫器官指数方面的作用 |
4.3 戊糖片球菌PP-23 在提升养殖动物相关酶活方面的作用 |
4.4 戊糖片球菌PP-23 在调节养殖动物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方面的作用 |
4.5 戊糖片球菌PP-23 对改善养殖动物肠道形态结构方面的作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研究 |
1.1.1 肠道机械屏障 |
1.1.2 肠道化学屏障 |
1.1.3 肠道微生物屏障 |
1.1.4 肠道免疫屏障 |
1.2 肉鸡肠道微生物区系 |
1.2.1 肉鸡肠道微生物菌群发育规律 |
1.2.2 肉鸡不同肠段菌群结构差异 |
1.3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1.3.1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发育及稳态的影响 |
1.3.2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免疫的影响 |
1.3.3 肠道微生物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
1.4 乳酸菌对肠道健康的调控作用 |
1.4.1 调控肠道菌群 |
1.4.2 影响肠道屏障功能 |
1.4.3 缓解肠道氧化应激 |
1.5 乳酸菌调节肉鸡肠道健康机制 |
1.5.1 代谢产物 |
1.5.2 表面活性成分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饲用益生菌筛选及其体外抑菌功能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菌株 |
2.1.2 试验培养基及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株活化及培养 |
2.2.2 双层琼脂斑点法测定益生菌抑菌能力 |
2.2.3 扩散法测定益生菌培养液抑菌能力 |
2.2.4 嗜酸乳杆菌E抑菌物质确定 |
2.2.5 有机酸含量及抑菌能力关系 |
2.2.6 抗生素敏感试验和细胞溶血试验 |
2.2.7 嗜酸乳杆菌E肉鸡饲喂效果 |
2.2.8 数据处理 |
2.3 试验结果 |
2.3.1 琼脂斑点法益生菌抑菌活性 |
2.3.2 琼脂扩散法益生菌抑菌活性 |
2.3.3 p H值对嗜酸乳杆菌E无菌上清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2.3.4 嗜酸乳杆菌E胞外蛋白和多糖抑菌活性 |
2.3.5 有机酸含量对嗜酸乳杆菌E p H值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2.3.6 嗜酸乳杆菌E抗生素敏感性及溶血性 |
2.3.7 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8 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血清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嗜酸乳杆菌E抑菌物质及机理 |
2.4.2 嗜酸乳杆菌E的益生潜能 |
2.5 小结 |
第三章 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
3.1.2 饲养管理 |
3.1.3 试验设计和日粮 |
3.1.4 生产性能 |
3.1.5 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 |
3.1.6 屠宰性能 |
3.1.7 免疫器官指数 |
3.1.8 肠道组织形态 |
3.1.9 小肠发育 |
3.1.10 空肠总RNA提取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日粮乳酸菌活菌计数 |
3.2.2 生产性能 |
3.2.3 屠宰性能 |
3.2.4 免疫器官指数 |
3.2.5 小肠发育 |
3.2.6 肠道形态 |
3.2.7 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 |
3.2.8 空肠细胞因子m RNA表达量 |
3.2.9 空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
3.3 讨论 |
3.3.1 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2 发酵饲料对肉鸡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3.3 发酵饲料对肉鸡肠道发育的影响 |
3.3.4 发酵饲料对肉鸡空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
4.1.2 饲养管理 |
4.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4.1.4 攻毒模型 |
4.1.5 生长性能 |
4.1.6 血清免疫指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
4.1.7 肠道和脾脏RNA提取及基因表达量分析 |
4.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肉鸡生长性能及死亡率 |
4.2.2 血清免疫球蛋白 |
4.2.3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
4.2.4 脾脏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
4.2.5 肉鸡14 日龄空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
4.2.6 肉鸡21 日龄空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
4.3 讨论 |
4.3.1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2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细胞免疫的影响 |
4.3.3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体液免疫的影响 |
4.3.4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发育和屏障功能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
5.1.2 饲养管理 |
5.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5.1.4 攻毒模型 |
5.1.5 血清内毒素 |
5.1.6 肠道组织形态 |
5.1.7 小肠长度 |
5.1.8 肠道RNA提取及基因表达量分析 |
5.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试验结果 |
5.2.1 肉鸡血清内毒素含量 |
5.2.2 肉鸡小肠发育 |
5.2.3 肉鸡空肠肠组织形态 |
5.2.4 肉鸡回肠组织形态 |
5.2.5 肉鸡空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
5.2.6 肉鸡回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
5.3 讨论 |
5.3.1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小肠发育的影响 |
5.3.2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 |
6.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
6.1.2 饲养管理 |
6.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6.1.4 样品采集 |
6.1.5 试剂耗材 |
6.2 试验方法 |
6.2.1 肉鸡回肠内容物DNA提取、检测及测定 |
6.2.2 PCR扩增及文库构建 |
6.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6.4 结果 |
6.4.1 测序基本数据和信息 |
6.4.2 稀释曲线与Rank-abundance曲线分析 |
6.4.3 Alpha多样性分析 |
6.4.4 Beta多样性分析 |
6.4.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菌群门水平多样性分析 |
