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盗版英雄加盟微软(论文文献综述)
何朋朋[1](2021)在《《人民日报》电子游戏报道的话语分析(1989-2019)》文中提出
张遥[2](2014)在《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文中指出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改变的不只是人们的通讯方式和言说方式,其实改变的是整个的人类社会和我们自己个人的生活。网络不仅是人们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生存和消费方式。在传统媒体的影视评论式微的状况下,网络影视评论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一种十分抢眼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影响着观众的评价标准和影视作品的上座率,甚至直接影响到影视的创作走向和编导、演员的艺术选择。第一,网络影视评论的出现与构成;网络影视评论是与电影的新时代的到来相辅相成的,其基本风尚也与电影新时代的观众构成、市场机制等紧密相关。就网络影视评论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的构成来说,具有不同的区分与功能。形成了专家批评、媒介批评与大众化网络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网络影视评论对传统媒体精英化的影视评论的主体地位构成巨大的挑战。第二,网络影视评论的媒介功能与批评生态;网络影视评论从群体结构、话语方式、风格特征、传播路径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鲜明特征,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总结和梳理,从而建构一个更为理性、健康和专业化的网络批评生态。首先,网络影视评论具有特殊的媒介功能与属性。对于网络影视评论来说,其既体现出网络媒体样式所具有的一般网络文化特性,同时,作为大众审美和思想评价方式,也具有自身的社会功能。虽说这种功能不都是正面的。包括全方位的互动性、批评的即时性和时尚性、感受的个人性与思想的民间性、信息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等。其次,网络影视评论的自媒体属性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话语权利,也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影视评论家。与此同时,在高度情绪化的社会,这也使网络影视评论出现了普遍的“话语暴力”现象。再次,网络影视评论作为一种思想评判和艺术鉴赏的表达,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生存态势。在内容上,存在着“五多五少”的失衡状态:情绪化宣泄多,理性分析少;具体作品关注多,整体创作关注少;当下作品评论多,历史作品涉及少;导演演员关注多,编剧摄影关注少;文化现象批评多,本体理论研究少。在表现形式上,网络影视评论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传统的文字形式与反传统的风格、个性短小简捷的篇幅与非规范的网络语言、语言的讽喻性与非主流的思想倾向等。特别值得珍视的,是网络影视评论的全媒体特征,即连环画式“图文影评”、拼贴戏仿视频与镜头组接式评论、观众网络问卷、排行榜、打分式评论、做客网站互动对话式评论等新形式的出现。第三,网络影视评论的社会功能及学术影响;首先,网络时代接受者的广泛性和从众性,使网络影视评论对多数观众具有显着的引导性作用。无论是电影的在线观看和下载观看,网络影视评论的好与坏、电影本身分数的高与低,都能够直接影响网民观众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好恶和取舍。网络影视评论对于观众的这种引导功能是逐级扩大的,从个体到群体,从网络里到网络外,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层层递进,逐步扩大,很快就形成一种社会时尚。经过许多事实证明,网络影视评论对于作品具有批评与修正的功能。在当下网络盛行的时代,影视评论的网上传播规模已经具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网友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对影视作品的优劣进行评价,同时包含对影视作品中的一些错误和漏洞进行批评和修正。其次,网络影视评论作为一种勃兴的大众文化形态,在影视评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现和兴盛不仅是影视评论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新世纪文艺批评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对中国影视评论基本理论和形式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其一是平民意识与精英意识融合的时代精神。立场的平民化与理论的简朴化,表达真诚朴实的思想情感和观点鲜明的判断,是网络影视评论带给中国影视评论理论发展的重要启示。网络影评人来自于民间,也表现出一种明确的平民意识。虽说从许多网络影视评论的帖子的内容上看,其思想观点是和精英意识、官方意识并不一致甚至是对立、对抗的,但是,从影视评论的思想发展上看,这又是对后两者的补充,实现了思想文化结构的完整性,促进了中国影视评论理论体系的发展。其二是网络影视评论率真简朴、日常化的文风。文章不矫情做作,不故作高深,快意恩仇,表达畅快淋漓,而这又恰恰是传统影视评论特别是学院派评论所最为欠缺的。网络影视评论短小简洁、活泼多样的文体形式是与大众生活及其表达形式一同发展起来的。这对于影视评论形式的变革与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功能。从具体的学术价值来说,就是促使文字文本形式的向短小简洁和明白质朴转化。特别是网络影视评论的观众参与和市场调研的互动方式、图像视频评论形式等也进一步丰富了影视评论形式的构成。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种判断:网络影视评论与传统学院派影视批评之间,是一种文化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但不是文化等级上的差异。第四,网络影视评论的批评热点;首先,对“清宫戏”质疑和批评。“清宫戏”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中一个高烧不退的热点现象。在网络影视评论与主流媒体对其质疑和批判的声音逐渐合流,在喧嚣和复杂中形成集体呐喊和团体逼宫。从对“清宫戏”在史实、服饰、礼俗、制度、姓名、称谓等方面的错误和“穿帮”,进行知识考古和镜头分析式的考察。特别是对于“清宫戏”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成为批评的焦点。其次,对当下热播的“抗日神剧”模式化、荒诞化的批评。网络影视评论把这类剧作归纳和概括出已经形成的一整套叙事规则和成规,其中对“抗日神剧”批判的焦点集中在英雄人物的奇幻化和情节的荒诞离奇上。“抗日神剧”中的英雄人物在行为方式上超越了正常人类的极限,似乎在正常肉身中植入了超常态的力量,类似中国武侠小说中虚构的武侠人物,往往做出令人惊叹的“神奇”行为。再次,网络批评对于“谍战片”诟病的焦点集中在“谍战片”叙事模式的雷同化和庸俗化上。网络批评将国内“谍战片”与美剧进行比较,对国产“谍战片”对美剧在剧情框架、人物命运、心理分析、美学风格等方面进行模仿、抄袭的弊病进行批判。