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籼稻种子和母本遗传效应分析

杂交籼稻种子和母本遗传效应分析

一、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李晨,潘大建,陈文丰,孙炳蕊,刘清,吕树伟,江立群,毛兴学,范芝兰[1](2021)在《水稻粒长遗传及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在产量仍作为重要指标的同时,稻米品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产量、改良稻米品质是现代水稻育种的两个主要目标,而水稻粒长不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还与外观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细长粒稻米通常表现较好的外观品质,且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的消费者更偏爱于长粒型的稻米。因此,改良水稻粒长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水稻粒长是数量性状,遗传机理较为复杂,分析其遗传特点并鉴定水稻籽粒大小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对揭示其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有关水稻粒长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经定位的与水稻粒长相关的QTLs有120多个,并克隆了一些控制粒长的相关基因。就水稻粒长的影响因素、粒长与其他相关性状的关系、QTL定位、重要粒长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以及粒长基因在分子育种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提供参考。

吕成达[2](2020)在《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优质稻米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高产已不再是水稻生产的唯一目标。因此,优质稻栽培是我国未来水稻生产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再生稻种植模式作为我国水稻生产转型时期重要的应对策略,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并且再生季稻米品质优,有利于农民在增产的条件下真正增收。在我国水稻常规种植模式中,晚稻的稻米品质一般优于早稻和中稻。水稻灌浆结实期的环境温度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再生季水稻与晚稻的齐穗日期大致相同,其灌浆结实期的环境温度均较低,有利于优质稻米的形成。然而,在灌浆环境温度相同时,再生季水稻与晚稻的稻米品质是否存在差异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18和2019年于湖北省蕲春县开展大田试验,选用华中地区大面积作再生稻种植的杂交稻品种两优6326、丰两优香1号,以及常规稻品种黄华占(仅2019年)为试验品种,设置再生稻和一季晚稻两种种植模式。其中,再生稻按照当地高产管理方式种植,为了使一季晚稻的齐穗日期与再生季水稻齐穗日期相近或一致,晚稻在2018年设置4个不同的播期处理(S1:6月5日,S2:6月10日,S3:6月15日,S4:6月20日),2019年设置3个不同的播期处理(S1:6月9日,S2:6月14日,S3:6月19日)。从而,保证在灌浆结实期环境温度相同的条件下,探究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差异。主要测定指标包括产量、产量相关性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粒宽、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再生稻再生季生育期为63-86天,为一季晚稻生育期的52.1%-67.4%;由于再生稻头季生育期较长,因而再生稻周年总生育期比晚稻长58.1%-77.8%。2018年晚稻播期S3的齐穗期(9月6日)与再生季齐穗期(9月7日)一致,2019年则为晚稻播期S1的齐穗期(8月28日)与再生季齐穗期(8月28日)相同。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相比,2018年和2019年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分别降低了18.1%-23.5%和26.6%-43.7%。两年一季晚稻的不同播期处理间的产量无显着差异。(2)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再生稻再生季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着高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但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的总颖花数显着低于晚稻,这是再生季产量显着低于晚稻的主要原因。在干物质生产方面,再生稻再生季产量较低主要归因于较少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2018年再生季的收获指数显着高于同期抽穗的晚稻,而2019年结果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同一品种晚稻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在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差异较小。(3)再生稻再生季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相比,稻米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加工品质而言,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要比晚稻低,以整精米率的差异最为显着,而黄华占再生季的加工品质与同期齐穗的晚稻相比则无显着差异。从外观品质来看,2018年再生季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高于晚稻,但2019年两者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差异不显着;两年内再生季与齐穗期一致晚稻稻米的粒长、粒宽及长宽比差异均较小。对于蒸煮品质而言,两优6326再生季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高于播期S3的晚稻,但绝对值差异较小,而两者的胶稠度和碱消值无显着差异;丰两优香1号表现为再生季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胶稠度显着高于晚稻,而两者的碱消值无显着差异。不同播期处理间晚稻的稻米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2018年播期S2的晚稻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低于其余播期处理,两优6326碱消值随播期推迟逐渐增加,丰两优香1号播期S1处理晚稻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其他播期,而胶稠度显着高于其他播期。此外,2019年播期S1晚稻的整精米率显着高于其余播期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再生稻再生季较同期抽穗的一季晚稻稻米品质表现出较大差异。与同期齐穗的一季晚稻相比,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显着降低,但是黄华占却无显着差异。再生季与晚稻外观品质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差异在2018年和2019年表现不一致。2018年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的稻米蒸煮品质相关性状优于晚稻,而两优6326两者间相关性状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再生稻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同期齐穗的一季晚稻差,但其蒸煮品质更优,加之再生稻周年产量更高,这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品种改良和栽培措施优化是今后进一步改善再生稻稻米品质的重要研究方向。

王丰[3](2020)在《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50年回顾》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50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研发历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弱感光型迟熟三系杂交稻、早中熟三系杂交稻、红莲型杂交稻、两系法杂交稻、杂交稻的高产与超高产育种、优质化育种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杂交稻重要遗传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定向创制出天丰A、五丰A、荣丰A、泰丰A、广8A、GD-1S、RGD-7S等一大批高配合力、高异交率或品质优良的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以及广恢3550、广恢122、广恢998、广恢308等一批具有理想动态株型的优良、抗病恢复系,并广泛应用于测交组配,育成一大批类型丰富,早、中、迟熟配套的杂交稻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天优998、天优122、五优308、淦鑫203、五丰优615、吉优615、吉丰优1002和天优3618等17个组合被认定为超级稻,泰优390、泰优398、泰丰优208、泰优1002获得省级或国家优质稻金奖品种。育成的系列杂交稻在生产上大面积累计推广应用超过4 133万hm2,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我国粮食安全和杂交稻种业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就杂交稻未来育种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展望。

