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麦饭石用于养蜂成效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燕[1](2017)在《桑叶发酵改性和在肉牛瘤胃中降解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饲料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桑树是农业部列入我国饲料目录中的植物。桑叶作为新型饲料资源,具有营养丰富,品质优良,饲用价值高等特点,是潜在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已有研究表明,桑叶作为饲料可以改善畜禽水产品质,增强动物健康。但在养殖过程中也普遍出现采食量不高、日粮中添加量高则影响生长速度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规模化种植饲料桑,采用机械化采收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出现桑枝叶饲料中木质素、粗纤维含量较高,动物采食适口性差、日粮中添加量低等问题,影响饲料桑利用及产业发展。本论文通过体外人工发酵方法,筛选出能够改善桑叶饲用品质的适宜菌株,分析测定这些菌株菌体生长特点以及生理生化特性,并对它们应用于桑叶发酵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以达到改善桑叶品质的目的。同时研究了桑叶中主要营养成分在具有多种发酵微生物的肉牛瘤胃中的消化率,获得桑叶在反刍动物体内降解特性的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菌株发酵桑叶筛选优良菌株选取分属于霉菌、酵母菌、乳酸菌、芽孢杆菌四类菌中的18个菌株分别发酵桑叶,观察、测定其外观形态、pH、粗纤维、粗蛋白以及粗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不同的菌株发酵桑叶后,其外观形态、pH以及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P<0.05),其中康宁木霉(编号40505)发酵桑叶后的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最高,达31.27%;蜡状芽孢杆菌(编号19375)发酵桑叶后的产物中粗纤维含量最低,降至12.71%;植物乳杆菌(编号21801)发酵桑叶后产物中粗脂肪含量最高,达5.71%。将康宁木霉、产脘假丝酵母、蜡状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等四个菌株作为改善桑叶品质的适宜菌株。2适宜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观察四个适宜菌株的菌落和菌体特征,测定产酶特性和生长曲线,全面了解其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四株菌均具有产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活性,其中康宁木霉产蛋白酶活性最高,可达到107.173U/m L,蜡状芽孢杆菌产纤维素酶活性最高,达116.815U/mL,植物乳杆菌的产脂肪酶活性最高,达到38.209U/g。3多菌种混合发酵桑叶工艺条件的优化通过对发酵菌种的优化确定了最佳的菌种组合为康宁木霉、产脘假丝酵母、蜡状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等四个菌株的发酵组合,最佳接种量为5%且蜡状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产脘假丝酵母、康宁木霉的接种比例为2:1:1:1;结合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得出最佳的发酵条件为pH=7,发酵时间84h,发酵温度30℃。并且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桑叶后产物中的粗蛋白的含量高达36.30%,真蛋白含量高达22.12%,粗纤维含量降至9.63%。4桑叶在肉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分别测定桑叶的常规营养成分以及桑叶中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在云岭牛瘤胃中6h、12h、24h、36h、48h、72h的实时降解率以及有效降解率,结果显示,桑叶降解前粗蛋白含量高达20.99%,饲料相对值(RFV)达到2.22,粗饲料等级达特级水平;桑叶DM、CP、OM在肉牛瘤胃中72h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7.62%、96.29%、87.71%,接近于完全降解,各营养成分的有效降解率也分别达到DM 68.38%、CP 74.60%、NDF 54.59%、ADF 15.04%、OM 68.51%,说明肉牛瘤胃中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其对桑叶消化率高,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桑叶各营养成分在瘤胃中的降解在36h内均显着增高(P<0.05),36h后降解速率减慢,降解率趋于稳定,说明桑叶各营养成分在瘤胃中36h就基本降解完成,桑叶具有在肉牛瘤胃中的降解速度快的特性。
胡安徽[2](2011)在《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文中研究说明自古以来,药材就是人类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药材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药材的开发及生产不仅在宏观上影响社会发展脉络,而且也在微观上对地方社会经济产生相当的影响,直到今天,对这种影响我们也不能低估。关注药材资源、探究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过程、揭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原因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武陵山区既是药材资源丰富的区域,又是多民族聚居区,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和重点开发之区域。对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历史时期(618~1840)武陵山区药材资源及其产地的考察,除主要依据《新唐书》、《宋史》、《唐六典》、《通典》、《文献通考》、《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所载有关资料外,还特别注意运用本草典籍中的材料,尤其是《新修本草》、《干金翼方》、《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蒙筌》、《本草乘雅半偈》、《本草纲目》、《医学六要》、《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着作中的相关资料。综合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本草学、中药资源学、‘自然资源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地质矿产学和动物学等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理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同时注重田野考察,以深化对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认识。