第五,网络影视评论的三大批评主体评价。首先,以学院派为主体的传统精英影视批评。由学院派影视批评主导,媒体人影视批评和网络影视批评从属的局面出现了颠覆式转换,学院派影视批评的主导性地位逐渐被网络影视批评所取代,专业知识分子逐渐处于焦虑和失语状态。这种现实情境对以专业影视批评报刊、杂志作为主要批评话语阵地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形成倒逼态势,为了保持自己批评观念、思想的持续输出,以及维持知识分子话语权的有效性,学院派知识分子不得不或主动或被动的正视网络新媒体对影视批评的全新意义,在镇守传统专业影视批评阵营同时,纷纷在网络空间中重新开辟新的批评阵地,并以网络影视批评作为重建专业影视批评的重要参照,进行一次试探性的精神迁徙和文化挪移,学院派批评家对网络新媒体特征、网络文化特性、网络批评本质的精神体验和思想认知成为学院派网络影视批评生成的重要精神机制。也就是说,学院派网络影视批评并非是简单的批评载体的转换和单纯的批评空间的挪移,而是两种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输入与移植、转化与创造。其次,影视从业者的批评。在网络影视评论的世界里,导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荣辱毁誉首先都集中到他们的头上。因此,导演们十分注意在网络上与观众进行交流,把这种交流视为推介自己作品、表达自己影视观念、沟通和征服观众的有效途径。几乎所有的导演都开设博客和微博,注意时时与观众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注意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评价立场来吸引和说服观众。再次,网络影评在中国电影批评场域中逐渐汇集成一支充满生命力和鲜活力的批评群体,在网络技术、影视营销、商业利益、市场运作等多种要素的合力推动下迅速成长和崛起,并逐渐分割了中国电影批评的话语权,使中国电影批评呈现出专业影评、媒体人影评和网络影评三分天下的局面。最后,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技术而生的网络影视评论,今后随着网络技术和影视艺术的发展,将会走向何方、走到哪一步,其前景都是难以估量的。也许,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些内容,很快就会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我们的努力仍然会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当然,这些预想和努力是在一种正常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
程松亮[3](2013)在《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搭售行为是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制的主要违法行为之一,一般认为,搭售行为会导致被搭售产品(tied product)市场中其他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受到侵占,或产生其他不正当的限制竞争的效果。各国对于搭售行为的研究与规制由来已久,但是近年来的搭售案件存在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很多搭售案件都或多或少的涉及知识产权,例如代表性的案件——微软搭售案(欧盟搭售案涉及Windows与Media player的搭售,美国搭售案涉及Windows与IE的搭售),就与软件版权有关联。此外,举世注目的iPhone越狱问题,也涉及知识产权技术措施中的搭售问题。在上述表象的背后我们不禁询问,是否涉及知识产权时,搭售行为的规制会有不同的考虑,或应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或适用不同的规制规则。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本文尝试专门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搭售行为的规制法律制度进行研究。虽然知识产权搭售行为的规制可能涉及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制度、合同法等不同的法律领域,但反垄断法规制是主导性的,其背后的竞争政策也为其他相关法律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将在第一章对知识产权搭售的概念、特征及基本法律规制体系进行介绍,第二章与第三章则对欧美反垄断法规制制度中所涉及的竞争政策理论与一般规制制度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知识产权搭售中的创新因素在实践中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五章则在前面所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具体法律制度提出建议。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知识产权搭售的概念。本章首先对搭售的一般含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章指出,从搭售行为的基本结构来看,搭售行为是涉及两个产品(为简化考虑,多个产品也简化为两个产品来分析)的销售,并通过搭售行为联结,即“主产品——搭售行为——搭售品”的联结模式,从逻辑上来说,这一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知识产权有关,都可以被称为知识产权搭售。而在这当中,根据不同的环节与知识产权的关联程度,有几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搭售应受到特殊关注,主要包括混合知识产权搭售、纯知识产权搭售以及技术型搭售。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知识产权搭售的一般理论问题,即知识产权搭售中的竞争政策分析。具体分为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关于知识产权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总体关系,这为知识产权搭售的理论分析提供基本的指引;第二个方面是知识产权搭售的反竞争效果,主要涉及杠杆理论在知识产权搭售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涉及对消费者利益损害的评价;第三个方面是知识产权搭售的特殊促进竞争效果,涉及版权搭售中的盗版控制与信息安全保护,商标权搭售行为中的质量控制,以及纯知识产权搭售(打包许可)的特殊政策考虑这几个方面。第四个方面是关于知识产权搭售与创新的一般关系,这又分为知识产权搭售可能产生的创新激励效果与知识产权搭售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如产品改进的效果)。第三章对知识产权搭售的反垄断法规制制度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欧美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其中分别对搭售涉及的几个基本要件(独立产品、强制、市场地位、竞争损害及无正当化理由)中知识产权的特殊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其中,独立产品及强制要素与知识产权搭售的事实认定有关,市场地位及竞争损害与知识产权的反竞争效果有关,而知识产权的促进竞争效果则一般反映在独立产品认定的例外规则及正当化理由的认定规则之中。第四章对知识产权搭售中创新效果在反垄断法规则中的具体认定进行了分析,其中区分间接的创新效果(创新激励与创新阻碍)与直接的创新效果(产品改进或技术型搭售)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欧美实践中对这些不同的创新效果的认定规则,并对技术型搭售的代表性的案件——微软反垄断案中的搭售行为进行了专门讨论。第五章对我国的立法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其中特别指出在反垄断法中,我们应该注意知识产权搭售所涉及的特殊的促进竞争的效果,主要包括产品改进、知识产权盗版控制,以及价格歧视等其他创新激励政策的考虑,不过对于最后一项,文章认为由于这些政策分析在经济学理论上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暂不建议在具体执法或司法中予以考虑。此外,本章还对其他法律制度的规制提出了建议,强调在相关情况下可以侧重于公平原则,从而形成对反垄断法的有益补充。
