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建立行社新型关系的再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白探保,杨湑[1](1993)在《对建立行社新型关系的再探索》文中提出 改革以来,信用社改革问题,都集中在行社关系这个问题上,从而加大了两个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协作发展进程。本文就建立新的行社关系,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问题发表一些见解,供大家参考。
陈晓凯[2](2015)在《我国城镇化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们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将“新型城镇化”与新型“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之路,其中对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了相关阐述。大力推进城镇化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缓解城乡矛盾,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使改革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同享有的重要举措。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的共同追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镇化建设始终相辅相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全面化、均衡化要求,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前提。但是,面临着城镇化蓬勃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却始终跟不上城镇化发展的脚步,造成了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相对于城市来说,无论是农村还是新兴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尤其是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严重不足,致使农民始终处于享受公共服务的弱势地位,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仅仅是标榜着繁荣与业绩的“空壳”,而切实满足农民根本利益的保障却始终难以跟上,致使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面临着不断推动与不断被动的境地。追根溯源,根本上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始终难以改变,城镇化建设往往在经济发展与全面推进之间被动选择前者,从一开始就忽视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而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已经在不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面前趋于崩溃,严重的供给不足带来的社会矛盾已不容忽视。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法律所保障的根本权利,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不断丰富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做到实现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张秋云[3](2004)在《建国以来金融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指出基于“金融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认定的前提下,本文详实展现了经济体制变迁下中国金融制度思想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制度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在介绍建国后经济现实和思想路径依赖的基础上,对金融国有化和行政调控机制思想和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的认识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国家利益主导之说和内在互补性制度趋于稳态的发展。第二章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信用必要性认识的前提下,展现了金融组织国有化和行政调控思想以及农村信用社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并提出稳定、低效均衡制度的形成。第三章以分权化改革作为开端,展示了国有金融组织市场化的演进和农村信用社实质性的国有化思想,以及调控机制的两难选择思想,提出金融制度正处于向新的稳态均衡形成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第四章在表明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取向和经济理论研究新视角形成的前提下,展现了金融组织和调控机制的市场化调整思想,提出金融制度向新的高效稳态均衡制度的收敛。第五章对金融组织与调控机制思想的演变进行了总考察,指出金融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对国家职能予以准确定位和互补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第六章是用互补性制度框架对思想变迁进行了解释,并对金融制度的变迁进行了前瞻性思考。这种以具有微观基础的金融调控机制作为金融制度构成要素所进行的研究,不但对中国转轨过程中金融体系低效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而且对改善宏观经济运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对思想演进梳理的过程中,不但呈现出中国金融制度从低效均衡向高效均衡的动态演进过程,而且还综合运用了制度演进和历史制度分析,并将均衡和实证分析也有机地融合进去。
梅世文[4](2007)在《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发性金融如何支持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作为开发性金融的践行者,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重要作用,通过融资推动,已经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本项研究从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内涵、运行机理以及国内实践经验出发,借助金融发展理论和国外开发性金融的比较分析,力图探讨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对我国农村资金借贷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个市场以及支持制度的分析,诠释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容、路径和模式。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开发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分析和评价,认为开发性金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几年来国家开发银行通过对县域经济的融资推动实践也明示,开发性金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第一,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如何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原理建立农村金融体系。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关键要建设健康的金融体系。健康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本要素配置,同时解决市场空白、缺损和体制落后等深层次问题,使农村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开发性金融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主要体现在市场、制度和信用建设上。开发性金融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建立“三台一会”,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打通融资瓶颈,弥补市场缺损的作用,构建融资平台,消除融资风险,创建良好的农村融资环境、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二,系统论证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的选择。