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V175Z柴油机喷油正时调整

12V175Z柴油机喷油正时调整

一、12V175Z型柴油机燃油喷射定时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孙宇[1](2020)在《机车内燃机电喷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内燃机车作为铁路运输行业中重要的动力设备,对其节能和排放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机车内燃机使用电喷控制技术成为了必然,既解决了节能环保的问题,同时还提高了机车的运行安全。目前机车内燃机的电喷控制系统产品主要有国外几家公司提供,我国对于该系统仍处于引进吸收状态,急需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机电喷控制系统的开发平台。为此本文针对内燃机车柴油机电喷控制技术进行研究,这对于提高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国产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研究分析了柴油机电喷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技术在内燃机车上的应用。然后对选择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根据其结构和特点提出了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主要有高压燃油泵、燃油共轨管、燃油喷射器、传感器和电控单元五部分,文中接着对各关键部件的主要工作原理和功能进行了介绍。紧接着对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算法展开研究,本文基于前馈控制和模糊PID控制,针对机车柴油机设计了前馈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分别从喷油量、喷油率、喷油正时和多次喷射控制等几个方面对系统的性能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合理地制定了控制策略以便实现对系统的最优控制。然后基于电喷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做了电控系统的硬件设计,以恩智浦车用级微控制器MC9S12XEP100作为本课题的控制系统核心,并分别对最小系统电路、输入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管理电路、燃油喷射器驱动电路和通信电路展开设计。最后本文根据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系统关键部件的结构特性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设计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设定参数并进行仿真。根据结果,对系统内部各结构及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作用进行分析。同时完成了对几种控制算法的实验仿真和分析,在稳定性、响应性和抗干扰性等方面相前馈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要明显优于另外两种算法,所以最终确定了前馈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作为本课题的核心算法。最后结合控制模型与系统模型联合仿真,对控制策略进行验证,观察在控制算法下对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对轨压和喷油量、喷油脉宽的合理性,证明本课题设计的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赵国锋[2](2020)在《基于模型的柴油微引燃天然气发动机控制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能效指数和污染物排放是衡量船舶动力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燃用低碳清洁燃料是船舶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天然气因为清洁的燃烧特性成为船舶发动机替代燃料的研究热点,微量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MPII-DFE,Micro Pilot Induced Ignition Dual Fuel Engine)是天然气作为船舶动力的主要应用形式之一。MPII-DFE具有多种燃料模式以及多种燃烧模式且燃烧过程复杂,存在时滞特性、非线性特性并且对过量空气系数的敏感等特点。本文针对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性能优化和运行控制问题,采用建模仿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MPII-DFE燃烧过程和运行特性的角度,深入分析控制参数对MPII-DFE燃烧过程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MPII-DFE性能优化方法和运行控制策略并设计开发控制系统,为实现MPII-DFE全工况范围高性能运行控制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撑。为了探寻MPII-DFE全工况经济性和排放性的优化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探索了不同燃烧模式下控制参数对燃烧过程及发动机性能影响,研究了部分预混压燃(PPCI)燃烧模式向高负荷工况拓展的限制条件,并进一步分析限制条件下的发动机运行参数限制。研究高负荷DDF燃烧模式控制参数设置依据。实验结果表明,λ作为PPCI燃烧模式向高负荷拓展的运行参数限制依据。当λ大于1.63时使用PPCI燃烧模式提升混合气燃烧速度,当λ小于1.63时使用柴油双燃料(DDF)加进气节流燃烧模式改善经济性。为了实现MPII-DFE多种燃料模式以及多种燃烧模式协同控制,研究基于扭矩的MPII-DFE管理策略,为了实现扭矩燃料量转化,深入研究MPII-DFE指示热效率建模,采用归类分析和两阶段建模法,分别建立控制参数-燃烧过程特性参数模型和燃烧过程特性参数-指示热效率模型。结果表明控制参数可以分为三类,主喷正时、预喷正时、预喷油量和轨压影响燃烧相位,预喷油量和过量空气系数影响燃烧速度,引燃油量影响燃烧重心。按照控制参数分类,分解指示热效率方程,分别计算每类参数的影响因子并计算热效率模型,指示热效率预测精度94%,基于指示热效率模型实现基于扭矩的MPII-DFE管理。针对MPII-DFE瞬态动力不足和稳态转速波动大的问题,从燃烧过程和发动机系统构成的角度深入分析MPII-DFE运行特性,研究瞬态和稳态扭矩跟踪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转速瞬态动力性和稳态转速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燃气的扭矩响应延迟特性,通过引燃油喷射补偿策略加速扭矩响应,设计了稳态工况燃烧相位微调以及瞬态工况燃烧相位和燃烧重心补偿控制策略,并进一步基于进气管充排模型设计燃料模式切换过程最小气量策略和引燃油跟随等待策略,优化MPII-DFE转速闭环控制性能。发动机运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转速闭环控制策略稳态转速波动率由±4r/min减小为±3r/min,突卸负荷瞬态转速偏差由-40r/min变为-29r/min。为了补偿运行环境改变带来的开环过量空气系数控制偏差,设计基于模型的过量空气系数闭环控制策略,研究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改善节气门位置闭环跟踪性能,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对比分析传统滑模控制算法、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和过零检测滑模控制算法的控制性能,结果表明过零检测滑模控制算法能够提高节气门位置闭环控制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提高过量空气系数控制精度。基于设计的燃烧过程控制策略及运行控制策略,设计开发MPII-DFE控制系统,设计基于CAN总线的船用MPII-DFE分布式控制系统硬件架构和基于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模型)的软件架构,划分软件层次,并详细设计基础软件。基于设计的控制系统开展实验台架和实船实验验证,通过启动实验、稳态调速性能实验和瞬态调速性能实验、燃料模式切换实验以及排放性经济性测试实验验证开发的控制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燃料模式切换瞬态调速率3.73%,稳定时间2s,满足一级精度(GB/T 3475-2008)调速性能指标要求,双燃料模式稳态转速波动率0.33%,瞬态调速率6.6%,调速性能满足二级精度调速性能指标要求。排放测试结果表明,NOX+NMHC排放为5.6395g/k W.h,CO排放为3.9425g/k W.h,满足GB10597-2016规定的船机排气污染物第二阶段排放限值的要求,同时大幅度降低中低负荷燃油消耗率。