彭佳琪[4](2011)在《新世纪好莱坞影片对我国电影的启示》文中提出在浩瀚如海的世界电影中,好莱坞电影以无可比拟的态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它在走出美国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比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电影都顺利,它的影响力更是超越了电影本身,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以效仿美国的生活方式、说话方式和使用美国制造的产品为傲,而这些讯息的获得,大部分是通过好莱坞电影,可以说,好莱坞电影对世界范围的观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近几年,好莱坞电影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国电影市场的开发,好莱坞在传统的电影素材建构的基础上,专注于海外市场素材的搜集,制作了很多在海外创下神话般票房奇迹的电影,如采用中国素材而拍摄的动画影片《功夫熊猫》,采用印度素材拍摄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等;除了利用输入国本土资源外,近些年好莱坞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动画影片的制作上,并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如《怪物史莱克》《飞屋环游记》等,动画电影的受众也不仅仅是少年儿童,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加入了动画电影的观影大军。这两种近些年逐渐流行的好莱坞电影发展趋势,让美国文化像空气一样散播到世界各地,并对输入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试图对几部好莱坞影片从多角度如主题、受众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透过这些分析反观好莱坞电影给国产影片带来的一些启示。?
李雪,周奕,聂士海[5](2010)在《2009年,那些人,那些事儿》文中提出2009年,知识产权风光了一把。因为它渐渐从高深的法律概念变为大众关注和关心的社会热点,人们也意识到知识产权背后还有很多含义:
杜舟[6](2010)在《2009年IT10大争议人物》文中研究说明有IT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为争"市"夺利引发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2009年,金融风暴的肆虐放大了人性的阴暗面。"赢者通吃"、"胜者为王",已演变成时下各行业最基本的信条,仿佛没有置对手于死地的谋略和勇气,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行业领袖。"利"字当先,商业领袖也免不了纵横捭阖,逢场作戏。马化腾之于腾讯,郭台铭之于富士康,张朝阳之于搜狐……都难免卷入人们口诛笔伐的漩涡之中。有人说他们是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也有人说他们是道德沦丧、见利忘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风采。有争议才彰显是非,才能纠偏和矫枉,IT江湖也因此而更加异彩纷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让人生厌,IT精英们不断修正和挑战行业准则及游戏规则。为了江湖之利,他们置商业伦理于不顾,杀得分外眼红,上演了一幕幕以邻为壑的戏码。但这本身就是一个商业悖论——不要迷恋一统江湖,那只是个传说。在此,我们记录下这些尔虞我诈、神秘诡异的商战,个中是非曲直,任由读者和历史公论。
王建陵[7](2009)在《基于创新优势的当代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国际竞争的趋势和动画产业自身的特点,建立了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具体分析了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影响要素的创新,并提出基于创新优势的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观点。在创意经济时代,从创新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世界上最发达和先进的美国动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揭示出创新与动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对于深化文化产业本质规律的认识,构建起我国动画产业以创新优势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内涵式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代美国动画产业的创新优势具体如下:1)在生产要素中,创意阶层成为美国主流社会阶层,是人力要素的创新,为美国动画产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创意和智力支持;风险投资进入动画创业,是资本要素的创新,拓宽了融资渠道,推动了计算机动画技术的创新;2)美国动画产业庞大的国内市场是其竞争优势和成本空间,支持了美国动画产业的大制作,国内大市场规模效应与文化折扣的交互作用让美国动画市场从国际市场赢得了丰厚的利润,成为赢利空间;3)美国动画产业实现了向“以创造顾客价值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演变,这是美国动画产业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实现了动画形象在传媒、时尚娱乐等多个产业的收益。4)相关和支持产业的持续创新为美国动画产业提供了直接产品输出、间接支持以及市场需求,提升了当代美国动画产业的的国际竞争力;5)灵活的文化产业政策调整体系推动着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些国际竞争力关键要素的持续创新,构建了以创新为竞争优势的美国动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美国动画产业的创新优势究竟体现在哪里,创新与美国动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之间又有什么内在关系?