在进行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从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背景、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特点、趋势、主要影响因素、分布变迁规律,以及影响药材产地分布变迁诸因素的特点和历史时期药材产地分布变迁对当代药材产业的影响等多方位切入,建构起对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的框架。尽管不同时期武陵山区地方行政区划的建置格局有所不同,但却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同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行政区划日益完善的过程;武陵山区多样的地形、地势、地貌、地质和气候类型,以及植被总体保存较好,为本区药材的孕育、生长、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唐宋、元明清时期和现代武陵山区药材资源数量分别为295、393、2172种,说明本区从古至今即是一个药材资源丰富的区域。植物药材的产地分布变迁特点主要有2个:一是产地范围扩大,二是多数药材产地具有相对稳定性;矿物药材的产地分布变迁特点主要是产地多有扩大和向武陵山区以外的周边地区扩展;动物药材以鄂西南地区为多,形成了以鄂西南地区最为集中、其他区域比较零散的分布格局,产地多有萎缩、具有明显的分布不平衡性的突出特点。药材产地遍布武陵山区各个地域,既分散又集中,其中鄂西南地区药材分布最多,具有高度集中性,尤其是植物、动物药材集中分布于该区;其次湘西地区是矿物药材集中分布之区;再次是黔东北地区,虽有药材分布,但数量相对较少,渝东南地区的药材分布最少,故产地分布呈现出自鄂西南向黔东北、自湘西向渝东南递减的地理分布格局。就药材资源总体变迁特点而论,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是植物、矿物药材产地多有扩展,动物药材产地减少;其二是产地中心多有变化。药材资源数量的变化和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的变化是药材产地分布变化的重要表现。统计唐、宋、明、清4代武陵山区药材资源总量,分别为231、295、350和393种,资源数量不断增多,反映了本区药材产地总体上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药材资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各不相同,鄂、湘、渝、黔4区植物和矿物药材均呈上升态势,动物药材资源先增加再略有减少然后继续上升。药材分布的政区总量从唐至清代有所增加,其中唐到宋代增幅最大,明到清代增幅最小,其增幅逐渐降低;植物和矿物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增多,动物药材则略有减少;单种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及其变化幅度大小不一。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资源总量及其增幅变化趋势与药材分布的政区总量及其增幅变化趋势一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本区药材产地分布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影响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各种因素中,资源导向最为根本,地区经济开发、技术因素、交通和商贸、医药风俗和战乱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药用动物的捕杀和药用动物自身的生理、生态特点等,均是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产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特点。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具有由点到面扩展、由边缘向腹地推进、专门化和多样化并存等规律;影响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诸因素具有综合性与差异性同在的特点;当代武陵山区的药材产业布局即是历史时期本区药材产地分布格局的承传与延伸,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的分布变迁奠定了当代本区药材产业的基础。
陈蓓[3](2009)在《罗勒提取物对高血脂症大鼠的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疆罗勒提取物(OBL)对实验性高血脂模型大鼠的调脂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罗勒水提物低(100mg/kg)、中(200mg/kg)、高(400mg/kg)剂量组、罗勒醇提物低(100mg/kg)、中(200mg/kg)、高(400 mg/kg)剂量组、血脂康组、洛伐他汀组,每组10只。除生理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乳剂灌饲方式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喂养12天后尾部静脉取血测得受试动物血清中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显着升高,说明高脂血症型复制成功。28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同时观察对血流变的影响以及检测肝匀浆TC、TG和肝指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罗勒水提物高剂量组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TC、LDL升高HDL(P<0.01),罗勒醇提物中、高剂量组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TC、TG、LDL升高HDL(P<0.01);罗勒水提物(中、高)剂量组和罗勒醇提物的3个剂量组显着降低肝组织中TC、TG;罗勒水提物(中、高)剂量组,醇提物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肝指数。罗勒两种提取物能着降低大鼠血清中TC、LDL升高HDL,并能显着降低大鼠肝组织中TC、TG。罗勒提取物能显着降低实性高脂血症大鼠的全血黏度及MDA、升高SOD、GSH-Px。结论:罗勒提取物能有效调节机体脂质代谢及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同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发挥调血脂作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程艳华[4](2008)在《蛋白质饲料对工蜂初生重与咽下腺及产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蜜蜂为了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蛋白质饲料,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蜂花粉是蜜蜂主要的蛋白质营养来源。蜂群内蛋白质营养供应不足或质量不佳,会造成幼虫、幼蜂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寿命缩短,严重时会导致蜂王停止产卵,幼虫发育停滞,蜂群衰弱,对养蜂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在养蜂生产中必须根据外界蜜粉源条件,适时添加饲料。由于蜂花粉价格相对较高,黄豆粉常作为人工蛋白质饲料的原料,一定配比的蜂花粉和黄豆粉是我国目前养蜂生产中主要的蛋白质饲料。但是,蜂花粉与黄豆粉的比例到底以多少为最佳,目前尚无科学的依据与统一的标准。本实验利用不同配比的茶花粉和黄豆粉饲料饲喂蜂群,测定不同蛋白质营养水平对后代工蜂个体发育及蜂群蜂王浆产量与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蛋白质营养水平对工蜂初生重和咽下腺发育均具有显着的影响:饲喂100%茶花粉与饲喂“75%茶花粉+25%黄豆粉”的蜂群,所育工蜂的初生重差异不显着,与饲喂100%黄豆粉的蜂群相比,差异极显着;饲喂100%茶花粉与饲喂“75%茶花粉+25%黄豆粉”的蜂群相比,6日龄、9日龄、12日龄工蜂咽下腺宽度差异均不显着,与饲喂100%黄豆粉的蜂群相比,6日龄、9日龄差异不显着,而12日龄差异显着:同时,试验结果还表明,蛋白质营养水平对蜂群蜂王浆产量、蜂王浆中的粗蛋白、粗脂肪、10-HDA等含量均具有显着的影响。