刘艳朝,高洋,马越[3](2020)在《12V240H型柴油机排放提升》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240系列柴油机的历史,不同用途下相关排放标准对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限值要求,以及12V240H型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等内容。对12V240H型柴油机在提升排放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阐述。12V240H型柴油机的研制成功对240系列柴油机在铁路市场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王松禹[4](2019)在《12V240柴油机缸内工作过程的计算分析》文中指出本篇论文运用GT-SUITE软件中的GT-POWER模块对12V240型柴油机建立数学模型,并模拟内燃机的整个工作过程,包括进气过程气体流动的计算、压缩过程压力、温度与传热计算、燃烧过程传热计算、排放过程燃烧产物浓度的计算、燃油的喷射和燃烧计算等,分析并改变各个主要参数对内燃机性能的影响,并对内燃机的各项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本篇论文总共分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柴油机的相关知识并对12V240柴油机的结构和主要相关技术参数作了详细的介绍,其次对柴油机的气缸内四个工作过程的热力学过程、进排气系统热力过程、涡轮增压系统热力过程计算分析进行介绍;在第二部分对建模软件GT-SUITE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如何运用GT-SUITE软件建模的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首先这部分最难的就是在于各个模型参数设置上,这需要研究人员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后才能完成,然后就是进行运行设置和计算;第三部分是对12V240柴油机模型工作过程的计算结果分析和性能优化设计,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各项性能参数的数据的误差率非常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压力、温度、功率、示功图都非常吻合,因此所建模型是正确的,同时在柴油机不同工况下确定了柴油机的最佳转速、喷油提前角、压缩比和配气相位,并对各项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建模计算分析,选择出最佳的柴油机性能参数,设计出经济性高、排放少的理想柴油机。本课题通过对柴油机不同工况下性能进行优化的实验研究,为企业和工厂今后提高产品性能提供依据。

郭林[5](2019)在《朔黄铁路调车机车燃油喷射系统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内燃机调车机车大多数工作时间都处于待机状态等候调车作业,所以导致柴油机工作状态长期处于低速或怠速,并且机车在怠速状态下会造成不必要的燃油消耗。同时在低速或怠速状态下长期使用调车机车,必然会造成喷入柴油机气缸内的燃油不能充分燃烧,从而使积存燃油流至柴油机油底壳,造成机油稀释的现象。而且调车机车使用时间较长,出现故障不易发现,这样就会使问题一直延续成为调车机车的惯性故障。本文以朔黄线调车机车为研究对象,根据它运用特点指出调车机车使用干线机车的喷射系统会造成如不必要的燃油消耗、燃烧不充分和机油稀释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需要对调车机车燃油喷射系统进行优化。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初步设计一套新的调车机车燃油喷射系统,然后应用GT-SUITE软件中的GT-FUEL仿真模块进行燃油喷射系统的优化计算。最后把调车机车燃油喷射系统的优化方案进行相关试验,结果得出它大多数工况下,油耗率指标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一个工况下最多可降低多达8.5g/kW·h,最低空载转速可由原来的430r/min降低到350r/min,相应的怠速工况油耗降低50%以上。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有利于燃油的充分燃烧,机油稀释引起的各类机车故障将大大的减少。

姚昌晟[6](2019)在《混合发动机燃烧模式优化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新型燃料的先进燃烧技术与动力系统电驱动技术,是内燃动力系统节能减排的重要发展趋势。混合发动机是将新型燃料、先进燃烧与混合动力有效结合,面向未来车用动力系统的综合技术体系。本课题在混合发动机技术体系内,以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的先进燃烧模式研究为核心,针对高负荷工况下污染物排放恶化、低负荷工况下燃烧过程循环波动大、冷机工况下高辛烷值燃料难以压缩着火等典型工况下先进燃烧技术的局限性,利用新型发动机控制手段,结合电驱动辅助,完成了燃烧模式优化,改善了汽柴油混合燃料燃烧特性,拓宽了先进燃烧负荷范围。首先,在发动机平台完成了废气再循环(EGR)技术、缸内加热技术、混合动力技术的升级改造,构建了混合发动机研究平台。基于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实现了EGR率闭环控制;基于缸压检测预热塞开发了缸内加热系统并实现了各缸独立预热塞辅助控制;基于混合动力系统设计并验证了电机高频主动转矩补偿控制算法。第二,使用汽油与柴油配置了汽柴油混合燃料G70D30与G50D50,利用燃油喷射系统与EGR控制实现了部分预混压燃(PPCI)与晚喷低温燃烧(L-LTC)两种低温燃烧模式。针对PPCI在高负荷因排放恶化而负荷范围受限的问题,提出了多模式组合燃烧的控制策略,使用L-LTC有效拓宽了清洁燃烧的高负荷边界。第三,为改善低负荷工况下PPCI模式燃烧不稳定的问题,基于缸内加热控制系统,提出并实现了适用于低负荷工况的燃烧模式:预热辅助压燃(GA-CI)。在GA-CI模式下,低负荷燃烧稳定性与燃烧效率均有效提升,颗粒物、碳氢化物和一氧化碳排放均下降明显。第四,针对冷机怠速工况下高辛烷值燃料难以压燃着火的问题,在并联混合动力系统上,应用了电机高频主动转矩补偿的辅助控制策略,有效改善了冷机工况下的汽柴油压燃过程的燃烧稳定性。最后,围绕低温燃烧模式下各缸燃烧状态不均衡的问题,为改善每一个气缸都装缸压传感器的方案成本高的缺点与传统的基于燃烧模型估计算法误差大的缺点,本课题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一缸压传感器的多缸燃烧始点估计的方法,该方法提升了燃烧始点的估计精度、降低了系统的成本。为改善多缸燃烧状态不一致性的现象,本课题分别利用电机主动转矩补偿控制与预热塞辅助控制两种手段提升了各缸燃烧状态的均衡性。

李丹[7](2012)在《12V26/32发动机的研究开发》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针对12V26/32型柴油机,介绍了该机型的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以及后期台架试验的研发过程。通过调研国内外大功率发动机市场、对比国内外同等功率档的发动机的技术现状、国内外先进柴油机各系统技术指标与企业制造、装配及试验水平,同时兼顾实际发动机设计水平与相关法规对发动机整机、发动机各系统以及主重要件的相关要求,确定了该发动机的功率、转速、型式、缸径、冲程、最大爆发压力以及热效率、排放等性能指标。通过采用高压共轨系统、高压比的增压等技术,结合先进的电控电喷监控系统系统应用对高压共轨系统以及进气旁通等关键点进行控制与监测以确保达到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在整个发动机设计过程中,使用PRO/E软件进行发动机数字样机的建立;使用AVL WORKSPACE系列软件,对发动机各系统进行了热力学、轴系以及燃油系统以及燃烧模拟开发、冷却系统的热交换等方面性能计算;使用ABAQUS软件对发动机的机体组件进行了多体动力学分析、对发动机连杆组件进行了结构分析;使用FEMFAT软件对部分零件进行了疲劳分析。整个设计过程组合应用了多种软件的优势模块,高效准确地完成了发动机的设计与设计分析。在试验阶段,首先进行了单缸机试验,将单缸机确定相关配置移植到多缸机并开始多缸机的试验开发,本文也给出12V26/32型柴油机台架性能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台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2V26/32型柴油机燃烧组织和增压匹配良好、燃油共轨系统及、控制系统工作稳定且可靠。柴油机经济性、动力性、排放性和适应性指标[2-5],均达到或优于设计要求,可完全满足船用主机工程船动力需求。

