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肿瘤的综合病因

论肿瘤的综合病因

一、试论肿瘤的综合性病因(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刘皎皎[2](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陈燕辉[3](2021)在《社区医院发热待查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患者临床上常仅表现为发热,而缺乏其他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此难以确诊,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之一。目前超过200余种疾病可引起FUO,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FUO的确诊率越来越高,诊断速度也越来越快,相关指南亦在不断更新,依据病因可将FUO分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其他类疾病和未明确病因的疾病。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医院间级别及其诊断技术差异等多种因素,FUO的病因、临床特征和预后可能有所不同,尤其是基层社区医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比较社区医院及综合性三甲医院FUO的病因构成、临床特征和预后,为提高FUO患者的诊疗水平和及时转诊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社区医院FUO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转归,并与综合性三甲医院进行对比研究,为提高FUO患者的诊疗水平和及时转诊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筛查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社区医院(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性三甲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所有发热患者中因FUO就诊的患者共159例,其中社区医院68例、三甲医院91例。对比分析两家医院FUO患者的病因分布、临床特征和转归,以及院间转诊状况、人口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等资料。结果1.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社区医院共入组68例FUO患者,在综合性三甲医院共入组91例FUO患者,总共入组159例FUO患者;2.病因分布:159例FUO患者根据病因及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感染性疾病组(108例,社区45.4%vs.三甲54.6%)、结缔组织疾病组(20例,社区15.0%vs.三甲85.0%)、恶性肿瘤组(13例,社区53.9%vs.三甲46.2%)、其他类疾病组(9例,社区66.7%vs.三甲33.3%)、未明确病因组(9例,社区33.3%vs.三甲66.7%)。其中,社区医院根据病因及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感染性疾病组(72.1%)、恶性肿瘤组(10.3%)、其他类疾病组(8.8%)、结缔组织疾病组(4.4%)和未明确病因组(4.4%);而综合性三甲医院根据病因及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感染性疾病组(64.8%)、结缔组织疾病组(18.7%)、恶性肿瘤组(6.6%)、未明确病因组(6.6%)和其他类疾病组(3.3%)。社区医院和综合性三甲医院均以感染性疾病为首要病因,社区医院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类疾病占比均较综合性三甲医院高,而社区医院结缔组织疾病组和未明确病因占比均较综合性三甲医院低,除了综合性三甲医院结缔组织病比例与社区医院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类型病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特征:社区医院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患高血压人数占比、患糖尿病人数占比、入院时呼吸频率、心率、肺部感染严重程度评分、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综合性三甲医院,并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社区医院研究对象患有皮疹人数、入院时SPO2和血红蛋白水平则低于综合性三甲医院,并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转归:社区医院研究对象的住院时长和28天病死率均高于综合性三甲医院(P<0.05);社区医院有22人(32.4%)转诊至综合性三甲医院进一步诊治,而综合性三甲医院则有10人(11.0%)转诊至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而且社区医院较综合性三甲医院转诊率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诊断方法:社区医院依次以影像学、病原学和详细体检为诊断FUO的主要方法,而综合性三甲医院依次以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和病理学为诊断FUO的主要方法。结论1.社区医院和综合性三甲医院FUO患者均以感染性疾病为主。2.社区医院患者以影像学、病原学和详细体格检查等作为主要的诊断方法,且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临床表现较重,临床转归较差。3.院间双向转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吴晓凡[4](2021)在《824例成人小肠梗阻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3家综合性三甲医院2013年至2020年小肠梗阻(Small bowel obstruction,SBO)的临床表现、病因构成特点及转归,并探讨小肠溃疡并狭窄伴梗阻的少见病因及其病理组化表现。方法收集在2013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的824例小肠梗阻的患者,归纳其临床表现特点并对其病因进行总结,从中筛选小肠良性狭窄伴梗阻的病例再次总结。在排除常见的病因后,对5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并狭窄所致的小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病史回顾,检测其与正常人及克罗恩病患者小肠粘膜上皮中胞浆型磷脂酶A2-α(Cytoplasmic Phospholipase A2-α,c PLA2-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组研究中,导致小肠梗阻的前10位病因是:肠粘连(353例,42.8%),肿瘤(80例,9.7%,恶性肿瘤70例,良性肿瘤10例),粪石(77例,9.3%),疝(44例,5.3%),克罗恩病(43例,5.2%),肠扭转(24例,2.9%),肠系膜血栓(22例,2.7%),结核(12例,1.5%),肠套叠(9例,1.1%),放射性肠炎(7例,0.8%)。在住院期间,824例患者中好转者为810例(98.3%),死亡者为14例(1.7%)。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是与小肠恶性肿瘤致小肠梗阻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血红蛋白水平为小肠恶性肿瘤致小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小肠良性狭窄伴梗阻以肠粘连(68例,48.2%)、克罗恩病(26例,18.4%)最为多见。小肠溃疡并狭窄伴梗阻主要病因是克罗恩病(15例,57.7%),不明原因小肠溃疡(5例,19.2%)。