6.4.6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菌群属水平多样性分析 |
6.4.7 LEf Se多级别物种差异分析 |
6.4.8 肉鸡回肠微生物与生产性能和肠道免疫Spearman关联分析 |
6.4.9 PICRUSt1 功能预测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嗜酸乳杆菌E缓解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7.1 试验材料 |
7.1.1 试验动物及试验地点 |
7.1.2 饲养管理 |
7.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7.1.4 样品采集 |
7.1.5 试剂耗材 |
7.2 试验方法 |
7.2.1 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
7.2.2 肉鸡回肠蛋白液内酶解 |
7.2.3 质谱分析 |
7.2.4 质谱数据检索 |
7.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7.3 试验结果 |
7.3.1 不同处理肉鸡回肠表达蛋白功能注释定性分析 |
7.4 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差异蛋白GO注释和KEGG分析 |
7.4.1 大肠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肉鸡回肠差异蛋白Heatmap图与互作关系 |
7.5 嗜酸乳杆菌E干预肉鸡回肠差异蛋白GO注释和KEGG分析 |
7.5.1 嗜酸乳杆菌E干预与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差异蛋白与互作关系 |
7.5.2 嗜酸乳杆菌E干预与大肠杆菌感染回肠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 |
7.6 讨论 |
7.6.1 大肠杆菌感染致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组分析 |
7.6.2 嗜酸乳杆菌E缓解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组分析 |
7.7 小结 |
第八章 嗜酸乳杆菌E调控大肠杆菌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菌株和细胞 |
8.1.2 大肠杆菌O157 毒素基因鉴定 |
8.1.3 细胞复苏与培养 |
8.1.4 大肠杆菌感染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建立 |
8.1.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
8.1.6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Caco-2 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
8.1.7 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对Caco-2 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
8.1.8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8.1.9 数据统计 |
8.2 结果 |
8.2.1 大肠杆菌O157 毒素基因鉴定 |
8.2.2 不同感染复数对Caco-2 细胞毒性和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8.2.3 不同感染时间对Caco-2 细胞毒性和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8.2.4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缓解作用 |
8.2.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细胞屏障功能及细胞凋亡的调控 |
8.2.6 嗜酸乳杆菌E及其上清液对大肠杆菌Caco-2 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
8.2.7 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对Caco-2 单层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8.2.8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8.3 讨论 |
8.4 小结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的创新点 |
9.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地衣芽孢杆菌对肉仔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功能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肠道微生物及其功能 |
1.1.1 家禽肠道微生物的概念 |
1.1.2 家禽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
1.1.3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生理功能 |
1.2 微生态制剂对肠道微生物屏障的影响 |
1.2.1 益生菌对家禽肠道菌群的影响 |
1.2.2 益生元对家禽肠道菌群的影响 |
1.2.3 合生元对家禽肠道菌群的影响 |
1.3 地衣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
1.3.1 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
1.3.2 地衣芽孢杆菌在家禽业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饲粮 |
2.4 饲养管理 |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5.1 生长性能 |
2.5.2 血液指标 |
2.5.3 肝脏抗氧化指标 |
2.5.4 胸肌肉品质 |
2.5.5 肠道形态 |
2.5.6 盲肠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5.7 屠宰性能 |
2.6 相关公式 |
2.7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3.3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4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3.5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肉品质的影响 |
3.6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3.7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4.3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4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4.5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肉品质的影响 |
4.6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4.7 饲粮不同地衣芽孢杆菌水平对肉仔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乳酸菌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乳酸菌及其分类 |
2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
2.1 维持动物肠道内菌群平衡 |
2.2 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 |
2.3 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
3 乳酸菌在家禽生产中的作用 |