徐锡明[4](2020)在《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支链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主粮作物。水稻驯化过程中产生了籼粳亚种的遗传分化,两亚种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基本表现为北方粳稻为主,南方籼稻为主,长江流域为籼稻、粳稻交错种植。利用籼梗亚种杂交或远缘杂交创造新品种,聚合有利基因,选育高产优质品种是我国北方粳稻特别是绿色超级稻的重要育种方法。籼稻和粳稻淀粉性状存在显着差异,且受气象环境因素影响。研究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支链淀粉链长和米饭质构特性的影响,为籼粳稻杂交优质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粳稻沈农265(SN265)为母本、籼稻泸恢99(R99)为父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10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辽宁、四川、江苏、广东四个代表性稻区种植。调查其米饭质构特性、食味品质,测量支链淀粉链长;并在辽宁稻区增加外观品质的测定。同时,利用水稻抽穗至成熟时的气象因子和籼型频率及部分基因型,分析气象因素和遗传因素对米饭质构特性、食味品质和籽粒支链淀粉链长的影响,并针对以上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QTL)。结果如下:(1)支链淀粉链长的研究发现,两个亲本在4个地区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DP 12左右,集中分布在DP 6-24即Fa和Fb1链;辽宁生态环境下R99的Fa链显着高于SN265的(p<0.05),而Fb2和Fb3链则是相反,显着低于SN265(p<0.05),其他地区亲本间差异较小。RIL群体4种链长平均值与双亲差异大多没有达到显着水平(p>0.05),地区间、基因型间差异及其互作都达到显着水平;总体上辐射相关指标(太阳辐射、光照强度、日照时数)与Fa正相关,而与Fb1和Fb2负相关;温度相关指标(日平均温度、昼间温度和夜间温度)与Fa和Fb1负相关,与Fb2和Fb3正相关,昼夜温差与Fa正相关,与Fb1和Fb2负相关;日均相对湿度与Fa和Fb1显着正相关(p<0.05),与Fb2和Fb3显着负相关(p<0.05)。气象因素与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Fa与日平均温度负相关决定于抽穗后10-30天,与太阳辐射的正相关取决于抽穗期后0-25天;Fb1与日平均温度和太阳辐射的负相关取决于后期;Fb2与日平均温度的正相关取决于中后期,而与太阳辐射的负相关取决于前期;Fb3与日平均温度的正相关也取决于中后期。昼夜温度和日平均温度与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相关性动态趋势一致;抽穗后日较差与Fa保持正相关(p<0.05),与Fb1保持保持负相关(p<0.05),与Fb2在抽穗期后0-25天正相关,与Fb3相关不显着(p>0.05)。整体上籼型频率与支链淀粉连长分布无显着相关性(p>0.05);定位了5个数量性状位点,其中q Fb19、q Fb39和在DEP1的附近;Fb2链在四个生态环境下均表现为DEP1株系高于dep1,在辽宁和江苏有显着差异。其它链长存在相异的。(2)质构特性的研究发现,质构特性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以抽穗期后0-20天最为显着,同时发现夜间环境对质构特性的影响程度要强于昼间环境,随着纬度的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硬度和黏度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而弹力性相反。籼型频率与硬度、黏度、平衡和弹力性无显着相关性(p>0.05)。共检测到了18个与硬度、黏度和弹力性有关的QTL位点,其中一些位点与先前报道的与淀粉合成有关的位点具有相似的区域,如SSIIIa/Flo5和DPE1。此外发现,DEP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支链淀粉链长的分布影响食味品质。(3)感官食味研究发现,在辽宁和江苏,对照亲本沈农265优于亲本泸恢99,而四川和广东则相反。与气象因子显着相关的感官评价指标主要是米饭的外观、气味、硬度和甜度。动态相关性分析发现,夜间气象因子对感官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要强于昼间。整体情况下抽穗期后45天日较差、相对湿度、昼夜湿度和光照因子(太阳辐射、光照强度、日照时间)相关性显着。感官评价指标的外观、味道与碾磨品质显着正相关(p<0.05),感官评价指标与垩白相关性不显着(p>0.05)。长宽比与感官评价的外观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硬度显着负相关(p<0.05)。(4)相关性研究发现,在各个生态环境下,籼型频率与水稻的蒸煮质构特性、食味品质、支链淀粉链长都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在辽宁生态环境下,部分精细外观品质指标与籼型频率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表现为与完全粒率、完全粉状粒率和粒厚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碎米率和损伤粒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支链淀粉链长Fa、Fb1和Fb2链与质构特性的黏度、平衡、弹力性的相关性显着(p<0.05);Fb1链与精米率显着负相关(p<0.05),与粒宽显着负相关(p<0.05),与长宽比显着正相关(p<0.05);Fa链粗蛋白显着负相关(p<0.05),Fb1和Fb2链则是显着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支链淀粉链长分布、质构特性和感官食味品质受气象环境的影响显着,其中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为显着,影响时期主要集中在抽穗期后0-20天。夜间气象因素对品质影响十分重要。在遗传因素中,籼型频率对稻米的支链淀粉链长、米饭质构特性和食味品质没有紧密联系。在辽宁生态环境下引入较高的籼型血缘可能造成外观品质变差。DEP1对食味品质有一定负面影响,与相关QTL的关系及其对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王莹莹[5](2020)在《水稻籽粒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效应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米品质是重要的性状,影响着水稻的产量与市场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稻米产量以及改良稻米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稻米的粒形、垩白、千粒重、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等一系列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并验证了部分QTL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以粳稻空育131为母本、籼稻BG94-1为父本构建的包含276个家系的BC3F2籼粳导入群体为研究材料,进行遗传图谱构建以及品质相关性状QTL定位。遗传连锁图谱包含遍布12条染色体的148对SSR标记和InDel标记,全长约1047.9cM。对群体粒形、垩白、千粒重、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等表型进行考察和QTL检测,共定位到43个QTL,其中包括8个粒长QTL,6个粒宽QTL,3个千粒重QTL,10个垩白QTL,1个直链淀粉含量QTL和15个脂肪酸含量相关的QTL。利用BC3F4株系对这些QTL进行效应验证,发现qGL3、qGL12.1、qGW1.2和qGW5有显着性效应,表明这些位点可能存在影响粒形的基因。2、我们用R287和中早35为亲本构建的F4群体初定位到了7个与粒形和垩白相关的QTL,并利用F5代株系进行效应验证,检测到qGL11-1和qGW5-1有显着性效应,加性效应分别为0.21mm(P=8.30E﹣13)和0.07mm(P=3.25E﹣12),且qGW5-1与GW5不在同一位置。3、我们用华5178S和华611为亲本构建的F2与F2:3群体初步定位到了7个与垩白相关的QTL,并利用F4代株系进行效应验证,共鉴定到q WBR6.1-2、q WCR6-2、q CR6-2三个QTL有显着性效应,加性效应分别为0.06%(P=4.48E﹣06)、0.02%(P=0.0001)和0.06%(P=0.0003),其中q WCR6-2和q CR6-2都位于同一区间。综上所述,我们利用三个不同的群体进行水稻品质相关QTL的初定位以及效应验证,共验证到了8个与粒形、垩白等品质性状相关的QTL位点有显着遗传效应。该工作有利于解析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并为水稻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王黛君[6](2020)在《水稻小粒突变体sgr1的基因定位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传统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体系因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已成为了制约杂交水稻发展的技术瓶颈。轻型、高效的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已成为杂交水稻研究的主攻方向。利用父母本粒型差异是实现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途径之一。隐性性状的小粒母本,配置大粒父本是其最佳策略,既满足机械化分选种子,又不因粒重过小而影响杂交组合的产量。本研究以籼稻品种2338-357的自然小粒突变体sgr1(small grain rice 1)为材料,开展小粒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相关基因研究,旨在促进隐性小粒性状在杂交水稻制种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野生型2338-357相比,sgr1突变体株高变矮,叶色深绿,穗型直立,着粒紧密,籽粒圆小,千粒重为14.36g,粒长5.87mm,粒宽2.34mm。2.遗传分析表明,sgr1突变表型为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sgr1与大粒粳稻品种IRTA129杂交构建F2遗传作图群体,sgr1基因被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SSR标记RM18384和RM18432之间。通过扩大作图群体,对其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sgr1基因定位于标记In Del17和InDel20之间44.8kb的物理区间内。在该区间内有一个已知的小粒矮杆基因RGA1(D1)(Os05g0333200),编码异源三聚体G蛋白α亚基。通过测序发现,sgr1突变体中D1基因的第11外显子上存在AAG三个碱基缺失,从而造成所编码的一个赖氨酸的缺失。3.转基因功能互补验证共获得4个独立的功能互补株系,以未转化的突变体sgr1作为对照,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潮霉素检测以及总DNA的PCR分析,发现均有D1基因的整合。