免疫组化提示不明原因小肠溃疡患者小肠粘膜上皮中c PLA2-α的累计阳性率IOD/Area低于正常人和克罗恩病组,其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克罗恩病组与正常人c PLA2-α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明原因小肠溃疡患者小肠粘膜上皮中TNF-α表达较正常人高,较克罗恩病组低,而克罗恩病组TNF-α较正常人表达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肠粘连是小肠梗阻最常见的病因。小肠良性狭窄伴梗阻以肠粘连最为多见。小肠溃疡并狭窄伴梗阻主要病因是克罗恩病。本组研究中,筛选出的5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并狭窄伴梗阻患者小肠粘膜上皮免疫组化特点为c PLA2-α表达较正常人及克罗恩病患者下降,而TNF-α表达较正常人升高,较克罗恩病患者下降,提示其溃疡发生机制可能与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代谢异常相关,c PLA2-α联合TNF-α可望成为不明原因小肠溃疡与克罗恩病鉴别的临床组化指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5](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6](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刘吕梅[7](2020)在《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看全科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社区的常见症状“发热”出发,回顾性研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不明原因发热(feverofunknownorigin,以下均简称为FUO)病例116例,探讨适宜全科医生的FUO诊断思路,从而提高全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FUO收住入院的患者共211例,剔除资料不完整及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95例,最终整理收集符合本次研究目的的病例共116例。将FUO病因分为五组:感染性疾病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组、“其他疾病”组(主要包括亚急性甲状腺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等导致FUO的“其他疾病”)、肿瘤性疾病组和诊断不明组。在资料收集和分组的基础上:(1)描述116例FUO病例的一般资料、FUO病因的整体分布、FUO病因与性别、年龄、热程、发热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间的关系;(2)结合FUO病例分析的结果,从病因入手,探讨适宜全科医生的FUO临床诊断思路。结果:116例FUO患者中有104例明确诊断(89.66%),12例诊断不明(10.34%)。明确诊断的FUO患者的病因依次为感染性疾病64例(55.17%)、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20例(17.24%)、“其他疾病”11例(9.49%)和肿瘤性疾病9例(7.76%)。感染性疾病中以呼吸系统细菌性感染最为多见;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中成人still病最常见;肿瘤性疾病中实体肿瘤呈减少趋势,相反,血液系统肿瘤有增加趋势,且以淋巴瘤为主;“其他疾病”组中以亚急性甲状腺炎和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最常见。116例FUO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大于女性。性别不同FUO病因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FUO青年男性与FUO青年女性的病因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疾病是各个年龄组中的最常见病因,其中青少年组中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最高(80%)。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在青少年组中无分布;感染性疾病主要分布在老年组中。年龄不同FUO病因分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FUO青年女性与FUO老年女性的病因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疾病在各发热程度组中均为首要病因,随着发热程度的提高所占比例增加;肿瘤性疾病随着发热程度的提高所占比例降低。不同发热程度组中的FUO病因分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FUO患者的热程<1月时,感染性疾病的占比增加,而热程>1月时,非感染性疾病的占比增加。热程不同FUO病因分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明确诊断的FUO患者中有12例合并糖尿病(11.54%)。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在是否合并糖尿病中的分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FUO患者的病因众多,其中感染性疾病仍为最常见的病因。2.综合分析FUO病因构成及与性别、年龄、热程、发热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间的关系,对于FUO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3.适宜全科医生的FUO诊断思路为定性-定位-定因分析,即:(1)熟知FUO的病因,定性分析;(2)结合主要伴随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定位分析;(3)综合动态评估,定因分析。

栾嘉[8](2020)在《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几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中国开始拓展国家发展战略,把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学的医学研究成果是临床决策的指南,也是国家制定卫生政策的依据。作为记载、传播医学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医学科技期刊承载着为各类医疗卫生决策提供证据的重任。然而,我国至今处于临床医学研究证据的“进口国”地位,多年来我国的临床指南主要参照欧美国家的指南或研究结果;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欧美国家相比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中文医学期刊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一直未能获得国际业界的广泛认可。针对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深入查找并证实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聚焦医学期刊编辑部,探讨我国临床研究论文整体质量控制对策。首先,从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概念内涵的描述出发,梳理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以及“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界定“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质量评价”与“质量影响因素”的概念并丰富其内涵。其次,采用“滚雪球法”抽取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229篇,以研究注册率、伦理审查率、前瞻性研究患者知情同意等数据评价其伦理;以该篇论文发表之前国内同类研究论文篇数评估其创新性;以“国际医学报告清单”评估其报告质量;“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其方法学质量并评价其证据强度。