3.1 植物乳杆菌 |
3.2 干酪乳杆菌 |
3.3 嗜酸乳杆菌 |
3.4 其他菌株 |
4 展望 |
(5)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豆粕的营养特性 |
1.3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
1.3.1 大豆球蛋白的结构及抗营养作用 |
1.3.2 β-伴大豆球蛋白的结构及抗营养作用 |
1.3.3 豆粕中的其他抗营养因子 |
1.4 发酵豆粕 |
1.4.1 豆粕的微生物固态发酵 |
1.4.2 发酵豆粕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1.4.3 发酵豆粕对动物免疫性能的影响 |
1.4.4 发酵豆粕对动物肠道结构的影响 |
1.4.5 发酵豆粕对动物肉品质的影响 |
1.4.6 发酵豆粕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豆粕发酵菌种的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菌株分离 |
3.1.2 豆粕来源和筛选培养基 |
3.1.3 豆粕发酵方法 |
3.1.4 体外仿生消化试验 |
3.1.5 发酵菌株的鉴定 |
3.1.6 指标测定与方法 |
3.2 小鼠安全性评价 |
3.2.1 试验小鼠及试验方法 |
3.2.2 观察指标 |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抗原蛋白平板筛选结果 |
3.3.2 淀粉和木聚糖平板筛选结果 |
3.3.3 菌株发酵豆粕验证 |
3.3.4 发酵菌株的鉴定 |
3.3.5 发酵对豆粕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3.6 发酵对豆粕体外干物质和酶水解物能值的影响 |
3.3.7 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小鼠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8 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小鼠肠道形态和器官形态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产酶分析及其对豆粕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发酵豆粕的制备 |
4.1.2 扫描电镜分析 |
4.1.3 红外光谱分析 |
4.1.4 发酵豆粕蛋白质组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豆粕发酵前后表面形态比较 |
4.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4.2.3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产生酶蛋白质量评估 |
4.2.4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产生酶蛋白的富集分析 |
4.2.5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产生豆粕降解相关酶蛋白的鉴定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优化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菌种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5.2.2 不同发酵温度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5.2.3 不同发酵时间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5.2.4 混菌发酵豆粕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5.2.5 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和混菌发酵豆粕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5.2.6 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和混菌发酵豆粕对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不同发酵条件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5.3.2 混菌发酵对豆粕氨基酸组成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和非淀粉多糖酶协同发酵豆粕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α-半乳糖酶酶解豆粕 |
6.2.2 果胶酶酶解豆粕 |
6.2.3 复合酶酶解豆粕 |
6.2.4 解淀粉芽孢杆菌联合非淀粉多糖酶对豆粕抗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非淀粉多糖酶对豆粕还原糖释放量的影响 |
6.3.2 解淀粉芽孢杆菌联合非淀粉多糖酶对豆粕抗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发酵豆粕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代谢能测定试验 |
7.1.3 氨基酸回肠消化率试验 |
7.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豆粕和发酵豆粕表观代谢能 |
7.2.2 豆粕和发酵豆粕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和标准回肠消化率 |
7.3 讨论 |
7.3.1 豆粕发酵处理对豆粕表观代谢能的影响 |
7.3.2 豆粕发酵处理对肉鸡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
7.4 小结 |
第八章 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影响的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设计和试验日粮 |
8.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
8.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8.2.2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8.2.3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8.2.4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空肠粘膜屏障基因表达的影响 |
8.3 讨论 |
8.3.1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8.3.2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8.3.3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空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8.4 小结 |
第九章 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试验设计与试验日粮 |
9.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
9.1.3 盲肠微生物菌群的测定 |
9.1.4 盲肠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
9.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测序结果 |
9.2.2 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9.2.3 不同分类水平组成分析 |
9.2.4 盲肠微生物LEfSe分析 |
9.2.5 盲肠微生物和生产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9.2.6 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9.3 讨论 |