肖长春[7](2020)在《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饮食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红米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有丰富的硒、铁、锌、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富含原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特殊的功效。然而,现有红米品种产量普遍较低,红米杂交稻亲本农艺性状配合力及育种价值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抗氧化活性成分遗传研究甚少。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辐射诱变技术,经5代系谱选育,获得7个种皮红色性状稳定遗传的恢复系18Rr174、18Rr175、18Rr178、18Rr190、18Rr243、18Rr250和18Rr274。经农艺性状与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创制的7个红米恢复系与对应野生型亲本之间除了种皮颜色发生变异外,在其他农艺性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7个红米恢复系含有的活性成分存在差异,且均高于野生型亲本。同时,除18Rr274外,其余6个红米恢复系的活性成分含量均优于省级审定红米品种“粤红宝”。2、利用上述7个红米恢复系及广东省审定的红米品种“广红3号”为父本,分别与6个三系不育系杂交,按6×8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48个红米杂交组合,对单株产量、生育期等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了糙米长宽比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均具有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其中单株产量最大,达33.72%。7个红米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穗长都优于“广红3号”所配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强。(2)以“天优华占”、“宜优673”和“Ⅱ优3301”为对照,红米恢复系所配组的杂种一代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度降低,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好,糙米率高。11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的对照增产。(3)除了单株产量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受亲本加性和组合间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其中在单株产量上,18Rr174的一般配合力好;而18Rr175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强。(4)总粒数、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而其余11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作用。在播抽天数、株高、单株穗长、千粒重、糙米率等性状上,恢复系的作用大于不育系。在遗传率上,千粒重、糙米率、糙米长、糙米宽、长宽比等性状上的狭义遗传力(h2)均大于90%,但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最小,仅为12.30%,该性状主要受双亲互作(S CA)影响。3、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对48个红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在不同种植季节下(中稻、晚稻)抗氧化活性成分(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以及总黄酮)的遗传效应以及遗传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到遗传主效应控制,其遗传主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72.00%、72.73%、69.80%和61.80%,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花色苷则以显性效应为主。4种活性成分也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27.87%、30.47%、29.74%和37.44%。4种活性成分含量除受基因型影响外,也与种植季节密切相关。(2)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表现正向极显着水平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达30.4%、29.4%、23.8%和18.7%;群体超亲优势达负向极显着水平,分别达-7.0%、-15.7%、-11.2%和-12.0%。合适的种植季节可增强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群体杂种优势。(3)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花色苷成分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小,季节间的变化较为稳定,以其作为指标进行鉴定筛选能够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4、通过分析红米亲本和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以及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可有效预测供试的红米恢复系与杂交组合的育种价值。(1)18Rr174所配组合单株产量高,一般配合力好,并且在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上的遗传主效应大,且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18Rr175所配组的杂交红米优势强,且在4种活性成分上加性效应值最高、受环境影响的变化小。(2)4种活性成分均具正向的超亲优势,且荃9311A×18Rr175和野香A×18Rr178两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对照竞争优势达5%以上,在培育高营养价值的高产功能型红米杂交稻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何胜[8](2020)在《超级稻天优998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文中认为为解析天优998高产优质的遗传基础,利用其母本天丰B(天丰A同核异质的保持系)和父本广恢998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1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群体。调查生长期动态数据、考察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通过测序构建了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区间作图定位方法,对群体的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千粒重、整精米率、垩白、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等产量和米质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除了部分日期的分蘖数、稻草重(早季)、收获指数、精米率、糙米千粒重和精米长均值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偏态分布外,其他形状如株高、抗倒伏力、有效穗数、千粒重、整精米率、垩白、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等在RIL群体中均呈连续正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均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2.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茎秆性状的24个QTLs,其中影响株高的QTLs有17个,抗倒伏力有7个,它们分布在第1、2、6、7、10、11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2.33%-19.09%之间。3.在RIL群体中定位到控制分蘖性状的QTLs13个,其中影响有效穗数的QTL 9个,最高苗数的QTL 4个,它们分布在第2、4、5、6、10、11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1.15%-9.30%。4.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千粒重和每穗粒数等性状的83个QTLs,其中影响千粒重(除20个稻米千粒重,还包含糙米千粒重14个和精米千粒重8个)的有42个,每穗粒数有15个,单株产量有7个,生物产量由5个,收获指数有14个,它们分布在除了第8号染色的11个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2.83%-28.25%之间。5.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加工品质性状的13个QTLs。其中影响糙米率的QTL有3个,精米率6个,整精米率4个,分别分布在第4、5、6、7、8、10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4.10%-10.66%之间。6.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外观品质性状的37个QTLs,其中影响糙米长的有10个,糙米宽有10个,精米长有6个,精米宽有6个,垩白度有3个,透明度2个,他们分布在第1、2、3、5、6、8、10和11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2.83%-23.35%。7.在RIL群体中定位到了控制蒸煮品质性状的45个QTLs,其中影响胶稠度的的2个,直链淀粉含量的5个,最高粘度的1个,热浆粘度的4个,崩解值的2个,冷胶粘度的8个,消减值的3个,回复值的5个,峰值时间的8个,糊化温度的7个,它们分布在第2、3、4、5、6、7、8和10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1.81%-69.48%之间。在本试验定位发现的QTLs中有大量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如第6号染色体bin1285-bin1305区间内同时存在控制大部分米质相关性状的QTLs,即与前人报道的Wx基因功能类似区间相同,这证明了本试验方法的正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还发现了一些的未见前人报道的QTLs,如同Wx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的qHI6-2、qHI6-5、qHI6-6、qTGW6-2等控制千粒重和收获指数等的QTLs,该区域内存在数量多、贡献率大、表达稳定且尚未见前人报道,后期可进一步验证和精细定位研究。