此外,在导论部分说明了研究对象和研究途径;界定了基本概念,论述了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为两个部分,概述了美国动画产业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介绍了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指出创新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关键的要素,并提出了基于创新优势的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第三章通过分析1980年-2009年3月之间的241部美国动画电影的票房收入、产量等指标,分析当代美国动画产业的三级竞争格局。第四章是阐述了生产要素的创新,具体为人才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创新。创意阶层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阶层为美国动画产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创意和智力支持;风险资本进入美国动画产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推动着计算机动画技术的创新。第五章指出在美国国内市场的规模效应与文化折扣的交互作用下,美国动画产业实现了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拓展,培育了新的市场需求,国内市场成为美国动画产业的成本空间,国际市场成为赢利空间;第六章分析了当代美国动画产业价值链的动态演变,并指出这种动态演变是美国动画产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竞争战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动画产业价值链向为以创造顾客价值为核心演变,具体表现为强化电影票房成绩的预测,在生产方面实行跨媒介、去文化化与再文化、高概念的生产策略。在发行营销上,采取与不同产业合作的协同营销,在放映节点采取全球同步上映和数字化院线的建设。第七章是相关产业的创新及对动画产业的支持。人才机构、金融业、服务业音效、录音等音乐产业、教育业和知识等产业为美国动画产业提供了直接产品输出,计算机图像与动画技术产业等;出版、玩具与游戏业、旅游接待业和信息产业等产业为美国动画产业提供间接支持;家庭娱乐业、国内外动画市场、电视网、电子游戏、电影产业集群则培育了美国动画产业的需求。第八章分析了美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灵活调整体系对构建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产业融合让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由反垄断走向放松管制、实施税收刺激,对外则通过美国电影协会(MPAA)、知识产权保护和WTO推动美国文化产品的对外出口。第九章是结论部分,勾画出基于创新优势的当代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图,并指出创新优势是当代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岳颖岫[8](2008)在《传统文化和领导者个性对领导力的影响 ——对中国企业领导人群体的研究分析》文中提出一个领袖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性格基因、价值观,往往与他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关系。而领导者个性特征的形成又与其成长与生活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是一脉相承的。法国的“年鉴学派”曾经开辟了历史学研究中由注重政治、地理、人文等外部环境转向以人物研究为重点的新天地。鉴于此,对于中国企业历史的研究,除了社会背景和行业变革的分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就是企业家个人因素。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在传统文化逐渐回归与复兴的大背景下,文化和领导者个性对领导力有哪些影响作用,如何把握其关系并转化为对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主要是对重要概念进行综述,以及对中国文化、中国领导者个性及领导力特质的简单概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筛选了中国企业界或成功或失落的三十四位领导者,包括企业创始人或职业经理人,通过对他们个性的分析,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究在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背景下这些领袖群体具有的个性特征共性,以及这些个性特征与领导力之间的关系。
徐群[9](2007)在《基于软件外包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核心的地位,而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发展中国的软件产业并在关键时期赶超世界发达水平,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然而在我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不足,其中人力资源的限制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软件外包发展的瓶颈问题。软件产业是非物质资源约束性产业,是兼具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征的产业。可以说,软件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是软件企业的财富,人力资本是软件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现阶段软件外包业务的人才不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在人才结构上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软件外包乃至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建设我国软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对增强我国外包产业竞争力,赶超国际先进国家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作用。