王志山[5](2007)在《国有林区绿色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林区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已经成为跨行业、跨地区的经济潮流。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有林区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资源型区域,在实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战略升级的过程中,通过发展林区绿色经济,确保森林休养生息,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是见效迅速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林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为理论依据和基础,通过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情况、产业发展现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等林情、区情的全面调查研究,尤其是针对林业传统经济的弊端进行重点分析,在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把握上,运用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观点,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系统研究与动态研究、综合比较与对比比较、典型调查与实证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揭示林区自然资源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对林区绿色经济发展过程进行整理分类,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论证,力求从中找出自然与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统一点,在理论层面引出科学正确的林区绿色经济发展理论。本论文借鉴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吸收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相关经济理论成果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作法,在通过对我国林情、区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对林区绿色经济的内涵、本质特征、构成要素、评价体系进行了论证揭示。为了使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性、广泛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着重研究并提出了发展林区绿色经济“六大基地”、构建“十大产业体系”的生产布局和产业架构,研究谋划了“点线互为馈动模式、关键技术带动模式、中心区带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等运作推进方法,以便于林区各地有选择地进行实践。为了能够对林区绿色经济以准确定位,本课题还重点对林区绿色生产力的构成、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具体研究,结合目前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针对考核评定林区绿色经济绩效,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绿色GDP”核算方式,使整个研究从基本理论、实践方式到考核评价自成体系,对认识和发展林区绿色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具体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促进林区尽快摆脱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推进林区资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走出一条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都将发挥其现实指导意义和长远的导向功能。
张念文[6](2007)在《安图县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级区域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基本行政地域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定形式,是在区域发展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经济学学科。本文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为出发点,通过对区域经济学中相关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结合安图县的实际,分析了安图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农业是稳定的基础,工业是发展的出路”为主线,以政府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为主要内容,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和保障作用,衡量一个制度是否有效率的标准应是更多的机会公平和更多的结果效益;强调了在欠发达县域经济中,经济要取得大的和长足的发展,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的利用,以特色产业为优势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安图县确立了“水电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农业资源”为特色主导产业,努力发展龙头产业的带动效应,提出了促进安图县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为实现安图县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参考意见。