李馨[9](2019)在《4个籼型水稻两系不育系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新选育的4个水稻两系不育系(望S、N111S、B621S和023S)和8个父本(KDML105、粤禾丝苗、粤晶丝苗、桂晶丝苗、黄莉丝苗、黄广华占、华航48号、象牙香占)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分析其在海南三亚和湖南望城2个地点种植的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淀粉特性等,探讨两个不同地点种植的稻米品质和淀粉特性间的差异,分析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特性的配合力,为优质稻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N111S/粤禾丝苗、N111S/黄广华占、N111S/华航48号、N111S/粤晶丝苗,N111S/黄莉丝苗、望S/粤禾丝苗、023S/黄莉丝苗的稻米品质在两个地点都达到了部标二级或三级优质食用籼稻品种标准,说明这7个杂交组合的稻米品质优且受环境的影响较小。(2)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等碾米品质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主要受恢复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主要受亲本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主要受亲本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且受不育系的影响更大;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主要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胶稠度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3)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且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较大。(4)4个不育系中023S和N111S在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上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8个恢复系中粤晶丝苗在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上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容易配出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好的杂交组合。(5)不育系望S和恢复系华航48号在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一般配合力表现较好,容易配出食味品质优良的杂交稻组合。(6)品种、地点及品种与地点互作均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粒长、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11个稻米品质性状有极显着影响,其中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5个性状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7)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热浆粘度主要受品种和品种与地点互作间的影响;品种、地点及品种与地点间互作对RVA谱其他7个特征值均有显着影响,但RVA谱特征值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

王卉[10](2018)在《水稻精米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40年间,我国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对改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杂交水稻的产量比常规高产水稻品种高出15%~20%。杂交籼稻种植面积约占籼稻总面积的80%,而杂交粳稻只占粳稻总种植面积的5%左右。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籽粒品质性状不如常规粳稻品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稻米品质改良已经成为当前水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同样,它也是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杂交稻亲本精米的糊化温度(GT)、胶稠度(GC)和直链淀粉含量(AC)是改良杂交粳稻平均籽粒蒸煮食味品质(ECQs)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将来自7个不同生态区域的462份水稻品种种植在5个环境下,调查各个环境下各品种收获的稻谷碾磨的精米的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并利用262个SSR分子标记对上述462份水稻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标记基因型扫描;结合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采用TASSEL 3.0软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对标记与性状变异进行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462份水稻品种自然群体中,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表型变异较大,相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1.24%、51.96%和32.85%;相应地,各性状广义遗传率分别为95%、94%和98%;自然群体内三个性状的表型值呈正态分布。二、用262个SSR分子标记检测462份水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462个SSR标记等位基因,包括特异等位基因(unique allele,等位基因频率<0.5%)379个(15.39%)、稀有等位基因(rare allele,0.5%≤等位基因频率<5%)848个(34.44%)、多态等位基因(polymorphic allele,5%≤等位基因频率≤95%)1231个(50%)、固定的等位基因(fixed allele,等位基因频率≥ 95%)4个(0.16%)。不同标记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不等,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范围从2(RM206Chrll)到25(RM7545Chr10),平均每个标记位点检测到9.4个等位基因。SSR标记水平的基因多样性平均为0.4685,变幅为0.0068(RM7403Chr3)到 0.7569(RM128Chrl)。各位点多态信息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平均值为 0.4208,变幅为 0.0067(RM7403Chr3)到 0.7444(RM128Chr1)。三、使用STRUCTURE2.2(Pritchard等,2000b)软件评估462个水稻品种自然群体的群体结构,结合基于Nei氏遗传距离的邻接(Neighbor-Joining)聚类分析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将检测的自然群体划分为5个亚群。亚群1至亚群5包含的品种数分别为97、115、105、97、48。每个亚群的共线SSR标记位点之间,以及非共线SSR标记位点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亚群1至亚群5的标准不平衡系数D’平均值分别为0.692、0.673、0.786、0.751、0.787。亚群1至亚群5的LD衰减(D’<0.5)所延伸的最小距离分别为41.8 cM、79.3 cM、83.3 cM、76.4 cM、63.4 cM。四、共检测到35个SSR分子标记位点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显着关联(FDR<0.05),一些位点与淀粉合成相关的基因位置重叠。其中,8个SSR分子标记位点与糊化温度性状显着关联,分布在第2、3(2)、5、7、9、10、11染色体上,RM232和RM3600在四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6646在三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262、RM267、RM542和RM7557在两个环境下被检测,RM135只在一个环境下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幅为2.56%~10.12%。RM232-chr3、RM135-chr3、RM3600-chr9 是本研究新检测到的 3 个标记位点。