结果显示: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了大量单中心(97.38%)、小样本(单组≤100例占77.3%)、纯阳性结果(99.22%)、高重复性(国内同类研究>10篇占37.11%)、低质量(报告率≤50%占85.15%,高偏倚风险论文占44.10%)的临床研究论文;研究注册率(3.06%)和伦理审查率(16.95%)均低;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均不可考。再次,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募集、筛选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自行设计问卷,对纳入评估的229篇临床研究论文的作者、编辑部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作者因素方面,专业阶层(学历、职称)对论文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弱,而作者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学水平、对论文质量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机构环境方面,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科研资源既能直接对论文质量发挥正向影响,也能通过作用于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间接影响论文质量。编辑部(编辑)因素方面,编辑的专业能力、期刊管理水平、审稿人水平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格式标准化要求对论文质量有负向影响。最后,采用析因设计证实以上可能因素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作者与研究机构相关的23项可能影响因素里仅伦理审查1项与论文综合质量相关(χ2=11.075,P=0.010);在编辑部与编辑相关的18项可能因素中,编辑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χ2=21.533,P=0.000)、医学编辑的统计学水平(t=2.221,P=0.028)、编辑工作时间和精力用于版面形式消耗(t=-3.064,P=0.002)与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χ2=4.714,P=0.034)等4项与论文质量显着相关。研究证明:期刊编辑部及编辑相关因素是国内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为控制我国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针对我国医学期刊编辑部管理构架提出:医学编辑必须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按照发展要求满足医学编辑数量并进行功能性分工,向学术型方向培养医学编辑等举措建议。针对编辑部审定稿流程提出:中文医学期刊亟待统一临床研究论文录用的基本标准,严格实行临床研究注册制度,复核研究的伦理审查,加强临床研究国际规范、评价工具以及报告清单的认知普及,注明利益冲突以及允许发表阴性结果等举措建议。针对医学编辑的职能拓展提出:医学编辑应在执行论文发表准入标准的同时做好作者教育,并为审稿人提供详细的审稿标准及必要的相关培训等举措建议。从而令中文医学期刊能够严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出口”关,真正服务于“健康中国”。

彭湘君[9](2020)在《患者癌痛管理中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 ——基于江西省S肿瘤医院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癌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降低患者的求生欲望,他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疼痛,同时心理等其他层面的问题又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他们渴求多方的关心与支持,包括医护工作者、社工、家属及志愿者。在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要关注患者身体问题,也要关注患者其他层面的需求。近些年,医学模式的关注点得到了较大的变化,从关注身体状况到关注“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状况,患者在心理、社会和灵性层面上的需求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对癌症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疾病临床治疗方面,对患者心理、灵性和社会支持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尽管有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开展了关于患者情绪、生活压力等方面的临床实践,但多为碎片化介入,并未形成一项完整的管理系统。本文研究立足于笔者在江西省S肿瘤医院社工部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选取了部分科室的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癌痛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层面上的需求,笔者以社会支持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利用医院多部门的资源,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为癌痛患者提供跨学科、多部门共同合作的服务:(1)生理层面,社工作为医护人员的帮手,协助医护人员能更好地为癌痛患者提供治疗;(2)心理层面,心理咨询师为癌痛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社工为癌痛患者开展个案和小组工作,帮助纾解其内心的不良情绪;(3)社会层面,社工为癌痛患者链接相关资源,如社区或公益组织等,帮助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4)灵性层面,社工运用艺术治疗的方法,如音乐治疗或冥想治疗等,结合叙事治疗,帮助癌痛患者外化自身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癌痛认知。从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评估的结果来看,社会工作者结合医院的资源,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为江西省S肿瘤医院的七名癌痛患者提供“身、心、社、灵”四个层面的服务,发现这对癌痛患者身体的恢复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近些年,随着人文关怀理念的兴起,各大医院对住院环境及服务方面做了较大的投入,有些设立了社工部,并开通了专门的医患沟通平台。但不可否认,医务社会工作在介入患者癌痛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这些困境的产生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和医务社会工作者所处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笔者从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政策支持、医院的部门管理、社会认可及医务社工自身来分析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为此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彭恬兮[10](2020)在《瘿泻方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瘿泻方对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价其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究瘿泻方治疗该病的优势,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及新的思维模式。