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首先运用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原因;继而运用博弈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软件外包人力资本潜在投资者的博弈;最后在价值理论的框架下,结合前述分析建立了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并对山东省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基于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的复杂性,本论文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如辩证分析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等。本文的创新点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选取了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在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指导下,深入探究了我国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首次把价值网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依据价值网的理念,系统分析了软件外包中各潜在的人力资本投资者对软件外包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共同受益及行为。3.利用博弈论中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软件外包人力资本投资者,包括各软件外包企业以及求职者之间的博弈。由于软件外包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博弈的过程中每个潜在的投资人都更多地从本位主义的角度出发,期望对方投资而自己受益,从而从理论上很好的解释了现阶段软件外包人力资源供需不对称的矛盾。4.在价值网理论的框架下,结合博弈分析的结果,综合各方潜在投资者的利益,构建了一个政府、企业、人才培养机构三维互动的、全面系统化的、企业充分参与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5.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省软件外包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进行了实证跟踪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对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杜昕[10](2007)在《微软中国的SUPER总裁们》文中研究指明陈永正、唐骏、李开复、吴士宏,在人们眼里,在微软这样的公司做总裁的感觉,就像超人那样——拉风!可很多人却不知道,就在几年前,从杜家浜,到吴士宏、高群耀,再到唐骏,历任微软中国总裁的频繁更迭,让业内人士不得不调侃说:这是个"魔咒",微软中国总裁的任期最多不会超过两年。直到陈永正出现,才将任期"拉长"到四年。如今,陈永正也离开微软,转而投入NBA的怀抱了。所有人都在猜测,下一任的总裁将会是谁?记者突发奇想,假如我们抽取出每一任总裁身上的特质,再将其合成,那么具备这些特质的人则必将是符合微软选择总裁品味的超级人选吧。OK,闲话少说,今天就由我们来操刀,进行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离奇实验吧!
二、反盗版英雄加盟微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盗版英雄加盟微软(论文提纲范文)
(2)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历史的回顾与当下的态势 |
一、 新中国影视批评的历史回顾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网络影视评论的缘起、类型与发展轨 |
一、 网络化生存与话语权利的空间 |
二、 新电影时代与网络影视评论的出现 |
(一) “新电影时代”与电影观众的构成 |
(二) 异军突起:网络影视评论的勃兴 |
三、 网络影视评论的分类与构成 |
第二章 网络影视评论的传播途径与传播平台 |
一、 日新月异的网络通讯与影视评论载体 |
(一) 综合门户网站的网络论坛及专业电影网的评论 |
(二) 博客、微信、QQ 群、手机短信的影评 |
二、 网络影视评论的网络化进程与生成机制 |
(一) 传统媒体网络化嬗变的进程与困局 |
(二) “意见领袖”的形成与影响 |
(三) “沉默的螺旋”理论与网络“大多数意见” |
第三章 网络影视评论的“议程设置”与“网络水军”的暗流 |
一、 “议程设置”理论与惯性传播实践 |
二、 《无极》之路:过度议程设置策略与逆反的推介效果 |
三、 网络水军的泛滥与网络影视评论的失真 |
第四章 网络影视评论的媒介功能与传播特性 |
一、 基于网络媒体的全方位的互动性 |
二、 捧“新”追“热”:批评的即时性和时尚性 |
三、 自由的时间与开放的空间 |
四、 感受的个人性与思想的民间性 |
第五章 情绪化社会与网络影视评论的“话语暴力” |
一、 情绪化社会的形成及其网络表达 |
二、 网络影视评论中的话语权利与话语暴力 |
三、 网络影视评论中的话语暴力与文化霸权 |
第六章 失衡的网络影视批评生态 |
一、 情绪化宣泄多,理性分析少 |
二、 具体作品关注多,整体创作关注少 |
三、 当下作品评论多,历史作品涉及少 |
四、 演员导演关注多,编剧摄影关注少 |
五、 文化现象批评多,本体理论研究少 |
第七章 网络影视评论的文体形式与特征 |
一、 传统的文字形式与反传统的风格个性 |
(一) 短小简捷的篇幅与非规范的网络语言 |
(二) 口语化的风格与非主流的思想倾向 |
二、 网络影视评论的全媒体特征 |
(一) 连环画式“图文影评” |
(二) “改编”的权利:拼贴、戏仿、镜头组接式评论 |
三、 观众网络问卷、排行榜、打分式评论 |
第八章 网络影视评论的热点批评 |
一、 对于“清宫戏”的批评 |
二、 对于“抗日神剧”的批评 |
三、 对“谍战片”的批评 |
四、 “政治大片”《建国大业》及其网络大讨论 |
五、 网络影视热点批评的意识逻辑 |
第九章 网络影视批评群体研究 |
一、 学院派影视批评的“出走” |
二、 职业影视从业者的辩护 |
三、 网络民间影评人的崛起 |
第十章 网络影视评论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
一、 蝴蝶效应:对观众的引导功能 |
二、 作品的修正功能 |
三、 学术的建构功能 |
(一) 文风的影响 |
(二) 文体形式的影响 |
(三) 学术氛围与后备队伍的培养 |
结语 中国网络影视评论未来发展的前提与动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知识产权搭售的概念、类型及规制体系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搭售的概念与特征 |
一、搭售的基本含义 |
二、主产品与搭售品 |
三、知识产权搭售的界定 |
四、知识产权搭售与知识产权许可的关系 |
五、知识产权搭售法律规制的特殊性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搭售行为的基本类型 |
一、搭售的学理分类 |
二、搭售行为在反垄断法上的分类 |
三、知识产权搭售的特殊分类 |
第三节 知识产权搭售规制的法律体系 |
一、反垄断法 |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 |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四、合同法 |
五、知识产权滥用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知识产权搭售的竞争与创新政策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搭售与竞争政策 |