9.3.1 日粮添加发酵豆粕对盲肠食糜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9.3.2 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对肉鸡盲肠食糜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9.4 小结 |
第十章 全文主要结论 |
10.1 全文主要结论 |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家禽热应激的分类 |
1.2 热应激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1 热应激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2 热应激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1.3 热应激对家禽器官发育的影响 |
1.4 热应激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5 热应激对肉鸡氧化应激的影响 |
1.6 热应激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 |
1.6.1 小肠的机械屏障 |
1.6.2 小肠的微生物屏障 |
1.6.3 小肠的免疫屏障 |
1.7 热应激影响肉鸡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 |
1.7.1 神经内分泌调控途径 |
1.7.2 氧化应激调控途径 |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9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处理 |
2.1.2 取材 |
2.1.3 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慢性热应激对ADG、ADFI、FCR的影响 |
2.3.2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器官发育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慢性热应激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实验动物处理及取材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2 方法 |
3.2.1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2.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小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实验动物处理及取材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主要试剂 |
4.2 方法 |
4.2.1 小肠组织的石蜡切片的制作 |
4.2.2 小肠组织的H.E.染色 |
4.2.3 肉鸡小肠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的测定 |
4.2.4 Western Blot检测小肠组织中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慢性热应激对小肠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4.3.2 慢性热应激对小肠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影响 |
4.3.3 慢性热应激对小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慢性热应激对盲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实验动物处理及取材 |
5.2 方法 |
5.2.1 盲肠内容物16S r RNA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
5.2.2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盲肠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影响 |
5.3.2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盲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慢性热应激影响肠道黏膜屏障的氧化作用机制 |
6.1 材料 |
6.1.1 实验动物处理及取材 |
6.1.2 主要仪器设备 |
6.1.3 主要试剂 |
6.2 方法 |
6.2.1 小肠组织中GSH-PX、SOD、T-AOC和 MDA含量测定 |
6.2.2 数据分析 |
6.3 结果 |
6.3.1 慢性热应激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相关抗氧化酶的影响 |
6.3.2 皮尔森相关性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维生素A对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肉鸡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肠道功能概述 |
2.2 产气荚膜梭菌概述 |
2.3 维生素A研究概述 |
3 小结与展望 |
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方式 |
2.4 试验日粮 |
2.5 饲养管理 |
2.6 样品采集 |
2.7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和小肠损伤的影响 |
3.1.1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2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小肠损伤的影响 |
3.2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小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
3.2.1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血浆DAO活力的影响 |
3.2.2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
3.2.3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肠空肠屏障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3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1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2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空肠CD_3~+细胞数的影响 |
3.3.3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血清中IgA和 IgG含量的影响 |
3.3.4 维生素A对混合感染肉鸡脾脏和空肠免疫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日粮中添加维生素A对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和小肠损伤的影响 |
4.2 日粮中添加维生素A对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肉鸡屏障功能的影响 |
4.3 日粮中添加维生素 A 对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1.1 主要结论 |
1.2 创新点 |
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藏鸡源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对肉鸡腹水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肉鸡腹水的研究进展 |
