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化学中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汉文[1](2021)在《食品安全与药物代谢分析研究评述》文中指出扼要介绍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综述作者指导研究生近20年来在分离科学研究、食品安全分析、药物代谢分析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期望进一步开展食品组学和药物代谢组学分析研究.
尹燕,王淼,阳志强,王延年,马跃平,高慧媛[2](2021)在《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和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对中药材进行有效炮制,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增强药物疗效,保证用药安全。但中药成分复杂,其在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这正是导致中药炮制前后性味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如何揭示这些复杂化学成分变化,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中药炮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化学计量学作为一门以数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学科,可将多变量的分析方法引入化学研究,而化学模式识别作为化学计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并在炮制研究中广泛应用。针对化学模式识别在筛选炮制工艺、检测中药炮制前后药效物质成分变化,涉及药性改变、减毒增效、引药归经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论述,并初步探讨化学模式识别应用于中药炮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岳宣峰,樊鑫,秦丹,逯昊文,张延妮[3](2021)在《化学分析测量数据处理有关概念的相关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概念分类和概念定义的一般原则,对化学分析课程中有关测量数据处理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包括化学计量学基本任务、准确度、精密度、误差等,对现行教材中存在的内容编排、概念用语、概念的定义展开商榷,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化学分析》教材建设及学术用语规范提供思路。
肖逸帆,许琳,陈媛[4](2021)在《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化学计量学是从分析化学中分离出来的新兴学科,近年的由于计算机应用广泛得到迅猛的发展,受到学者的广泛欢迎,特别是在分析化学的研究之中。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当中融入化学计量学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知识和加深实验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数据处理的便捷性,而且有助于教师评价评价了学生的分析化学和容量分析的操作水平。
赵佳[5](2021)在《基于质谱指纹谱图和化学计量法对汽油识别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油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燃料之一,广泛应用于直升飞机、汽车、快艇、轮船等交通工具,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汽油的燃烧效率、发动机寿命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等,为此汽油质量的测定对于评判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常用于甄别汽油质量的方法包括辛烷值试验机测试法、气相色谱法、光谱法和超声波检测法等,尽管这些方法在评价汽油品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方法仍然存在操作繁琐、分析速度慢、成本昂贵等缺陷。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快速、简单检测汽油成分的方法用于汽油质量评价。质谱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快速检测化学物质的方法,而常压电离源质谱技术由于具有样品消耗量少、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近年来也被应用于汽油样品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质谱技术对汽油的分析性能,本文将化学计量学与质谱技术相结合,旨在解决质谱数据信息量大、汽油质量评估速度慢、数据处理繁琐等问题,同时也将发展的质谱技术-化学计量学处理方法用于标准汽油和商品汽油质量的快速鉴别。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了纸喷雾/实时直接分析电离源-质谱分析方法。搭建纸喷雾电离源装置,将普通滤纸剪成底宽为0.7 cm,高为1.0 cm的等腰三角形为纸基质,将其固定在鳄鱼夹上之后,再将鳄鱼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组装实时直接分析电离源装置,包括移动导轨的安装,载气的连接以及压力的调试。通过对分析汽油参数的优化来建立实验方法。(2)系统考察了纸喷雾电离源-质谱分析方法对汽油的分析性能。首先,探究了纸喷雾电离源-质谱分析过程中溶剂种类、溶剂与汽油组成等参数对汽油电离性能的影响。通过比较添加不同种类的溶剂(甲醇、乙醇、乙腈、异丙醇),发现当采用甲醇时其分析性能最佳,进而通过优化不同比例汽油/甲醇,得到70%为最佳比例。通过对不同条件的比较,发现当采用纯汽油进行直接纸喷雾电离分析时,其电离性能较差,所得质谱图信息较少;当汽油中掺入一定量的极性溶剂时,质谱分析性能得以明显提升,并且随着溶剂与汽油组成中溶剂极性的增强,汽油更容易得到较为丰富的质谱指纹信息。