开发性金融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并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不断创新融资模式来支持新农村建设,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乃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模式,即:通过科学发展规划、优先建设平台市场,构建新的“两台一会”(新农村建设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和银企政联席会)和管理资金覆盖的模式,建立定期协调机制,协调开行、市县政府、平台三者之间的关系,建设健全、高效的市场体系和制度体系,有效防范、规避和控制风险,这是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三,探讨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评价方法。通过运用开发性金融多年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融资支持的历史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定量分析,系统论证了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在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开发性金融支持建立新农村金融体系,选择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并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朱宏伟[5](2004)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承担着为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的责任,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努力的目标和效法的榜样的任务。 充分认清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建立客观的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基本内容为基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实乃当务之急。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在第一章绪论中,着重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框架; 二、在第二、三章中,依次分析研究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形势、现状及遇到的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基础; 三、第四章分析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革过程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历程进行了梳理; 四、在综合以上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并完善工作机制,确立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从宏、微观以及主、客体关系等逻辑视角出发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体系(包括政治观、时代观、社会观、生活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等六个方面内容),同时拓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功能,以加强家庭、中小学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来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和基础。
二、对建立行社新型关系的再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建立行社新型关系的再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城镇化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
(二)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目标及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公共服务 |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城镇化 |
二、相关理论 |
(一)城乡一体化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部分 城镇化进程及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见证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指标 |
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
(一)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和长期工程 |
(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城市化、现代化和生态化 |
三、城镇化对政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的新要求 |
(一)科学应对小城镇建成后公共服务滞后的现状 |
(二)推进城镇化要求公共服务的全面化、均衡化 |
第三部分 城镇化中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及原因 |
一、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 |
(一)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化顾此失彼 |
(二)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单一,供给能力不足 |
(三)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不均衡 |
(四)城镇化面临教育公平压力 |
(五)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 |
二、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背后的深层原因 |
(一)农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不足 |
(二)城乡二元结构难以消除 |
(三)城镇化重“经济”轻“文化” |
(四)合村并居与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的矛盾 |
(五)供给体制不合理,供给主体不明确 |
(六)涉及教育的各方面投入不足 |
第四部分 城镇化进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探析 |
一、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
二、匡正公共服务主体,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三、变革城镇化方式、方法 |
四、改革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 |
五、调动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积极性 |
六、充分挖掘社区志愿服务潜力 |
七、统筹教育、医疗卫生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建国以来金融制度思想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
摘 要 |
ABSTRACT |
导 论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及路径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金融、金融制度及研究对象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五、 本文的研究特点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的研究现状 |
二、 外国学者对中国金融制度的研究 |
第一章 金融组织国有与行政调控思想渐趋形成(1949--1952) |
第一节 金融组织与调控机制形成的经济现实与思想路径 |
一、 建国初期的经济现实 |
二、 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思想路径依赖 |
第二节 金融组织国有化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 |
一、 国有垄断性金融组织的政策形成 |
二、 金融组织国有化的发展--对政策的思考 |
第三节 金融组织国有化下行政化调控的认识 |
一、 关于编制信贷计划的认识 |
二、 关于利率杠杆作用的认识 |
三、 关于信贷原则的认识 |
四、 财政信贷平衡思想的萌芽 |
第四节 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思索 |
一、 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思想 |
二、 农村信用社与银行之间关系的认识 |
第五节 对金融制度思想的总结与分析 |
一、 金融制度安排探索的总结 |
二、 金融组织国有化思想对制度安排的影响 |
第二章 金融组织国有化与行政调控思想的形成(1953--1965) |