张勇[7](2005)在《西藏蕨麻降血脂减肥有效部位及减肥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肥胖和高脂血症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如何有效的防治肥胖是当前医学和营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充分利用我国天然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绿色药物和保健食品造福社会,已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藏药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是青藏高原的一种特有经济作物,已有研究表明西藏蕨麻除有传统的补血功能、抗疲劳和耐缺氧功效,是否具有降血脂减肥功能呢?至今没有涉及。为能更好地挖掘和开发西藏蕨麻的药物保健功效,有效的防治肥胖和高脂血症,我们系统地开展了西藏蕨麻降血脂减肥有效部位和减肥机理的研究。1 文献综述:(1)从蕨麻营养成分、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生产工艺及技术等方面对西藏蕨麻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以后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2)从高血脂的形成、危害、降低血脂途径、中药降血脂有效成分、中药降血脂混合提取成分、复方中药降血脂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3)从肥胖产生的机制、减肥药物的类型及其减肥作用等阐述了当前减肥研究进展。2 功能定位研究: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配方喂饲诱导小鼠致高脂血症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已成功构建了高脂血症小鼠模型。用不同剂量的西藏蕨麻喂饲高脂血症小鼠,结果显示(1)10%西藏蕨麻组雄性小鼠胆固醇含量比模型组下降14.7%,雌性小鼠下降17.35%;20%西藏蕨麻组雄性小鼠胆固醇含量比模型组下降56.79%(P<0.01),雌性小鼠下降39.03%(P<0.01);40%西藏蕨麻组雄性小鼠胆固醇含量比模型组下降40.02%(P<0.01),雌性小鼠下降12.75%。说明含20%西藏蕨麻和40%西藏蕨麻的高脂饲料可以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胆固醇含量。(2)20%西藏蕨麻组雄性小鼠甘油三酯含量比模型组下降32.1%,40%西藏蕨麻组雄性小鼠甘油三酯含量比模型组下降40.7%。说明西藏蕨麻具有降低正常小鼠和高脂血症小鼠甘油三酯的功能。(3)各剂量西藏蕨麻组小鼠的体重和脂肪指数都低于正常对照组,40%西藏蕨麻组体重减轻最为明显;20%西藏蕨麻组小鼠的血清脂肪酶活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P<0.01),尤其对雄性小鼠的减肥效果最为明显。(4)10%西藏蕨麻组和20%西藏蕨麻组MDA 含量比模型组显着降低,说明西藏蕨麻具有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对AS有较好的防治作用。3降血脂减肥有效部位的定位研究:(1)采用活性跟踪的方法,首次对蕨麻进行了降血脂减肥活性成分的研究,经过多次提取方案的筛选,初步确定出降血脂减肥的有效部位:蕨麻浸泡于4倍蒸馏水,60℃水浴48小时,得到的水溶液加入4倍体积95%乙醇充分混匀,静置12小时沉淀出多糖,离心去除多糖后60℃减压浓缩得到的水提取物浸膏即为有效部位。而此浸膏用系统溶剂法(有机溶剂)分离出的各组分都没有达到分离前降血脂减肥的效果,认为西
张勇,尚德静,李庆伟[8](2004)在《中药降血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高血脂的形成与危害,以及降血脂的作用机理.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阐明了中药中各类功能因子的作用方式和中药降血脂作用的研究和结果,并对中药联合用药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得出结论:中药中降血脂功能因子种类及含量丰富,存在多种降血脂的作用途径,且效果明显,毒副作用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辛盛鹏[9](2004)在《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与HACCP在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国内及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及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标准体系方面。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标准管理体系的建设、人员培训、标准的推广体应用、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为加强标准的建设规划工作,重点对现有的畜牧兽医(特别是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分类整理,基本摸清了我国目前畜牧兽医标准的基本情况;并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首次将那些已经不适应现在畜牧业发展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汇总,提出了国(行)标修订(废止)目录;同时,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分类提出了生产中急需制定的标准,形成了需要制定的国(行)标目录,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质检体系方面。本文在分析研究我国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根据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结合畜牧业产业带,合理布局国家和部级检测机构,各省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综合性的动物产品安全质检中心,改善检测中心软硬件设施、强化人员培训,加强检测方法方面的技术研究等,县级质检机构以建立快速检测方法为主。 在产品质量认证方面。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意见:在认证管理体系方面,应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壮大认证检查员队伍,提高检查员的资质水平。在具体认证工作方面,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规范产地认定的各项规定,统一规范产地认证申请人的资格、环境条件、质量控制措施以及产地认定工作中的现场检查工作程序、方法、判定依据等;将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工作实质性地结合在一起,确保通过认证产品的质量。 在HACCP管理体系应用方面。本文运用HACCP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了在肉鸡生产和生猪屠宰中应用的HACCP管理体系模式,为实际生产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张建奎[10](1996)在《人工纯松幼林的高效持续经营浅议》文中研究表明人工纯松幼林的高效持续经营浅议张建奎(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南昌330032)关键词:高效林业,持续经营,纯松林,人工林江西省京九沿线多为丘陵山地、人口较稠密的地带,历来森林植被破坏严重,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森林植被逐渐得到恢复。1994年...