刘小红[8](2010)在《某型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几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内燃机排放要求的提高以及电控燃油系统的发展,产生的第三代电控燃油系统,在对内燃机排放要求和经济性要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共轨系统相对于其它燃油系统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在所有工况范围内实现稳定的高压喷射,而且由于高性能的电磁阀,使系统可以实现灵活的喷油规律(如预喷射、后喷射等),极大地改善了排放。本文在研究某型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方案设计和器件设计、选择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ECU控制策略的设计和ECU控制软件程序的开发;二是对共轨压力进行模糊自适应PID控制,设计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并进行试验研究。对第一个问题,设计了轨道压力、喷油定时、喷油脉宽、喷油速率的控制策略以及发动机工作状态和模式的切换,并描述了整个控制软件程序主要程序模块的功能,着重编写了主程序循环的各个功能子程序。对于第二个问题,提出了对共轨压力进行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思想和理论,设计了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完成了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共轨压力控制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具有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优点,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来控制轨道压力,可以使共轨压力的调节具有快速响应、静差小、超调小、稳定、鲁棒性好等优点。

李克[9](2010)在《共轨式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峻和共轨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均质压燃、低温燃烧”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内燃机燃烧技术也得到深入地研究和应用。电控技术是实施这些燃烧理论的有效途径,是新一代清洁、高效、智能化发动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的发展特征,并且针对共轨技术和新一代燃烧技术的特点及控制要求,采用全新的电子技术完成了一种全新构架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开发,并以研制成功的ECU为核心对新开发的共轨燃油喷射系统进行了实验优化研究。新一代燃烧技术要求燃油喷射控制系统具备可灵活调制燃油喷射模式、精确控制喷油定时和油量等参量,这使得控制系统中涉及到大量数字逻辑电路的开发。为此,本文以MCF5233微处理器和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为核心构架进行了ECU的开发和研制,该构架可以实现时间任务、算法任务和数字逻辑任务的平行处理。为了提高喷油器电磁阀的响应速率,基于CPLD创新性地提出了斩波数字调制式升压模块,其替代了传统升压模块中的PWM(脉宽调制)专用IC和斜波补偿电路等,简化了升压模块的结构;同时,基于CPLD完成了对喷油器高、低压驱动信号的逻辑合成,实现了对喷油器的高、低压分时控制。相对于本课题组上一代天然气ECU(专利号:02125326.9),该ECU更适合新一代燃烧技术和共轨技术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MCF5233-eTPU模块,利用转速信号进行了瞬时转速(角速度)算法设计,借助于瞬时计算的角速度提高了压力控制阀(PCV)和喷油器控制的精度,改进了系统时序控制的灵活度。其中基于内外参考点法,解决了系统时序控制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定时精度。利用结构体数组对喷射参数进行定义,仅一次中断服务,即可实现了多次喷射控制,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借助eTPU的qom功能满足了燃油控制系统不同喷射模式灵活调制和自由切换的要求。另外,依据可靠性设计理论,对ECU进行了全方位的可靠性设计,开发了部分故障诊断单元,加强了ECU系统的可靠性。本文从软件工程学角度,基于嵌入式实时系统的生存周期模型,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实时系统并行设计方法(CODARTS)对ECU系统进行了软件开发,在确保ECU系统实时性的同时兼顾其可移植性和扩展性。提出以COBRA的对象标准进行系统的面向对象需求分析,使面向对象技术和CODARTS方法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同时,为了满足燃油喷射系统开发的需要,构建了人机交互平台。以法国EFS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测试平台为基础,以自行研发的ECU为核心,搭建了用于共轨电控燃油系统标定的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对ECU各功能模块进行了验证,对升压模块和喷油器驱动电路进行了优化研究。鉴于升压电路结构参数多,以及ECU对升压电压的恢复响应要求高等特征,基于Pspice仿真软件对升压电路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该升压模块的最大转换效率可以到达90%以上,ECU的实验表明,升压电压最大波动不超过10%,其恢复时间仅为1.3ms,满足整机运行范围内ECU的需求。针对喷油器驱动通道存在的不一致性问题,通过实验重点研究了上电回路和放电回路对喷油器特性的影响,根据实验分析结果,采用在各回路引入定值电阻的方案,弱化了各驱动通道阻抗的不一致性,该方案提高了喷油器驱动通道的一致性,中等油量(40mg~50mg)时各驱动通道的RSD(相对标准偏差)由优化前的11.9%降低到优化后的3.8%。最后通过实验利用ECU对新开发的共轨燃油喷射系统进行特性研究,利用调试通过的电控燃油系统对珀金斯135Ti柴油机进行了改装。实践证明该ECU到达预期目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刘建成[10](2007)在《内燃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电子技术与控制理论的飞速发展使得柴油机控制能够采用电子控制技术,并成为柴油机控制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我国内燃机车牵引用的柴油机(12V240ZJ6E),主要研究其电控单体泵的电子控制技术。实现了电控单体泵在实验台上的电子控制,为最终降低内燃机车柴油机在轻载工况下的燃油消耗率并改善其排放打下基础。在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首先,根据柴油机的燃油喷射原理,深入研究高压燃油在泵-管-嘴系统中的传递规律,分析燃油喷射系统的各种电子控制方式,结合我国内燃机车柴油机改造的现状并参考国内外应用实例,确定采用“电控单体泵系统”方案。针对性地分析电控单体泵的特性,总结出电控单体泵的控制规律。其次,设计电控单体泵的高速大流量电磁阀驱动模块,其性能直接影响电磁阀的响应特性。通过计算和试验对比的方法获得不同驱动电压、不同续流回路情况时的动态响应,找出最优电路参数和控制参数。用于多缸柴油机的驱动模块可以修正各单体泵喷油特性的差异。第三,设计凸轮轴转速的测量模块。采集安装于凸轮轴上的测速齿轮的脉冲信号,计算凸轮轴的瞬时转速和相位,并对瞬时转速进行预测,为查找脉谱表以确定喷油定时和喷油量奠定基础。凸轮轴转速的预测方法为“相邻区间+自适应参数修正”。最后,设计控制电路,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主控芯片。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中完成柴油机的转速测量和电磁阀驱动脉冲生成。由于内燃机车上的电磁环境比较恶劣,采用了抗干扰措施。通过上述工作,掌握了电控单体泵系统的基本特性,完成了电子控制单元主要电路的设计,并实现凸轮轴的测速和电磁阀的控制。电子控制单元在电控单体泵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测速准确、电磁阀驱动及其控制方式合理,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12V175Z型柴油机燃油喷射定时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V175Z型柴油机燃油喷射定时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机车内燃机电喷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压共轨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高压共轨技术的国外发展现状