9个SSR分子标记位点与胶稠度性状显着关联,分布在第3(2)、4、6(2)、7、8、11、12染色体上,RM6712和RM5753在四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232和RM6327在三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348、RM510、RM234和RM6215在两个环境下被检测,RM309只在一个环境下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幅为1.84%~10.54%。RM232-chr3、RM6712-chr3、RM348-chr4、RM234-chr7、RM6215-chr8、RM6327-chr11、RM309-chr12是7个新检测到的标记位点。18个SSR分子标记位点与直链淀粉含量性状显着关联,分布在第2、3(2)、4、5(2)、6(2)、7(2)、8(2)、10(2)、11(2)、12(2)染色体上,RM6712、RM148、RM234、RM6327、RM20 和 RM309 在五个环境下均被检测到,RM348、RM122、RM510和 RM346 在四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301、RM5753、RM3754、RM264、RM258 和 RM7303在三个环境下被检测到,RM159和RM1108在两个环境下被检测,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幅为 1.84%~10.54%,其中 RM6712-chr3、RM122-chr5、RM159-chr5、RM3754-chr8、RM258-chr10、RM6327-chrll是新检测到的6个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最大的位点是RM6327(10.49%)。五、5个环境下检测到与精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相关的位点共携带87个有利等位变异。与糊化温度显着关联的位点共携带20个有利等位变异,其中RM3600-90bp有最大的表型效应值,能够增加稻米糊化温度碱消值1.49级,其典型载体品种是龙盾105;与胶稠度显着关联的位点共携带24个有利等位变异,RM6327-175bp有最大的表型效应值,能够增加稻米胶稠度21.94mm,其典型载体品种是红农5号;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显着关联的位点共携带43个有利等位变异,RM6327-175bp有最大的表型效应值,能够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2.42%,其典型载体品种是白芒糯。六、本研究共预测了 15组与稻米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改良相关的双亲组合,其中改良稻米糊化温度的杂交亲本组合有龙盾105×中粳212等,预测可以增加糊化温度碱消值到4.2级;改良稻米胶稠度的杂交亲本组合有红农5号×徐稻5号等,预测胶稠度可以增加到148.4mm;改良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杂交亲本组合有补血糯×红农5号等,预测可以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到37.3%。

二、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粒长遗传及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粒长的母体遗传
2 水稻粒长的遗传特点
3 粒长与籽粒相关性状间的关系
    3.1 水稻粒长与粒重的关系
    3.2 水稻粒长与品质的关系
4 水稻粒长相关QTLs定位分析
5 水稻粒长主要QTLs的克隆及功能
6 粒长重要功能基因的应用

(2)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
    1.2 再生稻的稻米品质形成
    1.3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
    1.4 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1.5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1.5.1 遗传特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5.2 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5.3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6 我国稻米品质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条件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数据
        2.3.2 生育进程
        2.3.3 产量
        2.3.4 产量相关性状
        2.3.5 稻米品质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象数据和水稻生育期
    3.2 再生稻和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
        3.2.1 再生稻头季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
        3.2.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比较
        3.2.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比较
    3.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
        3.3.1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加工品质的比较
        3.3.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外观品质的比较
        3.3.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蒸煮品质的比较
4 讨论
    4.1 再生稻与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差异
    4.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品质的差异
        4.2.1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加工品质的比较
        4.2.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外观品质的比较
        4.2.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蒸煮品质的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5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水稻研发历程
    1.1 野败型杂交稻三系配套研究
    1.2 配子体不育质源的引进与红莲型杂交稻研究
    1.3 探索化学杀雄途径培育强优势杂交水稻
    1.4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材料的引进与两系法杂交稻研究
2 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2.1 弱感光型迟熟三系杂交稻育种实现零的突破
    2.2 红莲型杂交稻育种首次实现突破,并在国内外大面积种植应用
    2.3 早、中熟高产杂交稻育种取得突破,为华南北部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提供强有力支撑
    2.4 优质抗病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取得巨大成效,并构建了广东两系法杂交稻产业化技术体系
    2.5 高产与超高产育种成效显着,育成17个超级稻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
    2.6 杂交稻优质化育种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2.6.1 优质恢复系的育种取得突破
        2.6.2 优质不育系育种成效突出
    2.7 率先开展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建立了高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体系,使育种效率大幅提高
    2.8 杂交稻育种的基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2.9 构建杂交稻产业化平台,促进了成果转化和种业的发展
3 问题与展望
    3.1 杂交稻面临的问题
    3.2 杂交稻育种方向
        3.2.1 培育适合于规模化、机械化、轻减化生产方式的杂交稻新品种,以满足生产方式急剧转变的需求
        3.2.2 培育品质均匀一致、整精米率高、外观与食味好的高产、抗病虫杂交稻新组合,以提高规模化生产者的种粮效益
        3.2.3 综合应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新技术,全面提升杂交稻的育种水平与育种效率

(4)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支链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籼、粳稻分类
    1.2 籼、粳稻地理分布
    1.3 遗传因素对水稻淀粉特性的影响
        1.3.1 水稻淀粉合成代谢相关的酶及其基因
        1.3.2 籼、粳稻遗传因子对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1.3.3 籼粳稻群体淀粉性状研究进展
        1.3.4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的测定方法
    1.4 气象因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1 温度因子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2 湿度因子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3 光照因子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5 质构特性与食味品质在水稻研究上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气象和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稻米支链淀粉链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2.1.2 样品制备