一、竞争政策及其目标 |
二、知识产权与竞争政策基本关系的界定 |
三、知识产权搭售竞争政策分析中的特殊性问题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搭售的反竞争效果 |
一、垄断力量 |
二、圈占效应 |
三、对消费者利益的负面影响 |
四、关于知识产权搭售的反竞争性与可禁止性问题 |
第三节 知识产权搭售的促进竞争效果 |
一、质量控制 |
二、节省成本 |
三、障碍性知识产权的克服 |
四、双重边际效应的避免 |
第四节 知识产权搭售的创新效果 |
一、竞争政策与创新 |
二、创新阻碍 |
三、创新激励 |
四、产品改进与创新 |
五、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知识产权搭售竞争效果在反垄断规制中的认定 |
第一节 欧美关于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则的发展 |
一、美国 |
二、欧盟 |
三、欧美反垄断规则发展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搭售事实的认定 |
一、独立产品要件与强制要件 |
二、知识产权与其物质载体进行“搭售”——独立产品的判断 |
三、知识产权搭售与强制的认定 |
第三节 知识产权搭售反竞争效果的认定 |
一、普通搭售违法认定中对市场地位的要求 |
二、知识产权搭售中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
三、知识产权搭售与竞争损害的认定 |
第四节 知识产权搭售促进竞争效果的认定 |
一、搭售的正当化理由与独立产品认定的例外 |
二、知识产权搭售中的质量控制 |
三、纯知识产权搭售中特殊促进竞争效果的认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产权搭售创新效果在反垄断规制中的认定 |
第一节 创新激励型搭售或创新阻碍型搭售的认定 |
一、相关执法文件对创新激励或创新阻碍效果的关注 |
二、相关司法实践对创新激励或创新阻碍效果的认定 |
第二节 技术型搭售的认定 |
一、基本概念厘定 |
二、美国《谢尔曼法》第一条下对技术型搭售中创新因素的考察 |
三、美国《谢尔曼法》第二条下对技术型搭售中创新因素的考察 |
四、美国技术措施滥用制度对反垄断法的补充 |
五、欧盟对于技术型搭售的态度 |
第三节 技术型搭售与微软反垄断案 |
一、美国微软案概况 |
二、美国微软案中Windows操作系统与IE之间的整合行为 |
三、欧盟微软案 |
四、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的现状与完善 |
第一节 我国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制度的现状 |
一、我国当前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中的政策目标 |
二、我国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搭售的规制 |
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搭售的规制 |
第二节 对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的相关建议 |
一、反垄断规制的基本政策考虑 |
二、相关反垄断规制指南文件(草案)的分析 |
三、反垄断规制的具体建议 |
四、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新世纪好莱坞影片对我国电影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好莱坞电影近年发展情况综述 |
(一) 好莱坞电影概念界定 |
(二) 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概念 |
(三) 好莱坞电影缘何将重心转向海外 |
二、好莱坞对输入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
(一) 主题选择(个案分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
(二) 受众分析(个案分析《爱丽丝梦游仙境》) |
(三) 美国普世价值观输出(个案分析《功夫熊猫》) |
三、好莱坞对动画电影的开发和创新 |
(一) 动画类电影现状综述 |
(二) 好莱坞优秀动画长片分析 |
(三) 动画电影前景分析 |
四、从其他角度看好莱坞影片给国产影片带来的启示 |
(一) 好莱坞青睐体现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主题 |
(二) 重视剧本材料的收集和改编 |
(三) 精确把握受众心理和电影市场 |
(四)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辅助市场,开展国际合作 |
(五) 电影发行商的链接作用 |
(六) 美国电影严格细致的分级制度 |
(七) 中美电影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差距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基于创新优势的当代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揭示创新与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
1.2.2 为中国动画产业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提供参考 |
1.2.3 为中国动画产业从数量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提供借鉴 |
1.3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和途径 |
1.3.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4.1 传播学与产业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 |
1.4.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
1.5 全文结构及创新 |
1.5.1 全文结构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及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 |
2.1 美国动画产业研究现状综述 |
2.1.1 美国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
2.1.2 美国动画产业链研究 |
2.1.3 美国动画形象研究 |
2.1.4 迪斯尼模式:经典商业动画 |
2.2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定义 |
2.3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 |
2.4 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 |
2.4.1 创新视野下的国际竞争力 |
2.4.2 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 |
2.5 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钻石理论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当代美国动画产业竞争格局 |