二、麦饭石用于养蜂成效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饭石用于养蜂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桑叶发酵改性和在肉牛瘤胃中降解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饲料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常规饲料资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2 非常规饲料资源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
1.2 桑叶的饲料化利用 |
1.2.1 桑叶的饲料化规模及其价值 |
1.2.2 桑叶的生物活性物质与其功能 |
1.2.3 桑叶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
1.2.4 桑叶饲料化的发展趋势 |
1.3 饲料的人工发酵 |
1.3.1 发酵菌种的种类 |
1.3.2 微生物菌种发酵的作用 |
1.3.3 菌种发酵形式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2.1 单菌株发酵桑叶筛选优良菌株的研究 |
2.2.2 适宜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 |
2.2.3 多菌种混合发酵桑叶工艺条件的优化 |
2.2.4 桑叶在肉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的研究 |
2.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3章 单菌株发酵桑叶筛选优良菌剂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供试菌株的培养 |
3.1.4 桑叶粉的发酵处理 |
3.1.5 指标测定 |
3.1.6 数据处理 |
3.2 实验结果 |
3.2.1 发酵后的桑叶饲料外观形态及pH |
3.2.2 桑叶发酵后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
3.3 讨论 |
第4章 适宜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菌种 |
4.1.2 培养基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株的培养与观察 |
4.2.2 酶活测定 |
4.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4.2.4 菌数测定 |
4.3 实验结果 |
4.3.1 菌落形态与菌体特征的观察验证 |
4.3.2 酶活测定结果 |
4.3.3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4.4 讨论 |
第5章 多菌株混合发酵桑叶工艺条件的优化 |
5.1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主要仪器试剂 |
5.1.3 分析方法 |
5.2 试验方法 |
5.2.1 菌种的优化组合 |
5.2.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菌种优化试验 |
5.3.2 发酵条件优化试验结果 |
第6章 桑叶在肉牛瘤胃中降解特性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动物及其饲养管理 |
6.1.2 试验材料 |
6.1.3 试验方法以及指标测定 |
6.1.4 计算方法 |
6.1.5 统计分析 |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2.1 桑叶降解前各营养成分的初始含量及饲料相对值 |
6.2.2 桑叶各营养成分在肉牛瘤胃内不同时间点的降解率及降解参数 |
6.3 讨论 |
6.3.1 桑叶的饲料品质 |
6.3.2 桑叶的瘤胃降解特性 |
第7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致谢 |
(2)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药材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三、研究对象、方法与资料运用 |
四、讨论的主要问题、目标及论文基本框架 |
第一章 背景概论 |
第一节 唐至清代武陵山区的政区与自然地理环境 |
一、政区 |
二、自然地理环境 |
第二节 武陵山区的药材资源 |
一、武陵山区现代药材资源 |
二、唐至清代武陵山区的药材资源 |
第二章 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及其特点 |
第一节 植物药材产地分布变迁及其特点 |
一、产地的分布变迁 |
二、产地分布格局及其变迁特点 |
第二节 矿物药材产地分布变迁及其特点 |
一、丹砂产地的分布变迁及其特点 |
二、雄黄、硫黄和朴消产地的分布变迁及其特点 |
三、石钟乳产地的分布变迁及其特点 |
第三节 动物药材产地分布变迁及其特点 |
一、产地的分布变迁 |
二、产地分布格局及其变迁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变迁趋势 |
第一节 药材资源数量与产地变迁趋势 |
一、从药材资源总量看产地变迁趋势 |
二、从不同区域药材资源数量看产地变迁趋势 |
第二节 道地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与产地变迁趋势 |
一、道地药材分布的政区总量变化趋势 |
二、单种道地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变化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一节 自然因素 |
一、自然地理条件对药材产地分布的影响 |
二、资源导向对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影响 |
第二节 社会因素 |
一、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
二、交通和商贸的影响 |
三、技术的影响 |
四、医药风俗的影响 |
五、战乱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一、分布变迁规律 |
二、变迁因素:综合性与差异性同在 |
三、变迁影响:奠定了当代本区药材产业的基础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田野考察图片 |
二、考察期间获取的部分档案材料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罗勒提取物对高血脂症大鼠的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试剂盒)与药品 |
1.3 仪器 |
1.4 药材 |
1.5 药材的提取 |
2. 实验方法 |
2.1 给药剂量的确定 |
2.2 动物分组和模型建立 |