        2.1.3 田间环境及气象因子测定方法
        2.1.4 支链淀粉的提取和提纯
        2.1.5 支链淀粉链长的解链和测定
        2.1.6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2.1.7 QTL定位
        2.1.8 品质性状测定
        2.1.9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点环境气象状况
        2.2.2 亲本和RIL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地区间差异
        2.2.3 支链淀粉链长与气象因子的动态相关分析
        2.2.4 抽穗期后45天静态气象因子对支链淀粉链长的影响
        2.2.5 籼型血缘与支链淀粉链长的关系
        2.2.6 支链淀粉链长的QTL分析
        2.2.7 不同淀粉基因型支链淀粉链长比较
        2.2.8 DEP1基因型支链淀粉链长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象和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米饭质构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3.1.2 田间环境及气象因子测定方法
        3.1.3 样品制备及米饭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3.1.4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3.1.5 QTL定位
        3.1.6 品质性状测定
        3.1.7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生态环境下亲本和RIL群体的质构特性
        3.2.2 质构特性与气象因子的动态相关分析
        3.2.3 质构特性与抽穗期后45天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3.2.4 质构特性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2.5 质构特性与籼型频率的关系
        3.2.6 质构特性的QTL定位及分析
        3.2.7 不同淀粉基因型稻米米饭的质构特性比较
        3.2.8 不同DEP1基因型米饭的质构特性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象和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4.1.2 田间环境及气象因子测定方法
        4.1.3 感官评价食味品质评定
        4.1.4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4.1.5 QTL定位
        4.1.6 数理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态环境下亲本和RIL群体的感官评价
        4.2.2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气象因子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4.2.3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抽穗期后45天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4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4.2.5 感官食味评价指标与籼型频率的关系
        4.2.6 感官食味品质的QTL定位及分析
        4.2.7 DEP1基因型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传因素对RIL群体精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5.1.2 基因型的确定和籼型频率的计算
        5.1.3 外观品质和粒型测定方法
        5.1.4 QTL定位
        5.1.5 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亲本的精米外观品质
        5.2.2 籼型频率与各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5.2.3 籼型频率与精米粒型的相关性
        5.2.4 淀粉基因型以及直立穗型基因DEP1的总籼型频率与精细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5.2.5 精米精细外观指标的QTL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与品质性状相关性的探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和栽培环境
        6.1.2 支链淀粉链长的测定
        6.1.3 米饭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6.1.4 感官食味品质评定
        6.1.5 外观品质测定方法
        6.1.6 数据统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质构特性关系
        6.2.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感官蒸煮食味指标的关系
        6.2.3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外观品质的关系
        6.2.4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部分理化学性状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支链淀粉链长的关系
        7.1.2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质构特性的关系
        7.1.3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感官食味评价指标的关系
        7.1.4 遗传因素与精米精细外观品质的关系
        7.1.5 支链淀粉链长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7.2 讨论
        7.2.1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支链淀粉链长
        7.2.2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质构特性
        7.2.3 气象和遗传因素与感官食味评价指标
        7.2.4 遗传因素与精米精细外观品质
        7.2.5 支链淀粉链长与品质性状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5)水稻籽粒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效应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稻米品质概论
    1.2 水稻粒形的遗传研究
        1.2.1 GS3的研究进展
        1.2.2 GW5/qSW5/GSE5 的研究进展
        1.2.3 GS2/GL2的研究进展
        1.2.4 GS5的研究进展
        1.2.5 GW7/GL7的研究进展
        1.2.6 q GL3.3/q TGW3 的研究进展
    1.3 水稻垩白的遗传研究
        1.3.1 Chalk5的研究进展
        1.3.2 FLO4/Os PPDKB的研究进展
        1.3.3 SSⅢa/FLO5 的研究进展
        1.3.4 FLO2的研究进展
        1.3.5 OsPK2的研究进展
    1.4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1.5 水稻脂肪含量的遗传研究
        1.5.1 L-2/Os LOX2 的研究进展
        1.5.2 Os LTPL36 的研究进展
        1.5.3 OsOPR1的研究进展
        1.5.4 WSL1的研究进展
        1.5.5 OsHSD1的研究进展
    1.6 QTL定位
        1.6.1 QTL定位群体
        1.6.2 DNA分子标记
        1.6.3 QTL检测方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种植
        2.2.2 表型考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空育131/BG94-1群体的QTL检测
        3.1.1 亲本和群体表型考察
        3.1.2 表型相关性分析
        3.1.3 遗传图谱构建
        3.1.4 QTL分析
        3.1.5 空育131/BG94-1群体定位的粒形QTL效应验证
    3.2 R287/中早35群体的QTL效应验证
    3.3 华5178S/华611群体的QTL效应验证
4 讨论
    4.1 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
    4.2 千粒重与粒形的关系
    4.3 垩白与粒形、淀粉之间的关系
    4.4 温度对垩白形成和结实率的影响
    4.5 本研究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实验方法详细步骤
    附录 Ⅱ:本研究中所用到的引物
致谢

(6)水稻小粒突变体sgr1的基因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论文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水稻粒型遗传研究现状
        1.2.1.1 粒型遗传机理研究
        1.2.1.2 粒型性状的相关基因研究
        1.2.2 水稻小粒突变体基因的研究现状
        1.2.3 水稻基因精细定位与克隆技术
        1.2.4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研究的现状
        1.2.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农艺性状的测定
    2.3 遗传分析
    2.4 目的基因的定位
        2.4.1 水稻DNA提取方法
        2.4.2 SSR分析方法