3.1 市场领导者 |
3.1.1 沃尔特·迪斯尼公司 |
3.1.2 梦工厂 |
3.2 市场挑战者 |
3.2.1 时代华纳 |
3.2.2 福克斯电影娱乐公司 |
3.2.3 索尼美国公司 |
3.2.4 派拉蒙与尼克儿童国际频道 |
3.2.5 环球电影公司 |
3.3 市场的跟随者:独立制片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当代美国动画产业生产要素的创新 |
4.1 创意阶层的崛起:人才要素的创新 |
4.2 风险投资:资本要素的创新 |
4.2.1 传统的融资渠道 |
4.2.2 风险投资:资本要素的创新 |
4.2.3 独立动画制片的融资渠道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代美国动画产业市场创新及其机制 |
5.1 国内市场效应 |
5.1.1 美国国内市场规模 |
5.2 文化折扣与国内市场规模的交互作用 |
5.2.1 文化折扣与国内市场规模交互影响市场收入 |
5.2.2 文化折扣与国内市场规模交互影响最佳生产预算 |
5.3 国际市场:美国动画产业的新赢利空间 |
5.3.1 购买力强大的英语语言市场 |
5.3.2 美国动画产品的低价出口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当代美国动画产业价值链的动态演进 |
6.1 以生产为中心的传统美国动画产业价值链及特征 |
6.1.1 类型化、配方化生产 |
6.1.2 模仿与改编的生产策略 |
6.1.3 以生产为中心,逐渐向发行、播映节点的拓展 |
6.2 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当代美国动画产业价值链及特征 |
6.2.1 观众价值驱动下票房预测研究 |
6.2.2 跨媒介生产 |
6.2.3 去文化化与再文化化 |
6.2.4 高概念 |
6.2.5 协同营销 |
6.2.6 全球同步放映与数字化院线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相关与支持产业的创新 |
7.1 美国动画产业的相关与支持产业 |
7.2 信息产业及其创新对美国动画产业的支持 |
7.3 行会的支持 |
7.3.1 编剧及美国编剧协会 |
7.3.2 经纪人/经纪公司 |
7.3.3 娱乐管理公司 |
7.3.4 娱乐律师 |
7.4 动漫节的支持 |
7.4.1 动画安妮奖 |
7.4.2 奥斯卡动画奖项 |
7.4.3 艾美奖 |
7.4.4 红树枝国际动画节 |
7.4.5 纽约漫画节 |
7.4.6 美国电影市场交易会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动态调整 |
8.1 美国有文化产业政策吗? |
8.2 当代美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对内基本主张及其调整 |
8.2.1 反垄断政策 |
8.2.2 放松管制 |
8.2.3 税收刺激政策 |
8.3 当代美国文化政策对外的基本主张 |
8.3.1 MPAA:美国电影产业的利益代表 |
8.3.2 WTO:美国文化产品输出的有效工具 |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语 |
9.1 基于创新优势的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 |
9.1.1 作为生产要素创新的创意阶层和风险资本 |
9.1.2 国内市场规模效应与文化折扣的交互作用拓展了国际市场 |
9.1.3 从"以生产为基础"的产业价值链向"以顾客价值创造为基础"的产业价值链的动态演进 |
9.1.4 相关与支持产业的的作用与创新 |
9.1.5 灵活的文化产业政策调整体系 |
9.2 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启示 |
9.2.1 资本运作与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培育 |
9.2.2 扩大文化内需 |
9.2.3 构建以创造顾客价值为基础的动漫产业价值链 |
9.2.4 做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涵 |
9.2.5 动漫产业政策转向"内涵式发展"扶持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8)传统文化和领导者个性对领导力的影响 ——对中国企业领导人群体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化与个性特征 |
1.1 文化:润物细无声 |
1.2 个性及个性特征 |
1.3 文化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
1.4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1.5 中国人的个性特征 |
第二章 领导与领导力 |
2.1 领导 |
2.2 领导力 |
2.3 个性对领导力的影响 |
2.4 中国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特质 |
第三章 百舸争流——成功的领导者 |
3.1 数风流人物 |
3.2 以德为先——争取追随者 |
3.3 无为而治——审时度势,把握规律 |
3.4 穷独达兼——自信、勇气、魄力与眼光 |
3.5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庸、宽容与公正 |
3.6 大局更果敢,细节更谨慎 |
第四章 沉舟侧畔——失落的领导者 |
4.1 盘点过眼风云 |
4.2 传统文化的缺失 |
4.3 文化碰撞的失落 |
第五章 传承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基于软件外包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 |
1.2.1 软件外包 |
1.2.2 人力资本 |
1.2.3 人力资源开发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预期目标 |
2 文献综述与基本问题 |
2.1 人力资本理论 |
2.1.1 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内容 |
2.1.2 人力资本理论简单述评 |
2.2 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2.2.1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2.2.2 国内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2.2.3 人力资源开发基本问题 |
2.3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基本问题 |
2.3.1 软件外包特征 |
2.3.2 软件产品与人力资本 |
2.3.3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3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分析 |
3.1 软件外包市场分析 |
3.1.1 软件外包市场发展状况 |
3.1.2 国际软件外包市场竞争态势 |
3.1.3 国内软件外包市场现状分析 |
3.1.4 我国软件外包存在的瓶颈 |
3.2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分析 |
3.2.1 软件人才成长链分析 |
3.2.2 软件外包过程人才分析 |
3.2.3 软件外包人才类型分析 |
3.2.4 软件外包人才个体能力结构分析 |