第一节 金融组织国有化与行政调控机制确立的历史背景 |
一、 赶超战略的需要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 |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信用存在的必要性认识 |
第二节 金融组织国有化思想的深入发展 |
一、 建立大一统银行体制必要性的解释 |
二、 社会主义国家银行性质的认定 |
三、 实现大一统国家银行体制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行政化调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一、 关于信贷计划的认识 |
二、 关于银行信贷原则的深入认识 |
三、 对于利率杠杆作用的认识 |
四、 关于信贷平衡的思想探索 |
第四节 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探索 |
一、 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思索 |
二、 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家银行关系的认识 |
第五节 金融制度思想发展的评价及分析 |
一、 国有金融组织与行政调控思想的制度分析 |
二、 理性的选择--继续保持农村领域的合作金融产权形式 |
第三章 国有金融组织的市场化演进与调控机制两难选择思想(1978--1992) |
第一节 金融组织与调控机制的政策转变 |
一、 分权化改革的推进与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 |
二、 银行组织体制的探索 |
三、 政策的转变 |
第二节 国有金融组织市场化演进思想 |
一、 银行性质的认定及中央银行独立性发展的思索 |
二、 专业银行企业化发展的认识 |
三、 金融组织市场化演进思想的经济分析 |
第三节 国有金融组织思想的变化对调控机制的影响 |
一、 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关系 |
二、 宏观调控方式的选择 |
第四节 国有金融组织市场化演进下调控机制选择的认识 |
一、 行政化调控机制继续存在的认识 |
二、 市场化调控思想的产生 |
第五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思想的深入发展 |
一、 关于农村信用社产权选择的争论 |
二、 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体制选择 |
第六节 对这一时期金融制度思想的总结 |
一、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发展与专业银行市场利益主体的形成 |
二、 市场化调控机制的提出 |
三、 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性质的认定 |
第七节 国有金融组织与市场化调控机制的经济分析 |
一、 金融组织与调控机制的不兼容性分析 |
二、 金融制度绩效的事实说明 |
第四章 金融组织与调控机制的市场化调整思想(1993-) |
第一节 市场化金融制度发展的政策推动 |
一、 历史背景:制度环境和新的研究视角 |
二、 政策的转变--发展市场化金融制度 |
第二节 金融组织市场化演进思想 |
一、 中央银行独立性发展的进一步思索 |
二、 国有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化”的转变 |
三、 竞争性金融产权的形成途径 |
四、 金融组织市场化演进的制度意义 |
第三节 市场化调控思想及对金融组织市场化调整的认识 |
一、 金融组织制约着调控机制的市场化发展 |
二、 市场化调控替代行政性调控的解释 |
三、 市场化调控机制需要金融组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 |
第四节 金融组织市场化的实质性调整思想 |
一、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思索 |
二、 竞争性金融产权的培育:发展民营银行的思索 |
三、 银行业改革的“市场产权优先”与“单一产权优先”之争 |
第五节 农村信用社市场化调整的探索 |
一、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产权选择 |
二、 我国农村是否能够发展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 |
三、 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体制选择 |
四、 对农村信用社组织模式的探索 |
第六节 金融组织与调控机制市场化调整思想的总结 |
一、 市场主导产权认识和市场化调控机制认识的形成 |
二、 农村信用合作社实质性的制度创新 |
第七节 金融组织与调控机制变迁机理分析 |
一、 调控机制渐进市场化变迁的绩效推动着金融组织市场化调整 |
二、 构造市场主导性产权提高调控绩效 |
三、 金融组织市场化调整的经济分析 |
第五章 金融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 |
一、 建国以来金融制度思想的演进路径 |
二、 关于金融制度安排认识的经验总结 |
第六章 金融制度思想演进:一个解释框架 |
一、 问题的提出及解释 |
二、 互补性制度演进机制的一般框架 |
三、 金融组织、调控制度思想的变迁逻辑 |
四、 金融制度变迁的前瞻性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 记 |
(4)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村金融研究现状 |
1.2.2 政策性金融研究现状 |
1.2.3 开发性金融的研究现状 |
1.2.4 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和理论创新 |
1.4.1 论文结构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国际比较 |
2.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2.1.1 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经济的必然性 |
2.1.2 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 |
2.2 政府在经济体制转轨中的职能 |
2.2.1 经济体制转型的含义 |
2.2.2 政府职能的内涵 |
2.2.3 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 |
2.2.4 转型期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
2.3 金融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开发性金融理论 |
2.3.1 金融发展理论述评 |
2.3.2 金融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
2.3.3 金融发展理论与开发性金融理论的逻辑分析 |
2.4 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内涵 |
2.4.1 开发性金融的内涵界定 |
2.4.2 开发性金融的特征 |
2.4.3 开发性金融的功能 |
2.5 国际政策性金融的实践 |
2.5.1 发达国家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 |
2.5.2 赶超型国家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 |
2.5.3 发展中国家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 |
2.5.4 经济转轨国家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 |
第三章 我国开发性金融的形成与发展 |
3.1 中国政策性金融的产生 |
3.1.1 中国政策性金融产生的背景 |
3.1.2 中国政策性金融的产生 |
3.2 由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的演变 |
3.2.1 政策性金融阶段 |
3.2.2 制度建设阶段 |
3.2.3 开发性金融阶段 |
3.3 我国开发性金融的发展状况 |
3.3.1 发展阶段 |
3.3.2 发展状况 |
3.3.3 中国开发性金融实践的理论总结 |
第四章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
4.1 我国“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战略 |
4.1.1 我国的“三农”问题 |
4.1.2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 |
4.1.3 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农村金融体系脆弱 |
4.2 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机制 |
4.2.1 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分析 |
4.2.2 我国农村金融的资金需求分析 |
4.2.3 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制度供给分析 |
4.3 开发性金融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
4.3.1 目前新农村建设对金融需求的主要障碍 |
4.3.2 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想 |
4.3.4 开发性金融建设农村金融体系 |
4.4 开发性金融融资支持新农村建设 |
4.4.1 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 |