同时也发现,纸喷雾分析过程中喷雾电压与纸基质种类对汽油的分析影响较小。通过对7种标准汽油(89.0#、90.4#、91.0#、92.4#、93.9#、95.2#和99.4#)和西安周边不同加油站92#和95#汽油的分析,发现利用所得汽油指纹谱图和建立的t-SNE模型可快速区分不同标准汽油和不同加油站92#和95#汽油,甚至对于同一品牌不同加油站汽油之间也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同时也发现本论文发展的纸喷雾-质谱分析方法可用于汽油掺假研究,当汽油中含有柴油时,采用质谱峰m/z 230和m/z 122分别作为柴油和汽油的特征标志物,建立了汽油中掺假不同比例柴油的线性关系,其最低可检测到含有1%柴油的汽油。(3)探究了实时直接分析电离源-质谱技术对汽油进行分析的性能。发现载气的加热温度、移动导轨的速度、氦气的压力和汽油与甲醇的配比对分析性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汽油的采用模式。通过对比玻璃棒采样和样品卡采样两种模式对汽油分析性能的影响,发现样品卡采样对汽油的分析效果优于玻璃棒采样。为了提高汽油分析的灵敏度,通过三个特征峰[m/z 122(C8H12N+)、m/z 221(C17H+17)、m/z 230(C16H24N+)]的信号强度作为依据,系统优化了其它实验参数对汽油分析性能的影响,发现电离源温度越高、导轨移动速度为2.5 mm/s、载气压力为68 k Pa时,汽油指纹谱图中各系列的峰较多且信号强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利用实时直接分析过程中的样品卡采样结合汽油指纹谱图和主成分分析对6种标准辛烷值和西安周边不同品牌商品的汽油进行分类,汽油可得到较好的分类效果,对于同一品牌汽油的指纹谱图基本相似。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纸喷雾和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方法对汽油组分的检测,发展了两种快速评价汽油组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标准汽油和商品汽油的分类,如上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汽油质量的快速评价和分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林晓慧[6](2021)在《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油气地球化学领域,描述地学信息的参数种类多样,各种参数相互影响、关联,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兼顾各类参数。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可以从大量数据集中挖掘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地球化学信息,揭示其中蕴含的地球化学意义,为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提供可靠依据。在研究中,要根据地质背景、原油特征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济阳坳陷是一个多期多源成藏的复杂含油气系统,以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油气最为丰富,它们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与沉积背景,同时各自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点和油气富集规律。本论文是在总结前人对济阳坳陷中部凹陷油气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的原油样品分别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区域的原油特征,采用不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和混源解析。东营凹陷主要有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两套烃源岩。其中,沙四上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较高、密度分层稳定,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经历了多期生烃过程,可产生大量低熟至成熟的原油。而沙三下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降低,还原条件变弱,但水体深度较大、湖泊的生产率较高;且生烃过程单一,仅产生成熟原油。对来自东营凹陷不同油田的57个原油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选取了原油的18个生物标志物参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东营凹陷的原油可以分为四组。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南部缓坡带王家岗油田孔店组储层,其烃源岩较为特殊,沉积于还原性咸水分层水体环境,有机质中有大量经微生物改造的陆源高等植物或特殊藻类输入,能产生大量蜡质,目前未发现与之对应的烃源岩,该组可能为来自于沙四上段和东营组烃源岩的混源油。II组原油主要来自牛庄洼陷附近和南部斜坡带东部的沙河街组,烃源岩沉积于强还原分层的咸水环境,有机质来源中真核生物(主要是藻类)多于原核生物(细菌),成熟度低于其他组,是典型的低熟油;根据地质背景和油源分析结果,推测该组原油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II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东营凹陷西部,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淡水、次氧化-氧化的湖相环境,生源为藻类物质和原核生物或者是微生物改造过的陆源有机质,与沙三下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V组原油分布范围较广,原油中与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相关的参数变化较大,在生物标志物参数散点图上较为分散,成熟度相关的参数变化范围也比较大,属于混原油;利用交替最小二乘法计算发现,该组混源油有三个端元,分别对应于沙四上段低熟烃源岩、沙四上段成熟烃源岩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混原油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46%和43%。