3.2.5 软件外包人才群体智力结构分析 |
3.3 人力资源的“公共地悲剧” |
3.3.1 博弈过程分析 |
3.3.2 博弈结果分析 |
3.3.3 培训投资者的博弈 |
3.4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现状及原因分析 |
3.4.1 软件人才数量分析 |
3.4.2 软件人才结构分析 |
3.4.3 软件外包人才现状分析 |
3.4.4 原因分析 |
4 中外软件外包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比较研究 |
4.1 “精英教育为主”的美国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4.1.1 美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概况 |
4.1.2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4.1.3 美国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
4.2 “职业教育为主”的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4.2.1 印度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概况 |
4.2.2 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4.2.3 印度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典范 |
4.3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开发模式 |
4.3.1 国内现有软件外包人才开发模式 |
4.3.2 我国软件外包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5 基于价值网理论的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系统构建 |
5.1 我国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
5.1.1 人才培养观念创新 |
5.1.2 培养模式创新 |
5.1.3 课程设置创新 |
5.2 价值网理论与构建模式研究 |
5.2.1 价值网概念及其特征 |
5.2.2 价值网构建模式研究 |
5.3 基于价值网的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系统构建 |
5.3.1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系统构建的原则 |
5.3.2 传统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分析 |
5.3.3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系统构建 |
5.3.4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子系统构建 |
5.4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创新性分析 |
5.4.1 三维互动共赢的开发系统 |
5.4.2 全面系统化的开发系统 |
5.4.3 企业充分参与的开发系统 |
6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的实证分析 |
6.1 山东省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存在的问题 |
6.1.1 山东软件产业基本状况 |
6.1.2 山东软件产业发展瓶颈 |
6.1.3 山东省软件外包人才现状 |
6.1.4 山东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系统问题分析 |
6.2 华信师创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6.2.1 华信师创简介 |
6.2.2 “高校实训”介绍 |
6.2.3 华信师创人才培训状况 |
6.2.4 问题分析 |
6.2.5 华信师创症结 |
6.3 华信师创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
6.3.1 战略制定 |
6.3.2 把握市场 |
6.3.3 培训创新 |
6.3.4 环境支持 |
6.4 建设软件外包人才培养“333”体系 |
6.4.1 培训范围突出三个面向 |
6.4.2 培训模式实施三个结合 |
6.4.3 培训主体加强三个沟通 |
7 结论、创新点与对策建议 |
7.1 结论与创新点 |
7.1.1 本文的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对策建议 |
7.2.1 针对各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
7.2.2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的方向 |
7.2.3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
7.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A 中国部分通过 CMM3(含 CMMI3)级以上评估的软件企业 |
附录 B 印度出口额排前十名的软件 |
附录 C 中国软件外包前20 家企业 |
图与附表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微软中国的SUPER总裁们(论文提纲范文)
最成功的微软中国总裁 |
最富激情的微软中国总裁 |
最草根的微软中国总裁 |
最受学生爱戴的微软中国总裁 |
从微软中国,到中国微软 |
背景 |
微软中国历任总裁简介 |
四、反盗版英雄加盟微软(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电子游戏报道的话语分析(1989-2019)[D]. 何朋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D]. 张遥. 吉林大学, 2014(09)
- [3]知识产权搭售反垄断规制研究[D]. 程松亮. 武汉大学, 2013(07)
- [4]新世纪好莱坞影片对我国电影的启示[D]. 彭佳琪.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5]2009年,那些人,那些事儿[J]. 李雪,周奕,聂士海.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10(01)
- [6]2009年IT10大争议人物[J]. 杜舟. IT时代周刊, 2010(02)
- [7]基于创新优势的当代美国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王建陵. 浙江大学, 2009(04)
- [8]传统文化和领导者个性对领导力的影响 ——对中国企业领导人群体的研究分析[D]. 岳颖岫.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9]基于软件外包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研究[D]. 徐群.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8)
- [10]微软中国的SUPER总裁们[J]. 杜昕. 电脑爱好者, 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