        1.2.2 高压共轨技术的国内发展现状
    1.3 高压共轨技术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1.3.1 高压共轨系统的优点优势
        1.3.2 高压共轨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1 高压共轨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结构
        2.1.2 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高压共轨系统关键部件的基本原理
        2.2.1 高压燃油泵
        2.2.2 燃油共轨管
        2.2.3 燃油喷射器
    2.3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关键传感器
        2.3.1 轨压传感器
        2.3.2 油门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2.3.3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2.3.4 曲轴位置传感器
        2.3.5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2.4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电控单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3.1 柴油机电喷控制的基本控制方法
        3.1.1 常规PID控制
        3.1.2 模糊PID控制
        3.1.3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3.2 燃油共轨压力的前馈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3.2.1 燃油共轨压力控制分析
        3.2.2 前馈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设计
    3.3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基本控制策略
        3.3.1 启动工况喷油量控制
        3.3.2 启动后喷油量的控制
        3.3.3 喷油率控制
        3.3.4 喷油正时控制
        3.3.5 多次喷射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4.1 硬件电路设计原则
    4.2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3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4.4 输入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4.1 曲轴/凸轮轴位置信号调理电路
        4.4.2 开关量调理处理电路
        4.4.3 模拟量信号调理电路
    4.5 燃油喷射器驱动电路设计
        4.5.1 升压电路设计
        4.5.2 双电压驱动电路
        4.5.3 燃油喷射器电磁阀驱动电路设计
        4.5.4 燃油喷射器驱动控制信号设计
    4.6 通信电路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5.1 高压共轨系统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
        5.1.1 高压燃油泵数学模型
        5.1.2 燃油共轨管数学模型
        5.1.3 燃油喷射器数学模型
    5.2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5.3 仿真与分析
        5.3.1 高压燃油泵仿真
        5.3.2 燃油共轨管仿真
        5.3.3 燃油喷射器仿真
        5.3.4 轨压控制算法仿真
        5.3.5 基本控制策略仿真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喷油量与喷油脉宽MAP图部分实验数据
附录B 喷油正时MAP图部分实验数据
附录C 目标轨压MAP图部分实验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
致谢

(2)基于模型的柴油微引燃天然气发动机控制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主要符号和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排放与经济性能优化研究现状
        1.2.1 充量性质对性能影响研究
        1.2.2 发动机结构对性能影响研究
        1.2.3 燃烧过程对性能影响研究
    1.3 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运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控制算法与控制策略研究
        1.3.2 控制系统开发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来源及成果应用
第2章 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面向控制的建模
    2.1 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实验台架组成
        2.1.1 燃油喷射系统
        2.1.2 燃气喷射系统
        2.1.3 进气系统
    2.2 微引燃天然气发动机的着火与燃烧
        2.2.1 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
        2.2.2 燃烧模式对燃烧过程影响分析
        2.2.3 排放污染物生成
    2.3 面向控制的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建模
        2.3.1 着火过程建模
        2.3.2 动力输出系统建模
    2.4 主要性能参数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参数对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及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3.1 实验设计
    3.2 控制参数对燃烧过程及性能影响研究
        3.2.1 主喷正时对燃烧过程及性能的影响
        3.2.2 轨压对燃烧过程及性能的影响
        3.2.3 过量空气系数对燃烧过程及性能的影响
        3.2.4 引燃油量对燃烧过程及性能的影响
        3.2.5 预喷正时对燃烧过程及性能的影响
        3.2.6 预喷油量对燃烧过程及性能的影响
    3.3 控制参数对燃烧过程及性能影响规律总结
        3.3.1 控制参数对燃烧过程影响
        3.3.2 燃烧模式对性能影响规律分析
    3.4 负荷特性分析与燃烧模式边界划分
        3.4.1 燃烧模式对性能的影响负荷特性实验研究
        3.4.2 燃烧模式边界划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模型的船用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
    4.1 基于扭矩的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管理
        4.1.1 基于燃料量的发动机管理策略
        4.1.2 基于扭矩的发动机管理策略
        4.1.3 基于神经网络的指示热效率建模
        4.1.4 基于数据MAP的指示热效率建模
    4.2 基于模型的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闭环控制
        4.2.1 双燃料模式扭矩响应特性分析
        4.2.2 动稳态分离及燃烧过程补偿控制的转速闭环控制算法
        4.2.3 前馈加闭环复合轨压控制策略
    4.3 基于模型的燃料模式管理控制策略设计
        4.3.1 燃料模式的定义与管理