1.1.1 肉鸡腹水综合征病因分析 |
1.1.2 肉鸡腹水综合征发病机理 |
1.1.3 肉鸡腹水综合征流行特点 |
1.1.4 肉鸡腹水综合征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5 肉鸡腹水综合征对HIF-1α影响 |
1.1.6 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防治 |
1.1.7 腹水实验模型的构建 |
1.2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
1.2.1 乳酸菌研究现状 |
1.2.2 乳酸菌的作用机理 |
1.2.3 乳酸菌的筛选 |
1.2.4 乳酸菌对氨气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藏鸡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益生特性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乳酸菌的分离及其纯化 |
2.1.3 过氧化氢生化鉴定试验 |
2.1.4 菌株的保存 |
2.1.5 乳酸菌的16Sr DNA扩增与测序 |
2.1.6 乳酸菌标准曲线的制作 |
2.1.7 抑菌试验 |
2.1.8 耐酸试验 |
2.1.9 耐胆盐试验 |
2.1.10 体外产氨量试验 |
2.2 试验结果 |
2.2.1 乳酸菌的分离及其纯化结果 |
2.2.2 染色与镜检结果 |
2.2.3 过氧化氢生化鉴定试验结果 |
2.2.4 乳酸菌的16Sr DNA扩增与测序结果 |
2.2.5 乳酸菌标准曲线的制作结果 |
2.2.6 抑菌试验结果 |
2.2.7 耐酸试验结果 |
2.2.8 耐胆盐试验结果 |
2.2.9 体外产氨量试验结果 |
2.3 试验讨论 |
第三章 藏鸡源乳酸菌对肉鸡腹水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乳酸菌制备 |
3.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3.1.3 日粮及饲养管理 |
3.1.4 血液指标 |
3.1.5 各器官组织重量 |
3.1.6 血氨和肠氨 |
3.1.7 各器官病理组织切片 |
3.1.8 肺组织HIF1-α的免疫组化染色 |
3.1.9 数据统计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乳酸菌对腹水肉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3.2.2 乳酸菌对腹水肉鸡和各器官组织重量 |
3.2.3 乳酸菌对腹水肉鸡肠氨和血氨的影响 |
3.2.4 乳酸菌对腹水肉鸡各器官病理组织变化 |
3.2.5 肺组织上HIF1-α的免疫组化染色 |
3.3 讨论 |
3.3.1 乳酸菌对腹水肉鸡血液指标的讨论 |
3.3.2 乳酸菌对腹水肉鸡各组织器官重量变化的讨论 |
3.3.3 乳酸菌对腹水肉鸡肠氨与血氨指标的讨论 |
3.3.4 乳酸菌对腹水肉鸡组织病理变化的讨论 |
3.3.5 乳酸菌对腹水肉鸡肺组织上HIF-1α免疫组化结果的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消化和免疫机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2.3 鸡源复合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和制备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生长性能的测定 |
2.3.2 屠宰性能的测定 |
2.3.3 肉品质的测定 |
2.3.4 鸡胰腺消化酶活性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2.3.5 免疫指标的测定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益生菌分离结果 |
3.1.1 益生菌生化特性 |
3.1.2 选取的菌株及其特性 |
3.2 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 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3.4 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肉品质的影响 |
3.5 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胰腺消化酶活性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6 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免疫指标的影响 |
3.6.1 免疫球蛋白ELISA检测 |
3.6.2 RT-qPCR法检测空肠TLR2、TLR4、Myd88、TRAF-6、AP-1mRNA相对表达量 |
3.6.3 Western blot法检测空肠TLR2、TLR4、Myd88、TRAF-6、AP-1 蛋白表达量 |
4 讨论 |
4.1 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4.3 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肉品质的影响 |
4.4 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胰腺消化酶活性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5 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鸡源益生菌的鉴定及生理生化试验 |
附录B 营养物质计算公式 |
作者简介 |
(10)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3.4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4.4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英文缩写 |
个人简历 |
四、添加嗜酸性乳酸杆菌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戊糖片球菌PP-23对AA肉鸡和尼罗罗非鱼生长、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D]. 路广金.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吴正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地衣芽孢杆菌对肉仔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功能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徐建华. 扬州大学, 2021(08)
- [4]乳酸菌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J]. 黄明星,陈艳,虞龙飞,朱年华. 饲料研究, 2021(02)
- [5]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D]. 李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D]. 朱海波.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7]维生素A对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肉鸡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张元可.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8]藏鸡源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对肉鸡腹水影响的初步研究[D]. 凌梦娟. 西藏大学, 2020(12)
- [9]鸡源复合益生菌对青年白羽肉杂鸡消化和免疫机能及肉品质的影响[D]. 桂雪儿.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10]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D]. 高晶萍.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