方法:本临床观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患者,根据随机对照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在一般治疗及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盐酸普萘洛尔片,观察组予以瘿泻方,4周为一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性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腹泻症状消失的天数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排便次数、实验室指标如甲状腺功能(TSH、FT3、FT4)、TRAb、肝功能、血常规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分布、病程分布等一般资料及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等观察性指标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观察组综合性疗效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为69.70%,在统计学分析后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72.73%,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显着(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在治疗2周、4周、8周、12周后均较前下降,经组内比较后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观察组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在治疗2周后开始下降,两组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均较前下降,经组内比较后显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8周后经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在腹泻、甲状腺肿、性情烦躁易怒、心悸、恶热多汗、少寐多梦、乏力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腹泻症状消失的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显着(P<0.01);6.观察组与对照组甲状腺功能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均较前改善,在经过组内比较后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FT3、FT4在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TSH在治疗12周后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7.观察组与对照组TRAb水平均较前下降,经组内比较后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8.安全性分析: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粒细胞减少者2例,两组基本生命体征、尿粪常规、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出现异常。结论:运用瘿泻方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疗效显着,不仅能更快、更明显地改善患者腹泻次数等临床症状,还可逐渐恢复甲状腺功能、降低TRAb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进一步研究。

二、试论肿瘤的综合性病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肿瘤的综合性病因(论文提纲范文)

(2)“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社区医院发热待查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824例成人小肠梗阻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824 例成人小肠梗阻病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因构成
        2.3 死因构成
    3 讨论
第二部分:5 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并狭窄伴梗阻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
        1.3 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回顾
        2.2 病理大体资料回顾
        2.3 免疫组化检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患者、正常人和克罗恩病患者小肠粘膜中c PLA2-α和TNF-α的表达差异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明原因小肠溃疡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看全科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收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116例FUO患者的一般情况
    2.2 116例FUO患者的病因分布和疾病谱
    2.3 病因与性别、年龄间的关系
    2.4 病因与发热程度间的关系
    2.5 病因与热程间的关系
    2.6 病因与糖尿病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熟知FUO的病因,定性分析
    3.2 结合主要伴随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定位分析
    3.3 综合动态评估,定因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发展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床研究的定义
    2.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概念辨析
    2.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辨析
    2.4 本研究涉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及其评价方式
    2.5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的概念辨析
    2.6 小结
第3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现况的抽样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
    4.1 访谈目的
    4.2 访谈设计
    4.3 访谈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阐释
    6.1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6.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6.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及修正
    6.5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6.6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关系及机理探讨