        4.3.2 双燃料模式切换条件管理
        4.3.3 基于模型的燃料模式切换控制策略
    4.4 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燃烧模式管理
        4.4.1 燃烧模式管理控制策略设计
        4.4.2 燃烧模式转换控制策略
        4.4.3 热负荷控制
    4.5 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过量空气系数控制
        4.5.1 基于模型的过量空气系数控制
        4.5.2 过量空气系数估计
        4.5.3 基于滑模控制的节气门位置闭环控制
    4.6 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的仿真验证
        4.6.1 过量空气系数闭环控制仿真验证
        4.6.2 运行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用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
    5.1 基于模型的控制系统开发流程
    5.2 控制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5.2.1 控制系统硬件需求分析
        5.2.2 控制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5.3 控制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5.3.1 控制器硬件设计
        5.3.2 分布式控制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5.4 基于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软件架构设计
    5.5 关键底层软件详细设计
        5.5.1 发动机相位和正时控制
        5.5.2 双核分布计算电磁阀驱动控制
        5.5.3 带死区的正反向分离的节气门位置闭环控制
        5.5.4 燃油喷射模式审核管理
        5.5.5 分时控制加重叠开启式燃气喷射量控制
        5.5.6 应用层监控
        5.5.7 整体控制流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控制性能试验研究
    6.1 船用发动机控制性能指标要求
    6.2 控制系统性能试验验证
        6.2.1 基础性能实验验证
        6.2.2 柴油模式实验验证
        6.2.3 双燃料模式实验验证
        6.2.4 控制系统实船示范应用实验验证
        6.2.5 控制性能总结
    6.3 排放性与经济性优化试验验证
    6.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主要创新点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12V240H型柴油机排放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240系列柴油机简介
2 12V240H型柴油机介绍
3 排放标准介绍
4 满足EPA标准的措施
5 结论

(4)12V240柴油机缸内工作过程的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柴油机发展与现状
        1.2.1 国外柴油机发展现状
        1.2.2 国内柴油机发展现状
        1.2.3 我国内燃机车与国外内燃机车的差距
    1.3 仿真技术在柴油机领域的应用
    1.4 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软件的选用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柴油机的缸内工作过程的计算分析
    2.1 柴油机的基础知识
        2.1.1 工作原理介绍
        2.1.2 12V240柴油机的简要介绍
        2.1.3 12V240柴油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2.2 气缸内热力过程计算
        2.2.1 气缸内热力过程的基本微分方程
        2.2.2 气缸内各阶段的热力过程计算分析
        2.2.3 气缸工作容积
        2.2.4 气缸壁的传热
    2.3 进排气系统热力过程计算
    2.4 涡轮增压系统热力工程计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T-SUITE软件相关知识介绍
    3.1 GT-SUITE软件简介
    3.2 GT-SUITE软件的主要功能
    3.3 GT-SUITE软件的工作过程模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T-SUITE创建柴油机模型
    4.1 GT-POWER模型的搭建
        4.1.1 模型搭建
        4.1.2 各子模型设置的详细说明
    4.2 模型的运行
    4.3 模型的后处理
    4.4 计算结果分析
        4.4.1 压气机运算结果
        4.4.2 涡轮机运算结果
        4.4.3 气缸运算结果
        4.4.4 中冷器运算结果
        4.4.5 曲轴箱计算结果
        4.4.6 喷油器计算结果
        4.4.7 进气阀计算结果
        4.4.8 排气阀计算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2V240型柴油机的优化分析
    5.1 发动机转速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5.2 喷油提前角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5.2.1 喷油提前角优化理论
        5.2.2 优化计算过程
    5.3 压缩比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5.3.1 压缩比优化理论
        5.3.2 优化计算过程
    5.4 配气相位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5.4.1 优化理论
        5.4.2 优化计算过程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朔黄铁路调车机车燃油喷射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 朔黄铁路的概况
    1.2 国内外燃油喷射系统研究现状
    1.3 柴油机仿真相关软件的介绍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内燃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
    2.1 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
    2.2 燃油喷射系统的基本假设
    2.3 燃油喷射系统的基本理论
        2.3.1 燃油喷射系统的守恒方程
        2.3.2 高压油管内的基本方程
        2.3.3 喷油泵的基本方程
    2.4 喷油过程及电控泵喷射系统的简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6V240ZJ型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改进设计
    3.1 柱塞的改进
        3.1.1 停油位的确定
        3.1.2 最大供油位的确定
        3.1.3 怠速位的确定
        3.1.4 部分负荷工况的确定
    3.2 柱塞套的改进
    3.3 供油调节机构的选择
    3.4 喷油器针阀偶件的设计
    3.5 柱塞行程的简介
    3.6 新的柱塞展开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6V240ZJ型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模拟仿真计算
    4.1 GT-FUEL仿真模块的介绍
        4.1.1 GT-FUEL仿真软件的介绍
        4.1.2 燃油喷射系统数值模拟模型的组成及功能
    4.2 结构参数对喷油规律的影响
        4.2.1 柱塞直径对喷油压力及喷油量的影响
        4.2.2 高压油管的长度和内径对喷油压力的影响
        4.2.3 喷孔尺寸和个数对喷油压力及喷油质量的影响
        4.2.4 一、二级针阀升程对燃油质量流率的影响
        4.2.5 一、二级弹簧刚度对针阀升程和喷油压力的影响
        4.2.6 一、二级弹簧的开启压力对针阀升程的影响