        2.4.3 基因定位方法
        2.4.3.1 连锁分析方法
        2.4.3.2 基因定位及数据分析方法
        2.4.4 InDel标记开发
        2.4.5 候选目的基因预测及测序分析方法
    2.5 基因功能互补实验程序
        2.5.1 功能互补载体构建方法
        2.5.2 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检测
        2.5.2.1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
        2.5.2.2 转基因植株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粒突变体sgr1的表型分析
    3.2 sgr1小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3.2.1 F_1表型分析
        3.2.2 F_2表型分析
    3.3 sgr1基因的初定位
    3.4 sgr1基因精细定位
    3.5 候选目的基因预测及测序分析
    3.6 sgr1基因序列及结构特征
    3.7 sgr1基因功能互补验证
4 结论与讨论
    4.1水稻小粒突变体sgr1
    4.2 水稻小粒突变体sgr1在杂交水稻机械制种中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红米水稻研究进展
        1.1 红米水稻新品种选育
        1.2 红米水稻的营养品质
        1.3 红米水稻的生理功能研究
        1.4 红米水稻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
        1.5 红米水稻种皮色素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1.6 红米水稻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
        1.6.1 多酚
        1.6.2 类黄酮
        1.6.3 原花青素
        1.6.4 花色苷
    2 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2.1 水稻辐射育种
        2.2 水稻辐射的多基因突变
        2.3 水稻辐射的单基因突变
    3 有色稻杂种优势和活性成分遗传效应
        3.1 有色稻杂种优势利用
        3.2 有色稻活性成分遗传效应分析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一章 辐射诱变创制优异红米种质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米恢复系的选育技术路线
        1.2.2 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1.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恢复系选育过程
        2.2 红米恢复系的农艺性状考察
        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高营养价值的红米恢复系的创制
        3.2 红米恢复系的突变位点分析
        3.3 红米恢复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第二章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2.2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
        2.2.1 中亲优势
        2.2.2 竞争优势
        2.3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2.3.1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
        2.3.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2.3.3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
        2.2.4 主要农艺性状群体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评价
        3.2 配合力分析评价
        3.3 红米杂交稻的筛选鉴定
第三章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3 数据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两种不同季节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表型值分析
        2.2 不同环境下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
        2.2.1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方差
        2.2.2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育种价值分析
        2.2.3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2.2.4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相关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特点
        3.2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3.3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关联性
        3.4 红米恢复系在抗氧化活性成分上的利用价值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超级稻天优998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高产优质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1.1 水稻高产的概念与意义
        1.1.2 水稻优质的概念
        1.1.3 水稻高产的研究进展
        1.1.4 水稻优质的研究进展
    1.2 水稻高产构成因素的研究现状
        1.2.1 茎杆性状
        1.2.2 分蘖性状
        1.2.3 穗部性状
    1.3 水稻品质性状研究现状
        1.3.1 外观、碾磨品质性状
        1.3.2 蒸煮、营养品质性状
    1.4 分子标记与QTL研究进展
        1.4.1 分子标记
        1.4.2 全基因组重测序(WGS)
        1.4.3 QTL定位研究
    1.5 水稻重要农艺经济性状QTL研究进展
        1.5.1 茎杆性状QTL
        1.5.2 分蘖性状QTL
        1.5.3 每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QTL
        1.5.4 外观、碾磨品质性状的QTL
        1.5.5 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QTL
        1.5.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材料种植与性状考察
        2.2.1 材料种植
        2.2.2 产量性状考察
        2.2.3 品质性状考察
    2.3 DNA提取及基因型分析
        2.3.1 DNA提取
        2.3.2 测序程序
    2.4 各性状的QTL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和SNP检测结果
        3.1.1 测序
        3.1.2 SNP检测
        3.1.3 Bin分析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3.2 亲本及RIL群体株型相关性状的表型与变异
        3.2.1 亲本及RIL群体茎秆性状的表型分析
        3.2.2 亲本及RIL群体分蘖性状的表型分析
        3.2.3 亲本及RIL群体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的表型分析
        3.2.4 亲本及RIL群体碾磨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3.2.5 亲本及RIL群体外观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3.2.6 亲本及RIL群体蒸煮品质性状的表型分析
    3.3 QTL分析结果
        3.3.1 茎秆性状QTL分析
        3.3.2 分蘖性状QTL分析
        3.3.3 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QTL分析
        3.3.4 碾磨品质性状QTL分析
        3.3.5 外观品质性状QTL分析
        3.3.6 蒸煮品质性状QTL分析
4 讨论
    4.1 QTL定位结果与已报道的QTL比较
        4.1.1 茎秆性状QTL比较
        4.1.2 分蘖性状QTL比较
        4.1.3 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QTL比较
        4.1.4 碾磨品质性状QTL比较
        4.1.5 外观品质性状QTL比较
        4.1.6 蒸煮品质性状QTL比较
    4.2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4个籼型水稻两系不育系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优质稻育种现状
    1.2 稻米品质的影响因素
        1.2.1 稻米品质的遗传
        1.2.2 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 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1.4 稻米RVA谱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供试组合海南三亚种植的稻米品质及配合力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材料种植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总体表现