沾化凹陷位于济阳坳陷东北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内的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对来自沾化凹陷中部和南部不同构造单元的65个原油进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通过交替最小二乘法对原油进行混源解析发现,沙四上段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渤南洼陷中部原油的贡献比例接近于1:1,渤南洼陷南部、西部和孤北洼陷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下段烃源岩;义和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两套烃源岩对该地区原油的贡献率接近于1:1;孤岛凸起的原油多处于成熟阶段,但来源变化较大;罗家凸起和陈家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成熟度较低,主要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孤东油田位于沾化凹陷的东北部边缘地区,油气来源复杂。在孤东油田选取了31个样品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对原油进行分类,发现该地区原油可分为四类,I类原油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微咸水还原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与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相一致;II组原油的成熟度较高,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中有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与黄河口洼陷东三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II组原油的分布最广,已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微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且经历过细菌改造,对应于黄河口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IV组原油属于低熟油,烃源岩沉积于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为藻类,可能是黄河口洼陷沙一段烃源岩。本研究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或混源解析,为济阳坳陷中部油气勘探提供更多资料,对研究区的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孙小东[7](2020)在《化学多维校正基础理论在复杂体系的若干创新性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来临,现代分析化学经历了仪器化、计算机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各个阶段,发展成为一门建立在化学、数学、信息科学以及物理学等学科之上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如今随着多通道分析仪器的推陈出新以及数据智能化的采集成为现实,现代分析化学正处于一个以量测数据多维化和海量化为特点的“数据海啸”阶段。作为分析化学的一门学科分支,化学计量学通过对复杂的分析量测数据进行解析与分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取获得有价值信息,进而为应对“数据海啸”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强大的手段。化学多维校正与分辨是化学计量学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范畴,也是当下分析化学学科中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化学多维校正方法因拥有广为所知“二阶或高阶分析优势”,可以在有未知干扰存在的情况下实现对感兴趣分析物的同时检测分析,用“数学分离”增强甚至是代替经典的“物理或化学分离”。基于这一分析优势,化学多维校正算法能够和能产生多维数据的分析仪器有力结合,开发一系列具有快速、灵敏、绿色等优点的分析策略。迄今为止,该类分析策略已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并被普遍应用于食品、环境、制药及生命科学等各领域的定量分析研究中。本论文对化学多维校正的发展趋势与基础应用进行了细致调研与深入分析,结合不同分析仪器各自的功能与特性,秉承协同互补、绿色、通用与高效的理念,在分析仪器结合化学多维校正定量分析策略的发展和推广应用、精密仪器设备的精简、非线性多维量测数据解析方法的开发、数据融合分析优势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与系统的探索性研究。第一部分化学多维校正辅助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策略用于食品和生物体系中多目标分析物的精准定量分析第2章,提出了采用基于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算法的化学多维校正方法辅助HPLC-DAD分析策略用于不同种类饮料中多类食品添加剂的同时快速定量分析。在对饮料样本进行了简单的预处理步骤后,可以直接将包含有不同未知干扰物的饮料样本注入色谱系统中进行分析。凭借ATLD算法的“二阶优势”,即使真实饮料体系中存在众多复杂的未知干扰物与感兴趣分析物共流出,方法依然能够实现对食品添加剂的快速灵敏定量分析。真实饮料样本的预测结果表明,我们所发展的策略简单、省时、灵敏及通用性强,并且避免了对饮料样本进行繁琐的样品纯化与提取等预处理步骤。