    4.3 喷油器结构参数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4.3.1 喷孔直径的影响分析
        4.3.2 喷油提前角的优化
        4.3.3 喷孔数的优化
        4.3.4 DOE分析求最佳匹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后的燃油喷射系统试验
    5.1 系统改进后的油泵试验
        5.1.1 试验的目的
        5.1.2 试验的要求和内容
        5.1.3 试验的步骤
        5.1.4 系统试验的结果分析
    5.2 系统改进后的2V240ZJ柴油机试验
    5.3 装车试验情况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混合发动机燃烧模式优化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压燃式发动机先进燃烧技术
        1.1.2 压燃式发动机混合动力技术
        1.1.3 课题的提出
    1.2 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先进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2.2 先进燃烧模式遇到的主要技术挑战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混合发动机研究平台设计与开发
    2.1 混合发动机研究平台概述
    2.2 发动机控制系统
        2.2.1 集成式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
        2.2.2 EGR系统匹配设计与闭环控制
    2.3 缸内加热控制系统
        2.3.1 预热塞温度特性实验
        2.3.2 缸内加热控制系统硬件开发
        2.3.3 缸内加热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2.4 ISG电机并联混合动力系统
        2.4.1 ISG电机混合动力构型设计
        2.4.2 ISG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高负荷燃烧模式优化研究
    3.1 固定工况下的预混合燃烧
        3.1.1 研究用燃料特性
        3.1.2 单一燃料预混合燃烧实验
        3.1.3 多种燃料预混合燃烧实验
    3.2 中高负荷工况预混合燃烧边界
        3.2.1 部分预混合燃烧模式(PPCI)高负荷燃烧边界
        3.2.2 晚喷低温燃烧模式(L-LTC)高负荷边界拓展
        3.2.3 PPCI与 L-LTC的燃烧特性对比
    3.3 多模式组合燃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低负荷预热辅助压燃模式研究
    4.1 燃烧稳定性指标
        4.1.1 P_(max)与θ_(P_(max))相关燃烧稳定性评价指标
        4.1.2 IMEP与 CA50 相关燃烧稳定性评价指标
    4.2 中低负荷工况预混合燃烧边界
    4.3 预热辅助压燃
        4.3.1 固定转速工况下的预热辅助压燃
        4.3.2 多转速工况下的预热辅助压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机怠速工况下高辛烷值燃料压燃辅助控制研究
    5.1 冷机怠速工况下的燃烧稳定性问题
    5.2 面向冷机工况的预热塞辅助控制
        5.2.1 冷机工况下预热塞辅助的燃烧特性
        5.2.2 冷机工况下预热塞辅助的排放特性
        5.2.3 冷机工况下预热塞辅助的效率分析
    5.3 面向冷机工况的电机辅助控制
        5.3.1 ISG电机高频主动转矩补偿策略
        5.3.2 冷机工况下的电机主动转矩补偿辅助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合发动机多缸燃烧状态估计与辅助控制研究
    6.1 多缸燃烧状态控制的意义
        6.1.1 压燃模式各缸不均衡的问题
        6.1.2 低温燃烧模式各缸不均衡的问题
    6.2 基于单一缸压传感器的多缸燃烧状态估计
        6.2.1 多缸燃烧始点估计算法
        6.2.2 算法验证
    6.3 基于预热塞辅助的燃烧状态均衡控制
    6.4 基于电机辅助的燃烧状态均衡控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12V26/32发动机的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开发背景及市场分析
        1.1.1 船舶动力市场
        1.1.2 石油工业市场
        1.1.3 社会发电机组市场
        1.1.4 燃气机市场
        1.1.5 国际市场
    1.2 国内外同类产品对比
        1.2.1 国外公司
        1.2.2 国内公司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6/32系列发动机概念设计
    2.1 发动机整体设计思路
    2.2 概念热力学性能分析
        2.2.1 推进工况
        2.2.2 发电工况
        2.2.3 热力学性能分析模型
        2.2.4 整机性能预测
        2.2.5 增压匹配和进气旁通系统
        2.2.6 概念设计布置设计
        2.2.7 概念设计小结
第三章 12V26/32型柴油机详细设计
    3.1 12V26/32型柴油机详细设计
    3.2 12V26/32柴油机热力学性能分析
        3.2.1 12V26/32柴油机性能预测
        3.2.2 12V26/32型柴油机增压器匹配
    3.3 12V26/32柴油机详细布置设计
    3.4 12V26/32柴油机详细布置设计分析概要
        3.4.1 12V26/32柴油机连杆有限元分析
        3.4.2 12V26/32柴油机其它设计分析
    3.5 详细设计小结
第四章 12V26/32型柴油机各系统设计
    4.1 增压进排气系统
        4.1.1 进气系统
        4.1.2 排气系统
    4.2 燃油系统
    4.3 润滑系统
    4.4 冷却系统
    4.5 起动盘车系统
    4.6 发动机管理系统
        4.6.1 发动机控制
        4.6.2 发动机监测报警系统
        4.6.4 独立的安全保护系统
第五章 性能试验及分析
    5.1 试验概述
    5.2 试验台架介绍
    5.3 测试设备
    5.4 试验引用标准
    5.5 单缸机台架试验开发及结论
    5.6 12V26/32型柴油机台架性能试验
        5.6.1 推进特性试验
        5.6.2 负荷特性试验
        5.6.3 各缸工作均匀性试验
        5.6.4 常规热力参数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某型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几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引言
        1.1.2 课题背景和来源
    1.2 柴油机发展概述
        1.2.1 柴油机的发展史
        1.2.2 柴油机电控喷射技术的发展及动态
    1.3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3.1 国外发展情况及现状
        1.3.2 国内发展情况及现状
    1.4 本文的必要性和主要工作
        1.4.1 本文必要性
        1.4.2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高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1 高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
    2.2 军用动力对燃油喷射系统的要求
    2.3 高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主要传感器和执行器
        2.3.1 曲轴转速传感器
        2.3.2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2.3.3 共轨压力传感器
        2.3.4 进气压力传感器
        2.3.5 空气流量传感器
        2.3.6 共轨总成
        2.3.7 高压油泵
        2.3.8 电控喷油器总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研究所开发的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方案简述