        2.2.2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差异
        2.2.3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2.2.4 供试组合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研究
    2.3 小结
        2.3.1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2.3.2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2.3.3 供试组合的稻米淀粉RVA谱特征
第3章 供试组合湖南望城种植的稻米品质及配合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种植
        3.1.2 材料种植
        3.1.3 品质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组合稻谷品质总体表现
        3.2.2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差异
        3.2.3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2.4 供试组合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研究
    3.3 小结与讨论
        3.3.1 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3.2 亲本稻米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3.3.3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配合力分析
        3.3.4 亲本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一般配合力
第4章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材料种植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海南三亚和湖南望城两点种植稻米品质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4.2.2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4.2.3 海南三亚和湖南望城两点种植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联合方差分析
        4.2.4 供试组合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稳定性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基因型和环境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4.3.2 基因型和环境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4.3.3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个人简历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水稻精米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精米品质评价标准
    2 精米糊化温度遗传及QTL
    3 精米胶稠度遗传及QTL
    4 精米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及QTL
    5 精米蒸煮食味品质遗传及研究进展
        5.1 精米蒸煮食用品质遗传特点
        5.2 精米蒸煮食用品质研究进展
    6 杂交水稻研究进展
        6.1 杂交水稻育种简史和栽培现状
        6.2 杂交水稻精米蒸煮品质研究现状
    7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7.1 连锁不平衡的遗传学意义
        7.2 连锁不平衡的测定方法
        7.3 关联分析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优势
        7.4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8 数量性状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8.1 水稻种质资源中有利基因的发掘
        8.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数量性状
        8.3 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克隆
    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与田间管理
    2 精米蒸煮食味品质鉴定
        2.1 精米糊化温度测定
        2.2 精米胶稠度测定
        2.3 精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3 SSR标记基因型鉴定
        3.1 DNA的提取
        3.2 SSR分子标记基因分型
        3.3 等位基因鉴定
    4 数据分析
        4.1 表型数据分析
        4.2 基因型数据分析
        4.3 连锁不平衡(LD)分析
        4.4 精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462个水稻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1 262对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1.2 基于SSR分子数据分析的462份水稻品种的群体结构
        1.3 各亚群之间的遗传关系
        1.4 连锁不平衡分析
    2 自然群体糊化温度的表型变异和关联分析
        2.1 462份水稻品种精米GT的表型变异
        2.2 精米糊化温度性状的方差分析
        2.3 精米GT关联分析模型的检测
        2.4 糊化温度关联位点与有利等位变异
        2.5 糊化温度优异双亲组合预测
        2.6 非糯水稻品种群体中GT关联位点与有利等位变异
    3 自然群体胶稠度的表型变异和关联分析
        3.1 462份水稻品种精米GC的表型变异
        3.2 精米胶稠度性状的方差分析
        3.3 精米GC关联分析模型的检测
        3.4 与GC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和有利等位基因
        3.5 胶稠度优异双亲组合预测
        3.6 非糯水稻品种群体中GT关联位点与有利等位变异
    4 自然群体直链淀粉含量的表型变异和关联分析
        4.1 462份水稻品种精米AC的表型变异
        4.2 精米直链淀粉含量性状的方差分析
        4.3 精米AC关联分析模型的检测
        4.4 与AC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和有利等位基因
        4.5 直链淀粉含量优异双亲组合预测
        4.6 非糯水稻品种群体中AC联位点与有利等位变异
    5 检测462个水稻品种等位变异的地理分布
        5.1 RM3600携带等位变异的地理分布
        5.2 RM6327携带等位变异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全文讨论、结论与创新之处
    1 全文讨论
        1.1 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
        1.2 性状表型变异和相关性分析
        1.3 检测到的与精米GT显着关联的新标记位点和等位变异及其应用
        1.4 检测到与精米GC显着关联的新标记位点和等位变异及其应用
        1.5 检测到与精米AC显着关联的新标记位点和等位变异及其应用
        1.6 与精米GT性状相关位点RM3600随地理环境和生态区域的演化
        1.7 与精米GC和AC性状相关的位点RM6327随地理环境和生态区域的演化
    2 全文结论
    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粒长遗传及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J]. 张静,李晨,潘大建,陈文丰,孙炳蕊,刘清,吕树伟,江立群,毛兴学,范芝兰. 广东农业科学, 2021(03)
  • [2]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研究[D]. 吕成达.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50年回顾[J]. 王丰.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2)
  • [4]气象和遗传因素对籼粳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支链淀粉和质构特性的影响[D]. 徐锡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水稻籽粒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效应验证[D]. 王莹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水稻小粒突变体sgr1的基因定位研究[D]. 王黛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D]. 肖长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8]超级稻天优998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D]. 何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9]4个籼型水稻两系不育系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D]. 李馨.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水稻精米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D]. 王卉.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杂交籼稻种子和母本遗传效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