此外,为进一步检验所提策略的准确性,将本方法获得的分析结果与经典HPLC-UV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照比较,统计学测试证明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之间几乎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所提方法获得的定量分析结果更加精准。这些优点进一步表明所发展的方法有望成为饮料中多类食品添加剂的快速灵敏分析以及食品质量评估的有力工具。第3章,发展了一种新颖的化学多维校正方法与HPLC-DAD相结合的分析策略用于人体尿液中8种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的精准定量分析。该方法采用短C18反相色谱柱进行目标分析物的色谱分离,并且使用简单的色谱等度洗脱模式,在6.0 min内将8种目标分析物快速洗脱出来。选取了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和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MCR-ALS)两种着名的化学计量学算法对采集的多维数据进行解析。归因于多维校正算法拥有的“二阶优势”,所发展的ATLD与MCR-ALS策略均不受重叠色谱峰与复杂尿液背景的影响,且都解析获得了8种小分子化合物准确的定性定量信息。此外,将两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得到的定量分析结果与经典的HPLC-UV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类方法的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同时,相较于经典的HPLC-UV方法,所发展的方法具有选择性和灵敏度更高、色谱运行时间更短以及色谱洗脱条件更简单等额外的分析优势。最后,ATLD与MCR-ALS两种算法在适用性与灵活性上略有不同,这也为不同类型数据的解析提供了方法选择的参考依据。所提策略快速、灵敏、环保和经济,有望成为一种检测尿液中小分子化合物或诊断及监测相关疾病有前景的分析手段。第二部分基于化学多维校正方法的液相色谱-单级质谱分析策略用于复杂食品基质中多目标物的快速灵敏检测第4章,提出ATLD算法辅助LC-MS的智能分析策略用于婴幼儿奶粉中7种雌激素的同时分析。该分析策略借助于ATLD算法优异的“数学分离”特性来代替传统的二级质谱技术,避免了繁杂冗长的质谱参数优化过程,并降低了对高成本精密分析仪器的依赖性。在简单的梯度洗脱程序下,7种雌激素化合物在7.0分钟内完成洗脱,并通过质谱仪全扫描模式进行检测。借助算法的“二阶优势”,尽管真实奶粉样中存在未知干扰与严重的色谱峰重叠,该策略依然可以解析得到7种雌激素准确的色谱、质谱轮廓以及相对浓度信息。7种雌激素在两种婴幼儿奶粉中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91.2-104.2%,标准偏差低于12.5%,检测限范围为0.07-2.49 ng m L-1,能满足对真实婴幼儿奶粉的检测要求。此外,为进一步验证该策略的准确性,将ATLD方法辅助LC-MS分析策略得到的定量分析结果与基于二级质谱的MRM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统计学测试证明两种方法对雌激素的预测结果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本章所发展的方法具有快速、精准、成本低、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婴幼儿奶粉中多种雌激素的快速定性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化学多维校正用于非线性多维量测数据的精准解析及数据融合方法的开发与分析优势的探索性研究在长期的过程分析或基于不同荧光分析仪器的定量分析中,获取的荧光信号可能会随着仪器内部构造的改变或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导致采集信号的不稳定甚至是改变。上述问题会给多维校正方法定性定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不良影响。基于此,在第5章,提出了一种化学计量学辅助校正转移的分析策略用于解决在不同荧光仪上记录的荧光信号不稳定和变化的问题,进而维持算法的“二阶优势”,并随后将该策略用于环境样本中三种农药的同时快速分析。模拟数据与真实数据的结果证明,本章所提策略可以代替繁琐的重校正策略并解决不同仪器记录的荧光信号不稳定和变化的问题,并且在有严重荧光信号峰重叠和干扰物质共存的情况下实现对环境样本中三种农药的快速灵敏分析。该方法有望成为一种环境样本或相关食品中农药的快速检测以及长期过程分析有前景的分析手段。第6章,提出一种新颖的单级质谱全扫描四重碎裂电压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相结合的分析策略,用于水样中4种雌激素以及人体尿液中8种小分子化合物的快速定量分析。通过采用全扫描模式实时四重碎裂电压策略,保证了每个分析物能够在最优的质谱电离条件下电离与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方法的选择性与灵敏度,并避免了后续化学计量学分析中对多种不同分析物进行硬色谱分割。此外,还对不同碎裂电压下记录的LC-MS数据进行了融合和分割,并使用基于ATLD算法的多维校正方法对融合和分割LC-MS数据分别进行解析。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基于对融合数据的解析得到的大多数分析物灵敏度更高、定量结果更为准确,而算法基于对分割数据的解析得到的某些化合物选择性更高。最后,所发展的方法和基于单碎裂电压的化学计量学LC-MS分析策略相比,所提方法分析物的灵敏度更高且定量结果更为可靠,此外该方法还被证明具有和基于二级质谱的MRM方法相当甚至是更优异的分析性能。
吴海龙,梁逸曾,俞汝勤[8](1999)在《分析化学计量学》文中认为本文是《分析试验室》第五篇“分析化学计量学”专题定期评述文章。评述了1997 年1 月至1998 年12 月我国分析化学计量学的主要进展。内容涉及统计学与统计方法、试验设计与优化、分析信号处理、多元校正、化学模式识别、定量构效关系(QSAR)、数据库及专家系统、化学计量学教学等方面,共引用文献 168篇。
梁逸曾,吴海龙,俞汝勤[9](1998)在《化学计量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化学计量学作为一门化学量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分析化学的关系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其近年来的所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也给出了评述.