    3.1 本研究所设计的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方案
    3.2 低压供油系统设计方案
    3.3 高压供油系统设计方案
    3.4 本系统设计和选择的特殊器件
        3.4.1 本研究所设计的共轨模块示意图
        3.4.2 本研究所设计的三通电磁阀
        3.4.3 本研究所设计的斜盘泵(高压油泵)
        3.4.4 本研究所设计的电磁节流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ECU控制软件的开发
    4.1 电控单元硬件系统简介
    4.2 控制策略
        4.2.1 轨道压力控制策略
        4.2.2 喷油定时控制策略
        4.2.3 喷油速率控制策略
        4.2.4 喷油量控制策略
        4.2.5 基于工况的控制策略
        4.2.5.1 启动喷油量控制策略
        4.2.5.2 启动喷油正时控制策略
        4.2.5.3 启动状态的判定
        4.2.5.4 发动机状态和模式
    4.3 ECU 控制软件的设计
        4.3.1 ECU 控制软件的内容
        4.3.2 主程序设计
        4.3.2.1 初始化子程序
        4.3.2.2 自诊断程序
        4.3.2.3 参数滤波子程序
        4.3.2.4 发动机状态和模式判别子程序
        4.3.2.5 喷油提前角和喷油脉宽计算自程序
        4.3.2.6 PWM 阀控制子程序
        4.3.2.7 串口通讯子程序
        4.3.2.8 故障处理子程序
        4.3.3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4.3.3.1 曲轴信号捕捉中断服务程序
        4.3.3.2 喷油控制中断服务程序
        4.3.3.2 主定时器溢出中断服务程序和实时中断服务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控制理论研究
    5.1 开环控制
    5.2 闭环控制
    5.3 模糊控制
        5.3.1 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
        5.3.2 模糊理论的基本知识
        5.3.2.1 模糊集合
        5.3.2.2 隶属函数
        5.3.2.3 模糊数
        5.3.2.4 论域及基本论域
        5.3.2.5 论域及基本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
        5.3.3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5.3.4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5.3.5 模糊控制规律的设计
        5.3.6 精确量的模糊化方法
        5.3.7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步骤
        5.3.8 模糊控制的局限性
    5.4 PID 控制
        5.4.1 PID 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5.4.2 数字PID 的两种基本算法
        5.4.3 PID 控制的局限性
    5.5 自适应控制
    5.6 其他改进的PID 控制
        5.6.1 自适应 PID 控制
        5.6.2 模糊 PID 控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轨压力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6.1 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概述
    6.2 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器的设计
        6.2.1 定义输入、输出变量
        6.2.2 模糊控制器输入、输出变量预处理
        6.2.3 输入、输出变量的词集和隶属度函数
        6.2.4 共轨压力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器模糊控制规律的建立
        6.2.5 共轨压力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器的推理算法
        6.2.6 共轨压力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器解模糊化
        6.2.7 共轨压力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6.3 实验研究
        6.3.1 实验装置及方法
        6.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共轨式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汽车工业发展中的石油危机和燃油消耗法规
        1.1.2 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和排放法规现状
    1.2 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2.1 控制对象不断增加和控制策略日益复杂
        1.2.2 发动机微处理器的现状及特点
        1.2.3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技术的发展及特征
    1.3 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
        1.3.1 共轨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1.3.2 燃油喷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3.3 共轨技术和新一代燃烧技术对ECU 的设计要求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共轨式柴油机ECU 硬件开发及算法研究
    2.1 原机参数与共轨燃油喷射系统
        2.1.1 高压油泵
        2.1.2 共轨管
        2.1.3 共轨式喷油器
    2.2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原理与结构
        2.2.1 传感器
        2.2.2 执行器
        2.2.3 发动机控制单元(ECU)
    2.3 ECU 模块化研究及开发平台介绍
        2.3.1 ECU 的核心构架
        2.3.2 ECU 的功能模块
        2.3.3 开发平台介绍
    2.4 ECU 硬件系统开发
        2.4.1 系统时钟、复位和低电压保护电路
        2.4.2 存储器接口电路
        2.4.3 电源模块
        2.4.4 实时信号调理和采样模块
        2.4.5 基于斩波数字调制式升压模块
        2.4.6 高、低压分时驱动和故障诊断技术
        2.4.7 通讯模块与车载监控模块
    2.5 基于eTPU 的燃油喷射系统控制算法
        2.5.1 eTPU 的结构及特点
        2.5.2 eTPU 的应用接口(API)函数
        2.5.3 eTPU 通道功能配置及接口信号设计
        2.5.4 瞬时转速(角速度)算法及最大误差评估
        2.5.5 基于瞬时转速算法的PCV 时序设计
        2.5.6 基于瞬时转速算法的喷油器时序设计
        2.5.7 基于结构体数组的多次喷射控制算法
    2.6 本研究开发的32 位ECU 主要结构和参数说明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CU 的可靠性设计
    3.1 电控系统的工作环境和可靠性设计的意义
        3.1.1 电控系统的工作环境
        3.1.2 电控系统可靠性设计的意义
        3.1.3 可靠性指标、设计和任务
    3.2 提高ECU 整体可靠性的技术措施
    3.3 ECU 电路板的可靠性研究
        3.3.1 PCB 叠层的规划
        3.3.2 PCB 布局规划
        3.3.3 高速信号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方案
        3.3.4 电源模块的可靠性设计
        3.3.5 ECU 的散热方案