    6.7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7.1 研究结论
    7.2 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对策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7.5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患者癌痛管理中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 ——基于江西省S肿瘤医院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癌痛
        2.1.2 癌痛管理
        2.1.3 医务社会工作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会福利理论
        2.2.2 生态系统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癌痛管理的相关研究
        2.3.2 医务社工的相关研究
        2.3.3 社会工作介入患者癌痛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
        2.3.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评
第3章 江西省S肿瘤医院及其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概况
    3.1 江西省S肿瘤医院简介
        3.1.1 医院发展的历史
        3.1.2 医院的管理制度
    3.2 江西省S肿瘤医院社会工作开展状况
        3.2.1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引入
        3.2.2 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与方式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患者癌痛管理的实务过程
    4.1 社会工作介入患者癌痛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1 社工介入患者癌痛管理的必要性
        4.1.2 社工介入患者癌痛管理的可行性
    4.2 “多方协作”跨学科合作下患者癌痛管理的个案工作介入
        4.2.1 跨学科医疗团队成员角色分析
        4.2.2 多学科协作治疗的实务流程
        4.2.3 个案服务成效评估
    4.3 “互融互通”多渠道整合下患者癌痛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
        4.3.1 小组的概况
        4.3.2 小组的组建
        4.3.3 小组目标
        4.3.4 小组实施过程
        4.3.5 服务效果评估
    4.4 小结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患者癌痛管理的实务困境及对策
    5.1 社会工作介入患者癌痛管理的实务困境
        5.1.1 医务社工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明确
        5.1.2 医务社工在医院内部处境尴尬,部门职能不清
        5.1.3 医务社工社会认可度不高、能获取的资源有限
        5.1.4 医务社工专业人才不足、可供借鉴的典型案例不多
    5.2 社会工作介入患者癌痛管理的完善对策
        5.2.1 加大医务社工政策扶持,完善管理体系
        5.2.2 设立医院社工部专职岗位,划分职能细则
        5.2.3 扩大影响、多元化发展医务社工专业服务的资源渠道
        5.2.4 提升医务社工专业服务水平,推广典型案例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总结
        6.1.1 患者对癌痛管理有迫切需求
        6.1.2 医务社工对患者开展癌痛管理积极有效
    6.2 反思
        6.2.1 社工要树立终身学习信念,做好实务积累
        6.2.2 把握好社工介入服务的多重角色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瘿泻方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指标
        3.2 疗效性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综合性疗效评定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5 药物不良反应
    6 统计学处理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比较
        7.2 治疗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7.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瘿病伴泄泻的认识
        1.1 中医对瘿病的认识
        1.2 中医对瘿病伴泄泻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认识
        2.1 Graves病致腹泻的机制探讨
        2.2 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治疗
    3 瘿泻方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探讨
        3.1 立论依据
        3.2 瘿泻方方解
        3.3 药物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对综合性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
        4.2 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4.3 对甲状腺功能及TRAb水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肿瘤的综合性病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3]社区医院发热待查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D]. 陈燕辉.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4]824例成人小肠梗阻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D]. 吴晓凡.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6]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7]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看全科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建立[D]. 刘吕梅. 苏州大学, 2020(02)
  • [8]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栾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9]患者癌痛管理中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 ——基于江西省S肿瘤医院的实践[D]. 彭湘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10]瘿泻方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raves病的临床观察[D]. 彭恬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论肿瘤的综合病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