罗立强,郭常霖,吉昂,马光祖[10](1997)在《化学计量学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简要回顾了X_射线荧光分析中数学校正模型的发展进程;阐述了基体校正方程与化学计量学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偏最小二乘回归、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等近期研究成果;以及轻元素测定、微束和薄层分析等数据处理技术。并对化学计量学方法在X_射线荧光分析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作了评述
二、分析化学中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析化学中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安全与药物代谢分析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丰富光谱化学内容与创新痕量分析方法 |
2 拓展分离科学研究与创新食品安全分析方法 |
3 深化分子发光研究与创新药物代谢分析方法 |
4 展望 |
(2)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模式识别 |
1.1 无监督模式识别 |
1.1.1 聚类分析 |
1.1.2 PCA |
1.2 有监督模式识别 |
1.2.1 PLS |
1.2.2 ANN |
2 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
2.1 化学模式识别在筛选炮制工艺中的应用 |
2.2 化学模式识别在探讨炮制改变药性中的应用 |
2.3 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研究中的应用 |
2.3.1 减毒作用 |
2.3.2 增效作用 |
2.4 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炮制引药归经中的应用 |
3 结语与展望 |
(3)化学分析测量数据处理有关概念的相关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概念的分类和概念的定义 |
2.1 概念分类的属性及其对概念定义的内在要求 |
2.2 概念的两种定义方法 |
3《化学分析》教材中测量数据处理有关概念的相关商榷 |
3.1 预期真值的方法 |
3.2 准确度的内涵及其与误差的关系 |
3.3 误差的抽象性定义 |
3.4 误差的操作性定义及分类 |
3.5 误差的构成 |
3.6 测量的正确性及其判断方法 |
3.7 数值的“精密度”及衡量指标 |
3.8 预期真值的区间表达法 |
(4)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化学计量学在滴定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2.1 化学计量学在学生滴定实验中的应用 |
2.2 化学计量学在教师评价学生滴定实验中的应用 |
3 化学计量学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3.1 化学计量学在学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3.1.1 化学计量学方法在气相色谱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3.1.2 化学计量学数据处理在分光光度法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3.1.3 化学计量学在直接电位法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3.1.4 多元校正方法在分光光度法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3.2 化学计量学在教师评价学生仪器分析实验中的应用 |
3.2.1 一元线性回归 |
3.2.2 多元线性回归 |
4 化学计量学软件使用学习 |
4.1 Origin Excel |
4.2 MATLAB |
4.3 Python |
4.4 其他 |
5 结语 |
(5)基于质谱指纹谱图和化学计量法对汽油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汽油的分析方法 |
1.2.1 红外光谱技术 |
1.2.2 核磁共振技术 |
1.2.3 气相色谱技术 |
1.2.4 质谱技术 |
1.3 化学计量学 |
1.3.1 主成分分析 |
1.3.2 t- SNE算法 |
1.3.3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
1.3.4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1.4 目前汽油样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纸喷雾和实时直接分析电离源方法的建立 |
2.1 纸喷雾电离源 |
2.1.1 纸喷雾电离源的工作原理 |
2.1.2 纸喷雾电离源的影响因素 |
2.1.3 纸喷雾电离源的应用 |
2.2 实时直接分析电离源 |
2.2.1 实时直接分析的仪器构造以及工作原理 |
2.2.2 影响实时直接分析电离源的因素 |
2.2.3 实时直接分析电离源的应用 |
第三章 纸喷雾质谱技术对商品汽油的区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汽油样品的制备 |
3.2.3 质谱分析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3.2 标准辛烷值汽油的指纹谱图以及t-SNE模型分析 |
3.3.3 同一品牌汽油的指纹谱图以及t-SNE模型分析 |
3.3.4 汽油中掺入不同比例柴油的研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技术对汽油的分析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样品准备 |
4.2.3 质谱分析 |
4.2.4 质谱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参数优化 |
4.3.2 两种不同加载样品模式对标准辛烷值汽油分析的影响 |
4.3.3 标准辛烷值汽油的主成分分析 |
4.3.4 样品卡与玻璃棒采样对不同品牌商品汽油实时直接质谱分析的比较 |