2.3 取血 |
2.4 实验指标测定 |
2.5 结果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蛋白质饲料对工蜂初生重与咽下腺及产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蜂花粉的应用研历史 |
1.2 蜂花粉的生理特性、技术质量指标及化学成分 |
1.2.1 蜂花粉的生理特性 |
1.2.2 蜂花粉的技术质量指标 |
1.2.3 蜂花粉的化学成分 |
1.3 蜂花粉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
1.3.1 蜂花粉在家畜饲料中的应用 |
1.3.2 蜂花粉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 |
1.3.3 蜂花粉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
1.3.4 蜂花粉在其他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1.4 大豆的应用研历史 |
1.5 大豆的化学成分 |
1.5.1 大豆蛋白 |
1.5.2 脂类化合物 |
1.5.3 碳水化合物 |
1.5.4 大豆异黄酮 |
1.5.5 大豆皂甙 |
1.5.6 大豆辅酶Q_(10) |
1.5.7 植酸和酚酸 |
1.5.8 维生素 |
1.6 大豆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
1.6.1 大豆异黄酮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
1.6.2 大豆磷脂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
1.6.3 大豆皮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
1.7 蜜蜂的营养需求 |
1.7.1 蛋白质和氨基酸 |
1.7.2 碳水化合物 |
1.7.3 脂类物质 |
1.7.4 维生素 |
1.7.5 矿物质 |
1.8 不同营养对蜜蜂的影响 |
1.8.1 不同营养对蜜蜂初生重的影响 |
1.8.2 不同营养对工蜂咽下腺发育的影响 |
1.8.3 不同营养对工蜂寿命的影响 |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实验部分 |
2.1 蛋白质饲料对蜜蜂个体发育的影响 |
2.1.1 蜂群的组织与管理 |
2.1.2 饲喂方法 |
2.1.3 工蜂初生重的测定 |
2.1.4 工蜂咽下腺的解剖与测定 |
2.1.5 实验结果 |
2.2 蛋白质饲料对蜂王浆成分和产量的影响 |
2.2.1 蜂群的组织与管理 |
2.2.2 粗蛋白的测定 |
2.2.3 粗脂肪的测定 |
2.2.4 脂肪酸的测定 |
2.2.5 氨基酸的测定 |
2.2.6 水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 |
2.2.7 10-HDA的测定 |
2.2.8 蜂王浆产量的测定 |
3 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国有林区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依据和目的 |
1.2.1 研究的依据 |
1.2.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原则 |
1.3.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评价 |
1.4.1 实践模式创新 |
1.4.2 发展能力创新 |
1.4.3 核算方式创新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2.1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研究 |
2.2 绿色经济的相关研究 |
2.2.1 绿色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研究 |
2.2.2 绿色经济发展要素研究 |
2.2.3 绿色经济管理研究 |
2.2.4 绿色经济评价研究 |
2.3 关于循环经济的系统理论 |
2.4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林区绿色经济基础理论研究 |
3.1 绿色经济的普遍概念 |
3.2 林区绿色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
3.2.1 资源利用的生态性 |
3.2.2 产业开发的循环性 |
3.2.3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
3.2.4 产品的市场稀缺性 |
3.3 林区绿色经济的构成要素 |
3.3.1 自然资源赋存状况 |
3.3.2 产业发展状况 |
3.3.3 区域基础条件 |
3.3.4 生产要素配置机制 |
3.4 林区绿色经济的发展载体 |
3.4.1 绿色企业 |
3.4.2 绿色产品 |
3.4.3 绿色营销 |
3.4.4 绿色消费 |
3.4.5 绿色文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
4.1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特征 |
4.1.1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的一般概念 |
4.1.2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 |
4.2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的内容与原则 |
4.2.1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4.2.2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4.3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计算方式 |
4.3.1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4.3.2 林区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 |
4.3.4 评价指标内容 |
4.4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4.4.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4.2 因子分析 |
4.4.3 林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林区绿色经济产业架构推进模式研究 |
5.1 林区绿色产业发展的原则 |
5.1.1 生态优先原则 |
5.1.2 自然资源节约原则 |
5.1.3 适度规模原则 |
5.1.4 突出特色原则 |
5.2 林区绿色产业的形成方式 |
5.2.1 优化要素配置 |
5.2.2 培育产业个性 |