    3.4 ECU 的EMC 设计
        3.4.1 电磁干扰和兼容性概述
        3.4.2 ECU 的电磁屏蔽设计
        3.4.3 PCB 的EMC 设计
    3.5 ECU 电路板的研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CU 实时软件系统开发
    4.1 实时软件分析设计概述
        4.1.1 实时系统的性能要求
        4.1.2 实时系统的设计要素
    4.2 两种实时软件分析设计方法
        4.2.1 DARTS(实时系统结构设计方法)
        4.2.2 CODARTS(实时系统并行设计方法)
    4.3 面向对象技术概述
        4.3.1 面向对象技术
        4.3.2 面向对象机制
    4.4 面向对象的ECU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4.4.1 面向对象需求分析的过程
        4.4.2 标识ECU 系统的类和对象
        4.4.3 ECU 系统实体对象的动态模型
        4.4.4 ECU 系统实体对象的属性和服务定义
    4.5 基于CODARTS 的ECU 实时软件系统开发
        4.5.1 ECU 系统环境图
        4.5.2 子系统环境图
        4.5.3 基于实时结构化分析法(RTSA)的系统行为模型分析
        4.5.4 ECU 系统对象功能(服务)的划分
        4.5.5 ECU 系统任务的结构化设计
        4.5.6 ECU 系统任务的中断调度机制
    4.6 软件程序的开发及实现
    4.7 ECU 人机交互平台简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优化及实验研究
    5.1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实验平台
    5.2 ECU 功能模块的测试与验证
        5.2.1 电源模块验证
        5.2.2 信号调理模块验证
        5.2.3 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功能验证
        5.2.4 喷油器驱动、控制和诊断模块验证
        5.2.5 轨压调节器验证
        5.2.6 其他功能模块验证
    5.3 喷油器驱动电路和升压电路的数学分析
        5.3.1 喷油器驱动电路的数学分析
        5.3.2 升压电路的数学分析
        5.3.3 功率管的功耗算法
    5.4 基于Pspice 的升压电路参数设计及优化
        5.4.1 Pspice 仿真软件的优越性
        5.4.2 升压电路模型验证
        5.4.3 升压模块仿真模拟优化研究
        5.4.3.1 电容量对升压模块输出特性的影响
        5.4.3.2 电感量对升压模块输出特性的影响
        5.4.3.3 PWM 激励波频率对升压模块输出特性的影响
        5.4.3.4 PWM 激励波占宽比对升压模块输出特性的影响
        5.4.3.5 升压模块的实验验证
    5.5 高、低压分时驱动电路的实验研究
        5.5.1 上电回路阻抗对喷油特性的影响
        5.5.2 放电回路阻抗对喷油特性的影响
        5.5.3 放电回路阻抗对电源噪声的影响
        5.5.4 喷油器驱动电路的优化匹配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ECU 的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特性研究
    6.1 喷油器特性实验
        6.1.1 不同轨压下的喷油器特性
        6.1.2 不同量孔块进油孔径下的喷油器特性
        6.1.3 不同喷油脉宽对喷油速率的影响
        6.1.4 喷油器的响应特性
    6.2 高压油泵特性实验
    6.3 基于ECU 的整机改装和实验系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内燃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子燃油喷射控制技术的优越性
    1.3 电子燃油喷射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1.3.1 位置控制式的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
        1.3.2 时间控制式的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
        1.3.3 时间-压力控制式的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
    1.4 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现状
        1.4.1 国外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现状
        1.4.2 我国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现状
    1.5 方案确定
第二章 电控单体泵系统的原理与控制
    2.1 电控单体泵系统的原理
    2.2 喷油特性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2.2.1 几何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
        2.2.2 喷油规律形态及其对柴油机的影响
        2.2.3 喷油压力及其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2.3 供油规律沿高压油路的演变
    2.4 电控单体泵电磁阀的控制
        2.4.1 电磁阀结构
        2.4.2 电磁铁特性
第三章 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方案
        3.1.1 基本控制方案
        3.1.2 总体结构
    3.2 硬件设计
        3.2.1 主控芯片
        3.2.2 数据采集电路
        3.2.3 电磁阀驱动电路
        3.2.4 电源
        3.2.5 通信单元
    3.3 可靠性设计
第四章 控制方式与软件设计
    4.1 燃油喷射过程的工作时序
    4.2 凸轮轴瞬时转速的测量
        4.2.1 凸轮轴瞬时转速的计算
        4.2.2 凸轮轴瞬时转速的预测
    4.3 电磁阀控制脉冲的生成
    4.4 喷射控制的程序设计
第五章 试验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12V175Z型柴油机燃油喷射定时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机车内燃机电喷控制技术的研究[D]. 孙宇.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2]基于模型的柴油微引燃天然气发动机控制及性能优化研究[D]. 赵国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
  • [3]12V240H型柴油机排放提升[J]. 刘艳朝,高洋,马越.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20(02)
  • [4]12V240柴油机缸内工作过程的计算分析[D]. 王松禹.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5]朔黄铁路调车机车燃油喷射系统优化设计[D]. 郭林.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6]混合发动机燃烧模式优化及控制研究[D]. 姚昌晟. 清华大学, 2019(02)
  • [7]12V26/32发动机的研究开发[D]. 李丹. 山东大学, 2012(05)
  • [8]某型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几个关键技术研究[D]. 刘小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2)
  • [9]共轨式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研究[D]. 李克. 天津大学, 2010(11)
  • [10]内燃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设计[D]. 刘建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12V175Z柴油机喷油正时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