4.3.5 不同品牌商品汽油的主成分分析的比较 |
4.3.6 标准汽油在商品汽油中匹配度的比较 |
4.3.7 同一品牌不同加油站汽油分类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论文纲要及工作量 |
1.3.1 论文纲要 |
1.3.2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进展 |
2.1 济阳坳陷构造发育和烃源岩特征 |
2.2 化学计量学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
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方法 |
3.1 谱系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
3.2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
3.3 多维标度(MDS) |
3.4 交替最小二乘法(ALS) |
3.5 Circos |
3.6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计算的注意事项 |
3.6.1 样品选择和数量要求 |
3.6.2 参数的选择 |
3.6.3 数据预处理方法 |
第4章 东营凹陷原油分类与解析 |
4.1 东营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
4.1.1 东营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
4.1.2 东营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
4.2 样品与实验 |
4.2.1 研究目的 |
4.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
4.2.3 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 |
4.2.4 数据处理 |
4.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4.3.1 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
4.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
4.3.3 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分布 |
4.3.4 芳烃化合物分布与组成 |
4.3.5 原油生物降解程度 |
4.4 东营凹陷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
4.4.1 不同组原油热成熟度 |
4.4.2 从原油组成预测烃源岩特征 |
4.5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
4.6 地质模型推测 |
4.7 小结 |
第5章 沾化凹陷中南部原油解析 |
5.1 沾化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
5.1.1 沾化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
5.1.2 沾化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
5.2 样品与实验 |
5.2.1 研究目的 |
5.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
5.2.3 实验分析方法 |
5.2.4 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 |
5.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5.3.1 稳定碳同位素 |
5.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
5.3.3 生物降解程度 |
5.3.4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
5.3.5 小结 |
5.4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
5.4.1 ALS反褶积 |
5.4.2 多维标度(MDS) |
5.4.3 Circos |
5.5 原油成熟度分析 |
5.6 地质模型推测 |
5.7 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原油分类解析 |
6.1 孤东油田石油地质背景 |
6.1.1 主要构造单元 |
6.1.2 构造演化 |
6.1.3 地层沉积序列 |
6.1.4 油气来源 |
6.1.5 油气成藏条件 |
6.1.6 烃源岩特征 |
6.2 样品与实验 |
6.2.1 样品收集 |
6.2.2 实验方法 |
6.2.3 化学计量学方法 |
6.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6.3.1 稳定碳同位素 |
6.3.2 原油链烷烃组成和分布 |
6.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
6.3.4 芳烃化合物对的组成和分布 |
6.4 基于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的油-油对比 |
6.4.1 不同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
6.4.2 油-源对比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主要认识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化学多维校正基础理论在复杂体系的若干创新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化学计量学引论 |
1.2 化学多维校正基础理论 |
1.2.1 校正理论 |
1.2.2 分析仪器响应数据类型 |
1.2.3 一维校正 |
1.2.4 二维校正 |
1.2.5 三维校正 |
1.2.6 四维校正 |
1.2.7 更多维校正 |
1.3 化学多维校正的定量分析研究 |
1.4 化学计量学发展趋势 |