5.2.3 调整产业结构 |
5.2.4 规范运行机制 |
5.3 林区绿色经济的产业布局 |
5.3.1 培育多种类型的绿色产业基地群 |
5.3.2 发展多功能的绿色产业示范园区 |
5.3.3 构建协调配套的绿色产业体系 |
5.4 林区绿色经济推进模式的类型 |
5.4.1 点线互为馈动模式 |
5.4.2 关键技术带动模式 |
5.4.3 中心区带动模式 |
5.4.4 市场拉动模式 |
5.5 林区绿色经济推进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衔接方式 |
5.5.1 在发展方式上坚持产业化 |
5.5.2 在推进手段上坚持突出重点 |
5.5.3 在地区间的联结上坚持利益和风险一体化的原则 |
5.5.4 在功能发挥上坚持协同动作 |
5.6 本章小结 |
6 林区绿色经济理论创新研究 |
6.1 林区绿色生产力理论研究 |
6.1.1 绿色生产力的相关定义 |
6.1.2 绿色生产力的约束条件 |
6.1.3 林区绿色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
6.1.4 林区绿色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 |
6.1.5 林区绿色生产力成长要素 |
6.1.6 林区绿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6.1.7 林区绿色生产力的作用 |
6.2 林区动态绿色GDP研究 |
6.2.1 现行 GDP |
6.2.2 绿色 GDP |
6.2.3 林区动态绿色 GDP |
6.3 本章小结 |
7 伊春林区绿色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
7.1 传统林业经济模式对伊春林区的影响 |
7.1.1 资源性矛盾 |
7.1.2 结构性矛盾 |
7.1.3 体制性矛盾 |
7.2 伊春林区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
7.2.1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
7.2.2 有效保护稀有资源 |
7.2.3 发展林区绿色特色产业 |
7.3 伊春林区绿色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 |
7.3.1 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
7.3.2 有力地促进了多元化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
7.3.3 有力地促进了林区生态效益的提高 |
7.3.4 有力地促进了林业职工的转产再就业 |
7.3.5 有力地促进了林区闲置资产的活化和利用 |
7.4 伊春林区森林资源预测及“林区动态绿色 GDP”的试核算 |
7.4.1 伊春林区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价值 |
7.4.2 伊春林区“动态绿色生产总值”试核算 |
7.4.3 动态分析 |
7.4.4 伊春林区森林资源预测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安图县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县域经济的理论基础 |
2.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 |
2.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2.3 县域经济的概念 |
2.4 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 |
2.5 县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
第三章 安图县经济发展现状 |
3.1 自然概况 |
3.2 特色产业 |
第四章 安图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经济总量不足,发展水平低 |
4.2 产业结构失衡 |
4.3 工业发展迟缓 |
4.4 农业经济发展滞后 |
4.5 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安图县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 |
5.1 加强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 |
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 |
5.3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西藏蕨麻降血脂减肥有效部位及减肥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蕨麻的研究进展 |
1.1.1 分布、特征及用途 |
1.1.2 营养成分 |
1.1.3 化学成分 |
1.1.3.1 甾类化合物 |
1.1.3.2 黄酮类化合物 |
1.1.3.3 酚酸类化合物 |
1.1.3.4 香豆素类化合物 |
1.1.4 药理活性 |
1.1.4.1 增强免疫作用 |
1.1.4.2 抗疲劳作用 |
1.1.4.3 耐缺氧作用 |
1.1.4.4 抗菌抗病毒作用 |
1.1.4.5 补血作用 |
1.1.5 生产工艺及技术 |
1.2 中药降血脂的研究进展 |
1.2.1 高血脂的形成、危害及降低血脂的途径 |
1.2.2 中药降血脂有效成分研究 |
1.2.2.1 蛋白质 |
1.2.2.2 活性多糖 |
1.2.2.3 不饱和脂肪酸 |
1.2.2.4 苷 |
1.2.2.5 黄酮 |
1.2.2.6 多酚 |
1.2.2.7 洛伐他汀 |
1.2.3 中药降血脂混合提取成分的研究 |
1.2.4 复方中药降血脂的研究 |
1.3 减肥研究进展 |
1.3.1 肥胖产生的机制 |
1.3.2 减肥药物的类型及其减肥作用的机制 |
1.3.2.1 抑制食欲的药物 |
1.3.2.2 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 |
1.3.2.3 抑制肠道消化吸收的药物 |
1.3.2.4 其他治疗肥胖的药物 |
2. 功能定位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血脂 |
2.1.2.2 MDA |
2.1.2.3 脂肪指数 |
2.1.2.4 脂肪酶活力 |
2.1.2.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西藏蕨麻对小鼠降血脂作用的影响 |
2.2.2 西藏蕨麻对小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
2.2.3 西藏蕨麻对小鼠减肥作用的影响 |
2.2.4 西藏蕨麻对小鼠进食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西藏蕨麻对小鼠降血脂作用的影响 |
2.3.2 西藏蕨麻对小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