4.4.2 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动态互补 |
4.4.3 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作 |
4.4.4 开发性金融职能的新体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
第五章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 |
5.1 开发性金融的运行目标与指导思想 |
5.1.1 开发性金融的运行目标 |
5.1.2 开发性金融的指导思想 |
5.2 开发性金融的运行基础 |
5.3 开发性金融的运行模式 |
5.3.1 政府选择项目入口 |
5.3.2 开发性金融孵化 |
5.3.3 实现市场出口 |
5.4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 |
5.4.1 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 |
5.4.2 以平台市场建设为先导 |
5.4.3 立足管理资金全面覆盖 |
5.4.4 注重融资计划滚动推进 |
第六章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评价 |
6.1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
6.1.1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
6.1.2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
6.2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
6.2.1 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
6.2.2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县域经济 |
6.2.3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对策 |
6.3 开发性金融支持经济建设的绩效评价 |
6.3.1 计量分析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
6.3.2 计量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
6.3.3 开发性金融、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
6.4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 |
第七章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案例 |
7.1 开发性金融支持山东肥城进行新农村建设 |
7.2 开发性金融通过建立合作联合体支持四川县域经济建设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2.1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1.2.2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提高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
1.2.3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1.2.4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
1.2.5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
1.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形势 |
2.1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 |
2.2 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 |
2.3 经济全球化 |
2.4 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新挑战 |
2.5 市场经济提出的新挑战 |
2.6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
2.7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现有内容方法的不适应 |
2.7.1 新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
2.7.2 新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有待确立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
3.1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
3.1.1 重知识灌输,轻实践教育 |
3.1.2 重教育形式,轻实际效果 |
3.1.3 重政治教育,轻基本道德教育 |
3.1.4 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 |
3.1.5 重业务素质提高,轻综合素质培养 |
3.1.6 承担过多思想道德教育责任,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弱化 |
3.2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遇到的问题 |
3.2.1 实现自我价值与提倡奉献精神的矛盾 |
3.2.2 追求物质利益与追求精神境界的矛盾 |
3.2.3 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矛盾 |
3.2.4 注重竞争参与和不愿遵守竞争规则的矛盾 |
3.2.5 强调个人奋斗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矛盾 |
3.2.6 追求平等民主与忽视法制纪律的矛盾 |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变化 |
4.1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变化 |
4.2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
第五章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
5.1 建立系统工程理念,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 |
5.1.1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
5.1.2 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体制 |
5.2 确立大学生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 |
5.2.1 尊重学生主体,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
5.2.2 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
5.3 突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
5.3.1 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 |
5.3.2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民主法制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5.4 确立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 |
5.4.1 政治观 |
5.4.2 时代观 |
5.4.3 社会观 |
5.4.4 生活观 |
5.4.5 价值观 |
5.4.6 职业观 |
5.5 拓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
5.5.1 发挥道德楷模的激励引导作用 |
5.5.2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5.5.3 主动出击,占领网上思想道德教育阵地 |
5.6 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功能 |
5.7 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和基础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建立行社新型关系的再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建立行社新型关系的再探索[J]. 白探保,杨湑. 农村金融研究, 1993(01)
- [2]我国城镇化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 陈晓凯.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3]建国以来金融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张秋云. 复旦大学, 2004(01)
- [4]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D]. 梅世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5]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 朱宏伟. 西北工业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