1.5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章 化学计量学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用于快速灵敏检测饮料中多类食品添加剂 |
2.1 前言 |
2.2 理论部分 |
2.2.1 三线性成分模型 |
2.2.2 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 |
2.2.3 定量分析 |
2.2.4 分析品质因子 |
2.3 实验部分 |
2.3.1 化学试剂与药品 |
2.3.2 饮料样本制备 |
2.3.3 校正集与预测集的制备 |
2.3.4 色谱仪器和条件 |
2.3.5 经典HPLC-UV色谱方法对照 |
2.3.6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2.4.2 样本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
2.4.3 色谱分析的综合考虑 |
2.4.4 二阶校正算法的应用 |
2.4.5 方法验证 |
2.4.6 与经典HPLC-UV方法结果对照 |
2.4.7 方法在多种饮料中的应用 |
2.5 小结 |
第3章 化学计量学结合HPLC-DAD数据快速灵敏定量人体尿液中8 种生物小分子 |
3.1 前言 |
3.2 理论部分 |
3.2.1 三线性成分模型 |
3.2.2 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 |
3.2.3 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算法 |
3.2.4 分析品质因子 |
3.3 实验部分 |
3.3.1 试剂与溶液 |
3.3.2 样品制备 |
3.3.3 仪器设备与操作 |
3.3.4 经典HPLC-UV分析 |
3.3.5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色谱分析的初步考虑 |
3.4.2 色谱数据的预处理 |
3.4.3 方法验证 |
3.4.4 尿液中8 种生物小分子的分析 |
3.4.5 两种化学计量学算法的评估与比较 |
3.4.6 经典HPLC-UV方法验证 |
3.4.7 其他尿液样本的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化学计量学辅助液相色谱全扫描单级质谱用于婴幼儿奶粉中多种雌激素的快速定量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化学试剂与药品 |
4.2.2 样品制备 |
4.2.3 LC-MS分析 |
4.2.4 理论与方法 |
4.2.5 软件与程序 |
4.2.6 安全考虑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4.3.2 奶粉样本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
4.3.3 应用二阶校正算法 |
4.3.4 方法验证 |
4.3.5 基体效应 |
4.3.6 经典质谱方法对照 |
4.3.7 其他婴幼儿奶粉样本的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化学计量学辅助校正转移策略用于环境样本中三种农药的测定:解决信号不稳定并维持二阶优势 |
5.1 前言 |
5.2 理论部分 |
5.2.1 三线性成分模型 |
5.2.2 自加权交替归一化残差拟合算法 |
5.2.3 分段直接标准化 |
5.3 实验部分 |
5.3.1 模拟荧光数据 |
5.3.2 真实荧光数据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模拟荧光数据的解析 |
5.4.2 真实荧光数据的评估 |
5.4.3 真实荧光数据的解析 |
5.4.4 经典的HPLC-FLD验证 |
5.5 小结 |
第6章 探索数据融合和数据分割的优势:化学计量学分析液相色谱单级全扫描四重碎裂电压质谱数据 |
6.1 前言 |
6.2 理论部分 |
6.2.1 三线性成分模型 |
6.2.2 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 |
6.3 材料与方法 |
6.3.1 化学试剂 |
6.3.2 样本制备 |
6.3.3 LC-MS分析 |
6.3.4 数据预处理 |
6.3.5 软件与程序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数据类型与算法选择 |
6.4.2 LC-MS数据的综合考虑 |
6.4.3 实验体系I的分析 |
6.4.4 实验体系II的分析 |
6.4.5 经典MRM方法对照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分析化学计量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统计学与统计方法 |
3 试验设计与优化 |
4 分析信号处理 |
5 多元校正 |
6 化学模式识别 |
7 定量构效关系 (QSAR) |
8 数据库与专家系统 |
9 化学计量学教学 |
10 结语 |
四、分析化学中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安全与药物代谢分析研究评述[J]. 孙汉文.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J]. 尹燕,王淼,阳志强,王延年,马跃平,高慧媛. 中草药, 2021(17)
- [3]化学分析测量数据处理有关概念的相关商榷[J]. 岳宣峰,樊鑫,秦丹,逯昊文,张延妮. 大学化学, 2021(09)
- [4]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肖逸帆,许琳,陈媛. 广东化工, 2021(11)
- [5]基于质谱指纹谱图和化学计量法对汽油识别的研究[D]. 赵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D]. 林晓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7]化学多维校正基础理论在复杂体系的若干创新性应用研究[D]. 孙小东. 湖南大学, 2020(09)
- [8]分析化学计量学[J]. 吴海龙,梁逸曾,俞汝勤. 分析试验室, 1999(06)
- [9]化学计量学[J]. 梁逸曾,吴海龙,俞汝勤. 现代科学仪器, 1998(05)
- [10]化学计量学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J]. 罗立强,郭常霖,吉昂,马光祖. 岩矿测试, 1997(02)