2.3.3 西藏蕨麻对小鼠减肥作用的影响 |
3. 降血脂减肥有效部位定位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2.1 血脂 |
3.1.2.2 MDA |
3.1.2.3 脂肪指数 |
3.1.2.4 筛选有效部位 |
3.1.2.5 有效部位一般营养成分及中药成份分析 |
3.1.2.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筛选有效部位的研究 |
3.2.1.1 筛选有效部位 |
3.2.1.2 分析有效部位 |
3.2.2 有效部位营养成分及中药成份 |
3.3 讨论 |
4 减肥机理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Lee’s 指数 |
4.1.2.2 激素敏感脂肪酶 |
4.1.2.3 环腺苷酸 |
4.1.2.4 胃动素 |
4.1.2.5 胰岛素 |
4.1.2.6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酶解脂肪减肥的研究 |
4.2.2 促进消化的研究 |
4.3 讨论 |
4.3.1 西藏蕨麻减肥有效部位对酶解脂肪的影响 |
4.3.2 西藏蕨麻减肥有效部位对促进消化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8)中药降血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脂的形成、危害及降低血脂的途径 |
2 中药降血脂有效成分研究 |
2.1 蛋白质 |
2.2 活性多糖 |
2.3 不饱和脂肪酸 |
2.4 苷 |
2.5 黄酮 |
2.6 多酚 |
2.7 洛伐他汀 |
3 中药降血脂混合提取成分的研究 |
4 复方中药降血脂的研究 |
5 结 论 |
(9)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与HACCP在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国际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状况 |
2.1 美国食品安全性管理 |
2.2 加拿大食品安全性管理 |
2.3 国外食品安全性检测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
2.4 国外食品安全检测与实验室的设置 |
2.5 世界各国动物产品安全性研究状况 |
2.6 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比较研究 |
3.1 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 |
3.2 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状况 |
3.3 国外标准化系的状与发展 |
3.4 我国畜牧业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与差距 |
3.5 我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面临的任务与发展措施 |
3.6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研究 |
4.1 我国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保障动物产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
4.2 我国畜牧兽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 |
4.3 我国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4.4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动物产品质量认证的现状与发展 |
5.1 实施质量认证的意义 |
5.2 质量认证发展的过程 |
5.3 我国质量认证的发展 |
5.4 我国畜产品质量认证现状 |
5.5 我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现状 |
5.6 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
5.7 小结 |
第六章 HACCP在我国畜牧兽医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
6.1 HACCP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在各国的应用情况 |
6.2 HACCP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与实施步骤 |
6.3 HACCP管理体系在饲料企业中的应用 |
6.4 HACCP管理体系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 |
6.5 HACCP管理体系在生猪屠宰加工场中的应用模式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麦饭石用于养蜂成效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桑叶发酵改性和在肉牛瘤胃中降解特性的研究[D]. 张洪燕. 西南大学, 2017(02)
- [2]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D]. 胡安徽. 西南大学, 2011(06)
- [3]罗勒提取物对高血脂症大鼠的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蓓.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4]蛋白质饲料对工蜂初生重与咽下腺及产浆的影响[D]. 程艳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5]国有林区绿色经济发展研究[D]. 王志山.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2)
- [6]安图县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念文. 延边大学, 2007(01)
- [7]西藏蕨麻降血脂减肥有效部位及减肥机理的初步研究[D]. 张勇. 辽宁师范大学, 2005(03)
- [8]中药降血脂的研究进展[J]. 张勇,尚德静,李庆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 [9]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与HACCP在生产中的应用[D]. 辛盛鹏.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人工纯松幼林的高效持续经营浅议[J]. 张建奎. 江西林业科技, 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